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名词解释

农业气象学名词解释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的一门科学。
下面将对农业气象学中的几个重要名词做解释。
1. 气象因素:指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各种气象要素,如温度、降水、阳光辐射、风速等。
这些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 温度:是指空气的热度,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农作物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合适的温度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
3. 降水:是指大气中水蒸气在地面降下的形式,包括雨、雪、露、雾等。
降水是农作物生长必需的水源,同时也会对农作物病虫害等问题产生影响。
4. 光照:是指太阳辐射照射到地面上的能量。
光照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5. 大气湿度:指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多少。
适宜的大气湿度有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对农作物造成不利影响。
6. 风速:是指空气的流动速度。
适宜的风速有利于农作物的通风散热和水分蒸发,但过大的风速会对农作物造成风害。
7. 蒸发散发:指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的过程。
农业生产中,正确估算蒸发散发量对合理利用水资源、科学灌溉和农作物生长均具有重要意义。
8. 冷害:是指农作物由于低温而引发的生理、形态和产量的损害。
冷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造成了很大影响。
9. 干旱:是指一定时期内降水量明显偏少,导致土壤含水量不足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
干旱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气象灾害,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10. 病虫害:是指由于气象因素导致的农作物疾病和害虫。
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气象因素对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影响。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进展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进展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作物生长、产量、质量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随着气候变化趋势明显,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讨论农业气象学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升高、降雨变化、极端天气和干旱等都会对农作物的生产力造成影响。
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气象学家积极探索新的作物种植模式,并研究适应性更强的作物品种,以确保农业生产能够稳定发展。
二、土壤与气象因素的相互关系土壤和气象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于作物生产有着显著的影响。
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等因素直接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同时,气象因素如降雨、温度等也会影响土壤中的营养物质的供应和生物活动。
通过研究土壤与气象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农业生产可以更为科学、合理地进行。
三、研究水稻种植技术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中国的主要作物之一。
农业气象学家们研究水稻的种植技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例如,通过精确控制灌溉量和施肥量,可以使水稻的产量和质量稳步提高。
同时,研究水稻的生长规律和气象因素的相互关系,可以减少水稻生长过程中的风险和损失。
四、作物病虫害的预测和控制作物病虫害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引起农作物损失的主要原因。
农业气象学家通过对气象因素和病虫害发生规律的研究,开发了一些有效的预测和控制方法,如病虫害监测系统、生物防治技术等。
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民及时掌握作物病虫害的信息,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从而保障农作物的健康和稳定生产。
五、智能农业的发展智能农业是近年来的一项新型技术,是将智能化、信息化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气象学是智能农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
通过对气象和作物生长方面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智能农业可以实现精准种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和病虫害预防等,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运用农学和气象科学技术来不断揭示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以谋求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不利气象因素,促使农业发展的实用性学科。
研究对象: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不能单指生物体及其生产过程,也不能单指生物体所处的气象环境,而是生物体与气象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影响,一方面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反应,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另一方面也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影响。
主要内容:农业气象学的主要内容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气象基本方法与理论的研究(二农业小气候研究(三农业气象灾害规律及防御措施的研究(四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五因地制宜开展专业气象研究和服务(六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方法研究与服务光在群体中垂直分布规律的数学描述I = Io exp(-kF)光合有效辐射(生理辐射):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色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他生理现象的太阳辐射波谱区。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生长发育对昼夜长短的不同反应,即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与它们的持续时间对植物开花有很大的影响,称为光周期现象。
