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逆反心理的原因

中学生心理逆反心理的原因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疏导

刚上初中的孩子,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变。生理上在变,心理上也在变。这个时候,老师常常会发现个别学生难管教;许多家长也会抱怨孩子越来越任性。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在当前,逆反心理是中学生中存在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很有可能出现青少年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更严重者可能出现犯罪心理。

我们从教十几年,一直担任思想政治课教师,在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方面做出过许多研究与尝试。如何应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何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家长、学校、教师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家长——走进孩子内心世界

父母应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信任孩子,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而只有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了解他们丰富的智慧和细腻的内心世界,才能与孩子更融洽地相处。还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允许并积极邀请他们参与家庭的管理。比如,让孩子利用周末尝试做家长,由他们安排各个成员的活动,这不仅展示了孩子的能力,同时使他们做到了换位思考,加强了与父母的情感。家长应该避免以下4种错误的教育方式:(1)打骂、体罚。这种教育方法不但不能使孩子认识到错误,还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从而愈发倔强、暴躁,甚至走向极端。(2)哄骗、利诱。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目的性,不利于孩子健康价值观的养成。(3)讽刺、挖苦。这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失去学习的信心,对家长的教育产生反感。(4)溺爱、迁就。这会使孩子变得娇生惯养、更加为所欲为。

教师——用“赞扬”杜绝“破窗”

中学阶段,学生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与那些优秀的学生相比,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教育。这时候,肯定、鼓励和表扬显得尤为重要。泰戈尔说:“聪明的人懂得如何教育,愚昧的人知道怎样打击。”多找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谈谈心,帮助他们树立“我能学好”、“我能成功”的信念,让他们

真正感觉到老师在关心他、帮助他,永远不会放弃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促使其转变。

要用积极、鼓励的教育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破窗户理论”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科学家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相同的环境里,其中一辆车的引擎和车窗都打开,另一辆则封闭如常,保持原样不动。三天后,打开车窗的汽车被破坏得面目全非,而另一辆则完好无损。科学家又在剩下的车窗上打了一个小洞,只有一天工夫,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人打破,内部的东西全部丢失。这表明,人们往往认为坏的东西让它再坏一些也无妨。而对于完美的东西则会主动地维护它,舍不得破坏。

学生的心灵好比是车,是否完好无损,就看教育工作者的态度和维护的技巧了。表扬、赞美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更能使孩子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青少年——换位思考、克制自己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青少年往往缺乏正确的认知能力。这时候,要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家长、老师,抱着宽容的态度理解他们,还应该把握自己,经常提醒自己,虚心接受老师和父母的教育,遇事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克制住自己烦躁和倔强的情绪。同时,青少年还要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发展自我价值。

不可否认,逆反心理也有一定的正面效应,如自我意识较强、勇敢、坚强、好胜、能求异、能创新。还可以防止一系列不良品质的形成,如孩子在不顺心受压抑的时候,敢于发泄,不会有畏缩心理,也不会保守、逆来顺受。在充满竞争的年代,我们应善于发现青少年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和优良品质。

中学生心理逆反心理的原因

1、生理原因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的大脑发育趋于健全,脑的机能日趋发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对事物进行独立的批判,很多复杂的思维形式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其中就包括逆向思维。但是这个阶段的青少年社会经验不足,思维的运用也欠成熟,对待事物的见解和观点容易偏激片面,同时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虚荣心较强,不允许别人轻易否定自己的思维成果,把它看作是对自己尊严的强烈挑衅,对父母老师的管教产生强烈的逆反。逆向思维的形成,为逆反心理提供了基础,而思维形式的成熟与思维内容的贫乏

为逆反心理提供了可能。可以说逆反心理是思维能力高速发展与社会经验相对停滞的矛盾带来的,究其原因是成长的烦恼。

2、心理原因

进入中学阶段,青少年有了自我意识,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自我,思想上不再依托他人而存在,产生了一种思想独立的心理需要。即希望自己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思想表明自己思想上的独立,进而表明自己人格的独立,向众人表现出一个独立于别人的自我。而急于突破前人的青少年在成长起来之后会突然发现世界上的规则全都是由成年人制定的,孩子只能执行,不能反抗,这种反抗传统规则,突破禁忌的冲动被暂时压制在内心深处。随着学生的成长,这种叛逆的想法越来越强,而又没有找到合适有效的渠道通家长老师沟通或宣泄,这种想法最终会爆发为行动,转化为和父母老师的对抗。

3、社会原因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正在逐渐转为强调自我,张扬个性。当前,几乎所有面向青少年的商品大到流行偶像、小说影视小到文具服饰,广告商无一例外的贴上“个性”的标签,标榜自己的商品是最有个性的,只卖给最有个性的人。叛逆已经由贬义词变为中型词,甚至在青少年眼中成为了褒义词。如前所述,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特殊阶段,本身就存在逆反的基础和条件,当今社会在这种社会舆论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当代的青少年较之其“前辈”更不容易对自己做内省的思考,也就更不容易改变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所以表现出来当代的中学生逆反心理尤其严重。

二、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危害

根据我的观察,并且结合少量的案例分析,当代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不屑一顾

这是比较常见也是比较含蓄的表达反叛情绪的方式。表现为对同伴间流传的某些新鲜事物不报太大的好奇心,显得比较矜持自重,一副“没什么大不了,我早就知道了”的架势。因为这样的表现一方面可以和周围同伴的惊讶好奇形成反差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并且在表达新观点的同伴面前不显得无知,从内心深处抚平心理上的落差。对于家长和老师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显得比较不耐烦,特别是对有的老师空洞的形式化的教育和母亲重复的唠叨尤其反感,对这种教育往往应付,甚至消极抵抗。

2、反面思考

有相当数量的中学生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有些以社会上某些个别事例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有些甚至是带有嘻皮色彩的哗众取宠也就是老师们反映的喜欢在课上跟老师抬杠的“杠头”。用精神分析的观点解释,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使其潜意识里产生一种颠覆成人世界固有规范的冲动,他们往往对身边的成年人(老师、家长)所犯的错误感到尤其的兴奋,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以及课间操、升旗、考试等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小错误,学生们的第一表现往往不是不满,而是兴奋。这正是这种潜意识的表现。正是这种希望成年人犯错的心理预期使得中学生有意无意的总在日常的教育和交谈中寻找成年人的错误,或者找出相反的特例。

3、全盘否定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事迹来教育激励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据我个人调查中学生对家长提到的周围同事邻居家的同龄人学习上的先进经验和事迹反感相当的强烈,即使是平时比较内向的女生也不例外,而偏偏家长最喜欢主动和孩子谈及的话题之一就是周围同龄人的情况。而教师比较喜欢谈及的话题则是前几届学生的学习如何如何好。久而久之,激化了学生和家长老师的矛盾,有一些学生会变得固执偏激,对某些事情,比如某个老师的话简单否定,这样的学生往往心胸不够宽广,固执己见,一旦认定的事实很难自我纠正,教育过程中难度比较大。

