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
李叔同的书

李叔同的书李叔同(1881年6月2日 - 1942年11月28日),字松山,号石甫,是中国现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学识渊博,所写的书籍被誉为中国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一、《石壁传世》《石壁传世》是李叔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此书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
作者通过对碑帖的研究,对中国书法典籍、书法名家等进行深入分析,全面展示了中国书法的演变史和发展过程。
在书法史研究上有着很高的学术地位。
二、《百一名山图考》《百一名山图考》是李叔同著作之一,是一部关于中国名山的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的专著。
此书不仅是中国学者在研究名山方面的标志性著作,而且因其系统化、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思路,也是世界学术界研究名山史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三、《辛亥革命评传》《辛亥革命评传》是李叔同著作之一,是一部描写辛亥革命的历史书籍。
李叔同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辛亥革命的基本内容和历史事件,阐述了革命的背景、伟大意义和社会影响。
此书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重要著作之一,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四、《纪伯阳著述辑存》《纪伯阳著述辑存》是李叔同对明代著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纪君祥(又称“纪伯阳”)著作的系统整理和分类。
在此书中,作者展示了纪伯阳的学术成就和文化价值,为研究明代道家思想、文化和学术界的历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材料。
五、《历代名画记》《历代名画记》是李叔同的另一重要著作之一,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画派的发展史和艺术成就。
此书以作者的严谨学术态度,深入研究并总结了中国古代画派的特点、发展轨迹和艺术成就。
此书被誉为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中的经典之作。
六、《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史》是李叔同的著作之一,是一部整理和总结中国古代思想理论的学术专著。
在此书中,作者以很高的思辨和文学艺术风格,从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语言等方面全面呈现了中国古代思想演进的历程,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哲学理论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介绍李叔同的好的作品

介绍李叔同的好的作品
李叔同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和学者,他的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音乐、绘画、诗歌等。
以下是一些他的代表作:
1.《送别》:这是李叔同的经典之作,诗中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和对友情的珍惜,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2.《长亭外古道边》:这是另一首离别主题的诗,以景喻情,描绘了离别的凄凉和伤感。
3.《自剖》:这首诗反映了李叔同的自剖和反思,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4.《西湖夜游记》:这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描述了作者在西湖夜晚的所见所感,体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5.《篆刻述略》:这是李叔同的篆刻理论著作,系统地介绍了篆刻艺术的历史、技巧和审美标准。
6.《三十自述》:这篇自述文章回顾了李叔同的成长经历和思想转变,是他个人历史和思想的珍贵记录。
以上只是李叔同作品中的一部分,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值得读者深入品味。
李叔同《梦》译文

李叔同《梦》译文
嘿,咱来说说李叔同《梦》的译文哈。
这原文是:“哀游子茕茕其无依兮,在天之涯。
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
萝偃卧摇篮以啼笑兮,似婴儿时。
母食我甘酪兴粉饵兮,父衣我以彩衣。
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
那咱就这么翻哈:哎呀呀,可怜那游子孤孤单单没啥依靠啊,在那天边边儿上呢。
只有那黑夜长长的自己一个人睡觉啊,时不时恍惚得魂儿都跑啦。
像那小孩子在摇篮里躺着又哭又笑啊,就跟婴儿的时候一个样儿。
老妈喂我好吃的奶酪和米粉糕啊,老爸给我穿上花花绿绿的衣服哟。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叫起来啦,梦里的影子模模糊糊的,过去的那些事儿知不知道哇?那半辈子的高兴啊悲伤啊都这么过去了啊,就感觉那爹娘的恩情永远都在那儿呢。
这可是李叔同写的哦!咱这么翻译是不是挺接地气的呀,就跟咱平常唠嗑似的。
这样翻呢,能让大家都容易懂,不整那些文绉绉不好理解的词儿。
咱就是要让译文读起来轻松,不费劲儿。
这样大家才能更好地体会原文的意思嘛。
嘿嘿,咱这翻译水平还不错吧!。
李叔同《送别》全文

李叔同《送别》全文
李叔同的《送别》全文如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这首诗的意思是: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古人送别的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
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目前已有的资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
在我看来,《送别》并不是为哪个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
《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
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
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
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弘一法师(李叔同)生平简介

