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民歌:《古歌》原文译文赏析

合集下载

经典古诗词古歌翻译赏析

经典古诗词古歌翻译赏析

【导语】古歌是⼀⾸汉乐府诗歌,是⼀⾸游⼦思乡之歌。

诗歌⽤质朴的语⾔抒写了浓重的思乡愁绪,⽓氛惨烈。

这⾸诗以景与情,情怀激动,⼀泻⽽下,扣⼈⼼弦。

尤其是最后两句以“车轮”⽐喻回环于⼼的悲哀,形象⽽深刻,令⼈仿佛也能感受到那往复辗转的⽆限痛楚。

同时也是中国民歌体裁⼀种。

下⾯是分享的经典古诗词古歌翻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经典古诗词古歌翻译赏析 古歌 作者:佚名 秋风萧萧愁杀⼈,出亦愁,⼊亦愁。

座中何⼈,谁不怀忧。

令我⽩头。

胡地多飚风,树⽊何修修。

离家⽇趋远,⾐带⽇趋缓。

⼼思不能⾔,肠中车轮转。

翻译 呼啸的秋风让⼈⽆限忧愁,进也忧愁,退也忧愁。

异域戍边的⼈,哪个不陷⼊悲愁中?真是愁⽩了头啊。

胡⼈之处多狂风,树⽊萧瑟⼲枯。

离家⽇⼦越来越远,⾐带渐宽⼈消瘦。

思乡的悲苦⽆法⾔说,就像车轮在⼼中旋转。

古歌赏析 这是⼀篇悲秋怀乡之作。

根据诗中“胡地”等字样,可以断定诗中的主⼈公是⼀位远离家乡亲⼈的⼠兵。

诗篇开端“秋风萧萧愁杀⼈”⼀句起语不凡,总的推出⼀个旷远幽深、秋风瑟瑟,令⼈倍感孤寂忧愁的画⾯。

秋季,这是⼀个万物凋零,“⽆边落⽊萧萧下”的季节。

⾃从宋⽟创造了将悲⾳与秋景融为⼀体的《九辩》之后,⽆数⽂学作品相继模仿,以萧索荒凉的秋景来表达哀怨之情、凄怆之感。

这⾸诗就是以萧瑟秋景来映衬凄凉之⾳的。

诗篇开头写秋景旨在写愁。

下⾯⼆句则进⼀步强调愁。

“出亦愁,⼊亦愁”,是说时时刻刻都在愁。

愁绪⽆时⽆刻不笼罩⼼间,从“愁杀⼈”到“出亦愁,⼊亦愁”三句话,⼀句⼀“愁”字,突现了主⼈公在承受着难以忍受的忧愁的情状,仿佛看到了他那形体枯槁、唉声叹⽓、满脸愁容的形象。

“座中何⼈,谁不怀忧?”这两句进⼀步深化了主题。

前⼆句的“出亦愁,⼊亦愁”是在写“我”愁。

那么愁的何⽌是“我”呢?于是写众⼈之愁。

在座的⼈,有谁不满怀忧愁呢?从“我”愁写到众⼈之愁,这就揭⽰了这“愁”是时代、环境使然的道理,就是说这“愁”是难以消除的。

经典汉乐府古诗赏析精选

经典汉乐府古诗赏析精选

【导语】乐府是⾃秦代以来设⽴的朝廷⾳乐机关。

它除了将⽂⼈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

汉武帝时得到⼤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泛。

下⾯是分享的经典汉乐府古诗赏析精选。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汉乐府古诗赏析精选 江南 两汉: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赏析 这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采莲歌,全诗没有⼀字⼀句直接描写采莲⼈采莲时的愉快⼼情,⽽是通过对莲叶和鱼⼉的描绘,将它们的欢乐之情充分透露了出来,仿佛亲⽿听到和亲眼看见许多采莲男⼥的歌声和笑语声融成⼀⽚,许多⼩伙⼦和采莲姑娘们还在调情求爱。

头两句是写采莲的⼈们望着露出⽔⾯的⼜⼤⼜圆的荷叶,⼼⾥⽆限喜悦,因⽽禁不住发出热烈的赞美。

“可”这⾥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江南可采莲”是说江南到处都⽣长着莲,真是采莲的好地⽅。

