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文明的延续性

中华文明的延续性文明的延续性

在中国史和中国考古学领域经常出现这样的说法,即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作为一名世界古代史研究者,笔者对此感到错愕。毋庸置疑,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特征,其发展谱系明晰,作为中华文明主要载体的汉字和汉民族都没有出现根本性中断。然而这个命题仍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包含着另一个判断——即世界上所有其他历史悠久的文明都曾中断,或者业已中断。但在笔者看来,许多古代文明也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延续了下来,例如印度文明、犹太文明,甚或是希腊罗马文明。

以印度文明为例。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在吸取当地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吠陀文明。这一时期人们创造和接受的基本观念如因果、轮回、业报,此后一直是指导印度居民生活的核心精神,时至今日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再如犹太文明,尽管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犹太民族都生活在其他民族的统治之下,并没有自己的国家,甚至流散到世界各地,但他们却很好地保持了自己特有的以犹太教信仰为核心的文明传统。至于希腊罗马文明,恐怕很少有中国史学者会认可其延续性。但希腊人创造的文明传统经由罗马人继承和发扬,传承

到近现代西方,却是我们理解整个西方文明的一条重要线索。希腊文明的核心精神,如理性与民主,却始终是西方文明创造性力量的源泉。以此而论,虽然传承者甚至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但也可以说希腊罗马文明也并没有中断过,有的只是转变。

文明的延续与中断是个复杂的问题,并不像有些学者想象的那样简单。虽然对于什么是文明,学者们从来不能给出公认的定义,但如果将不同的文明进行比较,便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根本性区别。中华文明区别于印度文明,不在于它的社会结构或者国家形态,亦不仅仅在于它的语言或者民族属性本身,而在于它独创的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思想和观念体系。这一思想和观念体系,长期成为这个区域内人们思想和生活的指引,指导人们处理人和自然、人和人以及人和其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世界秩序,并且深刻影响到周边民族的思想和行为。相反,印度人的世界秩序则是以印度文明独有的因果、轮回、业报思想和观念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以此而论,文明的实质内涵不是其表现形式,而是其基本思想和观念体系。文明也不是简单地包括各种族和民族,亦不能简单地把文明等同于一个国家。

文明是一个人为创造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它通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其思想和行为

都受到这环境的制约。但它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能够不断接受内部和外部的影响而自我更新甚至改变。如果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古代人类创造的诸多文明中,有一部分的确是完全中断了,例如古代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和美洲文明。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文明以这样和那样的形式延续了下来,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这就是学者们所说的轴心文明,主要包括中国文明、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这些文明的一个共同特征在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们可能吸收了外来的因素,从而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和变化,但它们的基本精神传统并未消亡,或者未被全新的思想和观念体系所取代,它们仍然是人们一切活动的轴心。

人类的文明既有共同的特征,又呈现出形式的多样性。对于什么是文明,文明是否是延续的,我们不能单独以中华文明为尺度,来得出一个结论或者下一个判断。而应该去探究文明的生命力何在,文明何以会发生变化乃至转变,甚至文明何以会消亡。

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古老的中华文明与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并称为历史最悠久的世界四大文明。但埃及、两河、印度三个地方的古代文明后来因种种原因由盛而衰、最终消亡,唯有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相比较而言,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堪称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观,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关于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可以从不同方面深化认识,其中以下几点至为重要。 第一,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自夏、商、周以下至清朝,政治实体衔接有序,均未因外力打击而中断,后一个朝代都自称是前一个朝代的继承者,都强调前朝何以失天下、本朝何以得天下,这实际上都是在强调本朝和前朝的联系。这种种联系的叠加,成为一个一脉相承的政治谱系。即使在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以及五代十国时期,许多割据政权仍多是沿用此前出现的朝代名称,可见一脉相承的连续性意识根深蒂固。清朝后期,是中国古代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的连接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虽历尽艰辛磨难,但政治发展脉络清晰可循,文明传统历久弥新,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第二,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化传统从未中断。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中国涌现出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他们提出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华文化传统,对于后世的政治理念、人生哲学、社会伦理等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这些伟大思想巨匠的部分学说,在战国时的《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中已见端倪,继之则见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司马迁《史记》中的诸子列传,刘向、刘歆父子《别录》《七略》和班固《汉书·艺文志》,其下又见于《七录》《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永乐大典》《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等文献目录学著作和大型文献汇编之中,可谓代代相传。同时,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像石渠阁会议、白虎观会议等学术活动的影响力,像《五经正义》《十三经注疏》等学术论著的权威地位,再加上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的倡导,这些因素都推动中华文化传统在中华大地传承不绝、流传至今。 第三,发达的中国史学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的有力明证,凸显出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从未中断。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中国史官制度源于商朝,周朝与各诸侯国已有“国史”撰述。孔子据鲁国国史作编年体史书《春秋》,产生了极大影响。《春秋》之后的编年史,有荀悦《汉纪》、袁宏《后汉纪》、司马光《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毕沅《续资治通鉴》等。司马迁志在“继《春秋》”