弘一法师(李叔同)生平简介展开全文弘一法师简介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是著名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就是由他谱曲的。
弘一法师杰出贡献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中国僧俗两界闻名于世弘一法师, 在近代文艺领域里无不涉足,诗词歌赋音律、金石篆刻书艺、丹青文学戏剧皆早具才名。
而他在皈依佛门之后,一洗铅华,笃志苦行,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
他被佛教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传奇的一生为我国近代文化、艺术、教育、宗教领域里贡献了十三个第一,堪称卓越的文艺先驱,他爱国的抱负和义举更贯穿于一生。
大师的懿行在当代清晰可寻,天津、上海、嘉兴平湖、泉州、厦门、成都、温州、漳州、惠安、安海、青岛、台北等全国许多市区、寺庙建有李叔同弘一法师纪念馆堂、设立大师塑像,成为城市名片、旅游景点,供人们祭奠瞻仰、参观学习。
1918年,弘一法师38岁出家,1942年62岁圆寂于福建泉州开元寺。
依据有关他的大量史料和传记,吾认真地进行了有据可考的总结,弘一法师可成就中国近代历史第一的则有十三个之巨。
谨敬列如下:一、1906年考入日本东京最高美术学府学习西洋绘画,主持创办中国第一个话剧社团“春柳社”。
二、1906年主编中国第一本音乐刊物即《音乐小杂志》介绍西洋音乐和自己创作的歌曲到国内发行。
三、1907年组织中国第一部话剧《茶花女》在日本东京为国内赈灾义演,主演茶花女传为佳话,开中国话剧先河。
李叔同简介

李叔同简介李叔同(1880~1942) 中国现代画家、书法家、音乐家、戏剧家。
名文涛,别号广候、漱同。
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法师。
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1942年10月13日卒于福建省泉州市。
原籍浙江平湖,从祖辈起移居天津。
父李筱楼(字小楼),道光甲辰(1884)进士,官吏部尚书,曾经业盐商,后从事银行业。
母亲姓王,为李筱楼侧室,能诗文。
李叔同 5岁丧父,在母亲的扶养下成长。
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
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墨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
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
1912年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
同年10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美术主任教习。
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乐石社、宁社,倡导美育。
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律,并从事佛学南山律的撰著。
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李叔同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
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
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
他的绘画创作主要在出家以前;其后多作书法。
由于战乱,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大多散失。
从留存的《自画像》、《素描头像》、《裸女》以及《水彩》、《佛画》等可窥见一斑。
《自画像》估计是出国前所绘,画风细腻缜密,表情描写细致入微,类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宫廷肖像画,有较高的写实能力。
李叔同的故事

