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电视节目分类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电视节目分类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电视节目分类研究文献综述

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电视商业运用的逐步展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和产业界即开始了电视节目分类方面的研究,不断完善的分类体系是西方国家商业和公共电视系统得以有序运作的重要保障之一。虽然我国的电视业也起步自20世纪50年代,但由于特殊的政策环境和产业发展历程,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的学术界和产业界才对电视节目的分类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因此,相关研究略显滞后。

1.3.1 西方国家有关电视节目分类的研究

西方国家对电视节目分类的研究是与对文学作品的分类研究一脉相承的,并与西方商业电视(尤其是美国的电视节目制作产业)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

电视节目分类在英文中通常被称为“television genre”。对西方的电视观众而言,“television genre”一词并不会很陌生,因为它经常会出现在电视节目评论、电视台节目时间表以及专业报纸和杂志的文章中。对于制作电视节目的人而言,电视节目分类是电视节目制作业得以组织和构建的基石;对于研究电视节目的学者而言,电视节目分类批判学(Genre Criticism)是其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而电视节目分类批评又明显地依赖于电视节目分类体系。基于经济需求和学术研究目的所界定的电视节目分类体系有时候会相互一致,有时候又会大相径庭。

西方学界中有关类型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De Poetica》的第一句中写到:“我们的研究对象是诗歌,我建议我们不要仅仅从诗歌的整体艺术性来研究它,还要注意诗歌的不同种类及它们各自的力量……史诗、悲剧、戏剧……将被各自视为一个整体,成为被效仿的模板。” 亚理士多德对于诗歌的分类研究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到修辞学研究、文学研究和媒介研究中。

美国学者罗伯特?艾伦认为在分类研究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当中,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类型化和命名;也就是说,文艺和传播分类研究的核心任务就是将世界上所有的文学作品、媒介产品归为不同的类别,并为不同的类别命名——正如植物学家将植物分为不同的科、属、种一样16。有关电视节目分类的研究在早期沿用了文学研究领域中按内容分类的研究方法,不过随着产业需求的变化,电视节目分类研究中更多地加入了市场偏好等因素,更趋科学化。

任何一个分类体系都有特定的分类标准。在西方电视节目分类研究中最常见,也是最早采用的标准即是节目的“叙事结构”。任何电视节目,不管它采取何种演绎方式、何种节目结构、何种传播方式,它都在试图向观众“讲故事”。

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才逐步推广的电视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广播和电影的“叙事结构”,因此,在西方的电视节目分类研究中,很多电视节目的类别都源自于广播和电影的分类,广播中的新闻、喜剧等节目类型和好莱坞的类型电影对电视节目分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国传播学者Joseph Straubhaar和Robert LaRose就此进行了总结,他们认为,在电视节目发展的初期,有8种节目类型来自广播,有3类节目源于电影17 (表1.2)。

并非所有的广播节目和电影类型都被移植到了电视当中。表1.2中所列举的广播和电影节目类型要么能够通过视觉展现取得更好的叙事效果,要么能够适应电视小屏幕的播放模

式,故而能够成为电视节目的一种类型。在电视节目类型研究的早期,参照广播和电影分类而制定的电视节目分类系统为电视内容研究、电视节目制作和电视节目评估提供了基石。

广播和电影这两种媒体基本上提供了目前在电视荧幕上能够看到的主要节目类型,不过电视媒介自有其独有的传播特征和优势,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商业电视的兴盛,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开始跨越原有节目类型的边界,促成了新类型节目的诞生。比如纪录片和肥皂剧相融合,就能够产生现实与戏剧的混血儿——纪实性肥皂剧(documentary-soap);而脱口秀和喜剧相结合,则产生了寓意深刻的滑稽剧(shrewd parody),比如《Mrs Merton Show》18 。

表1.2 西方电视节目分类中来自于广播和电影的节目类型19

来自于广播的电视节目类型

综艺(Variety)●演出,比如《The Ed Sulllivan Show》(1948-1971),

让诸如Beatles等演唱组合以及其它艺术形式实现了在电视荧幕上的演出

喜剧(Comedy)●由单个喜剧明星主演的喜剧,比如《Red Skelton》

(1921-1951)

●由一群喜剧明星主演的喜剧,比如《Saturday Night

Live》(1979-)

●围绕一个连续的情节展开的情景喜剧,比如《The

HoneyMooners》(1955-1956)

戏剧(Drama)●肥皂剧——由日用产品公司赞助的日播情节剧,比如

《Guiding Light》(1952-)

●综合类戏剧——结合多种戏剧形式,比如《The

Waltons》(1972-1981)

●医院题材剧——以医院、医生题材为主要内容的剧

目,比如《ER》(1994-)

●法律题材剧——以法庭、律师题材为主要内容的剧

目,比如《https://www.360docs.net/doc/3d15484302.html,w》(1986-1994)

●西部剧——以美国西部生活为题材的剧目,比如

《Gunsmoke》(1955-1975)

动作冒险剧●惊悚悬疑剧,如《Alfred Hitchcock Presents》

(Action-Adventure)

(1955-1986)

●科幻剧,如《Star Trek: Deep Space Nine》(1993-)

●侦探剧,如《Dragnet》(1951-1959,1967-1970)

●超级英雄剧,如《Adventures of Superman》(1951-1957)

运动(Sports)●体育赛事转播和评论,如《ABC’s Monday Night

Football》(1970-)

游戏节目(Game Show)●利用视觉和对话的游戏节目,比如《Wheel of Fortune》

(1983-)

●利用视觉和问答模式的提问游戏节目,比如

《Jeopardy》(1983-)

儿童节目(Children’s)●教育节目,比如《Sesame Street》(1969-)

●娱乐节目,比如《Mickey Club》(1955-1957)

新闻

和公共事务节目

(News and Public Affaires)●新闻节目

●公共事务节目,比如CBS的《60 Minutes》(1968-)●脱口秀,包括早间和晚间的脱口秀,如《Today》(1952-)●纪录片,比如CBS的《Harvest of Shame》(1960)

●真实电视,将真实生活中的故事搬到电视荧幕上,如

《Queen for a day》(1955-1965)

来自于电影的电视节目类型

●新闻——新闻电影片,对电视新闻的视觉模式产生了

影响

●音乐剧——在电视上进行了多种尝试

●动画——卡通片,产生了系列卡通片的形式,比如

《The FintStones》(1960-1966)

来自于广播的电视节目类型综艺

节目类型的丰富带来了两大问题:一方面,如果继续沿用广播和电影的分类方法,电视的分类体系将变得异常繁杂,同一层级类型过多,很可能会导致分类体系的混乱,并丧失分

类的意义;另一方面,许多跨越传统节目类型的新型节目也难以在旧分类体系下找到自己的位置,市场呼唤新型节目分类系统的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有关电视节目分类的研究出现了两大趋势:其一是根据节目的制作规则、对节目的理解和模式等因素,将节目分为最主要的几个大类型。这种研究往往采取定性研究的方法,主要根据节目的“文本”(text)进行归类;其二则是倾向于满足节目制作者和广告商对节目窄播和商业价值评估的需求,将观众的收视偏好、节目的播出时间和渠道等因素纳入节目分类体系当中,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根据观众的实际反应将节目分为若干类,并根据各类节目的内容特征为节目类型命名。

