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劳动关系文献综述
和谐劳动关系研究综述

国 内研究 现状 的因素 , 并对劳动冲突的解决方式和后果也进行 了分析 。 虽然和谐 劳动关系理论在我 国仍处 于探 索研究阶段 , 尚未形 美 国 明尼 苏达大 学 Bu d d 教 授认为 未来劳 动关系 的研究 成统一 的概 念。如王 志森 ( 2 0 0 5 ) 认为 “ 所谓和谐劳动 关系 , 是指 方 向是将 人力资 源管理 和劳动 关系 整合 。而在政 府作 用方 面 , 处于一定组织状态之 下 , 相互沟通 、依法协调 、有序 参与、积极 英 国利物浦 大学Ro n B e a n 教授在 比较产业学》一书 中指 出 : 有为、公平正义 、和睦相处的劳动关系 。”李培志( 2 0 0 6 )  ̄提出 政府在 劳动关系 中主要扮演五 种角色 。相 关学者就政府 在劳动
广角 i Wi d e R n g L e
和 谐 劳动关 系研 究综述
马 剑 刚 同 济 大 学经 济 管 理 学院 上海 2 0 0 0 7 0
摘要 : 随着我 国市 场化 改革 的推 进 , 所 有制结构 发生 了很 大的 变化 , 无论是 公有制 基础 下的劳 动 关 系还 是非 公有制 基础 下的劳 动关 系都 面临 着重 大的挑 战 , 和 谐劳 动关 系是 构建 和谐 社会 的重要 基础 。 当前 , 面对 国际金 融危 机 的冲 击, 发展和 谐劳 动关 系, 对 于促 进 就 业 和 社 会 稳 定 具 有 更 为 重要 的 作 用 。 关键词 : 和 谐劳 动关 系; 制 度 保 障
协调和解决这一矛盾 , 已经成为 中国经济和社会 发展 所面临的最
德 国劳 动关系调 整方面最 大特征就 是 “ 劳 资 自治” 。德 国
为突出的 问题之一 。 中国劳 动统计年鉴》显示 , 1 9 9 7 年至2 0 0 8 在1 9 4 9 年版主 的 《 企 业基本法 》明确规定 : 劳 资实行 自治 , 政府 年, 劳动 报酚l 、保险福利引起 的争议案件均超过 当期受理 案件 总 不介入劳动关系 的确立 与协调 。这也应对 了在 现今国际环境 下 , 量 的6 0 %以上 。 中国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的国际化行径 , 正如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经 针对这一 点 , 谢 增毅( 2 0 0 8 ) 从劳动 争议处理 的理 念 、制度 与 济学 系的K e i t h E.Ma s k u s 教授所认为 , 发展 中国家 的核心劳工 挑 战这一视角论述 了和谐劳动 关系的建 立 , 谢指 出建立特殊 的争 标准的弱势条款对竞争和 贸易产生 了复杂 的影响, 该 问题 不能简
中国和谐劳动关系研究综述(1)wc(精)

中国和谐劳动关系研究综述刘铁明罗友花[摘要] 和谐劳动关系是随着和谐社会的提出逐步确立起来的,主要研究内容涉及到和谐劳动关系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以及和谐劳动关系的现状、构建和评价标准。
但总地来说,和谐劳动关系的研究仍处于起步和初级阶段。
[关键词] 劳动关系和谐社会和谐劳动关系一、和谐劳动关系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劳动关系是一个传统的概念,它在不同国家被称为产业关系、劳资关系、雇佣关系、劳工关系、劳使关系和雇员关系等。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价值目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关于融合、和谐、平和的思想和观念。
但将和谐与劳动关系结合起来,提出和谐劳动关系 ,则是一大创新。
1.和谐劳动关系的提出以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的召开为标志, 和谐劳动关系的提出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十六大之前, 和谐作为劳动关系的定语提出来,称之为和谐的劳动关系或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二是十六大之后,随着和谐社会的提出, 和谐劳动关系逐步明确起来。
有人认为, 通过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是王兆国于2005年2月在山西省考察工作时提出的 ,并强调要把建设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放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上, 只有实现劳动关系上的公平正义,才能保证和谐社会的顺利实现。
目前得出的普遍结论是: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没有劳动关系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和谐是劳动关系和谐的延伸和结果。
2.和谐劳动关系的界定关于和谐劳动关系的本质和内涵,是与和谐社会的界定联系在一起的。
人们普遍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迫切需要劳动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什么是和谐劳动关系?有人认为: 所谓和谐劳动关系,是指处于一定组织状态之下相互沟通、依法协调、有序参与、积极有为、公平正义、和睦相处的劳动关系。
也有人认为: 和谐劳动关系的实质是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利益的和谐,是劳动关系主体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ILR中国劳动关系研究现状综述(合集5篇)

ILR中国劳动关系研究现状综述(合集5篇)第一篇:ILR 中国劳动关系研究现状综述中国劳动关系研究现状综述2005-12-6黑启明提纲一、二、三、四、历史背景概述理论学术研究问题对策研究研究现状述评一、历史背景概述1、20世纪20-30年代,旧中国时期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社会学家开始比较集中地研究了中国的劳工问题,如工资、劳资关系等。