光饱和点:光强增强时,光合量也增加。
光强达到一定强度时,光合量不再增加,这种现象如前所述,称为光饱和现象,这个光的临界点称为光饱和点。
补偿点: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强值称为补偿点,在这一光强下,光合作用制造的产物与呼吸作用消耗的产物相等,在光补偿点以上,植物的光合作用超过呼吸作用,可以积累有机物质,在光补偿点以下,植物的呼吸作用超过光合作用,此时非但不能积累有机物质,反而要消耗贮存的有机物质,如长时期在光补偿点以下,植物将逐渐枯黄以至死亡。
对于水稻、小麦等C3植物,光饱和点为3-5万勒克斯,C4植物的光饱和点一般比C3植物高。
.作物群体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均较单叶为高。
农业气象学

大气物理过程:在地球大气中,始终进行着辐射能的吸收和放射这一特殊的主要矛盾运动,因而造成大气内部的增热和冷却、升压和降压、蒸发和凝结等矛盾运动气象学: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气象要素:用来定性或定量地描述大气的状态和物理现象,所采用的特征量称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下,反映其一定的天气和气候特征。
天气学: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各种气象要素综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气候:是在太阳辐射、下垫面状况、大气环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大气的多年综合状况。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和联系:气候有别于天气,天气是短时间尺度(一天或数天)高频的的大气现象和过程;气候则是长时间尺度(数年,30年)低频的的大气现象和过程,是多年天气的综合。
联系:气候是天气变化的背景,天气是气候背景上的振动;天气是气候观测的基础,气候是天气观测的概括总结。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并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科学。
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内容:1、研究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象条件的发生、变化、和分布规律;2、研究受气象条件影响和制约的有关农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平行观测(联合观测)法:对研究对象和气象要素同时观测同时记录。
干洁大气:将大气中的水汽和固态、液态微粒除去,这样的气体称为理想的干洁空气。
(永久的)二氧化碳集中于大气底部20km的气层内。
能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同时又向外放射长波辐射。
紫外线波长为:100—400nm臭氧作用1、使得在40—50km高度上的气温显著增高;2、对在地面生物起着保护作用。
水汽在大气中的自然温度变化范围内可以进行相变,具有很强的吸收、放射长波辐射的能量,参与温室效应。
固态和液态微粒集中在低层大气中。
1、吸收太阳辐射,使气温升高,但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2、阻挡地面辐射,减缓地面辐射冷却。
3、产生霞光的光学现象。
气象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气象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大气现象、气象现象和大气系统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气象要素、气象变化规律、天气预报等等。
在农业生产中,气象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它能够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是气象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天气与气候现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分析天气、气候变化的规律,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十分显著,比如温度、降水、光照、风等气象因素都会对作物生长和生育产生影响。
此外,病虫害在农业生产中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而气象因素对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农业气象学中,天气预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对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时间长度以及预报的实用性进行研究,可以为农业生产的稳定运行提供可靠的天气依据,减少因恶劣天气导致的农业损失。
同时,对于各种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应对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农业气象学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具体应用1. 气象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气象因素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生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比如温度、降水、风和光照等气象因素都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和生育的主要因素。
例如,一些蔬菜类作物,比如白菜、大白菜等,对环境温度的要求比较高,过高或者过低的温度都会对其生长产生影响。
另外,光照也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一些作物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而有些却不能暴晒。
因此,对于不同种类的农作物,需要根据其生长环境的特点,选择最适合的种植条件,实现产量的最大化。
2. 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准确的天气预报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天气依据,帮助农民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减少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
当天气情况不好时,农民可以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比如及时采取防雨、防风等措施,以保证作物的安全。
3. 预防和防治病虫害病虫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气象因素对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趋利避害以求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科学。
