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技术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一、炮制方法和技术1.炙炒:通过火炙材料,使其变色或变形,以改变其性能和药效。
2.火炙:利用明火直接炙烤中药材,使其外观黄褐、表面起泡。
3.焙烘:利用火烘或沙烘中药材,使其温热、内敛。
4.灸熨:利用艾条燃烧对患部或穴位进行灼热刺激,以起到温通、散寒的作用。
5.炒煮:采用沸水或温水煮中药材,以炖煮药材,提取有效成分。
二、炮制对中药品质的影响1.改变药性:通过炮制改变中药材的颜色、质地、气味、味道等特性,使其具有特定的药性。
2.改善稳定性:炮制后,中药材中的一些化学成分会发生转化,使其更加稳定,降低药材的变质率。
3.增加疗效:炮制后,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会发生改变,使其具有更强的疗效。
4.减少毒副作用:一些药材经过炮制处理后,可以减少其毒性或副作用,提高其安全性。
5.方便用药:经过炮制处理后的中药材,其性状更加适合于制剂的加工、制成。
三、炮制中的常用药材1.附子:经过炙炒后,能够激发其热性,增强温阳补益的功效。
2.人参:经过蒸制后,能够使其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肺的功效。
3.甘草:经过炙炒后,能够使其甘草酸的含量减少,增强其补益脾胃、化痰止咳的功效。
4.当归:经过炙炒后,能够增加其补血活血的功效。
四、炮制的注意事项1.炮制器具:炮制时要选择合适的器具,炙炒要使用铁锅、卤炉等,火炙要使用明火或草灰,煎煮要使用陶瓷锅或煲炖等。
2.温度控制:炮制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引起药材的变质或烧焦。
3.时间控制:炮制中要控制好时间,过长或过短的时间都会对药材的品质产生不良影响。
4.应用领域:炮制方法和技术应根据药材的性质和炮制目的进行选择和应用,不同的药材可能需要不同的炮制方法。
5.炮制前后的对照:炮制过程中应定期对比炮制前后的药材外观、性状等进行对照,以掌握炮制效果。
总而言之,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它研究的是中药材的炮制方法、对中药品质的影响等内容。
了解中药炮制学的重点,对于提高中药品质、研发中药制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炮制的目的及操作方法

中药炮制的目的及操作方法中药炮制是将采集回来的中药材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使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炮制的目的包括改变中药的性质、增强中药的疗效、降低中药的毒性和副作用、提高中药的稳定性等。
1.炒制:将药材放入干热的锅中炒熟。
炒制可以增加中药的稳定性,减少潮湿,病虫害易感性和致病菌的存活。
2.炙制:将药材放入干热的火上烘烤。
炙制可以增加中药的温热作用,提升药材的功效。
3.制曲:将各种中药材放在老糯米中拌匀,然后密封发酵。
制曲可以改变中药的性质,增强其药效。
4.酸炖:将中药材放入含有醋、酸性物质的热水中浸泡一段时间。
酸炖可以减轻中药的毒性和副作用。
5.醋制:将中药材放入加了醋的热水中蒸煮一段时间。
醋制可以提高中药的溶解度,增强其药效。
6.焙制:将中药材放在火上烘烤一段时间。
焙制可以减轻中药的寒凉作用,增加其温热性。
7.泡制:将中药材用水浸泡一段时间。
泡制可以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增加中药的温和作用。
以上是常见的中药炮制方法及其操作步骤。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中药材可能需要不同的炮制方法,所以在进行中药炮制时,需要根据具体的药材特性和药性选择合适的方法。
此外,中药炮制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质量控制的问题。
包括选择优质的中药材、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保持操作环境的清洁卫生等。
这些因素都对中药的质量和疗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中药炮制是提高中药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合理选择炮制技术,能够使中药的药效得到充分发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帮助。
中药材的炮制PPT课件

这一时期有两方面的主要成就:一是对零星的 炮制方法方法进行了归纳,形成了较系统的炮 制通则;二是逐渐增加了一些炮制方法,现代 的炮制方法至代大多出现。这一时期是炮制技 术形成时期。
【功效】生用散瘀血,消痈肿。熟用补肝肾,强筋骨。 【主治】瘀血所致的经闭、肾.虚腰痛。近用于扩宫引产。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生津。
【主治】中气不足的体虚倦怠、食少便溏;气血 双亏的面色萎黄、头痛.心悸。
4烫 5煅 6淬 7炙 (1)蜜炙:款冬花 (2)醋炙:元胡 (3)酒 (4)姜汁炙 (5)盐水炙 (6)油炙
3 清代
对某些炮制作用有所发挥,炮制品种有所增 多,是炮制品种和技术进一步扩大应用时期。
4 现代
建国后各省市陆续出版了本地中药炮制规范, 同时国家药典也收载了炮制品种,并制定了中 药炮制通则。
1979年我国高校《中药炮制学》试用教材出版, 1985年出版了第二版,1996年出版了规划教材。
七五、八五期间将首乌、草乌等40种饮片列为 国家研究课题,取得了显著成果。
.
