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药的合理应用

合集下载

解热镇痛药物合理使用

解热镇痛药物合理使用

精品课件
19
4. 过敏反应
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少数) 某些可诱发阿司匹林哮喘
哮喘、鼻息肉及慢性荨麻疹患者禁用
精品课件
20
5.瑞夷综合征(Reye’s syndrome)
病毒感染伴发热的儿童或青年服用该 药后,偶可发生严重的肝衰合并脑病 的表现
表现为惊厥、谵妄及昏迷等反应死亡 率较高
精品课件
42
复方感冒药各组分的不良反应
▪ 盐酸伪麻黄碱——缓解鼻塞
▪ 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抽搐。可产生 失眠、头痛。
▪ 1.甲亢、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眼压高、 高血压、前列腺肥大、服用单胺氧化酶抑 制剂及对拟交感神经药敏感的患者慎用。
▪ 2、60岁以上患者用易引起精神错乱、幻 觉、抽搐。因而对老年人应谨慎。
精品课件
28
二、 选择性的
cox-2 抑制药
精品课件
29
塞来昔布(celecoxib)
抑制cox-2的作用是cox-1的375倍 可以用于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关和
骨关节炎的治疗;亦可用于术后镇痛、 牙痛、痛经 胃肠道副作用较小 有肾脏损害作用和心血管不良反应
精品课件
30
尼美舒利 (nimesulide)
22
(二)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
扑热息痛)
P189
精品课件
23
1.作用特点
对中枢 PG合成酶的抑制作用强,对外周 PG 合成酶的抑制作用较弱
无明显抗炎抗风湿作用 解热镇痛作用缓慢而持久,强度类似
aspirin,镇痛作用部位可能在中枢
用于解热、镇痛及对阿司匹林过敏
或不能耐受者
精品课件
24
2.不良反应

常用解热镇痛药的分类及科学合理应用

常用解热镇痛药的分类及科学合理应用

常用解热镇痛药的分类及科学合理应用在我国,解热镇痛药的应用数量仅次于抗菌药物。

据国家卫计委初略统计,全国每年销售解热镇痛类药物总数高达250多亿片,即13亿中国人每年人均20多片。

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从中不难看出解热镇痛药物的滥用现象很严重。

下面,笔者就如何合理使用常见解热镇痛药做下阐述,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四类镇痛药适应症各不同第一阶梯(一般疼痛和轻度癌痛)患者表现为疼痛可以忍受,不影响正常生活,活动时痛感减轻,基本不影响睡眠。

其止痛药物以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为主。

代表药物有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芬必得)和消炎痛(吲哚美辛)、扶他林(双氯酚酸)等。

主要用于轻度疼痛的治疗,特别是肌肉痛、肌筋膜痛和关节痛,也可用于头痛和轻度癌症疼痛,特别是骨转移性癌症疼痛的治疗。

第二阶梯(中度癌痛)患者表现为持续性疼痛,影响到睡眠和食欲,应在第一阶梯用药的基础上,加用第二阶梯弱效阿片类止痛药。

常用药物有可待因、右丙氧酚、强痛定、曲马多和痛力克等。

如单独使用时,应注意避免长期服用,以免形成药物依赖(成瘾性)。

第三阶梯(重度癌症)患者表现为癌痛剧烈,难以忍受,晚间入睡困难,疼痛加剧,至晚期疼痛如焚心蚀骨般难熬,寝食难安,“生不如死”。

此时应用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片(即缓释片美菲康与美施康定等)、什冷丁、羟考酮和丁内诺啡等;还有多种替代药品,如美散痛、安依痛和二氢埃托啡。

作用于神经系统的镇痛药物代表药物有曲马多、强痛定、二氢埃托啡、阿米替林、多塞平、卡马西平、普瑞巴林和苯妥英钠等。

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有不同,可以分别用于治疗多种疼痛。

如何科学合理服用解热镇痛药低热不要急于应用解热药发热是机体一种本能的防御反应,发热时机体的存噬细胞功能加强,白细胞增加,抗体生成增多,有利于免疫系统杀灭细菌与病毒。