如马俊超的《中国劳工问题》(民智书局,1927);陈达的《中国劳工问题》(商务印书馆,1929);骆传华的《今日中国劳工问题》(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33);何德明的《中国劳工问题》(商务印书馆,1937)等。
2、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党对劳资关系的处理,带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色彩。
3、20世纪60-8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60-80年代,中国劳动学界的学者比较关注对劳动关系(如所有制关系、分工关系、分配关系)问题的制度分析,对劳动关系的认识仍然带着计划经济的烙印。
劳动关系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浓郁的行政属性。
劳动关系被认为是在平等基础上的和谐关系,没有经济利益上的冲突。
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任扶善主编的《劳动经济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关怀主编的《劳动法学》(群众出版社,1983);赵履宽主编的《劳动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袁伦渠主编的《新中国劳动经济史》(劳动人事出版社,1987)。
4、20世纪90年代至今,体制转型时期90年代至今,国内学界首先是大量翻译国外尤其是欧美以及日本劳动关系方面的著作,对劳动关系的研究处于引进消化阶段。
目前为止,我国的劳动关系理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处于学科初创时期。
在劳动关系研究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常凯主编的《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当代中国的劳动问题》(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赵履宽等主编的《劳动经济学》(中国劳动出版社,1997);郭庆松编著的《企业劳动关系》(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杨体仁、李丽林编著的《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理论·制度·政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董保华著的《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祝晏君主编的《劳动关系》(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程延园主编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Bill Taylor, Chang Kai, Li Qi ,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China(2003);常凯著《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常凯主编的《劳动关系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张彦宁等主编的《2005中国企业劳动关系状况报告》(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等。
论劳动关系的文件综述

论劳动关系的文献综述摘要: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现阶段我国从计划体制下的行政化的利益一体型劳动关系通过利益分化逐步向市场化的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转变。
劳资矛盾问题日益凸出,本文通过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我国劳动关系的情况和不足,希望能给目前的研究和发展尽到绵薄之力。
关键词:劳动关系劳资矛盾集体谈判前言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的力量对比有所改变,劳动关系矛盾日益尖锐。
从2010年富士康员工“十连跳”事件,“开胸验肺”事件,温州出租车集体罢运事件,到近段时间来对员工试用权益的争取。
劳动者的权益保护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劳资矛盾开始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如何推动建立规范有序、公正有理、互利互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
1.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
劳动关系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在经济体制的逐步从传统的中央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变化,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建立和健全,促使劳动关系实现转型发展,即从计划体制下的行政化的利益一体型劳动关系通过利益分化逐步向市场化的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转变。
1.1我国劳动关系发展现状现阶段,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市场大范围开放,劳动力供给方特别是底层劳动力的弱势地位,“强资本,弱劳工”格局呈现加剧的趋势。
面临着就业危机,劳动力的供求失衡导致的劳资危机,以及劳动事故频发危机。
