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有别

合集下载

大班社会教案《男女有别》及教学反思

大班社会教案《男女有别》及教学反思

大班社会教案《男女有别》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社会教材第三单元《性别角色》中的第二章《男女有别》。

教学内容详细阐述了男女在生理、心理、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差异,旨在引导幼儿认识和尊重性别差异,培养健康的性别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男女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方面的差异。

2. 培养幼儿尊重和接纳性别差异,树立健康的性别观念。

3. 提高幼儿的观察、表达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男女在社会角色方面的差异。

教学重点:引导幼儿认识和尊重性别差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画纸、彩笔、贴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男女幼儿在生活、学习、游戏等方面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男女之间的差异。

2. 例题讲解(10分钟)(1)展示图片,讲解男女生理差异。

(2)通过视频,展示男女在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

(3)讲解男女在社会角色方面的差异,引导幼儿尊重和接纳性别差异。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请幼儿用画纸和彩笔,画出自己心中的男女形象。

(2)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画中的男女形象,讨论男女之间的差异。

4. 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板书《男女有别》2. 板书内容:生理差异:身高、体重、嗓音、生殖器官等。

心理差异:兴趣爱好、情绪表达、思维方式等。

社会角色差异:家庭角色、职业角色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幼儿回家后,向家长描述本节课所学内容。

(2)与家长一起观察周围的人,讨论男女在社会角色方面的差异。

2. 答案:(1)生理差异:男女生身高、体重、嗓音、生殖器官等方面有所不同。

(2)心理差异:男女在兴趣爱好、情绪表达、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3)社会角色差异:男女在家庭角色、职业角色等方面有所不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幼儿对男女差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男女有别 原文

男女有别 原文

【名著细读】《乡土中国·男女有别》:稳定社会靠的不是感情,而是了解《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旧中国农村的作品。

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男女有别》阐述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群体观,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

本文选自《乡土中国》第七章。

男女有别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要在生活上加以隔离。

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并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①在上篇我说家族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里是一个事业社群,凡是做事业的社群,纪律是必须维持的,纪律排斥了私情。

这里我们碰着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了。

在上篇我虽则已说到了一些,但是还想在本篇里再申引发挥一下。

②我用“感情定向”一词来指一个人发展他感情的方向,而这方向却受着文化的规定,所以从分析一个文化形式时,我们应当注意这文化所规定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简称作感情定向。

“感情”又可以从两方面去看:心理学可以从机体的生理变化来说明感情的本质和种类,社会学却从感情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去看它所发生的作用。

喜怒哀乐固然是生理现象,但是总发生在人事圜局之中,而且影响人事的关系,它们和其他个人的行为一样,在社会现象的一层里得到它们的意义。

③所谓感情相当于普通所谓激动,动了情,甚至说动了火。

用火来形容感情,就在指这动的势和紧张的状态,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

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的关系。

这也就是说,如果要维持着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

其实,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

所以我在上篇曾说纪律是排斥私情的。

④Oswald Spengler在《西方陆沉论》里曾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他称作亚普罗式的(Apollonian),一种他称作浮士德式的(Faustian)。

男女有别

男女有别

男女有别——观后感“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

”这是“男女有别”最早的出处。

它的解释为男女之间有严格区别,旧时用以强调应严守封建礼教。

如今,封建礼教虽然不复存在,但“男女有别”这个现象还是很值得我们去探讨的。

人类由原始社会至母系氏族,再至后来的男权时代,男女地位差异明显,究其根本,是由于男女之间存在的差异。

Flash动画中用蓝色正方形代表男生,用橙色圆形代表女生,通过回家、说话、看浪漫电影、出差、节食、八点的约会、旅行、交谈、引诱、去洗手间、手提包、购物、理想伴侣这些小情景男生、女生的对比,表现出男女性格、思想的差异。

其实,这也是人们看待男女的普遍反应。

总的来说,男生对待事物直接,目的性、原则性强,喜欢简单随性的生活方式;女生,情感丰富而细腻,表达想法时侧重含蓄、间接的方式。

正是因为男女之间存在本质差异,不管是在我们的人际沟通方面亦或是其它,对待男人和女人应采用不同的方式。

譬如,对待男生,一般要简明扼要的向他表达出你的想法,开门见山;而对女生,往往需要多方面考虑一下,再阐释你的观点。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倡导男女平等的社会,而在沟通中也不能带有半点的"性别歧视",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男女有别",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和处事方式毕竟有很大的差别。

