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差速器课程设计说明书 精品

合集下载

差速器设计说明书

差速器设计说明书

对称锥齿轮式差速器设计1 差速器作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左、右车轮在同一时间内所滚过的路程往往是不相等的,如转弯内侧车轮行程比外侧车轮短;左右两轮胎内的气压不等、胎面磨损不均匀、两车轮上的负荷 不均匀而引起车轮滚动半径不相等;左右两轮接触的路面条件不同,行驶阻力不等等。

这 样,如果驱动桥的左、右车轮刚性连接,则不论转弯行驶或直线行驶,均会引起车轮在路面 上的滑移或滑转,一方面会加剧轮胎磨损、功率和燃料消耗,另一方面会使转向沉重,通过 性和操纵稳定性变坏。

为此,在驱动桥的左、右车轮间都装有轮间差速器。

在多桥驱动的汽 车上还常装有轴间差速器,以提高通过性,同时避免在驱动桥间产生功率循环及由此引起的 附加载荷、传动系零件损坏、轮胎磨损和燃料消耗等。

差速器用来在两输出轴间分配转矩,并保证两输出轴有可能以不同角速度转动。

汽车上广泛采用的差速器为对称锥齿轮式差速器,具有结构简单、质量较小等优点,应 用广泛。

它又可分为普通锥齿轮式差速器、摩擦片式差速器和强制锁止式差速器等。

2 差速器原理结构由于普通锥齿轮式差速器结构简单、工作平 稳可靠,所以广泛应用于一般使用条件的汽车驱 动桥中。

图5-19为其示意图,图中0w 为差速器 壳的角速度;1w 、2w 分别为左、右两半轴的 角速度;0T 为差速器壳接受的转矩;r T 为差速 器的内摩擦力矩;1T 、2T 分别为左、右两半轴 对差速器的反转矩。

根据运动分析可得 0212w w w =+(2-1)图1:普通锥齿轮式差速器示意图 显然,当一侧半轴不转时,另一侧半轴将以两倍的差速器壳体角速度旋转;当差速器壳体不转时,左右半轴将等速反向旋转。

根据力矩平衡可得{rT T T T T T =-=+12021 (2-2)差速器性能常以锁紧系数k 来表征,定义为差速器的内摩擦力矩与差速器壳接受的转矩之比,由下式确定T T k r= (2-3)结合(2-2)可得:⎩⎨⎧+=-=)1(5.0)1(5.00201k T T k T T (2-4)定义半轴转矩比12T T k b =,则b k 与k 之间有k kk b -+=11 11+-=b b k k k (2-5)普通锥齿轮差速器的锁紧系数忌一般为.O.05~O.15,两半轴转矩比足b 为1.11~1.35,这说明左、右半轴的转矩差别不大,故可以认为分配给两半轴的转矩大致相等,这样的分配比例对于在良好路面上行驶的汽车来说是合适的。

差速器计算说明书

差速器计算说明书

学号06091618成绩课程设计说明书系别机电工程系专业汽车服务工程学号 06091618姓名王硕指导教师杨卓题目名称汽车差速器设计设计时间2012年4月2012年5月4日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

差速器课程设计1.8吨

差速器课程设计1.8吨

差速器课程设计1.8吨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差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能够分析差速器在汽车行驶中的作用,了解差速器在不同工况下的工作特点。

1.了解差速器的结构组成,包括壳体、齿轮、行星齿轮、半轴等主要部件。

2.掌握差速器的工作原理,能够解释差速器如何实现轴间差速。

3.明白差速器在汽车行驶中的功能,了解其在不同工况下的工作特点。

4.能够使用专业工具对差速器进行拆装和检测。

5.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判断差速器的工作状态和性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汽车零部件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汽车行业的认识。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差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

1.差速器的结构:介绍差速器的壳体、齿轮、行星齿轮、半轴等主要部件的结构和作用。

2.差速器的工作原理:讲解差速器如何实现轴间差速,包括齿轮的啮合原理和行星齿轮的传动方式。

3.差速器的功能:阐述差速器在汽车行驶中的作用,分析其在不同工况下的工作特点。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讲解差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差速器的工作原理和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差速器在不同工况下的工作特点。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差速器的拆装和检测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选用与差速器相关章节的教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汽车工程书籍,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制作差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PPT,通过动画和图片等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点。