导致出现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争议时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劳动合同短期化,劳动关系不稳定;用人单位利用自己在劳动关系中的强势地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者维权意识淡薄;工会组织软弱无力;劳动争议案件和因劳动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等一系列现状。
城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综述

城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述在繁华的城市里,劳动关系就像是一座大厦的基石,基石稳固,大厦才能屹立不倒。
那啥叫和谐的劳动关系呢?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关乎着城市里千千万万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你想想看,要是你每天去上班,老板总是板着脸,工资还总拖着不给,工作环境又差得要命,你能有好心情吗?能安心把工作做好吗?肯定不能啊!所以说,和谐的劳动关系那是相当重要。
一个和谐的劳动关系,首先得有公平合理的薪酬待遇。
这就好比你去市场买菜,得给个公道的价钱,不能让卖菜的亏了,也不能让自己当冤大头。
员工付出了劳动,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样大家才有干劲儿。
要是工资给得低,福利又不好,谁还愿意死心塌地地为公司卖命呢?再说说工作环境吧。
这就像是你住的房子,得干净、舒适、安全。
要是办公室里又闷又热,设备还老是出毛病,那工作起来能舒服吗?能有效率吗?就像一辆车,没有好的保养和维护,能跑得顺溜吗?还有啊,企业对员工的尊重和关怀也不能少。
这就好比朋友之间的相处,得互相尊重,互相关心。
老板不能总是高高在上,对员工呼来喝去的。
得听听员工的想法和建议,让员工觉得自己是团队的一份子,有归属感。
那政府在这中间又能起到啥作用呢?政府就像是个裁判员,得制定好规则,监督企业和员工遵守。
不能让有些不良企业钻空子,欺负员工;也不能让个别员工胡作非为,损害企业的利益。
比如说,政府可以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让大家都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还可以建立一些调解机制,当企业和员工之间有了矛盾,能有个地方坐下来好好谈,和平解决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要想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得有长远的眼光。
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利益,把员工当工具使。
得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让员工能不断提升自己,和企业一起成长。
这就像种树,你得精心呵护,给它浇水施肥,它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为你遮风挡雨。
员工自己呢,也得有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遇到问题就逃避。
要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干。
和谐劳动关系综述

和谐劳动关系综述劳动关系,就像一座大厦的基石,稳固与否,直接决定着企业这座大厦能盖多高,能住多久。
那啥叫和谐劳动关系呢?这可不是简单的老板和员工嘻嘻哈哈,没矛盾没争吵就行啦。
想象一下,你在一个单位里,每天累得像条狗,工资却少得可怜,老板还天天吆五喝六,这能和谐吗?再想想,老板整天觉得员工偷懒,不干活,扣钱扣福利,员工能乐意?这能叫和谐?和谐劳动关系,首先得是双方地位平等。
可不是那种老板高高在上,员工低三下四的不平等关系。
这就好比两个人跳舞,得步伐一致,节奏合拍,谁也别踩谁的脚。
员工有啥想法能跟老板说,老板也能听听员工的心声,这才是平等。
然后呢,得有合理的薪酬待遇。
咱出来工作不就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嘛。
工资给得公道,福利也不错,员工干活才有劲,心里也舒坦。
要是天天拼死拼活,结果连肚子都填不饱,那能愿意吗?这就好比你去菜市场买菜,你给的钱少,还想拿好菜,卖菜的能答应?还有啊,工作环境也很重要。
要是整天在一个又脏又乱又吵的地方上班,谁能心情好?这就像你住在一个又破又漏雨的房子里,能住得舒服吗?再说说职业发展。
员工得有上升的空间,有学习进步的机会。
总不能一辈子在一个岗位上原地踏步吧?这就像爬山,得能看到山顶,才有往上爬的动力。
那怎么才能实现和谐劳动关系呢?这可不是喊喊口号就行的。
企业得有良心,不能光想着赚钱,得关心员工的生活和工作。
多问问员工累不累,需不需要帮助。
这就像家长关心孩子一样,真心实意的。
员工也得有责任心,不能光想着混日子,得把工作当回事。
毕竟企业好了,自己才能好。
政府也不能闲着,得制定好政策,监督企业,保障员工的权益。
就像裁判一样,得保证比赛公平公正。
总之,和谐劳动关系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企业、员工和政府共同努力。
只有这样,咱们的工作才能舒心,企业才能发展,社会才能稳定。
这难道不是我们都想要的吗?。
劳动关系综述

我国转型时期劳动关系研究综述我国实施市场化改革以来,劳动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的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范围更广,我国的劳动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多变,劳动关系问题开始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和敏感问题。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如何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来保证社会协调和经济发展,形成了十分丰富的研究结果。
现将学者们有关劳动关系的研究做综述如下:一、我国劳动关系的定义面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和劳动管理体制正日益发生着深刻的变迁这一局面,国内学者就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劳动关系的内涵界定和性质定位展开了分析与探讨。
