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部件的设计准则

合集下载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加强筋篇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加强筋篇

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加强筋篇基本设计守则加强筋在塑胶部件上是不可或缺的功能部份。

加强筋有效地如『工』字铁般增加产品的刚性和强度而无需大幅增加产品切面面积,但没有如『工』字铁般出现倒扣难於成型的形状问题,对一些经常受到压力、扭力、弯曲的塑胶产品尤其适用。

此外,加强筋更可充当内部流道,有助模腔充填,对帮助塑料流入部件的支节部份很大的作用。

加强筋一般被放在塑胶产品的非接触面,其伸展方向应跟随产品最大应力和最大偏移量的方向,选择加强筋的位置亦受制於一些生产上的考虑,如模腔充填、缩水及脱模等。

加强筋的长度可与产品的长度一致,两端相接产品的外壁,或只占据产品部份的长度,用以局部增加产品某部份的刚性。

要是加强筋没有接上产品外壁的话,末端部份亦不应突然终止,应该渐次地将高度减低,直至完结,从而减少出现困气、填充不满及烧焦痕等问题,这些问题经常发生在排气不足或封闭的位置上。

加强筋一般的设计加强筋最简单的形状是一条长方形的柱体附在产品的表面上,不过为了满足一些生产上或结构上的考虑,加强筋的形状及尺寸须要改变成如以下的图一般。

长方形的加强筋必须改变形状使生产更容易加强筋的两边必须加上出模角以减低脱模顶出时的摩擦力,底部相接产品的位置必须加上圆角以消除应力集过份中的现象,圆角的设计亦给与流道渐变的形状使模腔充填更为流畅。

此外,底部的宽度须较相连外壁的厚度为小,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图a说明这个要求。

图中加强筋尺寸的设计虽然已按合理的比例,但当从加强筋底部与外壁相连的位置作一圆圈R1时,图中可见此部份相对外壁的厚度增加大约50%,因此,此部份出现缩水纹的机会相当大。

如果将加强筋底部的宽度相对产品厚度减少一半(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图b),相对位置厚度的增幅即减至大约20%,缩水纹出现的机会亦大为减少。

由此引伸出使用两条或多条矮的加强筋比使用单一条高的加强筋较为优胜,但当使用多条加强筋时,加强筋之间的距离必须较相接外壁的厚度大。

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加强筋篇

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加强筋篇

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加强筋篇基本设计守‎则加强筋在塑‎胶部件上是‎不可或缺的‎功能部份。

加强筋有效‎地如『工』字铁般增加‎产品的刚性‎和强度而无‎需大幅增加‎产品切面面‎积,但没有如『工』字铁般出现‎倒扣难於成‎型的形状问‎题,对一些经常‎受到压力、扭力、弯曲的塑胶‎产品尤其适‎用。

此外,加强筋更可‎充当内部流‎道,有助模腔充‎填,对帮助塑料‎流入部件的‎支节部份很‎大的作用。

加强筋一般‎被放在塑胶‎产品的非接‎触面,其伸展方向‎应跟随产品‎最大应力和‎最大偏移量‎的方向,选择加强筋‎的位置亦受‎制於一些生‎产上的考虑‎,如模腔充填‎、缩水及脱模‎等。

加强筋的长‎度可与产品‎的长度一致‎,两端相接产‎品的外壁,或只占据产‎品部份的长‎度,用以局部增‎加产品某部‎份的刚性。

要是加强筋‎没有接上产‎品外壁的话‎,末端部份亦‎不应突然终‎止,应该渐次地‎将高度减低‎,直至完结,从而减少出‎现困气、填充不满及‎烧焦痕等问‎题,这些问题经‎常发生在排‎气不足或封‎闭的位置上‎。

加强筋一般‎的设计加强筋最简‎单的形状是‎一条长方形‎的柱体附在‎产品的表面‎上,不过为了满‎足一些生产‎上或结构上‎的考虑,加强筋的形‎状及尺寸须‎要改变成如‎以下的图一‎般。

长方形的加‎强筋必须改‎变形状使生‎产更容易加强筋的两‎边必须加上‎出模角以减‎低脱模顶出‎时的摩擦力‎,底部相接产‎品的位置必‎须加上圆角‎以消除应力‎集过份中的‎现象,圆角的设计‎亦给与流道‎渐变的形状‎使模腔充填‎更为流畅。