4、叛逆挑衅

中学生追求叛逆往往不是对所作的事情本身感到向往,更多的是希望事情带来的后果能让成年人吃惊。以流行文化为例,事实上我们只要仔细回忆我们自己的学生时代就会发现,每一代年轻人都是自己那个时代风行的服装发型偶像,甚至休闲、娱乐方式。从台球厅到滚轴再到网吧,每一代年轻人都在选择让成年人受不了的方式挥霍自己的青春活力,当台球被社会主流认同并成为一项成人世界的高雅休闲活动的时候,年轻人自然而然的选择了放弃;当老年人把直排轮滑当作锻炼手段清晨在公园滑行的时候,滚轴也就失去了在青年人中独特的号召力;以此类推不难想象,当有一天互联网真正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退休在家的大娘每天早晨从网上为外孙定购早点,当菜农在自发的在网上投票选举“卖菜宝贝”或者“洋白菜西施”的时候,当时的中学生也就自动的离开了网吧,去选择更加激进,更加让当时的成年人受不了的休闲娱乐方式。

话扯远了,在学校教育中中学生也在扮演着叛逆的角色。在一些中学生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则被肆意讽刺、挖苦。这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当代中学生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中学生宁愿暂时牺牲自己的道德底线,也要捍卫自己叛逆的形象,以换取独立于成年人之外的独立的人格空间,他们真的是太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和认同了。

逆反心理标志着中学生自我意识真正的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观念交错冲突矛盾斗争的开始,是中学生开始系统形成自己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如果这一阶段的问题处理不好,会对整个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从短期的影响看,逆反心理没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轻则对老师和家长的肺腑之言置之不理,荒废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失去了升入更高级别学校深造的机会,重则学生被推到社会的另一面,对非法犯罪行为产生认同,对学生的一生带来不可挽回的影响。

三、正确对待逆反心理

1、正确看待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学生进入“心理断乳”期的正常表现,许多家长感觉:孩子自从升入某所中学,就跟以前大不一样了,变得不听话了。事实上,学生升入高一级别的学校,学生最近接触了什么人或者最近发生了什么事,都只是逆反心理产生的诱因,产生逆反心理的根本原因是孩子长大了,开始学着用不同角度批判的看待周围的事物了,因为思维运用的不熟练才会在前进的道路上磕磕绊绊。叛逆意味着成长,成长意味着进步,成长中的问题只能在成长中来解决,只要家长和教师给予处在叛逆期的学生足够多的尊重和认同,再加上必要的耐心,帮助他们走过这一阶段,绝大多数的学生最终会选择回归,重新建立起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

和师生关系。

2、逆反心理体现了学生渴望被关注的需要

逆反心理只是学生复杂心理斗争的一个缩影,一方面学生渴望和周围人不一样,希望突出自我,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和周围人一样,以获得足够多的认同,“别的同学都有”是很多学生让父母买东西是最常用的理由。对整个学生人群而言,他们一方面要显示出与成年人的不一样,喜欢听让成年人血压上升的歌曲,说着成年人听不懂得名词,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早日成年,模仿成年人的生活,所以有的学生会用吸烟、早恋等标志性的符号给自己打上一个“我长大了”的标签。总而言之逆反心理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学生凡事都要拧着干,处处和大人作对,只要学生有被认同的需要,他们就有机会被转化。

3、合理疏导逆反心理

当学生在课堂上发表出人意料的言论时,教师不能简单的认为他是在故意和老师作对或者是在哗众取宠,简单粗暴的训斥教育,也不能一味的采取“冷处理”,把学生晾在一边,而应该看到他背后隐含着的心理符号:“我太孤独了,我太需要理解了,他们都不理解我,快来关注我吧”。应该寻找机会多和他们沟通,多听听他们怎么说可以减轻他们的压力,增加他们被认同被肯定的感觉。很多喜欢在课堂上“抬杠”让老师难堪的学生,他们这种逆向思维的能力完全可以开发利用到学习中,启发他们把这种挑毛病的习惯用在做题上,挑出题人的毛病,通过这种方法理解出题人的意图,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所学的知识结构。

对于家长,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更加直接,简言之就是“不听话”,这一阶段的孩子是与父母吵架最频繁的时期,在这个敏感时期,对于孩子家长不能简单的程式化的训斥,因为千篇一律的批评激化孩子的逆反心理。而一味的迁就乃至忍让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不恰当的,因为在这一阶段他们是体会不到父母的苦心的,相反会觉得父母一味的容忍自己,是对自己的敷衍,内心被关注的需要根本没得到满足,他们心中的叛逆情绪会变本加厉,不断的挑战父母的忍耐极限。父母应该多和孩子在平等的气氛下交流,并且少做评价性的结论,多做陈述式的概括,让孩子在相对温和的环境下宣泄自己的情感。但是对于某些个别问题,一旦孩子与父母不能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孩子选择激烈的方式发泄,作为父母要让孩子的这种情绪得到宣泄,不能在心中越积越深,同时又要选择好时间和场合,让这种宣泄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但是激烈争吵之后,还是要有一个相对冷静的交流,哪怕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也要及时的进行,家长要知道到底是那句话激起了孩子巨大的反感,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冲突的再次发生。

4、避免激化逆反心理

大多数的中学生逆反心理发作最强烈的时期短则数月,长则一年,之后会和家长老师形成比较稳定的关系。但是有个别学生这一阶段的问题没得到充分的解决,这样的学生始终带有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至会显示出反社会人格的倾向,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不懂好歹”、“软硬不吃”。这样的学生转化起来难度很大。因为这样的学生往往比较敏感,害怕受到伤害,所以既渴望受到关注又排斥他人,一些教师常用的激励手段通常不起作用。比如赏识和表扬,这样的学生听到两三次比较夸张的表扬就会心生警惕,认识到自己并不像老师表扬的那样好,继而怀疑自己以前受到的表扬有多少是真实的,从而加重内心的自卑感,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激化了叛逆的情绪。这种情况下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表扬帮助他重拾信心是一件煞费苦心的事情,我称之为消极关注,即表面漫不经心,背后下足文章。比如:我希望让这个同学从回答简单的问题开始建立信心,寻找机会表扬,

但是直接扔给他一个简单的问题会让他感到难堪,加重内心的自卑感,这就需要营造一个看似偶然的环境。例如这个同学坐在第四排第四座,我就把最容易的问题放在第四个来提问,第一个问题让第一排第一座的同学来回答,第二个问题看似漫不经心的让第二排第二座的同学来回答,以此类推,这样让他回答第四个最容易的问题就顺理成章了。再比如,我知道这个同学的学号是15,而讲课当天是5号,提问之前先故意问一下今天是几号?然后回答问题的顺序按5,15,25来安排。这些看似漫不经心的安排可以绕过学生排斥别人的心理防线,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接触集体生活,更多的被他人认同。

与这样的学生的沟通语言措辞也要非常小心,往往在常人看来很正常的一句话,敏感的学生听到了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几个月的努力可能会因为一句话又重新开始。比如很多教师在和学生谈心时都会用“我能理解你内心的感受”这类表示共情的言语,但对敏感的学生这句话就不适用,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排斥别人的关心,根本就不会愿意更不会相信别人能这么快理解自己。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和学生以诚相待,让他感受到你渴望关注他的愿望“我实在不能理解你刚才的观点,但是我很愿意努力地尝试,这需要你的配合,你能每周都和我做这样的交谈吗?”