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文明的延续性

中华文明的延续性文明的延续性 在中国史和中国考古学领域经常出现这样的说法,即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作为一名世界古代史研究者,笔者对此感到错愕。毋庸置疑,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特征,其发展谱系明晰,作为中华文明主要载体的汉字和汉民族都没有出现根本性中断。然而这个命题仍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包含着另一个判断——即世界上所有其他历史悠久的文明都曾中断,或者业已中断。但在笔者看来,许多古代文明也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延续了下来,例如印度文明、犹太文明,甚或是希腊罗马文明。 以印度文明为例。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在吸取当地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吠陀文明。这一时期人们创造和接受的基本观念如因果、轮回、业报,此后一直是指导印度居民生活的核心精神,时至今日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再如犹太文明,尽管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犹太民族都生活在其他民族的统治之下,并没有自己的国家,甚至流散到世界各地,但他们却很好地保持了自己特有的以犹太教信仰为核心的文明传统。至于希腊罗马文明,恐怕很少有中国史学者会认可其延续性。但希腊人创造的文明传统经由罗马人继承和发扬,传承

到近现代西方,却是我们理解整个西方文明的一条重要线索。希腊文明的核心精神,如理性与民主,却始终是西方文明创造性力量的源泉。以此而论,虽然传承者甚至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但也可以说希腊罗马文明也并没有中断过,有的只是转变。 文明的延续与中断是个复杂的问题,并不像有些学者想象的那样简单。虽然对于什么是文明,学者们从来不能给出公认的定义,但如果将不同的文明进行比较,便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根本性区别。中华文明区别于印度文明,不在于它的社会结构或者国家形态,亦不仅仅在于它的语言或者民族属性本身,而在于它独创的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思想和观念体系。这一思想和观念体系,长期成为这个区域内人们思想和生活的指引,指导人们处理人和自然、人和人以及人和其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世界秩序,并且深刻影响到周边民族的思想和行为。相反,印度人的世界秩序则是以印度文明独有的因果、轮回、业报思想和观念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以此而论,文明的实质内涵不是其表现形式,而是其基本思想和观念体系。文明也不是简单地包括各种族和民族,亦不能简单地把文明等同于一个国家。 文明是一个人为创造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它通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其思想和行为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一支辉煌灿烂的文化瑰宝,它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原始社会至今,中华文明经历了长期而曲折的发展历程,但其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思想一直保持着持久的影响力。 首先,中华文明具有独特而强大的文化传统。中华文明尊崇家族道德、孝敬父母、重视家庭观念等价值观念,这些传统价值观贯穿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经久不衰。例如《孟子》中所强调的“仁爱”理念,至今仍然被广泛传承和推崇。同时,中华文明中的文人墨客、诗词文化、书法艺术等,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传承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 其次,中华文明通过制度和文化传承确保了其连续性。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官僚体制和儒家思想等,为中华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制度和文化传统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变革和演变,但其核心思想却保持着一脉相承。比如,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制度与今日的社会等级观念存在相似之处,这种制度与价值观的传承使得中华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保持了稳定性和连续性。 最后,中华文明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性特征,历史上的众多先贤和英雄,以及优秀的文化传统都给了中华民族强大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这种自豪感和认同感通过教育和社会传承,不断激发和传递给新一代,使得中华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获得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总之,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体现在多个层面,包括传统价值观、