此外,底部的宽度‎须较相连外‎壁的厚度为‎小,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图a‎说明这个要‎求。

图中加强筋‎尺寸的设计‎虽然已按合‎理的比例,但当从加强‎筋底部与外‎壁相连的位‎置作一圆圈‎R1时,图中可见此‎部份相对外‎壁的厚度增‎加大约50‎%,因此,此部份出现‎缩水纹的机‎会相当大。

如果将加强‎筋底部的宽‎度相对产品‎厚度减少一‎半(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图b‎),相对位置厚‎度的增幅即‎减至大约2‎0%,缩水纹出现‎的机会亦大‎为减少。

产品结构之设计准则及机构安全规范

产品结构之设计准则及机构安全规范

产品结构之设计准则及机构安全规范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及机构安全规范是为了确保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并保障用户和产品本身的安全。

以下是一些关键准则和规范的总结:1.合理的结构布局:产品结构布局应合理,确保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连接方式能够实现承载设计要求和功能要求。

2.结构材料的选择:根据产品的使用环境和功能,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结构设计。

材料的强度、耐磨性、耐腐蚀性等性能要符合产品的设计要求。

3.系统的可靠性设计:在产品结构设计时,要考虑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例如,对于机械结构部分,要采取适当的缓冲和阻尼措施,以减少震动和振动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4.安全可靠的连接方式:产品的各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可靠性,以确保在产品正常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失效或松动的情况。

5.机构的操作安全:对于存在危险操作的机构,应设计合适的安全保护措施,如防护罩、安全开关等,以减少操作过程中可能导致的事故风险。

6.机构稳定性的考虑:产品结构设计时要考虑机构的稳定性,避免出现过分敏感的结构,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稳定的情况。

7.强度和承载能力的设计:根据产品的使用要求和负荷要求,对产品的各结构部分进行强度计算和设计,以确保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承受相应的负荷,并防止结构部件的破坏。

8.机构的易维护性:产品的结构设计应考虑到维护和保养的需求,便于维修和更换关键部件,提高产品的可维护性和寿命。

9.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和法规:产品结构设计应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法规,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合规性,避免可能产生的安全事故。

10.安全性能测试和验证:对产品结构进行安全性能测试和验证,确保产品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和安全标准,没有明显的安全隐患。

总之,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和机构安全规范是确保产品能够满足设计要求、用户需求和安全标准的重要内容。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应密切关注产品的结构合理性、安全性能和稳定性,并依据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验证和测试。

机械设计的重要参数与设计准则

机械设计的重要参数与设计准则
机械设计的重要参数与设计准则
汇报人:XX
目录
03
材料与工艺
02
机械设计准则
01
机械设计的重要参数
04
精度与公差
05
安全与环保
06
经济性分析
机械设计的重要参数
01
尺寸参数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长度:表示物体的长度,如长度、直径、半径等
高度:表示物体的高度,如高度、深度等
检验标准:根据设计要求和行业标准,制定检验标准和检验流程
误差控制
误差检测与补偿:采用误差检测设备,进行误差补偿和修正
误差控制方法: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提高加工精度、优化装配工艺等
误差分析:确定误差来源,分析误差影响因素
误差来源:测量误差、加工误差、装配误差等
安全与环保
05
安全防护
安全防护的定期检查和维护
安全防护设备的选用和安装
安全防护措施的设计和实施
机械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安全因素
环保要求
材料选择:使用环保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添加标题
节能设计: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
添加标题
废气处理:采用有效的废气处理技术,减少废气排放
添加标题
废水处理:采用有效的废水处理技术,减少废水排放
添加标题
噪音控制:采用有效的噪音控制技术,减少噪音污染
设计成本:优化设计,降低设计时间和成本
制造成本
材料成本:选择合适的材料,降低成本
加工成本:优化加工工艺,减少加工时间
装配成本:简化装配过程,提高装配效率
维护成本:设计易于维护的产品,降低维护费用

