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家为中心的理论视角

合集下载

治理理论的三种模式浅析——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

治理理论的三种模式浅析——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
hn s o it gv r a c . a c n u p r frC iee sce o e n e t y n Ke o d : o e a c ;Mo e ;G v rme tL a ig ;C roain ;C vl n S ce yW r s G vr n e n d s o en n e dn op rt o ii a o it i y
c vl n s c ey’ o p r tv d e a d c vla o it S la i g mo e,h pig t r vd s i・ iii o it Sc r o aie mo a n iiin s c ey’ e d n d o n o p i e a ss o
p bi m a n rc c d rf m.H n e h oe ac er ’ oa zt n bc ete u l a g gpat e a e r c n i i n o ec ,tegvrn et o Sl l a o ea n h y ci i m h
p e s n a i t e l e t e t e r .T e e s y p o td t r e d v lp n d p a t i g mo e r mi a d b ss o r ai o e z h h y h sa r moe e e eo i g a r ci n d h n c f rd v lp n o n r sg v r a c ,i e ,t e g v r me t S la ig mo e h o e me ta d o e eo i g c u t y’ o e n e . . h o e n n ’ d n d ,t e g v r n e n n n
第 3期
2 0 0 9经

社会管理研究的三种理论视角

社会管理研究的三种理论视角

21 0 2年 第 3期
社会 管理研究的三种理论视 角
邓智平
岳 经纶
[ 提 要 ]பைடு நூலகம்革开放以来中国深刻的社会变迁使得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加 强和创新 社会 管理 刻不容缓 。学术界和政策界对这一 问题进 行 了广泛的探 索和研 究,主要 集 中在 国
家中心主义、公 民社会 、社会政策 学等三个不 同的理论视 角。
[ 关键 词 ]社会管理 理论视角 [ 中图分类 号 ]C1 [ 献标识 码 ]A [ 96 文 文章编 号 ]10 一 1X (02 3 01 —6 00 l4 21)0 —26 0
近年来 ,全 国上 下都非 常重 视社会 建设 和 社会 管 理 问题 。特 别 是 2 1 年 2月份 , 中央举 办 01
综 合 治理 、加 强 国家安 全工 作和 国防建 设 等 方 面 。2 0 0 7年党 的十 七 大报 告 把 社会 管 理 纳 入 社会
建设 的总 体框 架 中 ,表 述依 然是 “ 善社会 管 理 ,维护 社会 安 定 团结 ”,主 要 内容包 括 完善 信访 完 制度 、维 护群 众权 益 、加强 流动 人 口服务 和管 理 、强化 安全 生产 监管 、完 善突 发事件 应 急管理 体
入增加到 8 1 .3 万亿元 ,超过 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 ,社会 问题和社会矛盾却并
没有 减少 ,反 而呈 现不 断增 加态 势 。如贫 富差 距不 断 扩大 ,贪 污腐败 屡禁 不止 ,农 民工 等弱 势群 体生 活 困难 ,区域 发展 不平 衡 ,城 乡二元 体制 没有 根本 改变 ,群 体性 事件 不断 增多 等等 。这些 社 会 问题处 理不 好 ,很容 易演 变为 政 治问题 ,直接威 胁社 会稳 定 与党 和政府 统治 的合 法性 。为 了应 对 和处理 社会 领域 的 问题 ,党 和政府 主动 出击 ,加 强 和创新 社会 管理 就是 其 中一 项 重要 举 措 。因 此 ,当前 社会 管理 创新 的首 要 目标就 是维 护社 会秩 序 和稳定 ,增 强政 治合 法性 ,巩 固党 的执政 地 位 。这一 点首 先从 近几 年党 和 国家 的政策 文件 可 以明 显地 看 出。如 20 06年 十 六届 六 中全会 通 过 的 《 中共 中央关 于加强 构建 社会 主义 和谐 社会 若干 重 大问题 的决 定》 明确 提 出 “ 善 社会 管理 , 完 保持 社会 安定 有序 ” ,措 施 主要包 括 妥善处 理 社会 矛 盾 、完 善应 急 管理 体 制机 制 、加 强社 会 治 安

