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欣赏《原始狩猎图》《哀郢》《楚商》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华夏古韵》第二课时课例

欣赏《华夏古韵》教学课例课题:欣赏《楚商》《哀郢》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华夏古韵》之欣赏《楚商》《哀郢》课型:欣赏课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楚商》、《哀郢》两首音乐作品,感受音乐情绪,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音乐文化。
2.通过聆听作品、对比欣赏、分析音乐基本要素特点、听辨音色等方式,了解编钟和埙的音色、演奏特点等。
3.欣赏《楚商》、《哀郢》两首音乐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古韵。
教学重点:完整欣赏《楚商》、《哀郢》两首音乐作品,能听辨其音色。
教学难点:分析、感受两首作品中所蕴含的“古韵”。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钢琴、陶埙等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为电视剧情节选配音乐师:同学们今天需要我们完成一个任务,为一部宫廷电视剧中这样一段剧情选配音乐:皇上在元宵节这天赐百官宴,宴请群臣,宴会上请来宫廷乐师奏乐欢庆,请你帮这些乐师选一首乐曲,在百官宴上演奏。
给同学们三首音乐片段,选择并说明理由。
播放三段音乐:《春江花月夜》、《楚商》、《十面埋伏》生:认真聆听音乐,思考问题,选择答案(重点体会乐曲的音乐特点,所表现的音乐氛围及音乐情绪)师:同学们都觉得第二首音乐比较适合,你听出是什么主奏乐器了吗?生:编钟师:这首乐曲叫做《楚商》,是由曾侯乙编钟演奏的。
这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它不仅能产生节奏,还能奏出旋律与合声的效果。
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二、欣赏乐曲《楚商》1.初步感受乐曲师:播放音乐《楚商》(4分21秒)听了这首音乐之后,带给你最深刻的体验感受是什么?编钟的音色特点?生:认真聆听乐曲,聆听体验,畅谈感受其音乐风格特点及编钟音色。
2.了解曾侯乙编钟师:这首《楚商》体现了我国古代“以和为美”的审美格调,给人以“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感觉。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
让我们来听听专家是怎样介绍它的……播放视频短片《国家宝藏》片段(2分35秒)通过观看这段视频,你对曾侯乙编钟有了哪些了解?生:认真观看视频,快速记忆,小组抢答。
推荐八年级音乐下册第1单元神州古韵楚商教案花城版(1)

[推荐]八年级音乐下册第1单元神州古韵楚商教案花城版一、教学内容:1.编排并表演音乐情景剧。
2.欣赏《楚商》《原始狩猎图》《哀郢》二、教学目标:1.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上节课学习过的歌曲《阳关三叠》编排并表演音乐情景剧。
发挥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
2. 能够在音乐情景剧中将舞蹈、器乐演奏(吹竖笛)、吟诗等相关艺术手段融人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表现的能力。
3.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以编钟、乐舞等为代表的我国古代辉煌的音乐成就。
引导学生将各门学科(如历史、语文等)的相关知识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概念。
4.认识古代乐器骨笛、埙、编钟,能够分辨其音色。
通过对作品音乐要素的分析感受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古韵”。
三、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古代乐器骨笛、埙、编钟,能够分辨其音色。
教学过程:(一)复习歌曲《阳关三叠》采用齐唱、接唱、小组唱等方式复习歌曲《阳关三叠》。
(二)创编音乐情景剧1.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创编音乐情景剧“送友人”。
可以引导学生先讨论角色、剧情,然后进行剧本和台词创编,最后分角色表演。
2. 教科书中有角色和剧情的简单提示,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参考提示时不必拘泥于课本,可以自主创新;应鼓励别出心裁的设计方案和表演。
3. 对于人数较多的教学班,教师也可以从班级中选出几位“演员”表演给大家看。
对学生观众可以做简单的分工:可以安排部分女同学在周围做杨柳摇摆的示意,可以安排同学吹竖笛或演奏其他擅长的乐器作为声音背景,可以安排部分同学哼鸣《阳关三叠》的旋律营造某种氛围。
(三)欣赏《楚商》《原始狩猎图》《哀郢》1.问:通过听赏,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乐曲让你联想到什么场景?主要用什么乐器演奏的?2.播放录音。