成长是一个快乐的话题,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教育一个处于成长敏感期的学生是一道让人回味无穷的难题,与这些有强烈逆反心理的学生打交道给我个人的感觉是:他们肯定不成熟,但他们很健全,成年人该有的情绪情感他们都有,而且他们一点也不傻,你对他们的真诚他们能够感受得到,你对他们的敷衍他们即使一时不会察觉,过后也会发现。所以对这样逆反心理比较强的学生的教育转化必须要以诚相待,持之以恒,有了这样的决心就会发现,转化这样的学生需要的时间其实比预想中的要短。

对于特殊家庭的学生,学校对他们要用特殊的教育方式,对这样的学生,老师和同学对他们一视同仁,给他们以更多的关心、关爱、帮助、关心、理解、沟通尤为重要;二、多鼓励,多挖掘他们的优点,用他们的优点去消除自身的弱点;三、教师是影响他们学习的重要因素,这不仅体现在教师本身的知识技能上,还体现在教师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上。融洽的师生关系会让他们觉得教师可亲可敬,而“亲其师,信其道”,这种亲近必然有助于提高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

在与其他班主任的交流中,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我越来越多的听到教师和家长对学生不听话、难管教的抱怨,学生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取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其危害性不言而喻。要正确地对学生加以教育和指导,必须先了解他们逆反心理的来源。

一、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 成长期的必然规律

学生与成人相比,他们对于新事物具有更强烈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接受能力更强。当我们只习惯于用老一套去教育他们,用我们认为好的东西去吸引他们,是无法对他们保持长久的吸引力的。中学生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

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

2、好奇、对立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作出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那些“青少年不宜”的影视广告就是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从而达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去观看的目的。

3、偏激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面还相当缺乏,看问题过于简单,甚至相当片面,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却为此沾沾自喜。

二、个案分析

我班的吕玉国被查出偷偷吸烟,经过教育,我自以为他不会再犯。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又接二连三的吸烟,而且每当我询问他,他总是信誓旦旦的说绝不再犯,这真让我火冒三丈。到底问题出在哪?我把吸烟的危害说得淋漓尽致,也告诉他盲目模仿成年人不可取。怎么他就不能改掉呢?经过深入的调查,我发现原来吸烟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小帮派,在这个圈子里,谁要因为被老师教育而不再吸烟,其他学生就会讥笑他。出于逞能的心理,吕玉国就阳奉阴违。明白了关键所在,我就找来了所有和他经常一起吸烟的学生,让他们自己说一说当时吸烟时的想法,当学生们敞开心扉的时候,他们自己就意识到了原来自己的一些想法是多么幼稚。这件事也让我深深意识到错误原来也是学生学习的宝贵财富。

三、正确对待逆反心理

1、逆反心理是学生成长阶段的正常表现

逆反心理是学生进入“心理断乳”期的正常表现,许多家长感觉:孩子自从升入某所中学,就跟以前大不一样了,变得不听话了。事实上,学生升入高一级别的学校,学生最近接触了什么人或者最近发生了什么事,都只是逆反心理产生的诱因,产生逆反心理的根本原因是孩子长大了,开始学着用不同角度批判的看待周围的事物了,因为思维运用的不熟练才会在前进的道路上磕磕绊绊。叛逆意味着成长,成长意味着进步,成长中的问题只能在成长中来解决,只要家长和教师给予处在叛逆期的学生足够多的尊重和认同,再加上必要的耐心,帮助他们走过这一阶段,绝大多数的学生最终会选择回归,重新建立起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2、逆反心理体现了学生渴望被关注的需要

逆反心理只是学生复杂心理斗争的一个缩影,一方面学生渴望和周围人不一样,希望突出自我,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和周围人一样,以获得足够多的认同,“别的同学都有”是很多学生让父母买东西是最常用的理由。对整个学生人群而言,他们一方面要显示出与成年人的不一样,喜欢听让成年人血压上升的歌曲,说着成年人听不懂的名词,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早日成年,模仿成年人的生活,所以有的学生会用吸烟、早恋等标志性的符号给自己打上一个“我长大了”的标签。总而言之逆反心理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学生凡事都要拧着干,处处和大人作对,只要学生有被认同的需要,他们就有机会被转化。

三、逆反心理的疏导和克服

1、避免激化逆反心理

大多数的中学生逆反心理发作最强烈的时期短则数月,长则一年,之后会和家长老师形成比较稳定的关系。但是有个别学生这一阶段的问题没得到充分的解决,这样的学生始终带有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至会显示出反社会人格的倾向,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不懂好歹”、“软硬不吃”。这样的学生转化起来难度很大。因为这样的学生往往比较敏感,害怕受到伤害,所以既渴望受到关注又排斥他人,一些教师常用的激励手段通常不起作用。比如赏识和表扬,这样的学生听到两三次比较夸张的表扬就会心生警惕,认识到自己并不像老师表扬的那样好,继而怀疑自己以前受到的表扬有多少是真实的,从而加重内心的自卑感,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激化了叛逆的情绪。这种情况下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表扬帮助他重拾信心是一件煞费苦心的事情,我称之为消极关注,即表面漫不经心,背后下足文章。比如:我希望让这个同学从回答简单的问题开始建立信心,寻找机会表扬,但是直接扔给他一个简单的问题会让他感到难堪,加重内心的自卑感,这就需要营造一个看似偶然的环境。例如这个同学坐在第四排第四座,我就把最容易的问题放在第四个来提问,第一个问题让第一排第一座的同学来回答,第二个问题看似漫不经心的让第二排第二座的同学来回答,以此类推,这样让他回答第四个最容易的问题就顺理成章了。再比如,我知道这个同学的学号是15,而讲课当天是5号,提问之前先故意问一下今天是几号?然后回答问题的顺序按5,15,25来安排。这些看似漫不经心的安排可以绕过学生排斥别人的心理防线,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接触集体生活,更多的被他人认同。

与这样的学生的沟通语言措辞也要非常小心,往往在常人看来很正常的一句

话,敏感的学生听到了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几个月的努力可能会因为一句话又重新开始。比如很多教师在和学生谈心时都会用“我能理解你内心的感受”这类表示共情的言语,但对敏感的学生这句话就不适用,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排斥别人的关心,根本就不会愿意更不会相信别人能这么快理解自己。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和学生以诚相待,让他感受到你渴望关注他的愿望“我实在不能理解你刚才的观点,但是我很愿意努力地尝试,这需要你的配合,你能每周都和我做这样的交谈吗?”