应用解热镇痛药属于对症治疗,并不能解除疾病的致病原因。

由于用药后改变了体温,有可能掩盖真实病情,影响疾病的诊断。

常见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治疗原则

常见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治疗原则

常见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治疗原则药品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治疗手段。

在医学领域中,药品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然而,虽然药品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健康,但如果使用不当,它们也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和健康风险。

因此,正确选择和使用药品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常见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治疗原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使用和管理药品。

一、解热镇痛药解热镇痛药是常见的非处方药品。

它们可以减轻头痛、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

常见的解热镇痛药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等。

虽然这些药品比较安全,但使用不当会有副作用。

使用解热镇痛药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按照说明书使用药品。

不要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重复使用药品或超过推荐的剂量。

2.不要同时使用多种解热镇痛药。

这些药品会相互干扰,并增加副作用的风险。

3.避免使用解热镇痛药来掩盖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

这些药品只适用于缓解临时的疼痛和发热症状。

二、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类常见的处方药品,被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抗生素有多种不同的类型,每一种都有不同的作用方式和用途。

因此,使用抗生素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抗生素只能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使用抗生素治疗非感染性疾病是无效的,并会增加耐药性和其他副作用的风险。

2.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应该先经过检查,确保感染是由细菌引起的。

如果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是无效的。

3.按照医生的指示使用抗生素,并在建议的时间内完成治疗。

过早停止使用药品会增加耐药性的风险。

三、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虽然人体需要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来维持健康,但过量补充这些营养素也会有害。

因此,使用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在使用补充剂之前,通过检查和测试,确保身体真的需要这些补充剂。

否则,过量补充这些营养素可能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2.选择高品质的补充剂,并密切关注标签和包装。

不要购买已经过期的补充剂,或者未经过严格检验和授权的补充剂。

3.按照建议剂量使用补充剂。

2024年解热镇痛抗炎药

2024年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药物,主要用于缓解疼痛、降低发热和减轻炎症反应。

本文将介绍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分类、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一、分类1.非甾体抗炎药(NSDs):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萘普生等。

2.硫酸酯类药物:如硫酸氨基葡萄糖、硫酸软骨素等。

3.吲哚美辛类药物:如吲哚美辛、依托考昔等。

4.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二、作用机制1.解热作用:这类药物可以抑制下丘脑中的前列腺素合成,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敏感性,从而使体温下降。

2.镇痛作用:这类药物可以抑制疼痛区域的炎症反应,减少疼痛物质的合成和释放,减轻疼痛。

3.抗炎作用:这类药物可以抑制炎症反应中的前列腺素合成,减少白细胞的聚集和活化,减轻炎症反应。

三、临床应用1.疼痛:如头痛、牙痛、肌肉疼痛、关节炎等。

2.发热:如感冒、流感、急性感染等。

3.炎症: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四、不良反应1.消化系统:如胃肠道出血、溃疡、肝损伤等。

2.泌尿系统:如肾功能不全、急性肾衰竭等。

3.血液系统:如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等。

4.心血管系统: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5.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哮喘等。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重要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的安全。

在上述内容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不良反应。

这类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反应,有些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和掌握这些不良反应,对于临床合理使用解热镇痛抗炎药具有重要意义。

一、消化系统不良反应1.胃肠道出血: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胃黏膜的前列腺素合成,降低胃黏膜的防御能力,容易导致胃溃疡和出血。

长期使用或大剂量使用这类药物的患者,胃肠道出血的风险更高。

2.胃溃疡:解热镇痛抗炎药可以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酸对胃黏膜的侵蚀作用,从而导致胃溃疡的形成。