3. 教师将学生回答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并总结这几首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古代音乐风格──凝重、庄严、神圣、清虚等。
4、教师简介编钟、骨笛和埙的相关知识。
5.讨论:是什么原因使这两首作品的音响不同于今天我们所听的音乐?答案可能会涉及乐器的音色、生活环境、音乐的作用等。
人教版初中音乐 原始狩猎图 教学设计

原始狩猎图教学设计1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所听、所唱音乐材料做直接的感想与体会并自主总结出我国古代音乐的基本特征;及时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原始狩猎图》音乐要素特点的分析抓住其“古韵”所在。
2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直笛等。
3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
1.播放上节课所学:古代歌曲《阳关三叠》。
2.各音乐探究学习小组做好交流准备。
【教学环节意图】:承上启下,延伸拓展。
二、复习琴歌《华夏古韵》。
1.吟诵歌词,寻找歌唱状态及歌曲意境。
2.视唱歌谱,分析琢磨歌曲音乐性。
3.师生互动,演绎琴歌《阳关三叠》。
【教学环节意图】:在前一课时的学习基础上与学生共同分析歌曲音乐特点,深入理解琴歌的情感和内涵。
指导学生以情真意切的歌声、惆怅清虚的直笛声表达琴歌意境。
三、自主学习,古韵探索。
1.前一节课课后布置各小组自选主题进行协作探究学习。
2.各主题探索小组进行创演展示、资料交流等音乐活动。
探索主题:(1)寻找流行歌曲中的古风古韵。
(2)古词新唱。
(3)寻找古代文人怡情雅趣的音乐表达方式。
(4)中国古代乐曲知多少?【教学环节意图】: 引导音乐探究学习小组协作探索,带动全班在“琴曲”“琴歌”“宋词”等音乐形式中寻找华夏古代音乐文化中的古韵之美。
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转变学生的音乐学习方式。
通过小组协作及创演等音乐活动丰富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对华夏古韵有更深刻的感悟。
三、感受认识,远古乐器。
1.认识远古乐器,听辨音色,感受华夏古代音乐古韵之美。
(埙、瑟、编磬、箎)2.欣赏《原始狩猎图》。
(1)认识骨笛。
(2)作品简介。
《原始狩猎图》是现代创作作品,但主奏乐器是中国古代传统乐器骨笛。
(3)初次聆听:联想场景,感知音色、气氛。
思考探讨:a.骨笛主题旋律出现几次?试着用语言描绘出每一次所刻画表现的音乐形象。
b.人声呼叫声出现几次?分别表现怎样的场景或情绪?c.你能拟出乐曲结构图吗?(4)再次聆听,欣赏骨笛与乐队演奏视频。
a.引导学生分析作品音乐要素特点寻找古韵。
八年级音乐下册 第1单元 欣赏《原始狩猎图》教案2 新人教版

《狩猎之舞》教案学情分析:由于媒体的广泛传播,流行音乐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学生,如花的季节却把缠缠绵绵的相思之意挂在嘴边。
课堂上,学生们只想听唱最新流行的歌曲,一听到古典音乐就唉声叹气。
但是,在我看来既不能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便听之任之;也不能完全排斥这种现象。
否则,是有悖于素质教育的核心,也不符合当前课改精神。
教学目标:1、认识和了解部分古代乐器,如:骨哨、骨笛、埙、编钟等。
2、欣赏关于远古时期的壁画、岩刻、花山岩画、舞蹈纹彩陶盆等,拓展艺术知识,丰富审美体验。
教学准备:《原始狩猎图》的音乐资料,原始壁画、岩刻的图片、文字,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教学重点、难点:在欣赏、情景表演、探究讨论等活动中,体验原始生活的情景,感受音乐与远古生活情节内容的完美结合。
教学准备:《原始狩猎图》的音乐资料,原始壁画、岩刻的图片、文字,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借景导入。
以音乐《原始狩猎图》的“引子”作为导入,随着我的描绘补充演绎出完整的远古人狩猎的场景,使学生感受出音乐的古朴音调、神秘和粗犷的音乐风格及独特的音响色彩。
(二)探访远古、艺术再现。
1、欣赏关于远古时期的壁画、岩刻。
内容包括:动物、放牧、舞蹈、战争等。
绘画手法:壁画一般是勾线涂色;岩刻一般是敲凿和磨刻。
绘画工具:壁画用的是苔藓类植物、兽毛,颜料是动物的脂肪和血调和的天然矿物;岩刻用的是石头。
2、讨论:远古人为什么会将这些动物刻画在岩石或洞穴中呢?远古人或是为了了解生活中的动物,或是为了记录某一次打猎的过程,或是为了记录每次打猎的成绩,或是为了祈求明天能打到更多的猎物等等原因。
3、了解古代的一些乐器(埙、骨哨、骨笛等,链接音频)。
(三)欣赏音乐、探究讨论。
1、聆听音乐骨哨与乐队《原始狩猎图》之“狩猎”。
(1)想想音乐所表现的画面情景。
(2)说说乐器“骨哨”和“埙”的音色特点。
(3)谈谈听完音乐后的感受。
2、请五名同学出来扮演远古人猎手,一个扮演野兽,随着音乐,再现激烈的狩猎场面。
欣赏《原始狩猎图》

(4)随音乐轻声哼唱A乐段旋律。
(5)A乐段表现了什么场景?