文化传统、制度和文化的传承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等。这种连续性使得中华文明能够保持持久的影响力和独特的魅力,成为人类文明宝库中一道绚丽的风景线。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华文明就开始形成,并且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和演变。无论是政治制度、社会道德观念、艺术文化还是科学技术,都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在政治制度方面,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是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殷商时期开始,中国的社会结构逐渐由部落制向封建制转变,形成了天子、诸侯、公卿等阶层。这种制度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存在,并且产生了一系列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例如孔子提倡的儒家思想,强调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妻之道和朋友之道,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到了汉代,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的国学,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社会道德观念方面,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同样显著。自古代中国开始,孝道一直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念。儒家思想重视家庭观念和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强调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道德规范。这种孝道观念在社会中被广泛传承和弘扬,不仅体现在家庭中,也体现在社会各个层面。此外,中华文明还强调忠诚、正直、和谐、礼仪等道德值观,这些价值观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 在艺术文化方面,中华文明也展现了其突出的连续性。中国的文人墨客、诗词文化、书法艺术等,都是中华文明独有的文化

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是指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持续发展的特征。中华文明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多元的文化传统和持续的社会发展,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首先,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体现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上。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比于其他文明古国,如埃及、希腊和罗马,中国历史更为悠久。这长期的历史给予中华文明独特的优势,使得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中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智慧和教训,不断改进和创新。 其次,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在于对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承继。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重视家庭、孝道、礼仪和道德发展,这些观念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即使在社会变革和现代化的过程中,这些传统价值观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中国社会提供了稳定和凝聚力。 另外,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还体现在其多样化的文化传统上。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许多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包括文学、艺术、哲学、音乐和建筑等各个方面,为中华文明提供了持续的发展动力。 最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在于其社会制度的演变和发展。中国的社会制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变革和调整,但在变革中也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中国的社会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革命,但核心价值观和传统体制的

影响依然存在,为中国的社会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总之,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积淀的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制度的发展。这种连续性不仅使中国人民保持了与历史的联系,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支持和指导。了解和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和文化,推动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一直以来都是许多学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这种连续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从政治机构、社会体制到文化传承和思想观念。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珍惜中国的历史传统,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首先,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在于政治制度的保持和演进。中国历史上,政治机构经历了不同的演变,但整体上保持了较高的连续性。自古以来,中国社会一直以家族制度为核心,注重家庭的重要性,孝道和尊卑有序的价值观念树立了深厚的家族道德。而封建时代,统治者采用君主专制制度,通过中央集权的方式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治力。这种政治制度在不同时期和朝代有所调整,但基本上一直延续至今。 其次,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体现在社会体制的传承和发展上。在中国古代社会,封建社会体制分为四等:士、农、工、商,每个等级都有其独特的职责和义务。这种分工和等级体系在中国历史上保持了相当长的时间,直至近代的社会变革。虽然社会体制在社会发展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们对于家庭、社区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仍然保持着一定的连续性。

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中国文明的连续性是世界上最为显著的文明特征之一。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体系,其连续性和稳定性是世界历史中所罕见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一、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中国位于东亚大陆,地势复杂多样,气候类型丰富,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三大农业区,这些地区的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在数千年的历史中,虽然有过一些自然灾害和战争的影响,但这些地区始终是中国文明的核心地带,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和发展。地理环境的稳定性为中国文明的连续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政治制度的连续性 中国文明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体系。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汉唐宋元明清,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但其核心思想和基本原则始终保持不变。例如,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强调君主应以德治国、以民为本,注重官员的选拔和教育等。这些思想和原则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都得到了贯彻和执行,保证了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三、文化的传承性 中国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传承性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科学技术等。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基础,从甲骨文到简体字,汉字的形态和意义经历了多次变化,但其基本结构和语法规则始终保持不变。中国的文学艺术也具有很高的传承性,如诗词、书法、绘画等都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了不断的继承和发展。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证了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研讨发言: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研讨发言: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研讨发言: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今天的发言题目是“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灿烂的文明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以及突出的连续性。在本次发言中,我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表现在历史发展的延续上。从远古的夏朝开始,经过了商、周等朝代的交替,中华文明在长期的演变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基因。这个基因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炼,为后来的秦汉文明奠定了基础。随后,历史的车轮继续前进,中华文明在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时期不断发展,最终达到了鼎盛的宋明时期。即使在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如五胡乱华、南北朝时期以及十年动乱的战国时期,中华文明依然能够保持住自己的独特性、延续性和发展性。这一连续性的历史过程无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表现。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不仅仅表现在历史发展的延续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其核心精神的传承。中国文化注重传统和家族的重要性,强调儒家思想和道德伦理的传承。中华文明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在历史上广泛传承,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儒家学派、道家学派还是佛教的传播中,这些核心价值观一直扮演着基石的角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迁,这些价值观也在不断地演化和丰富,但其传承的连续性始终没有中断。 那么,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中华

