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课荔枝蜜
荔枝蜜PPT教学课件

第一个意象,把酒问天:一问明月几时 才有,二问天宫今是何年。面对青天明 月,心中无限怅惘。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第二个意象:欲归又恐。想追求又害怕, 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第三个意象:起舞自娱。作出选择: 还是在人间好。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第四个意象:月照无眠。月光 流转照离人 ,离人辗转思亲人。
• 千凿万击出深山, • 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身碎骨浑不怕,
• 要留清白在人间
• —于谦《石灰吟》
咏物寓理: 及物成趣:
• 半亩方塘一鉴开, • 天光云影共徘徊。 • 问渠哪得清如许, • 为有源头活水来。
• 鹅,鹅,鹅 , • 曲颈向天歌。 • 白毛浮绿水,
• —朱熹《观书有感》 • 红掌拨清波。
• 巴山楚水凄凉地 , 第一个意象:忆昔,凄凉经历 • 二十三年弃置身。 • 怀旧空吟闻笛赋, 第二个意象:抚今,悲痛感受 • 到乡翻似烂柯人。 • 沉舟侧畔千帆过, 第三个意象:想事,沉重比喻 • 病树前头万木春。 • 今日听君歌一曲, 第四个意象:听歌,精神一振 • 暂凭杯酒长精神。
• 诗词中的“象”一般有四指:人、事、 物、景;“意”则有四涵:情、志、理、 趣。于是便可以组合成16种基本意象, 就全篇而言,即为16种基本意境。 如 下表
叙事含理: 叙事谐趣:
• 昨日入城市, • 归来泪满巾。 • 遍身罗绮者, • 不是养蚕人 。
• 常记溪亭日暮, • 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 • 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 • 惊起一滩鸥鹭。
托物寄情 : 托物言志:
• 驿外断桥边, • 寂寞开无主。 • 已是黄昏独自愁, • 更著风和雨。 • —陆游《咏梅》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荔枝蜜》说课稿教案

《荔枝蜜》说课一、说教材: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荔枝蜜》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讲读课文。
本单元的文章是写动物的,有的还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都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课就是一篇富于诗情和哲理的优秀散文。
作者由荔枝蜜的香甜,联想到新生活的美好,再由蜜蜂辛勤地采花酿蜜,联想到劳动人民为创造新生活而进行的忘我劳动。
2.教材简析:本文写于20世纪50年代,自然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
但是,这篇散文至今仍然有其思想价值。
用辛勤诚实的劳动,给人以极好的东西,这是市场经济最需要的。
教读这篇散文,应该引导学生汲取精华。
明白奉献的人生是最美的人生,懂得生活中的美是劳动创造的。
3.教学目标:课文的大意学生不难领会,学生懂得的就不必讲,我认为应抓住几个关键,引导学生深入一步理解。
喝荔枝蜜的感受,是一处关键,从中可体会给人以极好的东西所赢得的好感;老梁的介绍和作者的感悟,是一处关键,从中可以领悟蜜蜂精神的实质;联想到农民,联想到自己,是一处关键,从中可以领会作者尊重和热爱劳动者的感情。
因而,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制定为以下几点:①把握以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文章结构。
②体会作者借助抒情,以物喻人,展开联想,深化主题来歌颂为人类酿造最甜美的生活的人们的奉献精神。
③让学生通过清晰,流畅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引文用语并与作者的思想共鸣。
4.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文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引导学生理出课文的线索,了解本文运用联想借物喻人,借物抒情的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本文是赞美蜜蜂的,但课文并没有一开始就写蜜蜂,而写荔枝林等,学生对这些内容可能不太理解。
因而,我把教学难点定为以下两点:①课文写的是蜜蜂,作者课题为什么不用“蜜蜂”而用“荔枝蜜”?②作者如何由荔枝树想到荔枝,由鲜荔枝引出荔枝蜜,由荔枝蜜的甜美想到生活的甜美?二、说教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致力于教学方式的革新,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考虑本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打算采用“自读——导学——反馈”的教学方法。
《荔枝蜜》 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荔枝蜜》,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荔枝蜜》,使学生感受自然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荔枝蜜》是人教版必修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对荔枝蜜的描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3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对荔枝的认识,激发学生对《荔枝蜜》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3.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4.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共同进步。
4.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荔枝蜜》5.2 相关资料:荔枝的生长过程、蜂蜜的制作过程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荔枝和蜂蜜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荔枝蜜》的兴趣。
6.2 引导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6.3 培养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荔枝蜜》 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荔枝蜜》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杨朔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荔枝蜜》,学生能够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之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荔枝蜜》是现代著名作家杨朔写于1959年的一篇散文。
作者以荔枝蜜为线索,从儿时对荔枝蜜的喜爱,引出对勤劳的蜜蜂的赞美,进而联想到工地上的劳动者,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欣赏作者优美的文字。
难点:理解作者从荔枝蜜写到劳动者的写作手法,以及文章所传达的深刻哲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杨朔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5 课堂练习学生口头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作业内容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2 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要求书写工整,答案准确。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内容对学生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学习态度进行综合评价。
5.2 评价方法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5.3 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四个等级,根据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定。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6.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荔枝蜜》ppt课件

