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学案及答案
《将进酒》学案(高一选修)

《将进酒》学案(人教版高一选修)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三个显贵人物亮相后,跟着登台的是两个潇洒的名士崔宗之和苏晋。
崔宗之,是一个倜傥洒脱,少年英俊的风流人物。
他豪饮时,高举酒杯,用白眼仰望青天,藐视一切,旁若无人。
喝醉后,犹如玉树迎风摇曳,不能自持。
杜甫用“玉树临风”形容宗之的俊美丰姿和潇洒醉态,很有韵味。
接着写苏晋。
司马迁写《史记》常以矛盾冲突的情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杜甫也善于抓住矛盾的行为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
苏晋耽禅,长期斋戒,但同时又嗜饮,经常醉酒,处于“斋”与“醉”的矛盾斗争中,但最终往往是“酒”战胜“佛”,因此他就只好“醉中爱逃禅”了。
短短两句诗,幽默地表现了苏晋嗜酒而无所顾忌的性格特点。
以上五个次要人物描绘完以后,中心人物隆重出场了。
歌中殿后的人物是焦遂。
袁郊在《甘泽谣》中称焦遂为布衣,可见他是个平民。
焦遂连饮五斗后才有醉意,那时他更显得神情卓异,高谈阔论,滔滔不绝,惊动了四座。
诗里刻画焦遂的性格特征,突出渲染他的卓越见识和论辩口才,用笔准确、严谨。
【三维目标】1.诵读、背诵全诗。
2.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3.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知识荟萃】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
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嗜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作四、正音正字朝(zhāo) 樽(zūn) 还(huán) 岑(cén) 烹(pēng)【文本探究】1:开篇两句“君不见”连用有何作用? 两句“君不见”的重心在哪一句?首句为何要从黄河写起?写“悲”是李白诗歌常见的主题,如他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将进酒》导学案 (含答案)

《将进酒》导学案学习目标:1.走近诗人李白,了解李白的主要作品及风格特点;背诵这首诗。
2.因声求气,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形象,。
3.探究诗歌的主旨,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复杂情感。
4.鉴赏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感受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重难点: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2.鉴赏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课前自主学习一、知人论世1.作家作品李白(701?-762?),字______,号______ 。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______诗人,有“______”之称。
与杜甫齐名,并称“______”,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
著有______。
2.写作背景《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译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太白”云。
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做客,三人尝登高宴饮(《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山东省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优秀学案 3.1《将进酒》

[学习目标]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学习重点]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学习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天天预习]1.课内诗句积累(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3),莫使金樽空对月。
(4),千金散尽还复来。
(5),但愿长醉不愿醒。
(6)古来圣贤皆寂寞,。
(7)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出换美酒,!【答案】(1)奔流到海不复回(2) 朝如青丝暮成雪 (3)人生得意须尽欢(4)天生我材必有用(5) 钟鼓馔玉不足贵 (6)惟有饮者留其名 (7) 与尔同销万古愁3.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身上兼有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诗以抒情为主,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杜甫称赞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作品有《李太白集》。
【写作背景】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赐金还山”之后。
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这首诗可能是三人饮酒宴上的祝酒辞。
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
《将进酒》本是汉乐府的曲调之一,是为劝酒而唱的歌辞。
[文本研读]1. 请从诗中找出表达情感的字词。
这种复杂的情感表象是什么?真相又是什么?悲、欢、乐、愁,欢乐,悲愁。
2.诗的开头“黄河”与“人生”之间有什么联系,这四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明确:“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两句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
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所以从黄河起兴。
《将进酒》学案与答案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C.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D.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四、对第一段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2、艺术体验。
(1).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是什么原因呢?
明确:夸手法的运用。
(2).哪些地方用了这一手法?朗读时如何体现?
明确:诗中有些夸是凭数字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
2.白的思想性格
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接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他还深受游侠思想影响,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侠本不相容,但白却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了。
3.白诗诗歌的艺术成就
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嘯傲淩”。他用大胆的夸、奇丽惊人的想象,表达喷薄而出,一泻千里的感情。如《秋浦歌》《蜀道难》。“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白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刚销万古愁。
将进酒学案及答案

高二语文教学案明确:(2)哪些地方用了这一手法朗读时如何体现明确:(3)全诗以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诗情大起大落。
诗中表达感情的词“悲”、“欢”、“乐”、“原”、“欢”、“愁”,一线贯穿。
习题一、为下列粗体词语注音。
将进酒()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岑夫子()钟鼓馔玉不足贵() 斗酒十千恣欢谑()呼儿将岀换美酒() 千斤散尽还复来()二、解释下列诗句中粗体词语。
①高堂明镜悲白发( ) ②会须一饮三百杯()③钟鼓馔玉不足贵( ) ④斗酒十千恣欢谑()⑤径须沽取对君酌( ) ⑥与尔同销万古愁()⑦但愿长醉不复醒( ) ⑧主人何为言少钱()三、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C.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D.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四、对第一段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 “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思想: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
因为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耗入海,一去不复返,因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是诗人乐观自信的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五、对全诗分析不正确的是()A.《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鹅了施展抱负的愿望。
“钟鼓撰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B.全篇诗情忽张忽翕,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奔放跌宕。
将进酒学案教师版