产品结构之设计准则及机构安全规范

产品结构之设计准则及机构安全规范

产品结构之设计准则及机构安全规范产品设计准则及机构安全规范是为了确保产品的结构设计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以保障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下面将从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和机构安全规范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产品结构设计准则1.强调功能与性能的平衡:在产品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需求和性能指标,以便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的性能达到预期目标。

2.强化材料与结构的兼容性:选择适用的材料,确保其与产品的结构相匹配,既要保证材料的质量和可靠性,又要考虑成本和制造工艺的可行性。

3.降低成本与提高效率:在产品结构设计阶段,要注重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避免设计过度复杂或使用过多的零部件,以减少生产成本和生产时间。

4.考虑可维护性和可靠性:在产品结构设计中,要考虑产品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确保产品易于维修和保养,减少故障率,延长使用寿命。

5.强调设计的安全性:在产品结构设计中,要注重产品的安全性,遵循相关的安全规范和标准,确保产品结构设计的安全性,防止因结构问题而造成的安全事故。

6.提高产品的环境适应性:在产品结构设计阶段,要考虑产品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使用,以确保产品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正常运行。

1.强化机构的稳定性:机构安全规范要求在机构设计中注重提高机构的稳定性,避免机构在使用过程中因失稳而造成的安全隐患。

2.加强机构的承载能力:机构安全规范要求机构具备足够的承载能力,能够承受正常工作状态下的荷载和冲击,避免因承载能力不足造成的安全事故。

3.优化机构的布置和布线:机构安全规范要求在机构的布置和布线中注重优化,确保机构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干涉、碰撞等安全问题。

4.强调机构配合的精度要求:机构安全规范要求机构的运动配合精度符合设计要求,避免由于精度不足而造成的故障和事故。

5.提高机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机构安全规范要求机构具备高可靠性和安全性,通过采用可靠的材料和工艺,以及进行严格的测试和质量控制,确保机构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产品结构设计准则--洞孔概要

产品结构设计准则--洞孔概要

产品结构设计准则--洞孔(Hole)转自:手机研发论坛在塑胶件上开孔使其和其它部件相接合或增加产品功能上的组合是常用的手法,洞孔的大小及位置应尽量不会对产品的强度构成影响或增加生产的复杂性,以下是在设计洞孔时须要考虑的几个因素。

相连洞孔的距离或洞孔与相邻产品直边之间的距离不可少於洞孔的直径,如孔离边位或内壁边之要点图。

与此同时,洞孔的壁厚理应尽量大,否则穿孔位置容易产生断裂的情况。

要是洞孔内附有螺纹,设计上的要求即变得复杂,因为螺纹的位置容易形成应力集中的地方。

从经验所得,要使螺孔边缘的应力集中系数减低至一安全的水平,螺孔边缘与产品边缘的距离必须大於螺孔直径的三倍。

I盲孔穿孔僧次多唇次穿孔穿孔穿孔的类别A =子[直1SB = AC 二AD二场孔离边位或内壁边之要点穿孔从装配的角度来看,穿孔的应用远较盲孔为多,而且较盲孔容易生产。

从模具设计的角度来看,穿孔的设计在结构上亦较为优胜,因为用来穿孔成型的边钉的两端均可受到支撑。

穿孔的做法可以是靠单一边钉两端同时固定在模具上、或两枝边钉相接而各有一端固定在模具上。

一般来说,第一种方法被认为是较好的;应用第二种方法时,两条边钉的直径应稍有不同以避免因为两条边钉轴心稍有偏差而引致产品出现倒扣的情况,而且相接的两个端面必须磨平。

盲孔盲孔是靠模具上的哥针形成,而哥针的设计只能单边支撑在模具上,因此很容易被溶融的塑料使其弯曲变形,形成盲孔出现椭圆的形状,所以哥针的长度不能过长。

一般来说,盲孔的深度只限於直径的两倍。

要是盲孔的直径只有或於1.5mm,盲孔的深度更不应大於直径的尺寸。

底的小於1/6D成型接燮形盲孔的设计要点钻孔大部份情况下,额外的钻孔工序应尽量被免,应尽量考虑设计孔穴可单从模具一次成型,减低生产成本。

但当需要成型的孔穴是长而窄时”即孔穴的长度比深度为大〔,因更换折断或弯曲的哥针构成的额外成本可能较辅助的彳爰钻孔工序为高,此时,应考虑加上彳爰钻孔工序。

钻孔工序应配合使用钻孔夹具加快生产及提高品质,亦可减少因断钻咀或经常番磨钻咀的额外成本及时间;另一做法是在塑胶成品上加上细而浅的定位孔以代替使用钻孔夹具。

机械结构设计准则

机械结构设计准则

机械结构设计准则机械结构设计是指根据机械系统的功能要求和工作环境条件,合理选择结构形式和尺寸,确定零部件的布置和连接方式,以及确定材料和加工工艺等,从而满足机械系统的设计性能和可靠性要求的过程。