主要以节目的“文本”进行分类的方法,大多是根据节目“文本”的主要成分特征来进行的。一般而言,一个电视节目的叙事“文本”通常包括如下内容:事情发生的时间、事情发生的地点、主要人物的特征、次要人物的特征、情节类别、情节中所贯穿的线索、着装特征、布景特征和镜头运动特征等等。为便于节目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的需要,西方研究者在对节目类型进行第一层级的划分过程中,往往会对类型节目的文本特征进行明确的定义。除了对文本的基本内容进行界定之外,业内人士还会根据节目播出的时长、时段等等确定节目在脚本写作、拍摄流程等方面的特征,并根据市场实际的运作情况确定某类节目的成本标准。根据“文本”特征进行的节目划分往往具有明确的类型特征,当观众看见这类节目的时候,他们会对其类别有一个直觉性的反应。

出于保证分类系统的简洁性和系统性的考虑,部分西方学者在进行电视节目分类的时候开始考虑在同一层级上采取同一维度对节目进行划分。比如,可以针对节目的目标观众群体,将电视节目划分为儿童节目、成人节目、妇女节目等等;可以根据节目的拍摄技术将其分为胶片节目和磁带节目;可以根据节目的播出时段将其分为早间节目、晚间节目等等;不过在各种分类维度当中,最常采用的还是根据节目的内容元素和叙事方式进行的节目划分。

西方国家对节目分类的研究是与产业发展同步进行的。在制定电视节目分类规则的时候,产业界和学界都需要有一个界定和培养期,即他们可以界定出一个类别的节目,并通过一定时间的宣传和运用,培养起相关人员及观众对于该节目类型的认知。正因为如此,西方国家的产业界和学术界虽然会对具体节目的具体类别归属问题产生一些争议,但在节目类型的大致划分方面,还是取得了很多的一致意见。在根据“文本”划分的节目类别中,主要以节目的内容元素和叙事方式进行分类的方法普遍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认同。据此,电视节目通常分为如下几个类别:新闻、纪录片、娱乐杂志、脱口秀、肥皂剧、情景剧、喜剧和体育等几类(表1.2)。

表 1.3 根据节目的内容元素和叙事方式进行的电视节目分类20

类别叙事方式

新闻节目见证现实,思考未来。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方式是见证人的叙事方式,通过新闻播报、现场取景等方式为人们提供见证现实的感觉。

与此同时,新闻的叙事方式还有助于预测未来。每一个新闻事件本身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环节,是现实故事的一个部分,新闻的叙事方式不仅仅告诉人们现实的情况,还有助于人们预测未来的发展。

纪录片纪录片通过从日常生活中收集起来的内容向人们展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新闻的叙事方式不同,纪录片不会对内容的时效性有很强的要求,也不会对内容的客观性、中立性有过多的要求,纪录片更强调对内容的解释。

娱乐杂志娱乐杂志是一种兼娱乐和教化功能于一体的节目类型。娱乐杂志节目所关注的往往是观众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话题,比如化妆、做饭等等。这类节目通过方法介绍、普通人表演等方式,培养普通人的认同,促使普通人效仿。其叙事方式介于纪录片和脱口秀之间。

脱口秀谈话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脱口秀自然成为最热门的节目类型之一。脱口秀节目关注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新闻不同,脱口秀在关注新闻的同时,更注重对新闻话题的挖掘;与纪录片不同,脱口秀并非主要用镜头,而是用谈话、讨论的方式向观众解释内容。脱口秀可以被归结为是一种舞台化、表演化的谈话。

肥皂剧肥皂剧同样是要向人们讲述故事,不过其叙述方法与脱口秀和纪录片都不同。肥皂剧解释故事的方法是采用多样化、立体化的叙事方式,通过剧情重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拥有的心理系统。此外,肥皂剧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通过一个关键的、处于变化中的人物来展示整个故事情节。

情景剧情景剧从本质上来说属于喜剧范畴,第二次

世界大战之后,这类节目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飞速发展,得以成为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节目类型。情景剧和喜剧最大的不同是将叙事挪入了特定的场景当中,尤其是战后的家庭生活场景中;此外,情景剧中既包含许多欢快的场景,也体现了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喜剧早期的电视喜剧来源于大众文化。喜剧节目最大的特征就是采用

“非连贯性”剧本写作方式,情节转换通常没有明显的逻辑性,非常突然;其叙事方式意在突破现实生活中的惯例和常规的限制,使人们摆脱现实的烦恼,获得放松。

体育节目体育节目从某种意义上具有新闻节目的特征。和新闻不同,体育节目往往会在一个事先确定的时间范围之内,按照明显的先后顺序进行叙事;同时,体育节目所叙述的内容往往会有一个明确的结尾。和新闻节目相似的是,体育节目存在的主要价值就在于通过直播的方式与观众一起见证结果。

按照内容元素和叙事结构建立的电视节目分类体系对西方的学术界和产业界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学者们可以根据分类系统进行分门别类的节目研究;节目制作者可以依据分类体系中对类型节目较为明晰的规定,实现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同时还可以通过结合不同类型节目的特征,准确找到创新方向;观众则可以借助对节目类别的认识,迅速建立起理解节目内容的思维体系21 。

不过,在一些学者看来,这种分类体系还是有明显的问题和不足,即未考虑观众的反应和需求。例如,英国学者Dyer就曾指出娱乐节目的各种类别形式都是令人愉悦的(或者换句话说是逃避现实的),因为各类娱乐节目都为人们提供了某种形式的幻想,让他们在孤独的世界中寻找到一个以富足、充满活力、真诚、热情而且团结的幻想社会22。同娱乐节目一样,各类电视节目也都是为了满足观众的某种心理需求而存在的,因此,如果将观众的需求纳入节目分类的研究中既符合这一客观事实,又有利于对节目进行更准确的评估和评价。

节目分类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指导实践操作和为节目评估提供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广告营销中市场细分理论的兴起,市场和学界越来越迫切地需要根据观众的实际需求以及节目的具体形态对节目类型进行科学的划分,以帮助电视台和广告商明确地找到目标观众群体。在这种情况下,因子分析等定量的统计分析方法被逐步引入到节目分类研究当中。

1962年,Krisch和Seymour发表了《通过因子分析进行节目类型精确分类》(Program Types Refined by Factor Analysis)23 一文,开始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节目进行分类;1967年,Swanson又发表了《电视与杂志的常用结构》(The Frequency Structure of Television and Magazine)24 一文,并沿用了Krisch和Seymour的因子分析方法。尽管这两项研究在节目类型研究方法上具有开拓性,但因其仅仅选取了内容这一维度对节目进行因子分析,引起了其他学者的质疑。Ehrenberg在其《节目类型因子分析研究》(The Factor Analytic Search for Program Types)25 一文中指出,Krisch、Seymour和Swanson的研究犯有重要的概念性的错误。根据Ehrenberg自己的研究,不同节目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仅受到节目内容(根据内容进行的分类)的影响,还受到其它因素,比如播出时间、播出周期、播出平台等因素