充分地了解这一点,对于增加我们沟通活动的成功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世界上,因为男人与女人存在巨大差异,才碰撞出了精彩的火花。

男人的威武雄壮,可以让女人感觉很安全;女人的温柔细腻,可以给男人带来愉悦感。

此外,有些性情相异的男女也会因为性格互补而走到一起。

支配型的人往往和服从型的人成为秦晋之好;热情健谈的人与忧郁沉静的人坠入爱河;脾气暴躁的人与稳重恬静的人举案齐眉。

佛教中有一句话:同船过渡,五百年修。

意思是说今生能够相遇,那可是前世"修"来的缘分。

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我们无法考证,但是我们在与初次见面的人交谈时总是会想:有缘才得以相会,这次见面后一别,不知是否有再见的缘分,这初次见面也许会成为今生的最后一次见面。

2024年幼儿园大班精彩教案《男女有别》含反思

2024年幼儿园大班精彩教案《男女有别》含反思

2024年幼儿园大班精彩教案《男女有别》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幼儿园大班教材《健康成长》第三章《性别教育》第二节《男女有别》。

详细内容包括:引导幼儿认识男女在外貌、生理结构、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幼儿理解性别概念,培养性别平等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男女在外貌、生理结构、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认识性别特点。

2. 培养幼儿性别平等观念,尊重和接纳不同性别的同伴。

3. 提高幼儿观察、表达、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和接纳性别差异,培养性别平等观念。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男女在外貌、生理结构、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图片、PPT、视频、男女玩具等。

学具:画纸、彩笔、贴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老师出示男女幼儿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他们的性别。

老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男女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2. 例题讲解(10分钟)老师通过PPT展示男女在外貌、生理结构、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

老师讲解性别平等观念,引导幼儿尊重和接纳不同性别的同伴。

3. 随堂练习(10分钟)老师给出一些关于男女差异的图片,让幼儿判断性别并说出理由。

幼儿相互交流,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男女差异。

4. 小组活动(10分钟)老师将幼儿分成小组,让每组用贴纸和画纸制作男女形象。

老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完成作品。

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幼儿猜猜是男孩还是女孩。

老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性别平等观念。

六、板书设计1. 男女有别外貌差异生理结构差异兴趣爱好差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男孩和女孩,并描述他们的特点。

2. 答案示例:男孩短发,喜欢踢足球;女孩长发,喜欢跳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让幼儿了解了男女差异,但部分幼儿在性别平等观念方面仍需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家长参与性别教育主题活动,让家长了解性别教育的重要性,共同培养幼儿性别平等观念。

大班社会《男女有别》活动精品教案

大班社会《男女有别》活动精品教案

大班社会《男女有别》活动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社会领域教材《男女有别》章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性别认知,了解男女在外貌、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性别角色认知,理解男女在不同场合、角色中的表现及责任;性别平等观念的培养,引导幼儿尊重性别差异,树立平等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男女在外貌、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提高性别认知能力。

2. 培养幼儿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使其理解男女在不同场合、角色中的表现及责任。

3. 培养幼儿尊重性别差异,树立性别平等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性别角色认知,理解男女在不同场合、角色中的表现及责任。

教学重点:性别认知,了解男女在外貌、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性别平等观念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画纸、彩笔、贴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邀请一位男老师和一位女老师,让幼儿观察并说出他们的不同。

(2)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男生和女生会有这些不同?2. 例题讲解(1)通过PPT展示,讲解男女在外貌、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异。

(2)讲解性别角色,让幼儿理解男女在不同场合、角色中的表现及责任。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分组,根据男女差异,用贴纸为组内的男生和女生配对。

(2)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场合,男女有不同的表现和责任?4. 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男女在外貌、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异。

2. 男女在不同场合、角色中的表现及责任。

3. 尊重性别差异,树立性别平等的观念。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认为的男生和女生,并简单描述他们的特点。

2. 答案:幼儿作品,描述男女在外貌、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性别认知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组织幼儿进行家庭角色扮演,让幼儿体验男女在不同场合、角色中的表现及责任。

