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精)

合集下载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可以通过政府的财政拨款解决
公共所有制——是指由社会团体、公民团体或媒
介组织所创办、管理和经营的传媒业
这种传媒业通常由某些社会团体、公民团体或媒 介组织出资创办。其创办通常不以赢利为目的,而 是旨在进行公共服务,经费来源主要靠团体组织 内认股集资,或是广告收入,以及报纸销售、收听 收视费收入等方式解决。其传播方针由其主办的 社会团体、公民团体、媒介组织或由社会各界组成 的董事会决定
地描绘新闻事件,也追索此类新闻产生的原
因,阐述其影响,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新闻特写——抓住新闻事件典型的瞬间,调
动电视表现的各种技法,从各种角度、侧面
把细节呈现在观众面前,并对此进行描绘、 分析、评论
1、为什么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 事业的发展水平? 2、比较分析报纸、广播、电视 的传播特点。
1848年6月1日马克思主编 的《新莱茵报》在科隆出版
马克思、恩格斯 在《新莱茵报》编辑部
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我国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诞生于1920年9月,
是以《新青年》由民主主义刊物改组为中共上 海发起组的社会主义刊物作为标志的 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成及发 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氛围与社会环境
◎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新闻体制指的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
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
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 不同的新闻体制是由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 所决定
主要的新闻体制
按所有制形式划分,世界上的新闻事业主要 分为私人所有制、政府所有制、政党所有制、 公共所有制和半官方所有制
私人所有制:是指由私人出资创办、经营和管
解释性新闻——又称新闻分析。它集中回答新闻
事件中的“为什么”,即围绕一个读者有疑问、社会 有争论的事件或社会问题,提供大量的背景材料, 来揭示事件或问题发生的原因,比较隐蔽地表达 记者的观点或倾向

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何谓新闻传播事业?
媒介机构媒介组织新闻传播事业
第1页/共30页
新闻传播事业的三个构成要素: 1、具有一定规模和系统; 2、是有组织的活动; 3、是一种经常性的活动。
第2页/共30页
二、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
1、产生的过程2、产生的条件
第3页/共30页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新闻传播事业没有产生。★新闻传播事业是近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是伴随着资 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兴起而产生的。
第26页/共30页
产业属性的体现:1、信息产业属性2、文化产业属性
第27页/共30页
1、新闻传媒是特殊的信息产品生产单位;2、新闻传媒还是特殊的经营单位;
第28页/共30页
文化产业是一种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的产业,它是一种特殊的产业。传媒文化产品大部分是新闻作品,另一部分是快餐式文化产品,制作周期短,常进行大批量复制生产,如节目光盘、相关书籍等。
第11页/共30页
公营媒体的基本特点:1、它由各阶层的代表所组成的管理机构负责管理新闻 媒体,名义上不受国家或政府控制,只对公众负 责,自订工作方针,自选电台、电视台台长。2、半官方机构。3、以视听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4、强调对公众负责。5、不播广告。
第12页/共30页国营媒体的Biblioteka 本特点:第13页/共30页
生产力水平影响着决定新闻发展水平的以下因素:
第14页/共30页
报纸的优点:
广播的优点:
电视的优点:
第15页/共30页
课后任务:对济南本地生产的报纸种类进行梳理。
第16页/共30页
四、新闻传媒的两种属性
意识形态属性产业属性
第17页/共30页
从革命年代一直到新中国建设时期,中国传媒都被赋予“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角色,发挥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长期属于“国有制事业单位”, 经费完全由国家划拨,不需考虑经营问题。媒介作为纯粹意识形态媒介的历史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

我国传媒行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我国传媒行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我国传媒行业发展的四个阶段从我国情况看,传媒业是一个受到高度管制的市场。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传媒是党和政府附属机构,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管理,所需经费完全由国家财政拨款,没有竞争,也无需讲求经济效益,根本没有形成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产业。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传媒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媒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正在成为一个冉冉升起的朝阳产业。

