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校史沿革简况(1)

合集下载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史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史

·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史
中国船舶工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的造船能力非常有限,需要从国外购买大量的船只。

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政府开始重视船舶工业的发展,并相继建立了大量的船厂和研究机构。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船舶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1950年代,中国开始生产小型船只和渔船。

1960年代,国家将船舶工业列为国家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并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行发展。

这个时期,中国船舶工业开始生产大型货轮、客轮、石油钻探平台等船舶产品。

1970年代至1990年代是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船舶工业不断引进海外技术和设备,加强自主创新,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1980年代初期,中国首艘万吨级集装箱运输船下水,标志着中国造船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低端到高端的跨越式发展。

1990年代以来,中国船舶工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全球造船业的大国。

中国船舶工业生产的船舶产品越来越具有国际竞争力,包括客轮、货轮、石油钻探平台、海洋工程装备等。

此外,中国船舶工业在各类船舶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成果。

总之,中国船舶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低端到高端的发展历程,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的造船业强国之一。

正本清源 还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成立历史真相A

正本清源  还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成立历史真相A

正本清源还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成立历史真相纪念大公职业学校成立85周年曹智裕2003年、2013年江苏科技大学迎来了70周年和80周年校庆,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和教育部长陈至立分别发来的祝贺信,这是江苏科技大学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也表明国务院和教育部已认可江科大的源头是1933年的大公职业学校了。

据说从学校决定把校庆起始年定为1933年后,就“引发争议,质疑之声不断”,以至于校领导又决定将校庆起始年改为1953年。

稍加分析就可以断定争议的核心只有一个:上海船校成立时的主体学校究竟是四个学校中的哪一个,“1933年”的认为主体学校是上海机电工业学校,(以下简称上海机电),而另一方则认为是另一个学校。

而校领导为了平息这场争论,就干脆否定了主体学校的存在,把校庆起始年改为船校成立年。

尽管笔者认为校领导决定把校庆起始年改为船校成立年是无可厚非的,但对曾经中央有关部门肯定的1933年作为校庆起始年究竟错在哪里?有没有必要更改?上海机电究竟是不是船校成立的主体学校?“实事”一文中说的“引发争议、质疑之声”究竟有多少,有什么充分的论据?等等也同样有众多的争议和质疑。

为了把船校成立时的有关情况了解的更确切些,笔者咨询了许多同学和老师(包括了上海机电、福建工业、上海水产、国立高机等四个合并成员学校的同学,其中不乏班、团干部),笔者所访问的同学和老师,他们都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虽然都已年届耄耋,部分人对有些事情(如人名、人数等)有些记不清了,但全都认为上海机电作为上海船校的成立主体,“其他三个学校的同学是并过来的”这一点在他们的心里是从来都没有过疑问的,对学校改变校庆起始年均表示费解或认为不妥,对这个现象笔者希望引起校领导的足够重视,并希望学校能召开座谈会或个别访问了解。

对1933年作为校庆起始年的“争议、质疑”,最典型的是宋文彬同志写的“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尊重科学”一文(以下简称“实事”),该文借“国有国法,行有行规”之名,把亲历者对亲自经历的历史事实的真实描述,以“无法可依的臆想和论断”予以否定。

江苏科技大学(原华东船舶工业学院)

江苏科技大学(原华东船舶工业学院)

江苏科技大学(原华东船舶工业学院)
佚名
【期刊名称】《高校招生:高考升学版》
【年(卷),期】2004()10
【摘要】江而科技大学坐落在交通发达的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校园
风景秀丽,环境幽静,是江苏省园林式单位。

学校1933年始建于上海。

1970年
迁至江苏省镇江市。

1993年更名为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校名。

2004年5月,国家教育部批准我校更名为江而科技大学。

【总页数】1页(PF002-F002)
【关键词】江苏科技大学;高考;升学指导;志愿填报;学校介绍;特色专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28;G632.474
【相关文献】
1.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 [J],
2.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 [J],
3.省政府关于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的通知 [J], ;
4.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 [J],
5.《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船舶工业70 年发展历程

船舶工业70 年发展历程

从仿制引进到自主创新,今天中国船舶工业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每一步都走得艰难,每一步都见证了时代的兴衰百态,镌刻了实业兴国的永恒船舶工业70年发展历程世界大国的崛起,无一不起步于造船、经略于海洋。

