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教案

合集下载

柳永词两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可编辑】

柳永词两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可编辑】

柳永词两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可编辑】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柳永词两首》,分别是《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所选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词赋”第9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柳永词的艺术特色,包括词牌、意境、情感表达等。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诗词学习,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感悟词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柳永词的艺术特色,包括词牌、意境、情感表达。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体会柳永词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PPT、教材。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柳永的简介,让学生对词人有所了解。

2. 讲解:详细讲解《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两首词的词牌、意境、情感表达等。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尝试朗读诗词,感受词的韵律美。

4. 例题讲解:分析诗词中的难点句子,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创作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词,并进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柳永词两首》2. 内容:《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词牌、意境、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柳永词的艺术特色,结合具体诗句进行阐述。

2. 答案:待学生完成作业后,进行批改并给出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柳永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人其词,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学生对柳永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体会柳永词的意境和情感。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4.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柳永词艺术特色的题目。

《柳永词二首》教案设计

《柳永词二首》教案设计

《柳永词二首》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柳永词二首》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宋词”。

本课所选的两首词为《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和《雨霖铃》(寒蝉凄切)。

通过对这两首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柳永词的艺术特色,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的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

2. 通过对词作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感受柳永词中的忧愁情绪,理解词人的人生境遇和内心世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两首词的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柳永词中的忧愁情绪,体会词人的内心世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词作风格。

(2)学生分享预习中对两首词的初步了解。

2. 诗词朗读(1)教师示范朗读两首词。

(2)学生跟读、自读,体会词的韵律美。

3. 精讲课文(1)分析《八声甘州》的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

(2)分析《雨霖铃》的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

4. 例题讲解(1)比较两首词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分析词作中体现的词人情感。

5. 随堂练习(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学生谈学习体会,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八声甘州》意象:潇潇暮雨、江天、芳草等。

意境:凄美、忧愁。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2. 《雨霖铃》意象:寒蝉、长亭、骤雨等。

意境:悲凉、离愁。

表现手法: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比较《八声甘州》和《雨霖铃》的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2)结合两首词,谈谈你对柳永词人情感的理解。

2. 答案示例(1)比较短文示例:《八声甘州》和《雨霖铃》都是柳永的代表作,两首词在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上各有特点。

柳永词两首教案

柳永词两首教案

柳永词两首教案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柳永词两首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教案,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柳永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

2、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4、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二、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初步掌握读词诵词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背诵这两首词。

三、德育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从词的章法入手,了解词的内容;2、抓词眼,详细分析名句,有助学生深入词中境界。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教学课时三课教学步骤一、词的有关知识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二、柳永的生平简介:(投影)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

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

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

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

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

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

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

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

《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

《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

《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第一篇:《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柳永词两首》教学目标:1、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3、领略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2、词鉴赏能力的提升。

教学设想: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合作探究,分析比较。

3、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简介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发展史(起源、发展、风格、流派),了解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掌握词这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特点。

1、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餘)、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倚声填词”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2、词的分类按结构分为:按字数分为:单调——一片小令——58字以内双调——两片(阕)中调——59~90字三叠——三片长调——90字以上四叠——四片二、导入新课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西湖以其湖光山色之美令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名篇,读后令人心旷神怡。

今天,让我们走进柳永的《望海潮》,感受词人笔下杭州的美好景色。

三、走进作者――柳永柳永(约987-约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北宋词人,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后世也有人称他为“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亦被称作“柳屯田”。

《柳永词两首》教案文档

《柳永词两首》教案文档

《柳永词两首》教案文档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柳永词的基本特点和风格。

(2)能够分析并解读《雨霖铃》和《夜雪临砌》两首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柳永的词,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柳永词的特点和风格。

(2)解读《雨霖铃》和《夜雪临砌》两首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难点(1)柳永词中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2)对古代文学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柳永词的特点和风格,解读《雨霖铃》和《夜雪临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3.2 互动法:小组讨论,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3.3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词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1)播放柳永词的音频,引导学生感受其音韵美。

(2)简要介绍柳永的生平背景及其在词坛的地位。

4.2 知识讲解(1)讲解柳永词的特点和风格,如婉约、柔情、意境等。

(2)解读《雨霖铃》和《夜雪临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4.3 小组讨论(1)学生分小组,讨论对两首词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

4.4 情境体验(1)展示与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词的意境。

(2)邀请学生进行朗诵或表演,增强对词的感悟。

五、课后作业(1)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柳永词,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表演等,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6.2 作业评估:通过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3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思考深度。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可编辑】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可编辑】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可编辑】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第六章“宋代词坛”的第三节“柳永词”,详细内容为柳永的两首词《雨霖铃·寒蝉凄切》与《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在词坛的地位,理解其词作的艺术特色。

2. 通过对两首词的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朗读技巧,感受词的韵律美,增强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柳永词的艺术特色及其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两首词的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及朗读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背景音乐,让学生跟随音乐朗读柳永的词,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讲解: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在词坛的地位,分析两首词的主题思想、艺术风格。