B乐段+尾声
(1)对比A乐段音乐发生了什么变化?
(2)B乐段表现了什么场景?
(3)尾声有什么特点?让你想到了什么?
3、再次完整聆听。
(1)在A乐段主题出现时轻声哼唱旋律。
(2)用心感受骨笛与乐队表现出的音乐意境。
3、随琴演唱主题曲谱。
小
结
学
情
分
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而且要能够初步感受并总结古代音乐的基本特征。
教
学
目
标
德育目标
(1)欣赏《原始狩猎图》、《哀郢》、《楚商》,了解源远流长的古代音乐及相关艺术的历史印痕,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认识和了解部分古代乐器,如:骨笛、埙、编钟等。
二、欣赏《原始狩猎图》
1、完整聆听
(1)这首欣赏曲带给你什么感受?(紧张、神秘、兴奋等)
(2)乐曲由几个乐段组成?(引子、A、B两乐段加尾声,复二部曲式)
(3)音乐主题用什么乐器演奏的?(骨笛)
(4)骨笛简介。(课件播放骨笛图片及相关资料)
2、分段聆听
引子+A乐段
(1)引子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2)你能听出引子部分由哪些乐器演奏的吗?
(3)在欣赏过程中,启发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深入感受音乐所呈现的画面。
重
点
1、认识和了解部分古代乐器。
2、欣赏三首乐曲,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难
点
1、分辨古代乐器的音色,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华夏古韵》教学设计(第2课时)

《华夏古韵》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欣赏《原始狩猎图》、《哀郢》、《楚商》2.内容解析《原始狩猎图》描绘了远古时期原始森林里的神秘气氛和捕猎场景。
表现了河姆渡远古先祖聪慧狩猎的生活状态,风格古朴、神秘而粗犷。
乐曲的结构是引子——狩猎——庆功——尾声,乐曲采用简洁朴素的音乐语言,充分发挥了骨哨独特的音色和淳朴的艺术魅力,通过各种乐器的特殊演奏手法,从而产生各种独特的音响效果,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远古时代原始森林夜幕中狩猎活动的图画。
乐曲还大胆地加上了各种人声,把先民们从发现猎物时的激动心情到捕获猎物后的狂喜场面刻画得栩栩如生。
80年代初期,赵松庭、蒋国基与作曲家钱兆熹共同策划“中国竹笛历史长河音乐会”,其中第一首作品就是由赵老命名、钱兆熹作曲的《原始狩猎图》。
蒋国基演奏的骨笛是他和赵松庭先生用九斤重大公鸡的大腿骨仿制而成的。
骨笛音孔的排位是根据作曲家采用的|“活五调”——5 6 1 2 b3的音阶开孔。
乐曲采用复二部曲式,以引子,A、B段,尾声为结构,采用“活五调” 音阶以骨笛与民族乐队的形式而创作。
乐曲引子部分:骨笛与埙、打击乐等呼应,描绘出原始森林神秘朦胧的景色。
A段由4/4拍慢板11 61 6-11 61 b3-动机发展而成,描绘了“河姆渡人”崇尚凤鸟、太阳,表现出先民们对知时的鸟和照耀万物的太阳的崇拜。
B段是2/4拍小快板形式,描绘了先民们狩猎、乐舞的欢乐场面。
尾声是引子再现,又回到了神秘的原始森林中。
90年代后期,作曲家钱兆熹与蒋国基先生合作创作并由蒋国基先生首演的交响版《原始狩猎图》。
作曲家在B段进行了修改,用移调对位等手法,在演奏上增加了大幅度的吐音跳进,是乐曲更为丰富与完整。
《原始狩猎图》创作至今已经有30年的历史,它经久不衰的流行于海内外音乐舞台,它凝聚了老一代音乐家、作曲家和演奏家共同创作的心血,充分体现了作曲家与演奏家成功合作的典范。
舞阳骨笛,又称贾湖骨笛,出土于中国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距今约8000年,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陶制器皿状笛子和在化妆版上刻画的类似后世阿拉伯竹笛的笛子形象早。
欣赏《原始狩猎图》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八年级音乐下册(人教版)】

欣赏《原始狩猎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和了解部分古代乐器,如骨笛、埙等;2.通过欣赏音乐,体验原始生活的情景,了解源远流长的古代音乐,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欣赏音乐,体验原始生活的情景,感受音乐与远古生活情节内容的完美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原始人狩猎图片。