临床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

临床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
2 0
北方药学 2 0 1 3年第 1 0卷第 3 期
着噩梦、 食欲不振 等不 良状态为 4分。 可以转变 , 实际上 , 它也 可以进行肌 肉注射 , 麻 醉的起效 比较 1 . 4统 计学分析 : 对 于我院的本次实 验 , 均是采用 医学统计学 迅速 , 所以在临床 的小儿手 术 中应用 比较广 泛 , 但 是 由于 负 进行统计学分析 , 具体统计结果如下。 效 果 比较 明显 ,该类 药物 不能 等 同于其 他 的常规 麻 醉药 。 表 1 临床使 用对 于, ' b J L 的呼吸 系统 伤害 比较 小 ,但 是对 于其 他 的层 次却有 着不 好 的影 响 , 例如 患者血 压会上升 , 手术 过程 较难清除 , 还会 伴有 噩梦 、 食欲不振 等情 况 , 对患者术后 的恢 复有着极大 的障碍 。同时如果多次使用氯胺酮极有 可能产生
表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芬太 尼是 强效 的阿片类镇痛药 , 其镇痛效果起效快 , 但是 不持久。分解模式是进行水解代谢 , 不会依赖患者肝脏进行排 除, 是在 目前临床麻醉手术上较理想 的药剂 。 本次实验结 果证 明 , 对于小儿麻醉手术来说 , 不管在小儿 首次睁眼还是在小儿完全清醒的情况下 ,或是 在术 后产生的 不 良反应 , 实验组的效 果都 比对 照组 的效果好很多 , 故我们得 知 ,在临床的小儿麻醉手术上对 于使 用区域麻 醉剂量氯胺酮 与芬太尼辅助麻醉 的效果 比单一使用氯胺酮麻醉的效果有着 更好 的优势 ,所 以应该在对于小儿麻 醉的手术上更加广泛 的

3讨 论
氯胺酮属 于一种静脉 注入 的全面麻 醉的药剂 , 用药方法
6 3 3 .
临床解 热镇痛药 的合理应用
走 阴竺 【( 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山脚树矿医院 盘县 5 5 3 5 3 3 )

基本用药临床应用

基本用药临床应用

基本用药临床应用基本用药是指在临床医学上使用较为广泛的、对疾病症状有明显缓解或治疗作用、且用药安全性较高的药物。

这些药物通常是医生在日常诊疗中会优先考虑的药物,能够在不同病情下发挥积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基本用药及其临床应用。

一、常用退烧镇痛药1. 对乙酰氨基酚:常见商品名为泰诺,是一种常用的退烧镇痛药。

适用于发热、头痛、关节痛、牙痛、肌肉痛等不适症状的缓解。

但是,对乙酰氨基酚并不适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发热,也不能长期大量服用,以免损害肝功能。

2.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非类固醇抗炎药,除了退烧镇痛的作用外,还有抗炎、抗血栓等功能。

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和冠心病等疾病。

然而,长期或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胃溃疡、出血等副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二、常用抗生素1. 青霉素类:如青霉素、阿莫西林等,是最常见的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适用于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但部分人群可能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且耐药性逐渐增强,需谨慎使用。

2. 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适用于治疗不同部位的细菌感染,如肺炎、泌尿道感染等。

但大环内酯类药物易引起心电图QT间期延长,应慎用于心脏疾病患者。

三、常用抗高血压药1. 利福平:利福平是一种常用的降压药,主要用于高血压、心绞痛等疾病。

它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但利福平可能引起咳嗽、低血压等不良反应,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2. 氨氯地平:氨氯地平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适用于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

它通过干扰钙通道的打开而降低心脏负荷,放松血管,从而降低血压。

但氨氯地平可能引起头痛、脚肿等不适症状,不宜与葡萄柚汁一同服用。

综上所述,基本用药在临床应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许多常见病症的治疗发挥着积极作用。

但患者在用药时应该遵守医生的建议,按照用药说明书正确使用药物,避免滥用或误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同时,定期复诊,遵守医嘱,才能更好地控制疾病,提高治疗效果,加快康复进程。

2024二十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2024二十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二十章解热镇痛抗炎药•解热镇痛抗炎药概述•解热镇痛抗炎药的药理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与不良反应•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合理使用•市场上常见解热镇痛抗炎药介绍•患者教育与用药指导解热镇痛抗炎药概述定义与作用机制定义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通过抑制体内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从而缓解炎症和疼痛。