作为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象征,船舶工业具有高度的产业扩展性,有着“综合工业之冠”的美誉。

它是现代工业的产物,更是现代工业日新月异的缩影。

从仿制引进到自主创新,今天中国船舶工业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每一步都走得艰难,每一步都见证了时代的兴衰百态,镌刻了实业兴国的永恒。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船舶工业基础薄弱,从1949年到1960年间,通过打捞沉船、修造民船,并借助前苏联的技术援助,我国的船舶工业才得以逐步恢复和发展。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民族工业的先声。

新中国成立后,这家曾经的“中国第一厂”易名江南造船厂。

进入生产建设新时期,先后造出了中国第一艘自行研制的万吨轮“东风号”、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等等。

同时期,中国政府根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接收了大连船渠修船造船机械工厂,更名为大连船渠工厂(现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成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造船厂之一。

上世纪70年代初,这里建造了世界上最快的051导弹驱逐舰,今天它已经成为中国航母的摇篮。

1953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为了肃清海匪骚扰,保障海道运输安全,我们必须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有计划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

”因此,建造舰艇、核潜艇等军用先进装备成为当时我国船舶业首要的工作。

谈及核潜艇的研制,毛泽东曾斩钉截铁地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1961年,中央军委正式颁令成立舰艇研究院,番号国防部第七研究院,明确规定:“以核潜艇工程为重点,实现造船规划所规定的各型舰艇及其配套设备的研究、设计、试制、定型工作,直接为海军建设服务。

”可是,在苏联政府撤走全部原子能专家后,核潜艇研究受到严重打击,又恰逢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加上“下马风潮”席卷全国,对研究的影响更是雪上加霜。

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组建始末与发展

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组建始末与发展
2 0 1 7年 1月 , 江苏 科技 大 学 在 其 官方 网站 上 对 学校 简 介 和 校 史 沿 革 图 进 行 了 重 大 修 改 更 新 , 在
2 0 1 7年 版校 史简 介 中介绍 如 下 : 学校 办 学历 史源远 流长 , 多源合 流 , 文化底 蕴深厚 。1 9 5 2年 一 机 部 船 舶 工业 局 筹 建 新 中
料, 对新 中国第一 所综 合性 船舶 工 业 学校 —— 上 海船 舶 工业 学校 组 建始 末及 其 涉船 专 业 渊 源进 行 梳 理后认 为 , 江科 大 涉船 专业 可 以追 溯 至 1 8 6 6年 的 福 建 船 政 学堂 、 1 9 0 7年 的德 文 医 学 堂和 1 9 l 2
学校 。1 9 5 2年 1 1月福 建 高级 航 空机 械 商船职
业 学校 ( 源 自1 8 6 6年创 办 的福 建船 政 学 堂 ) 造 船科、 上 海高级 机 械 职 业 学校 ( 源自1 9 0 7年 创
办的德 文 医学 堂) 造 船科 并入 上 海船 舶 工业 学 校; 1 9 5 3年 7月上 海机 电 工 业 学校 ( 源自1 9 3 3 年创 办的上 海私 立 大公 职 业 学校 ) 机 械 科 和 上 海 水产 学 院附设 上海 水产 学校 ( 源自1 9 1 2年创 办的 江苏省 立水 产 学校 ) 轮机 科 并入 上 海船 舶 工 业 学校 ; 1 9 5 3年 8月上 海船 舶 工业 学 校 正 式
创办, 开始招 生。
早在 2 0 0 3年 , 笔者 对 “ 建校 源 自 1 9 3 3年 的上 海 大公职业学 校 ” 这 一 提 法 就 存 在 意 见 。 同 年 9月 初, 笔 者 由镇 江赴 学校 上海 留守处 参加 6 2级船 体 焊 接专业 师 生 聚会 。会 后 , 有感而发 , 撰 写 了《 难 忘 母 “ 不满” 。2 0 0 8年

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专业溯源与发展 纪念福建船政创办150周年

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专业溯源与发展 纪念福建船政创办150周年

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专业溯源与发展——纪念福建船政创办150周年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专业溯源与发展摘要:本文以对新中国第一所综合性船舶工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建校初期所涉船主要专业的渊源,提出其历史应追溯到我国最早的造船专科学校——创办于1866年的福建船政学堂;因此,由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演变而来的江苏科技大学涉船专业,其前身也应追溯到福建船政,而非开办于1933年的上海大公职业学校。