主张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来界定我国劳动关系的内涵与性质,尤其是要突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内涵和性质的限制,拓展劳动关系空间,在进行劳动关系的一般性界定的前提下,针对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客观的分析,得出符合其特殊规定性的性质界定。
1. 关于我国劳动关系内涵的界定受不同社会的性质以及在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环境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劳动关系内涵的界定是不同的。
由于我国处于特定的转型时期,劳动关系十分复杂。
学者们对劳动关系的内涵办公室上并没有达成一致,他们之间的分歧和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种观点,遵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
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劳动关系就是指建立在人与物(自然)的关系基础上的,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相互之间必然产生的社会生产关系。
而温海池《关于我国现阶段劳动关系的几个问题》(1994)则认为应对之加以拓展,他认为劳动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就广义而言,它指有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可称为社会劳动关系即社会物质生产领域与非物质生产领域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交换关系;狭义的劳动关系则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工业企业中的劳动关系是其核心。
劳动关系文献综述【范本模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课堂论文论文题目:劳动关系国内外研究综述课程名:法学文献与检索老师:吴文辉姓名:王莹学号:1510020082专业:公共管理学院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国内外研究综述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我国的劳动关系变化日趋剧烈、错综复杂,我国的新型劳动关系呈现出类型多元化、运行市场化、管理手段契约化、调整方式法制化的发展变化趋势。
劳动关系的剧烈变化引发了一系列劳动关系方面的问题,如劳动关系变革中职工劳动经济权益保障不得不面对劳动就业形势严峻,收入分配呈现两极分化,社会保障制度鱼待完善等问题.关键词:劳动关系;新古典学派;正统多元学派;激进派一、国内外文献综述对劳动关系问题的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在国外,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相对完整的研究框架;在国内,对和谐劳动关系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国内研究综述劳动关系问题,一直是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形成了一大批有特色、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袁方、程延园、常凯、冯同庆、荣兆梓、郭庆松、赵薇等学者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关于劳动关系的学术著作和研究论文,对当代中国劳动关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涉及到了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1)对当前我国劳动关系现状的研究李培林指出:“我国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相对平静,但是这种平静是建立在双方力量的平衡上”;冯同庆的《中国经验:转塑社会的企业治理与职工民主参与》(2005)以大量的一手实证调研对“当前社会转型中企业职工民主参与的现状、前景及转向"作了系统研究。
谭规认为:“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劳动就业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劳动者处境艰难;劳动争议不断增强,部分劳动争议得不到及时解决;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分配两极分化趋向亟待解决;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及农民工形成庞大的弱势群体,不稳定旳劳动关系明显上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um
学术论坛
2012年12月
157
和谐劳动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天津财经大学 张江秉
摘 要:和谐劳动关系的研究是随着和谐社会的提出和发展而展开的,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
当前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和谐劳动关系的内涵、基本特征、研究的现状和构建等内容。
关键字:和谐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 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F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2(c)-157-02