全球治理新思考:发展中国家的视角

全球治理新思考:发展中国家的视角
想 家 观念 、意识 的形塑 。全球 治理 理论 是 分析 新 的世界 政 治 问题 的有用 工具 ,其 中不 乏真 理 的颗粒 ; 作 为西方 的 但 学 术 “ 来 品” 舶 ,我 们 不能 毫 无保 留 的接 受 ,思 想上 需 要
治理 与政 府统 治都 涉及 目的性行 为 、 目 导 向 的活动 和规 标 则 体 系 的含义 ,但 是政府 统 治意 味着 由正 式权 力 和经 常力 量 支 持 的活 动 , 以保 证 其适 时制 定 的 政策 能够 得 到执 行 ;
因此我们需要对其做符合世界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实际的修1全球治理理论要成为一种成熟的和具有政策指导性的理论就必须包含价值导向负责任的全球治理方略不应只是经验分析其理论基底应是一种道德关切而要理解这样的关切就需要进行规范性的研究
—一 日圆
全 球 治 理 新 思考 ●
发展 中国家 的视 角
口 赵晨光 / 文
批 判 ,旨在 对全 球 治理理 论 的不 足与 缺失 进行 修补 ,希 望 使 之更 加全 面 、丰富 、人性 。
全球治理梗概
“ 球 治理 ” 的概念 最 早 是在 2 世 纪 9 全 0 0年代 初 期 由 美 国 学 者 詹 姆 斯 ・ 西 瑙 (a e R snu 罗 Jm s oea )提 出 的 ,他 认 为全 球治 理是 一种 有别 于传 统 国际政 治 的非 国家 中心 的 治 理 格局 。“ 球 治 理 ”概 念 新在 将 “ 全 治理 ” 的概 念 引 入
有 扬 弃 的态度 ,实 践 中需 要有 过 滤 的动作 ,去 粗取 精 、去 伪 存真 :
治理则是 由共同的目标所支持的,这个 目标未必出 白合法
的 以及正 式 的职责 ,而 且它 也不 一定 需要 依靠 强 制力 量 克 服挑 战而 使别 人 服从 。与 统治 相 比 ,治理 是 一种 内涵 更 为 丰 富的现 象 ,它 既包括 政府 机 制 ,同时 也包 含非 正式 、非 政 府 的机 制 。② 当前 的世 界 政治 中 ,迄 今 为 止 以主 权 国 在

以国家平衡为核心的国计学

以国家平衡为核心的国计学

以国家平衡为核心的国计学作者:程碧波来源:《现代国企研究》2013年第10期中国古典国计学是领先于西方的中国特色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它强调整个国家资源的有效调配、充分发挥市场积极性,最终达到国家经济平衡,此所谓平国计、常平。

任何理论都不能脱离其历史背景,中国古典国计学也是如此。

中国自古就是大一统的中央帝国,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国家管理理论和官僚体制,是不可想象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历史上动辄是长达数百年的稳定朝代,而欧洲却是常年战乱分裂。

很多人一想到中国的历史,总是想到改朝换代频繁,但这其实是缺乏世界历史知识的原因。

比起欧洲来,中国的各个朝代是相当稳定的。

所以说,中国文化的全面审视,必须要在各种知识准备充足后才能展开,这也是其历史背景。

国计,是中国历史上国家管理的经典用词,例如平章国计。

它是与西方经济学的家计所对应的,因此我们将中国古典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称为国计学。

与西方经济学以个体为核心不同,中国古典国计学注重国家经济运行平衡,强调实物流与资金流匹配,合理调配一国资源。

当代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在古代中国已经是治国的常策。

其中包括经济平衡理论,通货膨胀和紧缩交替的原理及调控办法,积极财政政策,公开市场业务之前身常平法、市易法,社会保障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赋税原则及制度,国际贸易理论,纸币发行与储备制度,实物财富与货币财富之联系和区别,投资、内需与经济增长,政府与市场之关系定位等。