从发展的角度看,传媒产业将是经济效益显著并最具成长性的产业之一。

目前我国整个传媒市场的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

(喻国明,2002)从1998年起,我国传媒业已经连续三年保持了25%的增长速度,利税总额已超过烟草业,成为国家第四支柱产业。

以广告收入为例(广告收入一般占我国传媒业经营收入总额的70%左右),我国传媒业广告收入从1980年的不足1亿元,快速增长到1999年的近29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4.77%,而同期GDP的年均增长率仅16.8%左右。

(王培先,2001)当前我国传媒集团发展的四个阶段1、报业集团化1996年1月,经中宣部同意,国家新闻出版出版署批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挂牌。

两年后,新闻出版署又批准成立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截至目前为止,我国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的报业集团试点单位已达到30多家。

目前报业集团通过兼并、重组,均已形成几家、十几家报刊的规模。

比如,广东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三大报业集团共拥有二十报两刊,每期平均发行总量超过700万份;广告营业额1997年分别达到2亿元至5亿元,名列全国第二、三、七名,共占全国报纸广告年营业额96.8亿元的8%;他们先后建成了实力雄厚的印刷厂或印务中心,承印全国报刊200多种。

此外,还经营连锁店、房地产等。

其规模化的经济效益可想而知。

报业集团通过资产重组、财务统筹、资本经营和企业化管理等,为报业规模化、集约化和报业市场的有序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世界新闻传播发展历程分析

世界新闻传播发展历程分析

世界新闻传播发展历程分析——以新闻传媒技术发展进程为视角“你会看电视吗?”“电视谁不会看啊?只要视力没问题,谁不能看电视?”听到我的问话,人们总会条件反射般这样回答。

这时,我会提醒他们说:“请注意!‘能’看电视跟‘会’看电视可是两回事!现如今,虽然人人都是电视观众,可是有几个人了解电视节目的生产过程?家家都有电视机,可是有几个人能够深入幕后,到电视台一探究竟?”随着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生活中的“媒介朋友”可以说是与日俱增,手机、网络、mp3……都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远古时期,人类只是通过发出一些简单的、来源于身体结构的声音、姿势、手势等体语来传递信息。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传播需求的增大,人们逐渐创造出一套在一定范围内约定俗成的传播方式,如标志、声光图式等一些象形符号。

真正使人类传播发生根本变化的是语言的产生。

随着人类的发展,生活内容的丰富,传播活动的频繁,口头传播的局限性日趋明显,于是人类研制出文字及书写材料,传播史上进入了文字传播时代。

随着印刷技术的发明,近代的印刷传播随之发展起来。

20世纪初电子传播工具的发展史的发展使人类进入电子传播时代。

20世纪后半期,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得到应用,宣布国际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了解从各阶段依次过渡到下一个阶段的过程,将理解人类过去、现在、未来的新闻传播活动和人类的生存方式变化的必然联系。

现代技术的进步体现在从方式上改变了人类生活。

那么,引导社会生活的传媒产业与传媒技术正是现代技术的组成之一。

需要说明的是技术在这里不仅包括改变传播方式的科学技术,更包括调整社会关系,控制社会运行的社会技术,即“大技术”。

这也从社会技术哲学的角度印证了科学技术与社会技术辩证统一的后现代主义技术观。

以社会技术形态出现的社会传播学理论如同科学技术一样提高了传媒的效果,促进了传媒进步。

当代传媒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发展成为重视社会大众知情权,服务民众社会生活的信息载体。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大众传媒的变迁(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2)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3)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民社会生活发展史,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认识人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各种媒介在产生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

它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主要传媒方式有哪几种?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被称为三大媒介。

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过渡: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相传唐代时我国就出现了初步具有新闻传播功能但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邸报]。