李叔同的故事李叔同(1842年-1921年),字季高,号松涛,浙江绍兴人,清末民初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先驱者之一,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
李叔同的一生,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他的风采,也启迪了后人的心灵。
李叔同的故事,最早要追溯到他年轻时代。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自幼酷爱读书,对于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
然而,由于家境贫困,他并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勤奋钻研,终于在儒家经典和古代文学上有了相当的造诣。
这段艰难的求学经历,成为了他后来教育事业的动力和使命。
年少时的李叔同,就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有着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传统的科举制度对于培养人才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
因此,他倡导改革教育,提倡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主张推行新式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李叔同投身教育事业,创办了许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有志青年。
在教育事业中,李叔同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他待学生如子,倾心教书育人,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他常常鼓励学生勤奋好学,劝诫他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他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李叔同的故事中,还有一段关于他的文学创作。
他是一位文学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文作品。
他的诗歌清新明快,富有音乐感,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的散文则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民的关怀,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鼓舞。
李叔同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感人的故事。
他是一位为教育事业倾注心血的教育家,也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人生之歌。
他的精神和成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指引着我们前行。
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名文涛,别号息霜,法号弘一,祖籍平湖,生于天津,出身进士门第,盐商家庭。
工诗词,对石鼓文有研究,擅长书画、篆刻。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随母徙居上海,更名成蹊,就读于南洋公学,与新学界人士袁希濂、许幻园等创立"城南公社"。
二十七年三月,与僧人黄仰宗、画家任伯年、书法家高邕之等组织"上海书画公会",出版《李庐印谱》、《李庐诗钟》。
二十八年秋,补行庚子、辛丑并科乡试,他以嘉兴府平湖县监生资格,赴杭应试,未中举。
回南洋公学继续就读,三十年毕业,与穆怒斋等人组织"沪学会"。
三十一年秋,东渡日本留学,学习绘画和音乐,三十二年加入同盟会,在日本戏剧家藤泽浅二郎指导下,与曾孝谷等人发起组织"春柳社"。
翌年春,在东京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饰《茶花女》女主角玛格丽特。
宣统二年(1910)回国,在天津直隶模范工业专门学堂任图画教员,不久,离津到上海,在城东女学堂当音乐教员。
翌年三月,加入"南社"。
民国元年(1912)春,先后受聘为《太平洋报》、《文美杂志》编辑。
由于他擅长国画和音乐,先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执教7年。
在此期间,所编《春游》、《早秋》等歌曲,引用外国歌曲配新词作教材,对中国早期艺术教育有开创之功,还培养了一批美术、音乐人才,其中有著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
民国7年8月,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大慈寺削发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
芦沟桥事变后,他寄迹于苏、浙、闽寺宇之间,宏扬佛学与爱国相结合,淳朴笃实,不交权贵。
在所居地题"殉教堂"三字,表示"以护法故,不怕炮弹"。
42年10月13日在福建泉州不二祠圆寂。
遗著有《戒本羯磨随讲别录》、《互戒相经笺要》等。
后被佛门弟子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驰誉中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他的一生,赵朴初有诗为证:
深悲早现茶花女, 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 弘一法师于1942年10月13日晚圆寂,西归前三天,弘 一法师手书“悲欣交集”四字赠送给侍者妙莲,为其绝 笔之作。短短的四个字却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猜测! • 不同的读者,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如学者叶圣陶先生 解释“欣”字,一辈子“好好地活”了,到如今“好好 地死”了,欢喜满足,毫无缺憾。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康 教授认为“悲”是悲悯众生的苦恼,“欣”是欣幸自身 得到解脱。大空法师说“大师之所谓‘悲’者,悲众生 之沉溺生死,悲娑婆之八苦交煎,悲世界之大劫未已, 悲法门之戒乘俱衰,悲有情之愚慢而难化,悲佛恩之深 重而广大,总之为慈愍众生而起之‘称性大悲’也。大 师之所谓‘欣’者何,欲求极乐,欣得往生,欣见弥陀 而圆成佛道,欣生净土而化度十方”。又著《弘一大师 传》的作者台湾陈剑慧教授说”弘公把‘悲欣交集’交 给他的法侣——妙莲法师,是告诉妙莲,他是决定‘往 生’了。“悲欣交集”是弘公当时临终的情境。 • “悲欣交集”囊括的是弘一62年的人间岁月,其间的 悲有几多,欣又有几何,只有远去的大师自己知道罢了。 令人感谓的是,他书写的竟是那样的信手拈来。
• 丰子恺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 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 魂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 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弘一法师的‘人 生欲’非常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的彻底。他早 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 中年专心研究学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 居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 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 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
《非常道》选取了弘一法师的一件小事: 李叔同做了和尚,学生丰子恺仍跟他有来往。 弘一法师曾到丰家,丰子恺请法师就座。 法师把藤椅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坐下去。 多次如此后,丰问何故。法师答曰:“这 椅子里头,两根藤中间,也许有小虫伏动, 突然坐下去,要把他们压死的,所以先摇 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他们走避。
一轮圆月耀天心
人物素材: 弘一大师 李叔同
• 一曲《送别》让你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 “长亭外,古道边”,西湖堤岸的杨柳 成了你笔下的精灵,诗歌里每每有她摇 曳的倩影,江南的风情被你挥洒得淋漓 尽致。在名声遍起之时,你却激流勇退, 回归淳朴与自然,投身佛法。从此,佛 教便有了弘一法师。
• 林语堂: • ‚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 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 张爱玲: • ‚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 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 卑。‛ • 夏丏尊: • ‚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 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 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 话剧:他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 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的主要成员。李叔同在国人上演的 第一部话剧《茶花女》中扮演女主角。他的演出在社会 上反响极大。李叔同的戏剧活动虽如星光一闪,却照亮 了中国话剧发展的道路,开启了中国话剧的帷幕。特别 是在话剧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许多 艺术方面,更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 • 音乐:他是作词、作曲的大家,他是第一个向中国 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也是国内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取 得丰硕成果并有深远影响的人。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 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也 是他。他在国内最早推广西方“音乐之王”钢琴。他在 浙江一师讲解和声、对位,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 人。他创作的歌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分三类: 爱国歌曲、抒情歌曲、哲理歌曲。李叔同的歌曲大多曲 调优美,歌词琅琅,易于上口,因此传布很广,影响极 大。