款 冬 花
【功效】化痰,降气。 【主治】用于各种咳嗽,常与紫菀同用。本品为
.
治咳常用药。“十方有九”《本草经疏》。
水火共制
1煮 (1)清水煮 (2)醋制:元胡 (3)酒醋同煮 2蒸 (1)清蒸 (2)酒蒸 (3)醋蒸
.
【来源】为罂粟科(Papaveraceae)植物延胡索 Corydalis yanhusuo W. T. Wang的干燥块茎。
淫羊藿
来源:小檗科(Berberidaceae) 植物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S. et Z.)Maxim.、淫 羊藿E. brevicornum Maxim.、柔毛 淫羊藿E. pubescens Maxim.、巫山 淫羊藿E. wushanense T. S. Ying或 朝鲜淫羊藿E. koreanum Nakai的 干燥茎叶。
中药炮制技术PPT

第一章 绪 论
2 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炮炙大法》---我国第二部炮制专著 ---明代—缪希雍
书中在卷首归纳出“雷 公炮炙十七法”
第一章 绪 论
3 中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和应用时期
《修事指南》---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 ---清代—张仲岩
张氏认为炮制在中医药 中非常重要:“炮制不 明,药性不确,也则汤 方无准而病症无验“。
第一章 绪 论
炮制理论、工艺、
区
别
规格、质量标准、
历史沿革及其发展
方向的学科。
第一章 绪 论
❖历史上曾有“炮炙”、“修治”、“治 削”、“修事”、“炮制”等称谓。
第一章 绪 论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中药的使用
火的出现
酒的出现
“药食同源”
“炮生为熟” “充实内容”
中药炮制技术
中药系 孙立艳 讲师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中药炮制起源与发展
什么是中药?
第一章 绪 论
什么是中药炮制?
炮制前后
GAP ?
原药材
炮制技术
炮制前
GAP
饮片
炮制 后
第一章 绪 论
什么是中药制剂?
制剂前后
饮片
中药制剂技术
制剂前
GMP
汤剂 散剂 注射剂
制剂 后
GMP ?
中药炮制
根据中医药理论, 依照辨证施治用药 需要和药物自身性 质,以及调剂、制 剂的不同要求,所 采取的一项制药技 术。
第一章 绪 论
第三节 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标准
3、《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又称部颁标准,属于国家药品质量标准 ---由卫生部药政局组织编写,于1988年出版。
中药炮制名词解释

中药炮制名词解释
中药炮制是指中药在制备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加工步骤,包括选材、清洗、破碎、炮制、干燥等环节。
中药炮制技术是中医药制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改变中药原材料的性质和特点,提高其药效,增加其药理活性成分的含量,并且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使其更符合临床需要。
在中药炮制中,常见的名词解释如下:
1. 酒制:将药材用黄酒、白酒、米酒等酒类浸泡,使其柔软易煮、溶解、易吸收。
2. 蒸制:将药材放入蒸笼中蒸熟,使其糊化、软化,增加其药效和药性。
3. 煨制:将药材放入锅中煨煮,使其柔软易煮、减少其刺激性,增加其药效。
4. 炮制:将药材放入炮制器中,进行炮制,使其干燥、杀菌、去除杂质、增加药效。
5. 曝晒:将药材放在阳光下曝晒,使其干燥、杀菌、去除杂质、增加药效。
6. 焙干:将药材放入烤箱中烘烤,使其干燥、杀菌、去除杂质、增加药效。
7. 泡制:将药材用清水泡软,使其软化、易煮、去除杂质、增加药效。
总之,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制剂的重要组成部分,炮制技术的不同方法可以改变中药的性质和特点,提高药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中药炮制的十种方法

中药炮制的十种方法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将药材进行烘焙、炮制、炙烤等处理,使其产生新的化学成分,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我将介绍中药炮制的十种方法。
一、浸泡法:即将干燥的药材放入水中浸泡,再提取出来进行炮制,适用于各种药材。
二、熏制法:将干燥的药材置于熏蒸室中,采用炉火熏蒸的方法进行炮制。
三、酒蒸法:用白酒蒸煮药材,将酒杀菌后使药材沾染酒味,增强药效以及让病人服用时口感更好。
四、焙烤法:即把药材放在火炉中炙烤,使其干燥烤熟,增强药性。
五、爆炒法:用铁锅将药材加热至露出微黄色或微褐色色泽,火候需要掌握好,否则会使药材糊化、失去药效。
六、红晒法:即将药材晾晒至红色,适用于逍遥散、桂枝、川芎等药