累计有经济平衡运行理论领域、金融理论领域、国际贸易领域、赋税领域,系统性极强。

管仲的货币调控思想例如管仲通过货币与货物互易,来调控货币供给,吞吐货币。

这正是当代央行公开市场业务之前身。

而美国1889年才开始提出脱离金本位(即不再以黄金数量作为货币总量标准),通过买卖农产品,发放和回收货币,以使货币不与金银,而与国家财富增长相适应的货币制度设想。

这后来促成美国联邦储备制度。

管仲关于公开市场以吞吐货币的具体执行措施如下:“田轨之有馀于其人食者,谨置公币焉。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视角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问题研究——以供销合作社为例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视角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问题研究——以供销合作社为例

善 和 ,当然 这是 几 千年 中国传 统 农业 文 化 积 淀 的结 果 ,晏 阳初 曾就 说 过 愚 、穷 、弱 、私 是 中 国农 民 的 四大 病症 ,而 梁 漱溟 也 提 到过 中国农 民 很散 漫 ,农 业 要发 展 必 需要 从 分 散 走 向合 作 ,虽 然 近代 以来 农 民 的素 质 普遍 提 高 但是 远 远 不 够 ,单 靠 农 民 自身的 力 量 ,要组 建 效 益 高的 农 村经 济 合 作组 织几 乎 是不 可能 ,一个 组织 要有效 地运 行需 要 的资 金 、 技术 、管理 以及 一定 的 法规 保 障 ,其 形 成不 是 自然而 然 就 有 的 ,需 要一 个 外部 的 推 力 ,驱动 这 个组 织 的 建 立 、有 效 的运 行 。这个 驱 动 力可 以是 政 府 的支 持 ,也 可 以 是企 业 的 管 理精 英 ,另一 方 面 ,中 国是 一个 社 会 主义 体 制 的农 业 大 国 ,农 业 是 国家 的立 国 之本 ,政 府 不 可能 让 农 村 经济 合 作 组 织独 立 自主 , 自由发 展 ,而 且农 村 经济 视 角 下 的农 村 经 济 合 作 组 织
分 析
1 村经 济合 作组 织 的发 展 历程 . 农 根 据西 方 现 代化 理 论 框架 ,国 家 的发 展经 历 由传统 向 现 代 化发 展 ,中国 也历 经 了这 一 发 展阶 段 ,改革 开 放 加快 了 中国 由传 统 向现代 化发展 的步 伐 ,可 以说 1 7 9 9年可 以作 为 中国社 会 发展 的 一道 界 线 ,这 条 界线 同 时也 把 农村 的合 作 组 织分成 了传 统 的经济 合作组 织和 新型 的经 济合 作组 织 。 传 统 的经 济 合作 组 织最 大 的特 点 是 国家 全 权干 涉 ,国 家的 权 力 触 角涉 及到 了 农村 的 各个 角 落 ,这 和 当时 的 现状 是 分 不 开 的 ,新 中 国成立 后 ,国家 先于 社 会 ,政 治 权 利渗 透 到 社 会 各个 角 落 ,国 家 权 力无 所 不 至 ,国 家 和 社会 的 关 系 , 是 一种 通过 国家 的宏 观 调控 ,政 治 上 高度 政 治 化 ,经 济上 的计 划 经济 安 排 的一 种 “ 自上而 下 ”的逻 辑 关 系 。而 在这 种 国家 和社 会逻 辑 关 系 下的 农村 的 经济 合 作组 织 所 具有 的

