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__第二单元复习学案(教师)______________安乡一中___龚德国
2019-2020学年人教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2单元复习方案2

返回目录
答案 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 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作铺垫;“日 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 埋下伏笔。
返回目录
【真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 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 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 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
返回目录
(2)社会环境描写 ①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 供了背景;②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 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③触发……思想(情感) 转 变 , 推 动 了 情 节 的 发 展 ; ④ 揭 示 ( 深 化 ) 了 …… 的 主 题。
返回目录
【真题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返回目录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 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 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 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 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 书。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 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 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城的人 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返回目录
第二步:找到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 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以及 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考虑。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2)社会环境 第一步:找出具体体现社会环境的语句。 第二步:明确分析社会环境作用的思维角度。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外国小说复习学案

《外国小说欣赏》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系统地整理该册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包括疑难字音字形、作家作品)2、梳理重点(故事情节、单元提示)3、综合运用已学小说知识解答相关题目4、明确复习方向及重点,学会自主安排复习重难点:熟练记忆每一篇小说的情节;吃透单元提示,能结合已学的小说内容来阐释小说创作的理论。
学习方法: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归纳总结,教师点拨评价教学过程:一、基础过关(1)字音字形踯躅古冢箭镞撞城槌颠簸禀赋甘霖黑魆魆分蘖狩猎纡尊降贵宿愿弥天大谎花翎帽子犄角摩挲磨蹭牝鹿蒙眬蹩脚狞笑鸡蛋薄饼褴褛贫瘠龟裂乌烟瘴气(2)判断题1、《牲畜林》的作者是意大利的作家卡尔维诺。
这篇小说按照主人公朱阿的心理时序展开的故事,小说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节奏中获得了结构的力量。
2、《骑桶者》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卡夫卡的作品。
他的代表作品有《城堡》《审判》《美国》三部长篇小说和《变形记》《判决》《地洞》等短篇小说。
3、叙事角度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中叙事人相当于上帝,对一切都了如指掌,并不时走上前台对人和事进行评价,如《桥边的老人》;有限视角则讲究遮蔽作者意图,隐藏一些环节,如《项链》。
4、《外国小说欣赏》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有,苏联的蒲宁(1933),印度的泰戈尔(1913),德国的伯尔(1972),美国犹太裔小说家辛格(1978),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1982).5、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
如法国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莎士比亚、收藏古物、树木生长等一连串的自由联想。
6、德国小说家伯尔,197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旨在探索战争给德国及其民族带来的种种灾难,是联邦德国战后文学即废墟文学的代表。
《在桥边》选自《伯尔中短篇小说选》。
7、辛格是美国犹太裔小说家,197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他的小说《山羊兹拉特》中,人与羊的感情从来就好,可是被生活所迫,人必须出卖羊,而在困境中,羊却救了人,他们的感情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外国小说欣赏》专题复习教案

《外国小说欣赏》专题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欣赏外国小说叙事角度的方法2,掌握相关答题模式【知识梳理】(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
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应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②便于作者对人物主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有限视角: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事。