的影响。Ehrenberg认为,当节目的结构特征明显地受到其它维度因素影响的时候,仅仅根据内容一个维度对节目分类进行因子分析是明显错误的。Ehrenberg在对Swanson的研究结果进行再分析后指出,Swanson所建立的节目分类体系仅仅只适用于ABC和NBC两大电视网络。

Ehrenberg虽然指出了Krisch、Seymour和Swanson在研究中的缺陷,但他却错误地将批评的目标放在了因子分析这个方法上,而没有意识到问题其实出在研究者对因子分析方法的误用和误读。1969年,Wells继续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节目分类进行量化研究。Wells 采用了美国传播研究办公室(Office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调查项目TVQ(详细情况将在后文中予以说明)中的受众偏好(Preference)数据(分别来自1962、1964、1966和1968年的调查)进行因子分析,将电视节目划分为16种类型,其中只有4类节目在数据所涉及的4年中均有播出26 。Wells的研究被认为是早期最为全面的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的节目分类研究,不过它仍然存在着缺陷,即虽然通过采用收视偏好数据的方法规避了播出平台的影响,但并没有将节目时间安排等因素列入考虑范围,结果仍然存在偏差。

基于对上述研究的批判和继承,Frank, Becknell和Clokey在1971年发表了《电视节目类型》(Television Program Types)一文,进一步推动了此类研究的发展。这三位研究者指出电视节目的播出效果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观众的个人特征和节目的播出时间安排。他们设计了一个五步研究方法来对这两项因素进行控制,以得出节目类型与节目内容和播出时刻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五个步骤包括:

原始因素分析:主要是通过对1965-1967年TVQ的观众偏好数据进行R型因子分析,以展示在不排除节目时刻安排和观众特征这两个混淆变量的情况下,节目类型与节目内容之间的关系。

对特定节目的多元回归分析:这一步骤的目的是通过数据校正观众特征对节目偏好的影响。

对特定节目的残差因子分析:对特定节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之后,会得到残差。通过对残差因子进行分析之后,能够得到排除了观众特征影响的新数据。

对特定观众的多元回归分析:这一步骤的目的是通过数据纠正特定节目对节目偏好的影响。

对特定观众进行残差因子分析:结合前面的数据,对特定观众进行残差因子分析,进而排除个人和节目特征对节目偏好的影响。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三位作者根据最终得出的节目偏好数据,对节目进行归类,划分出了电影、故里、公民、冲突、情景喜剧、非现实逃避、西部、医生、滑稽、征婚比赛和年轻人音乐等11种节目类型。这种明确地根据观众收视偏好进行节目分类的方法,对电视节目制作人和广告商来说,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但是对于学术研究来讲,这种分类方法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即根据观众收视偏好划分出的节目类别无法依据同一个分析维度对其进行命名。而命名是节目类型研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无法对节目类别进行体系化的命名,直接影

响到该分类体系的效用。

在此之后,Dennis H. Gensch和B.Branganathan等人继续推动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的节目分类研究,他们建立了更为完善的回归分析模型,并将与节目相关的广告也列入到分析范畴当中27 。由于采取定量分析方法进行的节目分类研究始终存在命名的问题,较难搭建起完善的分类系统,故而不是分类研究的主流。

归纳起来,西方国家有关节目分类的研究多集中在20世纪50至70年代,此后的学术研究大多是对先前体系的微调和改进。西方国家最初的节目分类体系基本包括了人类社会中经常运用的一些“叙事方式”,新出现的节目类型大都是在继承原有节目类型的基础上产生的。西方国家早期的节目分类研究成果已经逐步得到了学界和产业界的认同,且西方电视节目市场已经从整体构建转向开发细分市场,因此,研究者的目光也逐步从对分类体系的研究转向了对具体类别节目的研究中了。

1.3.2国内有关电视节目分类的研究

我国的电视节目分类研究也是定性、定量研究方法并存。在定性研究方面,有以内容性质、专业领域、节目形态、节目组合方式为标准的分类;也有以传播对象的职业、年龄和性别特征为标准的分类。比如,以内容性质为标准,分为新闻类节目、社教类节目、文艺类节目、服务类节目;以内容涉及的专业领域为标准,分为经济节目、卫生节目、军事节目和体育节目等;以电视节目的形态为标准,分为消息、专题、访谈、晚会和竞赛节目等;以节目的组合形式为标准,划分为单一型节目、综合型节目、杂志型节目等;还有以传播对象的社会特征为标准,将节目划分为少儿节目、妇女节目、老年人节目、工人节目、农民节目等28 。

在多种定性分类系统中,采用四分法,依据节目的内容性质(也可以说是节目的社会功能)将电视节目划分为新闻类节目、娱乐类节目、社教类节目和服务类节目的节目分类系统比较受学者们的青睐。学者们在进行电视节目传播形态研究、节目经营研究的时候,大都采用这种较为简洁的分类方法。例如周鸿铎在其《电视节目经营策略》一书中,就将电视节目分为了新闻节目、教育节目、文艺节目和服务节目四类29;童宁在其《电视传播形态论》中,也将电视节目分为了新闻节目、社教节目、文艺节目和服务节目四类30。

四分法虽然简洁,但在具体的应用实践中,容易出现归类的困难。为此,我国的部分学者和研究人员也采用依据市场调查情况进行节目划分的方法,力求让节目划分在应用实践中更具可操作性。1999年,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世纪之交中国城镇电视观众需求变化及其对策”正式启动,这是继中央电视台1986年进行的首次全国城市观众抽样调查之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城市观众调研。本课题的研究者在编制节目类别表时,力图囊括当时我国电视荧屏上出现的所有节目类型,经多方征求意见,最终将中国电视节目划分为24种类型。它们是:新闻信息节目、新闻评论和深度报道节目、纪录片节目、财经报道节目、教育讲座节目、体育竞赛节目、游戏娱乐类节目、综艺节目、戏曲文艺节目、影视剧节目、音乐类节目、科技文化和健康卫生节目、法制节目、军事和警事节目、妇女节目、老年人节目、少儿节目、农村和农业节目、环境保护节目、社会服务节目(衣食住行指南)、时尚节目(服装、化妆、汽车)、气象预报节目、广告节目和其他31。

除此之外,我国也有部分学者根据观众调研数据,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对电视节目进行了分类,将各类电视节目大致归为五大类型,即纪实类、说服类、传统戏剧类、现代戏剧类和竞赛类32。按照市场调研结果进行的节目分类虽然有利于广告主和电视台准确地找到细分观众群体,但由于该种分类系统在节目划分和命名的维度选择上缺乏层次性,故而无法在学界和业内广泛推广。

在我国电视节目分类的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项研究分别是王振业、方毅华和张晓红教授提出的“多层节目分类系统”和刘燕南教授等人提出的“电视节目多维组合分类法”。

王振业、方毅华、张晓红三位教授在其《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规范研究》课题中对中国电视节目分类问题进行了探讨。三位学者把种类繁多的电视节目定性分类方法归纳为按社会功能、结构类型、反映领域划分的三种大的节目分类原则和方法33 :