文明的连续性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这为不同民族的交流和文化融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也促进了中华文明在不同地区的分支和发展。这种地理上的连续性也决定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其次,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还得益于其强大的适应能力。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大的政权更迭和社会变革,但中华文明凭借其强大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总能够在变迁中找到新的平衡点,并继续前进。无论是在封建社会的变革中,还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都能够保持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适应社会的发展,使中华文明在变革中保持连续。 最后,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意义在于其对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塑造和价值观的传递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华文明作为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生活和战斗的土壤,将先祖们的智慧和劳动创造积淀下来,成为中国人民坚守的信仰和力量源泉。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使得中国的文化和精神世界具有了独特的连贯性和稳定性,这是中国人民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勇往直前的重要动力。 总之,中华文明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突出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既体现在历史发展的延续上,也表现在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中。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得益于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和其强大的适应能力。这种连续性对于塑造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传递核心价值观,以及激发人民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不忘本、扬帆未来,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和贡献。 谢谢大家

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形成的原因

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形成的原因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形态形成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等方面。 首先,中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华地理上的两大河流,黄河和长江,从古代就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黄河的冲积平原为古代人类提供了良好的耕作条件,而长江流域的丰富的水资源又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活动都在这些地区集中,从而形成了中原文明和江南文明的特色。中华地理环境的稳定性也为文明的传承提供了有利条件,相对平缓的地貌和丰富的物产使得人民的居住和生产活动得以持续进行,不断累积宝贵的文化和智慧。 其次,中华历史文化的持续传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例如,儒家思想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崇尚礼仪和道德,延续了千年的传统教育体系培养了世世代代的孝子贤孙。这些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通过教育和家庭的传承,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连续性。此外,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持续发展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提供了重要支撑。 再次,中华政治制度的稳定性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古代中国采取了封建主义的政治制度,通过君主制和官僚制度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这一制度的优点在于,君主能够集中权力并统一统治,官僚体系能够有效管理和控制地方。政治体制的相对稳定使得中华文明能够在不同朝代间延续,各朝代政府都将文明作为维护统一和稳定的工具和核心价值。

最后,中华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农民通过繁忙的农耕和灌溉活动获得了稳定的生产和生活保障。此外,中国古代还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市场经济之一,通过商品交换的方式推动了财富的积累和经济的繁荣。经济的发展不仅使得社会生产力持续增长,也为文化的繁荣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了物质基础。 总之,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的形成是多个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特点为文明的传承提供了有利条件,政治制度的稳定性使文明能够在各个朝代和政权的更替中延续,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文明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和传承。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思想纵横)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思想纵横)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表现在其深厚的思想纵横。 首先,中华文明在思想方面具有长久的延续。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就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如儒家、道家和墨家等。这些思想体系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伦理和文化,而且至今仍然在现代中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孝道等价值观念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成为中国社会中的道德准则。思想家孔子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被视为中国文化中的精髓。这些思想的延续使得中华文明在千百年来保持了一种连贯而稳定的思想传统。 其次,中华文明在文化传统上具有持续的联系。中国古代文化以典籍为主要载体,这些典籍几乎覆盖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和领域,如《尚书》、《诗经》、《论语》等。这些经典蕴含了中华文明的精髓,凝结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即使在今天,这些古代经典仍然在教育和研究领域中被广泛引用和传承,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还有,中华文明在艺术领域也表现出强大的连续性。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繁多,其中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剧院等。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源远流长,而且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沉淀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色。例如,中国绘画注重意境和气韵,崇尚“意在笔先”的表现方式;中国书法则以笔划的优美和墨的浓淡变化为特色。这些传统艺术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至今仍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