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
2.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抒情气息浓。
【典型例题】(2012湖南卷)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2分)【提示】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中篇小说《木木》描述的是:农奴盖拉新又聋又哑,是庄园的看门人。
他爱上了洗衣女塔季雅娜,后来却被女农奴主指配给了一个酒鬼。
在送塔季雅娜走的路上,盖拉新捡回了一只小狗,唤做木木,从此木木成了他生活的慰藉……下面是从《木木》中截取的一段文字:他从宅子里出来,马上发觉木木不见了他从宅子里出来,马上发觉木木不见了;他从不记得,“她”有过不在屋外等着他回来的事,于是他跑上跑下,到处去找“她”,用他自己的方法唤“她”。
……他冲进他的顶楼,又冲到干草场,跑到街上,这儿那儿乱跑一阵。
……“她”丢失了!他便回转来向别的用人询问,他做出非常失望的手势,向他们问起“她”来;他比着离地半俄尺的高度,又用手描出“她”的模样。
……有几个人的确不知道木木的下落,他们仅仅摇摇头,别的人知道这回事情,就对他笑笑,算是回答了。
总管做出非常严肃的神气,在大声教训马车夫。
格拉西姆便又跑出院子去了。
他回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
从他那疲倦的样子,从他那摇摇不稳的脚步,从他那尘土满身的衣服上看来,谁都能够猜到他已经跑遍半个莫斯科了。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安东诺夫卡苹果》导学案无答案

《安东诺夫卡苹果》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蒲宁的创作情况以及他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2.探究作品呈现出的风景美、人性美。
3.体会庄园生活的变迁,探究作品主题,理解蒲宁作品中所表达的对幸福的追求和对个体生命、生命与自然以及人类历史的深刻的思考。
学习重难点:体会庄园生活的变迁,理解作者融注其中的情感。
学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走近作者伊凡·阿历克谢耶维奇·蒲宁(1870~1953)俄国作家,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
由于家道中落,他15岁辍学,19岁外出谋生。
曾当过校对员、统计员、图书管理员、报社记者。
1887年开始发表文学著作。
1909年被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
十月革命爆发后,他持敌对立场,于1920年流亡国外,侨居法国直到去世。
早期作品主要描写贵族庄园生活,批判贵族阶级精神上的贫困、堕落,又为其没落唱挽歌,如短篇小说《安东诺夫卡的苹果》(1900)、《田间》(1892)等。
1910年,中篇小说《乡村》问世,标志着蒲宁的创作视野有了新的变化,由狭窄的贵族庄园转向广阔的社会,更加关心农民和俄罗斯的命运。
这部作品使他成为俄国文坛上的第一流作家。
蒲宁是写作中短篇小说的高手。
他的小说不太重视情节与结构的安排,而专注于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语言生动和谐,富于节奏感,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的文体家”。
1933年蒲宁因为“继承俄国散文文学古典的传统,表现出精巧的艺术方法”,凭作品《米佳的爱情》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步入场景1.场景是小说最小的构成因素,场景描写是场面描写和风景描写的合称。
《安东诺夫卡苹果》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情节,也不靠情节来组织,而是靠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场景来推进。
小说主要展现了哪些场景?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画面内容。
场景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场景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场景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场景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用短语分别概括四个章节描绘的场景的主要特点。
《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导学案

《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说出小说的内容和主旨。
2.知道场景描写的手法及场景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重点难点】1.了解场景知识,掌握场景功能。
2.了解风景的意义和传统与现代小说的场景观。
3.学会对小说能实行场景分析与鉴赏。
【知识链接】1.雨果知多少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他是少有的凛然站出来谴责这个野蛮行为的西方作家。
他死时,法国志哀,上百万人为他送葬。
9岁开始写诗;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上得奖,17岁在“百花诗赛”上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
一生经历坎坷,饱受宠辱,不向强权屈服,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阅历。
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命运三部曲”)《笑面人》《九三年》(人道主义思想的颠峰之作)等长篇小说都是他的代表作。
2.《九三年》相关内容介绍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极为关键的一年,也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在革命和反革命斗争最白热化的关口,老谋深算的王党贵族朗德纳克侯爵渡海来到布列塔尼,发起叛乱,向共和国实行疯狂反扑。
他的对手正好是他的侄孙,勇敢善战的共和国远征军司令郭文。
而郭文背后,又有一个既富理想主义精神,又铁面无私的政治委员西穆尔登,是共和国派来监督“过于仁慈”的郭文的。
在最后的决战中,凶狠残暴的叛军头子朗德纳克大败,从暗道逃跑,不过当三个小孩被困火海时,他却在刹那间良心闪现,返身回救,放弃了逃生的机会,当了俘虏,被判死刑。
郭文被他的行为所感动,便私自放走了他。
这样,郭文就触犯了革命的法律。
当郭文被送上断头台而人头落地时,判他死刑的公安委员代表、他的老师西莫尔登也在痛苦中开枪自杀了。