主题词: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福建船政;江苏科技大学;沿革福建船政学堂之北迁1866年6月25日,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建奏设“船政学堂”。

曰船政:“不重在造而重在学”。

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主张:“船政根本在于学堂”。

“船政”是政府的船政领导机构,直属中央职能部门,是国家大型舰船工业与培养舰船科技人才专业学校的管理机构。

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官办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也是第一所“前厂后校”的近代海军学校,初建时称为“求是堂艺局”,求是堂艺局首次录取考试的第一名考生就是后来成为北洋水师学堂教习的严复。

1867年马尾造船厂建成后搬迁至马尾遂改名为船政学堂。

在沈葆祯的苦心孤诣下船政学堂培养出了中国的第一批近代海军军官和第一批工程技术人才,由船政毕业的学生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和近代工业的骨干中坚。

“福建船政”源于清政府创办“船政”官署时,驻地在福州市马江畔的马尾港,后一般就称马江船政或马尾船政,今广称福建船政。

所以,无论马尾船政,还是今日广称的福建船政,并非掌管福建省内的“船政”,而是掌管全国的“船政”。

据《福建省船舶工业志》介绍:“福建省船舶工业教育,始于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底。

船政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最早的一所培养造船、海军人才的学校,也是中国最早培养技术工人的摇篮。

福建船政学堂曾培育出大量与近代工业发展相适应的造船技术人员和海军人才,并且先后选派4批计107名留学生赴英、法、德、美等国学习近代科学技术,为中国培养了最早的一批科技人员。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历程简述2005年6月16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张广钦介绍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开始,张广钦主任就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历程作了简单介绍:今年7月11日,是著名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6月3日,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先驱——江南造船厂建厂140周年纪念日。

中国造船业源远流长,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开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先河。

经过新中国五十多年的发展,船舶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造船业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纪元以来的两千年中,有一千五百年左右领先世界。

600年前,中国的造船技术达到了鼎盛,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

造船业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建,揭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

但是,由于政治腐败,外敌入侵,到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国造船业已是奄奄一息。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船舶工业。

经过近30年的艰苦奋斗,基本建成了门类齐全的船舶工业体系,奠定了中国现代船舶工业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船舶工业遵照小平同志的指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走出了一条投资省、见效快的自强振兴之路。

经过20多年的奋力拼搏,中国已发展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第三造船大国。

新世纪以来,船舶工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从2000年到2004年的五年间,中国的造船产量年均增长26%。

2004年,造船产量达到880万载重吨,占世界造船份额达到14%,连续10年列世界第三位。

预计今年的造船产量将超过1000万载重吨,约占世界造船份额的18%。

中国已能够自主设计建造30万吨级超大型原油船和8000箱级超大型集装箱船,并已成功进入液化天然气船建造市场,打破了少数国家的垄断。

目前,除豪华游船等少数船型外,中国已经能够建造符合各种国际规范,航行于任何海域的船舶。

一、民国时期船舶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民国时期船舶工业的曲折发展

20世纪船舶工业的曲折与迈进一、民国时期船舶工业的曲折发展陈兆锵 (1862~1952年)(一)海军江南造船所进入全盛时期1927年,该所更名为海军江南造船所(简称江南造船所)。

继续按照商务化方针经营。

美国运轮部总办韩丽中国驻美公使顾维钧中国第一艘蒸汽船——黄鹄号1.自建万吨运输舰,声名大振江南造船所于1920年建成的万吨级远洋货船“官府”号“官府”轮模型(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藏)船名安龙骨日期安外板日期下水日期交船日期官府1919.03.091919.10.061920.06.031921.02.17天朝1919.03.241919.12.101920.08.031921.05.29东方1919.03.291920.08.031921.02.231921.10.01袋日1920.04.051920.08.031921.05.261921.12.212.建造新型川江轮,开创中国近代川江航运业新局面川江马德骥陈藻藩2.建造新型川江轮,开创中国近代川江航运业新局面江南造船所郭锡汾船舶设计专家叶在馥“隆茂”号“江南”号海军江南造船所第三船坞海军江南造船所大门据统计,自1905年—1937年,江南造船所共建造各种舰船716艘,总排水量21.9万吨,其中外国舰船376艘,计14.28万吨,占总排水量的65.2%。