总而言之,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其思想纵横展现在其深厚的思想传统、文化传承和艺术延续上。这种连续性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独特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华文明能够在世界文明大家庭中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展现在思想纵横的方方面面。这种连续性不仅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其文化传统的高度重视和坚持。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是最为重要和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之一。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主张以仁爱、孝道和忠诚为核心价值观念。至今,儒家思想仍然是中华文明的基石,对中国人民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无论是在教育领域,还是在政治和社会交往中,儒家的影响力都是无法忽视的。例如,在教育领域,儒家思想强调尊师重教,培养学生的孝道和道德观念;在政治上,儒家思想强调君子为政,主张以仁爱和孝道为中心来治理国家。这些儒家思想的持续传承,使得中华文明所代表的文化传统具有强大的连续性。 与儒家思想并驾齐驱的是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注重和谐与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崇尚“无为而治”的理念。道家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和自我完善,主张返璞归真,追求内心的安宁和自由。道家的对立统一观念、自然主义思想对后来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家思想的连续传承,使中华文明的思想体系更加丰富多元。 墨家思想则强调公平和利益平衡,主张以兼爱为核心价值,推

中华古代文明之光的延续与发展

中华古代文明之光的延续与发展 中华古代文明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经历了不断的延续和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华古代文明的延续与发展。 首先,中华古代文明的延续在于其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中华文明的根基可以 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化,如先秦文化、汉唐文化、宋元文化等。这些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也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等,都对东亚地区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中华古代文明的延续还在于其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中国传统艺术包括 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多个方面,每一种艺术形式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中国的山水画以其独特的意境和笔触风格,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中国的京剧、豫剧等戏曲形式,则以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剧情吸引了无数观众。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不仅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也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 此外,中华古代文明的延续还体现在其科技创新和思想理论的发展上。中国古 代的科技成就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发明和创新不仅在古代中国得到广泛应用,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中国古代的思想理论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思想理论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也为世界哲学史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中华古代文明的延续还在于中国人民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继承。中国 人民对家庭、孝道、礼仪等传统价值观的坚守和传承,使得中华文明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这些传统价值观不仅在中国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也在国际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中国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不仅是中

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一个文明的产生,首先需要有比较良好的地理环境,同时往往需要有城市中心的产生,有巨大的建筑物,社会有明显的阶层分化,能有自己的文字以及由此产生的科学与艺术的衍生品。我们经常提到的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爱琴海的克里特文明,印度河的印度文明以及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这些文明都是人类古代文明时期的代表,但是这些文明之中唯有中华文明一直留存到现在,并且仍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很大的影响。 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可以说是在上完这次通识课后给我最深刻的体会。在如今中国的现代化社会,我们仍可以通过前人的记载了解到近四千年以前黄帝和炎帝的故事,不少人仍可熟练地背诵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这样流传两千多年的名言,我们的传统佳节像春节、中秋等仍旧保留了不少古代的风俗传统......而再看曾经的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文明,埃及文明以及克里特文明,它们都没有完全延续下来,都没有完全保持着最初文明的影子,现如今,大多数当地人对自己所处文明的最初状况,可以说了解甚少。 中华文明能够有这种强大的延续性,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对闭塞且优越的地理环境。通过查阅世界地形图,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克里特文明,印度河文明,埃及文明以及巴比伦文明,这些文明所处的区域地形相对平缓,同时四大文明区域之间也没有太多的地形障碍,这使得这几个文明在向外扩张时碰撞甚至对抗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与此同时也给边缘游牧民族的入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反观中华文明,我们文明区域的西边是帕米尔高原和喜马拉雅山,东边是太平洋,在当时都是很难逾越的地理屏障,这就使得西方的这四大古文明很难直接接触到中华文明,而对于边缘游牧民族,我们很早就修建了长城,这对于抵抗他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我们可以拿巴比伦文明为例对比来看,这块区域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印欧入侵者与闪米特入侵者的争斗史,而最终这块区域也没能再次被当地民众征服,反而是受到了其他民族的接连统治,从而逐渐丧失自己最原始的文明状态。其实,在我看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地形因素,两河流域地形狭窄但交通便利,与周边文明也没有太多的地理障碍,这使得周边文明或是一些部落逐渐强盛之后很容易就能与它发生碰撞,再加之两河流域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当时文明或是部落扩张的必经之地,这就使它非常容易受到异族连番的侵略与统治,像波斯帝国的扩张以及马其顿帝国的侵略都与巴比伦文明的地理位置有着一定的联系。当然,除了古代文明时期外,后来的古典文明时期以及中世纪时期,西方也是处于长期的混战,像西罗马帝国就在日耳曼的接连侵略下逐渐覆灭,拜占庭文明也不断被周边文明或是少数民族侵略,领土不断缩小,最终被奥斯曼帝国所灭。 地理因素可以说是一个基础性原因,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与专制的社会体系与儒家文化的尊崇与发展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中华文明的夏商周时代,我们的社会就已经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级分化与等级制度,到秦始皇建立秦朝,确立了郡县制与三公九卿制,此时的中国完全就是一个高度集权的专制社会,并且这种社会体系成为了后续两千多年历史的趋势。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强调的仁义礼智信对于稳定国家的统治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它逐渐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工具,同时儒家思想也不断吸收其他思想文化的部分内核,不断发展