• 西洋画:他是中国最早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是 第一个聘用裸体模特教学的人。他是中国现代版 画艺术的最早创作者和倡导者。他广泛引进西方 的美术派别和艺术思潮,组织西洋画研究会,其 撰写的著述,皆创下同时期国人研究之第一。他 在学校美术课中不遗余力地介绍西方美术发展史 和代表性画家,使中国美术家第一次全面系统地 了解了世界美术大观。作为艺术教育家,他在浙 江一师授课采用现代教育法,培养出丰子恺、刘 质平、吴梦非等一批负有盛名的画家、音乐家。 • 他本人在西画上也卓有建树。他画过大量的素描、 水粉画和油画。更为可贵的是,李叔同不仅大胆 引入西方美术,而且十分重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 和技法,尤其善于将西洋画法与中国传卷)
• 入,是门径;出,是圆满。 • 干什么事情,往往“入”的容易,而达到“出”的境界很 难。而这里要讲的李叔同先生是一个大例外。他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后半生却钟情于佛教,于是出家来到虎跑寺, 来到佛教圣地。他入了佛门,一心向佛,佛书,佛经,佛 理,佛道,出神入化。有一次,他来到学生丰子恺家,落 座前轻轻摇晃藤椅,他说:“这,好让小虫走避。”这一 言一行,正展现了他的佛心禅意, • 可见他已真正达到了“入乎其内”,知理;又“出乎其 外”,实践了。他写了不少佛经著述,还云游各处作佛教 的演讲,他的外圆内秀的饱含禅意的书法,都真正阐释了 “出乎其外”的含义。 • 入乎佛教之初,还呼李叔同;出乎其外,大名弘一法师。
李叔同的话
•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 御侮。 •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 福泽。 • 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 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 故常,而不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 于作事,必克己谨严,要做到极致。于生活,应 戒绝奢华,一切从简。
话题:一枝一叶一世界(浙江卷)
• 一枝一叶见真情,一点一滴见佛心。 • 李叔同本是音乐美术之奇才,自从出家之后,一 心向佛,悟道甚高。一次,来到丰子恺家,落座 之前,轻轻摇晃藤椅,让虫走避。 • 其心善,善比亲人;其意诚,诚如朋友;其事小, 小如一枝一叶;其境高,高如他的坐禅宗旨“天 心月圆”。 •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从这个小细节,可以 看出弘一法师的精神大世界:天人合一。
上音乐课时,一个学生在下面看小人书,另一个学 生则随地吐痰。李先生是个相当严肃的人,他当时 看到后不做声,下课后,李先生请两位学生留下, 用很轻的声音对两个学生说,下次上课不可看小人 书,不可随地吐痰。两个学生觉得老师小题大做, 刚要申辩,只见德高望重的李先生向他们鞠了一躬, 顿时两个学生羞得满面通红。
• 书法: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 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 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 文静、老成之后的稚朴,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样:“朽 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 篆刻:独树一帜。 • 诗词:他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引起文坛瞩目。客居上 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 “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出 家前夕,他将清光绪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 成书卷。其中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 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 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他的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 表达了人们在相同境遇中大都会发生的思想情绪,曾经 风靡一时,有的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话题:留给明天(天津卷)
• 弘一法师留给明天的是什么? • 是真。一份真情的告白,悠扬而古典的《送别》之曲回荡 在我们的耳边:“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 是美。他的绘画天赋奇绝,学生丰子恺得益于他的指导而 出神入化;他还登台演出古装戏剧,把美送给观众;他的 书法在当时堪称绝伦,鲁迅先生曾托人专门相求。 • 是善。他的佛心禅骨,非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理解。他 曾到他的学生丰子恺家,落座时轻轻摇晃藤椅,让藤椅中 间的小虫走避。这真是修禅修到了“善”的最高之境:与 自然之物合一,物我合一。 • 弘一法师留给明天的是真,是美,是善,是天心月圆。
《 送 别 》 的 故 事
李叔同(1880—1942),祖籍浙 江,生于天津。 5岁丧父,在母亲 的扶养下成长。1901年入南洋公学, 受业于蔡元培。1905年东渡日本留 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 学习音乐,并与留日朋友创办《春 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 《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 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在音 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 有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 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 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 李叔同 • 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 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 生于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 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从日本留学 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 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 李叔同是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 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 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在中国 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 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 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 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 佛学:弘一大师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 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弘一大师为振兴律学,他 苦心向佛,过午不食,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 践躬行,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 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 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 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 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 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 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
《送别》(作词: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天之涯,地之角, 一斛浊酒尽余欢, 芳草碧连天。 夕阳山外山。 知交半零落。 今宵别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