动物的肌肉,注入毒素。蜜蜂是采用刺蜇人注入毒
素的,故“蜇”比“叮”更准确。
back
第一段小结:
作者先写到花鸟草虫这些能上得画的,原 物往往叫人喜爱。“往往”表示是一种普遍现象, 但不是绝对的,全部的。紧接着作者用一个“却” 字来个转折,说出相反的意思,自己“不大喜欢”, 而后面就接着说到不喜欢的原因。
荔枝蜜
杨 朔 (shuò) (1913— 1968),现代作家,原名杨毓(yù) 瑨( jìn),山东蓬莱县人。
《荔枝蜜》是选自 《杨朔散 文选》,写于20世纪50年代,当 时知识分子戴着“资产阶级”的 帽子,他们最大的愿望是通过辛 勤的劳动摘掉这顶帽子,能够成 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作者“梦 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就是 反映了这种愿望。
下一页
思
考 问题三、作者笔下的荔枝林是茂盛的,荔枝果 是鲜美的,荔枝蜜是香甜的,他是怎样写的?
荔枝林:“满野的荔枝树”、“叶子密得不透缝” 、像“黑黝 黝的小山” 、“汪洋大海” 。
荔枝果:引述苏东坡的词句作证明,“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例证法。
荔枝蜜:“成色纯,养分多”,“香甜里带着股清 气”,CONTENTS来自01 添加标题 作者简介
02 添加标题 生字难词
03 添加标题 问题思考
04 添加标题 课文讲读
思
考问题一、作者为什么总不大喜欢蜜蜂? 析:小时候被蜇。
问题二、第一自然段第三句中的“蜇” 是否可换为“叮”,为什么?
析:不行,因为“叮”是指用针形口器插入人或动物
皮肤吸取血液(yè);“蜇”是指用有毒腺的刺刺入人或
3. 完成练习一。
生字词
掐
蜇
啖
嘤嘤
蠕蠕 小
(人教版)《荔枝蜜》(教学课件)

杨朔
杨朔(shuò ) (1913—1968), 现代作家,原名杨毓(yù )瑨(jì n), 山东蓬莱县人。 《荔枝蜜》是选自 《杨朔散 文选》,写于 20 世纪 50 年代,当 时知识分子戴着“资产阶级”的 帽子,他们最大的愿望是通过辛 勤的劳动摘掉这顶帽子,能够成 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作者“梦 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就是 反映了这种愿望。
2 .十二个字——怨蜜蜂、 看蜜蜂、 赞蜜蜂、 学蜜蜂。
请做笔记
第二段(2~5)
第一段(1)
第四段(18~19)
第三段(6~17)
3.第一段(1), 第二段(2~5), 第三段(6~17), 第四段(18~19) 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如第三段为(6~18)或第18自然段单
独为一段。在课本旁标出来
目录
也就是四个小自然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作者笔下的荔枝林是茂盛的,荔枝果是鲜
美的,荔枝蜜是香甜的,他是怎样写的?
下一页
思 考
问题一、作者从“总不大喜欢”到变成“不觉 动了情,想去看看蜜蜂”的原因是什么?
析:直接原因是喝了香甜的荔枝蜜。吃蜜 想蜂,“动了情”也就是对蜜蜂产生向往之 情和想去看看的念头。
(一).默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 全文具体记叙了 几件事?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要求至少能说出五件以上) 2. 用尽量少的字概括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过程(四个 变化过程)。 3. 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即可如何划分段落)。
1.小时被蜜蜂蜇的经历;看荔枝林;想荔枝果;喝荔枝蜜; 参观“养蜂大厦”;农民在田里辛勤劳动;梦见自己变成蜜 蜂。组织这些材料的线索是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变化。
下一页
思 考
问题二、作者的目的是要写蜜蜂,那他为 什么还要在第二段中写到荔枝树、荔枝果、 荔枝蜜呢?也就是四个小自然段之间有什 么关系?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荔枝蜜》教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荔枝蜜》教学设计导语: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很重要的地位,是老师教学过程中的得力助手,能使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荔枝蜜》教学设计。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则谜语,请你们猜一猜这是一种什么水果?圆圆身子紫色壳,甜中带酸汁多多。
疙疙瘩瘩虽难看,果中皇后不虚传。
2、对,这就是我们同学们最喜欢吃的荔枝。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荔枝》。
请大家齐读课题。
3、请你谈一谈,课文可能会写什么内容?你对课文的作者有哪些了解呢?4、学生介绍作者的有关资料。
(肖复兴,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他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
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剥开:b1o,不能读成b#。
慰籍:ji8,不能读成j@。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时令:季节。
不消:不需要;不用;用不了。
容:允许;让。
“还没容我从书包里……”就是“还没让我从书包里……”。
纹络:本课指果皮上的花纹。
昂贵:价格很高。
玲珑剔透:本指器物精巧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
本课指荔枝小而好看。
不经意:不注意,不留神。
本课指母亲的动作非常自然,似乎是无意识地做的。
阔别重逢:久别重逢。
慰藉:安慰。
遗憾:本课指给自己留下的惋惜之情。
痛楚:悲痛。
(2)请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谈谈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第二十课荔枝蜜