⑶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3.改革开放后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特点:种类增多,数量增多,集团化,市场化4.改革开放后中国报刊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原因: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政府的支持;人们对于科技文化的重视5.对社会的影响有哪些?影响: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近代的传媒技术与政治社会变迁

中国近代的传媒技术与政治社会变迁

中国近代的传媒技术与政治社会变迁中国的传媒技术自古以来就不断发展。

然而,在近代之前,尽管有书籍和纸张的发展,但并没有出现像报纸、杂志和电视这样的现代传媒工具。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刷技术和电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型传媒工具开始进入中国社会。

虽然新的传媒技术为改变现有的政治和社会格局带来了希望,但是,在传媒技术的推动下,中国社会也经历了剧烈的动荡。

传媒技术的发展与新闻尚未成熟的刚刚起步有直接关系。

1902年,由于对新闻报道的需求,中国自行创办了《新闻报》。

同年,上海《申报》日报也开始出版。

这些报纸的出现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非常受欢迎。

据报道,上海《申报》的发行量从1902年的每期10,000份增长到1910年的每期70,000份。

然而,尽管这些新型传媒带来了信息的快速传播,它们的发展也带来了中国社会的不安定。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一直在追求民主和自由的政治环境。

然而,由于外族侵略和政治腐败,中国政治环境迅速恶化。

报纸的出现,让人们能够更方便地了解事实和意见,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然而,这些问题往往被政府视为对其权力的威胁。

这导致了一系列政治斗争、起义和战争。

新型媒体的出现也影响了群体认同与文化。

20世纪上半叶,花灯市、戏园、讲史楼等底层文化逐渐在城市中崩溃。

而上层文化则开始不断进化。

报纸和杂志的出现使得文化和娱乐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也加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西化。

例如,在1912年五四运动前夜,新文化运动激发了政治和文化的自我意识,诗歌和小说写作也开始变得开放和反对封建道德。

1920年代,电影的兴起给社会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

电影不仅成为了一种娱乐形式,也成为了呈现真实生活和批判社会现象的教育工具。

随着电影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也得到加强。

尽管传媒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变化,但在国共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传媒技术又受到了严格控制。

1958年到1962年,中国政府采取了“大跃进”策略,在此期间,媒体成为了宣传党和国家政策的工具,而不是独立的新闻和评论媒体。

新闻学原理5章节新闻事业产生发展及其一般规律

新闻学原理5章节新闻事业产生发展及其一般规律
15
§5.3 新闻事业的产生: 印刷传播
§5.3.1 印刷术的重大意义: 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
1456年古登堡(Gutenberg)用铅活字印刷的《圣经》 16
§5.3.1 续
➢印刷术的意义: 正是印刷术的发明(而不是别的)使历史从中世纪发展到近代;
这期间,能够阅读的大众日益增多导致了思想的广泛传播,思想的 广泛传播又推动了哲学与科技的变革。这些变革最终推翻了教士和 贵族的统治,从而产生了崭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纪中叶-19世纪中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 政论报纸的特点: (1)鲜明的宣传色彩
(2)激昂的论战精神
(3)强烈的鼓动气势
(4)见证重大事件
辛亥革命前的一些革命报刊25
§5.4.1 .1 续
➢政论报纸鼓动宣传的例子:
《列星克敦的战斗》 艾塞亚·托马斯
《马萨诸塞侦探报》1775年5月3日
3
新闻研究组织
§5.1.2 续
➢西方国家的各种媒介组织
YouTube,网上最大的视频供应商
4
§5.1.2 续
➢中国的各种媒介组织
5
§5.2 新闻事业的起源
在整个历史进程中,人类一直在设法改进其对于周围事 物的消息情报的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同时又设法提高自 己本身传播消息情报的速度、清晰度,并使方法多样化。 这种努力之所以必要,首先是为了创造条件对在他面前可 能潜伏的种种危险心中有数,然后也为了能和大家一起看 到共同对付这些危险的可能性。
§5 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 及其一般规律
重点难点 ❖ 新闻事业的概念界定 ❖ 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新闻事业的起源,产生
以及产生的原因,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四种新 闻媒介的主要特点 ❖ 新闻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大众传媒的发展.

