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传承大放异彩作文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传承大放异彩作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文化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源远流长,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和情感。
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的科技创新,从传统的艺术形式到流行的文化潮流,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始终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
就拿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吧,那可真是一座蕴藏着无数珍宝的宝库。
比如说春节,一到过年,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孩子们穿着新衣,兜里揣着长辈给的红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可你知道吗,这看似简单的习俗背后,蕴含着多么深厚的文化内涵。
贴春联,那可不是随便贴贴就行的。
春联上的词句,往往都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望。
记得有一年,我跟着爷爷一起贴春联,爷爷那认真的劲儿,让我至今难忘。
他先把旧春联小心翼翼地撕下来,然后用刷子把门框上的灰尘清扫干净。
接着,爷爷拿出新买的春联,仔细地比对位置,嘴里还念叨着:“上联要贴在右边,下联要贴在左边,可不能贴错喽!”我在一旁帮忙递胶水,看着爷爷那专注的神情,我心里也不由得升起一股对传统文化的敬意。
再说说包饺子吧,这更是一项充满乐趣和亲情的活动。
一家人围在桌前,有的擀皮,有的包馅,一边干活一边聊天,欢声笑语不断。
妈妈包的饺子那叫一个漂亮,一个个像小元宝似的。
而我包的饺子,不是馅放多了露出来,就是形状歪歪扭扭的。
妈妈看着我的“杰作”,笑着说:“你这包的不是饺子,是‘丑小鸭’吧!”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
但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冲击。
比如说,现在很多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对咱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却不太重视。
还有一些古老的技艺,由于缺乏传承和创新,逐渐走向衰落。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村子里的一位老木匠。
那时候,村里谁家要打个家具,都会去找这位老木匠。
他的手艺那叫一个精湛,一块普通的木头,在他手里经过一番雕琢,就能变成精美的桌椅板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文1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曾说过,文化是不能随便拿来的,也就是说文化在其传承融合过程,是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随便“拿来”。
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全球正逐渐走向地球村时,各国文化也在不断交流碰撞融合,其中不乏文化的优质基因,亦不乏因时代和地域制约的文化局限性基因,因此,我们无论在继承传统文化还是在接受容纳学习西方文化之时,都应该要取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给我们中国文化注入一股新力量,让其更博大精深。
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各种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涵义。
如积极入世的儒学倡导“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人生信条;潇洒自由的道学倡导“无为而治”“天下大事比作于细”等人生哲理;爱好和平朴素的墨学倡导“兼爱”“非攻”等人生思想……这些文化在历史天空中灿烂发光,它们是我国文化中的精髓,我们今天要继承的就是这些精华,而不是那些文化糟粕。
文化中的精华可以开智,修德,养心,励志,是张扬正义,布达真理,激励人生,繁昌社会的载体,而文化的糟粕只会让我们形容枯槁,精神萎靡。
因此无论面对着异质文化还是传统文化,我们更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取文化精华,去其糟粕是一种传播文化精华的明智之作文举。
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只取其精华,让受众领略文化精华的曼妙,感受其精华之灵性,让他们受益匪浅。
西南财经科技大学副教授张亚宁将课堂延伸到社区,用唐诗宋词等文化之精华化如春雨“润人细无声”,让受众如坐春风,受益匪浅。
正是因张亚宁只取文化之精华给草根们授课。
让百姓感受到我国文化博大精深,甘愿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生命。
取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让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入人心,这也是一种智慧。
取文化精华,去其糟粕,汲其所长,为我所用。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取到文化之精华,去之糟粕了,为达到为我所用的境界,还需懂得融合。
将文化之精华融合为一体,铸造的是经典。
取之精华,弃之糟粕毛概书

取之精华,弃之糟粕毛概书
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精华:事物最好的部分;糟粕:酒糟、豆渣一类的东西,喻指无用之物。
原意: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出自马南邨《不要秘诀的秘诀》。
原文节选:“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
”
扩展资料
“精华”和“糟粕”,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是实体性的,一种是价值性的。
实体性的含义,是把“精华”和“糟粕”当作是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存在,是各种文化现象本身固有的性质,认为其中有一些东西本身就是好的,是“精华”。
另一些东西本身就是不好的,是“糟粕”;精华就是精华,糟粕就是糟粕,只要它们存在,就是从来如此,不会改变;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它们一一找出来,“精华”好好保持,将“糟粕”剔除。
就好比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中都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在扬弃中继承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一贯态度是,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什么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什么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作者:
来源:《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24年第03期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词最早出自清朝著名学者戴名世的《〈己卯墨卷〉序》中:“得其精华而去其糟粕,举笔为文,洒洒自远。
”精华是指事物最好的部分;糟粕指酒糟、豆渣一类的东西,喻指无用之物。