编辑:未凤春审核:费红坤包科领导签字:日期:2014年2 月日班级:姓名:组内编号: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第七课人生感慨《将进酒》【使用说明】1、阅读【自主学习】内容,重点内容用红笔做标记,并整理到教材上。
2、认真独立完成学案,不明白的内容查阅教材,严禁照抄他人学案。
【学习目标】1、通过吟诵,把握诗歌感情脉络2、把握诗人形象3、体会比兴、夸张艺术手法4、在读、赏、品、悟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
5、学习李白乐观思想并感受其人格魅力。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你能说出与酒有关的诗句吗?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绝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曹操《短歌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杜甫《登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晏殊《浣溪纱》)【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从小就有不凡的抱负,出众的才华,想直取卿相之位,实现济世安邦的理想。
曾经被唐玄宗召为翰林学士,但唐玄宗仅仅把他当作文学弄臣,权贵又因不满李白的傲岸的个性,嫉妒他出众的才华,遭到谗毁排挤,被迫离开长安,飘零江湖,落魄失意。
写这首诗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功业未就而两鬓斑白。
2.背景简介: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即安史叛乱前四五年光景。
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消愁。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
专题3《将进酒》导学设计(含答案)

将进酒一、诗人名片李白——安史之乱时期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来往于宣城、金陵、溧阳一带。
后隐居于庐山。
玄宗之子永王李璘率师东下,恭请李白,李白遂满怀热忱毅然从戎。
不料肃宗李亨与永王李璘之间又祸起萧墙,李璘兵败被杀。
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不久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正安西北)。
当时李白正陷于“世人皆欲杀”的危险处境之中,以致杜甫还误信了流言写诗寄托沉痛的哀思。
李白沿江西上,至巫山时遇赦放还。
762年,李白病死于安徽当涂令族叔李阳冰家。
初葬采石矶。
后人遵诗人遗志,改葬青山。
李白平生浪迹天下,身世遭遇大起大落,富有传奇色彩,其诗今存九百多首。
二、诗词故事李白诗讽县太爷唐代彰明县令平时也爱吟诗作对,对李白也很谦恭,故同李白有了交往。
一次,李白随县令一起察看江水暴涨的情况,路过一段河堤,忽见江岸边的芦苇丛里有个溺死的女尸,随波摇荡,小鸟瞅着尸体噪叫,鱼儿围着尸体转悠。
李白心酸,县令诗兴大发,高声吟道:“二八谁家女,飘来倚岸芦。
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朱。
”李白听了很不满意,便接着吟道:“绿发随波散,红颜逐浪无。
何因逢伍相?应是怨秋胡。
”县令知道李白在讽刺他,也无可奈何。
李白吟完扬长而去。
李白如何讽刺他呢?他用了“秋胡戏妻”的典故。
春秋时,有个叫秋胡的,出外十年,当了官,回家探亲,看见桑园里有个美貌妇女,他不知道正是自己的妻子,便前去调戏,遭到妇女的臭骂。
李白以古喻今,讽刺县太爷的流氓无赖。
三、文题背景1.《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译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
这首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三人尝登高饮宴。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诗人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2.采石矶太白楼联侍金銮,谪夜郎,他胸中有何得失穷通。
但随遇而安,说什么仙,说什么狂,说什么文章身价。
《将进酒》学案(附参考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将进酒》学案(附参考答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理清诗人情感脉络,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2.通过学习诗中表现手法体会诗人浪漫主义的诗风。
3.理解诗人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复杂感情。
【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
少年即勤奋读书,“五岁诵六甲”,通诗书,观百家,善诗赋。
年轻时还爱好剑术,轻财任侠。
二十岁前后游历成都、蛾眉山等处。
二十五岁时,心怀“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大志。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渡荆门,别故乡。
天宝元年(742)以《大鹏遇希有鸟赋》名扬天下。
在道士兼诗人吴筠和玉真公主的推荐下,被唐玄宗召进宫,供奉翰林。
本以为能鹏程万里飞翔,可心高气傲,没半点奴颜媚态的李白,却很快遭到杨贵妃、李林甫、高力士等权贵的谗毁,只好离开朝廷,天下飘零。
2、《将进酒》解题a、“将进酒”中的“将”为何意?b、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
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
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
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
学习过程:一、听名家诵读,有感情地朗诵诗歌!1.为下面加粗的字词标音。
将( )进酒金樽( ) 岑( )夫子馔( )玉 I恣欢谑( ) 干金裘( ) 烹( )羊沽( )取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
①将进酒:②钟鼓馔玉不足贵:③古来圣贤皆寂寞:④斗酒十千恣欢谑:⑤径须沽取对君酌:⑥呼儿将出换美酒:二、文本研习学习任务一:研读,悟诗情1.这是一首“劝酒歌”,谁劝谁喝酒?主人:客人:()劝()喝酒2.他们是怎样喝酒的?请用原文回答!3.他们为何喝酒?请用原文回答!4.《将进酒》感情奔放,气势雄浑。
请你找出诗中带有情感色彩的字词并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理清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一】请同学们依据诗歌内容作一个大胆推测,宴饮后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依据是什么
形象:大醉,酣睡不起
理由:①“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饮酒多)
②“将进酒,杯莫停。
”(饮酒快)
【问题二】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
①酒逢知己千杯少——朋友聚会②“与尔同销万古愁”——借酒消愁
