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气温计算公式

合集下载

气温的测量和计算公式

气温的测量和计算公式

气温的测量和计算公式气温是指空气的热度,是天气的重要指标之一。

气温的测量和计算是气象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就气温的测量和计算公式进行详细介绍。

一、气温的测量方法。

1. 气温计测量法。

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常用工具,它根据不同的物理原理分为水银气温计、酒精气温计和电子气温计等。

水银气温计是最常见的一种,它利用水银的膨胀和收缩来测量气温。

酒精气温计则是利用酒精的膨胀和收缩来测量气温。

电子气温计则是利用电子元件来测量气温。

无论是哪种气温计,其测量原理都是利用物质的膨胀和收缩来间接测量气温。

2. 热电偶测量法。

热电偶是利用两种不同金属导线的热电势差来测量温度的一种仪器。

当两种不同金属导线的接触点温度发生变化时,它们之间的热电势差也会发生变化,通过测量这种热电势差的变化来间接测量温度。

3. 红外线测温法。

红外线测温法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温度测量方法,它利用物体辐射出的红外线来测量物体的温度。

通过测量物体辐射出的红外线的强度和频率来计算出物体的温度。

二、气温的计算公式。

1. 摄氏度和华氏度的转换公式。

摄氏度和华氏度是两种常用的温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转换公式如下:摄氏度 = (华氏度 32) / 1.8。

华氏度 = 摄氏度 1.8 + 32。

通过这两个公式,可以方便地在摄氏度和华氏度之间进行转换。

2. 气温的平均值计算公式。

在气象学中,气温的平均值是一个重要的气象要素。

气温的平均值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平均气温 = (最高气温 + 最低气温) / 2。

其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是一天中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3. 气温的变化率计算公式。

气温的变化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气温的变化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气温变化率 = (终点气温起点气温) / 时间间隔。

其中,终点气温和起点气温分别是时间间隔内的气温值,时间间隔是指两次气温测量的时间间隔。

4. 气温的逐日变化趋势计算公式。

气温的逐日变化趋势可以通过气温的日变化率来计算,日变化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日变化率 = (当日最高气温当日最低气温) / 当日最低气温。

练习初中地理计算专练(答案)

练习初中地理计算专练(答案)

初中地理计算专练一、专题内容: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七年级地理教材,特别是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有不少数学计算题。

从计算题型来讲,既有简单的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也有较复杂的正、负数加减法、被除数为分数的除法及一元一次方程。

由于相关内容的教学,地理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教学进度不一致,即当地理科讲到相关计算题时,数学科尚未学习到这一内容或刚刚开始学习,学生对其尚未完全掌握,导致在解析地理计算题时产生很多困难和问题。

因而,在初中地理总复习中,将地理教材中的各类计算题归纳起来,进行专题讲解,是很有必要的。

(一)比例尺的计算:1.计算公式:公式推导:2.例题:(1)已知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150千米,现在地图上测得它们的距离为3厘米,那么该地图的比例尺为:A.1:500000B.1:200000C.1:5000000D.1:2000000解析:直接将已知条件代入计算公式①中进行计算,注意两个距离的单位必须统一,即需要将150千米换算为15000000厘米。

列式即为:3厘米/15000000厘米=1/5000000,亦即1:5000000,答案:C(2)A、B两地的图上距离是3.75CM,比例尺为1:500000,那么两地实际距离为:A.1875千米B.18750米C.75米D.1875厘米解析:根据计算公式③可列式:实地距离=3.75cm÷1/500000=3.75cm×500000=1875000厘米=18750米,答案:B3.总结:(1)比例尺是指缩小程度,无单位。

(2)进行计算时,必须统一实地距离(千米)与图上距离(厘米)的单位,最后计算出的实地距离单位一般为千米,不是千米的要换算为千米。

(3)在地图中量算图上距离时,要注意有时可能不能直接量算直线距离,如两地点沿公路的距离,则需要用一小段绳子沿图中公路线进行比量再拉直量算直线距离。

(4)公式③为被除数为一分数的除法,这一内容在当时的初一数学教学中尚未涉及,大多数学生可能存在困难。

中考地理公式大全(打印版)

中考地理公式大全(打印版)