成长是一个快乐的话题,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教育一个处于成长敏感期的学生是一道让人回味无穷的难题,与这些有强烈逆反心理的学生打交道给我个人的感觉是:他们肯定不成熟,但他们很健全,成年人该有的情绪情感他们都有,而且他们一点也不傻,你对他们的真诚他们能够感受得到,你对他们的敷衍他们即使一时不会察觉,过后也会发现。所以对这样逆反心理比较强的学生的教育转化必须要以诚相待,持之以恒,有了这样的决心就会发现,转化这样的学生需要的时间其实比预想中的要短。

2、把学生当朋友对待。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若是一味压制,只能助长他们的逆反心理。青春期学生可塑性极强,自立自主的欲望又特别强烈,老师和家长对待他们要象对待朋友一样,决不可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那种看成“服从”与“被服从者”的观点非常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和心理疏导。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要严禁使用命令,那种认为命令孩子服从是天经地义的想法是错误的。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事不要随意发表评论,而要采取一种积极聆听的姿态,培养孩子独立分析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作为班主任,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学会辨证地、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避免由于认识片面、视野狭隘造成自身认识错误。同时,老师与家长要真正融入孩子的生活,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成为孩子真正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克服孩子的逆反心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3、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让受教育者明白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

4、让学生学着理解大人。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也就不会逆反了。

5、鼓励学生学会适应。青少年要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如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展现自我价值,这样,逆反心理也就克服了。

6、开发逆反心理到学习中。当学生在课堂上发表出人意料的言论时,教师不能简单的认为他是在故意和老师作对或者是在哗众取宠,简单粗暴的训斥教育,也不能一味的采取“冷处理”,把学生晾在一边,而应该看到他背后隐含着的心理符号:“我太孤独了,我太需要理解了,他们都不理解我,快来关注我吧”。应该寻找机会多和他们沟通,多听听他们怎么说可以减轻他们的压力,增加他们被认同被肯定的感觉。很多喜欢在课堂上“抬杠”让老师难堪的学生,他们这种逆向思维的能力完全可以开发利用到学习中,启发他们把这种挑毛病的习惯用在做题上,挑出题人的毛病,通过这种方法理解出题人的意图,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所学的知识结构。

7、家长鼓励平息逆反心理。对于家长,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更加直接,简言之就是“不听话”,这一阶段的孩子是与父母吵架最频繁的时期,在这个敏感时期,对于孩子家长不能简单的程式化的训斥,因为千篇一律的批评激化孩子的逆反心理。而一味的迁就乃至忍让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不恰当的,因为在这一阶段他们是体会不到父母的苦心的,相反会觉得父母一味的容忍自己,是对自己的敷衍,内心被关注的需要根本没得到满足,他们心中的叛逆情绪会变本加厉,不断的挑战父母的忍耐极限。父母应该多和孩子在平等的气氛下交流,并且少做评价性的结论,多做陈述式的概括,让孩子在相对温和的环境下宣泄自己的情感。但是对于某些个别问题,一旦孩子与父母不能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孩子选择激烈的方式发泄,作为父母要让孩子的这种情绪得到宣泄,不能在心中越积越深,同时又要选择好时间和场合,让这种宣泄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但是激烈争吵之后,还是要有一个相对冷静的交流,哪怕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也要及时的进行,家长要知道到底是那句话激起了孩子巨大的反感,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冲突的再次发生。

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做到使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

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践证明,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11 / 11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和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和对策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成因 (一)造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原因 1、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意识形态既能使青少年学生的理解活动造成因难,也能使他们同其他人的关系和所采取的行动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教师汇报情况、协助同学进步看成是“出卖朋友,不够意思”等等,这些错误思想往往是剥削阶级意识在中学生头脑中的反映。低估该思想意识给他们造成的伤害,把它单纯地看作学生个人的理解问题,这对协助他们克服逆反心理是极为不利的。 2、教育工作的失误 学校口头上讲素质教育,但实质上仍把升学作为唯一追求的目标,少数“尖子生”受到教师们的喜爱。多数学生特别是差生被冷落,他们自卑、厌学。 老师处理问题不当,采取强制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有的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有的教师本身自己言行不一,都会促使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并带来温室效应。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既无新鲜感,又无针对性,千篇一律的授课,不着边际的谈话,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有的教育工作者把思想教育工作片面地理解为对学生的单纯看管,用简单粗暴的方法,一味地对学生施加压力,迫使学生就范。有的学校教育内容单一,用统一的模式把学生框起来,在一个起点上实行教育。这种“单一化”的教育内容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能够说,学校教育的某些失误,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3、家庭和社会的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 因为经济条件的优越和教育观点的错误,很多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百依百顺,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使孩子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这样的孩子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或受到一点小小的挫折,便形成逆反心理。 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作用,使得一些家长对子女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过度要求,造成孩子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而与此相反,有的学生因为父母工作忙,无瑕顾及子女的学习、生活,有的则因为父母离异、死亡或经济困难等原因,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他们往往对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反应冷淡,缺乏信心,容易造成孤癖的性格,从而形成逆反心理。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 1、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变化所引起的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与童年时期相比,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这种社会独立性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好胜心增强起来,不满足老师和家长把自己当孩子看,故意与老师和家长唱“对台戏”。 2、中学生主体内部的综合心理因素影响 中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认知方式的发展,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独立意识持续增强,他们开始对生活中或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独立地用自己的知识观点来衡量是非,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来判断曲直,对老师家长的教导,常喜欢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一番,尤其是对那些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及产生了你越不让知道,我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 3、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偏差影响。 中学生自尊心强,有时又不能准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尤其当他们屡遭挫折、失败后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对老师同学的协助置之不理,甚至把老师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是嘲弄自己。所以与老师对立,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准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 要明确,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有的,人们不能任意消除或改变这种心理现象。无论是因为何种原因导致的逆反心理,作为老师,必须借助各种条件,洞悉、体察、掌握.并施之以恰当的方