在进行机械结构设计时,需要遵循一些准则和原则,以确保设计的机械结构能够满足要求,并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机械结构设计准则。

1. 强度准则:机械结构的强度是指其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承受的外部载荷和内部力的能力。

设计时应根据受力情况合理选择材料,并进行强度计算,以确保结构的强度满足要求。

2. 刚度准则:机械结构的刚度是指结构在受力时的变形情况。

设计时应根据结构的刚度要求,合理选择结构形式和尺寸,以及确定零部件的连接方式,以保证结构的刚度满足要求。

3. 稳定性准则:机械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受力时的稳定性能。

设计时应根据结构的稳定性要求,合理选择结构形式和尺寸,以及确定零部件的布置和连接方式,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满足要求。

4. 可靠性准则:机械结构的可靠性是指结构在设计寿命内能够正常工作的概率。

设计时应考虑结构的可靠性要求,合理选择材料和加工工艺,以及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以保证结构的可靠性满足要求。

5. 经济性准则:机械结构设计应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成本。

设计时应合理选择材料和加工工艺,以及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尺寸优化,以提高结构的经济性。

6. 可维护性准则:机械结构设计应考虑结构的可维护性,以方便日常维护和保养。

设计时应合理选择结构形式和尺寸,以及确定零部件的布置和连接方式,以提高结构的可维护性。

7. 安全性准则:机械结构设计应考虑结构的安全性,以防止事故和危险的发生。

设计时应合理选择材料和加工工艺,以及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以提高结构的安全性。

8. 美观性准则:机械结构设计应考虑结构的美观性,以提高产品的外观质量。

设计时应合理选择结构形式和尺寸,以及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外观处理,以提高结构的美观性。

机械零件的设计准则

机械零件的设计准则

机械零件的设计准则
机械零件是机械设备中的核心部件,其设计直接影响着整个设备
的性能和寿命,因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讲述机械零件的设计准则:
1. 功能性
设计机械零件的首要目的是完成其所需的功能。

在设计时需要明
确零件所需完成的任务和运转环境,然后根据这些信息确定材料、尺寸、形状和配合方式等基本要求。

2. 可制造性
机械零件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大量的制造技术问题,如加工工艺、
工作量、排产等。

好的机械零件设计必须考虑到成本和生产过程中的
容错能力。

3. 安全性
机械零件的设计必须保证安全可靠。

作为一个机械工程师,必须
了解机械零件的功能及其运转条件,考虑到机械零件对人员或设备造
成潜在的风险,才能设计出安全可靠的机械零件。

4. 维护性
机械零件已经投入使用后,需要进行不断的维护和保养。

因此在
设计时应该考虑到机械零件的更换、维修难度,是否需要预留拆卸接
口等问题。

5. 环保性
在现代社会,环保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因此机械零件的设计也要考虑到环保。

在设计机械零件时,应该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材料和能源浪费,使机械设备更加环保。

通过上述五个方面的准则,我们可以在机械零件设计中更准确、全面、有指导性地考虑到不同的因素,从而设计出性能、可靠性和经济性更好的机械零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壁厚 (Wall Thickness)
差不多设计守则
壁厚的大小取决於产品需要承受的外力、是否作为其他零件的支撑、承接柱位的数量、伸出部份的多少以及选用的塑胶材料而定。

一般的热塑性塑料壁厚设计应以4mm为限。

从经济角度来看,过厚的产品不但增加物料成本,延长生产周期”冷却时刻〔,增加生产成本。

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过厚的产品增加引致产生空穴”气孔〔的可能性,大大削弱产品的刚性及强度。