“⽥⽥”是形容莲叶圆润鲜碧的样⼦,⼀说是形容莲叶饱满劲秀、挺⽴⽔⾯。

“何⽥⽥”就是“何其⽥⽥”,是极度赞美的语⽓。

这⾥只写叶,我们却可以联想到花。

莲的花期为夏历五⾄七⽉,每朵花可开⼆⾄三天,每⽇清晨开放,下午三、四点⼜逐渐闭合,翌晨再度开放,花开过⼆⼗天,可采收莲蓬⽣⾷,果实(莲⼦)的成熟期在七、⼋⽉间。

清⼈张⽟榖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矣。

”(《古诗赏析》)莲叶茂密,莲花繁盛,不仅景⾊⽆⽐秀丽,还表明莲⼦必然丰收,采莲⼈⾃然⼼⾥⾮常⾼兴。

⼈们在采摘⽔上的莲蓬的时候,必然会看到⽔中的情景。

“鱼戏莲叶间”写鱼在莲叶中间游来游去,宛如在游戏⼀般。

“戏”字写鱼在⽔中的迅捷欢乐神态,⾮常形象。

这⾥既在写鱼,也有以鱼⽐⼈意,采莲⼈划着⼩船在莲叶间穿⾏,互相追逐嬉戏,宛如鱼⼉在⽔中游动,其划船动作之娴熟,船⾏之轻快,采莲⼈⾝姿之轻盈,⼼情之欢快,⾃然浮现在我们眼前。

这⾸歌辞只有七句,明⽩如话,⽽后四句⼜基本上是第三句的重复,它的妙处究主要在于运⽤民歌中常⽤的⽐兴、双关⼿法,把男⼥之间调情求爱的欢乐之情写得极其委婉、含蓄,耐⼈寻味,⽽⽆轻佻、庸俗之弊。

古诗古艳歌翻译赏析

古诗古艳歌翻译赏析

古诗古艳歌翻译赏析
《古艳歌》作者为西汉文学家汉乐府。

其古诗全文如下: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赏析】
乐府《古艳歌》:“茕茕(孤独无依靠)白兔,东走西顾。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这首诗的前两句即以动物起兴,兴中兼含比喻。

写弃妇被迫出走,犹如孤苦的白兔,往东去却又往西顾,虽走而仍恋故人。

后两句是规劝故人应当念旧。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最初见于《太平御览》卷六百八十九,题为《古艳歌》,无作者名氏。

明、清人选本往往作窦玄妻《古怨歌》。

《艺文类聚》卷三十记窦玄妻事云:“后汉窦玄形貌绝异,天子以公主妻之。

旧妻与玄书别曰:‘弃妻斥女敬白窦生:卑贱鄙陋,不如贵人。

妾日已远,彼日已亲。

何所告诉,仰呼苍天。

悲哉窦生!衣不厌新,人不厌故。

orG悲不可忍?怨不自去。

彼独何人,而居是处。

’”并不曾提到窦玄妻作这首歌。

今仍从《太平御览》。

这首诗是弃妇诗,上二句比喻自己被出而终恋故人,下二句是说服故人也应该念旧。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汉乐府 歌诗

汉乐府 歌诗

汉乐府歌诗一、原文:《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二、衍生注释:“葵”在这里指的是蔬菜名,不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向日葵。

“朝露待日晞”中的“晞”,就是晒干的意思,早晨的露水等着被太阳晒干。

“阳春”就是温暖的春天,“布德泽”就是施予恩泽,这里指春天阳光雨露的滋养。

“焜黄”形容草木枯黄的样子。

“华”在这里通“花”。

三、赏析:1. 主题和情感- 这首诗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告诫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少的时光,努力奋发图强。

诗中先描绘了青春年少如同春天里生机盎然的景象,充满希望。

然后笔锋一转,担心秋天到来万物凋零。

到最后直截了当地说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表达了如果年少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白白地悲伤后悔的情感,带有一种警世劝诫的意味。

2. 表现手法- 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开头“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用园中葵菜上的朝露来兴起,引出后文时光易逝的话题。

将人生的少壮和老大比作春和秋,青春年少就像春天万物生长,充满活力和希望,而老年就像秋天万物凋零,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深刻地表达出时光不等人,一定要抓住年少时光努力做事这一主题。