【问题三】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应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
【明确】李白于公元744年,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本诗写于公元752年,已据流放当时八年之久,本来梦想未灭,只是“且放白鹿青崖间”,李白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还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但韶光易逝,人生易老,垂暮之年
的李白,发现昔日的梦想离自己愈来愈远了,却无可奈何,怎么不愁思满怀呢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
”
【提问】“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解析】黄河的水好像是从天上奔涌而下,一泻千里,向东流去,很有挟天风海雨的气势,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气势雄壮的画面,有种势不可挡的感觉。
【提问】作者描绘这样一幅景象要表达怎样的感慨
【解析】看似是作者借黄河之恢宏气势抒发豪迈之情,其实作者“另有所图”:我们知道,自从《论语》提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后,我们中国人只要看到流水一去不复返很自然就会想到时光的流逝,诗人借“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发“时光易逝”的感慨。
这种“先咏他物,而引出所咏之物”的手法在诗歌中叫“比兴”。
【提问】“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中,诗人为何而悲悲什么【解析】看似作者借此“悲”头发白了,青春不再,其实,从更深一层讲,作者是由“青春易逝,人生短暂”引发“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感慨。
【小结】诗的开头运用比兴的手法,引发作者“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悲凉之情,作者因“愁”而“悲”,感人肺腑。
(2)“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
【提问】这几句中,哪两个字明确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解析】“欢”“乐”。
作者认为人生既然有太多的不得志,不如及时行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恰逢知己聚会,这种及时行乐的心情,即化为豪迈的酒量——“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
【提问】作者真的既“欢”且“乐”吗这不是与“愁”不符吗
【解析】作者这种“欢”与“乐”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正如李白说的“人生得意须尽欢”一样,李白却并不“得意”,可见这种“欢”并不发自内心,而是对心中“愁”的发泄而已,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
【提问】“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句话体现了李白怎样的心态
【解析】这两句话自古以来成为历史上不得志之人的自我安慰的妙偶佳句,它给人以自信的力量,展现了李白自信乐观的一面。
【小结】人生是短暂的,何不趁此时光及时行乐,开怀畅饮,李白于此要展现其豪迈、洒脱的一面,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但却在“乐”的言辞中贯穿这“愁”情,渴望受重用之情溢于言表。
(3)“岑夫子,丹丘生,……斗酒十千恣欢谑。
”
【提问】“岑夫子,……杯莫停”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解析】这几句话在文中起点题的作用,交代了“劝酒”的主题,朗读时,要符合劝酒场景,节奏明快一些。
【提问】“钟鼓馔玉不足贵”体现了李白怎样的性格
【解析】“钟鼓馔玉”采用借代手法,代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一个“不足贵”将李白对权贵蔑视之性格淋漓尽显。
【提问】“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是作者的羡慕之词,还是另有所指呢
【解析】自古以来,古代的圣贤们如孔子,孟子,贾谊等,都得不到重用,可谓怀才不遇,李白言之“皆寂寞”,作者认为“善饮者”才留下了美名,看似是羡慕,其实李白是另有所指,“圣贤”本重用不用,李白无形中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向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表达自己对这种不公平的愤怒的批判。
【提问】“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中,作者为何列举曹植呢
【解析】作者用典列举曹植,是基于两者的共同点而来的:有才,好饮,怀才不遇。
作者其实要借曹植自比,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慨。
【小结】作者由悲转乐,但仍然掩盖不了内心之“愁”,无论怎么安慰自己也是无济于事,于是,随着酒的量饮,借着酒劲,
【提问】这几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解析】本来,李白是客人,但这后几句中,他喧宾夺主,看不出他客人的身份,甚至喝到最后,他无所顾及,尽然要求主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把李白的狂放的性格展现出来。
“与尔同销万古愁”点出了全文的主旨。
【小结】诗人由愤懑,加上酒精的作用,最终走向狂放,这正是李白豪迈的一面,李白越狂放,心中的“愁”越是让人感受更深,那种“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味道,就像一坛陈年老酒之味更浓!
李白爆发了,将自己对社会,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宣泄出来。
(4)“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诗中表明"云"与己都有凌云壮志的诗句
是:,。
诗中李白用笔兴手法写出抽多的诗句是:,。
2.诗中诗人的心理变化历程是什么?
3.有人认为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
是如何认识的
参考答案:
1.诗中表明"云"与己都有凌云壮志的诗句是:俱怀
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l览明月。
诗中李白用笔兴手法写出抽多的诗句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2.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愁更愁”的苦闷深渊。
又到结句消极的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散发弄扁舟”。
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3.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
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
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