中华文化的历史延续性与主流性

中华文化的历史延续性与主流性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中华文化自古至今存在,历经千年不衰,文化遗 产丰富多彩。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且深刻影响着全球文化的主流。 中华文化的历史延续性 中华文化自古至今已经延续了几千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中华民族的根本 任务之一。中华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从黄河流域的传说故事、图腾信仰开始,经过数千年的漫长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从周代的礼仪文化,到唐宋的文艺盛世,再到如今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融,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成长和壮大。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延续中,很多文化元素都经过了一些必要的变革和发展。例如: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据中华文化的主流地位,但在近现代,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化,社会思潮也不断地变化。虽然古代的儒家思想已经经过了多次的变革,但在当今社会,如何赋予古代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仍然是中华文化保护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同时,在中华文化的延续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有一些年 轻人已经逐渐淡忘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他们从影视作品、流行音乐等方面了解外来文化的影响,但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却很少。这种情况不仅导致了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边缘化,也导致了年轻人对于自身文化的迷茫和不自信。 中华文化的主流性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有影响力的文化之一,成为了全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 种主流性不仅体现在当今世界各国对于中华文化的认知和拥护上,也体现在中华文化影响全球的艺术、哲学、科技、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上。

例如:中国传统的戏曲、京剧、曲艺、杂技等,在国际舞台上广受欢迎。中国画、书法、陶瓷、鼓乐等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独特的风格,被世界各地的人所认同。此外,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所体现的“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念,在全球文化中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华文化的也体现在中华文化对于现代科技、经济、商业等领域的影响。例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指南针、火药,成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贡献。此外,中国也在现代商业领域中屡屡创造出商业奇迹,例如阿里巴巴、华为、小米等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重要影响力。 结语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其延续性和主流性很强,且在现代社会 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中华民族的基本责任之一,同时,我们也需要发挥文化优势,让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延续和发扬光大。