中考地理公式大全(打印版)
一、地理定位公式
1. 经纬度转换公式:
- 经度 = 东经起点线 + 时差 * 15°
- 纬度 = 北纬起点线 + 时差 * 15°
2. 时差计算公式:
- 时差 = (当地经度 - 东经起点线) / 15
二、地球形状与尺度公式
1. 地球周长计算公式:
- 周长= 2 * π * 地球半径
2. 地球表面积计算公式:
- 表面积= 4 * π * 地球半径^2
三、气候与天气公式
1. 求平均气温公式:
- 平均气温 = (最高气温 + 最低气温) / 2
2. 计算相对湿度公式:
- 相对湿度 = (水蒸气压 / 饱和水蒸气压) × 100%
四、经济地理公式
1. 人口密度计算公式:
- 人口密度 = 人口数量 / 地区面积
2. 城市化率计算公式:
- 城市化率 = 城市人口 / 总人口 × 100%
五、地理环境与资源公式
1. 全球资源消耗率公式:
- 资源消耗率 = 资源消耗量 / 世界总人口 × 100%
2. 可再生资源损失公式:
- 可再生资源损失 = 可再生资源总量 - 可再生资源利用量
六、自然地理公式
1. 海拔高度计算公式:
- 海拔高度 = 气压差 / 气压梯度
2. 河流流量计算公式:
- 河流流量 = 断面流速 ×断面面积
以上是中考地理公式大全的打印版,希望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地理计算题的解题方法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地理计算题的解题方法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地理计算题的解题方法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高中地理计算公式汇总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

(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3)公式计算:(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

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7.5,所在时区=商数如果余数>7.5,所在时区=商数+15.区时:(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2)公式计算: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

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 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3)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 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7.比例尺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2)注意:a. 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4.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2024)

4.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2024)

B.人类活动
C.海陆分布
√D.地形地势
课堂练习
读“等温线图”,据此完成3~4小题。 3.图中①②③④四点气温比较,正确的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若阴影部分为海洋,非阴影部分为陆地,则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表示南半球冬季 B.该图表示北半球夏季 C.该图表示北半球冬季 D.该图表示南半球夏季
5、如何绘制气温曲线图?
月份
气温 (℃)
1 2345 6 10.2 10.7 13.4 18.2 22.1 25.5
月份
7 8 9 10 11 12
气温
(℃) 28.8 28.2 26.0 21.7 17.5 13.1
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 (1)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12月,标注月份; (2)绘出纵坐标,根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数值,确定纵坐标的 取值范围为10-30℃,以5℃为单位刻度平分纵坐标; (3)根据气温值逐月用点标注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 (4)用平滑的曲线把各点连接起来
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重 点 气温变化的计算;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一、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定义:
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常用摄氏度(℃)表示。 气温的差异是造成自然景 观和我们的生活环境差异 的主要因素之一,与我们 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
一、气温的变化
2、气温的观测
观测方法:
用放置在气象台百叶箱内的温度计来测定的。一般将 温度计放在离地面约1.5米的百叶窗中进行测量。如 果没有百叶窗,也可以将温度计放在离地面约1.5米 的阴影处进行测量。
课堂小结
气温的变化 与分布

初中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练习题最新

初中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练习题最新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复习精要1、日平均气温=(8时气温+14时气温+20时气温+2时气温)・41、一天最高气温出现在14点;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P51 3、气温日较差=日最高气温二日最低气温例:开远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测得该学校某天8时、14时、20 时、2时的气温分别为6℃、16℃、14℃、4℃。

则这天的最高气温是。

日平均气温是。

4、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 月;海洋上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

(南半球相反)5、能绘制和判读气温曲线图并能根据气温曲线图正确描述当地的气温年变化。

6、气温分布的规律: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②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③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例:某座山山脚海拔500米、气温15 ℃ ,而山顶海拔2500 米,山顶气温是℃。

典型例题1.下面是某一气象观测站根据测得的某日气温数据绘制的气温曲线,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当地当日最高气温是,出现时间是;当地当日最低气温是,出现时间是;当地当日气温日较差是。

【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读图的准确性,一般的顺序是先依据纵坐标读出气温值,再依据横坐标读出时间值;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选题角度】本题考察学生气温曲线图的阅读,能根据资料读出气温的变化并计算气温日较差。

【答案】31℃、14点、24℃、4点、7℃2.读甲乙、丙、图三地气温变化曲线图,回答问题:(1)甲地最热月是___ 月,平均气温是_____ ,最冷月是_____ 月,平均气温是 ____ ;(2)乙地最热月是月,平均气温是,最冷月是月,平均气温是 ____ ;(3)丙地表示的气候带是带。

(4)甲、乙两地中, _______ 地在北半球,____ 地在南半球。

【解析】解题中要抓住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这一自然规律,掌握7、8月北半球气温高、南半球气温低,而1、2月北半球气温低,南半球气温高的特点进行判别。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中图版)