一是按节目的内容性质和社会功能划分的分类系统。一般分为四类:新闻性节目、教育性节目、文艺性节目、服务性节目。

二是按节目的构成或组合方式划分的分类系统。一般分为三类:即综合节目、专题节目、板块节目。

三是按内容或反映领域划分的分类系统。如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医疗卫生节目。

王振业等三位学者认为,以上三种节目分类方法,分开来看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把他们放在一起加以考查,却不难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兼容、相互补充的关系。为了充分发挥三种节目分类方法的优势,让节目分类系统更具可操作性和可参照性,三位学者将社会功能、结构类型和反映领域分别作为三个层级,绘制了多层节目分类系统图(图1.3)。

图 1.3 多层节目分类系统图34

除了以上三种大的节目分类方法以外,三位学者还疏理、归纳了中国电视业按其他标准、称谓不尽一致的节目划分方法:

按接收对象划分的节目分类,如农民节目、妇女节目、解放军节目等;

按覆盖区域划分的节目分类,如对台湾节目、少数民族地区节目等;

按表达方式划分的节目分类,如播报节目、谈话节目、访谈节目等;

按制播方式划分的节目分类,如录播节目、直播节目等;

按播出周期划分的节目分类,如正点新闻节目、年终特别节目等;

按节目来源划分的节目分类,如自办节目、转播节目、联播节目、交换节目等。

以上这些节目分类方法,虽然在科学、系统性上不如前面的三种节目分类方法,但有不可忽视的实践意义。根据对中国电视业主要节目分类方法的梳理总结,该课题组构建了一个新闻节目的多层次分类系统框架(图1.4)。

图 1.4 新闻广播电视节目的多层分类系统图示35

王振业教授等人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的电视节目分类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另外一个在我国电视节目分类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是刘燕南教授等人提出的“电视节目多维组合分类系统”。所谓多维组合分类,是指根据节目的内容、行业、形式、对象等4种维度(属性),将节目划分为24大类,并加上一个审核管理分类,由此形成的一个分类系统;其中,每一个节目的类别都由5位数的字母加数字编码代表,即节目类别的界定由最多5个、最少1个维度的类别所构成,换言之,每个节目都是一个类别的组合体。从这个意义上说,采用多维组合标准既是在为节目分类,也是在多维度地凸显节目的各种特征。

刘燕南教授等人认为,表征电视节目的维度,无外乎内容、行业、形式和所诉求的对象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可以包容电视节目的主要特征和全部类别。在具体分类的过程中,以内容维度进行的划分,参照并吸取了目前通行的主流节目分类的一些经验;以行业、形式和对象维度进行的分类,则主要根据当前电视节目的实际情况进行。为适应节目审核管理的需要,刘燕南教授等人还在其设计的电视节目“多维组合”分类标准表中,设置了审核管理级别编码(表1.4)。

表 1.4 “多维组合”分类标准表36

分类维度定义码类别

内容A新闻

B影视剧C综艺娱乐D戏曲∕音乐E专题∕纪录F生活服务G广告

行业H法制类I军事类J科教类K农业类L体育类M时政类N财经类

形式O竞赛

P谈话

Q连续∕系列R杂志∕板块S直播

T卡通

U引进片

对象V老年类W女性类X少儿类

管理1严格管理2有条件管理3基本管理4开放管理

跟随节目主属性码之后的,是顺次排列的总共3个位数的次要属性编码,分别是次要属性1、次要属性2和次要属性3。这3个次要属性同样可以选择从A到X的任意一种来编码。所谓次要属性是节目除主属性之外的其他属性特征,用来说明节目的其他方面特征。次要属性是逐位添加的,在确认节目没有或只有一个或两个次要属性的时候,在其余相应的编码位上可以置“0”。

根据这一系统,每一个电视节目将获得一个明确的分类码。以《开心辞典》节目为例,

《开心辞典》的主要属性即其内容属性为综艺娱乐类,根据表1.4,选择定义码C为其第1位编码;《开心辞典》的形式特征十分明显,属于竞赛类,可以选择竞赛类的定义码O为其第2位编码,即次要属性1;该节目的次要属性2和次要属性3都不明显,故置“0”处理;接下来是确定其管理级别,按前述说明,娱乐类节目属于基本管理级,即3级,于是编码的最后一位是3;最终得到《开心辞典》的分类编码为CO003(表1.5)。

表 1.5 《开心辞典》节目分类编码37

栏目/节目主属性码

(A~V)

(非缺)

次要属性

1

(A~V)

(可为0)

次要属性

2

(A~V)

(可为0)

次要属性

3

(A~V)

(可为0)

管理级别码

(1~4)

(可为0)

分类码

开心辞典C O003CO003

刘燕南教授等人提出的“多维组合”分类标准将多维互补、多维组合作为节目分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力求呼应节目生产运营实践的丰富与多样化所提出的挑战,拓宽了节目分类的思路和路径,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不过,该分类系统同样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虽然整个体系力求为每一个节目提供一个明确的分类,按照这种方法做出来的节目分类更类似于图书馆里的编码体系,可以方便人们进行查找和管理。但是由于在该体系下,节目的主属性可以从不同维度来确定,使得节目分类缺乏层次性,同一层次的节目无法进行对比;此外,经过编码之后,节目分类过于零散繁杂,不适于业界人士和学界人士的实际应用。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电视节目的兴盛和繁荣,学术界对电视节目分类投入了更大的关注。2006年3月,浙江大学出版了徐舫州的《电视节目类型学》,进一步明确了电视节目分类作为电视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的地位。该书将电视节目划分为“电视新闻资讯节目”、“电视谈话节目”、“电视文艺节目”、“电视娱乐节目”和“电视纪录片”等八大类,并分别就各类节目的发展历程、划分理论、划分类型和热点问题进行了阐述,对我国电视节目分类研究有积极的推动作用38。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管理学院2011级行政管2班姓名艾尼瓦尔·吾斯曼学号20112555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开放、互动、自由的环境,公众可以随时在这个公开的环境中表达意见和看法。而公民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和看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近几年以来政府部门和社会看重对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监督管理,同时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和管理。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献,就现在网络所拥有的表象分析,对于舆论所表达的概念,还有出现的问题及其必要性展开梳理,期望能为网络舆论的治理提供全面的总结资料。 关键字:网络舆论、网络论舆监管、文献综述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ffairs offers an open, interactive, free environment, the public can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at any time in the open environment. While citizen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in the network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f some of the inevitabl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ocial harmony, so in recent ye ars sinc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valu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manag ement network, while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he authors col lected a lot of literature, the concept of a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necessity, status, and its im pact on the conduct of the system comb, hoping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inform 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目录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1)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3)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3) (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3) (三)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原因 (4) (四)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性 (4) (五)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内涵 (4) (六)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5) 二、国内外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研究现状 (6) (一)国外网络舆论监督管理的研究现状 (6) (二)国外对于网络舆情引导监督和管理的主要特点有 (7) (三)国内网络舆情监管的研究现状 (8) 三、我国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9) (一)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被动,行动速度迟缓 (9) (二)网络舆情监管部门执行网络法规刚性不强 (9) 四、网络舆情有效监管的路径选择 (10) (一)政府信息公开 (10) (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10) (三)完善对网络舆情预防和处理 (11) (四)完善网络立法 (11) (五)提高全民的综合素养 (12) 参考文献 (12)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文献综述的类型