1 和谐劳动关系的提出、内涵和基本特征
1.1 和谐劳动关系的提出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之前,通常表述为“和谐的劳动关系”或者“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也就是说和谐只是劳动关系的一个定语。
“和谐劳动关系”的概念开始明确起来是在十六大之后,是根据“和谐社会” 概念的提出产生的。
在2006年10月,正式提出了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这是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内容。
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对建设和谐劳动关系做出了部署。
而在目前被普遍认同的结论是:和谐社会与和谐劳动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前者是后者的延伸和结果,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
1.2 和谐劳动关系的内涵
目前,对于和谐劳动关系还存在着有较大差异的内涵界定,但是在界定内涵时学者们普遍与和谐社会的概念联系了起来。
李培志(2005)的观点侧重于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的利益之间的和谐状态,要形成主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平衡状态[1]。
高爱娣(2006)的观点是在国家、社会、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根本利益达成一致这个基础上,劳动关系的双方可以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的要求,但是权利和义务是处于一种相对均衡状态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各主体的利益诉求是要能够纳入法律和制度框架范围内,可以依法实现和保障的劳动关系;通过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的结合的手段,存在的利益冲突是可以自我化解和消除的,可以有效的促进社会公正公平的劳动关系[2] 。
秦建国(2008)从三个层次来进行分析,他将和谐劳动关系划分为“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和“社会劳动关系”。
和谐的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者获得的“体面劳动”的一种状态,就是说签订的劳动契约是能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之上完成的,劳动的条件和标准都能够在顺利的情况下实现,劳动者能够得到经济、民主和发展的权利;和谐的集体劳动关系是企业能公平的制定劳动的条件和劳动的标准,做到以人为本,对于社会责任能够做到积极主动的去承担,从而实现共赢的一种状态;和谐社会劳动关系则是一种社会能够为劳动关系的调整提供完整的平台,社会局势稳定,分配制度合理,劳动者就业充分,整个国民经济能够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的一种状态[3]。
陈晓强(2009)认为和谐劳动关系是一种新的类型,一种新的状态,一种和谐的图景,也
就是说劳动关系不仅要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同时主体双方又要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而且个别、集体、社会这三种劳动关系要相互促进的形成多层次的和谐图景[4] 。
1.3 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分析
在基本特征方面的研究中主要存在四种观点,分别是四特征论、 四化论、和六特征论等。
四特征论是由叶迎春和夏厚勋(2005)提出的,是要追求能将各种矛盾协调融洽的状态,一是建立有效的机制充分保障职工的劳动权益,处理好国家、企业、职工利益分配问题。
二是要保障职工获得与企业平等的地位,使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相对等。
三是控制职工流失状况,保证稳定的劳动关系。
四是追求企业与职工都能获得利益,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5]。
黄任民(2005)的四化论则是指主体的明晰化、运行的市场化、类型的多样化和调整方式的契约化这四个方面的内容[6] 。
王德明(2006)的六特征论包括合作的平等、以人为本、利益共享、稳定、诚信、社会责任这六个方面的内容,他更加注重劳动者的尊严、安全、公平等方面的利益[7] 。
2 和谐劳动关系的现状及其构建
2.1 和谐劳动关系的现状
很多学者都认为,和谐劳动关系是基于劳动关系中存在的不和谐的问题而提出来的,虽然从宏观总体的角度观察,我国的劳动关系是处于相对稳定、协调的状态,但是在现实中劳动关系的不和谐问题确实是普遍存在的,学者们对于问题的看法因为其角度不同而存在差异。
有的学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和资本的冲突和矛盾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劳资的利益关系就是最基本的,利益关系的冲突和矛盾正是产生劳动关系的基础,因此,不能否定这种矛盾,更不能消除。
更有学者认为资本权利有必要对劳动者的权利进行剥夺,这种剥夺是一种很正常的行为,尤其是在财富的积累这个阶段的过程中。
有的学者提出,生产方式的变化会影响生产关系的变化,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其影响下劳动关系也相应的做出了改变。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劳动关系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这是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Forum
学术论坛
158
2012年12月
