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造假案
蓝天公司财务造假案例

疑点5、职工每月收入仅100多元?
从现金流量表“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 支付的现金”栏中看出,2000年度该公司职 工工资支出为2256万元,以13000名职工计, 人均每月收入仅144.5元,2001年上半年人 均收入为185元。 如此低廉的收入水平,对于员工30%以 上为大专水平的蓝田股份职工,对于历年业 绩如此优异的蓝田股份而言,合于情理吗?
1、1996年5月,在上交所上市
2、1999年10月,证监会处罚 公司数项上市虚增资产违规行为,责 1996~2000年,蓝田在财务数据上一直保持 任人瞿兆玉罚款10万元
由于农业投资回报周期长,高额负债增大财务 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 1996 年公司用发股募集资金投入子公司洪湖 然真正解开蓝田财务面纱,剪短蓝田资金链的并 2.66 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 成本,蓝田曾向证监会提出过三次配股融资。前 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但由于农业不可能 3、导火索: 2001 年11月,刘姝威 4、2002年 1月12 日,因涉嫌提供 不是证监会,而是一个文弱的学者 了 10 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 0.60 元以上, 两次配股成功,减轻了公司的财务压力,蓝田股 快速增长,瞿兆玉要想实现上市时承诺的 4年 在《金融内参》发表 600字短文, 虚假财务信息,瞿兆玉及其继任者保田 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 此后蓝田资金链开始断裂 等10 名公司管理人员被拘传。 份账面资产猛增,业绩猛涨。 1999 年5月蓝田再 收入增长 300%,税利增长600% ,就必须走 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 0.81元, 次提出配股申请时,被证监会调查。 上一条超常规的发展之路。 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
蓝田审计造假案例分析

【蓝田公司作假 具体做法】
虚构 收入与利润
虚增
虚造
固定资产 存货价值
利用“资 本
运营”圈 钱
【虚构 收入与利润】
为构造其业绩神话,蓝田股份公司虚造其旗下产品 野藕汁、野莲汁饮料销售收入达5.29亿元之巨。其70% 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 比重大,故采用"钱货两清"方式结算成为惯例,由此该公 司借此夸大收入,虚增养殖产值,构造鱼塘养殖泡沫; 此外,通过所谓高科技饲养,鼓吹其公司养殖利润为同 行业的10至20倍,甚至达30倍之高。
一篇短文好似一根银针扎在了蓝田股份这个巨大的肥皂泡上。一 幕股市丑剧由此开始被揭开,蓝田的贷款黑洞公布于众。此后不久, 国家有关银行相继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新的贷款。由此,蓝田赖以生 存的资金链条断裂。最早在公开场合提出蓝田资金链断了的,是中国 蓝田的掌门人瞿兆玉,2001年11月底,蓝田股份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瞿兆玉承认由于银行不再给蓝田发放贷款,导致蓝田陷入困境。2002 年1月21日、22日以及23日上午,蓝田股份被强制停牌。
【利用“资本 运营”圈钱】
蓝田公司上述造假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在资本市场上 营造一个公司盈利丰厚,运营蒸蒸日上的局面,从而吸引 广大投资者踊跃购买其股票,聚集资本,达到为少数人牟 利的目的。因为在这些少数人眼中,建立这样一个公司的 目的就是为了打造一个“壳”去资本市场大把圈钱,而不 是真正把公司打造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实体。
【疑点重重】
银广夏靠全资子公司天津广夏创下萃取神话,而蓝田股份是否也靠全资子公司 蓝田水产创下鱼塘神话?银广夏的造假金额是 7.45 亿元,而蓝田股份 18 亿元的 年收入有多少是真实的?截至 2001 年 6 月 30 日 , 蓝田股份占资产总额 (31.8 亿 元 ) 的 77.3% 存货、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合计 24.6 亿元)有多少是真实 的 ? 蓝田股份净资产名义上有 22 亿元 , 但蓝田水产历年来实现了 18 亿元的利润, 这 18 亿元有多少水分。
谎言的欺骗蓝田股份造假事件

谎言的欺骗蓝田股份造假事件你可能不知道ST生态,但你一定记得这个名字“蓝田”。
当时,在中央电视台铺天盖地的黄金广告,让人至今印象颇深。
