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总复习 (四)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高三语文 怎样分析现代文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怎样分析现代文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问题描述怎样理清现代文的结构?怎样归纳文章要点?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二、复习范围1.论述类文章的结构(1)基本结构①引论,引论是文章的开头部分,是提出问题。
好的引论要简明新颖。
②本论,本论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分析问题,用论据来证明论点。
好的本论紧承引论,纵横展开,有理有据,严密紧凑。
③结论,结论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与引论相呼应,是解决问题。
好的结论能深化论点,照应开头。
(2)论证结构①总分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的分论点当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点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还可以先总后分再总。
如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分别从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和西方现代实验精神在科学中的重要性两个角度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先分后总,结论水到渠成。
②并列式展开的各层次,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
或是分论点之间关系的并列表述;或是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论证同一观点。
如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在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之后,接着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中国诗的特点:一是讲求篇幅短小;二是富于暗示性;三是“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四是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这四个方面的关系是并列的,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论述,使读者获得了对中国诗的丰富认识。
③层进式文本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可以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指明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林庚的《说“木叶”》,在提出中国诗歌大量用“木叶”而少用“树叶”的现象后进行分析,首先指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再进一步分析“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层层推进,从而论证了“‘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的观点。
④对比式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的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77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河南丁彬考点阐述“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2014年高考考纲针对高中生古诗文分析综合能力提出的基本要求,其能力等级为C级。
其中“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通过对文本信息的提炼和综合,梳理文章线索,总结文章大意;“概括中心意思”是指对文本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以体会作者观点。
要想顺利攻克此类考题,我们必须准确理解词义、句意,并在此基础上认真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注重细节赏读,做好题目和原文的分析比较。
考题回放(2014年高考新课标一卷第6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
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
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
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
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解析】本题属于考查“归纳文章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的典型试题。
从文体类型上看,本文属于人物传记类文章,它以时间为线索叙述人物生平,介绍了于休烈的政治成就和精神品格,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首先可以根据这一文体特征对文段进行分层,总结文本大意,然后依据各选项的次序,找出其在文本中的对应区间,把选项和原文进行分析比对。
最后结合常见的错误选项类型,我们便不难发现A选项中“谨遵职业操守”一句在文本中并无依据,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由此可知该题的正确答案应为A选项。
命题预测从多年来各省市的高考真题来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一考点的考查形式基本不变,一直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选项的设置则和文本写作顺序保持一致,内容多为文段层次大意的分析概括。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分析概括知识讲解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分析概括)考点透视在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测试的题型灵活多样,既有主观性试题,也有客观性试题。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
分析综合能力,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能力。
它要求学生在阅读某篇文章后,能尽快地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
因此,解答这类题目是有一定难度的。
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筛选整合有效信息,分析结构层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等。