论我国国家统一理论的新发展

论我国国家统一理论的新发展

论 我 国 国 家 统 一 理 论 的 新 发 展
徐 露 萍
摘 要 : 传统 的国家统 一理论 主要 强调的是 国家政权 的作 用, 着浓厚 的 国家中心主 义色彩 , 有 胡锦 涛在 中共 十七 大上做 的报 告 中提 出了海峡 两岸人 民组成 “ 两岸 命运共 同体 ” 的概 念 , 志着我 国国家统 一理论从 标 国 家 中 心 主 义 向 社 会 中心 主 义的 转 变 。我 国 国 家统 一 理 论 的 新 发 展 立 足 于现 实 , 扎 实的 理 论 基 础 , 对 两 有 并
岸 关 系的和 平 发展 起 到 了重 要 的 作 用 。
关键 词 : 国家统一理论 ; 社会 中心 主义 ; 两岸关 系 中 图分 类 号 :O 3 4 D 3 . 文献标识码 : A 国内战争结束 之后 , 战败 的国民党 政权退 据台湾 , 与 进 入 二 十 一 世 纪 , 岸 经 济 发 展差 距 逐 步 缩 小 、 湾 两 台 中共开始了长期 的政治 军事对 抗 。 自新 中国成立 以来 , 对大陆的经济依赖 日益加剧 , 这些 变化 反映在政 治层面 , 为完成祖 国的统 一大业 , 共产党领导 集体殚精 竭虑 , 出 是 两 岸 关 系 出现 的 微 妙 转 变 。2 0 提 0 5年 , 战 和 宋 楚 瑜 相 连 了一 系 列 政 策 方 针 , “ 力 解 放 台 湾 ”口号 到 “ 平 统 继访 问大陆 , 从 武 和 为两岸关 系发展带 来了新 的契机 。20 0 5年 国两制” 设想 的提 出 , 嗣绕台湾 问题 的政策 文本 无 3月 4日, 胡锦涛 在看 望参 加全 国政 协 十届 三次会 议 的 例 外 地 体 现 了 浓 厚 的 以 国 家 权 力 为 核 心 , 国 家 结 构 民革 、 以 台盟 、 联 界 委 员 时 提 出 了新 形 势 下 发 展 两 岸 关 系 台 设 置 和 政 治 体 制 安 排 为 途 径 的 国家 中心 论 色彩 。 的四点意见 , 为“ 四点 ” 07年 l 称 胡 。2 0 0月 , 中共十七 大 进 入 二 十 一 世 纪 以来 , 两岸 关 系 出现 转 机 , 会 层 面 在北京召开 , 社 在会上 , 胡锦 涛总 书记就 台湾 问题 , 正式 提 的 交 往 出 现 了 主 体 更 多 元 、 围更 广 、 次 更 深 、 来 更 出了“ 岸命 运共 同体 ” 范 层 往 两 的概念 。胡总 书记在 报告 中指 密 切 的 趋 势 。围 绕 国家 主 权 和 政 治 体 制 的 争 论 渐 渐 淡 出 出 :十三亿大陆 同胞和两千三百万 台湾 同胞是血脉相 连 “ 人民的事业 , 国家 中心论 视野 内 的国家统 一理 论亟 待改 的命运共 同体 , 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 , 凡是对维 护 革 , 已 经不 能全 面 反 映 新 时 期 两 岸 关 系 。 在 此 背 景 下 , 它 台海 和平 有 利 的事 情 , 是 对 促 进 祖 国 和 平 统 一 有 利 的 凡 以胡 锦 涛 为 核 心 的党 的第 四代 领 导集 体促 成 了 我 国 国家 事情 , 我们都会尽 最大努 力做 好。我们 理解 、 信赖 、 心 关 台湾 同胞 , 继 续 实 施 和 充 实 惠 及 广 大 台 湾 同胞 的 政 策 将 统 一 理 论 从 国家 中心 论 视 角 向社 会 中 心 论 视 角 的 转 型 。 我 国 国家 统 一 理 论 的 转 型 不 仅 立 足 于 现 实 , 党 和 措施 , 是 依法 保护台湾同胞的正 当权益 , 支持 海峡西岸 和其 国家领导人坚持实事求是 、 与时俱进 的体 现 , 同时以马克 他 台商投资相 对集 中地 区的经济发展 。两岸同胞要加 强 思主义 国家与社会关 系理 论 、 大陆 及 台湾社会 权力 结构 交往 , 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 继续拓展领 域 、 高层 次 , 动 提 推 转 型 的 理 论 为 基 础 , 两 岸 关 系 的 和 平 发 展 和 加 速 祖 国 直接 ‘ 在 三通 ’使 彼此 感情更 融洽 、 , 合作更 深化 , 为实 现 中 的统 一 进 程 中发 挥 了重 要 的作 用 。 华 民族伟 大复兴 而共 同努 力。 … 这 次讲 话正 式标 志 着 ” 政 策 研 究 : 国 国 家 统 一 理 论 的演 变 我 大陆 对台政策从 “ 国家 中心论” 社会 中心论 ” 向“ 转变 。 新 中国成立前后 , 为了尽快地解决实 现祖 国统一 , 中 不 难 看 出 , 陆 的 对 台 政 策 在 中共 十 七 大 之 前 , 一 大 无 共 中央提 出了“ 武力解放 台湾” 的基本 方针 , 民解 放军 例外 都强 调从 国家 层面着 手解 决 台湾问题 , 人 国家主权 成 和 国 民党 部 队 曾几 度 激 烈 交 火 。 朝鲜 战 争 后 美 国 的 对 台 为首要 因素 , 也成为 台湾政治 领袖 和官僚 集 团决策 和执 政 策 变 化 阻 碍 了 中共 强 势 武 力 解 放 台 湾 的 设 想 。 15 行 的 依 据 , 95 国家 中 心 论 的 色 彩 十 分 浓 厚 。 于 是 两 岸 人 民 年, 周恩来总理在人大 常委第 1 会议 上 了争 取 “ 5次 和平 在政 治前 景 的 讨论 几 乎 只 有 主 权 冲 突 之 各 种 流 变 , 岸 两 解 放 台湾 ” 设 想 , 出 了 和 平 统 一 的 第 一 步 。 的 踏 人 民被迫成为 “ 敌对 国家之 敌对人 民”, 在国家 主权与 而 始于反右运动 的国内动乱打断了争取祖 国统一 的进 安全 之外 的 民 生议 题 , 部 上 不 了 台面 , 不 成 为 两 岸 关 全 也 程 , 到 十 一 届 j 中全 会 , 直 中共 中 央 将 党 的 工 作 中心 转 移 系之 重要 议题 。 也 正 是 在 国 家 中心 论 之 下 , 台海 关 系 进 到经济建设上来 , 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 与此 同时 中美关 系 与退 完全依赖于两岸领导人关于国家结构和政治 体制设 正 逐 步 正 常化 , 住 了这 一 有 利 时机 , 抓 中共 中 央 进 一 步 将 置 问 题 的 政 治 谈 判 成 果 , 两 岸 之 间 围绕 国 家 主 权 而 进 如 “ 平 解 放 台 湾 ” 上 议 事 日程 。1 7 和 提 9 9年 1月 1日 , 国 行的关于“ 中一 台” “ 全 一 、两个 中国” 是“ 国两制 ” 还 一 的争 人大常务 委员会发表 《 台湾 同胞 书》, 式公 开 中共 中 论 , 民间交往 、 告 正 而 文化交 流和经 济合 作等议 题鲜 有提 及 , 央和 平 统 一 台 湾 的 决 心 和 诚 意 。 18 92年 1 , 小 平 在 殊不知大陆与台湾关于国家结构和政治体制 的具 体设置 月 邓 会见李耀基时 , 第一次在争取祖 国统 一大业 时提出了“ 一 在 国 家 统 一 议 题 之 下 必 须 以 两 岸 的 社 会 整 合 为 基 础 。 国两制 ” 概念 , 邓小 平认 为 , 问题 的核心是 祖 国统一 。祖 十七大“ 两岸命运共 同体 ” 概念 的提 出, 标志着 两岸 国统一后 , 台湾特别行政 区可 以有 自己的独立性 , 以实 关 系的发展迎 来了新的纪元 , 可 两岸关 系从 “ 权力 主导 ” 向 行 同大陆不 同的制度 , 以有 自己的部队 , 可 台湾 的党 、 、 政 “ 社会主导” 转变 。这一转变 的实现 , 于党 中央决 策层 源 军 等 系统 , 由 台湾 自 己来 管 。 都 对 于两岸 社会交往 的新 局面的洞察和对马克思 主义政治 19 9 5年 1 3 日, 月 0 江泽 民发表 了题 为《 为促进祖 国 学说 的 理 论研 究 。 统一大业 的完成 而继续 奋斗》 的重要讲话 , 提出 了发展 两 二 现实依据 : 两岸 社 会 交往 新 局 面 岸关 系 、 促进祖 国统一 的八项 主张 , 江八点 ” 即“ 。除了重 “ 两岸命运 共 同体 ” 概念 的提 出及 其代 表 的 国家统 申坚持一个 中国原则 等 内容之 外 , 江八 点 ” “ 第一 次 明确 理 论从 “ 国家 中心论 ” 社 会 中心论 ” 向“ 的转 变不仅 以 了两岸关 系“ 政经分离” 原则 , 为政治上 的对 立不应影 两岸加速的社会融合 为现实依 据 , 认 也反 过来极 大地 促进 响两岸 的经济合作 , 呼 吁两岸领 导人 以适 当身份 相互 了两岸社 会的交往 合作 , 并 进而推进两岸社会 的加速整 合 , 访 问 为国家统一创造扎实的基础 。