蓝田股份曾经创造了中国股市长盛不衰的绩优神话,这只传奇性的股票,在股市创造了很多不可能,而在这些不可能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又一个的谎言与欺骗。
回头看来,这些骗术十分荒唐,经不起任何推敲,甚至可笑,但在当时很多人深信不疑。
顶着“中国农业第一股”的旗号叱咤股市,却在600字的文章面前轰然崩塌。
蓝田事件中有太多的故事要回味,有太多的经验要学习,也有太多的教训要吸取。
中国农业第一股蓝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
在成立的最初几年里,公司的主业并不突出。
直到1993年,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产业结构转变为经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和销售。
1994年8月,蓝田的1828万国家股划归农业部持有,农业部成为蓝田股份的第二大股东。
凭借农业部背景这个行政杠杆,蓝田最终撬开资本市场的大门。
农业部将3000万股上市额度给了蓝田,1996年6月18日,蓝田股票在上交所挂牌交易,号称“中国农业第一股”。
蓝田股份的上市成本不高,没有为上市而剥离大量债务和冗员,轻装上市。
而且,蓝田股份有优惠政策扶持。
其农业产业基地又在物产丰富的洪湖边上,人力成本也相对低廉,还是蓝田创始人瞿兆玉的老家。
加之上市融资2.4亿元。
蓝田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极有可能成为一家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上市公司。
正因为如此,在蓝田股份的招股说明书中,董事长瞿兆玉抛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4年后,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年税利超过2亿元。
尽管此时,蓝田股份年销售额仅3亿元,年税利仅3200万元。
众所周知,农业不可能快速增长,需要较长的发展周期。
瞿兆玉要想在4年内销售收入增长300%,税利增长600%,必须走一条超常规的发展之路。
举债扩张为圈钱从蓝田股份成功上市融资,瞿兆玉领悟到资本市场的力量。
从1987年创业到1996年上市,整整9年时间,公司资产总额仅有2.77亿元,净资产仅1.72亿元。
蓝田造假案终有结论 会计师行首次承担连带责任

蓝田造假案终有结论会计师行首次承担连带责任上市公司造假,会计师事务所难逃法律制裁。
2006年7月31日,曾引起证券市场轩然大波的湖北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后改名为“生态农业”)造假案,由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被告生态农业"连续采用弄虚作假的手段,夸大公司业绩,编制虚假的财务报告并向社会公布,违反了公司信息披露的诚实义务,其行为已构成虚假陈述." "华伦会计师事务所应当知道生态农业公司年度报告虚假而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亦构成共同侵权,应与生态农业公司承担连带责任".83名原告向11名被告索赔617万余元,法院判决被告生态农业公司赔偿原告540多万元。
包括华伦会计师事务所在内的其他8名被告,被法院判决对原告的经济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另有2名被告,法院判决不承担责任。
这是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内地“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案”中承担连带责任的首例判决。
上海新望闻达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宋一欣律师称,目前已有20家上市公司因涉嫌虚假陈述,被投资者告上法庭。
已经判决和调解的此类案件有14家,其中,由法院判决会计师事务所承担连带责任的,蓝田案是第一个。
■华伦回应会计师不可能发现所有问题沈阳华伦会计师事务所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蓝田资产不实的问题,当时我们也不清楚,我们提出要求做评估,并且按照评估的意见加以认定。
”“至于虚报利润,我们并不是专家,鱼塘到底有多少鱼,到底能卖多少钱,我们只能借助专家的评估、预测。
我们当时去的时候,也要求公司做评估。
后来我们是在专家的评估判断后才签的字。
”“对于我们本身认定不了的东西,我们找专家了,也找评估机构了。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华伦出了这个事,是中国大环境的问题。
”■律师看法会计师不能为五斗霉米折腰“科龙德勤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案全国律师维权团”召集人、上海新望闻达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宋一欣认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喊冤叫屈”是不成立的。