4.实验设备:准备差速器实验装置,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差速器计算说明书

差速器计算说明书

学号******** 成绩课程设计说明书系别机电工程系专业汽车服务工程学号********姓名王硕指导教师杨卓题目名称汽车差速器设计设计时间2012年4月2012年 5 月 4 日目录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2)4、半轴设计计算 (14)4.1结构形式分析 (14)4.2半轴计算 (16)4.3半轴花键计算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已知条件:(1)假设地面的附着系数足够大; (2)发动机到主传动主动齿轮的传动系数0.96w η=;(3)车速度允许误差为±3%;(4)工作情况:每天工作16小时,连续运转,载荷较平稳;(5)工作环境:湿度和粉尘含量设为正常状况,环境最高温度为30度; (6)要求齿轮使用寿命为17年(每年按300天计); (7)生产批量:中等;(8)半轴齿轮,行星齿轮齿数,可参考同类车型选定,也可自己设计; (9)差速器转矩比4.1~15.1S =之间选取; (10)安全系数为35.1~2.1n =之间选取; (11)其余参数查相关手册;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发动机的最大转矩m N M .140max =,rmp n 4500=,发动机到主传动主动齿轮的传动效率0.96η=,安全系数n=1.3一档变比64.41=i ,本次设计选用主减速器传动比9.30=i 因此总传动比096.189.364.4012=⨯=⨯=i i i因此输出转矩316296.0140096.183.1max 20≈⨯⨯⨯=⋅⋅⋅=ηM i n T N.m差速器转矩比S=1.1~1.4之间选取,这里取S=1.2轴最大转矩为b T ,半轴最小转矩为s T得到方程⎪⎩⎪⎨⎧=+=0TT T T T S s bs b解得:m N T mN T s b .1437.1725==2.1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1)按题目已知条件,选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

差速器课程设计文档

差速器课程设计文档

差速器课程设计文档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差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维护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差速器相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差速器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2)掌握差速器的工作原理;(3)熟悉差速器的维护和故障诊断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绘制差速器的结构示意图;(2)能够分析差速器的工作过程;(3)能够进行差速器的维护和故障排除。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汽车维修行业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合作的学习态度;(3)培养学生关爱车辆、安全驾驶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差速器的结构:介绍差速器的组成部分,如差速器壳、行星齿轮、半轴齿轮等,并阐述各部分的作用。

2.差速器的工作原理:讲解差速器的工作过程,包括行星齿轮的旋转、半轴齿轮的转动等,使学生理解差速器的工作原理。

3.差速器的维护方法:介绍差速器的维护方法,如定期检查、更换润滑油、调整间隙等,强调维护的重要性。

4.差速器的故障诊断与排除:讲解差速器常见故障的现象、原因及诊断方法,如异响、抖动等,并提供故障排除技巧。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教师讲解差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维护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

2.讨论法:分组讨论差速器故障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车辆中的差速器故障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

4.实验法:安排差速器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使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汽车差速器维修技术》。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差速器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

差速器说明书正文

差速器说明书正文

1 引言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装备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在专门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械工业所能提供装备的技术性能、质量和靠得住性,因此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势力的重要标志。

这次毕业设计的课题是关于零件工艺进程编制和夹具设计的,它与机械工业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次毕业设计是在学完大学四年全数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后进行的。

这是对四年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性的温习和查验,是对大学四年学习的一次考核和总结,也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

因此,毕业设计在咱们大学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设计要紧解决的问题是关于编制差速器左壳的工艺进程,和4-φ20mm孔的镗床夹具设计。