中学生心理逆反心理的原因

中学生心理逆反心理的原因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疏导 刚上初中的孩子,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变。生理上在变,心理上也在变。这个时候,老师常常会发现个别学生难管教;许多家长也会抱怨孩子越来越任性。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在当前,逆反心理是中学生中存在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很有可能出现青少年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更严重者可能出现犯罪心理。 我们从教十几年,一直担任思想政治课教师,在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方面做出过许多研究与尝试。如何应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何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家长、学校、教师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家长——走进孩子内心世界 父母应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信任孩子,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而只有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了解他们丰富的智慧和细腻的内心世界,才能与孩子更融洽地相处。还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允许并积极邀请他们参与家庭的管理。比如,让孩子利用周末尝试做家长,由他们安排各个成员的活动,这不仅展示了孩子的能力,同时使他们做到了换位思考,加强了与父母的情感。家长应该避免以下4种错误的教育方式:(1)打骂、体罚。这种教育方法不但不能使孩子认识到错误,还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从而愈发倔强、暴躁,甚至走向极端。(2)哄骗、利诱。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目的性,不利于孩子健康价值观的养成。(3)讽刺、挖苦。这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失去学习的信心,对家长的教育产生反感。(4)溺爱、迁就。这会使孩子变得娇生惯养、更加为所欲为。 教师——用“赞扬”杜绝“破窗” 中学阶段,学生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与那些优秀的学生相比,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教育。这时候,肯定、鼓励和表扬显得尤为重要。泰戈尔说:“聪明的人懂得如何教育,愚昧的人知道怎样打击。”多找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谈谈心,帮助他们树立“我能学好”、“我能成功”的信念,让他们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和做法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和做法 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或对抗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我们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教师和家长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听话,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取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这种现象在处于初中学生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强烈的逆反性、对抗性对学生的心理发育、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的,如果任其发展,将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认清逆反心理的实质,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对教师、家长、社会各方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是由于中学生所处的特定年龄阶段。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不同步能引发很多的矛盾。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成人感”强烈地显露出来,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处处要体现自己的存在,并且渴望得到教师、家长的尊重和理解。一旦这种渴望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抵触情绪,看问题容易偏激、极端,这种“自负型”逆反心理可以说是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内因。 二是由于家长没有掌握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很多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事无巨细,越俎代庖。这样的学生生活能力差,唯我独尊,听不得批评和劝告,易形成自负型逆反心理;不少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过重心理压力,容易产生“受挫型”逆反心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爱护,往往对学习和生活缺乏信心,容易形成“失落型”逆反心理。 三是由于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恰当。个别老师不注意提

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另外,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忽略学生个性,造成学生“厌学型”逆反心理。也有个别教师不理解不尊重学生,对学生能力、成绩不能给以客观评价。因此,学校教育的某些失误也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中学生逆反心理解决的措施: 一要尊重学生心理生理发育规律,了解学生个性成长特点。青春期学生可塑性极强,自立自主的欲望又特别强烈,老师和家长对待他们要象对待朋友一样,决不可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那种把老师和学生看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把家长和孩子看成“服从”与“被服从者”的观点非常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和心理疏导。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要严禁使用命令,那种认为命令孩子服从是天经地仪的想法是错误的。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事不要随意发表评论,尤其不要使用“讨厌”“你真笨”“不能这样”这些打击孩子积极性的语言,而要采取一种积极聆听的姿态,培养孩子独立分析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 二要重视家庭教育,讲究教育艺术。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是诱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家长也要不断学习,要了解学生特殊发育阶段的心理特征,勤关注,多关心,常沟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子女,平等对待子女,恰当地给子女以自主权,并给以指导。学校要利用家长会、电话或书信的方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向家长介绍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教育方法,防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间出现偏差,以巩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效果。 中学生逆反心理解决的做法。 1、全面评价学生,努力尊重学生 自尊和受人尊重是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长

初中生叛逆的原因

初中生叛逆的原因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叛逆期”,孩子上初中的期间家长们会发现孩子开始疏远自己,不再对自己敞开心扉,倾诉心事,有些孩子甚至变的脾气暴躁、处处与父母对着干。那么,初中生叛逆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初中生叛逆的原因吧! 初中生叛逆的原因 1、青春期心理特点 中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成熟”,就对任何事物倾向持批判态度,同时他们又担心外界无视他们的成熟与独立,便通过“标新立异”的行为和言语来确立这种地位,容易产生叛逆心理。 2、学业负担过重 在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里,很多时间,学习就等于听课和做题,学生每天面对枯燥无味的作业,学习不到生活常识和自己想要掌握的知识,当成绩不好时还会的到家长和老师的“围攻”,久而久之厌烦情绪越来越严重,慢慢产生叛逆,在其他的事情中找到乐趣和自我满足,而一旦这种学生充分体验到这种满足感时,往往就会上瘾,这就是很多学生为什么迷恋网络的原因。 3、学生得不到应有尊重 在很多家长眼里,孩子必须“一切行动听指挥”,孰不知孩子慢慢长大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如果家长不尊重孩子,相互之间的沟通就会出现障碍,从而引发孩子的叛逆心理。因此正确的沟通方法在家庭教育中式特别重要的。另外在学校教育中,老师过度关心学习成绩,而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也会导致学生叛逆,当学生的想法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和尊重时,会有很强烈的挫败感,久而久之形成叛逆。 总之初中生叛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家长好老师们不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很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初中生叛逆的危害

初中生叛逆原因及其对策

初中生叛逆原因及其对策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叛逆期”,孩子上初中的期间家长们会发现孩子开始疏远自己,不再对自己敞开心扉,倾诉心事,有些孩子甚至变的脾气暴躁、处处与父母对着干。那么,初中生叛逆的原因是什么? 初中生叛逆的原因 1.青春期心理特点 中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成熟”,就对任何事物倾向持批判态度,同时他们又担心外界无视他们的成熟与独立,便通过“标新立异”的行为和言语来确立这种地位,容易产生叛逆心理。 2.学业负担过重 在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里,很多时间,学习就等于听课和做题,学生每天面对枯燥无味的作业,学习不到生活常识和自己想要掌握的知识,当成绩不好时还会的到家长和老师的“围攻”,久而久之厌烦情绪越来越严重,慢慢产生叛逆,在其他的事情中找到乐趣和自我满足,而一旦这种学生充分体验到这种满足感时,往往就会上瘾,这就是很多学生为什么迷恋网络的原因。 3.学生得不到应有尊重 在很多家长眼里,孩子必须“一切行动听指挥”,孰不知孩子慢慢长大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如果家长不尊重孩子,相互之间的沟通就会出现障碍,从而引发孩子的叛逆心理。因此正确的沟通方法在家庭教育中式特别重要的。另外在学校教育中,老师过度关心学习成绩,而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也会导致学生叛逆,当学生的想法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和尊重时,会有很强烈的挫败感,久而久之形成叛逆。 总之初中生叛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家长好老师们不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很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初中生叛逆的危害 “叛逆”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处于“逆反期”的青少年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老师、父母越恼火,他们越反感,以至于将叛逆性格发展至极端。近年来社会上多发的青少年“逆反期”杀亲案(如徐力杀母案)、出走现象、自杀事件等无不说明,如果在这一特定时期疏导失当,将会发生多么惨痛的后果。 由此来看,叛逆心理的出现对于孩子的危害和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家长朋友一定要重视起来,积极帮助孩子解决这种心理。 初中生叛逆怎么办 1.与初中生平等、民主相处是父母与少年子女关系协调的根本保证 如果父母真正能以平等的姿态,以同志和大朋友的身份与初中生交往,就能缩短初中生与自己的距离,缓和、解除初中生对自己的反抗情绪,使他们乐意接受父母的合理要求,甚至打开他们闭锁的心理。初中生所要求的平等与民主实际是反对父母的家长式作风、过分的父母尊严。他们要求父母与自己平等,如果这种愿望得以实现,初中生就会报之以信赖和热情,这样,父母的指导教育才能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内容。 2.父母要善于和乐于使少年子女接受自己的意见 要使少年子女乐于接受父母的指导,有两个条件:认识的一致和情感的沟通。要达到认识的一致因素很多,作为父母,要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理解孩子的内心矛盾。主要的是父母采取耐心说服的教育方法。父母与孩子有互爱的基础,但父母与少年子女不一定感情沟通。情感的沟通关键是要关心少年子女的思想,理解他们的心理烦恼、兴趣爱好、同龄好友。作为父母要帮助他们摆脱烦恼并指出发展的方向,满足他们正当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有更多与朋友独处的机会。