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阻断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从而发挥抗炎、解热和镇痛作用。

药物分类及代表药物药物分类根据化学结构和作用特点,解热镇痛抗炎药可分为水杨酸类、苯胺类、吲哚类、芳基乙酸类、芳基丙酸类、烯醇酸类、吡唑酮类等。

代表药物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布洛芬、萘普生、酮洛芬、吡罗昔康等。

临床应用范围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如感冒、流感、肺炎等。

用于缓解各种疼痛,如头痛、牙痛、关节痛、肌肉痛、神经痛等。

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还可用于缓解痛经、痛风、骨折等引起的疼痛和炎症反应。

发热疼痛炎症性疾病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的药理作用机制通过抑制下丘脑前部神经元中的前列腺素E2(PGE2)的合成和释放,使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恢复正常,从而达到解热效果。

适应症用于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引起的发热。

注意事项解热作用只是对症治疗,不能解除病因,需配合其他药物使用。

机制主要在外周通过抑制炎症时PG的合成,减轻PG的致痛作用及痛觉增敏作用。

同时也在中枢神经系统发挥作用,抑制痛觉超敏反应,从而达到镇痛效果。

适应症用于头痛、牙痛、关节痛、肌肉痛等各种疼痛。

注意事项对于创伤性剧痛和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需选择其他镇痛药物。

机制01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中的某些环节,如抑制白细胞的聚集、减少缓激肽的形成、抑制血小板的凝集等,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适应症02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炎症性疾病。

注意事项03抗炎作用不同于抗生素的抗菌消炎作用,不能替代抗生素使用。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合理使用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合理使用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合理使用[摘要]目的:本文旨在为早期临床上合理正确使用镇痛药和抗炎药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阅读相关文献,对之综合、分析和总结。

结果:根据其药理作用特点,制定合理用药方案。

结论:使用时应合理选择,交代好病人如何用药,保证安全用药。

[关键词]解热镇痛抗炎药;药理作用;合理使用解热镇痛药和抗痛消炎药也可以称之为强效非甾体镇痛抗炎药,是一类主要具有强效解热镇痛、抗炎、抗类风湿等作用的抗炎药物。

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水杨酸类,比如阿司匹林和贝诺酯,吸收率和溶解度与胃肠道pH有关,阿司匹林在胃肠道、肝和血液中水解成水杨酸盐,然后在肝脏代谢。

第二、乙酰苯胺类,代表药物是有对乙酰氨基酚,大部分在肝脏代谢,中间代谢产物对肝脏有毒副作用,主要以葡萄糖醛酸结合的形式从肾脏排泄,24小时内约有3%的原型药物随尿液排出。

第三、芳基乙酸类,主要药品是吲哚美辛,双氯芬酸,舒林酸,舒林酸是前药,在体内代谢成活性药而发挥作用。

第四、芳基丙酸类,主要药物有布洛芬和萘普生,布洛芬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是99%在肝脏代谢,60-90%尿液排泄,百分之百于24小时内排出。

包括昔康类和西普类的药物。

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解热镇痛抗炎药的结构差别很大,但具有相同的作用机制-抑制合成前列腺素所需要的环氧酶(COX),达到解热、镇痛、抗炎的目的[1]。

COX具有两种异构酶体,称为COX-l和COX-2。

COX-l属正常组织成分,主要负责基础前列腺素的合成进而参与生理过程,而COX-2负责炎症或其他病理状态下前列腺素产生。

1.解热适应症:体温≥38.5~39摄氏度,小儿高热惊厥者; 常伴有明显的头痛、肌肉酸痛、失眠等;伴有持续剧烈发热。

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使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增强散热过程,达到解热目的。

1.镇痛主要用于外周性钝痛,如感冒弓|起的全身肌肉酸痛、头痛、月经痛、关节痛等。

对外伤性疼痛以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药的合理应用
一、概述和分类
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药品种繁多,是应用最广泛的对症治疗药物。

本类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抗炎作用机制与肾上腺皮质激素不同,通常被称作非甾体抗炎药。