要紧的完成的内容包括:差速器左壳的零件图一张,差速器左壳的工艺进程卡片一套,和4-φ20mm孔的镗床夹具装配总图一张和相关零件图假设干。

本设计说明书要紧从零件的分析开始入手,慢慢讲解了工艺进程编制的整个进程并对相关心削用量进行了计算,讨论了相关夹具的设计,并对工艺进程和夹具设计进行了展望。

最后对整个设计说明书进行了必然的总结。

由于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有限,设计中有不足的地方,肯请列位教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2 零件的分析差速器的进展、作用及原理图1-1驱动桥结构示用意1-主减速器壳 2-从动锥齿轮 3-半轴齿轮 4-半轴 5-半轴套管6-十字轴 7-差速器 8-行星齿轮 9-主动锥齿轮汽车发动机的动力经聚散器、变速器、传动轴,最后传送到驱动桥再左右分派给半轴驱动车轮,在这条动力传送途径上,驱动桥是最后一个总成,如图某汽车驱动桥结构示用意,它的要紧部件是减速器和差速器。

减速器的作用确实是减速增矩,那个功能完全靠齿轮与齿轮之间的啮合完成,比较容易明白得。

而差速器就比较难明白得,什么叫差速器,什么缘故要差速?汽车差速器是驱动轿的主件。

它的作用确实是在向两边半轴传递动力的同时,许诺两边半轴以不同的转速旋转,知足两边车轮尽可能以纯转动的形式作不等距行驶,减少轮胎与地面的摩擦。

课程设计:差速器的设计[精品文档]

课程设计:差速器的设计[精品文档]

机械与车辆学院《汽车设计》结课大作业(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设计题目差速器的设计姓名吴少韩学号110403031001班级2011级车辆工程X班任课教师王思卓成绩目录一.传动方案的拟定.............................................................. - 2 -三、总体设计............................................................................ - 3 -(一)传动比的分配 ........................................................................(二)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四、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 - 4 -(一)主减速器齿轮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差速器齿轮的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差速器的基本参数选择、设计与计算 (12)六、半轴的设计 (18)七、滚动轴承的选择 (21)八、差速器壳体的设计 (21)九、本次课程设计的感受 (22)十、参考资料 (24)二.传动方案的拟定普通的对称式圆锥行星齿轮差速器1,12-轴承;2-螺母;3,14-锁止垫片;4-差速器左壳;5,13-螺栓;6-半轴齿轮垫片;7-半轴齿轮;8-行星齿轮轴;9-行星齿轮;10-行星齿轮垫片;11-差速器右壳三、总体设计 (1)传动比的分配一档变比64.31=i :主传动比:55.30=i总传动比:922.1255.364.3i i 01=⨯=⨯=i总(2)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主减速器主动锥齿轮所传递的扭矩m .216.48996.064.314010M N M i =⨯⨯==η 主减速器从动锥齿轮所传递的扭矩:m .717.173696.0922.12140MN M i =⨯⨯==η总差速器转矩比为24.1=S24.1==S M M SB(1) m N M M M S B .717.17360==+(2)联立两式得m N M s .32.775=,m N M B .40.961= 取m N M B .40.961=为半轴齿轮所接收的转矩主减速器主动锥齿轮转速min /26.123664.34500/1r i n n ===主 半轴齿轮转速rmp i n n 24.348922.12/4500/0===总 由差速器原理知0212n n n =+当车辆转向时其极限情况为内侧车轮不转,则另一侧车轮转速为rmp n 48.69620= 则当车辆转向时,半轴齿轮最大转速rmp n 48.696max =,最大转矩m N M .40.961max =表1 传动装置和动力参数 名称转速n/(1min r -⋅)扭距/m N ⋅传动比/i发动机最大扭矩/转速 M.max4500 1401I 挡4500 1403.64主减速器主动锥齿轮 1236.26 489.2163.55主减速器从动锥齿轮 348.24 1736.717半轴齿轮696.48 961.40四、传动零件的设计注: 注:本计算采用西北工业大学编《机械设计》(第八版)讲述的计算方法。

差速器设计说明书

差速器设计说明书

摘要汽车驱动桥是汽车的主要部件之一,其基本的功用是增大由传动轴或直接由变速器传来的转矩,再将转矩分配给左右驱动车轮,并使左右驱动车轮具有汽车行驶运动所要求的差速功能。

汽车差速器位于驱动桥内部,为满足汽车转弯时内外侧车轮或两驱动桥直接以不同角度旋转,并传递扭矩的需求,在传递扭矩时应能够根据行驶的环境自动分配扭矩,提高了汽车通过性。