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和应对方法

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和应对方法逆反心理主要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象三要素组成。叛逆期的逆反心理、叛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本文将从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和应对方法两方面进行分析。 1.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三个因素[1]。下文将就这三个因素来分析。 1.1 家庭因素——专制型教养方式 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关系、家庭教养方式等[2]。其中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最大。专制型教养方式很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家长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 专制型家长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因此,父母的理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但是,孩子到了青春期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独立意识渐强,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此时,如果家长忽略青少年要感受,还一味地要求青少年对家长惟命是从,不允许有自己的想法,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就会萌发对立的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或异性面前管教他们,那么,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 1.2学校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中间环节。学校功能全面发挥是青少年社会化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同时也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场所。据调查显示,叛逆青少年在学校校无视学校纪律,经常旷课、逃课甚至打架斗殴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学校得不到公正的待遇,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3]。这说明学校老师的

中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什么是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一种常见于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现象,表现为对于权威的抗拒和反对。青少年因为人生经验不足、思维成熟度不足、认知水平不够,对事物看法不完善,较易产生逆反情绪。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1.成长环境因素:中学生处于由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环境组成的多 元成长环境中,其中家庭是学生最早、最主要的成长环境。如果成长环境恶劣,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管教不当,就会使中学生产生逆反情绪。 2.内在因素:中学生身处青少年特有的生理发展阶段,大脑功能较不 完善,思维活动容易受情绪影响,情绪波动较大。因此,受到不良信息刺激时,较易产生逆反反应。 3.学业压力过大:中学生在学校学业重压下,常常自认为不能胜任学 习任务,特别是当学校有不合理安排或不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时,学生则会发生逆反情绪。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1.建立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成为中学生生长的第一课堂,父母要切 实履行教育责任,不能任由孩子自生自灭。家长需要通过夫妻共同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和理解。 2.做好情感引导:由于中学生青春期正处于身心、情感发展的过渡时 间,所以教育者和家长要对青少年心理变化、生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合理日常情感引导,使其学会理性地解决问题,有利于降低逆反情绪的发生。 3.促进家校合作:中学生作为学校的客观存在,学校与家庭是两个紧 密联系的环节。教育者和家长之间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建立良好的师生、家长关系。同时,教育者和家长要关注学生娱乐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学校建设优良教育环境及教育方式:学校教育环境是否优良,不仅 关乎学生成绩,还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学校要加强班级、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实践课程,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给予学生较大的发展自由度和积极的引导。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教育不当。 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 2、孩子的好奇心。 对于孩子来说,对周边事物的好奇心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其中一个原因。在生活中,有时候孩子会因为对某件东西或者事情感觉好奇,导致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但是由于家长不了解这种情况是因为好奇心引起的,就会不明原因的打骂或斥责孩子,这样就比较容易让孩子产生不满的情绪,进而引发逆反心理的出现。 3、家长经常唠叨。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家长有经常唠叨的习惯,那么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几率就会增加。这是因为家长唠叨会让孩子的心理上产生障碍,导致不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出现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产生的表现: 1、对父母的反抗。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为不整理自己的房间、喜欢乱扔衣物、非常懒惰做事也是拖拉、回家不按时完成作业等,比较严重的表现还有为逃学、或是夜不归宿、和父母顶嘴、还有的离家出走等。 2、不讲道理,无理取闹。 有些事情他们明明知道不可以这么做,但却非要站在父母的对立面,跟父母对着干,父母不同意就哭闹撒泼。想要的东西就用尽各种方法都想要得到,最常见的就是在一些玩具店里,孩子看到喜欢的,父母不给他们买,孩子就会赖着不走,或者是哭闹。 3、出现破坏行为。 这个行为也很常见,家中的书本玩具都不够孩子拆的,刚买,刚买没多久不是被孩子撕破了就是被拆散架了,或者把家里搞的乱七八糟,东西扔的到处都是。这些不管有意无意的破坏行为,都是孩子进入“逆反期”的显著特征。 逆反心理产生后该怎么办? 1、要学会尊重孩子。 一些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端着一副大人的架子,对孩子不太尊重。孩子一旦犯错误了,就不分青红皂白地贬斥一番,甚至在公众场合大声责骂,毫不顾及孩子的颜面。对此,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的面子和自尊心,往往会产生任性的对抗行为。 2、把握好批评孩子的分寸。 批评孩子也是一项很考验父母的事情,批评太过度,孩子会觉得压抑,可能下次逆反情绪更严重;批评的太轻,孩子就会以为没太大事,还会一如既往的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所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剖析及教育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剖析及教育对策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中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随着他们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已经是成人了,渴望得到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自尊感明显增强,对一切都不愿顺从,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愿听从他人的意见,渴望独立自主,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处于各种心理矛盾的包围之中,如果这些矛盾冲突得不到顺利解决,就可能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家庭的因素。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关爱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过高,超过了孩子所能承受和容忍的限度,这种反差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其次,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待孩子总是居高临下,采取粗暴、命令的方式,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选择。再次,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甚至家庭暴力等感情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3.学校教育的因素。首先,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惜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学生主观意愿与实际的反差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逆反心理教育对策 1.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观点。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可以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而不会是故意找茬。也许态度不太友好,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逆反心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有时,家长和教师的做法可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反抗这一做法则是正确的行为。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或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有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2.教师应努力尊重学生。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和敌意,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俗话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孩子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教师应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降低对“差生”的要求,尽可能地多鼓励多表扬,同时尽可能地少批评少指责。还应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难看”的孩子

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方法

分析中小学生与班主任之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教育措施 什么是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从心理学上定义,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是中学生常见的心理现象,它的显著特征就是抵触、不顺从乃至于抗拒。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自身原因:进入青春期以后,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渴望独立,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是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的普遍都会有的心理 但是也有些学生,沉默寡言,不苟言笑,而且不太合群,他们一旦因人格受到污辱,或因自尊受到伤害,或因学习受到挫折而一蹶不振,更加沉溺于烦闷和痛苦之中,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家长和老师失去信任,对社会出现偏见,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以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和满足;更有甚者,产生轻生的念头乃至付之行动。这种逆反心理一旦产生,具有隐蔽性,教育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后果不可想象!我们在考虑到大部分的时候也应当给语者少部分特殊的孩子一组走的关注! 家庭及社会原因: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社会、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家庭的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媒体等,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