其次,处于主导地位的国企的改制,也使得劳动关系从计划经济的体制转变到了市场经济体制中。
有的学者指出了劳动关系的不和谐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五大矛盾直接影响到了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第一个矛盾就是由于分配不公平造成的贫富差距日益增大的矛盾,第二个矛盾就是由于用工制度的不规范,在不断削弱着劳动关系,第三个矛盾是医疗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也带来了不和谐,第四个矛盾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小造成的不和谐,第五个矛盾是维权难,执行不严,劳动者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还有的学者将劳动关系的研究分成了三个层次,对于不同的层次要采取区别对待,在具体的实际操作和处理这个层次上,问题体现在劳动者的就业状况、社会保障水平、获得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保障,这些具体的问题中;从劳资关系这个层次来分析,则表现为劳资双方力量强弱的对抗问题,资本权利凭借其所处的优势地位压制和侵犯劳动者的权利,造成资本权利的优势越来越大,地位不断上升,而劳动者的权利的劣势越来越大,地位不断下降;从国家治理的宏观层次来分析,则表现为社会的两级分化严重、各种社会矛盾都会凸显出来,一旦矛盾激化,就会造成社会的动荡,阻碍国家的发展,危害到国家的安定和繁荣。
所以,对于劳动关系的研究要上升到国家宏观层次来分析,对于我国现在存在的劳动关系的问题要给与高度的重视,防止我国重蹈拉美国家在发展城市化过程中造成的严重的社会发展问题。
2.2 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在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问题上,有学者认为构建的切入点应该从劳动关系产生的市场环境开始,政府作为第三方主体要根据劳动关系主体双方,也就是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力量对比情况来进行协调,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来形成劳动关系的一种平衡的状态。
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是政府、企业、工会都要积极配合,共同参与到劳动关系的协调处理中,形成有效的三方合作机制。
二是要通过谈判的方式来为职工争取权利,工会或职工代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和权利,代表职工与单位进行谈判,为职工争取合法权益。
三是要降低争议的诉求成本,通过实施两裁终局的争议处理制度,减少在处理劳动争议时造成的不必要的诉求成本。
3 和谐劳动关系研究的总体评价
从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分析,可以发现如下几个问题:首先,在和谐劳动关系这个方面的研究中,学者们大多都揭示出了和谐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之间确实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关系,而在具体的和谐劳动关系的界定上,学者们的观点却各有侧重,并未形成普遍认可的结论,因此,在对和谐劳动关系的进一步研究中,要从理论上对和谐劳动关系的本质和内涵进行研究,也可以借鉴社会学、劳动经济学、劳动管理学等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
其次,从和谐劳动关系的研究现状来看,在研究中揭示出了在
现实劳动关系中存在的不和谐的问题,对于问题的描述也比较全面,但只局限在了表面现象的分析中,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相关的定性的或是定量的分析,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系统性的研究。
总之,对和谐劳动关系的研究不是对个别企业或是个别地区的局部性的研究,而是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研究,它涉及到了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作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基础,和谐劳动关系对于我们整个国家未来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的研究与现代经济劳动关系的研究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不断深入和谐劳动关系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培志.试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5(6).
[2] 高爱娣.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理论概述[J].工会理论研究,
2006(5).
[3] 秦建国.和谐劳动关系评价体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
2008(4).
[4] 陈晓强.和谐劳动关系探析[J].长白学刊,2009(3).
[5] 叶迎春,夏厚勋.企业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作
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6).
[6] 黄任民.农民工及相关问题对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双重影响
[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6).
[7] 王德明.和谐劳动关系的特征与劳资博弈的探讨[J].天津市工
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