宋一欣说,蓝田案中有个笑话,是说如果按照公司公布的水产品营业收入计算,把它所有的鱼塘抽干水,全部堆满鱼也不够,活生生的“大跃进,放卫星”。
蓝田股份案例-蓝田股份造假案例分析-蓝田造假之路令人深思

蓝田股份案例-蓝田股份造假案例分析-蓝田造假之路令人深思蓝田股份案例-蓝田股份造假案例分析-蓝田造假之路令人深思蓝田股份案例-蓝田股份造假案例分析-蓝田造假之路令人深思蓝田股份做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 年6 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但2002 年元月21 日、 22 日,生态农业(原蓝田股份 600709 )的股票突然被停牌,市场目光再次聚焦到这只曾经备受关注的“绩优神话股”。
高管受到公安机关调查、资金链断裂以及受到中国证监会深入进行的稽查,似乎预示着这只绩优股的神话正走向终结。
事实上,自从蓝田股份被查出在上市过程中弄虚作假被处罚后,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就一直没有好过。
一位投资者在接受采访时很坦率地表示:“造假污点一辈子都洗不清,这就是市场经济中的信用问题,蓝田应该为此付出代价。
”实际上,绝大多数投资者根本不相信蓝田的业绩神话。
纸上的辉煌挡不住市场怀疑的目光。
市场质疑之一:看不到野藕汁卖,何来上亿元的利润。
市场质疑之二:资料显示,蓝田股份有约 20 万亩大湖围养湖面及部分精养鱼池,仅水产品每年都卖几个亿,而且全都是现金交易。
然而,鱼网围着的 20 万亩水面到底装了多少鱼?没有人能说清楚,也就没有人知道有多少存货了。
市场质疑之三:对于蓝田股份的“业绩神话”,近年来一直有很多投资者和研究人员在分析。
蓝田股份可能的造假手法是多计存货价值、多计固定资产、虚增销售收入、虚减销售成本。
主要疑点有:1、应收账款之迷解释离奇。
蓝田股份去年主营业务收入18.4 亿元,而应收账款仅857 万元。
稍懂财会知识的人士,势必对蓝田股份" 钱货两清 " 方式结算下的销售收入确认产生怀疑。
2、鱼塘里的业绩神话。
同样是在湖北养鱼,去年上市的武昌鱼在招股说明书中称,公司6.5 万亩鱼塘的武昌鱼,养殖收入每年五六千万元,单亩产值不足 1000 元。
蓝田股份创造了武昌鱼 30 倍的鱼塘养殖业绩,其奇迹有多少可信度?如今已越来越遭怀疑。
蓝田审计失败案例分析(ppt30张)

蓝田经营范围:
传统的农业和食品加工企业为主的综 合性经营企业
餐饮以农副水产品的种养、加工、销售、制药及卫 生保健用品制造; 住宿;
房屋开发;
商业及烟草专卖; 产品及相关技术、设备、材料的进出口业务等
背景资料
• 上市前据蓝田招股说明书中介绍,1993-1995年,蓝田的 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33725.7万元、84039.7万元和 308284.1万元,税后利润分别为14101.4万元、23686.5万 元和27437.2万元,显示出喜人的经营业绩。 • 上市后资料显示,蓝田股份1996年股本为9696万股, 2000年底扩张到4.46亿股,股本扩张了360%;主营业务 收入从4.68亿元大幅增长到18.4亿元,净利润从0.593亿 元快速增长到令人难以置信的4.32亿元。而且这些都是 建立在蓝田股份只是一家主要从事水产品开发的农业企 业! • 蓝田股份似乎是一支不折不扣的“老牌绩优股”。
(二)审计客体方面的原因
• 1、审计对象、范围的拓展,致使审计风险增大, 审计失败的概率增加。 • 被审单位的经济业务随市场经济的不断拓展,会 计客体方法会日趋复杂,特别是受知识经济及信 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影响,大量的智力密集型企业 ,如“网上公司”、“模拟公司”等虚拟实体的兴起 ,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被审实体的范围,也增加 了相应的审计内容,如人力资源审计、非财务报 表信息审计、企业购并审计、跨国业务审计等新 内容,都以不同程度拓展了审计内容,增加了审 计难度。增加了审计失败的可能性。
造假分析––
11.关联方关系混乱
• 据蓝田股份2000年会计报表附注“(八)关联方关系及交易 ”,蓝田股份的母公司是洪湖蓝田经济技术开发有限公 司,注册地址是洪湖市瞿家湾镇。蓝田股份合并会计报 表的子公司有两家:沈阳蓝田房屋开发有限公司(注册 地址是沈阳市)和湖北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注 册地址是洪湖市瞿家弯镇)。2000年沈阳蓝田房屋开发 有限公司亏损。2000年蓝田股份的利润主要来自于湖北 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 ……
蓝天公司财务造假案例ppt课件

PPT学习交流
3
公司简介
1996年5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以每股发行价8.38 元向社会公开发行了3000万股,形成了公司上市时的 9696万股的总股本。