中国舰船340艘,计76,761吨,占总排水量的34.8%。

1922年至1937年,共修理各种舰船3,862艘次,其中外国舰船2,139艘次,占55.3%;中国舰船1,723艘次,占44.7%。

在这22年中,该所建设规模逐渐扩大,修、造的舰艇不仅数量大,技术水平也较高。

当时江南造船所建造的机动船舶的数量和吨位约占国产船舶的80%,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商船和舰艇建造基地,有年产3万吨的造船能力。

(二)福州船政局勉强维持艰难苦撑福州船政局鸟瞰图海军总长刘冠雄(二)福州船政局勉强维持艰难苦撑1.“海鸿”、“海鹄”号“海鸿”号“海鹄”号由福州船政局建造的炮艇,分名“海鸿”和“海鹄”号,取鸿鹄志向远大之意2. 飞机制造工程处巴玉藻(1892-1928) 马尾海军自制水上第一架飞机空重730千克,总重1168千克重量翼展10.98米,机长8.29米,机高3.78米尺寸2乘员单发双座双翼活塞式水上侦察/轰炸机类型性能数据性能1台菜特“旋风”J-6型发动机,165马力动力装置空重730千克,总重1168千克重量翼展10.98米,机长8.29米,机高3.78米尺寸2乘员单发双座双翼活塞式水上侦察/轰炸机类型性能数据最大速度177千米/时,升限4800米,航程1230千克性能1台菜特“旋风”J-6型发动机,165马力动力装置福州船政局飞机栈房福州船政局发动机实验厂(三)民资船厂保留船舶工业的火种日军占领时期的江南造船所大门1937年中日江阴海战中重伤沉没的“平海号”(三)民资船厂保留船舶工业的火种1.造船专家内迁李允成麦乃登船名长×宽×深(米)总吨位(吨)船体材料功率(千瓦)速度(节)乐山、屏山、名山、秀山、巫山、眉山、璧山、梁山、彭山、营山35.38×5.79×2.21206.78木骨木壳钢骨木壳268.212.67民同27.41×4.88×2.4489.50木骨木壳134.19.00彭水、字水24.4×4.57×2.1364.95木骨木壳150.012.66生财19.251×3.66×1.8342.00木骨木壳74.510.00民文41.785×7.625×2.44581.40钢壳497.512.36民武41.785×7.625×2.44584.33钢壳658.315.13民捷29.48×4.88×2.2875.97钢壳187.711.24民悦29.48×4.88×2.2875.97钢壳162.411.15民生机器厂在抗日战争时期建造的新船一览表2.民生公司开始造船“民俗”轮“民元”轮“民本”轮抗战期间的“民安”轮在三峡 “民风”轮抗日战争爆发后自南京载运难民上驶躲避战火的“民本”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校史沿革简况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33年3月创建的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

1953年8月所组建的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是以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为主体, 并入上海市高级机械学校4个船体制造班、上海水产学院附设上海水产学校2个轮机班、福州工业学校各1个船舶、机械班组建而成, 而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是1952年9月由上海私立大公职业学校调整更名而来。

具体沿革情况如下:(一)上海私立大公职业学校(1933—1952)1933年春,鉴于当时旧中国实业落后,生产教育亟需提倡,遂有创立私立大公职业学校之计议。

由实业界巨子和社会“名流、达官”陆风竹(中华印书馆总经理) 、蔡同浩(蔡同德药店店主) 、朱文绮(启明印染厂总经理) 、吴蕴初(天厨味精厂厂长)、郑洪年(暨南大学校长) 、陶百川(敬业中学校长)、方椒伯(上海市商会委员)、朱企洛(中华医院) 、张于泰(开成硫酸厂常委)以及吴醒亚、汪延松、吴开先、俞鸿钧、姜怀素、童行白、林美衍、陆京士、杜月笙、屈文六等19人组成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董事会,吴开先任董事会主席, 推林美衍为校长。

是年秋,赁屋于上海市小南门乔家浜(梅家弄)开学,设机械、土木、商科、应用化学四科,学生113人.同年,在沪南龙华路局门路辟隙地四十余亩,集资筹款六万余元,建造新校舍,先后落成三层楼教职馆、三层楼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大公机械厂、食堂、商店、医疗室以及各种实习和运动场所。