师:同学们了解原始人是如何狩猎的吗?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原始人的生活,倾听他们的演奏的音乐吧!【设计意图】通过简单介绍,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二、新课1. 初听音乐思考:乐曲中有哪些乐器?它们有怎样的音色特点?2. 介绍古代乐器(1)骨笛骨笛是笛子的一种,也是最早的乐器。
又称鹰笛或鹰骨笛,藏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边棱气鸣乐器,藏语称当惹。
用鹫鹰翅骨制成,流行于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省等的藏族牧区。
常用于独奏。
是藏族青年喜爱的自娱性吹奏乐器,多在夏季放牧或田间劳动休息时吹奏自娱。
经常吹奏的乐曲有《春播》、《上山》和《下山》等。
音色尖锐、高亢。
(2)埙埙是汉族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地籁,乃是乐器中最接近道家天籁的。
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埙的起源于汉族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埙在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现在有八孔,九孔,十孔,双八度等,六孔埙目前市场上不常见)。
亦称“陶埙”。
以陶制最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
3. 欣赏古代乐器演奏音乐。
4. 再听音乐思考:(1)乐曲描绘了怎样的场景?(2)乐曲结构是怎样的?学生回答:(1)描绘了远古时期原始森林里的神秘气氛和猎人捕猎的场景,表现了河姆渡远古先祖聪慧狩猎的生活状态。
(2)引子——狩猎——庆功——尾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原始狩猎图》教学课例

欣赏课《原始狩猎图》教学课例【课题】欣赏《原始狩猎图》【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华夏古韵》【课型】欣赏课【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原始狩猎图》,了解源远流长的古代音乐及相关艺术的历史印痕,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认识和了解古代吹奏乐器骨哨、骨笛,通过作品欣赏体验其音色特点,感受它的艺术表现力。
3.通过聆听、体验、探究、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内涵,深入体会音乐要素在刻画情境及表现情绪情感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体验感受作曲家如何运用音乐要素描述音乐情境、塑造音乐形象的。
【教学难点】创编音乐情境,再现音乐内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联想导入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段特别的音乐,仔细聆听,特别在哪儿?你能联想到怎样的情境?(感受音乐的古朴音调、神秘和粗犷的音乐风格及独特的音响色彩)聆听《原始狩猎图》的引子部分。
学生畅谈联想情境。
二、探访远古、寻觅古韵1、简介《原始狩猎图》及骨哨、骨笛师:这是一首按照今人的思维,模拟表现原始人狩猎、充满古韵的一首乐曲。
乐曲描绘了远古时期原始森林里的神秘气氛和猎人捕猎的场景,表现了河姆渡远古先祖聪慧狩猎的生活状态。
这首作品的创作源于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骨哨,为再现骨哨的风采,作曲家钱兆熹创作了这首《原始狩猎图》。
骨哨与骨笛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距今七千多年前的骨哨与骨笛。
这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骨哨,距今大约有七千余年的历史。
它是以大型禽鸟的肢骨,在骨管上磨出一、二个或两、三个吹孔制成的,可以吹出几个简单的音。