其质量,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整车的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可靠性。

随着汽车技术的成熟,轻型车的不断普及,人们根据差速器使用目的的不同,设计出多种类型差速器。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车用差速器开发设计不论在技术上,还是在成本控制上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尤其是目前兴起的三维软件设计方面,缺乏独立开发与创新能力,这样就造成设计手段落后,新产品上市周期慢,材料品质和工艺加工水平也存在很多弱点。

本文认真地分析了国内外驱动桥中差速器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在论述汽车驱动桥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理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在差速器设计中应掌握的满足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通过性、降噪技术的应用及零件的标准化、部件的通用化、产品的系列化等关键技术;阐述了汽车差速器的基本原理并进行了系统分析;根据经济、适用、舒适、安全可靠的设计原则和分析比较,确定了轻型车差速器总成及半轴的结构型式;轻型车差速器的结构设计强度计算运用了理论分析成果;最后运用CATIA软件对汽车差速器进行建模设计,提升了设计水平,缩短了开发周期,提高了产品质量,设计完全合理,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关键词:驱动桥;差速器;半轴;结构设计;Automobile driving axle is one of the main components of cars, its basic function is increased by the transmission shaft or directly by coming from torque, again will torque distribution to drive wheels, and make about driving wheel has about vehicle movement required differential function. Auto differential drive to meet internal, located in car wheel or when turning inside and outside two axles directly with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and transfer the rotating torque transmission torque in demand, according to the environment should be driving torque, improve the automatic assignment car through sex. Its quality, performance will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security of the vehicle, economy, comfort and reliability.As car technology maturity,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small, people of different purpos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ial, the design gives a variety of types differential. Compared with foreign countries, China's automotive differential development design whether in technology, or in the cost control there are large gap, especially at present the rise of 3d software design, lack of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us causing design means backward, new products listed cycle slow, materials quality and craft processing level also has many weaknesses.This paper conscientiously analyzes the differential drive axle design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automobile driven axle, this basic principle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carry on the basis of the differential practiced a meet the design should be mastered in smooth and automobile driving through sexual, noise reduc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parts of standardization, parts of generalization, serialization of products, and other key technology; Expounds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automotive differential system analysis; According to economic, applicable, comfortable, safe and reliable design principles and analysis comparison, determine the small differential assembly and half shaft structure type; Small differential structure design strength calculation using theoretical analysis results; Finally using CATIA software modeling design of automotive differential, promoted design level, shorten the development cycle, improve the product quality, design completely reasonable, can achieve the desired goals.Key words:Differential mechanism;Differential gear;Planetary gear;Semiaxis;目录1 绪论 (1)1.1 我国汽车驱动桥的现状分析 (1)1.2 我国汽车零部件的发展趋势 (2)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2)2 汽车驱动桥的总体结构与差速器分类 (3)2.1 汽车驱动桥的总体结构及原理简介 (3)2.2 汽车驱动桥的设计要求 (5)2.3 差速器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5)2.4 差速器的分类 (6)2.4.1 对称锥齿轮式差速器 (6)2.4.2 滑块凸轮式差速器 (9)2.4.3 蜗轮式差速器 (10)2.4.4 牙嵌式自由轮差速器 (11)3 普通圆锥齿轮式差速器设计 (13)3.1 普通圆锥齿轮式差速器的差速原理 (13)3.2 普通圆锥齿轮式差速器的结构 (14)3.3 普通圆锥齿轮式差速器的设计和计算 (14)3.3.1 行星齿轮数目的选择 (15)3.3.2 行星齿轮球面半径的确定 (15)3.3.3 行星齿轮与半轴齿轮齿数选择 (17)3.3.4 差速器圆锥齿轮模数及半轴齿轮节圆直径的初步确定 (17)3.3.5 压力角 (18)3.3.6 行星齿轮安装孔的直径及其深度 (18)3.3.7 差速器齿轮的几何计算 (19)3.3.8 差速器齿轮的强度计算 (20)3.4 差速器的材料 (21)3.5 差速器壳体设计 (22)3.5.1 差速器壳参数设计 (23)4 半轴的设计 (24)4.1 结构形式分析 (24)4.2 半浮式半轴杆部半径的确定 (25)4.3 半轴花键设计 (27)4.3.1 半轴的工作条件和性能要求 (29)4.3.2 选择用钢 (29)4.3.3 热处理工艺分析 (29)5 基于CATIA的差速器建模 (30)5.1 CATIA软件的介绍 (30)5.2 CATIA V5版本和应用领域介绍 (31)5.2.1 CATIA V5版本特点 (31)5.2.2 CATIA V5应用领域 (32)5.4 差速器的建模 (33)5.4.1 差速器零件建模 (33)5.4.2 差速器的装配 (38)总结 (39)参考文献 (40)致谢 (40)1 绪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成为了我国的支柱产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次设计主要是对安装在驱动桥的两个半轴之间的差速器进行设计,主要涉及到了差速器非标准零件如齿轮结构和标准零件的设计计算,同时也对整车的参数、结构做了简单的选择计算。