知识讲解筛选整合信息所谓筛选整合信息,就是对文本中言语信息的获取、筛选、概括、加工的过程。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一篇文章中常常有许许多多的信息,但是,在做题时,却不需要运用所有的信息,而是根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迅速而准确地筛选出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加工、整合,回答相关问题。
一、筛选什么样的信息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对解答问题有用的重要信息一般包括以下几点: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信息;反映文章布局结构的信息;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文章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阐述等。
这些信息内容有作者直接、明白地表述出来的“显性信息”,也有含而不露、隐藏在文字里面的“隐性信息” 。
隐性信息,或者是文中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说法,或者是作者对问题的发展只是做了一定的暗示,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一个角度,或者在文章的分析总结中临时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或者是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换,等等。
二、获取信息的途径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种,如文本信息、题干信息和其他有关题目的信息,等等。
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如文本的题目、作者的情况、文后的注释;题干的信息如本书前面所阐述的“明示”或“暗示”的信息等,都是可以利用的信息。
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做现代文阅读题时,总是要运用概念的,文中这些基本概念的含义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
基本概念的表现形式就是词语,这些词语是信息的语言标志,因此,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时,考生应根据语言标志来获取相关信息。
现代文阅读概括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概括题”解答技巧指导一、概括段(层)意概括段(层)意最基本的方法是划分层次,提取或概括关键信息,为此需要逐句逐层地细读。
对于几个段落的文意概括,既要注意段内的层次要点,又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如是并列、对照关系的,要把多个段落的意思有机结合;如是层进、转折关系的,要重在后者,又不能忽略前者;如是总分(分总)关系的,要抓住总说部分概括。
概括文意有以下三种常用的方法:(1)摘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或尾或中间。
归纳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合并法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3)舍取法①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
②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
典型高考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赵树理很有幽默感。
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
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
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他写的散文中有一个国民党小军官爱训话,训话中爱用“所以”,而把“所以”联读成为“水”,于是农民听起来很奇怪:他干嘛老说“水”呀?他写的“催租吏”为了“显派”,戴了一副红玻璃的眼镜,眼镜度数不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农村的土路上走。
他抨击时事,也往往以幽默的语言出之。
有一个时期,很多作品对农村情况多粉饰夸张,他回乡住了一阵,回来作报告,说农村的情况不像许多作品描写得那样好,农民还很苦,城乡差别还很大,说,我这块表,在农村可以买五头毛驴,这是块“五驴表”!他因此受到批评。
(节选自《才子赵树理》)1.请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段主要写赵树理“农民式的幽默”:他在作品中描写人物,现实中抨击时事,都以富有乡土气息的风趣语言出之。
板浦高中201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板浦高中201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文学类)专题复习教学案——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教学目标】学会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意识。
通过对历届高考试题的分类解析,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答题技巧。
【复习重点】掌握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程序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方法。
读懂文章,掌握该题型的答题技巧。
【点击考纲】能阅读一般文学作品。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阐释】所谓“归纳”就是把具体的内容加以抽象、提炼;所谓“要点”就是事情涉及的重要方面。
“内容要点”就是通过归纳、总结分析事情的原因、结果、影响等。
文章的内容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文的。
概括“作品主旨”就是用简明的语言归纳文章的核心内容或作者的思想观点,其形式就是“通过什么,表现了什么,有什么影响”等。
“作者观点态度”其实就是理解作者对文中涉及的某问题、某现象的看法。
本考点是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对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对复杂的内容加以整理。
【解读体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双琴祭梁晓声⑴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
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
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⑵琴取于材,材取于树。
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
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⑶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
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