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应对措施报告

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应对措施报告 背景 逆反心理是指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对于权威、规则和约束的反感和抵制。在青春期的孩子们面临着身体、心理和社会角色等多方面的变化,他们开始渴望独立和自由,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压力和期望。这种逆反心理可能导致他们不愿意接受教育、违反校规校纪、与家长产生矛盾等问题。 分析 1. 心理原因 •自我认同:中学生逐渐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中,会对外界的期望产生怀疑,并试图寻找自己独特的个性。 •自主性需求:青春期是孩子们渴望获得独立和自主权的时期,他们希望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 •自尊心波动:青春期是孩子们自尊心波动较大的时期,他们对于批评和指责更加敏感。 2. 社会原因 •权威压力:中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面临着来自权威的各种规则和约束,这可能引起他们的逆反情绪。 •同伴影响:同龄人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们之间的交往可能导致逆反情绪的传播和加剧。 3. 家庭原因 •家庭冲突: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可能使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家长期望: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过高或者给予过多压力,也可能引发孩子的逆反情绪。 结果 中学生逆反心理对其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可能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包括但不限于:- 学业受损:逆反心理导致中学生对学习抵触,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成绩。 - 行为 问题:逆反心理可能导致中学生违反校规校纪、与教师产生冲突等行为问题。 - 家庭矛盾加剧:逆反心理使得中学生与家长之间产生更多矛盾和冲突。 - 社会适 应困难:逆反心理可能使中学生在社会交往中遇到困难,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未来发展。

应对措施 1.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学校:学校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包括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家校之间的沟通等,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和需求。 •家庭:家长要与孩子保持密切的沟通,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和困惑,理解他们的情绪变化。 2. 尊重和支持中学生 •学校:教师应尊重中学生的独立性和个性差异,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家庭: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选择,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空间,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3. 建立积极向上的榜样 •学校: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积极向上、能够激发中学生兴趣和动力的活动,培养他们正确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家庭:家长要成为孩子良好的榜样,积极向上、热爱学习,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4. 提供情绪管理帮助 •学校:学校可以开设一些情绪管理的课程或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中学生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家庭:家长可以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引导他们正确表达和处理情绪,也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建议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关注中学生逆反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和支持。 •学校要加强教育管理,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并通过教育活动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家庭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困扰,并给予他们适当支持和鼓励。 •社会应提供更多支持资源,包括心理咨询服务、青少年活动等,为中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帮助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逆反心理,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为中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支持体系。

针对初中生叛逆心理的应对策略

针对初中生叛逆心理的应对策略 现在,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初中生,叛逆的心理问题特别突出。主要表现在对家长和对教师的抵触,叛逆的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思想情绪不稳定,经常与家长、教师甚至是其他同学发生冲突。中学生的叛逆心理让每一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特别苦恼。并没有什么特别见效快的方法可以迅速改变学生的叛逆心理。所以每一个班主任都应该认真研究初中生叛逆心理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 一、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1.不良文化的导入 现在中学生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但同时也不断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诱惑。西方大量的文化涌入中国,其中有精华就有糟粕。我们知道,本来中学生的自制力就相对较差,不良文化的导入更是对中学生形成了很大诱惑,被诱惑迷住眼睛的中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误区,比如说“金钱大于一切”的误区,及时享乐不思进取的误区等等。中学生普遍想要脱离传统理念,接受西方的理念。但是在选择上很难判断哪些是优秀文化哪些是不良文化。当学生被不好的文化误

导时,家长和班主任很容易因为担心、着急采取一些错误的应对方法。这时就要求家长和班主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智看待初中生的叛逆心理,并且进行正确疏导和消除。 2.教育方法的错误 现在的中学生都有自己的主意和想法,对于中学生这一越来越有个性的特点,每个班主任都要认真分析,针对不同的情况做不同的处理。然而有的中学教师有时教育方法并不得当,有的教师性格温和,对孩子的错误不加以严厉管教。有的教师性格严厉,对孩子的错误批评过重。这都会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产生。而且学生的性格也是差异很大,有的虽然听话但是不能分辨好坏,这时就需要班主任帮助学生进行引导性分析,逐渐建立起学生正确判断失误的能力。有的学生过于固执,好话坏话都听不进去,针对这种过于叛逆的就要有耐心地进行疏导。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鼓励和批评教育,如果方法不得当,还是会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 3.家庭教育过于严格 中国家庭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在物质方面对孩子都是尽最大能力的满足,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缺失严重,有的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有的则是过于严厉,

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及解决办法1

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马丹 一、对叛逆心理的理解 叛逆,从字面上看就是反叛,逆反。 叛逆不一定会产生负面效应。为什么?因为不同人眼中对叛逆有着不同的标准。如在封建思想占统治时期,许多有志的青年人背叛了家庭、背叛了封建权威,大胆地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比方?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这在封建家庭中是叛逆的。 社会在开展,这类叛逆是一种趋势,一种必然。巴金的小说大都是写旧家庭的崩溃以及青年一代的叛逆对抗。电视?恰同学少年?中的毛泽东在当时就是很叛逆的。 叛逆如适应社会的开展,是有益的,但是,假设是中学生那种单纯地从性格上叛逆是极其有害的。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要是针对这种现象。 中央12台?心理访谈?曾做过一个关于叛逆的节目,一个14岁叫小斌的男孩,大年除夕夜时找妈妈要手机,妈妈觉得他小,不太适宜,但还是说了一句:赏你一个吧,儿子就对妈妈拳打脚踢,他认为自己不是乞丐,后面爸爸打他说要放爸爸的血,最后没方法只好把他绑起来。在做节目时他说有朝一日龙得水,我要长江水倒流,爸爸怎样对他也要怎样对爸爸。他美术考了八级如今都放弃了,在社会上交了一群小混混。 二、叛逆心理的现象在高中生中普遍存在 据调查,约有98%中学生中存有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我们学校不少学生叛逆心理很强。这里所说的叛逆心理是指高中生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

而不考虑是非曲直,对家长和教师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详细表如今: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考虑;对先进人物、典范无端疑心,甚至根本否认;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为其喝彩。 高中生的叛逆心理主要反映在这几个方面; 在家庭中,一反小学、初中乖巧听话,与家长经常沟通,经常讲校内,班内看到的人和事的习惯。开始在乎个人的空间,好发表个人的观点,当观点遭到否认后表现出固执的态度;极度反感父母亲理解他在学习生活中的事情。对父母的教育言语不是很顺从,不承受倾向明显,认为父母的管教不符合自己的现实生活标准,施行消极抵抗、甚至公开敌对;认为个人的思想是符合潮流的,家长的思想往往不合时宜。对父母非常冷淡,关系间隔加大。对抗造成与父母关系恶化,对父母对自己的不尊重行为产生厌恶和反感。面对父母伤心的眼泪不能使他们动情。开家长会时,我们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你说什么他就偏不做什么。〞“有时候你刚要说话他就非常烦躁,不愿意听你说下去。〞 在学校中,对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学校制度,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考虑和无端否认。对教师的教育极度反感,很在乎个人的自尊心或面子,有时成心在课堂与教师抬杆,顶牛。。有的学生明知自己做错了事,面对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劝告,不但听不进,反而反感、抵触甚至采取过激的言行,对教师的批评报以仇恨的目光,是老虎屁股摸不得。挖苦表现进步的同学,对表现好的同学无端打击、进展挖苦。