大众传媒的发展.

本报讯 “我们家自来水里,怎么会有像蚯蚓一样的 红虫子呢?”近些天,南京市疾控中心接到了一些市 民的电话。据该中心环境与职业卫生科副科长葛明介 绍:用户如果发现自来水中有红线虫,主要原因是由 于水箱或蓄水池管理不善,未能及时清洗而造成污染。 三楼以下的直供水用户如果发现水中有红线虫的现象, 开启民智、传播知识 则可能是因为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适宜红线虫生长, 其大量存活于下水沟渠、管道之中,每到夜间,它们 经常会从下水管道中爬出,爬进用户自来水龙头的出 口处,汇集成团状。 (华锋 丹丹)
根据材料三,报刊发挥了怎样的功能?
二、广播事业的发展
1、近代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2、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3、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4、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从中央到地 方的各级广播电台 5、改革开放以来,广播事业有了新发展
三、影视事业的发展
1、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19世纪末:传入中国
1905年《定军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
一部电影
《歌女红牡丹》: 第一部有声电影 《渔光曲》:首次获国际大奖 《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 : 成为 国歌
第一部故事片 《难夫难妻》 第一部电影 《定军山》
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北京天桥电影院
二十世纪二三十 年代上海最高级 的大光明影院
3.近代以来中国大众报业的兴起与发展
1)、形成 2)、发展
戊戌变法时期:近代办报出现高潮:《中外 纪闻》、《强学报》、《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 《民报》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青年》 1872年:《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 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1873 年:《昭文新报》(艾小梅;国 人自办最早)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日报》(宣传党路线政 策方针)《光明日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
对人类社会而言,20世纪是最伟大的世纪,最辉煌的世纪。

人类在20世纪所展示出的征服自然的能力之强、手段之高,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所获得的发展之快、进步之大、成绩之巨,不但是以往任何一个世纪所不及,而且是以往任何世纪加起来的总和亦所不及。

在20世纪,人类社会的善的一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人类社会的恶的一面,也得到了相当充分的表演。

在20世纪,人类的科技发现和发明不仅超过以往科技发现和发明的总和,而且科技的进展无论就其范围、速度和应用而言,都远远超过了以往所有的世纪。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改变着世界,改变着我们的生存方式,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习惯,甚至改变着人类文明的整个面貌。

从掌握能够毁灭人类和地球的原子弹,到能够克隆人的生物技术,这一切表明: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决定自己命运的主宰。

从这个角度审视,科学技术的大踏步前进,肯定也给20世纪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福音。

史实归类:
一、西学东渐
16世纪后期,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来中国,宣传西方科学知识,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作了贡献
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清顺治、康熙年间,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
后来,罗马教皇颁布谕旨,不准中国教徒敬天、祭孔、祭祖,一些来华传教士又干涉中国内政。

1723年,雍正帝下令禁止传教
19世纪40—60年代,学西方工艺技术;70年代学西方格致之学(自然科学理论);90年代学西方社会科学(注重西学体系,对西方文化有完整的认识)和政治制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学西方思想文化(心理)
1844年《望厦条约》,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医院,建教堂;《黄埔条约》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1858年《天津条约》外国人在中国内地自由传教
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激起中国仁人志士为改造中国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主义的两次中国化
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加大初等教育的比重,向青少年灌输奴化思想;以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大东亚新秩序等为基本内容,企图培养顺民;日语被定为必修课;不得使用中华字样。