中国文明的延续性是最强的

中国文明的延续性是最强的 作者:暂无 来源:《领导文萃》 2018年第7期 ◇ 新垣平 世界史上有“文明摇篮(cra- dle of civilization)”一说,指的是独立发展出文明的一系列区域,除了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和中国等传统上称的“四大文明古国”之外,还有中美洲和南美中部。这些古文明——以及绝大部分第一代次生文明——基本都已经消亡,只有中国文明延续至今。 当然,这是一个引起争议的话题,尤其是一些不适当的宣传喜欢把中国文明说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或者模糊中国和其他一些古文明之间不小的时间差距。实际上,中国文明在旧大陆的“文明摇篮”中是比较年轻的。公元前三千纪,当苏美尔人建起高大的塔庙,发明楔形文字,埃及人统一上下埃及,雕出著名的纳尔迈调色板的时候,中国还没有出现文明的曙光,就连炎黄二帝的传说也还在其后。稍后,印度河谷的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都市,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王宫等,也比中国的夏商王朝要早几百年到上千年。 不过这些古文明都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在繁荣一千年后,就让位给阿卡德人和阿摩利人等其他民族,后来又被更晚兴起的亚述和波斯文明所同化;埃及坚持较久,经历了二十多个王朝,到古罗马时代才终告沦亡。印度河谷文明毁灭于公元前十九世纪左右,米诺斯文明折戟于前十五世纪。和中国大体同时代或较晚的一些次生文明,比如赫梯、亚述、腓尼基等,也都一一消失,至于美洲诸文明,除玛雅自我消亡外,阿兹特克和印加都被西班牙人消灭殆尽。这些古文明的历史被遗忘,民族湮灭于其他晚近民族之间,相关文字也是在近代以后才被学者绞尽脑汁解读出来,甚至有的迄今未能解读。 与之相反,中国文明在古埃及中王国时代发轫,经过商周的初期辉煌,继之以春秋战国的大转型,和古希腊、波斯、以色列和吠陀印度共同缔造了轴心时代,随后进入与罗马、安息、贵霜并立的秦汉帝国,其他几个帝国先后灭亡或萎缩后,又演进为辉煌的隋唐文明,与阿拉伯帝国东西并耀。此后在宋元时代,经济和文化也使中世纪欧洲黯然失色,明清进入封闭时期,文治武功虽也有可观,但逐渐落伍于世界,直到近现代。三千年间岿然独存,既没有出现永久的分裂,也没有如罗马、波斯等被外来宗教同化,自成体系的文明和历史记忆保存至今,在世界历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鲜明的特例。 那么,能不能说中国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的古文明呢?这其实是一个定义的问题。文明方面的延续与断裂,并不是一条线或连或断那么简单,许多古文明虽然沦亡,但是其文明的成果却保留到了后世,比如一星期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规定就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又如埃及和腓尼基的文字几经变形,成为今天各种字母文字的基础;犹太人的神话、赫梯人的炼铁技术、古美洲人驯化的辣椒和番茄……都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这些代表文明的延续,那么那些远古文明迄今仍活在我们的生活中。 当然,这些只是文明的碎片。另一些文明的典籍和价值观大体完整地保存下来,但发生了民族和语言的转移,成为复合型的文明。比如罗马时代吸收了大量希腊文明的元素,却从以讲希腊语的各希腊民族为主,变成以讲拉丁语的罗马人为主,后来在蛮族入侵以后,又变成了以日耳曼民族,或其与拉丁人的混血后裔为主体的所谓西方文明。至于今天的希腊本身,虽说仍然诵读古希腊的经典,但经过了罗马、土耳其和现代欧洲文明的两千年侵染,也很难说是原本希腊文明的自然延续。相比起来,中国曾经发生过的几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既没有发生民族主体的转移,也没有对文明进程形成本质的影响。

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延续至今的原因

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延续至今的原因

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延续至今的原因 我们有理由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和自豪,当这个世界的大部分地区的大部分人仍然生活在饮毛茹血的蒙昧中时,他们已经创造了灿若星辰的先秦文明,孔子、老子与同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一起用他们智慧的思想照亮了人类理性的天空。而当西方的诸多文明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灰飞烟灭,只留下苍老的金字塔孤独地守望着岁月的痕迹,或是空中花园的神话倾诉着历史的辉煌时,中华文明却历九死而重生,在一次次文明入侵再度崛起,老干生新枝。今天的印度人不是昨天的印度人,今天的埃及人不是昨天的埃及人,但今天的中国人就是昨天的中国人。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究竟有什么特点深深地刻在了中华文明的骨子里,使中华文明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无数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为此探索良久,小可不才,在这里谈谈一孔之见,全当抛砖引玉。 一,我认为,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其文化上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和对本身文化传统的坚持与固守,就是文明认同感。这也是中华文明最大的外在特点。

这就需要文明本身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完善并发展自身。西方的巴比伦文明在覆亡的过程中除了外来文明的入侵,其本身的发展方向也出现了重大问题,最终在内外交困中灰飞烟灭。另外,任何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不管在精神还是物质上总有落后于其它文明的地方,与其它文明进行交流,对外来文明的吸收是必须的。如果中华文明在真正统一之后的两千多年都向后来的清王朝那样闭关锁国,顽固不化,对外来文明不闻不问,那么中华文明在外来文明的夹击中根本不可能存在这么长的历史生命。 但是这种交流和吸收必须是有限度的和选择性的,要对外来文化加以改造,使之更好地与本身文化传统相适应,相协调。例如,今天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就是外来文化,在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由于其文化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巨大,并没有很快被接纳,但经过中华文明对其进行的创造性的改造,才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中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佛教的中心。佛教也成了中华文明对外来文明吸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