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⑷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
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点解读在现代文阅读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中考阅读题每年都要考查的内容,也是广大考生备战中考的一大重点。
它要求考生在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之后,经过提炼概括,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转述文章全文或局部的主要内容。
此类试题的考查内容涉及以下方面:概括文意、段意或文章主旨;筛选并提取文章的中心句、主旨句、过渡句、结论句;分析理解文章、文段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拟写内容提要、文章标题;理解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把握叙事内容,提炼文章线索,概括表达方式;理解、分析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情感态度。
随着中考对考生能力的日益注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一考点的题型日趋丰富,不断推陈出新,且有了与其他考点相结合的特点。
常见题型有以下几种:一、归纳全文的内容要点:1.标题型,根据文章拟出题目;2.提炼型,概括文章主旨,提炼中心论点。
二、归纳局部的内容要点:1.归纳型,理清作者思路,划分文章层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事物特征,概括相关内容;2.合成型,概括相关信息,结合其他考点进行考查。
知识梳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现代文阅读中的重点。
这类归纳概括题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的综合判断或推理,它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针对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
“归纳内容要点”实质上就是在准确理解文章局部、整体的内容要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概括具体的内容;二是阐述抽象的内容;三是解说含蓄的内容。
针对“归纳内容要点”,中考主要考查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直接考查考生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二是结合层次分析,考查考生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三是考查考生对文章某段段意、某个词汇定义的归纳概括能力。
“概括中心意思”中的“中心意思”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文章的核心内容;二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案《归纳概括文章主旨》及例题解析

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案《归纳概括文章主旨》及例题解析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即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并进行归纳和概括。
“归纳内容要点”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具体的内容要概括全面;2.抽象的内容要阐发准确;3.含蓄的内容要解说清楚。
“概括中心意思”主要考查以下两个方面:1.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或中心论点);2.揭示文章的意义、价值和作者的创作目的。
设问角度主要有:1.直接考查对全文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2.结合层次分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3.考查对段意、定义等某一具体内容的归纳、概括;4.揭示文章的目的、价值、意义、影响等。
结构与内容的分析概括类题,在小说、散文中都有所涉及。
结构的分析往往着眼于从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段、行文线索等角度设题,多与内容的分析融合在一起考查。
如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第5题“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答案涉及结构、内容两个方面。
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关注的热点,设题多着眼于对重要语句的分析,对文段内容、文章要点的概括。
有时,就文章表达主旨的关键句命题,要求考生着眼全篇作答;有时也会与结构、修辞手法等融合在一起命题。
实用类文本中的“概括中心意思”就是作者通过材料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等,考查侧重于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多是对某一语段或全文进行归纳和概括,有时也与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本特色综合在一起。
方向一论述类文本中内容的归纳概括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即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或主要内容。
这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也是考生复习备考的难点。
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备考:1.读原文,明宗旨。
考生对论述类文章一定要认真阅读,逐字逐句地研究、揣摩。
一般说来,按照文章的篇幅,考生在考试时可以把文章阅读两遍。
通过两遍阅读,从总体上弄清楚文章的主要观点、主要内容以及文章的结构框架,并圈点出文章的主旨句和诸多文段的领起句、总结句等关键语句。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要考点归纳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要考点归纳解题思路一、筛选概括信息类1.找准答案所在区间;2.注意同义替代语和体现文章主旨的概念, 抓关键词句;3.进行整合, 合并相同类;4、归纳答案, 分条表述。
二、概括文章的要点类1.给选段分层;2.逐层概括;3、整理, 分点作答(用自己的语言)。