文献综述是"一种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一定时空范围内有关特 定课题研究的全部或大部情报的基础上,简明的类述其中的最重要部分,并标引出处的情报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的定义包含三个基本要素:首先,文献综述反映原始文献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它反映一定时期内或是某一时期一定空间范围的原始文献的内容。其次,文献综述集中反映一批相关文献的内容。其它二次文献如题录、索引、文摘、提要等一条只能揭示一篇原始文献的外表信息或内容信息,且各条目之间没有联系,而综述一篇可集中一批相关文献,且将这批文献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予以揭示,信息含量比二次文献多得多。第三,文献综述是信息分析的高级产物。书目、索引等是对原始文献的外表特征进行客观描述,不涉及文献内容,编写人员不需了解原始文献的内容,也不需具备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提要、文摘是对原始文献的 内容作简要介绍和评价,编写人员需要具有相关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以识别和评价原始文献;文献综述则要求编写人员对综述的主题有深 入的了解,全面、系统、准确、客观地概述某一主题的内容。运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等方法对一定范围的文献进行深度加工,对于读者具有深度的引导功能,是创造性的研究活动。 文献综述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献综述进行划分,最常见的方法是根据文献综述反映内容深度的不同即信息含量的不同划分按照文献综述信息含量的不同,可将文献综述分为叙述性综述、评论性综述和专题研究报告三类。

叙述性综述是围绕某一问题或专题,广泛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其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和综合,并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对有关的理论、观点、数据、方法、发展概况等作综合、客观的描述的信息分析产品。叙述性综述最主要特点是客观,即必须客观地介绍和描述原始文献中的各种观点和方法。一般不提出撰写者的评论、褒贬,只是系统地罗列。叙述性综述的特点使得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花费较少的精力了解到本学科、专业或课题中的各种观点、方法、理论、数据,把握全局,获取资料。 评论性综述是在对某一问题或专题进行综合描述的基础上,从纵向或横向上作对比、分析和评论,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明确取舍的一种信息分析报告。评论性综述的主要特点是分析和评价,因此有人也将其称为分析性综述。评论性综述在综述各种观点、理论或方法的同时,还要对每种意见、每类数据、每种技术做出分析和评价,表明撰写者自己的看法,提出最终的评论结果。可以启发思路,引导读者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专题研究报告是就某一专题,一般是涉及国家经济、科研发展方向的重大课题,进行反映与评价,并提出发展对策、趋势预测。"是一种现实性、政策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情报分析研究成果"。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预测性,它在对各类事实或数据、理论分别介绍描述后,进行论证、预测的推演,最后提出对今后发展目标和方向的预测及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对于科研部门确定研究重点和学科发展方向,领导部门制定各项决策,有效实施管理起着参考和依据的作用。这一类综述主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你的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 ___。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

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 ___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2、文献综述规定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摘要:企业创新,虽然最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但实际上,企业创新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在一个行业中,创新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引领者还是模仿跟随者。企业创新也是企业家对整个创新过程所涉及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设计、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行为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益,即取得较大的创新绩效。创新绩效的大小受多个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企业创新、创新绩效、企业 自从1912年熊彼特在其著名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创新逐渐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创新绩效反映企业创新行为取得的成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将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划分为四个,本文拟综合分析多个学者提出的观点以及其看法的缺陷,从而提出这四个因素的关系和各因素下使企业绩效最大化的几点建议。 一、影响因素的分类 鉴于目前对知识的研究和对创新的研究这两个领域有很多相通之处,这两个研究领域的界限日渐模糊【1】。国外学者将知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而这3种资本通过以下途径积累和分配知识:个人;组织结构、过程和系统;联系和网络【1】。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创新受到个人、企业及网络3个层面因素的驱动。本文借鉴国外文献对知识资本的划分,并结合国内外文献的相关内容,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马宁、官建成指出“产业政策影响专利数量”【2】;买忆媛,聂鸣指出国家的经济制度影响创新绩效”。企业与外部组织间联系与互动的因素,如Jaffe、Levin和Reiss研究了知识溢出的问题;国内也有研究者对此做出探讨。管理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Gupta指出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协作对创新的影响;杨建君等人就沟通因素对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片植入式广告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受众心理的关注及营销策略、传播方式的使用 文献综述 姓名:王丹 20090257 曾艳 20090261 杨斯琦 20090259 唐梦佳 20090256 余颂庆 20090260 张文 20090262 吴霜 20090258 班级:市场营销03班 指导老师:杨代福 时间:2012-03-1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行业竞争加剧等原因,商业片植入式广告异军突起,事实上,这种广告模式由来已久,也并非中国特色。植入式广告源于欧美,发展较为成熟,我国的植入式尚处萌芽阶段,负面问题频发,饱受舆论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植入式广告不但比传统硬广告更有优势,而且也是快速收回投资成本、降低商业风险急加速媒介产业循环的好方法,作为产业链上重要一环,其存在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具良好的发展前景。那么,如何使商业片的植入式广告快速的进入其下一个发展阶段成为现阶段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的重要因素(营销手段、传播方式以及受众心理),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思考我们。 【正文】 一、植入式广告的文献研究现状 植入式广告于上世纪20年代至20年代末开始萌芽、2000年以后才真正进入蓬勃发展期,虽然相对于传统传播形式的广告,植入式广告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是以商业片植入式广告为代表的植入式广告已经成为广告发展的一股不可抵挡的趋势,而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植入式广告发展的方方面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对于植入式广告产业发展发挥了作用。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看,对于植入式广告的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对于植入式广告的理论体系依据研究 关于植入式广告所依据的理论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学理论的体现与运用;张金海在《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一书中指出,植入式广告在现代广告业的发展中越来越引人注目,体现了现代广告逐渐将目光放在广告传播的社会文化关注,而巧妙地利用传播学中的归因理论和“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理论,则可以将这种关注的社会化效果扩大;而吕善锟在其论文《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理论依据》中则明确提出,植入式广告之所以比传统的商业广告有更好的说服效果,正在于其运用了传播学中的归因理论、两级传播理论、“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以及模仿理论等。

文本情感分类研究综述

Web文本情感分类研究综述 王洪伟/刘勰/尹裴/廖雅国 2012-9-27 14:55:59 来源:《情报学报》(京)2010年5期【英文标题】Review of Sentiment Classification on Web Text 【作者简介】王洪伟,男,1973年生,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本体建模和情感计算,E-mail:hwwang@https://www.360docs.net/doc/3d15484302.html,。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 刘勰,男,1985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据挖掘与情感计算。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 尹裴,女,1986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务智能。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 廖雅国,男,1954年生,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人工智能与电子商务。香港理工大学电子计算学系,香港 【内容提要】对用户发表在Web上的评论进行分析,能够识别出隐含在其中的情感信息,并发现用户情感的演变规律。为此,本文对Web文本情感分类的研究进行综述。将情感分类划分为三类任务:主客观分类、极性判别和强度判别,对各自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其中将情感极性判别的方法分为基于情感词汇语义特性的识别和基于统计自然语言处理的识别方法。分析了情感分类中的语料库选择和研究难点。最后总结了情感分类的应用现状,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Analyzing the users' reviews on the Web can help us to identify users' implicit sentiments and find the evolution laws of their emotion. To this end, this paper is a survey about the sentiment classification on the Web text. We divided the process of classification into three categories: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lassification,polarity identification and intensity identification and respectively summarize the resent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se fields. We also sorted the methods of polarity identification into two types: one is based on the emotional words with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while the other statistic methods of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What is more, the choice of corpus and potential research problems are discussed. At las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status quo of application and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关键词】Web文本/情感分类/综述/主观性文本Web texts/Sentiment classification/Survey/Subjective text 随着互联网的流行,Web文本成为我们获取信息、发表观点和交流情感的重要来源。特别是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网络社区、博客和论坛给网络用户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来交流信息和表达意见。这些文章和言论往往包含有丰富的个人情感,比如对某部大片的影评,对某款手机的用户体验等,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如何从这些Web文本中进行情感挖掘,获取情感倾向已经成为当今商务智能领域关注的热点。所谓情感分析(sentiment analysis),就是确定说话人或作者对某个特定主题的态度。其中,态度可以是他们的判断或者评估,他们(演说、写作时)的情绪状态,或者有意(向受众)传递的情感信息。因此,情感分