材的炮制。
七、牛奶蒸煮法:将药材放入牛奶中蒸煮,增强药材的香味和口感,
适用于肝肾不足、脾胃虚弱等病人。
八、对炙法:即将两种或以上的药材放在一起,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
下炙制。
九、石灰水煮法:将药材和石灰水煮沸,使药材柔软、易吸收,并能
改善病人胃口。
十、淫羊藿醋浸法:将淫羊藿浸泡于醋中进行炮制,适用于肝阳上亢、内分泌失调等病人。
总之,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不可或缺的部分。
炮制方法多样,需要我
们根据药材的不同性质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药效,并对治疗疾病产生积极意义。
中药材的炮制工艺种类有哪些

中药材的炮制工艺种类有哪些中药材炮制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按照医疗、调制、制剂的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的性质,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炮制工艺的恰当运用,不仅能提高药材的药效,降低其毒性和副作用,还能方便储存和使用。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中药材常见的炮制工艺种类。
一、净制净制是中药材炮制的第一道工序,主要是去除药材中的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以保证药材的纯净度。
常见的净制方法包括挑选、风选、水选、筛选等。
挑选是指通过人工挑选,去除药材中的杂质、霉变品、虫蛀品以及非药用部位,如去除根类药材的芦头、皮类药材的粗皮等。
风选则是利用风力将药材中的杂质、轻质部分与药材本体分离。
比如,去除蒲公英、紫苏子等药材中的杂质。
水选是将药材放入水中,根据药材和杂质在水中的沉浮程度不同来去除杂质,或者洗去药材表面的泥土、盐分等。
筛选是通过不同孔径的筛网对药材进行筛选,以分离出大小均匀、符合要求的药材。
二、切制切制是将净制后的药材切成一定规格的片、段、丝、块等,便于后续的炮制和调配使用。
切制前,药材通常需要经过软化处理,使其质地变软,便于切割。
常见的切制规格有薄片(厚度 1-2mm)、厚片(厚度 2-4mm)、斜片、直片、段(长度10-15mm)、丝(细丝2-3mm,宽丝5-10mm)、块(边长 8-12mm)等。
切制的方法包括手工切制和机械切制。
手工切制对药材的损伤较小,但效率较低;机械切制效率高,但可能会对药材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
三、炒制炒制是将药材置于锅中加热,并不断翻动,使其达到规定的程度。
炒制的目的是增强药效、缓和药性、降低毒性、便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等。
炒制分为清炒和加辅料炒两种。
清炒又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炒黄是将药材炒至表面微黄或鼓起、爆裂,透出香气,如炒决明子、炒莱菔子等。
炒焦是将药材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如焦山楂、焦神曲等。
炒炭是将药材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如地榆炭、槐花炭等,炒炭后药材的止血作用增强。
中成药炮制技术

中成药炮制技术中成药炮制技术是中药制剂的重要环节,旨在改变生药的性质和药效,以适应临床治疗的需要。
以下将详细介绍各种中成药炮制技术。
1.净制技术净制技术主要是对生药进行清洗、挑选、筛选等操作,以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提高药品的纯度和质量。
常见的净制技术包括挑选、清洗、风选、筛选等。
2.切制技术切制技术是将净制后的生药进行切割、切片、切段等操作,以制备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半成品。
切制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后续的炮制和制剂过程。
3.炒制技术炒制技术是指将切制后的生药置于炒锅内,以适宜的温度和时间进行炒制,以改变生药的性质和药效。
炒制技术可以促进药物成分的释放和转化,增强药物的疗效。
4.炙法技术炙法技术是指将切制后的生药置于炙炉内,以适宜的温度和时间进行炙烤,以改变生药的性质和药效。
炙法技术可以增强药物的补益作用,同时也可以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5.煅法技术煅法技术是指将切制后的生药置于煅炉内,以适宜的温度和时间进行煅烧,以改变生药的性质和药效。
煅法技术可以促进药物成分的转化和释放,增强药物的疗效。
6.蒸煮燀法技术蒸煮燀法是指将切制后的生药置于蒸煮器内,以适宜的温度和时间进行蒸煮或燀制,以改变生药的性质和药效。
蒸煮燀法可以促进药物成分的转化和释放,增强药物的疗效。