骨哨既用来诱捕猎物,也可以在闲暇之余吹奏娱乐。
而在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是骨笛,是一种竖吹乐器,也是后世竖笛或洞箫类乐器的祖型。
一般用大型鸟类的翅骨截去两端关节,钻孔制成。
最典型的代表器物是舞阳贾湖骨笛,这些骨笛距今至少已有7700年,已能吹奏六至七声音阶。
2、聆听《原始狩猎图》全曲问题:乐曲的音乐风格是什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场景?骨哨的音色有什么特点?分析:音乐风格——古朴、神秘而粗犷;乐曲描绘了远古时期原始森林里的神秘气氛和猎人捕猎的场景,表现了河姆渡远古先祖聪慧狩猎的生活状态;骨哨的音色尖锐明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华夏古韵
------欣赏《原始狩猎图》《哀郢》《楚商》
课时:一课时
课业类型:欣赏课
教材内容:
单元主题是:风格——凸现艺术的个性,本单元的宗旨,在于通过展示艺术作品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和个人风格,使学生从感性上感受到艺术的风格犹如人的面貌,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深地体验,细细地品味,这样才能真正领略艺术的真谛,感受其本质的美。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欣赏作品感受音乐情绪,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音乐文化。
(2)通过体验具有“古韵”的音乐作品,增加学生对古代音乐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作品、对比欣赏、分析音乐基本要素特点、听辨音色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传统乐器的音色、演奏特点等。
3、知识与技能
认识古代乐器骨笛、埙、编钟,能够分辨其音色。
通过对音乐要素的分析感受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古韵”。
教学重点:认识听辨古代乐器骨笛、埙、编钟的音色。
教学难点:通过聆听古韵作品感受体验音乐作品,了解中国传统乐器的音色、演奏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学生你知道哪些中国的古代乐器?(讨论回答)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认识三种古代乐器——骨笛、埙、编钟,体验具有华夏古韵的作品《原始狩猎图》《哀郢》《楚商》。
学生回答:中国的古代乐器主要有琵琶、二胡、笛、古琴、鼓、埙、缶、排箫、箜篌、筝、古琴、箫、瑟等。
那么大家有没有见过用动物骨头做的乐器吗?(展示骨笛图片)
(一)欣赏《原始狩猎图》
1、展示图片,说出乐器名称。
2、小微课视频,简单认识骨笛和听辨音色。
师介绍骨笛,并详细叙述河南舞阳发现的骨笛,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实物乐器。
那大家想不想听听中国最古老的乐器的音色?
3、师讲解《原始狩猎图》
a首先了解创作背景
骨笛《原始狩猎图》乐曲表现了“河姆渡文化”——神秘的森林、双鸟朝阳和狩猎乐舞的情景。
“河姆渡遗址”是“20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它被学界命名为“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东南沿海最早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70年代中期,吕骥先生、赵松庭先生对“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约160件骨哨(笛)进行了吹奏测试。
80年代初期,赵松庭先生、作曲家钱兆熹先生共同策划“中国竹笛历史长河音乐会”,其中第一首作品就是由赵松庭命名、钱兆熹作曲的《原始狩猎图》。
这首乐曲1986年由我首演于北京音乐厅。
当时演奏的骨笛是我于80年代初得到的九斤重大公鸡腿骨后与赵老共同复制的。
b视唱主题旋律
c初听钱兆熹作曲的《原始狩猎图》,聆听思考几个问题
思考:
你联想到什么场景?
速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刻画了怎样的氛围?