文献综述怎么才能写好 如何读外国文献

为什么读文献? 但最重要的自己总结概括这篇文献到底说了什么,否则就是白读,读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明白,一合上就什么都不知道,这是读文献的大忌,既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导致以后不愿意读文献。 1. 每次读完文献 (不管是细读还是粗读),合上文献后,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关键信息(take home message)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从abstract,conclusion里找,并且从discuss论述里最好确认一下。这样一来,一篇文章就过关了。take home message其实都不会很多,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如果你发现你需要记得很多,那往往是没有读到重点。 2. 扩充知识面的读法,重点读introduction,看人家提出的问题,以及目前的进展类似的文章,每天读一两篇,一个月内就基本上对这个领域的某个方向有个大概的了解。 3. 为了写文章的读法,读文章的时候,尤其是看discussion 的时候,看到好的英文句型, 最好有意识的记一下,看一下作者是谁,哪篇文章,哪个期刊,这样以后照猫画虎写的时候,效率高些。比自己在那里半天琢磨出一个句子强的多。当然,读的多,写的多,你需要记得句型就越少。其实很简单,有意识的去总结和记亿, 就不容易忘记。 怎么看文献,怎么写论文 一、先看综述 先读综述,可以更好地认识课题,知道已经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对于国内文献一般批评的声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领域的入口,在此之后,你再看外文文献会比一开始直接看外文文献理解的快得多。而国外的综述多为本学科的资深人士撰写,涉及范围广,可以让人事半功倍。 二、有针对地选择文献 针对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论文来读,从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么问题,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来证明,有哪些结论?从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逻辑推论,学习技术方法。 1.关键词、主题词检索: 关键词、主题词一定要选好,这样,才能保证你所要的内容的全面。因为,换个主题词,可以有新的内容出现。 2. 检索某个学者: 查SCI,知道了某个在这个领域有建树的学者,找他近期发表的文章。 3. 参考综述检索: 如果有与自己课题相关或有切入点的综述,可以根据相应的参考文献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论文。 4.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 三、如何阅读文献 1.注重摘要:摘要可以说是一个论文的窗口。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多数文章题目、摘要简单浏览后,直接把几个Figure 及Title 与legend 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 2.通读全文:读第一遍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争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因为

组织文化与绩效的文献综述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精 品 文 档 下 载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专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组织文化与绩效的文献综述 班级人力资源管理11(2)班 姓名朱进炎 学号2011326690225 指导老师倪旭东 2013年11月10 日

组织文化与绩效的文献综述 引言 组织文化被认为是影响员工组织行为的一个深层次的变量,对组织的价值观、行为规范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大量的研究中发现,组织文化这种无形因素可能会对员工个人绩效以及企业绩效产生有形的影响。 现今人们对绩效的理解已经从经济价值发展到社会价值;从注重“短时绩效”发展到注重“未来绩效”。除此之外,随着市场的充分发展所带来人们消费层次的提高,组织文化建设在以经济方面的绩效为中心的同时,也明白了长期的绩效的重要性,即对社会价值的引导,并以此为企业获得长远的利益和持续的发展。本文通过阅读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组织文化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第一部分论述了组织文化的内涵;第二部分论述组织文化与企业工作绩效,分别从组织文化匹配性与组织文化认同度对员工的态度与行为进行分析;第三部分论述组织文化与企业社会绩效;而第四部分则是对于此次文献综述的个人总结。 一.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伴随着管理理论和相关学科,它是组织战略性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文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领导人将其在企业创业阶段关于经营理念、基本假设等达成的共识用于对组织管理过程中包括文化价值和心理因素等在内的非结构因素的一种整合,并使之成为一个组织或企业独具个性化的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着组织和企业的长期发展,这种文化的力量能够影响成员的行动和组织的功能,且不用直接的和强加的控制。作为一种利用文化手段建立的全新管理模式,它以文化价值观为核心影响着企业绩效的方方面面,适合的组织文化有助于提高员工组织承诺、改善决策、更高效地管理组织等,在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竞争力等方面更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1.国内外学者对组织文化的理解 国外的学者大多把组织文化看成是组织内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传统、风俗、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生产观念。组织正式依赖于这些文化来组织内部的各种力量,将其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 国内学者认为组织文化是组织在其内外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制度规范和外部形象的总和。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 究文献综述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从四个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综述,希望本文能够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综述 近几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文章不是很多,一些研究大都是散落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之中,很少有人把爱国主义教育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尤其是出版的专着微乎其微。通过查阅和学习相关资料,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从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研究 关于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很多。如列宁指出的:“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情感上、意识上、行为上的热爱及其实践。”[1]他还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2]根据列宁对爱国主义的定义,国内的学者对爱国主义的含义进行了探讨。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在《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中提出,“爱国主义是反映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感情系统;爱国主义是调整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体系;爱国主义是支撑民族繁荣发展的民族精神的核心。”[3]并且吴潜涛教授对其中的各个部分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朱桂莲在其所着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一书中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学者关于爱国主义内涵的相关论述,朱桂莲认为,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界定,至少应涵盖以下两个大的层面:“一是爱国主义与祖国关系的层面,二是爱国主义与世界关系的层面。”[4]并且提出了对爱国主义内涵的进一步界定,“爱国主义不仅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和民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跨文化交际的工具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加强词汇教学的策略研究是当前小学英语课改的要求之一。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Wilkins 1976 。”有研究表明,词汇水平对英语写作有直接影响,高水平的英语写作者都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掌握词汇量的多少与阅读速度成正比,词汇量越大,阅读中遇到的生词越少,理解程度就越高,返之亦然。(杨梅珍,1997)。词汇的习得,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是一个终身的认知过程,没有人能掌握英语或汉语的全部词汇。(戴曼纯,2002)但习得足够多的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因此,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扩大语言词汇量是永无止境的。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投提出的一种完整的独特的智力理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了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个体智能是高是低,而在于每个人的智能组合不同,他们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学生找到最合适他们的天性和意愿发展、成长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使其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带动和发展其他领域的智能,尤其是他们智能弱项的发展。 五、研究目标 本课题组把本阶段的研究目标确定为: 1.通过教学理论学习与英语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分析研究词汇的特点,优化词汇教学方法。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授学生英语单词记忆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单词教学水平。 2.研究学生的记忆特点,教授学生英语单词的记忆的方法,学生根据自身记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的英语单词记忆方法。通过多元化的词汇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学习兴趣。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师开发和拓展英语语教学资源的能力,锻炼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有探索、创新精神,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的英语教师队伍,活跃我校活动教学的研究并形成特色。 六、研究内容 1.改变创新词汇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数学效率; 2.探究多种词汇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词汇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 3.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调汇学习策略的培养; 4.课外巩固记忆的系统化指导方法。 七、研究重难点 研究重点:调查整理五、六年级英语教材中的词汇教学内容,研究这些词汇教学与学生识记词汇的方法和习惯为切入点,研究高年级英语语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研究难点:研究五、六年级英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研究一套适合高年级词汇识记和运用效果的课堂评价机制。 八、研究的创新点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教师个体、学生群体间的多向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合作情况,更加关注的是“互动场”这个“整体生活空间”的营造,追求词汇教学多向互动所形成的整体性、和谐性、有效性。 九、研究方法