1996年6月18日,蓝田股票在上交所挂牌交易,全称 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农业部首家推荐上市的 企业,号称“中国农业第一股”。其中,第一大股东 是沈阳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占36.36% ,第二大股 东为农业部,占18.86%,其他为内部职工股和流通股。
7
神话破灭——600字文章点燃导火索
Hale Waihona Puke • 2001年11月,刘姝威在《金融内参》发表600字 短文《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对 蓝田造假行为进行了揭露。
她在对蓝田的资产结构、现金流情况和偿债能力 做了详尽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蓝田业绩有惊人的虚 假成分,公司已经无力归还20亿元贷款。她呼吁“应 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引起银行高层的关 注,不久,相关银行即停止对蓝田发放新的贷款,此 后蓝田资金链开始断裂。
成蓝2本.田6,6然水亿蓝真产元正田品解发曾开开展向蓝发到田证有财2监0务限0会面0公年纱提司,末出剪。的过短但2蓝三8由田.次3资于8配金亿农链股元业的融,并不资增可。长能前了 3在、《导此金火后两份融索快收蓝1最以内不次账:0田参速入是倍高后2配面资》0证增增,达,0金股资发1监年长长链历到每表会成产1开6,31,年1股0功猛月始0.0而瞿年1收0字,断,增是5%短刘兆裂报元益一减,,文姝玉个的。也轻业,威税文要业即达了绩利弱想绩使到的公猛增实学都 遭 了司涨长者现在遇不虚的。6上假每了可04财10、等财9市股思1%务921务9090时议09,0信压名年.82承息的6年就年公力50,1司月诺特元0必月,瞿.管蓝的1大以8须兆蓝理21日田4玉洪上元走人田年,及员再灾,,股因其被涉继拘嫌任传提者。供保田
最新蓝田案例分析资料

审计案例分析期末论文蓝田股份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一、案例回顾蓝田股份作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
1996~2000年,蓝田在财务数据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
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
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被称作是“中国农业第一股”然而在2001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一篇600多字的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文章称“蓝田股份已经成为一个空壳,已经没有任何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也没有收入来源”、“蓝田股份完全依靠银行贷款维持运转。
”文章提示:“为了避免遭受严重的坏账损失,我建议银行尽快收回对蓝田股份的贷款。
”她在对蓝田的资产结构、现金流情况和偿债能力做了详尽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蓝田业绩有惊人的虚假成分,公司已经无力归还20亿元贷款。
此文揭露了蓝田的造假丑闻,此后蓝田贷款资金链条断裂;2002年1月,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接受调查2002年1月23日蓝田股份全线跌停,以5.89元收盘。
二、蓝田公司简介1. 简介公司于1992年成立,是一家传统的农业和食品加工企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加工企业。
涉及农副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制药,餐饮住宿,房屋开发等相关产业。
一直以来是一支公认的老牌优质股。
据资料显示:蓝田股份1996年股本为9696万股,2000年底扩张到4.46亿股,股本扩张了360%;主营业务收入从4.68亿元大幅增长到18.4亿元,净利润从0.593亿元快速增长到令人难以置信的4.32亿元。
1996~2000年,蓝田在财务数据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
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事后”为了改变形象“稻田中放卫星” 的蓝田股份(600709)更名为“生态”,股票被特别处理。