在设计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因此对差速器的结构和作用有了更透彻的了解,通过利用CAD软件对差速器进行作图,也让我在学习方面得到了提高。

关键字:差速器半轴设计校核1.引言1.1差速器的功用和分类差速器的功用是当汽车转弯行驶或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使左右驱动车轮以不同的角速度滚动,以保证两侧驱动车轮与地面间作纯滚动运动。

现在差速器的种类趋于多元化,功用趋于完整化。

目前汽车上最常用的是对称式锥齿轮差速器,还有各种各样的功能多样的差速器,如:防滑差速器、强制锁止式差速器、高摩擦自锁式差速器、托森差速器、行星圆柱齿轮差速器。

1.2原始数据及设计要求1.2.1原始数据1.2.2设计要求(1)根据已知数据,确定轴数,驱动形式,布置形式,注意国家道路交通法规规定和汽车设计规范。

(2)确定汽车主要参数。

1)主要尺寸,可从参考资料中获取。

2)进行汽车轴荷分配。

(3)选定发动机功率、转速、扭矩,可参考已有车型。

(4)离合器的结构形式选择,主要参数计算。

(5)确定传动系最小传动比,即主减速器传动比。

(6)确定传动系最大传动比,从而计算出变速器最大传动比。

(7)机械式变速器型式选择,主要参数计算,设置合理的档位数,计算出各档的速比。

(8)驱动桥结构型式,根据主减速器的速比,确定采用单级或双级主减速器。

2.总布置设计2.1轴数确定因为汽车最大总质量为2100kg,小于19t,所以采用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的两轴方案。

2.2驱动形式因为总质量较小,所以采用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4×2驱动形式。

2.3布置形式为充分发挥前置发动机后桥驱动的优势:便于发动机的维修,离合器、变速器操纵机构简单,前、后车桥载荷分配合理,牵引性能比前置前驱型式优越,转向轮是从动轮,转向机构结构简单、便于维修等,选择前置发动机后桥驱动。

3确定汽车主要参数3.1主要尺寸1)轴距、轮距汽车总质量ma =2.1t,1.8<ma<6.0,根据教材表1-2,选择轴距L=2800mm,轮距B1=1420,B2=1400mm。

2)外廓尺寸两轴式货车ma <3500kg,选择La=6000mm,Ba=2500mm,Ha=4000mm3)前悬、后悬轻型、中型货车后悬一般控制在1200~2200mm,所以取后悬LR =1800mm,则前悬LF=La-LR-L=6000-1600-2800=1400mm3.2轴荷分配汽车满载情况下总质量ma=2.1t,根据教材表1-6,选择前轴40%,后轴60%。

4.选定发动机参数(1)发动机最大功率Pm axe≥21×2.1=44.1kw(2)发动机转矩选择柴油发动机,则发动机转矩Tb≥39⨯2.1=81.9N·m (3)发动机转速b p T P n ⨯≤9550=9.811.449550⨯=5142r/min 可取上述数值。