组织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3d15484302.html, 组织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一、组织文化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组织文化测量研究述评. 《外国经济与管理》.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4年8期.张勉.张德. [2].组织文化创新动力模型研究. 《科技进步与对策》.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22期.尹波.许茂增.敖治平.林锋. [3].组织文化研究综述. 《学术交流》.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6期.李成彦. [4].组织文化、知识分享与组织创新的关系研究. 《科学学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12期.曹科岩.龙君伟. [6].组织承诺影响因素比较研究. 《管理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3年4期.刘小平. [7].组织文化认同的扩展性定义、形成机理与演化路径基于组织文化三构面体系. 《商业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7期.马晓苗. [8].组织文化对ERP系统消化吸收阶段知识共享作用机理的实证研究. 《系统管理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2期.邵真.葛虹.冯玉强.刘鲁宁. [9].组织文化、知识转移与新服务开发绩效:城市商业银行案例. 《管理工程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4期.李靖华.庞学卿.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高中艺术生发展前景 文献综述 姓名:xxx学号:xxxxxxxxx 班级:xxxxxxx 前言: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艺术教育如今越来越得到教育界、艺术界、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同时伴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及向往,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和学生注重人格的塑造和技能的培养,在课余时间选择各种艺术补习班已经习以为常,各类艺术补习班也早已成为当今社会艺术消费新的亮点。这种对艺术知识进行学习和补习的方式,即艺术教育,如今已悄然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本文力图通过对部分地区不同年龄段学生艺术知识学习生活状况的调研,从一个全面而全新的角度透析艺术教育问题以及艺术生的发展前景问题,相信这将会对当今艺术教育形式沿着更加正确的方向顺利展开有及艺术教育的实践性探索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产物,艺术教育发展的调研却很少有人去开展,为此,本文拟从实际出发研究艺术教育发展的社会化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和分析学校艺术教育及艺术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思路,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艺术教育这门学科展开对艺术教育模式及发展前景的探究。 一、各领域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1、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发展研究。 上个世纪,信息传播或者说人类艺术传播的最伟大事件,就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和迅速普及。由先进科学技术一手打造的新媒体横空出世,以其特有的多远化、交互性、超前性等特点一跃成为最受关注和瞩目的全新艺术形态,曾经陪伴我们许久的视听方式被彻底摧垮。我们已经生活在数字时代,一切新的传播媒介都成为新媒体艺术的特殊载体。因此,积极探索新媒体艺术教育,建构更有文化意

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 K]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 -18.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1]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2]OU J P,SOONG T T,et al.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 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 Eng,199 7,38(3):358-361.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可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炜.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电子文献 [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标识]:[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 [M/CD]光盘图书、[DB/OL]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

文献综述的类型

一、文献综述的类型、特点及作用 文献综述是“一种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一定时空范围内有关特定课题研究的全部或大部情报的基础上,简明的类述其中的最重要部分,并标引出处的情报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的定义包含三个基本要素:首先,文献综述反映原始文献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它反映一定时期内或是某一时期一定空间范围的原始文献的内容。其次,文献综述集中反映一批相关文献的内容。其它二次文献如题录、索引、文摘、提要等一条只能揭示一篇原始文献的外表信息或内容信息,且各条目之间没有联系,而综述一篇可集中一批相关文献,且将这批文献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予以揭示,信息含量比二次文献多得多。第三,文献综述是信息分析的高级产物。书目、索引等是对原始文献的外表特征进行客观描述,不涉及文献内容,编写人员不需了解原始文献的内容,也不需具备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提要、文摘是对原始文献的内容作简要介绍和评价,编写人员需要具有相关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以识别和评价原始文献;文献综述则要求编写人员对综述的主题有深入的了解,全面、系统、准确、客观地概述某一主题的内容。运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等方法对一定范围的文献进行深度加工,对于读者具有深度的引导功能,是创造性的研究活动。 1.文献综述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献综述进行划分,最常见的方法是根据文献综述反映内容深度的不同即信息含量的不同划分 按照文献综述信息含量的不同,可将文献综述分为叙述性综述、评论性综述和专题研究报告三类。 叙述性综述是围绕某一问题或专题,广泛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其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和综合,并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对有关的理论、观点、数据、方法、发展概况等作综合、客观的描述的信息分析产品。叙述性综述最主要特点是客观,即必须客观地介绍和描述原始文献中的各种观点和方法。一般不提出撰写者的评论、褒贬,只是系统地罗列。叙述性综述的特点使得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花费较少的精力了解到本学科、专业或课题中的各种观点、方法、理论、数据,把握全局,获取资料。 评论性综述是在对某一问题或专题进行综合描述的基础上,从纵向或横向上作对比、分析和评论,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明确取舍的一种信息分析报告。评论性综述的主要特点是分析和评价,因此有人也将其称为分析性综述。评论性综述在综述各种观点、理论或方法的同时,还要对每种意见、每类数据、每种技术做出分析和评价,表明撰写者自己的看法,提出最终的评论结果。可以启发思路,引导读者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专题研究报告是就某一专题,一般是涉及国家经济、科研发展方向的重大课题,进行反映

食品安全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综述 食品安全是一个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问题,它涉及到资源配置与环境保护、需求的满足与社会福利的改善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也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不同时期由于食品安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也不相同。本章通过对食品安全相关文献的回顾与比较,以掌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脉络。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食品安全问题的提出 食品安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国外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侧重食品数量安全(food Sedcurity)到侧重食品质量安全的转变过程。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机构举行的世界粮食会议上,将食品安全定义为:所有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维持健康的生存所必需的足够食物。1983年,FAO前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将食品安全最终目标解释为确保 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一概念主要强调了一国的食品供给数量能否满足人口的基本需要,并且更关注社会弱势人群(如穷人、妇女和儿童等)的食品可获得性,以避免和减少饥荒和营养不良现象的发生,因而与缓解和消除贫困问题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题为《品安全在卫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的文件中,把“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作为同意语,定义为:“生产、加工、储存、分配和制作食品过程中确保食品安全可靠,有益于健康并且适合人消费的种种必要条件和措施”。1996年,WHO在《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性计划指南》中,对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别,其中食品安全被解释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卫生则指“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 食品安全规制主体 食品安全规制的主体主要有规制机构、企业、用户(消费者)和非政府机构。针对消费者在食品安全规制中的作用,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 May Aung(2004)在研究中表明,所有国家必须考虑消费者利益,使消费者能够参加培训、决策以及国家食品安全系统的发展、调整和实施活动; AndrewFearne,JulieA.Caswell和Spence Henson(2007)的研究表明:根据各国食品安全形势、食品行业特征、消费者消费行为模式的不同,各国对食品行业的规制模式也有很大差异。Geoffrey podger(2005)的研究表明世界各国大致形成了两种食品安全规制机构设立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多部门共同负责的模式和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代表的由一个独

