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利水渗湿方药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 - 副本 - 副本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一、组成猪苓十八铢,去皮(9克)、泽泻一两六铢(15克)、白术十八铢(9克)、茯苓十八铢(9克)、桂枝半两,去皮(6克)。
二、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ヒ,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做散剂,每服3~6克,或作汤剂水煎服)。
三、歌括1.五苓散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2.四苓散除却桂枝名四苓,溲赤便溏皆可服。
3.茵陈五苓散茵陈配入五苓散,湿热黄亦可除。
4.胃苓汤平胃五苓合方用,消积渗湿效突出。
四、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五、主治1.外有表证,内停水湿。
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
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证。
3.痰饮。
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六、方解《伤寒论》原用本方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
表邪未尽,故仍见头痛,发热,脉浮;邪入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则为蓄水。
水蓄下焦,气不化津,水精不布,故烦渴欲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故水入即吐而成“水逆证”。
总之,本方证是以水饮停蓄为患,故急应渗利蓄水,兼解外邪。
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
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加白术健脾气而运化水湿。
更佐以桂枝一药二用,既外解太阳之表,又内助膀胱气化。
五药合方,则水行气化,表解脾健,而蓄水留饮诸疾自除。
本方重在渗湿利水,兼有健脾化气之功,故亦可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它如水湿下注之泄泻,以此分利小便,湿去泻必止。
痰饮,脐下动悸者,用本方渗湿利水,则饮去悸止。
霍乱属湿浊为患,兼有表邪者,亦可用本方治之。
七、附方及方论1.四苓散(《明医指掌》):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水煎服。
功用:渗湿利水。
主治:内伤饮食有湿。
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2.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茵陈蒿末十分(10克)、五苓散五分(5克),上二物合,先食饮方寸ヒ(6克),日三服。
中药学-利水渗湿药

第四章利水渗湿药一、概述凡功能通利水道,渗除水湿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功能通利小便,具有排除停蓄体内水湿之邪的作用,可以解除由水湿停蓄引起的各种病症,并能防止水湿日久化饮,水气凌心等,故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利水渗湿药主要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症等病症。
对于湿温、黄疸、湿疮等水湿为患,亦具有治疗作用。
利水渗湿药味多甘、苦、淡,性多寒、平。
主要归肾、膀胱经,兼入脾、肺、小肠经。
二、利水渗湿药应用注意事项1.利水渗湿药功能有偏于利水渗湿、利水消肿、利水通淋以及利湿退黄之不同,应跟据具体病情适当选用。
2.水湿病症,有兼热兼寒之分,应用时需配合清热药与祛寒药同用。
如兼有脾虚不足,肾阳亏损者又应配合健脾、补阳药同用。
3.为加强利水效能,如膀胱气化失司,可配伍通阳化气药同用,肺气失宣者可配宣畅肺气药同用。
4.利水渗湿药效能有强有弱,质地有轻有重,故用量须适当掌握,个别药物用量过大可致伤正,尤宜慎用。
5.凡细小种子或研成粉末者,入汤煎服应于包煎。
6.利水渗湿药,对于阴虚不足者应慎用。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歌诀:利水消肿泽薏苡,猪苓茯苓茯苓皮,玉米冬瓜赤小豆,蝼蛄葫芦与泽漆。
茯苓药用:多孔菌科真菌茯苓菌核的白色部份性味归经:甘、淡,平。
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临床应用: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
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
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朮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朮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
如:五苓散《伤寒论》:茯苓、猪苓、泽泻、白朮、桂枝。
治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
2.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朮、山药等配伍。
中药药理学 第十四章 利水渗湿药