这句话的意思是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王安石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詩叫《读史》: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自古以来功成名就的人都经历了千辛万苦,而他们的事迹最后会由谁来记载呢?当时的人尚且难以弄清,后世更是众说纷纭,看不清历史真相了。
史书上流传下来的也有糟粕,记录下历史事实就如同绘画之中画出人物精神一样困难。
有限的记载怎能把古代先贤的思想真实地表达出来?而总有些人就是死守典籍,不肯醒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是全诗的诗眼,历史从来都是难以说清的,即便是在当时也是非难辨,何况在遥远的后世呢?。
弘扬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弘扬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面临科技理性的膨胀、人文价值的失落、意义的迷失、道德的危机、人际关系的疏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对立,儒家传统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对民族文化存亡绝续的忧患,而且是对人本身、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及其自我完善问题以及人类文化的前途、命运的苦苦思索,以期在终极关怀的层面重建人的意义世界和精神家园。
著名汉学家列文森在其<<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一书的最后讲了这样一个犹太寓言故事:第一代的犹太长老甲为了解决碰到的困难而进行祭祀。
他到一个树林里,生起了火并且打坐祈祷,然后得遂所愿。
第二代的长老乙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也来到树林里的同一个地方,说:我们不知道怎样生火,但我们知道怎样打坐祈祷,于是他的愿望也实现了。
又过了一代,第三代的长老也遇到同样的问题,他也来到树林里的同一个地方,说:我们不知道怎样生火,也不知道怎样打坐祈祷,但是我们知道树林里的这个地方,而且这就够了。
的确,他也最终得遂所愿。
到了第四代,长老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他只能端坐在城堡中的金椅子上,说:我们不知道怎样生火,也不知道怎样祈祷,更不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儿,但我可以把这个故事原原本本地讲一遍。
这个犹太寓言讲的就是集体记忆的逐渐消亡。
列宁曾经说过,“忘记历史就是背叛”。
我们既不能忘记自己民族的历史,也不能忘记全人类的历史。
祖国传统文化历时5000年,虽与中华民族的前进同步,也出现了文化的长期沉积问题。
对祖国传统文化是全部照搬继承,允不允许选择性创新,这也是长期困惑人们的问题。
怎么看待祖国传统文化?胡总书记在报告中阐述,“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文化发展涉及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涉及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源泉。
这是我们党在民族文化认识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姓名:袁骏翼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学号:2011118 指导老师:杨志钢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
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
但一个事物往往有其两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糟粕所谓传统,是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之所以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也是开创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与新道德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
然而根据时代的推移与变迁,在21世纪现代观念下衡量的传统文化与道德,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动力,还是一种阻力?它的哪些精华值得我们传扬,而哪些糟粕又值得我们摒弃呢?这是一个纠缠了近百年的老问题了。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1、中华文明的核心元素易经:可以说是百家思想之源:天行道,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乃阴阳五行辩证思想的源头,具有超越古今的大智慧!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世界客观规律本质的科学观,也是追求自然和谐的生命观!儒家:人之初,性本善!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以人性本善为出发点,追求博爱与大同世界,追求和谐完美的人文主义,讲究人文伦理,是人文思想的集中表现。
法家:人之初,性本恶!洞悉人性中恶的部分,以严明的法律约束一切,短短几百年,成就了秦国一统天下的霸业!!兵家:智慧超越古今的兵家---孙子兵法,这些先人高度的战争智慧的结晶,可是当今最发达的美国也在学习的瑰宝!也是确保华夏民族5000年长盛不衰的强大的军事思想保障!医家:中医,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超越时空的科学性实用性与高效性!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2、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①包容博大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较新3篇),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1、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切东西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应当吸收,而坏的一面则应抛弃。
但是由于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都有这种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差不多既是好的,又是坏的。
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精华与糟粕两重性的特点,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2)中国传统文化既然是一种传统,它就须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实现现代化,否则,它就不能得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根据传统文化本身固有的精神,使那些可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部分,能够更好地发展,并尽量吸取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来弥补传统文化中不足的一部分,使其发展得更加完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存在两重性,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既有丰富发展,又有消解异化。
所以,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既肯定又否定,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它;另一方面,马克思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