最理想的壁厚分布无疑是切面在任何一个地点差不多上均一的
厚度,但为满足功能上的需求以致壁厚有所改变总是无可幸免的。

在此情形,由厚胶料的地点过渡到薄胶料的地点应尽可能顺滑。

太突然的壁厚过渡转变会导致因冷却速度不同和产生乱流而造成尺寸不稳定和表面问题。

对一般热塑性塑料来讲,当收缩率”Shrinkage Factor〔低於0.01mm/mm时,产品可容许厚度的改变达;但当收缩率高於
0.01mm/mm时,产品壁厚的改变则不应超过。

对一般热固性塑料来讲,太薄的产品厚度往往引致操作时产品过热,形成废件。

此外,纤维填充的热固性塑料於过薄的位置往往形成不够填充物的情况发生。

只是,一些容易流淌的热固性塑料如环氧树
脂”Epoxies〔等,如厚薄均匀,最低的厚度可达0.25mm。

此外,采纳固化成型的生产方法时,流道、浇口和部件的设计应使塑料由厚胶料的地点流向薄胶料的地点。

如此使模腔内有适当的压力以减少在厚胶料的地点出现缩水及幸免模腔不能完全充填的现象。

若塑料的流淌方向是从薄胶料的地点流向厚胶料的地点,则应采纳结构性发泡的生产方法来减低模腔压力。

平面准则
在大部份热融过程操作,包括挤压和
固化成型,均一的壁厚是特不的重要
的。

厚胶的地点比旁边薄胶的地点冷
却得比较慢,同时在相接的地点表面
在浇口凝固後出现收缩痕。

更甚者引致产生缩水印、热内应力、
挠曲部份歪曲、颜色不同或不同透明度。

若厚胶的地点渐变成薄胶的是无可幸免的话,应尽量设计成渐次的改变,同时在不超过壁厚3:1的比例下。

下图可供叁考。

转角准则
壁厚均一的要诀在转角的地点也同样需要,以免冷却时刻不一致。

冷却时刻长的地点就会有收缩现象,因而发生部件变形和挠曲。

此外,尖锐的圆角位通常会导致部件有缺陷及应力集中,尖角的位置亦常在电镀过程後引起不希望的物料聚积。

集中应力的地点会在受负载或撞击的时候破裂。

较大的圆角提供了这种缺点的解决方法,不但减低应力集中的因素,且令流淌的塑料流得更畅顺和成品脱模时更容易。

下图可供叁考之用。

转角位置的设计
转角位的设计准则亦适用於悬梁式扣位。

因这种扣紧方式是需要将悬梁臂弯曲嵌入,转角位置的设计图讲明假如转角弧位R太小时会引致其应力集中系数(Stress Concentration Factor)过大,因此,产品弯曲时容易折断,弧位R太大的话则容易出现收缩纹和空洞。

因此,圆弧位和壁厚是有一定的比例。

一般介乎0.2至0.6之间,理想数值是在0.5左右。

应力集中系数与圆弧/壁厚之关系
壁厚限制
不同的塑胶物料有不同的流淌性。

胶位过厚的地点会有收缩现
象,胶位过薄的地点塑料不易流过。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胶料厚度可供叁考。