四、作者介绍:《长歌行》属于汉乐府诗,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

汉乐府诗的作者大多是平民百姓,这些民歌是广大民众在生活和劳动中的智慧结晶。

从《长歌行》内容看,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观察引出对人生的思考,像是一位懂得生活哲理,富有生活经验的长者,虽然具体作者不可考,但可以推测是一位心系社会、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积极向上的智者形象。

五、运用片段:1. 在一次班会课上,老师投影仪上打出了《长歌行》这首诗。

然后说:“同学们啊,你们就像这诗里说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可不要觉得时间还早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咱们得从现在起就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不然等你们老了,就只能像秋天的花叶一样枯黄衰败,只剩下后悔喽。

古诗《乐府歌》(作者佚名)原文全文及意思翻译

古诗《乐府歌》(作者佚名)原文全文及意思翻译

乐府歌
佚名[两汉]
集会高堂上。

长弹箜篌。

译文
门外漫山白雪银光照眼,马儿惊异忽然间换了世界,我连忙乘兴踏雪去游乾明寺,将木屐的齿痕一一印上石阶。

隆冬之季东风误吹,寺庙如长春苑梨花开遍,月光与雪色交相辉映,使这不夜城光明总似白天。

不能容许牛羊来践踏至洁的银雪,却喜欢喳喳欢鸣弄晴的鸦雀。

我还要携着被褥在僧床留宿,好倾听融雪时摧檐泻竹的音乐。

注释
屐齿:屐底的齿。

风花:指雪。

长春苑:谓皇帝宫苑。

此借喻乾明寺。

不夜城:城在今山东文登东北八十五里。

此处借喻乾明寺。

至洁:指白雪。

新晴:天刚放晴。

摧檐泻竹:谓白雪融化之象。

榻:狭长而较矮的床,泛指床。

作者:佚名。

第二节汉乐府民歌第三节汉代文人诗

第二节汉乐府民歌第三节汉代文人诗

二. 艺术特色 1.人物形象的成功刻划。 2.比兴与铺陈。 3.叙事详略得当,结构完整紧凑。 4.语言的个性化。
所谓“七出”
《礼记·本命篇》:“妇有七去:不顺父母, 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 去;多言,去;窃盗,去。”
《礼记·内则篇》:“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 出。”
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两汉乐府诗坦率地传 达了人们对死亡的厌恶之情,同时又以虚幻的 形式把乐生愿望寄托在与神灵的沟通上。 《西门行》
咏史
班固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苏李诗
托名西汉苏武、李陵赠答的若干首五言古诗,今 存10多首。其中李陵《与苏武三首》、苏武诗四 首最早见于《文选》“杂诗”类,列次《古诗十九 首》之后,是较完整的一组,通常举为“苏李诗” 的代表作。此外散见于《古文苑》、《艺文类聚》 及《初学记》等书。 “苏李诗”大体是东汉桓帝、 灵帝时期的无名氏作品,约与《古诗十九首》同 时前后,而属“同一风味”(王士祯《渔洋诗 话》),大多为赠答留别,怀人思归,感伤人生,情 调凄怨,是一些艺术相当成熟、形式较为完整的 五言古诗。也被视作五言诗成熟的一个标志,但 其成就稍逊于《古诗十九首》。
羽林郎辛延年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 势,调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 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 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 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馀。“不意金 吾子,娉婷过我庐。银鞍何煜爚yuè ,翠 盖空踟蹰。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就 我求珍肴,金盘鲙鲤鱼;贻我青铜镜,结 我红罗裾。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 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故,贵 贱不相踰。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汉乐府·李延年歌》赏析

《汉乐府·李延年歌》赏析

《汉乐府·李延年歌》赏析《李延年歌》是古代乐府《相和歌·瑟调曲》的旧题,《乐府诗集》题为“古辞”。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即事名篇,事外含意”,即是针对这种赋体而言的。