事实上,自从蓝田股份被查出在上市过程中弄虚作假被 处罚后,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就一直没有好过。尽管 这几年其报表一直显示每股盈利很高,但就是很难令人相 信。 据中国证监会 1999 年 10 月公布的查处结果,蓝田股 份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 公司无形资产 1100 万元;伪造三个银行账户 1995 年 12 月的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 2770 万元;将公司公开 发行前的总股本的 8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的数额作相应缩减,隐瞒内部职 工股在 1995 年 11 月 6 日至 1996 年 5 月 2 日在沈阳产权交 易报价系统挂牌交易的事宜。据此,中国证监会当时对蓝 田股份主要责任人处以警告并罚款 10 万元。 随后,从 1999 年到今年的 3 年间,蓝田股份三度申 请配股,均未获得证券监管部门的核准。去年 9 月 21 日, 证券监管部门再次到蓝田股份进行调查。 一位投资者在接受采访时很坦率地表示:“造假污点 一辈子都洗不清,这就是市场经济中的信用问题,蓝田应 该为此付出代价。”
蓝田股份会计造假案例
1.绩优神话
蓝田股份做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 自 1996 年 6 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 长的特性,其 1996 年至今的每股收益分别达到了 0.61 元、 0.64 元、 0.82 元、 1.15 元以及今年的 0.97 元。从 2000 年的年报看,已步入稳定发展轨 道的蓝田,目前含金量很高,其 4.31 亿元的净利润 绝大部分均来自主营,在主营业务收入基本持平的 情况下,虽由于成本略有增加,使每股盈利下降了 0.18 元,但摊薄后 19.81 %的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每 股经营活动产生的 1.76 元的现金流量额都表现了蓝 田通过大力开发高科技农业而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稳 定回报。从财务角度看,其流动比率为 0.77 ,速动 比率为 0.27 ,资金运用较充分,短期偿债能力虽由 于存贷较大而略有不足,但提了 4296 万元的存货 跌价准备还是比较稳健的,另外只有 23.18 %的资 产负债率也说明了其稳定的财务结构。
从经营上说,该公司目前已形成了以饮品、 食品、蛋类以及冷饮类为主的完整名优农产品 结构,其生态农业旅游的综合开发已走上正轨, 新年度里将大力建设洪湖绿色食品基地项目以 及新建 10 万亩银杏采中圃基地项目和年产 200 吨银杏黄铜 甙项目,预计,建成后可增加净 利润 2 亿元。年报股东数为 160559 户比上期 又增加了 42 %,因此二级市场表现并不太好, 市盈率按最新数据统计也只有 18 倍左右。特 别是该公司董事会提议, 2001 年度利润分配 一次,分配比例不低于当期可供股东分配利润 的 50 %, 2000 年度未分配利润用于分配的比 例不低于 50 %,将采取送红股与派现相结合 的形式,派现比例不少于 20 %,其 2000 年未 分配利润在本次派 2 元后仍将达 9.16 亿元,加 上 4 亿元以上的净利润,应该说分红潜力十分 惊人。
3.反思与启示
(一) 经营管理不善、法制观念淡薄,导致其业绩不 佳 (二) 政企严重不分、治理机制失灵,导致公司发展 误入歧途 (三)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失当、执业水平偏低,导致 其造假行为得逞
2.绩优神话的终结
2002 年元月 21 日、 22 日,生态农业(原蓝田股份 600709 )的股 票突然被停牌,市场目光再次聚焦到这只曾经备受关注的“绩优神话 股”。 停牌也许仅仅是个开端。高管受到公安机关调查、资金链断裂以 及受到中国证监会深入进行的稽查,似乎预示着这只绩优股的神话正 走向终结。 生态农业(原蓝田股份)董事会今天发布公告说,早在一星期前, 即 2002 年 1 月 12 日,该公司董事长保田、董事兼财务负责人黎洪福、 董秘王意玲等三名高管,公司财务部长在内的七名中层管理人员共十 人被公安部门拘传,接受调查。据知情人士介绍,公司的会计资料也 被查封用于办案。 由于群龙无首,公司大部分员工已经提前放假。另据了解,公司 的董事长职权现已授权其他人行使。 其实,早在 2001 年 10 月 8 日,蓝田股份董事会公告称: “ 2001 年 9 月 21 日本公司已接受中国证监会对本公司有关事项进行 的调查,提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蓝田的资金链断了”源于一篇文章。 2001 年 10 月 26 日,北 京某财经大学一位刘姓研究员在一份内部刊物上发表文章,呼吁“应 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引起银行高层的关注。不久,相关 银行即停止对蓝田发放新的贷款。 事实上,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停止贷款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意味 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