从“国家-社会”到“政党-国家-社会”乡村治理研究的视角转换

从“国家-社会”到“政党-国家-社会”乡村治理研究的视角转换

党政研究2021.2从“国家-社会”到“政党-国家-社会”:乡村治理研究的视角转换金玲马良灿〔摘要〕运用“国家-社会”这一视角认知乡村治理问题,将会遮蔽农村基层党组织及其组织体系在其中的定位和作用。

但实际上,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最本质的特征。

在乡村治理研究中,宜将政党带回乡村治理研究的中心,实现由“国家-社会”到“政党-国家-社会”的视角转换。

这种视角转换,涉及对基层党组织、基层政权组织及其乡村社会之间围绕乡村治理实践而形成的互动博弈关系、利益联结机制、治理运行逻辑、治理关系结构及其对乡村治理影响的深入探索。

运用“政党-国家-社会”的三维分析视角能够克服“国家-社会”的理论缺陷,更契合并能有效解释中国乡村治理的组织关系、现实图景与实践逻辑。

同时,这种视角转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乡村治理研究的本土化认知视野。

〔关键词〕乡村治理;政党组织;乡村振兴;政党-国家-社会〔中图分类号〕D6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21)02-0091-09一、问题的提出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并将健全和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优化乡村治理秩序和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作为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内容和社会基础。

继十九大之后,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政策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关于加强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等,就如何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治理效能和治理能力,如何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科技支撑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乡〔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才专项资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村组织体系建设问题研究(Z111022003)〔作者简介〕金玲,宁夏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共宁夏区委党校讲师,宁夏银川750021;马良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杨凌712100。

【精品】当代国家安全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

【精品】当代国家安全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

【精品】当代国家安全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古代国家安全思想是古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对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政治经济发展等进行了深刻而有效的影响。

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凭借其独特的思想结构、象征式内涵以及经典内容,在支撑古代国家安全体系内部外部,保障国家社会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当代国家安全理论视角来考察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首先要明确当代国家安全理论的基本内涵。

当代国家安全理论的核心是“国家安全”,指的是:是指国家实现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国家稳定和繁荣的一种总体安全状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控制资源、国土安全以及社会稳定,也就是要实现军事安全、法制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安全性的保护和发展。