5.离合器选择与计算5.1离合器的选择由于所设计商用车总质量小于6t ,所以可以选择单片膜片弹簧离合器5.2离合器主要参数计算1)后备系数β根据教材表2-1,总质量小于6t ,取β=1.5 2)单位压力0p选择粉末冶金材料,可以取0p =0.4 3)摩擦片外径、内径、厚度 外径可根据经验公式max e D T K D =, 取D K =17,代入上式9.8117⨯=D =154mm 取d/D=0.6,则d=D 6.0⨯=154×0.6=92.4mm 取厚度b=3.2mm4)摩擦因数、摩擦面数、离合器间隙摩擦面数Z=2;选择铁基粉末冶金材料,摩擦因数f=0.4;离合器间隙mm t 3=∆6.确定传动系最小传动比该汽车可采用单级主减速器,以直接挡为最高挡, 选择轮胎为215/70R15 0.332 ,对应轮胎的滚动半径大约为 r r =(215×70%+15×25.4/2)=342mm=0.34m 根据公式u a =0.377i i nr g , 其中,u a =100km/h , r=0.34m , i g =1 , n=5142r/min 代入公式可得 i 0=6.6则系统的最小传动比为主减速器传动比i m in = i 0=6.67.最大传动比的确定根据公式 ttq g i T rf G i ηαα0max max max 1)sin cos (+=,其中G=mg=2100×9.8=20580N , f=0.02 , max α=16.7 , r=0.34m , T max tq =81.9N ·m ,i 0=6.6 , t η=90% 带入上式 可得i 1g =4.4则传动系最大传动比为i m ax =i 1g · i 0=4.4×6.6=298.驱动桥结构形式采用非断开式驱动桥,单级弧齿锥齿轮主减速器。

9.对称式行星齿轮差速器的设计计算9.1对称式差速器齿轮参数的确定9.1.1行星齿轮数目n 的确定行星齿轮数目需要根据承载情况来选择,在承载不大的情况下可以取两个,反之则取四个。

此汽车选择四个行星齿轮即4n =。

9.1.2行星齿轮球面半径b R 的确定以及节锥距的计算行星齿轮背面的球面半径b R 是行星齿轮的基本尺寸参数,其反映了差速器圆锥齿轮节锥距0A 的大小和承载能力。

b R 可以根据如下经验公式确定:b b R K =式中:b K 是行星齿轮球面半径系数b K ,=2.5~2.97,对于有四个行星货车取2.7.T d 是差速器计算转矩,()min ,d Gm Ge Gs T T T T ==,N m ⋅b R 是球面半径从动锥齿轮计算转矩Ge Tmax 10d e f Ge K T K i i i T nη⋅⋅⋅⋅⋅⋅=上式中:Ge T 是计算转矩,N m ⋅,d K 是由于猛接离合器而产生的动载系数,对于性能系数0j f =的汽车(一般货车,矿用汽车,越野车),取1d K =max e T 是发动机最大转矩, T max e =81.9N ·mK 是液力变矩器变矩系数,1K =1i 是变速器一档传动比,i 1=4.4fi 是分动器传动比,1f i =0i 是主减速器传动比,i 0=6.6η是从发动机到主减速器从动齿轮之间的传动效率,%90=ηn 是驱动桥数,1n =代入上式中,得T εG =19.06.631.719.811⨯⨯⨯⨯⨯=3556N ·m从动锥齿轮计算转矩Gs T22rGs m mG m r T i ϕη⋅⋅=上式中:Gs T 是计算转矩,2G 是满载状态下一个驱动桥上的静负荷,G 2=20580N ×60%=12348N2m 是汽车在发出最大加速度时的后桥负荷转移系数,一般乘用车为1.2~1.4,货车为1.1~1.2,此处2m 取1.1。