企图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识,实现其同化政策
二、新闻传媒
商周的邮驿传递制度
烽火传递边塞军情
林则徐在广东设驿馆,使广东一时“海外图说毕集”,成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各国律例》《四洲志》
魏源《海国图志》,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
还有介绍西方世界知识的书籍《康輶纪行》《瀛环志略》
《资政新篇》中的各省设新闻官,办保险事业,办新式学校,设投票箱公众选官,办慈
善机构
洋务运动,培养翻译,派遣留学生
维新派: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宣传变法理论
设学会:强学会(北京)、南学会(长沙)、保国会(北京)
开学堂:万木草堂(广州)长沙时务学堂
办报馆:《中外纪闻》(北京)《时务报》(上海)《国闻报》(天津)
《应诏统筹全局折》建议设邮政局、游会局
1898年光绪委任梁启超办大学堂、译书局
百日维新:撤驿站设立邮政局、译书局、报馆、学会
19世纪末,严复翻译介绍西学,著《天演论》
20世纪初,梁启超主编《新民丛报》
清末新政派遣留学生、办新式学堂---标志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
翻译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理》
创办《国民报》《游学译编》《汉声》〈浙江潮〉〈二十世纪大舞台〉〈湖北学生界〉〈醒狮〉等报刊
1905年,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有言论、出版、宗教信仰自由
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后迁至北京,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后又成为全面系统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还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每周评论〉,发表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理论刊物:上海的〈新青年〉〈共产党〉〈劳动界〉
北京的〈劳动音〉
广州的〈劳动者〉
毛泽东的文章:1925-1927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8年井冈山的斗争中的三篇文章
1938年〈论持久战〉
1945年〈论联合政府〉〈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935年,天津〈国权报〉、西安〈解放日报〉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在沦陷区,利用报刊、图书、电台、广播等大众传媒,进行奴化宣传和反共宣传,不准人民阅读进步书籍
1939年,上海出版伪〈中华日报〉
始于清末,只限官方使用的邮政、电报、电话等通讯事业,民国时期有一定发展,逐步成为民间相互联系的主要途径
新中国:〈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文化大革命:姚文元在上海任〈解放日报〉副主编发迹
1966年,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亲手发动文化大革命
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始真理标准的讨论
1978年,〈人民日报〉社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1979年元旦,〈人民日报〉登载〈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实现三通(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
第二次工业革命: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第三次工业革命:电子计算机的问世
1985年至今,软件的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标志人类进入信息革命时代的新纪元
计算机、照相机、电视机进入千家万户
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通讯手段,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电影事业---20世纪的艺术
1895年诞生(无声)
20世纪20年代末进入有声
30年代中出现彩色电影
50年代以后相继出现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
80年代收音机、影剧院、电视、录象、光盘、网上聊天等传媒手段多样
90年代的高科技和大明星电影〈泰坦尼克号〉获高额利润
几点不成熟的认识:
1.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对于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2.无线电把两个世界联结了起来,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通讯手段,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在19世纪末期发明了无线电报,并于1897年在伦敦开设了第一家商用无线电公司。

人们很快发现无线电在新闻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巨大的潜能。

无线电把两个世界联结了起来,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通讯手段,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3.新闻媒体的种类越来越多,其信息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
19世纪,新闻媒体的种类主要是报纸和杂志;20世纪,又增加了广播、电视(第一次向公众传播是在1936年的英国)和互联网
4.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状况在20世纪后半叶大大优于前半叶,成就份额的大部分来自于后半叶。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在20世纪后半叶是踏着大步向前迈进的,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不及。

如果说,在20世纪之初中国还是一个“新闻”弱国的话,那末在20世纪之末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无可争辩的“新闻”强国之一。

5.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既有丽日蓝天,又有风雪突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也有痛苦;有坦途,也有曲折;有顺利,也有磨难。

辉煌与沉重共存,凯歌高奏与艰苦挫折并行。

不懈地奋斗,不断地前行,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壮丽画卷的主页。

6.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体制要求新闻传播媒体必须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忠实喉舌,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为社会稳定摇旗呐喊,为党的新世纪奋斗目标热情服务。

江夏区培训中心
2005-4-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