7.炼法技术炼法技术是指将切制后的生药置于炼药锅内,以适宜的温度和时间进行炼制,以改变生药的性质和药效。
炼法技术可以促进药物成分的熔化和转化,增强药物的疗效。
8.复制法技术复制法技术是指将已经经过初步炮制的生药再次进行炮制,以进一步改变其性质和药效。
复制法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药品的质量和疗效。
9.制霜法技术制霜法技术是指将生药经过加工制成霜剂,以改变生药的性质和药效。
制霜法技术可以促进药物成分的转化和释放,增强药物的疗效。
同时,霜剂还可以提高药物的渗透性和吸收效果。
10.发酵法技术发酵法技术是指将生药与某些微生物一起置于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发酵培养,以改变生药的性质和药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答案要点1.解释:中药炮制、炮炙、中药饮片。
中药炮制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临床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制备中药饮片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炮炙古代是指用火加工处理药物的方法,现指除净制、切制以外的其他炮制方法。
中药饮片系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
2.简述中药炮制的起源、发展各分为几个阶段。
中药炮制的起源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萌芽时期,主要标志是火没有出现,仅对药物仅进行洗净、打碎、擘成小块、锉为粗末等简单加工:雏形形成时期,主要标志是火的出现并用于炮制药物:充实时期,主要标志是酒的发明并用于炮制药物:拓展时期,主要标志是陶器的发明并作为炮制的必要工具。
中药炮制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与形成时期:金元至明代是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是中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现代是中药炮制的振兴、发展时期。
3.说出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及其作者、成书年代和意义。
第一部炮制专著:雷筏的<雷公炮炙论》,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期。
收载药物300余种,书中记述了各种炮制方法,其中许多炮制方法具有- -定的科学性,如“勿令犯火”、“竹刀切”等。
该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第二部炮制专著:缪希雍撰写的《炮炙大法),成书于明代。
收载药物439种,书中简要叙述了各药的出处、采集时间、优劣鉴别、炮制辅料、操作方法及贮存。
并在卷首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十七种,即“雷公炮炙十七法"。
张仲岩所著的《修事指南》是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成书于清代。
收载药物232种,书中增加了一些新理论,如“煅者去坚性,煨者去燥性,炙者取中和之性,炒者取芳香之性"等等。
4.传统的制药原则有哪些?举例说明。
有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恶为制、相畏为制等。
(1)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 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如吴茱萸炮制黄连,可降低其苦寒之性。
(2)相资为制:是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
如盐制知母,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酒制仙茅,可增强温肾助阳作用。
(3)相恶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
如麸炒枳实可缓和其破气作用。
米泔水制苍术,可缓和其燥性。
(4)相畏为制:是指利用某些辅料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亦称相杀为制。
如生姜能杀半夏、南星的毒性。
5.中药炮制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国家药品标准没有规定的,必须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炮制。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应当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国家保护中药饮片传统炮制技术和工艺,支持应用传统工艺炮制中药饮片,鼓励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研究。