3. 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朗读技巧,感受词的韵律美,带领学生朗读两首词。

4. 例题讲解:选取两首词中的经典句子,分析其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仿写,并进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柳永词两首2. 内容:《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生平及地位词的艺术特色朗读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的艺术特色。

请从《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选取一句你认为最具表现力的句子,并分析其为何具有这种表现力。

2. 答案:《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通过描绘凄凉的秋景,表现了诗人离别的惆怅。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宿昔浮梦绕心田”一句,通过描绘潇潇暮雨洒在江面上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朗读、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柳永词的艺术特色及朗读技巧,但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对词的深入学习仍有待提高。

《柳永词两首》教案文档

《柳永词两首》教案文档

《柳永词两首》教案文档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柳永的两首词《夜雨寄北》和《雨霖铃·寒蝉凄切》。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朗读和分析,学生能够理解词牌的特点,掌握柳永词的风格和情感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柳永的词,学生能够了解宋代词人的生活背景,感受词中的情感美,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柳永的两首词《夜雨寄北》和《雨霖铃·寒蝉凄切》。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分析并理解词牌的特点,掌握柳永词的风格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熟悉柳永的词作品,准备好相关的注释和解释资料。

3.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柳永的词作品,了解词牌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柳永的生活背景和词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柳永词的兴趣。

4.2 朗读与分析:4.3 讨论与思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词中情感的理解,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思考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4.4 背诵与默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背诵和默写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记忆,提高对柳永词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五、作业布置:学生需要完成对柳永的两首词《夜雨寄北》和《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背诵,并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词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需要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6.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柳永词的理解和兴趣程度。

七、教学反思:7.1 教学内容:回顾教学内容,检查是否全面覆盖了柳永词的特点和情感表达。

7.2 教学方法: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7.3 学生学习效果: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定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或提供额外的辅导。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可编辑】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可编辑】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可编辑】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教材第五单元“宋词”,具体章节为“柳永词两首”,详细内容为《雨霖铃·寒蝉凄切》与《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柳永词的文学特点,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词的了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讨论,提升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柳永词的情感表达及艺术特色。

重点: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与《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词意、意境及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第五单元“宋词”相关内容、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引导学生关注宋词的音乐美。

2. 新课导入: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柳永词的好奇心。

3. 课文阅读:让学生朗读两首柳永词,感受词的韵味,理解词意。

4. 例题讲解: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与《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词牌、韵律、意境等,解读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柳永的词风,创作一首词,并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柳永词两首》2. 内容:《雨霖铃·寒蝉凄切》:词牌、词意、意境、艺术特色《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词牌、词意、意境、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与《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情感表达,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

2. 答案提示:关注柳永词的韵律、意境、情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难点是否突破。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柳永词作品,了解更多的宋词作家及其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海潮》
(20分钟微课)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柳永词作的艺术风格,领悟作者工于铺叙的手法和“音律谐婉,语义妥帖”的特点;
2.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
3.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4.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正确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知识目标: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了解词人柳永及其语言特色、创作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通过反复吟咏,运用联想和想象,品味情景交融的意境。

讨论:启发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展示古代写西湖的名篇。

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

二、诵读全词(教师)
三、词的有关知识
课件展示:
词,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 “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四、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

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也称他为柳屯田。

因其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

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仕途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

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

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

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

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

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柳永创作慢词独多,有《乐章集》传世。

五、整体感知:
依次完成下列任务:
1、参考注释,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词的大意。

2、说说作者的写作目的。

明确:
根据课文注解②,这是一首投赠之作。

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两浙转运使的孙何,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

问:从课文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是一首投赠词。

结尾处词人描写孙何游乐的场景。

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以此烘托出西湖之美。

最后两句是说:希望长官把杭州美好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出来,献给朝廷,并夸示于同僚。

这里其实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高升的美好祝愿。

问: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因为写作目的是为了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所以在词中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都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堪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能铺陈其繁华。

但因为是投赠词,不免有夸张之处。

小结主旨:这首词着力描写钱塘(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富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

3、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①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②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③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

六、问题探究:
探究1: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些句子?你能不能运用联想和想象用文字或图画将它描绘出来?
示例:(1)“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几句被称为千古名句,你是如何鉴赏的?
这几句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

西湖里湖、外湖,湖岸山峰重叠。

水碧山青,秀美异常,山中桂花,水里荷花,不同季节都有美景。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少女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探究2:据说“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有人据此说此诗导致了北宋灭亡。

结合本词和有关历史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确有“太平气象”,因而纸醉金迷、竞尚豪奢,成为各地统治阶级的普遍风气。

因此,诱使金兵入侵,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是由于统治阶级“竞豪奢”,醉生梦死的腐朽本质所造成的;引起金兵南下,给南宋王朝带来威胁的,仍然是统治阶级腐朽本质造成的,与柳词本无关
系。

七、课堂练习:
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八、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预习《雨霖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