通过这个情节,雨果展开了对革命和人道主义的思考,提出“在绝对准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准确的人道主义”思想,把人道主义看成是永恒的、最高的原则。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安东诺夫卡苹果》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安东诺夫卡苹果》课堂教学设计《安东诺夫卡苹果》课堂教学设计第五中学俞建望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了解蒲宁及其创作情况以及其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2、能力目标: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主题,人物以及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色。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理解蒲宁作品中所表达的对幸福的追求和对个体生命、生命与自然以及人类历史的深刻的思考。
教学重点:领会小说中表达的主题思想;分析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师侧重引导,让学生在对文本的赏析中进一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俄罗斯作家蒲宁的小说《安东诺夫卡苹果》。
首先介绍一下作家作品:伊凡·蒲宁(1870-1953),俄罗斯作家。
生于俄国中部波罗涅日市一破落贵族世家。
由于家境贫困,中学未毕业就步入社会。
做过校对员、图书馆员、助理编辑等。
曾受教于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作家,并为高尔基主办的知识社撰过稿。
19被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
十月革命爆发后,他持敌对立场,于19流亡国外,侨居法国直到去世。
蒲宁的创作生涯始于诗歌。
1887年开始发表诗作,1892年第一个诗集,19以诗集《落叶》获莫斯科学术院的普希金奖。
193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蒲宁的创作成就主要是中短篇小说,1897年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天涯》,得到评论界的注意。
早期作品主要描写中文贵族庄园生活,批判贵族阶级精神上的贫困、堕落,又为其没落挽歌,如短篇小说《田间》(1892)、《安东诺夫卡苹果》(1900)、《》等。
19,中篇小说《乡村》问世,标志蒲宁的创作视野有了新的变化,由狭窄的贵族庄园转向广阔的社会,更加关心农民和俄罗斯的命运。
这部作品使他成为俄国文坛上的第一流作家。
1911至19间,蒲宁又创作了一系列农村生活的在中短篇,如《苏霍多尔》、《欢乐的庭院》、《蟋蟀》、《夜话》、《扎哈尔·沃罗比约夫》、《莠草》等。
专题二十二 选做题--外国小说欣赏教案

专题二十二选做题--外国小说欣赏教案目标:1、熟悉外国小说的文体特点。
2、掌握欣赏外国小说的方法。
3、做针对练习。
重点难点:掌握欣赏外国小说的方法。
课时:4课时。
准备:学案、练习案。
教法:自学、讨论、交流、点拨、归纳、练习。
内容和过程一、考点解析2012年《考试说明》明确规定:2012年湖南高考语文试卷选作题由9分增加到12分。
试题两问,试题呈梯度考查,第二问极可能为探究题。
【考点一:外国小说欣赏】(一)知识清单中国小说只有三要素:情节、人物和环境。
外国小说则有8个基本元素: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
话题重要概念、举例、观点叙述叙述角度:分为全知视角(《墙上的斑点》)和有限视角(《桥边的老人》)。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自然亲切、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
第三人称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
第二人称拉近距离,便于抒情。
场景场景即“场面描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
场景可以:(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和为后文铺垫)(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主题小说必有主题,宽泛意义的主题称为“母题”。
小说忌“主题鲜明”,主张“形象大于思想”。
小说通过形象将“理”蕴涵其中,隐喻象征暗示出主题,因此主题就有多种可能。
罗兰巴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人物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
贴着人物写,就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贴着人物的言行写。
分析小说,要注意人物的内心和言行。
如娜塔莎、丹柯、朱阿等。
扁平人物性格简单,如别里科夫。
圆形人物性格复杂,如美国小说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里的斯佳丽。
情节情节是文学作品中一系列事件的逐步展开。
情节的运行方式有:1、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基本模式)(注意倒叙)2、摇摆。
《老人与海》和《变色龙》均在摇摆中进行。
3、出乎意料和情理之中既“欧•亨利式的结尾”:《麦琪的礼物》结构结构是一个“容器”:将生活中的点滴事件、情绪固定下来;充分展示生活本身的多姿(《牲畜林》《半张纸》)。
《外国小说欣赏》专题复习学案

《外国小说欣赏》专题复习设计(一)《炮兽》“这尊挣断了铁链的大炮,突然变成了一头形容不出的怪兽。
也就是说,一架机器变成了一只怪物。
这件沉重的物体用它的滑轮走着,像一只弹子球似的滚来滚去,船身左右摇动的时候就侧下来,船身前后颠腾的时候就沉下去,滚过去,滚回来,停顿,仿佛沉思一阵,又继续滚动,像一只箭似的从船的一端射到另一端,旋转,闪避,脱逃,停顿,冲撞,击破,杀害,歼灭。
这是一只撞城槌在任性地冲撞一垛墙。
还得加上一句:这只撞城槌是铁制的,这垛墙却是木头的。
这是物质获得了自由,也能够说这是永恒的奴隶找到了复仇的机会;一切仿佛是隐藏在我们所谓无生命的物体里的那种恶性突然爆发了出来;它那样子像是发了脾气,正在实行一种古怪的神秘的报复;再也没有比这种无生物的愤怒更无情的了。
这个疯狂的庞然大物有了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
它重一万磅,却像小孩儿的皮球似的跳弹起来。
它旋转着的时候会突然转一个直角。
怎么办?怎么解决呢?暴雨能够停止,台风会吹过去,断掉的桅能够换一根,一个漏洞能够堵上,火灾能够扑灭;不过对这只庞大的青铜兽怎么办呢?用什么方法来制伏它呢?1.小说将这个尊无生命的大炮写得活灵活现,极具破坏力。
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他出这种独特的想象力?请举例说明。
2.这是一段典型的场景描写,请说说这个场景描写对全文的作用。
试题详情(二)《娜塔莎》“三天,”娜塔莎说。
“我觉得,我爱了他一百年了。
我觉得在爱他之前,我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