农业生产不仅取决于农业生产对象和过程本身的特性,而且与气象条件这个最活跃的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光、热、水、气等气象条件及其不同的组合,既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和能量,也构成了重要的外界条件,显著地影响着农业生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整个生产过程。
因而,农业气象学涉及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及它们的相关科学,是多学科交叉,互相渗透的边缘学科,属应用气象学中重要的分支。
1、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条件和农业气象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A.太阳辐射指太阳发射的电磁波辐射。
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可分为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反射辐射和净辐射几种。
太阳辐射与热量、水分条件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农业气候类型,影响到农业生物的地域分布、农业结构、农业生产布局和发展。
太阳辐射也是农业小气候形成的能量基础,光能和它的热效应直接影响动植物体的热量平衡及各种生理活动的进行,与农业生产关系十分密切。
1.太阳光谱太阳辐射光谱包括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几个波谱范围,如图所示。
在地球大气上界,太阳总辐射能量中,波长小于400纳米的紫外辐射约占9%,波长在400~760纳米的可见光区的辐射约占45.5%,波长超过760纳米的红外辐射约占44.5%。
太阳光谱中能量密度最大值出现在475纳米处。
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而言,能被叶绿素吸收并参与光化学反应的太阳光谱成分称为光合有效辐射,波长范围在380~710纳米。
光合有效辐射对估算植物的生产潜力有重要意义。
2.感光性植物发育速度对光照长度反应的特性。
植物的发育,尤其是开花,受昼夜光照与黑暗交替的影响,称为光周期现象。
不同植物按光周期的类型分为三类:长日性植物,在一定发育时期,只有日照长度大于某一时数才能开花,如缩短日照长度,则可能延迟,甚至不开花;短日性植物情况相反;光期纯感植物,开花与否不受日照长短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讲解

一、绪论●气象:发生于大气中的物理现象及物理过程。
●气象学:研究发生于大气中的物理现象及其过程,总结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对未来天气做预测预报的科学。
二、大气1、干洁大气定义:指的是去除水分及固液态杂质的大气常定成分。
组成成分: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氩气、其它微量等。
2、干洁大气在环境中的作用(1)氮气:a、生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参与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大气中的氮元素进入生物体的途径:大气放电过程及生物固氮。
b、大气中性质比较稳定的气体,稀释氧浓度,稳定大气的组成及结构,保护生物体的生存。
(2)氧气:a、生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参与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b、氧气主要起氧化作用,通过有机物的氧化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所需。
(3)臭氧:吸收中短波紫外线;杀菌消毒;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
(4)二氧化碳:a、温室效应。
b、光合原材料3、大气中的水分来源:地表潮湿物体的蒸发蒸腾,并随气流向周围扩散。
分布:高温潮湿地区含量高,低温干燥地区含量低;地表含量高,高空含量低。
在大气中的作用:a、水汽是大气中常温常压下唯一能发生相态变化的成分;b、水汽是大气中能量传递的重要载体;c、具有强烈的温室效应。
4、大气中的杂质组成:灰尘、烟粒、盐粒、花粉、孢子、微生物、悬浮的液滴、冰晶等。
来源:自然源与人工源。
在环境中的作用:a、吸收、阻挡太阳辐射;b、对地面起保温作用;c、参与水汽凝结,为其凝结核;d、对生物生长发育有较大危害;5、大气的污染定义:污染:某些物质的增加使得环境中原有的平衡被打破,称造成了环境污染,这些造成污染的物质称污染物。
种类:含C类、含N类、含S类、含Cl类、粉尘、各类有机物、重金属颗粒等大气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a、对农业的影响:SO2、HF、NOx、Cl2、HCl等;b、酸雨与酸雾;c、温室效应:CO2、CH4、NOx等。
6、大气的分层厚度:a、物理上界:大气中发生的物理现象的最高高度,约1200Km。
农学二级学科

农学二级学科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因素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通过对气象要素、气象变化规律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分析研究,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农业气象学的发展与应用,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农业灾害、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象因素是农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气温、降水、光照、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发育、病虫害的发生与传播、土壤水分的蒸发与补给等农业生产过程。
例如,气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作物的生长,降水不足或过多都会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了解气象因素的变化规律、预测气候变化以及提前采取相应的农业措施,成为农业气象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二、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内容农业气象学主要包括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气象灾害的预测与防控、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气温、光照、水分等的需求进行研究,可以制定出合理的种植措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同时,通过对气象灾害的研究,可以预测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减少农业损失。
此外,还需要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