(2)开展性别平等主题活动,引导幼儿尊重性别差异,树立性别平等的观念。

男女有别读后感

男女有别读后感

男女有别读后感
《男女有别》是中国作家严歌苓创作的小说,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幽默的笔调,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男女角色的固有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社会和文化根源。

小说中通过描绘男女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关于男女的刻板印象。

男性被期望坚强、果断,而女性则受到束缚,对感情和婚姻有着更多的期望和责任。

女主人公在追求自我认同和独立的过程中,经历了种种困境。

读者可能会对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面临的身份认同问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婚姻经历,探讨了封建社会中的婚姻观念。

读者可能会反思婚姻是否真的是两性之间平等的伙伴关系,或者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的社会期许。

通过描绘男女主人公在封建社会中的遭遇,反映了社会体制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

这可能引发读者对社会结构和体制的思考。

严歌苓的文学风格以及小说中的幽默元素,可能让读者在思考社会问题的同时,也能够享受到作者独特的叙述方式。

总体而言,《男女有别》是一部既揭示封建社会中性别差异的小说,同时也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严歌苓的文学才华。

读者在阅读后可能会对性别、婚姻、社会体制等方面有更深刻的思考。

男女有别的意思_男女有别的成语解释

男女有别的意思_男女有别的成语解释

男女有别
成语解释指男女之间有所分别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昏义》:“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

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


成语简拼NNYB
成语注音ㄋㄢˊㄋㄩˇ一ㄡˇㄅ一ㄝ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男女有别主谓式;作宾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男女别途
反义词亲密无间
成语例子你我萍水相逢,况且男女有别,你与我无干,我管你不着。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英语翻译males and females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男女有别大班教案

男女有别大班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性别生理差异的认识,性别角色的社会认知。
难点:如何让幼儿理解并尊重性别差异,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挂图、PPT、卡片等。
2.学具:画纸、彩笔、贴纸等。
五、教学过程
1.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利用PPT展示男女幼儿在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男女之间的差异。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关键内容,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1.性别生理差异的认识:此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因为它是性别差异的客观存在。教师应通过生动的图片、简洁的语言,让幼儿直观地了解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
2.性别角色的社会认知:此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难点,因为性别角色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应通过丰富的案例、讨论等方式,引导幼儿认识到性别角色并非固定不变,鼓励他们打破性别刻板印象。
2.拓展延伸:
在下一节课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幼儿探讨性别平等、性别歧视等话题,培养幼儿的性别平等意识。同时,结合实际案例,教育幼儿如何防范性侵害,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
1.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
2.教学过程中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
3.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
4.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
2.语调亲切、温和,语速适中,确保幼儿能够听清楚。
3.在讲解重点内容时,适当加重语气,以引起幼儿的注意。
二、时间分配
1.合理安排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内容充实,又不失趣味性。
2.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环节可以适当延长,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和互动。
三、课堂提问
1.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幼儿思考和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男女有别
在上篇我说家族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里是一个事业社群,凡是做事业的社群,纪律是必须维持的,纪律排斥了私情。

这里我们碰着了中国传统感情走向的基本问题了。

在上篇我虽则已说到了一些,但是还想在本篇里再伸引发挥一下。

我用感情定向一词来指一个人发展他感情的方向,而这方向却受着文化的规定,所以从分析一个文化型式时,我们应当注意这文化所规定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简称作感情定向。

“感情”又可以从两方面去看:心理学可以从机体的生理变化来说明感情的本质和种类,社会学却从感情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去看它所发生的作用。

喜怒哀乐固然是生理现象,但是总发生在人事圜局之中,而且影响人事的关系,它们和其他个人的行为一样,在社会现象的一层里得到它们的意义。

感情在心理方面说是一种体内的行为,导发外表的行为。

williamJames说感情是内脏的变化。

这变化形成了动作的趋势,本身是一种紧张状态,发动行为的力量。

如果一种刺激和一种反应之间的关联,经过了练习,已经相当固定的话,多少可说成为自动时,就不会发生体内的紧张状态,也就是说,不带着强烈的感
情。

感情常发生在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情形中。

这里所谓感情相当于普通所谓激动,动了情,甚至说动了火。

用火来形容感情,就在指这动的势和紧张的状态,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

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的关系。

这也就是说,如果要维持着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

其实,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

所以我在上篇曾说纪律是排斥私情的。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

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应。

我在论“文字下乡”的两篇里,已说起过熟习所引起的亲密感觉。

亲密感觉和激动性的感情不相同的。

它是契洽,发生持续作用;它是无言的,不象感情奔放时铿然有声,歌哭哀号是激动时不缺的配合。

OswaldSpengler在“西方陆沈论”里曾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他称作亚普罗式的Apollonian,一种他称作浮士德式的Faustian.亚普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
过去了。

