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学案

合集下载

《将进酒》学案

《将进酒》学案

《将进酒》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风格,体会其豪迈奔放的情感。

2、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把握诗歌的主题。

3、赏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夸张、比喻、排比等,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体会诗人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2)赏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品味诗歌的语言魅力。

2、难点(1)理解诗歌中复杂深沉的情感,如悲愤、无奈与豁达的交织。

(2)对诗歌中一些典故和意象的理解。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其诗风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情怀,想象丰富,语言奇妙,极富艺术感染力。

2、写作背景《将进酒》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 年),当时李白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四、文本解读1、原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2、译文你难道没有看到吗?那汹涌奔腾的黄河之水,犹如从天上倾泻而来,波涛滚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你难道没有看到吗?在高堂之上对着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青丝到了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

人生得意之时就要尽情的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上天造就了我的才干就必然是有用处的,千两黄金花完了也能够再次获得。

《将进酒》学案设计附板书设计

《将进酒》学案设计附板书设计

《将进酒》学案设计附板书设计《《将进酒》学案设计附板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目标可定为: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作者形象,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复杂情感。

3.探究诗歌的热情,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走近诗人李白。

重难点: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作者形象,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复杂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酒是上天赐给人类的一种神奇液体,“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酒也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品酒,犹如品味一段醇厚的历史风云,亲历一段浩瀚的文化旅程……余光中这样形容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那么,李白是如何使他的酒和他的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呢?《将进酒》也许可以为我们解答—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佳作:《将进酒》。

二、了解背景。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相关知识:《将进酒》是乐府旧题,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

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

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

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

三个好朋友登高饮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

三、读出诗韵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指名读,教师进行指导示范。

3.听朗读录音,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四、品出诗情(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教案教案(6篇)

《将进酒》教案教案(6篇)

《将进酒》教案教案(6篇)《将进酒》教案教案篇一将进酒——李白录自“语文报杯”教学大赛安徽南陵一中汤国来主讲辽宁开原高级中学李莹王玉忠笔录A:我们刚刚学习了辛弃疾的词,其实你们知道吗,辛弃疾除了写词外,他还是一个善饮的典型,他不但善饮而且善劝,我们大家都知道哪些劝酒歌呢?比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没感情也要赏个脸。

现代人已经把喝酒上升到感情的高度,相对于现代人,古人劝酒就优雅诗意得多。

大家读过吗?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王维劝酒的理由是什么?B:“西出阳关无故人”。

A:对,再看白居易的《劝酒诗》P:劝君一杯君莫辞,劝君两杯君莫疑。

劝君三杯君始知。

面上今日老昨日,心中醉时胜醒时。

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後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A:他劝酒的理由是什么?B: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A:为什么“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呢?B:“心中醉时胜醒时” “面上今日老昨日”。

A:慨叹岁月易逝,年华老去。

许多人写劝酒诗,但名气最大,价值最高,个性最强的却是李白的《将进酒》。

老师给大家朗读,大家看屏幕的容易读错的字音。

A:下面大家读,读他的诗就要放声的读,旁若无人的读。

A:大家气势没有读出来。

那好我们看,李白劝谁喝酒?B:岑夫子、丹丘生。

A:就是朋友。

李白劝人怎样喝酒?其实不同场合、不同心情喝酒是不一样的,有细品慢饮,有开怀畅饮,有埋头苦饮,李白是怎样劝的呢?B:杯莫停。

A:喝得怎样?喝得快,喝得急,量怎么样?B:“会须一饮三百杯”。

A:就是能喝多少喝多少。

那李白怎样饮?B:纵情,放纵,“斗酒十千恣欢谑”。

A:纵情到什么程度?读后几句,从“五花马,千金裘”开始读。

用名马、皮裘换酒,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喝酒喝得这么专注,这么任性,这就是李白。

将进酒教案设计(优秀6篇)

将进酒教案设计(优秀6篇)

将进酒教案设计(优秀6篇)《将进酒》教案教案篇一张宏锋教学目的(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印发有关材料。

材料一:李白生平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

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

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

唐元和十二年(8一qi),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

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材料二:李白诗作选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瑚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注:(1)老春,酒。