”第二十八条规定:“对市场上没有供应的中药饮片,医疗机构可以根据本医疗机构医师处方的需要,在本医疗机构内炮制、使用。
医疗机构应当遵守中药饮片炮制的有关规定,对其炮制的中药饮片的质量负责。
保证药晶安全。
医疗机构炮制中药饮片,应当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药晶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根据临床用药需要,医疗机构可以凭本医疗机构医师的处方对中药饮片进行再加工。
”6.中药饮片质量标准(1)国家药品标准:《中国药典》是国家药品标准的核心。
《中国药典》-经颁布实施,同品种的上版标准和其原国家药品标准即同时停止使用。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是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88 年颁布的,亦称部颁标准,对于《中国药典》没有规定的饮片标准,本规范作为过渡性标准,现阶段仍然有效。
《中药饮片质量通则》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亦称局颁标准。
分《中药饮片生产过程质量标准通则(试行)》)和《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两部分。
2003年成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SFDA)后,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不再发布药品标准。
(2)地方药品标准:对国家药品标准没有收载的饮片品种,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结合其地方特色,制定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药炮制规范)。
地方标准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后,即可作为本行政区域内法定的质量标准。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答案要点1.举例说明中药炮制的目的。
(1)使药物达到规定的药用净度标准。
如丹参净制,可除去杂草、非药用的芦头等杂质,保证用药剂量的准确。
(2)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川乌、草乌用蒸、煮等法炮制后,毒性降低,可供内服。
厚朴姜炙后,可消除刺激咽喉的副作用。
(3)增强疗效。
如种子类药物炒黄后种皮爆裂,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使药效增强。
麸炒能增强健脾胃作用,醋炙能增强疏肝止痛作用等。
(4)缓和或改变药物的性能。
如麻黄蜜炙后,辛散作用缓和,发汗作用减弱,止咳平喘作用增强:生地黄味甘、苦性寒,能清热凉血,蒸后的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具滋阴补血的功能。
(5)改变或增强药物的作用部位和趋向。
炮制能引药入经。
如香附生品归肝脾三焦经,上行胸腦,外达肌表,醋炙后引药入肝,增强疏肝止痛作用。
炮制能改变药物的作用部位和趋向。
如黄连生品性味苦寒,善清心火,酒炙后能引药上行,清上焦头目之火:黄柏生品性寒而沉降,酒炙后借酒升腾之力,引药上行,转降为升,清上焦湿热。
(6)便于调剂和制剂。
药物切制成- -定规格的饮片,便于调剂时称量和配方的煎煮。
如自然铜等,质地坚硬,难于粉碎,不便于制剂和调剂,采用煅淬法炮制能使其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
(7)矫臭矫味,利于服用。
动物类或其他具有腥臭味的药物,炮制能矫其腥臭味,以便于服用。
如九香虫用清炒法、僵蚕用麸炒法,乳香.没药用醋炙法,都能达到矫臭矫味的目的。
(8)利于贮藏及保存药效。
如黄苓、苦杏仁、芥子、槐花等经加热后,能杀酶保苷,保存药效。
桑螵蛸蒸后可杀死虫卵,防止孵化,利于贮存。
(9)产生新的药物,扩大用药品种。
如人头发通常不作药用,但经扣锅煅法制成的血余炭,则为止血散瘀之良药。
2.举例说明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1)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大致有三种情况。
- .是通过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
如黄连经姜汁制后,其苦寒之性得以缓和以免伤中。
二是通过炮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
如黄连经胆汁制后,其苦寒之性增强:仙茅经酒制后,增强其温肾壮阳的作用。
三是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