中考直击
Test the hitting
(2018·重庆涪陵·中考真题)“景观图上学地理”,下图是2月份我国两地的景观图片,据此分析回答下列小题
6.图片中两地的差异,最能反映的是( )A.我国南北方经济水平的不同 B.我国东西部干湿差异明显C.我国地形多种多样 D.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7.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地形 C.历史文化 D.海陆位置
气温日变化:
说出气温日变化规律:(要点:说出最大值、最小值及变化趋势)
一天中,日出前后气温最低,然后气温逐渐上升,午后2小时左右气温最高,随后气温逐渐降低。
气温的变化
The change of temperature
绘图活动:课本P68页:
用表E给出的各月平均气温数据,在所给坐标系中绘出北京的气温变化曲线。
北半球大陆
北半球海洋
南半球大陆
南半球海洋
月平均气温最高值
__月
8月
__月
2月
月平均气温最低值
__月
2月
__月
8月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一年中最低月平均气温
午后2时
日出前后
日较差
7
1
1
7
气温的变化
The change of temperature
等温线图的基本知识:
①气温在空间上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平分布,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等温线指在地图上把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成的线。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相等。等温线图是反映某一地区气温空间分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⑤观察1月平均气温由南向北发生怎样的变化?
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气温的变化
The change of temperature

地理学科中的数学知识

地理学科中的数学知识

地理学科中的数学知识峨眉四中叶玉娥地理是一门研究领域很广泛的学科,作为应用学科,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巧借数学等基础学科去解决一些问题,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适应了当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达到增强知识活力的目的。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的地理问题就是很好的列子。

(一)经纬度的计算:1..纬度间隔1度,其间隔的经线长度约为111千米。

2、如一条经线的度数为x,则与它正想对的另一条经线的度数为180度减去x,,所属的东西经相反。

(二)比例尺的计算:1.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2.例题;已知两地的时间距离是150千米,在地图上测得它们的距离为3厘米,那么该图的比例尺是?解析:直接将已知条件代入比例尺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注意两个距离的单位必须统一。

(三)等高线地形图中相对高度的计算1.相对高度的计算:相对高度=高处海拔-地处海拔2.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陡崖相对高度H:(N-1) ×h ≤H <(N+1) ×hN 为陡崖处重叠的等高线条数 ,h 为等高距陡崖(顶部)海拔高度H :A ≤ H < A+hA 为重合处最大等高线数值,h 为等高距、陡崖底部海拔高度H :B-h <H ≤ BB 为重合处最小等高线数值,h 为等高距3.例题(四)气温的计算:1.计算公式:(1).日平均气温=当天各次观测到的气温之和÷当天观测的次数(2)月平均气温=当月每天的平均气温之和÷12(3)气温年较差=气温最高月气温-气温最低月气温(五)海拔与气温关系的计算:1、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陡崖相对高度:40米≤H <80米;陡崖海拔高度:160米≤H <180米。

底部海拔高度:100米<H≤ 120米2、例题:一山脉,山顶与山脚的高差约为1000米,现测得山顶气温5℃,山脚的气温为?列式计算:山脚气温=5+1000÷100×0.6=11℃(六)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密度的计算:1.计算公式: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②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100%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100%③人口密度=当地人口÷当地面积(单位为人/平方千米)2.例题: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面积25平方千米,在2013年出生婴儿15000个,同年有2000人死亡,请你计算该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15000/1000000×100%-2000/1000000×100%=1.3%人口密度=1000000/25=40000人/平方千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气温计算公式
地理气温计算公式是用来计算地理气温的数学公式,它可以根据一定的参数以及地理位置来估计某个地区的气温。

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它可以是摄氏度、华氏度或开尔文度量的。

地理气温计算公式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地球表面吸收太阳辐射的情况来估算地球表面的温度。

太阳辐射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会与地表相互作用,并在空气中产生温度。

地理气温计算公式根据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可以估算出地球表面的气温。

地理气温计算公式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因为它会考虑很多因素,例如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纬度、季节、日照时间、云量等等。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地理气温计算公式的参考内容:
1. 简化的地理气温计算公式:
气温 = 基础温度 + 基于海拔高度的修正值 + 基于纬度的修正值 + 基于季节的修正值 + 基于云量的修正值
其中,基础温度是该地区的平均温度,海拔高度的修正值会对气温产生影响,纬度的修正值会根据地区的纬度情况进行调整,季节的修正值会考虑夏季和冬季的变化,云量的修正值会考虑云量对太阳辐射的遮挡影响。

2. 基于能量平衡的地理气温计算公式:
放射平衡方程:入射太阳辐射 = 地表反射太阳辐射 + 地表向大气层辐射 + 大气层向地表辐射 + 地面其他热通量
地表与大气层的热通量平衡方程:地表净辐射 = 地表向大气层辐射 + 大气层向地表辐射 + 地表其他热通量
这两个方程是典型的地理气温计算公式,其中的各个参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得到地球表面的气温。

需要注意的是,地理气温计算公式只是对气温进行估算的一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准确的预测模型。

地理气温受到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如地形、海洋流、降水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对气温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结合气象观测数据以及气象模型来进行更准确的气温预测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