此诗正是作者据历史记载写成的一首抒情诗。

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善歌,于是便以她的歌唱为题材,让李延年为之谱曲。

李延年所谱的《佳人曲》,深受汉武帝欢迎,从此声誉大振。

李延年在帮助汉武帝制作了很多新乐曲之后,得到了一些赏赐,有时甚至超过了他在外统兵征战所得的财物。

但他毫不动心,仍然愿为汉武帝排忧解闷,效犬马之劳。

这也就是司马迁写此诗时引用的典故。

此诗叙述了一个历史故事:汉武帝元狩年间,有两位宫廷女子深得皇上的宠爱。

一位叫卫子夫,一位叫李夫人。

卫子夫能歌善舞,聪慧过人,每次在皇上面前歌唱,总会令皇上陶醉。

因此皇上经常留宿于她那里。

李夫人则更为出色,她不仅能歌善舞,而且还会弹琴,既会奏乐,又会填词,真可谓是才貌双全,技艺超群。

因此,皇上对她的宠爱也远远超过了卫子夫。

在皇上眼里,李夫人胜过一切歌伎。

《李延年歌》通过重新塑造李延年这个音乐形象,反映了宫廷生活的腐朽堕落,对汉武帝荒淫误国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诗歌着力渲染李夫人才艺超群,人品出众,表现了李夫人高贵、圣洁的形象,对封建社会上层统治阶级的糜烂生活进行了揭露。

汉武帝重视音乐,尤其宠幸李夫人,对李夫人百依百顺。

李夫人死后,汉武帝哀痛欲绝,数日水米不进,茶饭无心。

作者运用汉武帝与李夫人的关系来反衬李夫人受宠的程度,隐约地透露了朝政腐败的消息。

在艺术表现方法上,既有比兴手法,又有白描写法,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来进行描写。

诗歌语言简练,凝炼,富于表现力。

第三、四句历来为人称道,被赞为名句,“可以称为乐府之祖”。

这首诗虽短小精悍,却选取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历史题材,并运用音乐形象来加以刻画,将音乐形象与文学形象巧妙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诗歌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这也是《李延年歌》的特点之一。

第四章汉代乐府民歌总结

第四章汉代乐府民歌总结

以人物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注意人 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陌上桑》截取事件发展中最富戏剧性
的一个横断面,作横向展开,以罗敷为 中心,所有冲突都围绕罗敷与观者、罗 敷与使君的关系产生,在冲突达到高潮 时,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孔雀东南飞》则把故事情节的发展和
人物的性格、命运,建立在更广泛、更 复杂的社会关系上。
(2)作为采桑女,罗敷单靠拒绝是无
法回绝太守的,必须智取。 (3)罗敷所夸之夫越完美,就越能够 衬托太守的丑陋,通过打击太守的自 尊心,达到拒绝的目的。
(4)“罗敷夸夫”一节,重在突出罗
敷有过人的智慧,写罗敷的内在美, 写出她美的关键在于“神”,升华了 前文对罗敷外貌的描写,从而达到形 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堂,行(复)取(趋)殿下堂。孤儿泪 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手 为错(皵què,皮肤皲裂),足下无菲 (屝fèi草鞋)。怆怆பைடு நூலகம்霜,中多蒺
藜;拔断蒺藜肠(脚胫骨后的肉)月
(肉)中,怆欲悲。泪下渫渫(xiè流 泪不断貌),清涕累累。冬无复襦,夏 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 下黄泉。春气动,草萌芽,三月蚕桑,
前半部分:
将焦、刘的深情厚爱,交织在恶化的婆
媳关系与不和谐的母子关系中,从而形 成爱情与家长权威的矛盾,冲突以封建 家长制的胜利暂告一段。
后半部分:
波澜又起,县令、太守相继求亲,主簿、
郡丞巧言为媒,刘兄趋炎,刘母柔顺, 焦母冥顽,进一步左右着人物命运,推
动着情节发展。主人公的抗争,终未能
鸣东西厢。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 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丈人且安坐,调 丝方未央。 (《相逢行》一曰《相逢狭路间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乐府民歌:《古歌》原文译文赏析《古歌》
两汉:佚名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译文】
呼啸的秋风让人无限忧愁,进也忧愁,退也忧愁。

异域戍边的人,哪个不陷入悲愁中?真是愁白了头啊。

胡人之处多狂风,树木萧瑟干枯。

离家日子越来越远,衣带渐宽人消瘦。

思乡的悲苦无法言说,就像车轮在心中旋转。

【注释】
萧萧:寒风之声。

胡地:古代胡人居北方,故后即用以代指北方。

飙(biāo)风:暴风。

修修:与“翛翛”通,鸟尾敝坏无润泽貌,这里借喻树木干枯如鸟尾。

思:悲。

末二句是说难言的悲感回环在心里,好像车轮滚来滚去。

【赏析】
读这首诗,容不得人情感上有所酝酿,劈头便为一派浓重的忧愁所笼盖——一个苍莽悲凉的秋日,一场郁郁无欢的怅饮,本已令人愁闷难耐。

何况还有那吹不尽的秋风,老是在帐外“萧萧”地响,更教人愁杀。

“秋风萧萧愁杀人”,这一句突发的啸叹,正将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化作烈烈秋风,“苍茫而来”,立时令人生出一种“不可遏抑”的困扰之感。