如天南星加胆汁制成的胆南星,则性味由辛温转为苦凉,具有清热化痰,息风定惊的功能。
(2)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如黄柏苦寒,主降,酒制后作用向上,主升,清上焦湿热。
菜菔子能升能降,生品以升为主,用于涌吐风痰,炒后以降为主,长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3)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炮制可引药入经或改变归经。
如益智仁归脾肾经,具有温脾止泻,摄痰涎,暖肾,固精缩尿的功能,盐炙后引药入肾,专行下焦,长于固精缩尿。
生地黄归心肝经,能清热凉血,炮制后的熟地黄主入肾经,能滋阴补血,益精填髓。
(4)炮制对毒性的影响。
炮制可达到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的目的,从而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如蕲蛇去头,斑蝥米炒,马钱子砂烫,莞花醋制等,均可达到除毒的目的。
3.简述炮制方法对药物临床疗效的影响。
(1)净制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中药需净制后方能入药。
如巴戟天若不除去非药用的木心,则药用剂量不准,降低疗效。
麻黄茎发汗,麻黄根止:汗,须分开分别药用。
(2)切制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饮片切制前的常水软化时应控制浸泡时间,燕煮法软化时应控制温度和时间,以免药材中的有效成分随水流失或受热破坏,降低疗效。
如槟榔软化时,若长时间浸泡,则槟榔碱损失严重。
如黄芩用蒸煮法软化,若蒸制或煮制时间太长,黄芩苷会被水解或分解。
饮片切制时,若切制的饮片规格若相差太大,煎煮时会出现易溶、难溶、先溶、后溶等问题,煎出液会取气失味或取味失气,达不到气味俱存的目的,影响药物疗效的发挥。
如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方中桂枝和白芍均为主药,桂枝以气胜,白芍以味胜,二者均切薄片,煎煮适当时间才能达到气味共存的目的。
饮片若不及时干燥,或干燥方法不得当,会造成成分损失,甚或发霉变质,不堪药用。
(3)加热炮制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如种子类炒后利于煎煮而提高疗效:马钱子砂烫后毒性降低:白矾煅后燥湿.收敛作用增强:石膏煅后具收敛生肌作用。
蒸制何首乌时,若加热时间太短,服后仍会出现便溏或腹泻,甚至有轻微的腹痛现象。
(4)辅料炮制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中药加入辅料炮制,可借助辅料发挥协同、调节作用,使固有性能有所损益,以尽量符合临床治疗的要求。
如黄连酒炙既可缓和苦寒之性免伤脾胃,又能引药上行,清上焦之火:黄芪蜜炙能增强补中益气作用:白术麸炒能缓和燥性,增强健脾胃作用:白术土炒能增强健脾止泻作用。
4. 简述炮制对中药饮片化学成分的影响(1)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
净制能提高药物的纯净度。
水制易使水溶性生物碱流失。
加热炮制能使某些生物碱被水解、分解或挥发。
酒制有利于生物碱的煎出。
醋制能与生物碱生成盐,利于煎出。
(2)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
水制易使背类成分流失。
加热炮制利于苷类成分的保存。
酒制可提高药物中苷类成分的溶解度,面增强疗效。
含苷类的药物除医疗上有专门要求外,炮制时一般少用或不用醋处理。
(3)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
水制能使挥发油随水流失或发酵变质。
加热炮制易使挥发油挥发散失,或产生新的成分。
若挥发油具有治疗作用,则应尽量避免加热处理,干燥时宜阴千或于60°C以下烘干: 若挥发油具有毒性或刺激性,则应通过加热处理使其挥发散失,以降低或缓和毒性或刺激性。
(4)炮制对含鞣质类药物的影响。
水制易使鞣质类成分流失。
加热炮制- -般对鞣质影响不大,但温度过高易被破坏。
含鞣质的药物不要与铁接触,以免发生反应生成黑绿色的鞣质铁盐。
切制时宜用竹刀、铜刀切,洗涤时在木盆中洗,煎煮时用砂锅等,以免鞣质与铁发生反应。
(5)炮制对含有机酸类药物的影响。
水制易使有机酸流失。
加热炮制可使有机酸被破坏。
有些有机酸能与生物碱生成盐,有利于药效的发挥。
(6)炮制对含油脂类药物的影响。
加热炮制能降低油脂的含量。
去油制霜可使油脂含量减少,以降低药物毒性或滑肠致泻的副作用。
(7)炮制对含树脂类药物的影响。
加热炮制能破坏树脂类成分。
醋制能提高药物的疗效。
豆腐制能降低树脂类药物的毒性。
(8)炮制对含蛋白质、氨基酸类药物的影响。
水制易使蛋白质、氨基酸类成分随水流失。
加热炮制易使蛋白质凝固变性或产生新的物质。
若蛋白质是毒性成分,可通过加热处理,使毒性蛋白质变性而降低或消除毒性。
若蛋白质、氨基酸是有效成分,则尽量不加热,如雷丸、天花粉、蜂毒、蛇毒、蜂王浆等以生用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