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也体现了这一理念。

首先,古代中国的政治统治者尤其重视国家安全防御,农业技术、军事战略都纳入到安全保卫政策的范围之内,尤其是实施大规模的垦荒和武装,以抵抗外来侵略。

此外,它主张关注社会政治状况,并以政治稳定来增加众多国家的安全保障。

例如,古人重视协调政治领导层,确保上层领导层不出现变化,一致性政策颁布,可以增加政治统治能力。

社会稳定也被古代中国看作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比如,古人强调实行“仁义”,保护弱小,维护社会公私公道,确保社会的正义公正,这些行为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的稳定,从而达到促进国家安全的目的。

此外,古代中国也提倡地方性责任制,让地方当家作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地方管理,让当地的人民感到获得安全感,实现政,军,民,外一体化,从而实现国家安全。

总之,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建立在以和为贵,太平统治,安民为本的理念之上,并同当代国家安全理论相吻合,是从古至今建立和完善国家安全体制的理论基础,为无数代领导者指明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国家安全保障道路,为中国历史上繁荣富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国家为中心的理论视角
《政治经济导论》第五讲
重商主义的实践
☐政治经济学的起源
☐以国家为中心的理论范式(简称“国家范式”)的重要源头之一☐重商主义两层内涵:
(1)国内层面:国家与内部统治力的问题
(2)国际层面:国家与对外进出口的问题
韦伯观点简介
☐方法论:解释与理解
☐经济学:社会与宗教
☐政治学:支配与国家
国家的概念
☐国家的概念:一系列机构、全职行政官员、特定的地域、对暴力工具的垄断
☐国家概念的三种不同理解
(1)国际层面:国家作为国际体系的参与个体
(2)国内层面:国家与社会相对
(3)个体层面:国家作为政府统治集团
国内层面:概述
☐早期政治学对国家的研究:基于传统政治学理论和公共行政学的国家机构(state apparatus)研究
☐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对传统国家研究的挑战:走向国家机构的背后
☐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崛起:对国家的再思考
比较政治经济学里的国家范式
☐历史社会学(historical sociology)
☐国家主义(statism)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edited by Peter B. Evans, Dietrich Rueschemeyer, and Theda Skocpo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作为组织的国家
作为结构的国家
☐历史架构下的国家-社会关系
国家主义对国家的理解
☐两个要点:
(1)国家作为独立行为者的可能性:国际竞争、国家的职能与意愿
(2)国家自主性(autonomy)与能力(capacity):决策层面与执行层面
☐三个启示:
(1)强国家与弱国家:国家实力与自主性/能力的关系
(2)国家的强制力(despotic power)与建制力(infrastructural power):国家自主性与国家能力的关系
(3)国家-社会的力量关系
国际层面:现实主义的传统(1)
☐修昔底德(Thucydides),约公元前471年-400 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国际层面:现实主义的传统(2)
☐马基维利(Machiavelli),1469-1527:《君主论》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作为基本分析单位的国家
☐国际无序状态(anarchy)、国家行为与国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绝对收益(absolute gain)、相对收益(relative gain)与国家间的零和游戏(zero-sum game)
☐结构现实主义(structural realism)或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vs 古典现实主义(classical realism)与新古典现实主义(neoclassical realism)
☐现实主义里的国家主义(statism)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现实主义
☐根本点:政治因素的决定性作用
☐重商主义
☐霸权稳定论(theory of hegemonic stability)
(1)自由主义霸权与国际市场
(2)霸权的动机:两种视角
(3)霸权的衰落:“搭便车”问题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关于美国衰落的争论
总结
☐国家范式的来源
(1)重商主义、韦伯的研究
(2)修昔底德、马基维利的贡献
☐两类国家范式的不同点
(1)对国家的理解
(2)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两类国家范式的相似点
(1)国家的重要性
(2)国家作为独立行为者的源泉
☐比较政治经济学中国家主义的贡献与问题
(1)国家与社会力量的互动
(2)国家与社会力量的对立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现实主义的贡献与问题
(1)安全政治的重要性
(2)无国内政治以及政治因素的决定性作用
理论范式的比较
比较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
(国内层面)(国际层面)
以国家为中心
的理论范式国家主义现实主义
以个体为中心
的理论范式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新自由主义
政策倾向国家的经济干预对外经济战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