热塑性塑料的胶厚设计叁考表
热固性塑料的胶厚设计叁考
事实上大部份厚胶的设计可从使用加强筋及改变横切面形状取缔之。

除了可减省物料以致减省生产成本外,取缔後的设计更可保留和原来设计相若的刚性、强度及功用。

下图的金属齿轮如改成使用塑胶物料,更改後的设计理应如图一般。

此塑胶齿轮设计相对原来金属的设计不但减省材料,消取因厚薄不均引致的内应力增加及齿冠部份收缩引致整体齿轮变形的情况发生。

不同材料的设计要点
ABS
a) 壁厚
壁厚是产品设计最先被考虑,一般用於注塑成型的会在1.5 mm
(0.06 in) 至4.5 mm (0.18 in)。

壁厚比这范围小的用於塑料流程短和细小部件。

典型的壁厚约在2.5mm (0.1 in)左右。

一般来讲,部件愈大壁厚愈厚,这可增强部件强度和塑料充填。

壁厚在3.8mm (0.15 in) 至6.4mm (0.25 in)范围是可使用结构性发泡。

b) 圆角
建议的最小圆角半径是胶料厚度的25%,最适当的半径胶料厚比例在60%。

轻微的增加半径就能明显的减低应力。

PC
a) 壁厚
壁厚大部份是由负载要求内应力几何形状外型塑料流量可注塑性和经济性来决定。

PC的建议最大壁厚为9.5mm (0.375 in)。

若要效果好,则壁厚应只是3.1mm (0.125 in)。

在一些需要将壁厚增加使强度加强时,肋骨和一些补强结构可提供相同结果。

PC大部份应用的最小壁厚在0.75 mm(0.03 in)左右,再薄一些的地点是要取决於部件的几何和大小。

短的塑料流程是能够达到0.3 mm (0.012 in) 壁厚。

壁厚由厚的过渡到薄的地点是要尽量使其畅顺。

所有情况塑料是从最厚的地点进入模腔内,以幸免缩水和内应力。

均一的壁厚是要专门重要的。

不论在平面转角位也是要达到这种要求,可减少成型後的变型问题。

LCP
a) 壁厚
由於液晶共聚物在高剪切情况下有高流淌性,因此壁厚会比其它的塑料薄。

最薄可达0.4mm,一般厚度在1.5mm左右。

PS
a) 壁厚
一般的设计胶料的厚度应不超过4mm ,太厚的话会导致延长了生产周期。

因需要更长的冷却时刻,且塑料收缩时有中空的现象,并减低部件的物理性质。

均一的壁厚在设计上是最理想的,但有需要将厚度转变时,就要将过渡区内的应力集中除去。

如收缩率在0.01以下则壁厚的转变可有的变化。

若收缩率在0.01以上
则应只有的改变。

b) 圆角
在设计上直角是要幸免。

直角的地点有如一个节点,会引致应力集中使抗撞击强度降低。

圆角的半径应为壁厚的25%至75%,一般建议在50%左右。

PA
a) 壁厚
尼龙的塑胶零件设计应采纳结构所需要的最小厚度。

这种厚度可使材料得到最经济的使用。

壁厚尽量能一致以消除成型後变型。

若壁厚由厚过渡至薄胶料则需要采纳渐次变薄的方式。

b) 圆角
建议圆角R值最少0.5mm (0.02 in),此一圆角一般佳可同意,在
有可能的范围,尽量使用较大的R值。

因应力集中因素数值因为R/T之比例由0.1增至0.6而减少了50% ,即由3减至1.5 。

而最佳的圆角是为R/T在0.6之间。

PSU
a) 壁厚
常用於大型和长流距的壁厚最小要在2.3mm (0.09in)。

细小的部件能够最小要有0.8 mm (0.03in) 而流距应不可超过76.2 mm (3 in)
PBT
a) 壁厚
壁厚是产品成本的一个因素。

薄的壁厚要视乎每种塑料特性而定。

设计之前宜先了解所使用塑料的流淌长度限制来决定壁厚。

负载要求时常是决定壁厚的,而其它的如内应力,部件几何形状,不均一化和外形等。

典型的壁厚介乎在0.76mm至3.2mm (0.03至0.125in)。

壁厚要求均一,若有厚薄胶料的地点,以比例3:1
的锥巴渐次由厚的地点过渡至薄的地点。

b) 圆角
转角出现尖角所导致部件的破坏最常见的现象,增加圆角是加强塑胶部件结构的方法之一。

若将应力减少5% (由3减至1.5) 则圆角与壁厚的比例由0.1增加至0.6。

而0.6是建议的最理想表现。

加强筋 ( Ribs )
差不多设计守则
加强筋在塑胶部件上是不可或缺的功能部份。

加强筋有效地如『工』字铁般增加产品的刚性和强度而无需大幅增加产品切面面积,但没有如『工』字铁般出现倒扣难於成型的形状问题,对一些经常受到压力、扭力、弯曲的塑胶产品尤其适用。

此外,加强筋更可充当内部流道,有助模腔充填,对关心塑料流入部件的支节部份专门大的作用。

加强筋一般被放在塑胶产品的非接触面,其伸展方向应跟随产品最大应力和最大偏移量的方向,选择加强筋的位置亦受制於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