你不会懂得这个的,索尼亚,等一下,坐到这里来,”娜塔莎又抱她又吻她。
“我听说过,这种事是常有的,你当然也听说过,但我直到现在才感受到这种爱情。
这不是从前那样的。
我一看见他,我就觉得,他是我的主人,我是他的奴隶,并且不能不爱他。
是的,奴隶!他命令我做什么,我便做什么。
你不懂得这个。
我要怎么办呢?我要怎么办呢,索尼亚?”娜塔莎带着幸福的惊惶的面色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字词整理重点一:场景描写的作用。
(七个要点)1.给全篇定调:情节推进的节奏:舒缓或急促情感延伸的基调:昂扬或低沉喜庆或哀怨2.渲染气氛:渲染欢快气氛,感染人物和读者渲染紧张气氛,制造悬念吸引读者3.导引人物出场:吸引人物和读者注意力4.揭示人物性格(心态、心理),突出文章主题表现人物精神(品质、境界)5.赋予象征意义,暗含文章主题6.情节产生曲折,情节发展突转7.体现时代特征,反映社会风尚重点二:环境描写。
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常见类型: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1对于环境描写的作用,我们可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1. 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2. 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3. 象征暗示作用。
4. 揭示或者深化小说主题。
5. 推动情节的发展。
6. 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也就是交代背景。
7.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8. 对比烘托,也叫比衬。
(正衬:景与情的一致;反衬:景与情的反照)9. 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
对于要求“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一定要明确写作对像或主体,充分利用写作技巧,力争语言生动形象,要符合小说整体的氛围特点。
四.考点梳理“定调”。
或者定下情感的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或顺理成章。
②营造特定意境与渲染特定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人物。
③如果场景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功能便是导引人物出场。
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④如果场景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功能是揭示人物的性格。
⑤如果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
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
【考点纠错】不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生搬硬套场景功能;作答时遗漏要点。
【命题形式】小说的描写了某某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等等。
【答题要领】主要从场景对于氛围、情节和人物等角度切入思考,要结合具体文本的具体位置进行具体分析,最好分点作答。
五.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乌米 [俄]阿·马·高尔基⑴……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荫yìn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
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⑵清风从阿伊——佩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sù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yí的美感。
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
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
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chàn抖的嗓sǎng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⑶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
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
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⑷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kǎn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
一次,我去看她。
我沿着蜿wān蜒yán的小道,经过几个伫zhù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
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tān塌tā的土屋。
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
溪水潺chán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pù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màn,屋门正对着大海。
⑸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
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zōng褐hâ色。
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yì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mì的气氛。
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
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
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
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
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⑹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