(2)夜台,阴间。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将进酒》学案(附参考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将进酒》学案(附参考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将进酒》学案(附参考答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理清诗人情感脉络,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2.通过学习诗中表现手法体会诗人浪漫主义的诗风。

3.理解诗人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复杂感情。

【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

少年即勤奋读书,“五岁诵六甲”,通诗书,观百家,善诗赋。

年轻时还爱好剑术,轻财任侠。

二十岁前后游历成都、蛾眉山等处。

二十五岁时,心怀“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大志。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渡荆门,别故乡。

天宝元年(742)以《大鹏遇希有鸟赋》名扬天下。

在道士兼诗人吴筠和玉真公主的推荐下,被唐玄宗召进宫,供奉翰林。

本以为能鹏程万里飞翔,可心高气傲,没半点奴颜媚态的李白,却很快遭到杨贵妃、李林甫、高力士等权贵的谗毁,只好离开朝廷,天下飘零。

2、《将进酒》解题a、“将进酒”中的“将”为何意?b、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

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

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

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

学习过程:一、听名家诵读,有感情地朗诵诗歌!1.为下面加粗的字词标音。

将( )进酒金樽( ) 岑( )夫子馔( )玉 I恣欢谑( ) 干金裘( ) 烹( )羊沽( )取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

①将进酒:②钟鼓馔玉不足贵:③古来圣贤皆寂寞:④斗酒十千恣欢谑:⑤径须沽取对君酌:⑥呼儿将出换美酒:二、文本研习学习任务一:研读,悟诗情1.这是一首“劝酒歌”,谁劝谁喝酒?主人:客人:()劝()喝酒2.他们是怎样喝酒的?请用原文回答!3.他们为何喝酒?请用原文回答!4.《将进酒》感情奔放,气势雄浑。

请你找出诗中带有情感色彩的字词并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理清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

将进酒的教案(优秀8篇)

将进酒的教案(优秀8篇)

将进酒的教案(优秀8篇)将进酒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2、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3、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教学难点1、把握全诗由悲而欢而激愤而狂放的感情基调2、鉴赏全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内容如下: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

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笑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

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

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而这首《将进酒》正是李白所作的一首劝酒歌。

二、写作背景介绍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赐金还山”之后。

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这首诗可能是三人饮酒宴上的祝酒辞。

三、分析鉴赏提问:李白的诗歌风格一向是豪迈不羁的,你认为这首诗和他的一贯风格有区别吗?明确:这首诗有豪放之情,但又不只于豪放之情。

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极快。

(参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152页)提问:你能简单总结一下这首诗感情的起伏变化吗?明确: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

接着因悲寻欢,想要痛饮一场。

然后转入正题,联系自己遭遇,借酒抒发愤世嫉俗之情。

结尾变得狂放,要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一同消除、忘却。

四、写作特点提问:本诗你读来有何感觉?明确:略提问:以往我们学习的古诗多以七言为主,那么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明确: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落。

且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节奏疾徐多变,奔放而流畅。

五、学生诵读全诗六、作业课后练习第二题。

板书设计:将进酒李白高二《将进酒》优秀教案篇二教材分析:《将进酒》这首诗歌大起大落,诗文忽翕忽张。

将进酒优秀教案(通用13篇)

将进酒优秀教案(通用13篇)

将进酒优秀教案(通用13篇)将进酒优秀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将进酒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将进酒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清诗歌的情感变化线索,认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了解其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豪放不羁的情怀。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的诗风。

3、背诵全诗。

4. 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背诵全诗,提高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质疑法 3、比较法课时:1 课时课型:新授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

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

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元丹丘在颖阳山居小聚,三人登高饮宴,作者空有旷世之才而不被重用,遂借酒,抒发郁愤不平之气。

三、解题:《将进酒》是"劝酒歌",将(qiang),请,愿。

汉乐府诗体。

四、研习课文(一)整体把握:1、听课文朗读,正音。

2、学生集体朗读。

3、学生自由朗读,当堂背诵。

(二)具体分析开头四句写悲。

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里黄河不远,所以从黄河起兴。

这二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乎从天而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

诗人写黄河,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有"不复回"之叹,基调却是悲。

紧接着带出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的感慨。

诗人的这种悲感,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双鬓成霜,英雄老去,更是对政治腐败、自己政治抱负无从实现的愤慨而来。