〔3〕抗肝硬化
• 采用复合因素〔皮下注射CCl4、高脂低蛋白 膳食、饮酒〕刺激建立大鼠肝硬化模型,在 肝硬化形成后,皮下注射茯苓醇5ml/kg〔含 茯苓醇75mg〕,连续3周,给药组实验动物肝 硬化明显减轻、肝内胶原含量降低、尿羟脯 氨酸排出量增多,说明茯苓醇具有促进实验 性肝硬化动物肝脏胶原蛋白降解,促进肝内 纤维组织重吸收作用。
【药理作用】
1. 与成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于水肿尿少、 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清泄泻、心神 不宁、惊悸失眠等。
〔1〕利尿
• 利尿作用受动物种属、给药途径等影响。 对健康人利尿作用不明显,但对肾性和 合性水肿病人作用显著。
• 茯苓素具有和醛固酮及其拮抗剂相似的 化学结构,可能是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2〕免疫调节
• 茯苓多糖具有显著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 非特异性免疫:增加免疫器官胸腺、脾脏、淋
巴结的重量;增强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 噬功能,并能对抗免疫抑制剂醋酸可的松对巨 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抑制作用,对抗60Co照射引 起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减少;增加ANAE阳性 淋巴细胞数。
• 特异性免疫:使玫瑰花结形成率及PHA 诱发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使小鼠脾 脏抗体分泌细胞数〔PFC〕明显增多。
2. 抗病原微生物
• 茯苓、猪苓、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金钱草、木通、篇 蓄、半边莲等具有抗菌作用;车前子、 茵陈、地肤子、篇蓄、木通等具有抗真 菌作用;茵陈抗病毒。
3.利胆保肝
• 茵陈、半边莲、玉米须、金钱草等具有利胆 作用。
• 泽泻、茵陈、猪苓、垂盆草等有保肝作用。
4.抗肿瘤、增强免疫功能
• 茯苓多糖和猪苓多糖具有显著的抗肿瘤 作用,能抑制多种实验性移植性肿瘤的 生长。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方药

(三)利胆保肝作用
1. 主要为利湿退黄药 2. 利胆:促进胆汗分泌,促进胆汁中固体物、
胆酸及胆红素排出。 3. 保肝:降低SGPT活性,减少肝脏脂质含量,
对抗化学毒物所致肝损伤。
(四)抗肿瘤和增强免疫的作用
进行放射性观察,给予茯苓素后受体结合位 点下调; ④ 茯苓素可以拮抗醛固酮的效应而不降低血中 醛固酮的含量;
(二)免疫调节作用
有效成分:茯苓多糖体包括茯苓多糖、羧甲基 茯苓多糖等
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使免疫器官的重量 增加;增强巨嗜细胞的吞噬功能;对抗可的松 引起的巨嗜细胞功能抑制;对抗60Co照射引起 的外周白细胞减少;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提高 玫瑰花结形成率及淋巴细胞转化率。
(三)利水渗湿药的分类
1. 利水消肿药:茯苓、猪苓、泽泻、苡仁、 半边莲、冬瓜皮、赤小豆、玉米须。
2. 利尿通淋药:木通、滑石、通草、金钱草、 石韦、海金沙、车前子、扁蓄、瞿麦。
3. 利湿退黄药:茵陈、垂盆草。
二、利水渗湿方药的药理作用
(一)利尿作用
1. 多数利水渗湿药都有利尿作用; 2. 利尿强度比较:猪苓、泽泻、五苓散作用较强; 3. 有效成分:茯苓素、半边莲素B、氯原酸、咖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方药
常用利水渗湿方药的功效主治及分类; 利水渗湿方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茯苓、泽泻及薏苡仁的有效成分、药理 作用及主要的现代临床应用; 五苓散的主要药理作用和应用。
一、利水渗湿方药及水湿证
(一)概念
利水渗湿方药:凡是通利水道、渗泄水湿的药 物称为利水渗湿药,治疗水湿内停导致的各种 疾病。
作用机理:直接细胞毒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抑制核苷转运从而抑制细胞DNA的合成;抑制肿 瘤生长。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 副本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一、组成防己一两(12克)、黄芪一两一分,去芦(15克)、甘草半两炒(6克)、白术七钱半(9克)。
二、用法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温服,良久再服。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以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现代用法:水煎服,服后取微汗)。
三、歌括1.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肿,表虚湿盛服之康。
2.防己茯苓汤防己茯苓加芪桂,肢肿在皮宜煎尝。
四、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五、主治卫表不固,风水或风湿。
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者。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风水、风湿,乃由正虚表气不固,外受风邪,以致水湿郁于肌表之证。
因表虚不固而汗出恶风;水湿停滞肌腠而身体重着,小便不利;舌淡属虚;苔白脉浮,为风邪在表。
风邪在表,理当汗解,表不解则邪不去,欲解其外,表气尚虚,若强汗之,必重伤其表,反招风邪,故不可单用解表除湿法,只宜益气固表与祛风行水并行。
方中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且能行水消肿;二药配伍,扶正驱邪,相得益彰,共为君药。
臣以白术,补气健脾,助脾运化;配黄芪,更有实卫之功。
使以甘草,培土和中,调和诸药,加姜、枣调和营卫。
六药相合,使表气得固,风邪得除,水道通利,脾气健运,则风水、风湿诸证自解。
七、附方及方论防己茯苓汤(《金匮要略》):防己三两(9克)、黄芪三两(9克)、桂枝三两(9克)、茯苓六两(18克)、甘草二两(6克)水煎服。
功用:益气通阳利水。
主治:皮水。
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
以上二方均为治水肿之常用方,防己黄芪汤用于风水表虚证,见有汗出恶风,脉浮身重者而防己茯苓汤用于皮水而兼阳虚者,症见四肢、皮肤肿盛,四肢聂聂动者。
八、文献摘录(方论)尤怡:风湿在表,法当从汗而解,乃汗不待发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黄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驱之肌肤之里。
中药药理章利水渗湿药农大(ppt)