由于一般认为它们的治疗指数高,安全范围大,又是对症药物,非处方用药现象严重,这不仅影响到其疗效的充分发挥,而且造成了很多不良后果,严重者甚至引起死亡。

因此,掌握其药理作用特点,并有严格的指征、明确的诊断与合理用药的方案,对于正确使用本类药品尤为重要。

目前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药分类如下:
1.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赖氨酸盐、水杨酸钠、水杨酸镁、双水杨酯、卡巴匹林钙等;2.乙酸类如双氯芬酸、吲哚美辛、舒林酸、依托芬那酯等;
3.丙酸类如布洛芬、酮洛芬、萘普生、卡洛芬、非诺洛芬、吲哚洛芬、芬布芬等;
4.芬那酸类如甲芬那酸、氯芬那酸;
5.昔康类如吡罗昔康、美洛昔康;
6.吡唑酮类如保泰松、羟基布他酮;
7.非酸化合物类如萘丁美酮。

二、作用机制
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药的药理作用是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PG)的合成来实现的。

体内大多数细胞均能合成PG,PG广泛存在于各种重要组织的体液中,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参与机体发热、疼痛、炎症、血栓形成、速发型过敏等生理及病理过程。

1.解热作用人体的温度靠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

人体发热是由于内热原激活下丘脑前列腺素合成酶,使前列腺素合成和释放增加,而前列腺素E为极强的致热物质。

本类药物通过抑制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并增强散热过程,从而产生解热作用。

2.镇痛作用机体局部损伤或炎症时,局部产生和释放某些化学致痛物质如缓激肽、5-羟色胺、组胺等,刺激痛觉感受器引起疼痛。

前列腺素本身致痛作用较弱,但它具有痛觉增敏作用,可大大增强机体对上述致痛物质的敏感性,降低痛阈。

解热镇痛抗炎药通过抑制外周的前列腺素合成,降低感受器的兴奋性,并同时抑制缓激肽的合成,从而产生镇痛效果。

本类药物在镇痛剂量下不影响精神意识状态及其它感觉功能,广泛应用于各种慢性钝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月经痛等,但对创伤性剧痛或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绞痛却几乎无效。

3.抗炎和抗风湿作用本类药物除对乙酰氨基酚和非那西丁外,其它类均有较强的抗炎抗风湿作用。

机体抗炎过程中,组织会产生许多致炎物质如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溶酶体、活性组织激肽以及前列腺素等。

前列腺素是重要的致炎物质,具有扩张血管、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及痛觉致敏作用,致使炎症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一系列反应。

本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使炎症缓解或消失,另外,在大剂量下还能稳定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而起到抗炎作用。

三、用药原则
(一)发热
发热是机体对致病因素的主动反应,对机体的积极意义表现在可以加快新陈代谢过程,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促使白细胞增多,以及加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等,这些都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发热还是诊断疾病、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参考。

但是,发热过程也会消耗体力,并引起头痛、失眠、甚至惊厥,40℃以上的显著高热或持续发热还可导致永久性的脑损伤。

婴幼儿的发热比成年人敏感而急剧,尤其容易引起抽搐与昏迷。

治疗高热应先采用物理降温,如冰袋冷敷、酒精搽浴等,物理降温无效时再考虑选用解热药。

解热药不能替代抗感染、抗休克等治疗措施。

当遇到发热而未明确原因时,不能首先使用解热药,以免掩盖症状贻误诊断。

在查明发热原因并进行治疗的同时,再根据下列指征选用解热药:
1.发热39℃以上,危及生命,特别是小儿高热惊厥。

2.发热虽不高,但伴有明显的头痛、肌肉痛、失眠、意识障碍,严重影响病人休息及疾病恢复时。

3,持续高热,已引起心肺功能异常,或患者对高热难以耐受时。

4。

某些疾病治疗中,长期伴有发热而不能自行减退时,如急性血吸虫病、丝虫病、伤寒、布氏杆菌病、结核以及癌症发热等。

(二)疼痛
疼痛同样是多种疾病的共同症状,对病因特别是疾病部位的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疼痛症状被掩盖而造成误诊的可能性,有时甚至比发热被掩盖时更大,因此,对于疼痛症状不能首先使用镇痛药,而应找出疼痛原因后再采用药物止痛。