这四句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阔大,极有气势。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乐"。

诗人年华老去,政治上极度失意,整日穷愁并非其本性,既然此处失意,就另外去寻找寄托。

关于《将进酒》教案四篇

关于《将进酒》教案四篇

关于《将进酒》教案四篇关于《将进酒》教案四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将进酒》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将进酒》教案篇1《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调,题目的意思是“劝酒歌”。

作者的这首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年,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曾登高饮宴。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教学目标1.通过李白“借酒浇愁”的虚无消沉的消极反抗,以及他自信和对现实的忧患思想,了解“酒”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涵义。

2.鉴赏“将进酒”的意境及在矛盾中展示内心的诗歌特色。

3.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重点:1.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把握本诗的题旨。

2.把握本体意境张扬、夸张大胆、想象丰富的浪漫主义的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赏析与讨论【教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

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

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

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2、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

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李白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进酒》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2、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作者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诗歌。

2、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分析法、讨论法
【课前自学】
1、作者:
李白:字___,号。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人。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诗人,有___之称。

其诗风,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

李白主要经历:14岁立志“济苍生,安社稷”;24岁离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42岁入长安,供奉翰林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44岁被排挤“赐金放还”;54岁“安史之乱“爆发,入永王幕府;56岁兵败,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61岁因战事再次请缨,因病而半道还;62岁卒。

2、背景: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

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

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

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3、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

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

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的先例。

“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4、给加粗字注音:
将进酒金樽烹羊
馔玉恣欢谑沽取将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明诗情。

1、作者劝谁喝酒,为什么劝酒?
2、李白为什么要狂喝痛饮
三、再读文章,理思路。

这首诗的基调是。

在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

“人生”
以下六句写,“钟鼓”以下六句写,“主人”句至结尾写___。

四、读文章,赏析形象。

1、概括作者形象
用“从中,我看到了一个的李白”的句式。

2、人物形象示例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简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该词描写了一个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
线。

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
慨。

五、鉴赏人物形象的答题模式:
步骤一、指出是什么形象(性格特征+人物身份)
步骤二、结合诗句来说明
步骤三、概括形象的意义
【课堂练习】
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1)分析诗中塑造的主人公形象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搜集与“酒”有关的诗句
(1),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 ,西出阳关无故人。

(3) 欲饮琵琶马上催。

(4)酒入愁肠,。

(5)兰陵美酒郁金香,。

,不知何处是他乡。

(6),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7)抽刀断水水更流,。

人生在世不称意,。

(8)艰难苦恨繁霜鬓,。

(9),青春作伴好还乡。

(10),怎敌它,晚来风急!
(11)?杨柳岸,晓风残月。

(12)?牧童遥指杏花村。

【课后反思】
【考点链接】
关于诗歌形象鉴赏
一、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和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

理解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及侧面、环境的烘托渲染,概括出人物的特点,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

1.诗中主人公形象
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或寄托自己的理想。

如:《诗经·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

2.诗人自身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诗人自身形象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藐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诗人自身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塑造的是一个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诗人自身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

如陶渊明《饮酒》中塑造了一个归隐田园的诗人自身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诗人自身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这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
表达了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进而凸显了他们矢志报国的爱国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塑造了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诗人自身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杜甫的《兵车行》体察人民疾苦,反对战争,塑造了一个反对征伐的诗人自身形象。

二、题型一人物形象类
【设问方式】
①此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②诗中刻画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
③人物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
④请简要地分析某形象。

【思路点拨】
①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

②结合诗作分点说明、概括。

③概括形象的意义(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哲理,指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三、技法点拨
1.借助意象或典故,感知形象。

如杜甫的诗《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要分析人物形象,则要分析“片云”“孤月”“落日”这几个意象,还要了解“老马识途”的典故。

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仍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

2.抓住细节描写,定格形象。

人物形象的塑造多着重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

比如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人紧紧抓住“嗅青梅”这一动作细节,把—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3.结合时代背景,把握形象。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一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分析人物形象就要联系作者的身世来分析。

陈子昂,唐代诗人。

官至右拾遗,参与东征契丹,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

因此其形象为: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4.明确诗歌题材,推知形象。

一般而言,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

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

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

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