一、课题:第二十课荔枝蜜(第一课时)二、教学内容:在本文的教学中意在多读,预习熟读课堂赏读,品味再读。
以读代讲,以读感悟,以读品情。
注重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和把我,加强学生对散文多种写法的掌握,在比较阅读中拓展运用,,在写作练习中提高升华。
课时安排:本课共二课时来完成。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字词的意义和用法2.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构思技巧,理解本文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为线索、记叙和抒情紧密结合,从而表现和突出中心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学习,让学生朗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层层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蜜蜂感情变化的过程,以及作者对蜜蜂倾注深情的原因,使学生加深对劳动人民的认识和感情,并且学习文中“蜜蜂”的无私奉献精神,启发、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积极表现、努力,面对困难不畏艰辛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作者是怎样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
2.作者先是赞美蜜蜂,又如何转而赞美劳动人民的。
教学难点: 1.作者要赞美蜜蜂,赞美劳动人民,为什么要花大量文字描写荔枝林、荔枝蜜?2.作者是怎样逐渐从描写荔枝林过渡到赞美劳动人民的?五、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生字词讲解的方法:演示法,归纳法,实物法,讲解课文的方法:朗读,复述,讲授,讨论。
六、教具准备:教材、配套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第二十课荔枝蜜第一段(1):不大喜欢蜜蜂。
第二段(2—5):想去看看蜜蜂。
荔枝蜜第三段( 6—17):赞美蜜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 .抄写生词(每个词语抄三遍)3.预习新课课后反思:授课时间:年月日一、课题:第二十课荔枝蜜(第二课时)二、教学内容:1.整合感知,播放课文,朗读视频。
让学生边听边看变边想理解并掌握作者对白杨树的情绪。
教学目标: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题:第二十课荔枝蜜(第一课时)
二、教学内容:在本文的教学中意在多读,预习熟读课堂赏读,品味再读。
以读代讲,以读感悟,以读品情。
注重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和把我,加强学生对散文多种写法的掌握,在比较阅读中拓展运用,,在写作练习中提高升华。
课时安排:
本课共二课时来完成。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生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构思技巧,理解本文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为线索、记叙和抒情紧密结合,从而表现和突出中心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学习,让学生朗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层层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蜜蜂感情变化的过程,以及作者对蜜蜂倾注深情的原因,使学生加深对劳动人民的认识和感情,并且学习文中“蜜蜂”的无私奉献精神,启发、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积极表现、努力,面对困难不畏艰辛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作者是怎样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
2.作者先是赞美蜜蜂,又如何转而赞美劳动人民的。
教学难点: 1.作者要赞美蜜蜂,赞美劳动人民,为什么要花大量文字
描写荔枝林、荔枝蜜?
2.作者是怎样逐渐从描写荔枝林过渡到赞美劳动人民的?
五、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生字词讲解的方法:演示法,归纳法,实物法,讲解课文的方法:朗读,复述,讲授,讨论。
六、教具准备:教材、配套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十课荔枝蜜
第一段(1):不大喜欢蜜蜂。
第二段(2—5):想去看看蜜蜂。
荔枝蜜
第三段( 6—17):赞美蜜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 .抄写生词(每个词语抄三遍)
3.预习新课
课后反思:
授课时间:年月日
一、课题:第二十课荔枝蜜(第二课时)
二、教学内容:1.整合感知,播放课文,朗读视频。
让学生边听边看变边想理解并掌握作者对白杨树的情绪。
教学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3.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环境烘托的手法并了解其作用,并能将这种手。
法学以致用进行小作文练习。
教学难点: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掌握本文中“白杨树”的象征义。
五、教学方法:⑴点拔法。
⑵勾画圈点法
六、教具准备
课件,教案,班班通,教材
七、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第二十课荔枝蜜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做练习册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