解热镇痛类药物仅有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对于头痛、牙痛、肌肉痛、关节痛、神经痛、月经痛、中等程度的术后疼痛、以及肿瘤疼痛的初期效果较好,而对于平滑肌痉挛性疼痛、创伤剧痛、肿瘤晚期剧烈疼痛等无效。

(三)炎症
本类药物的抗炎作用适用于治疗风湿性、类风湿性疾病,某些药物也用于治疗全身性红斑狼疮、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以及痛风和其它非感染性慢性炎症。

风湿性、类风湿性疾病的治疗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非甾体抗炎药虽然作为治疗本类疾病的首选药,但不能影响疾病本身的免疫病理反应而改变病程,因此,常需要合用能够改变病情的二线药物,包括抗疟药、金制剂、青霉胺、柳氮磺吡啶、雷公藤、左旋咪唑等,这些药物被称为改变病情药或称慢作用药,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起效。

糖皮质激素作为治疗本类疾病的三线药物,由于易引起骨质疏松、肾上腺皮质萎缩、继发感染、停药后“反跳”等不良反应,所以只有当伴有严重的血管炎、多脏器损
害、持续高热以及严重贫血等指针,或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及二线药物无效时,才考虑选用。

关节炎的病因各异,治疗用药也不同,应首先明确诊断。

如痛风性关节炎应首选促尿酸排泄药,感染性关节炎应先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

四、注意事项
1.解热镇痛药属于对症治疗药,必须首先明确发热或疼痛的病因后才能选用,以免干扰正确的诊断。

2.本类药物不宜联合应用,各类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在作用部位可能发生竞争,互相影响疗效,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3.为减少胃肠道反应,应在饭时或饭后服用,也可加服适量制酸剂以保护胃粘膜。

慢性胃病及消化道出血病史者慎用或禁用本类药物。

4.司机、机械操作及高空作业人员服用本类药物时应注意,其中许多药品可引起眩晕、嗜睡及视力模糊。

5.含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等成分的复方制剂应尽量少用,因这些成分可引起粒细胞减少、肾损害及严重的过敏反应,可因滥用而导致死亡。

6.长期使用本类药物,应注意观察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及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

7.非甾体抗炎药多数引起过敏反应,并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使用时应注意询问过敏史。

过敏
性哮喘患者应避免使用。

五、临床用药的选择与比较
一般主张从小剂量开始,给药1周就基本可以判断是否有效。

如果有效而必须继续治疗时,应尽可能减低使用剂量。

一种药物无效或因不良反应难以耐受时,可换用另一种药物,不可采取两药联用。

儿童用药可选用较为安全的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萘普生等,急性高热可慎用安乃近滴鼻。

孕妇不宜使用本类药物,如必须使用时,选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相对较安全,但不可在邻近预产期使用阿司匹林,以避免产期延长、产后出血及胎儿动脉导管早闭等并发症。

近年来开发上市的新型抗炎药如美洛昔康、萘丁美酮、尼美舒利、塞来昔布等,由于选择性作用于环加氧酶—2(COX-2),胃肠道损害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有溃疡病史者可选用。

对COX-2抑制作用越强,抗炎作用就越强,对COX-1抑制作用越强,不良反应也就越重。

常用体外抑制COX-2和COX-1的IC50(抑制50%时的浓度)之比来表示其选择性,比值越小,选择性越强。

塞来昔布(Celecoxib)是目前选择性最强的抗炎药。

奥湿克是双氯芬酸与米索前列醇的复合制剂,后者是前列腺素PGE1类似物,可有效地保护胃粘膜,预防溃疡病的发生。

对于肾功能不良的患者,可选择对肾功能损害作用较小的药物,如舒林酸。

------载于《合理用药》第4版谢惠民主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