只有在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才能促进自身的完善,实现马克思的创新与发展,成为适合中国的马克思。
2、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崛起。
这种崛起,也必然要求让我们中国特色的文化给多样化的世界文明注入活力。
文化的崛起,不仅仅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推进马克思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并吸收和借鉴其他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做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做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对于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们要吸收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而对于其糟粕只能够去除。
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做如何继承传统文化1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保持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见加以改造或剔除。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坚持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方向。
立足实践,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的民族文化。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拓展、补充、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道方面。
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处理好继承弘扬与转化创新的关系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尊重传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
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必须在不同文明的对话、交流、互鉴中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传统文化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某人对某人说,你真是个文化人。
往往说者一说而过,反倒让我这个旁听者陷入思考,文化人?什么是文化,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作是个文化人?
近些年,随着孔子学院在各地的盛行开办,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拜佛求经”,研习中国的文化,而传统文化一词也俨然成为国人热衷讨论的话题。
那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也就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一脉相承,经过历史的涤荡与沉积,也铸就了博大精深的文化。
在这种丰厚的文化滋养环境中,孕育了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潜移默化的穿插或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文化是我国的民族之魂,而文化对人的直接作用则体现在对人的教育上,教育影响着人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因此,什么样的文化,或者说什么样的精神正影响着我们教育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进步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我觉得客观来说还是有利有弊的吧。
有积极的影响,但也还是有消极的影响。
我们读《弟子规》有讲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
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
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
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
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再比如我们学习《论语》,看起来好像《论语》只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所以我们读到了“温故而知新”,懂得了“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感悟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遵循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等等。
当然还有很多名家言论及经典书籍,像《弟子规》、,《论语》等就是要我们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这些经典文化,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
爱家人,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
学习并懂得思考,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这也是如今我们那么大力倡导力行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吧。
当然这并不能代表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应该大力提倡并学习,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应随之有效更新,你比如说:“三纲五常”,再比如说“重男轻女”。
古时候,男权当道,妇女在社会上是极其没有地位的,但放到现在,妇女顶半边天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里我并不是想高声呐喊妇女地位有多么重要,一个家庭的和谐构筑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和谐首先体现着夫妻关系的和谐,那在一个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交流的平等应该是和谐关系的首要条件吧。
当然,如今社会,多数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这些封建残余落后思想已不是普遍存在现象,这不得不说,人们在历史长河的思想涌动中,已形成自己较为正确而向上的价值观及认知和理念。
以上仅仅是从个人角度而谈,角度单一,不够全面。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
远流长,但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上,我们依然是要抱着批判的角度去继承,客观的对待先人提出的理论和观点,不能盲目的效仿和崇拜,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利用。
传统对教育确实功不可没,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仍是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