三、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依据前后句述说的内容→依据相关文字的思路1.原句→文本(从原句入手回归文本)2.本句→上句、下句(关系)(1)总分—分总 (2)阐释、说明 (3)比较、呼应 (4) 指代、复指3.主干(关键词)、枝叶(定、状、补)4.扣住中心主结旨、揣摩作者情感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类语法分析→修辞分析→情感分析→区间分析五、分析文中重要句子、段落的作用类(一)分析文中重要句子作用1.联系本句的含意2.关注是否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是否揭示段意4、 3.联系作者情感(或事物特征或本文中心观点)5、关注是否有用到某种表达技巧(二)分析文中重要段落作用1.确认指定内容在文本中的位置2.分析它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议论、叙述还是描写, 使答案更有针对性:(1)记叙性的段落: 何时、何地、何人、何对象做了什么事(2)描写性的段落:描写了何种对象的何特点, 并由此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情感(3)议论性的段落: 论证了什么观点(4)陈述性的段落: 把握主要的陈述对象是什么?以什么方式引出主要的陈述对象?3、根据指定内容的位置, 联系上下文, 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思考作答。
六、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类1.分层概括写了什么2.结构的作用是什么七、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类1、仔细读题, 明确方向;2、选取角度, 揭示特点;3、示举典例, 具体分析;指向主旨, 阐明效果。
八、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类(一)行文段落类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 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人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丹”牌服装将问世;
例如:给下列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或:“本·拉丹”服装品牌注册。 世界头号恐怖分子本·拉丹的名字似乎已经“臭名昭 著”,然而,本·拉丹的同父异母弟弟——IBL大型股份公 司的老板伊萨母·本·拉丹却别有一番考虑。 他注册了一个“本·拉丹”服装品牌。他采用这个商 标并非意在保持同其十七哥的联系,而是他认为会招来大 批的顾客。而且,他还认为只有最高档、最时髦的服装才 “配”使用这个商标。
• ①“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 ②“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 ③“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 据此,作者对“历史上长城的评价”可归纳为以上三 点: • ①一卷凄婉的历史; • ②民族封闭的象征; • ③文化愚钝的标志。 • 文章第二部分写现实的长城,其中有“他们的到来, 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且充满自信”这一个概括性的 句子。 • 据此,对“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这一小题,可以 归纳为“开放,自信”。 • 文章局部内容要点的归纳,一般说来,也可以运 用这一方法。
•
所谓“要点”,《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是“话 或文章的主要内容”。 • 文章的内容要点,就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 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文章的内容要点,可 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的局部的。高考试 题中,这两方面的都有。 • 就全文的内容要点而言,较典型也是比较难的, 是1990年高考题第27题:“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 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 (不超过60个字)”。 • 2000年高考题第21题也有点难:“这篇散文 (《长城》)中,①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 什么?②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这也是着 眼于全文的内容要点归纳。
现代文阅读总复习 (四)
分类复习: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思想
•
前面我们学习了怎样正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 义和文中的句子,目的是为了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 旨。 • 但是,并不是抓住了词语和句子,且能正确理 解其含义,就能从整体上认识了文章的内容要点和 中心思想。 • 这里,还需要解决确认句与句之间的相关性、 学会归纳概括、提高有效阅读的速度等问题,这些 都是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方法,应该在实践中加强 训练。
文学作品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流露出来。
(三)、去伪存真,删繁就简。
有些语段,很多内容都是对某个关键信 息的阐释、说明、补充甚或是拓展、引申、 引言、序语,等等。实际上,这些内容都可 以说不是实在的,而是“虚”或“伪”的, 只是让大家便于理解关键的信息。这些繁琐 的内容就像烟雾一样遮住了我们的双眼,我 们应将其去伪存真,删繁就简,然后再概括 表述出来就行了。
•
• • • • •
•
兲于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文中说,他非常保守 地使用旧的乐式,可是为了表达感情,“这些乐就 被不客气地分散了”。可见它的音乐创作是感情突 破乐式的。 这样,该题的答案就行成了: 巴赫 ——只讲究乐式; 莫扎特——既讲究乐式又表达感情; 贝多芬——感情突破乐式。 这样的答案正好从一个稳定的角度归纳出从巴 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 也符合文意,因而是正确的。 一般说来,需要考生自己提取精要,独立概括 的试题往往是比较难的。
例如:用简洁文字概括下面一段话所传达的 主要信息。(不超过8个字)
法国《费加罗报》称,国际奥委会2008年奥运 会申办城市评估团成员最初表达的印象已经传达出 这样一个信号:经过事实的考验,“巴黎和北京的 决斗”这一说法已经过时了。评估团团长维尔布鲁 根曾“不加渲染地证实过大阪令人印象深刻”,之 后又对加拿大一份日报《多伦多星报》透露,他的 评估团在这座城市的考察是富有成果和引人注目的。 伊斯坦布尔市长立足于土耳其地处亚欧十字路口的 地理位置,也宣称得到奥委会某些成员的青睐。
• 方法来引发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 威廉斯的研究。由于其设计的整体性、灵活性和明确 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收 到了显著的效益。 • 威廉斯的研究成果为什么会具有“整体性、灵活 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师的教 学实践中收到显著的效益?答案丌超过60字。 • 本题要求归纳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怎样回答本 题呢? • 首先要分析这段文字的层次。 • 这段文字首句是概括性语句,为一层。下文“威 廉斯认为”、“他曾设想”各领起一个层次,最后一 句是结论。
二、归纳内容要点应该注意的问题
• 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 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 还应注意两点:
• 1.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 • 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 要词诧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丌准确。 • 2.防止要点遗漏 • 要点遗漏,答案便丌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 相兲文字作层次分析。 • 这两点请参考下面的试题分析。
(四)、去粗取精,舍末逐本。 语段的多种信息中,往往有主次之分、轻 重之别,压缩时,需要对语段信息进行正确分 辨、准确权衡,确立信息的主体,分清主次, 掂出轻重,然后舍弃次要的、轻微的,选择根 本的、重要的、去粗取精、舍末逐本,最后压 缩成句,准确全面地表述出来。
例如:将下面一段话概括为一句话,表明作 者的观点。(不超过12个字)
• 3.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 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诧句,但不试题 要求归纳的角度并不一致;也有一些文学作品并没 有相应的概括诧句。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我们 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诧言独 立概括。 • 前面提到第27题“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 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丌超 过60个字)”就属于这种情况。 • 当年选择的文章是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贝多 芬之谜》。
全文共四段,第一段介绍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创 作特色,第二、三两段详述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特色, 最后一段说明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对后世的影响。 • 文章首句说,“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 的乐式,它还能表达感情。”联系全文看,所谓“音 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就是在处理“乐式”和“表 达感情”兲系上的发展变化。 • 首段说,欣赏巴赫的序曲,“好像观赏精美的波 斯地毯一样,可是乐趣也只限于此”。可见巴赫只重 “乐式”。莫扎特呢?它的音乐既表达感情,“又是 乐式设计的杰作”,可见莫扎特是既表达感情,又讲 究乐式的。 •
4月3日,日本政府文部省正式宣布,由日本右 ———— ————————————————— 导语中,两种表述可任选一种, 翼学者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主持编写的日 具体时间因与主要事实关系不是很大,也可略去。 本初中历史教科书审定合格。该教科书将于2002年 ——————————————————— —————————————— 投入使用。 —————— 成立于1997年的“编撰会”以现行日本初中历 主体中,两个要点可以合并为:“编撰会” 编写了歪曲历史事实、 史教科书带有“民族自虚”性质为借口,编写了否 美化侵略战争的历史教科书。 认侵略战争、美化侵略战争的历史教科书,并于 2000年4月送交文部省审定。在日本国内舆论的压力 下,文部省要求“编撰会”对书稿中137处明显篡改 ——————————————— 正标题:日政府(或文部省)宣布教科书“合格” 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记述进行修改。可是,“编 ———————— 副标题:编撰会”歪曲史实美化侵略战争 撰会”只做了一些文字修改,没有改变书稿中歪曲 —————————————— 历史事实、一段话压缩为一句话,表明作者的主 张。(不超过22个字) 我绝不反对倾向诗本身。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 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但 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 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 剧。现代的那些写出优秀小说的俄国人和挪威人全 是有倾向的作家。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 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他指点 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 突的历史和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 • •
2011年江苏高考诧文《考试说明》要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 心。” •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 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 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 者的思想感情。” • 归纳内容要点是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作品 阅读的常考点,但往往得分率不高。
艺术不是现实的“摄照”(或“翻版”)。
(五)、敲骨吸髓,融会贯通 有些语段,没有明显的主干句,看不 出主次、轻重,几乎是并驾齐驱的,信息 没有明确的指向性。这就需要对语段的每 个信息进行推敲,一一找到它们的精髓所 在,探明它们各自的意向,提炼出它们的 要义,然后将其融合、贯通,抽象出它们 的内在联系,压缩、概括出它们的核心意 思。
————————————————————————
(二)、摘中心句,打叶削枝。
有些语段的信息是由中心句和关键句组 成的。关键句是为中心句服务的,或从反面 或从侧面,但都属旁敲侧击之句,而语段中 的中心句就是内容的核心。压缩时,只需将 这个中心句摘取出来,然后根据要求将多余 的枝叶去掉,压缩就完成了。
中心意思:是指层次、段落、部分、全文的多种 意思中,哪是最主要的。 “中心意思”与“中心思想”不同。 中心思想即通常所说的思想内容、主旨,它由 全文的中心意思、作者的感情态度、作者的写作意 图三方面组成。 概括的基本原则: 要点不能丢,语言要简练。
“ 归纳”、“概括”即在具体细致分析的基础上 加以提炼,就是通常所说的概括大意。分析要细致 准确,概括要准确。
第一部分:归纳内容要点
一、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
• 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
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不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 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寻找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 点,是最重要的途径。 • 如:对高考题所选散文《长城》全文内容要点迚行归纳,而全 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写历史上的长城,其中 有这样三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