1934年11月迁入新校舍, 并附设初中部,是年在校学生350余人,专任教师30余人,经报当时的上海市教育局立案复查考核后,准于立案,并呈准教育部备案。

1936年,学校在校学生1000余人。

1937年, “八.一三”凇沪抗日战争爆发,因学校与江南造船厂毗邻,校舍崔巍,目标极著,遭日军轰炸,损失奇重,为策安全,奉政府当局命令,将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一部分内迁至四川省重庆市小龙坎,并于次年秋招生600余人开学上课,我院原六系名誉系主任、焊接专家沈世瑶教授曾任教于重庆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一部分迁至浙江省天台县,租房专办普通科,留沪部分在“租界地”霞飞路、江西路、汉口路几经辗转,租屋艰难办学,因校长林美衍忙于重庆大公职业学校事务,董事会另推施督辉为副校长,主持上海留守部之校务。

据1946年呈教育局验印留底名册记载, 1937年至1942年抗战期间,历届毕业生有350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校长许恒呈报的“为复校事呈请准予备案”的报告获上海市教育局批准后,私立大公职业学校由重庆迁回上海。

由于原址校舍、器材等曾被日军侵占并辟为司令部,后又拨给毗邻的江南造船厂, 当局另拨给上海市虹口区峨眉路400号原日军占据的俱乐部四层大楼为新校址,继续办学,并组成新一届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董事会,胡厥文(新民机器厂厂长、解放后曾任上海市副市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主任委员等职) 、施复亮(民建副主任委员) 、俞寰澄、钟道赞任常务董事和其他15位人士任董事的董事会,董事许恒任校长, 1948年9月有教职员32人。

上海解放后,上海市军管会中教处派中共党员许海涛任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教导主任兼政治教员,由民主人士、作家、文史专家孔另镜任校长,孔另镜离任后由许海涛任校长(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校中共党支部书记。

1950学年,在校学生457人,其中初级机械科2班85人,高级机械科7班261人(含应届毕业生29人) ,土木科2班58人,商科2班53人, 1951年, 全校教职员工41人,其中专任教员28人,兼任教员3人,技工4人,工友6人。

后来任上海机械学院院长的陈之航、后任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教务科长又任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的江训厚、后任上海船校科主任又任我院副院长的冯敬义、后任上海船校科主任又任我院教务处处长的吴新柏以及任上海船校科主任的林晓阳等均曾任教于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

学校为了生产自救,解决办学困难和增加学生生产实习,充实技术教育,经申报上海市教育局批准、工商局登记创立大公机械制造厂,教员冯敬义、陈之航分别兼任正、副厂长。

根据学校今后向专业化、单一化方向发展的要求, 1951年秋经批准,将商科2班共35人转入上海市财经学校和上海中学商科,将初中普通科一下1班20人并入上海市民本中学,为提高办学效率,又将人数过少的高级机械科二上春季班1班13人并入同济高级职业学校。

学校至1952年上半年在校学生565人,其中初级机械三上1班18人,高级机械一下6班352人,高级机械二下3班139人,土木一下、二下、三下3班80人,随后,土木科除毕业班外,一、二年级2班调整并入华东交专。

1(二)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1952.09—1953.08)为了有计划的培养中级工业技术人才,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1952年6月27日,由陈毅市长签署的上海市人民政府给上海市教育局的沪府秘二5602号文称“1952年6月12日沪教中(52)第1236号报告拟于1952年度第一学期起接办私立大公职业学校新建技术学校……" ,1952年7月3日上海市教育局以沪教(52)字第1423号文发给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称: “为了有计划的培养中级工业技术干部以应国家建设需要起见, 自1952年度第一学期起,该校改归公立,并更名为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

其校长一职由原校长许海涛代理,希将该校全部校产、以及员工、学生名单,造具清册,报局核备”。

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改办为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后,调整专业设置,设机械、电机两科,选优秀毕业生留校(如后来在我院任系主任和总支书记的严汝扬、程超云以及任上海船校团委书记、教务科长和后来任上海中山医院党委副书记的沙启善等)和增派教师充实教学力量。