◆影响作用的因素:采收季节、动物种属、给药途径、 炮制等。
2.抗病原微生物 抗菌:茯苓、猪苓、茵陈、金钱草、木通、篇蓄、半 边莲 抗真菌:车前子、茵陈、地肤子、扁蓄、木通 抗病毒:茵陈。
表10-1 利水渗湿药主要药理作用总括表
呋塞米 噻嗪类
乙酰唑胺
碳酸酐酶
Na+ - H + 交换子
噻嗪类
Na+ - Clˉ 共转运子
茯苓
螺内酯
醛固酮-R
氨苯蝶啶 阿米洛利
Na+ - K+ 交换子
Na+ -K+ -2Clˉ
水
-共转运子
+ADH
呋塞米 依他尼酸 布美他尼
利尿药作用部位
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 多数药物利尿,猪苓、泽泻较强。
【药理作用】
茯苓
一、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性味:甘、淡,平。 归经: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主治: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
清泄泻、心神不宁、惊悸失眠等。
1 利尿作用
茯苓
肾性、心性水肿病人利尿作用显著,健康人不 明显。 茯苓素,化学结构与醛固酮(ALD)及ALD拮抗 剂相似。其与肾远曲小管的ALD-R结合,拮抗 ALD而利尿。 利尿作用受动物种属、给药途径等影响。
现代医学:泌尿系感染或结石;肾脏疾病、肾衰竭; 各种病因所致胸腔积液、腹水、面目浮肿、肢体水 肿;消化功能低下、变态反应性疾病、黄疸、慢性 支气管炎时的痰液积留等。
常用药物
1.利水消肿药 :茯苓、 猪苓、 泽泻、 玉米须、半边莲
中药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
一.利水消肿药
★茯苓 [(性平,利水渗湿要药)
健脾
★薏苡仁利水渗湿 [(性凉,能清利湿热)除痹,清热排脓(肺痈、肠痈)▲猪苓 [(利水力强)
★泽泻 [ 泻热
香加皮——利水消肿,祛风湿止痛(有毒)
二.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 [ 渗湿止泻(水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包煎)
▲滑石 [ 清解暑热,收湿敛疮(外用)
▲关木通利尿通淋 [ 下乳,(清心火)(3-6g,古称通草)
通经
瞿麦 [ 活血
海金沙 [(药用孢子,细小,宜包煎)
萆薢——利湿浊(粉萆薢、山萆薢),祛风湿(绵萆薢、川萆薢)
地肤子——清热利湿,止痒
三.利湿退黄药
★茵陈蒿 [ 清热利湿(黄疸专药)
利胆
★虎杖退黄 [ 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祛痰止咳(泻下)
★金钱草 [(除湿),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比较:茯苓与薏苡仁
车前子、滑石与木通。
中药药理学-利水渗湿药

中药药理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同时,也借鉴现 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开展实验研究,以揭示中药的作用机制和科学内涵。
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及方法
研究内容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药效学、药动学、安全性评价等方面,旨在明确中药 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代谢过程以及毒副作用等。
研究方法
中药药理学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如细胞培养、动物实验、分子生物学技术 等,结合传统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进行实验研究、临床观察和文献整理等。
利水渗湿药的临床应用研究
利水渗湿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水肿、尿路感染、肾 炎等疾病,取得了显著疗效,同时也为新药开发提供了思 路。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深入研究利水渗湿药的作用机制
虽然已证实利水渗湿药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需深 入研究,以揭示其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靶点。
拓展利水渗湿药的临床应用范围
具有清热利尿、渗湿止泻、明目祛痰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热淋涩痛、水肿胀满、暑湿泄 泻等病症。
利水渗湿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治疗水肿
利水渗湿药是治疗水肿的重要药物,能够有效促进体内多余水分的排出,缓解水肿症状。
改善小便不利
利水渗湿药能够改善小便不利症状,对于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等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 用。
06 总结与展望
对当前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利水渗湿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通过现代药理学手段,已证实利水渗湿药具有利尿、消肿、 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 据。
利水渗湿药的化学成分研究
对利水渗湿药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其主要含 有黄酮类、苯丙素类、三萜类等多种活性成分,这些成分 在药理作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