学生讨论回答……
聆听由赵松庭命名、钱兆熹作曲的《原始狩猎图》,再次感受音乐主题。
聆听骨哨独特的音色和体会它的淳朴的艺术魅力。
d、师讲解曲式结构
曲式结构
乐曲采用复二部曲式,引子——狩猎——庆功——尾声的结构,
采用“活五调” 音阶以骨笛与民族乐队的形式而创作。
乐曲引子部分:
骨笛与埙、打击乐等呼应,描绘出原始森林神秘朦胧的景色。
A段是4/4拍慢板形式,描绘了“河姆渡人”崇尚凤鸟、太阳,表现出先民们对知时的鸟和照耀万物的太阳的崇拜。
B段是2/4拍小快板形式,描绘了先民们狩猎、乐舞的欢乐场面。
尾声是引子再现,又回到了神秘的原始森林中。
e、拓展体验
情感体验
模仿远古人集体的劳动方式——狩猎、庆功。
培养大家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随着音乐,编创造型和动作,跳起欢庆狩猎成功的舞蹈动作。
口哨模仿吹奏(柳梢)(口哨)
(二)欣赏《哀郢》
导入:
古时候,有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
相传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
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一兜风能发出声音。
后来人们觉得挺好玩,就拿来吹,于是这种石流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埙。
1、出示图片埙,提问学生熟悉吗?对它了解多少?
2、小微课,初步了解认识埙及它的音色特点。
埙是一种古代吹奏乐器,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
以陶制最为普遍,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埙主要用于历代宫廷雅乐,民间也有流传.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
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子母埙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
3、视唱主题旋律
4、简介作品背景
师总结: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
所谓“哀郢”,
即哀悼楚国郢都被秦国攻陷、楚怀王受辱于秦,百姓流离失所之事。
《哀郢》由龚国富作曲、赵良山演奏。
乐曲截取古琴曲《离骚》中调性鲜明的乐句作基调,揉进如泣如诉的民间唱腔,表现出屈原在被流放途中,远离郢都忧国忧民的情怀。
还表现了远古时期混沌初开、曙光初现的人类童年时期那种最初的觉醒和困惑、敬畏和恐惧。
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
其魅力在于它的音色,质朴醇厚、高远疏阔,曲调忧伤哀婉、悲凉沧桑。
它适合大漠、孤雁,空旷而寂寥;适合边关、冷月,凄清而茫远。
所以有人说:埙,不是一般用来把玩的乐器,埙是一件沉思的乐器,怀古的乐器。
5、初次聆听《哀郢》思考问题
乐曲让你感受到怎样的情绪?
埙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师总结:
乐曲截取古琴曲《离骚》中调性鲜明的乐句作基调,揉进如泣如诉的民间唱腔,表现出屈原在被流放途中,远离郢都忧国忧民的情怀。
还表现了远古时期混沌初开、曙光初现的人类童年时期那种最初的觉醒和困惑、敬畏和恐惧。
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
其魅力在于它的音色,质朴醇厚、高远疏阔,曲调忧伤哀婉、悲凉沧桑。
它适合大漠、孤雁,空旷而寂寥;适合边关、冷月,凄清而茫远。
埙是一件沉思的乐器,怀古的乐器。
6、拓展体验
每个人都吹一下乐器埙,体验、感受埙的音色。
(三)欣赏《楚商》
1、展示图片编钟,提问学生熟悉吗?在什么地方见过?
2、小微课播放,初步认识编钟独特音色
师简单介绍编钟,初听乐曲《楚商》思考问题:
乐曲的整体情绪
编钟的音色
3总结:《楚商》是一首最能体现楚国韵味的代表曲目,乐曲优美抒情,古朴典雅,因为这首乐曲是楚国的一首商调式音乐,所以曲名叫做《楚商》。
稍慢的速度,松弛的节奏使乐曲的旋律优美而流畅。
乐曲表现了楚国人们幸福生活的场景。
4、欣赏视频音乐《楚商》再次感受作品的整体情绪,并试着从乐队的演奏中分辨出编钟的
音色。
5、聆听一小段编钟的乐句,记住其独特的音色。
6、拓展体验
每一个学生都用小锤敲击编钟饰品,体验感受编钟的音色。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聆听观赏了由中国古代乐器骨笛、埙、编钟分别演奏的《原始狩猎图》《哀郢》《楚商》,感受到了作品中所蕴含的古韵,那么,我们能不能分辨各自的音色呢?聆听辨别。
微课展示三种古乐器的独特音色,让学生加深印象。
识别乐器音色,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中国的古乐器内涵韵味,深邃而高贵,每种乐器的音色都具有其特有的个性,要想真正的了
解中国古代乐器,体验中国古音乐的韵味,同学们还需在课外多多接触中国古乐器,更好的体验乐曲中的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