当年有在校生729人,其中机械科631人,电机科98人,教职员工66人。

(三)上海船舶工业学校(1953.09—1971.02)镇江船舶工业学校(1971.02—1978.12)1953年,上海市教育局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为了更适合于中央教育部所规定的招生任务并使调整后的各校设科能力更进一步集中起来” ,针对上海工业性质中等技术学校“业务领导关系不正常、培养目标不明确,师资、设备很困难,设科不合单一化、专业化,学校设置、设科能力不能适应国家需要”等问题,对华东地区和上海市工业性质中等工业技术学校进行调整整顿。

根据上海市工业性质中等技术学校调整计划执行方案,组建中的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业务关系隶属于第一机械工业部船舶管理局,并成立由部队转业军人余西迈任组长,转业军人龚积霆、陈怀友、留德专家蒋易均、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校长许海涛为组员的调整执行小组。

方案执行结果是,以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为主体,并入上海市高级机械学校船体制造科、上海水产学院附设水产学校轮机科和福州工业学校船舶,机械科,组建成上海船舶工业学校,其中,上海市高级机械学校并入学生191人,专任教师2人,并入的学生占该校学生总数的12%,该校改名为上海第一机器制造学校,后升格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上海水产学院附属水产学校并入学生85人,专任教师1人,原校继续存在,后归并上海水产学院,即现在的水产大学;福州工业学校并入学生84人,专任教师1人,原校继续存在。

与上述三校原校继续存在的情况不同,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整体与上海船舶工业学校合一,原校址作为船校的第二部,次年并入新校址,原校不复存在。

就并入的学生数和教工数的比例而言,学生;机电工业学校占62%,上海高级机械学校占20%,上海水产学校占9%,福建工业学校占9% ,教工;机电工业学校占90%以上,而其它3校总和所占不到6、7%。

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之所以被认定是组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的主体,其理由是:一、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729名学生除应届毕业生56人及机电科98人(随调教师1名) 调整至上海电器制造学校外, 其余575名学生组成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二、三年级班级中的大多数,教工则占极大多数。

二、虹口区峨眉路400号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户籍经报上海市公安局哈尔滨路派出所更改户名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第二部。

三、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教职工工会关系经呈报上海市总工会,准允由黄浦区教育分工会转移至上海市五金工会与上海船舶工业学校工会统一领导。

四、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校长许海涛任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教务副校长,其中层干部林晓阳、吴新柏任船校教务副主任,薛家玉任总务副主任,张其维任辅导科负责人,而其他正职行政干部一般由刚转业的部队干部担任,总之,其教师和教学领导骨干基本上均来自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

组建后的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新校址在上海市浦东庆宁寺,学制为三年, 1953年9月,设置船体、机械、焊接三个专业, 25个班级,在校学生1311人,其中当年招收新生374人,组成一年级8个班级;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的575人组成机械科8个班级(含二年级2个班、三年级6个班)和焊接科3个班级(含二年级2个班、三年级1个班) ;上海市高级机械学校并入的191人组成船体科一、二、三年级各一个班;附设水产学校并入的85人组成机械科二年级1个班(其中28人插入其它班级) ;福州工业学校84人组成机械科一年级、船体科三年级各1个班。

归纳起来,上海船舶工业学校1953/1954学年二、三年级共17个班级中有11个班级来自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占总量的65% ,其他三校并入的仅6个班, 占35% ,而且所设置的三个专业中,2有两个专业的学生多来自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 (见附件34 "1953/1954学年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人数、来源及分布情况表” )综上所述,在上海市工业性质中等学校1953年的调整整顿过程中所组建的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是以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为主体,而它的前身则为1952年9月被归公更名的创立于1933年的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

上海船舶工业学校1953年10月更名为上海船舶制造学校, 1958年11月和1960年3月,曾两度升为上海造船专科学校,因国家计划调整,分别于1959年6月和1962年8月定为中等专业学校, 1963年4月复名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

1970年3月, 奉第六机械工业部军管会令,将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搬迁至江苏省镇江市。

1971年2月学校更名为镇江船舶工业学校,并于同年10月恢复招生。

(四)镇江船舶学院(1978.12—1993.06)华东船舶工业学院(1993.06—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镇江船舶工业学校升格为镇江船舶学院。

1993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船舶工业学院。

纵观学校整个办学的沿革过程,从1933年创立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到1952年接办归公更名为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 1953年以其为主体组建成上海船舶工业学校, 1978年升格为镇江船舶院, 1993年更名为华东船舶工业学院,至1998年,当学院建院45周年之际,追溯其前身--1933年创立的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校史已历65周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