三、农业气象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业气象学的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比如,通过气象预报可以帮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减少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气象灾害的预测与防控,可以帮助农民及时采取措施,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研究,可以指导农民选择适应性更强的作物品种,调整种植结构,以应对环境变化。
四、农业气象学的发展前景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以及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未来,农业气象学将进一步深化与气象学、农学、生态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模式。
同时,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气象学的研究方法也将更加多样化和精准化,以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气象学辅导一、填空题(每空1分)1、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和等。
土壤、气候、地形地势2、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之间及其规律的科学。
相互关系3、地球上所有生命都直接或间接的依靠来自提供生命活动的能量。
太阳辐射4、光是从、和三个方面来影响植物的。
光长、光强、光质5、短日性植物是指只有在光照长度一定临界值时开花的植物。
短于6、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主要为、和。
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7、农田中的透光率随深度。
递减8、植物群体对日光的吸收率明显单叶。
高于9、温度是从、和三个方面来影响生物的。
温度强度、温度累积、温度变化10、作物的三基点温度,具体讲就是温度、温度和温度。
下限、最适、上限11、界限温度是标示着某些重要或开始终止的温度。
物候现象、农事活动12、温周期现象是作物对节律性变化规律的适应。
温度13、水分是作物光合作用合成的原料。
有机物质14、“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分循环的动力,是植物的。
蒸腾作用15、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称为。
土壤相对湿度16、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水分总是从的地方流向的地方;其流量与成正比,而与成反比。
水势高、水势低、水势差、水流阻力17、是植物失水的主要方式。
蒸腾18、晴朗无风的天气下,农田CO2浓度随高度的变化白天为型,即随高度递增;夜间为型,即随高度递减。
光合、呼吸19、和是导致农田群体CO2通量随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二、判断题(每题2分)1、光照长度是指一地每天从日出到日落的日照时数。
错2、曙暮光和马路灯光即对光周期有效。
对3、临界光照长度是每日12小时光照。
错4、短日性作物的北方品种向南引种时,一般会导致生育期延长。
错5、长日性作物的南方品种向北引入时,一般提早成熟。
对6、在同样的光照强度下,阴天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晴天。
对7、研究表明,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发育速度没有影响。
错8、光合有效辐射的光谱区要比生理辐射的光谱区宽。
错9、不同作物的三基点温度不同。
对10、一般而言,与呼吸作用相比,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高。
错11、根据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北种南引(或高山引向平原)比南种北移(或平原引向高山)容易成功。
对12、从温度条件对植物引种的影响考虑,常绿植物引种比落叶植物容易成功。
错13、大陆性气候较强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大。
对14、一般地,昼夜温差大,作物产量高。
对15、凋萎湿度通常可作为农田灌溉的下限指标。
错16、蒸腾强度随空气湿度的增加而减弱。
对17、气温升高可增加叶片的蒸腾强度,过高又会抑制蒸腾作用的进行。
对18、蒸腾是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动力之一。
对19、对某一地区的某一作物而言,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和关键期是重合的。
错20、在晴朗无风的天气下,植物群体是CO2的汇,而大气是CO2的源。
对三、单选题(每题1分)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合成的物质(生物学产量)占其干重的。
a、30~35%b、50~55%c、70~75%d、90~95%2、只有在光照长度超过一定临界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
a、长日性植物b、中日性植物c、短日性植物d、中间型植物3、当昼夜长短的比例接近于相等时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
a、长日性植物b、中日性植物c、短日性植物d、中间型植物4、只有在光照长度短于一定临界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
a、长日性植物b、中日性植物c、短日性植物d、中间型植物5、开花受光长影响较小的植物称为。
a、长日性植物b、中日性植物c、短日性植物d、中间型植物6、临界光长是指引起植物的光照长度界限。
a、拔节b、开花c、灌浆d、结实7、投射于叶面的太阳辐射,可分为三部分。
a、反射、吸收和透射b、反射、吸收和散射c、反射、吸收和漏射d、反射、漏射和散射8、农田中透光率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日变化,以最大。
a、上午b、中午c、下午d、早晚9、当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之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
a、减弱b、增强c、不确定10、当光强处于光补偿点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质量。
a、小于b、等于c、大于d、不确定11、光合有效辐射的波段大体与的范围一致。
a、紫外线b、可见光c、红外线d、无线电波12、光合有效辐射量约占太阳总辐射量的。
a、30%b、50%c、70%d、90%13、下列哪个波段的紫外线有人称之为灭生性辐射。
a、<290nmb、290~315nmc、315~365nmd、365~400nm14、作物的三基点温度,具体讲就是。
a、生存温度、生长温度和发育温度b、生存温度、受害温度和致死温度c、下限温度、最适温度和上限温度15、春季10℃至秋季10℃是的生长期。
a、喜凉作物b、喜温作物c、喜热作物16、春季20℃至秋季20℃是的生长期。
a、喜凉作物b、喜温作物c、喜热作物17、一般地,积温为某一时段内逐日之和。
a、最高气温b、最低气温c、平均气温d、极端气温18、作物开始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实际上是作物生长发育的起始温度。
a、下限温度b、最适温度c、上限温度19、作物的感温性是指作物品种受到温度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a、出苗速度b、生长速度c、发育速度d、灌浆速度20、一般地,气温日较差大,则作物果实的含糖量和蛋白质含量都。