ϕ是轮胎与地面间的附着系数,对一般轮胎的公路用车,可取0.85ϕ=,r r 是轮胎的滚动半径,r r=0.34mm i 是主减速器从动锥齿轮到车轮间的传动比,i m=1。

m η是主减速器从动齿轮到车轮间的传动效率,当无轮边减速器时,1m η=,代入式中,得T Gs =134.085.01.112348⨯⨯⨯=3925N ·mT T Ge Gs >,Td=min (T Gs ,T εG )=3556N ·m将以上数据代入式(3-1)中,得: R b =2.7×33556=41.2mm将b R 圆整为42mm,锥齿轮的节锥距0A 一般稍小于b R ,即()()00.980.9952.9253.46b A R mm==A 0=(0.98~0.99)R b =(41.16~41.58)mm 所以预选其节锥距A 0=41m 9.2行星齿轮的设计和选择9.2.1行星齿轮和半轴齿轮齿数的确定为了使齿轮有较高的强度,希望取较大的模数,因此行星齿轮的齿数1Z 应该尽可能少,但一般不少于10,半轴齿轮的齿数2Z 一般采用14~25之间。

汽车半轴齿轮与行星齿轮的齿数之比大多在1.5~2的范围内。

为了使四个行星齿轮能同时与两个半轴齿轮啮合,两个半轴齿轮的齿数和必须能被行星齿轮数整除,否则差速器齿轮不能装配。

综上所述,即21/ 1.52Z Z =,22L RZ Z I n +=上式中:1Z 是差速器行星齿轮的齿数, 2Z 是差速器半轴齿轮的齿数,2L Z 和2R Z 分别是差速器左、右半轴齿轮的齿数,对于对称式锥齿轮差速器来说,22L R Z Z =,n 是行星齿轮的数目,4n =,I 是任意整数根据上述可在此取1210,18Z Z ==满足以上要求。

9.2.2差速器圆锥齿轮模数及半轴齿轮节圆直径的初步确定1)初步确定行星齿轮节锥角1γ和半轴齿轮节锥角2γ11210arctan arctan 2918Z Z γ⎛⎫⎛⎫===︒⎪ ⎪⎝⎭⎝⎭22118arctan arctan 6110Z Z γ⎛⎫⎛⎫===︒⎪ ⎪⎝⎭⎝⎭2)确定圆锥齿轮大端端面模数m()()0110222/sin 2/sin 5.14m A Z A Z mmγγ===大端端面模数m 按圆锥齿轮的标准模数系列选取,查表得mm m 5.5=3)确定半轴齿轮的节圆直径11 5.51055d mZ mm==⨯= 22 5.51899d mZ mm==⨯=9.2.3压力角α目前,汽车差速器的齿轮大都采用22.5︒的压力角,齿高系数为0.8。

行星齿轮的最小齿数可减少到10,并且在行星齿轮齿顶不变尖的条件下,还可以由切向修正加大半轴齿轮的齿厚,从而使行星齿轮与半轴齿轮趋于等强度。

由于这种齿形的最小齿数比压力角为20︒的少,在此选22.5︒的压力角。

9.2.4行星齿轮安装孔的孔径d 和孔长度L 的确定行星齿轮安装孔的孔径d 与行星齿轮轴的名义尺寸相同,而行星齿轮安装孔的长度L 就是行星齿轮在其轴上的支承长度,通常取:1.1L d =行星齿轮安装孔的孔径d 和孔长度L 的选择要保证挤压强度要求:[]310dc cd T r n L d δδ=⨯≤⋅⋅⋅即[]310dd c T d r n L δ≥⨯⋅⋅⋅由上面各式可得:d ≥上式中:d T 是差速器的计算转矩,T d =3556N ·md r 是行星齿轮轴孔中心到节锥顶点的距离,约为半轴齿轮齿面宽中点处平均直径的一半,即20.5d r d '≈,2d '为半轴齿轮齿面宽中点处的直径,而220.8d d '≈,即20.89979.2d mm '=⨯=,0.579.239.6d r mm =⨯=n 是行星齿轮数目,4n =[]c δ是许用挤压应力,[]298/c N mm δ=L 是行星齿轮安装孔的长度,d 是行星齿轮安装孔的孔径将上述各计算结果代入上式中,可得:20.27d mm≥=则d 取22mm ,24L mm =9.2.5差速器齿轮的几何计算图表差速器几何计算图表9.2.6差速器齿轮的强度计算差速器的行星齿轮和半轴齿轮虽然一直处于啮合状态,但是它们并不是一直处于相对转动状态,只是在左右车轮转速不同时才发生相对转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