“出亦愁,入亦愁”,则以细节刻画,抒写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

不禁使人感到,那困扰着主人公的忧愁,竟怎样难以趋避、无可摆脱。

受这困扰的,不止主人公一人:“座中何人谁不怀忧?”既称“何人”,又加“谁不”,这双重反问告诉人们:那忧愁正如病魔一样,已侵袭到所有在座者的心腑。

使主人公所对无非忧者、所闻无非愁叹——这样的日子,真能耗蚀人的青春,加速衰老之期的到来。

难怪主人公要发出“令我白头”的幽幽哀叹了。

以上一节,一味写“愁”,使人来不及细想,先就浸染上了那摆脱不开的忧愁。

读者不免要问:诗中主人公是谁?他究竟为什么如此忧愁?第二节诗,正为读者解开了疑团:“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胡地”,即塞外胡人居处之地。

主人公既呼之为“胡”,可见他自己不是胡人。

联系下文“离家日趋远”一句,可知主人公应是远离家乡、出塞戍守的汉卒。

对于初到塞外的旅人来说,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异域风光,实在是新鲜而奇妙的。

但作为戍卒而久居胡地,看惯了浩瀚的黄沙,见不到几多绿意。

秋冬之际,唯有呼啸的飚风,时时摇撼着稀疏的高树。

那滋味可就大不好受了。

它们所能勾起的,只能是
千重忧虑、万里思情。

读到这里,读者便可恍然大悟:主人公之所以“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之人之所以“谁不怀忧”,那都是心揣着有家难归的万里离思的缘故。

在这样的断肠人眼中,无论是“飚风”,无论是“修树”,触目间全都化成了一片愁雾。

故此二句看似写景,实亦写愁,正与上文“秋风萧萧愁杀人”相应,将满腹的忧愁“外化”了。

如果说,忧愁可以催人衰老,它首先带给人们的,则是憔悴和消瘦。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诗中的主人公,正因为飘泊异乡、离家日远,被愁思消磨得茕茕骨立了。

但诗人却不肯明言,而是巧妙地运用“衣带”之“日缓(松)”,以反衬主人公身躯的日见消瘦,写得含蕴不露而哀情深长。

一位形销骨立的戍卒,就这样独伫于塞外荒漠,默默无语地遥望着万里乡关:“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他不是无语可说,而是心中塞满了愁思,纵然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

要描述这样一种痛苦之状,笔墨是难以胜任的。

但人们在极度痛苦之中,想象力就往往特别活跃,笔底口中便常常跳出奇语。

《卫风·河广》的主人公,在眺望黄河彼岸的故国时,思归心切,就唱出了“谁谓河广,一苇杭(渡)之”的奇句。

而这首歌的主人公,为抒写胸中难以排遣的痛苦,竟想出了“肠中车轮转”这一奇喻。

用滚滚车轮在肠中的转动,写主人公无可言传的曲曲愁思,真是形象得教人吃惊。

也正因为如此,戍卒那离家万里的痛苦怀思,才以更强的力度震荡了读者的心弦,使人不能不为之悚然动容。

有人认为,《古歌》所抒写的,是“游子天涯之感”,恐怕不确。

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它应该就是“胡地”戍卒的思乡怀归之作。

东汉曾多次对羌人用兵,战争均延续十数年之久。

朝廷之将贪功而无能,至使离乡征戍之卒“进不得力战,退不得温饱”,大批丧生于“胡地”、边境。

这正是《古歌》之类思乡之作产生的背景。

这首歌熔抒情、写景于一炉,在“秋风萧萧”中抒写困扰戍卒的愁思;又将它融于异乡的修树、荒漠的飚风之中,变得更加蓬勃、纷扬;最后忽设奇喻,将其化为辘辘车轮,在肠中滚转不已。

如此形象的情感抒写,显示出汉乐府民歌在抒情艺术上已有怎样长足的进步。

能够与它比美的,在汉代,恐怕只有“长于抒情”的《古诗十九首》了。

扩展阅读:
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