a、比较低b、比较高c、不确定21、从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看,在农业生产上是对植物最有效的土壤水分。
a、吸湿水b、薄膜水c、毛管水d、重力水22、通常把作为植物可利用水量的下限a、凋萎湿度b、毛管断裂含水量c、田间持水量d、全蓄水量23、一般可视为水分对植物有效性的一个转折点,可作为农田灌水的下限。
a、凋萎湿度b、毛管断裂含水量c、田间持水量d、全蓄水量24、当灌水量超出时,只能加深土壤的湿润程度,而不能增加土层中含水量。
a、凋萎湿度b、毛管断裂含水量c、田间持水量d、全蓄水量25、是土壤中对植物有效水分的上限和计算灌水定额的依据。
a、凋萎湿度b、毛管断裂含水量c、田间持水量d、全蓄水量26、一般地,土壤相对湿度在时属轻旱。
a、<40%b、40~65%c、65~100%d、>100%27、作物一生中的需水量是随着其生育进程变化的,大致符合的规律。
a、“少—多—少”b、“少—少—多”c、“多—多—少”d、“多—少—多”28、水分临界期是农作物各不同生育期中对水分的时期。
a、敏感b、比较敏感c、最敏感29、作物的水分临界期一般在。
a、幼苗期b、拔节期c、抽穗开花期d、灌浆期30、对某一地区的某一作物而言,水分临界期和水分关键期是。
a、重合的b、分开的c、都有可能31、雨热同季,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
a、有利b、不利c、不确定32、由于雨量过大或过于集中,或农田排水不畅,造成农田积水,使旱田作物受害的农业气象灾害称为。
a、洪水b、涝害c、湿害33、大气中的CO2是植物进行制造有机物质的原料。
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蒸腾作用34、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大气中的CO2浓度已经达到约μL/L。
a、285b、355c、555d、76535、在CO2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所消耗的CO2呼吸作用释放的CO2。
a、高于b、低于c、等于d、不确定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1、植物的光周期现象答: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及其持续时间对植物开花有很大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光周期现象实质上是指植物的生长发育对昼夜长短的不同反应。
2、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答: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
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强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相应增强,而是趋近于一条渐进线,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
这个光的临界点称为光饱和点。
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强值称为光补偿点。
3、生理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答:生理辐射:决定着最重要的植物生理过程(包括光合作用、色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它植物生理现象)的光谱区称之为辐射的生理有效区,或称为生理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使得光合作用进行的光谱区辐射,称之为光合有效辐射,简称PAR。
4、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答:作物开始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下限温度,实际上是作物生长发育的起始温度,又称为生物学零度。
把高于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称为活动温度。
作物在某时段内活动温度的总和称为活动积温。
活动温度与下限温度之差称为有效温度。
作物在某时段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5、田间持水量答:田间持水量(土壤最小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
包括全部的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
田间持水量是在不受地下水影响的自然条件下所能保持的土壤水分的最大数量指标。
6、作物水分临界期和关键期答:农作物在不同的生育期对水分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
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即由于水分缺乏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称为某作物的水分临界期。
在水分临界期或对水分也相当敏感的另一个时期,正好遇上当地降水条件经常不足,这一时期即当地水分条件影响产量的关键时期,称为作物的水分关键期。
7、二氧化碳饱和点与补偿点答:在辐射能充分满足的条件下,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增大时的二氧化碳浓度称为二氧化碳饱和点。
作物光合作用所消耗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达到平衡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称为二氧化碳补偿点。
8、农业气象模式答:农业气象模式是表征农业气象系统各种复杂过程特征及变化规律的文字或数学表达式,是农业气象系统的高度抽象和简化。
农业气象模拟就是把农业气象系统中各种问题模型化。
五、简答题(每题10分)1、简述积温学说的三个基本论点。
答: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积温学说一般可归纳为三个基本论点:(1)、在其他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温度对作物的发育起着主导作用;且假定发育速度―温度的关系为线性关系。
(2)、作物开始发育要求一定的下限温度;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在高温季节完成的发育期,还存在有上限温度问题。
实际上,从生物生育存在三基点温度角度出发,也应当有上限温度。
(3)、作物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需要一定的积温。
2、根据光照长度影响植物开花的情况可以将植物分为哪几类?分别是如何定义的?答: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及其持续时间对植物开花有很大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光周期现象实质上是指植物的生长发育对昼夜长短的不同反应。
根据光照长度影响植物开花的情况可将植物分为长日性植物、短日性植物、中日性植物和中间型植物。
分类的具体依据是:只有在光照长度超过一定临界值时才开花的植物称为长日性植物;只有在光照长度短于一定临界值时才开花的植物称为短日性植物;当昼夜长短的比例接近于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称为中日性植物;开花受光长影响较小的植物称为中间型植物,又称光期钝感植物。
3、简述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分传输的过程、途径和水分流动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