她的脸在微笑时皱zhîu得越发厉害了。
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
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⑺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
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zhuï不安和疲倦juàn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⑻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⑼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càn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hâ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2回来的。
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
你也会看见的!”⑽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⑾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
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⑿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⒀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
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
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
随后我便满怀惆chïu怅chàng悄然离去。
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áo翔xiáng,一大群海豚tún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xī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⒁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1.指出第⑸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2.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
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的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几分钟后,伽qiã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神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水喝!”仍然只引起一阵哄hōng笑。
“喝这个吧!”罗班·普斯潘叫喊着,把一块在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脸上,“拿去吧,恶汉!算我欠你的情哪!”有个妇人把一块石子向他头上扔去:“这是给你在黑夜里用那些倒霉mãi的钟惊醒我们的教训!”“喂,小子!”一跛脚使劲拄着拐guǎi杖走到他跟前喊道,“你还在圣母院塔顶上咒骂我们不?”“这只碗给你去喝水!”一个男人把一个破瓦罐向他的胸脯pú扔去,“我老婆就是因为看见你从她面前走过,才生下了一个两个脑袋的娃娃!”“我的母猫生下了一只六只脚的小猫!”一个老妇把一块瓦片向他头上扔去,尖声嚷道。
“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第三遍。
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jī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
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
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的呢。
何况这种事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算稀罕hǎn,他不是由于不幸耳聋,又由于被一个聋法官审问,才受到了惩处的吗?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
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他真想把刑台打个粉碎,假若他的独眼能够发出雷电,那波希米亚姑娘一定会给雷电击毙bì,上不了刑台啦。
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niǔ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
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fãn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滴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jiá慢慢流下来。
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这时他竟忘记要喝水了,那埃及姑娘不耐烦地扁了扁小嘴,微笑着把水倒在伽西莫多张着的嘴里,他一口气喝着,他显然是渴到极点了。
喝完水,那可怜人便要伸出黑黑的嘴,无疑是想吻wěn一吻那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
但那姑娘有些疑惑,想起了前一晚那件未遂的暴行,便像小孩害怕被野兽咬着似的,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
于是那可怜的聋子用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望着她。
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
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节选自雨果《巴黎圣母院》) 小说中对众人围攻咒zhîu骂这一场面的描写有何用意?[解析]①表现了众人对伽西莫多劫持爱斯梅3拉达这一行为的愤怒;②同时也表现众人的冷酷、无聊、刻薄;③反衬爱斯梅拉达的善良、纯洁、有爱心;④为伽西莫多感激爱斯梅拉达作铺垫。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穷人列夫·托尔斯泰[俄] 裴pãi家勤译在一间渔家的小屋里,渔妇冉rǎn娜nà在灯前织补一张旧帆。
屋外,风在呼啸,轰鸣的海浪冲击着岸崖,溅jiàn起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