浅谈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如何与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沟通 叛逆心理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给学校和家庭教育带来一系列问题,不但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有转化成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的倾向, 应引起教师、家长的警惕。下面我来谈谈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一、叛逆心理的成因 1、个体本身的原因 (1)神经和激素调控能力差。中学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发育日趋成熟,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强列、敏感、快捷,但调控能力还很差,一遇到不顺耳的话或不顺心的事,肾上腺激素就会大量分泌,造成全身血液流动加快,神经过度兴奋,情绪波动,失去理智,行为失控,做出自己平时不敢想象的意料之外的叛逆行为,甚至会引起临时性即意犯罪或无意识犯罪,事过之后又懊悔不已。 (2)知识面狭窄、阅历不足。由于中学生知识面狭窄,社会经验不足,无法体会师长的良苦用心和用意,以为师长的苦口婆心是理所当然或另有所图(为了面子、奖金等),从而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导致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 (3)心智不够成熟。由于中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缺乏辨别真假和是非的能力,对善恶、是非、美丑等观念常作扭曲错误的评价,认为胆大蛮横就是“勇敢”、让人佩服就是“英雄”、讲哥儿们义气就是“友谊”。 (4)自我意识增强。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渴望被理解与尊重,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若按大人的意愿去做就感觉任人摆布,觉得很委屈、很不甘心。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都持批判的态度,产生叛逆。 (5)精神需求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需求不再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他们已开始关注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生命和安全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人的需求就主要是精神需求,而在精神需求中,最主要的是尊重需求。中学生普遍存在“谁伤害了我的尊严,谁就是我的敌人”的观念,若遇批评、指责、讽刺等有损其尊严的事就会产生对抗情绪,形成叛逆心理。 2、外界环境因素 (1)落后的教育理念导致“禁果效应”。“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而去偷吃,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发育期,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如果老师把不想让学生涉足的东西如早恋、上网、吸烟等诱惑

中学生叛逆心理分析、危害及对策

中学生叛逆心理分析、危害及对策 摘要:叛逆心理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给学校和家庭带来诸多问题,不但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而且有转化成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的倾向,所以必须引起警惕。 关键词:中学生叛逆;心理分析;危害;对策 一、叛逆心理的成因分析 叛逆,从字面上看就是反叛,逆反。叛逆如适应社会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如果是中学生那种单纯地从性格上叛逆是极其有害的。 (一)自身因素分析 1.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超越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他们不满足于教师和教科书给予的现成的关于事物的解释,希望独立思考得出结论。他们对别人的思想、观点一般不愿轻信和盲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中学生生理发育逐渐成熟,进而形成日益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是一个人心理发育的转折期,也是“过渡期”。由于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中学生就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

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面对成人的指教,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 3.生理上成熟和心理上不成熟的矛盾。由于阅历和经验不足,造成其认识上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对问题的认识仍存在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成人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成人的劝说、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 4.情绪与理智的矛盾。中学生情感非常强烈,情感体验有明显的两极性。在生活中容易感情用事,缺乏冷静的思考,难以及时地用理智控制自己,容易走向极端。 5.各种压力多,比如交往的压力、学习压力以及生活中的无聊情绪等,为对抗压力,逃避现实,往往就导致叛逆心理的产生。 (二)社会因素分析。现实社会的节奏加快,压力加大,家长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会在家庭教育中传递给子女。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会因承受家长的压力而迷乱,会因释放家长传递的压力而出现类似叛逆的心理阻抗。 青少年叛逆心理与行为更受大众传播媒体影响。许多的电视、网络在信息内容选择、制作方法上因着眼于广大观众,片面追求收视率而忽视对青少年观众群体的需求,使一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刘伟彪 来源:《师道·教研》2012年第09期 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它是大部分青少年必经的一段心理历程,大都具有危害性。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 年龄特点的影响。初中学生的年龄多在13岁至16岁之间,这个时期不仅生理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且心理上经历着幼稚和成熟的混杂和交替。其表现是情绪易变,思想单纯,易被诱惑,感情冲动,自控力差,固执己见,爱走极端。 2. 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最先接受教育的场所。家长的不同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例如高压粗暴型的教育方式,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厉,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这些都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易引起他们的烦恼、焦虑,产生反感、抵触的情绪。 3. 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首先,教师教育观的偏颇。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主宰与臣服的关系,并把培养“听话”的学生作为自己工作的最大满足。另外,当前灌输填鸭式教育方法,教师照本宣科,内容呆板乏味,令学生有许多困惑和无奈,最终与学校的意愿背道而驰。其次,班集体不良因素的干扰。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他们具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兴趣爱好和行为倾向,最能达成相互的感染。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对策 1.改善师生关系,用真诚去感动学生 抱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内心敏感,对老师常常怀有警惕性,但又渴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和信任。因此,教师要抛开所谓的师道尊严,用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谈,话题可以涉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和蔼可亲、真心实意,进而消除其内心戒备心理。 2.聆听学生的心声,找到症结所在 教师在得到学生的信任之后,就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内心体验和不满情绪,尽量做一个忠实的听众,流露出和学生相同的感受。只有让学生敞开心扉,教师才能找到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真正症结所在。 3.运用心理辅导技巧,对症下药

学生逆反心理原因

如何引导中小学生的逆反心理_学生逆反心理原因 如何引导中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一、认清逆反心理的实质当前,中小学生时常不听师长的劝告与教育,或不按照特定的目的与要求去 采取相应的行动,反而作出相违背或相反的习惯性抗拒的反应,这 时的表现就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 的逆反心理常常在以下情况下发生:给学设定的活动目标与要求不 适宜;给学生安排的活动内容与形式不符合他们的需要;活动的情 景与学生的意愿不一致;学生对指导或安排他们活动的人反感;学 生喜欢的活动或喜欢的事物被别人用简单的方式禁止;迫使学生参 加他们不愿意参加的活动;对学生不适当地过多重复讲解某一活动 的要求或做法;教育学生时,前后的要求不一致等等。 许多的教育者包括学校的老师和家长等,面对着青少年的这种强烈的“逆反心理”而感到束手无策。且这种“逆反心理”在青少年 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发生,也有多种和不同程度的表现。 如对学校或家长的正面宣传有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 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感,大声喝彩;对思想教育及遵纪守则表现得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 二、中小学生常见的逆反心理有以下几种:(1)情境相悖逆反 心理。当学生正想着做某一件事,而这时别人又要求他们去做另一 件事,这时就容易产生情境相悖逆反心理。例如,已经到了放学回 家的时候,老师还要求把学生留下来抄写课文,此情此境就容易一 起他们拒绝本来可以接受的要求,产生逆反心理。当学生处于盛怒、焦虑、抑郁或需要改变心理情境时,情境相悖逆反心理较容易产生。 (2)信度可疑逆反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人格高尚、言 语真诚、能为人师表的教导总是持信任态度,甚至把他们当榜样加 以模仿,而对自私自利、纪律散漫、品德不良的人,学生则难以接 受他们的说教。后一种人尽管有时对学生是正面的、积极的教育, 学生也会产生逆反心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