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

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

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

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

这两种文化观很可以用来了解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差别。

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

这两套精神的差别也表现在两种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里。

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

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养出这种亲密的群体,其中各个人有着高度的了解。

好恶相投,连臭味都一般。

要达到这境界,却有一个条件,就是没有什么差别在阻碍着各人间的充分了解。

空间的位置,在乡土社会中的确已不大成为阻碍人了解的因素了。

人们生活在同一的小天地里,这小天地多少是孤立的,和别群人没有重要的接触。

在时间上,每一代的人在同一的周期中生老病死,一个公式。

年轻的人固然在没有经历过年长的生活时,可以不了解年长的人的心情,年龄因之多少是一种隔膜,但是这隔膜却是一方面的,年长的人可以了解年轻的人,他们甚至可以预知年轻
的人将要碰着的问题。

年轻的人在把年长的人当作他们生活的参考蓝图时,所谓“不了解”也不是分画的鸿沟。

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

这差别倒并不是起于有着悬殊的遗传特质,这在世代互婚的小社区里并不会大显著的。

永远划分着人们生理差别的是男女两性。

正因为还没有人能亲身体会过两性的差别,我们对于这差别的认识,总是间接的;所能说的差别多少只限于表面的。

在实际生活上,谁也会感觉到异性的隔膜,但是差别的内容却永远是个猜想,无法领会。

在以充分了解来配合人们相互行为的社会中,这性别的鸿沟是个基本的阻碍。

只在他们理想的天堂里,这鸿沟才算被克服;宗教家对性的抹煞,不论自觉或不自觉,决不是偶然的。

完全的道义必须有充分的了解,无所隔,这就不能求之于生理上早已划下了鸿沟的男女之间。

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

这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

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的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

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是把
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

浮士德式的企图也是无穷止的,因为最后的统一是永远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

不但这样,男女的共同生活,愈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序也愈是深,求同的阻碍也愈是强大,用来克服这阻碍的创造力也更需强大,在浮士德的立场说,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

把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

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

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

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但不是经济的生产,不是个事业。

恋爱的持续倚于推陈出新,不断的克服阻碍,也是不断的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

从结果说可以是毫无成就的、非但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

依现代文化来看,男女间感情激动的发达已使生育的事业摇摇欲坠。

这事业除非另外设法,由社会来经营,浮士德式的精神的确在破坏这社会上的基本事业。

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容存在的。

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
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

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

它是亚普罗式的。

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

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

“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

这隔离非但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是在心理上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在社会结构上,如上篇所说的,因之发生了同性间的组合。

这在我们乡土社会中看得很清楚。

同性组合和家庭组合原则上是交错的,因为以生育为功能的家庭总是异性的组合。

因之,乡土社会中“家庭”的团结受到了这同性组合的影响,不易巩固。

于是家族代替了家庭,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

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

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面去发展。

变态的同性恋和自我恋究竟普遍到什么程度,我们无法确说;但是乡土社会中结义性的组织,“不愿同日生,但愿同日死”的亲密结合,多少表示了感情方向走入同性关系的
一层里的程度已经并不很浅。


女性方面的极端事例是华南的姊妹组织,在女性文学里所流露的也充满着冯小青式的自恋声调。

可惜我们对于中国人的感情生活太少分析,关于这方面的话我们只能说到这里为止了。

缺乏两性间的求同的努力,也减少了一个不在实利上打算的刺激。

中国乡土社会中那种实用的精神安下了现世的色彩。

儒家不谈鬼,“祭神如神在”,可以说对于切身生活之外都漠然没有兴趣。

一般人民更会把天国现世化;并不想把理想去改变现实,天国实现在这世界上,而把现实作为理想的底稿,把现世推进天国。

对生活的态度是以克己来迁就外界,那就是改变自己去适合于外在的秩序。

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古典的,也是亚普罗式的。

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

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

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