组织行为学-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组织得到恢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我国新型社会发展的活力,社会组织的发展迎来一个新的契机。社会组织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要素,也是社会自由发展面貌的充分体现。研究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情况,对于突破当前社会组织面临的角色困境与今后的转型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将对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进行进一步合理探索。 关键词:社会组织;发展;文献综述 一.中国社会组织发展概述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政策造就的‘总体性社会’的逐步解体,由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转型需要所推动的我国各类社会组织逐步恢复生机并蓬勃发展起来,成为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表征。”[1]“社会组织,又称‘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泛指那些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公民自发成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社会性特征的各种组织形式及其网络形态。这些组织中通常包括各种冠以‘学会’、‘研究会’、‘协会’、‘商会’、‘促进会’、‘联合会’等名称的会员制组织,以及包括基金会和各种民办学校、民办医院、民办社会福利设施等各类公益服务实体在内的非会员制组织。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社会组织经历20世纪80年代的兴起与繁荣,90年代的转型与规范管理,近年来开始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和趋势。”[2] 2006年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特点。 社会组织从数量增长转向结构优化。在2006年以前,社会组织在数量上呈现为快速增长,但近年来社会组织的数量增长明显放缓。在数量增长减缓的同时,社会组织发展中出现了较为显著的结构优化趋势:一是基金会等资助型组织、支持型组织发展迅速;二是城市基层的社区社会组织空前活跃;三是社会组织之间特别是草根社会组织的横向联系趋于紧密,社会组织网络化趋势加强;四是社会组织中的各种服务类组织发展较快,公益资源较多地向服务领域集中,政府购买服务也主要向服务类社会组织倾斜。 社会组织的资源结构发生显著变化。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被誉为“井喷式”的公益慈善捐赠与志愿服务热潮,带动了中国社会组织资源供给格局的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资源供给主体发生显著变化,多元主体开始取代单一主体;二是资源供给规模发生显著变化,开始出现大型乃至于巨大型基金会,政府购买服务的支出规模也在急剧增大;三是长期制约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资源约束有所缓解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根本改善。 二.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困境 第一,“按照社会组织的角色理论来分析,当前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遭遇到一个很大的瓶颈,一方面政府和公众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寄予很大的期待,或者说社会组织承担的角色期待很高;另一方面,从社会组织的角色实践来看,社会组织在现实中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制约性的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社会组织的自身能动性有待发挥,行动力也多有不足,由此导致社会组织的角色功能难以实现。就政府对于社会组织的角色期待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组织常常被看作是政府管理的‘减肥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问题已经不能单

新媒体营销外文翻译文献

新媒体营销外文翻译文献 (文档含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译文: 研究微博中承诺和信用对消费者行为倾向的影响 ——基于关系营销的角度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消费者对企业通过微博进行关系营销的观点。这项研究是以承诺-信用理论以及消费者对企业微博形象、承诺、信用、满意度和社群意识对消费者的行为倾向的研究为基础的。这项研究的成果可以成为企业利用微博进行关系营销的准则。这项研究显示消费者的满意度对承诺、信用、社群意识和消费者的行为倾向具有积极影响。企业形象对承诺和信用的影响是成立的,但对行为倾向的影响需须经由承诺和信用产生中介效果。信用对承诺和社群意识的影响是存在的,但是对行为倾向的影响须经由承诺和社群意识产生中介效果。最后,承诺和社群意识对行为倾向的影响是成立的。 关键词:微博、关系营销、满意度、企业形象、承诺、信用、社群意识、行为倾向 1、引言 当我们在新的经济时代面临着现今的商业环境时,许多企业在短时间内就变成了一个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企业必须了解他们的顾客,了解顾客的需求,并且通过专项服务满足顾客的需求。随着技术时代环境的改变,企业已经通过信息系统与客

户建立了关系。随着顾客上网历史的增加,企业可以提供给他们更多的产品信息并且在第一时间获得顾客的回复。通过这种方法,客户服务的成本可以降低;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可以变得稳定;企业与客户之间可以建立更多的联系;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可以个性化。 基于格朗鲁斯的研究,他认为关系营销意味着企业通过发展、维护和提高与顾客的关系来达到企业的目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发展其吸引力来构建自己的形象以留住和吸引新的顾客。因此,一个企业的专业性和企业形象的构建对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公司是否可以提供服务或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影响着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和忠诚度。 基于Web2.0大流行,大众媒体已经覆盖了许多拥有新颖、有趣故事的网站,吸引了更多的公众关注互联网。这些问题对因特网的常用用户来说都不是问题。因特网发展很迅速。近来微博服务供应商例如Facebook、Twitter和Plurk是新闻的热点话题,已经聚集了大量用户。根据市场研究公司的成员尼尔森最近的一份报告,在2008年二月到2009年二月间,Twitter是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社交网站(从475000个用户到17600000个用户)。它的绝对访客增长率在美国是1382%。在2009年五月,全国用户数量达到37300000,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据。博客用户一直在讨论是否微博可以取代博客。因特网用户最关注的是微博是否可以缩短他们与朋友们之间的距离,是否可以帮助他们交到新朋友。然而,商人们最关注的是微博是否可以替代博客变为一个新的营销武器。 博客营销是指不仅让因特网用户变的亲密,也是指需要“可信的”网络发言人的赞语。博客成为值得信赖的网络发言人是由于他们长时间在某些话题上努力花费时间。通过写文章,他们在互联网用户的心中构建了“大师”的形象。结果,即使他们的一个“好”字也对有科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这就是博客营销的有效性。博客的权利:检查实际操作者在博客上的使用对公共关系产生的影响。 对于微博,我们可以在Twitter上看到谷歌。在谷歌在Twitter上的账户建立后,立马就有16000个追随者。现在谷歌在Twitter上的追随者有1670000人。这意味着谷歌每在Twitter上发表一条新闻,1760000个人在下一秒将在互联网或手机短信上被通知。这种传播新闻的速度和范围是令人吃惊的。 再来说说戴尔,一个主要的国际电脑制造商,例如,通过微博的能力来提供信息,特别提供了可以通过短信迅速传递给所有微博用户信息的功能。因为价钱很合理,许多用户已经立即决定变成戴尔的追随者。并且戴尔继续提供给追随者们更多的第一手优惠券。结果,通过微博达到的总订单金额已经达到了新台币100000000元。通过微博,消息可以更加迅速地传递给互联网用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一种营销信息都可以通过微博随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