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_教学设计(20200616130303)
《雨巷》课堂教案设计

《雨巷》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雨巷》,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雨巷》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欣赏诗歌、创作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戴望舒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 《雨巷》诗歌内容的理解。
2. 《雨巷》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把握。
2. 诗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
3. 创作实践:学生创作诗歌,分享并评价。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雨巷》诗歌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雨巷》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等。
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雨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诗歌内容讲解(10分钟)1. 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等。
2. 解释诗歌中的一些难点词汇和表达。
三、诗歌艺术特色分析(10分钟)1. 分析诗歌的语言美、形式美等。
2.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四、分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诗歌。
2. 讨论诗歌的意象、情感、艺术特色等。
五、创作实践(10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作一首以“雨巷”为主题的诗歌。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交流。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推荐学生阅读戴望舒的其他诗歌,拓展文学视野。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雨巷》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创作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展现了自己的创作才华。
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雨巷》优秀教案

《雨巷》优秀教案《雨巷》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戴望舒诗歌的音韵美。
2、品味意象,体悟诗歌朦胧幽婉的意境美。
3、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诗中“姑娘”、“我”等意象,及其象征意味。
【教学难点】对作品中“姑娘”含义的解读及作者身上体现的执著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北方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江南的小巷悠长而又寂寥走过雪月风花,走过杏花春雨,走过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
有过梦,有过泪花,更有着怒放的红芍药。
江南的小巷是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来体味江南巷之美,诗之美。
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诵全诗,正音:彷徨(páng huáng) 彳亍(chì chù) 颓圮(tuí pǐ) 寂寥(jì liáo) 惆怅(chóu chàng)2、现在请大家再放声朗诵一下这首诗歌,请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把握。
3、提问: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幽怨、低沉。
教师总结: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
4、再请一位学生读首诗。
5、朗读指导:现在请大家欣赏一下全诗的朗读,也随着朗读来看一看怎样的江南雨巷。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语速。
(课件播放配乐朗诵)三、赏美品美1、品读意象,体意境之美:(过渡)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
大家想一想,当你沉浸在忧伤之中时,是否想过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它的忧伤之美?⑴ 请再放开声音朗读,边读边思考。
有想法和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⑵ 学生自由发言:点拨: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2024年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

2024年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中国现代诗歌》。
详细内容为戴望舒的《雨巷》。
通过对该诗的深度解读,让学生了解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雨巷》的象征主义手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个人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分析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手法,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重点:《雨巷》的意象解读,以及对诗歌的整体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雨巷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雨巷的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雨巷》。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3. 诗意解读: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的雨巷”等,理解象征主义手法。
4. 例题讲解:以诗歌中的一句为例,详细讲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诗歌中的其他意象,并进行小组讨论。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雨巷中的孤独与期待,分享自己的感悟。
7.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运用象征手法,创作一首以“雨巷”为主题的现代诗歌。
六、板书设计1. 主题:《雨巷》2. 意象:油纸伞、雨巷、孤独、期待3. 象征主义手法:象征、隐喻、暗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以“雨巷”为题材,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2. 答案示例:雨巷独自行走在雨巷,油纸伞下,岁月悠长。
青石板路,苔痕斑斑,诉说着,无尽的思念。
梦中的她,似曾相识,微笑着,消失在雨巷。
孤独的脚步,踏过岁月,寻找那,失去的时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象征主义手法,诗歌创作环节是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戴望舒雨巷的教案(优秀范文5篇)

戴望舒雨巷的教案(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戴望舒雨巷的教案一、导入01、听歌曲《雨巷》。
同学们,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我想先请大家听一首歌。
听歌的时候请同学们一起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歌曲的旋律和意境。
听完歌曲,教师提问:这首歌给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画面?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这首歌曲《雨巷》是根据我国现代的著名诗人戴望舒的同名诗歌改编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优美的诗歌,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通过这首诗歌到底要表达怎么样的感情,看看与同学们的理解到底一不一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巷》,走进戴望舒的内心世界……02、听歌曲《你说你最爱丁香花》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它多么忧郁的花, 多愁善感的人啊, 花儿枯萎的时候, 当画面定格的时候, 多么娇嫩的花, 却躲不过风吹雨打, 飘啊摇啊的一生,多少美丽编织的梦啊就这样匆匆你走啦, 留给我一生牵挂。
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 你看那漫山遍野, 你还觉得孤单吗? 你听那有人在唱那首你最爱的歌谣啊, 尘世间多少繁芜, 从此不必再牵挂.院子里栽满丁香花, 开满紫色美丽的鲜花, 我在这里陪着她, 一生一世保护她。
每当听到唐磊演唱的《丁香花》,感受着弥漫着淡淡哀愁的歌声,我总会想起一位诗人,他说,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他——就是因为写了这首《雨巷》而著称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二、诗歌背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
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
《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感悟诗歌意
蕴。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戴望舒的《雨巷》朗诵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
境。
2.作者简介:介绍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心境。
3.文本研习:
(1)阅读《雨巷》全文,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狭窄阴沉的雨巷、独行者
和结着愁怨的姑娘。
(2)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
雨巷:象征着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
独行者:象征着孤独、苦闷的探索者;
结着愁怨的姑娘:象征着美好理想的追寻者。
(3)探讨诗歌的主题: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为对现实的
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4.朗诵指导:针对诗歌的情感表达,进行有感情的诵读指导。
5.课堂活动: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意象进行深入分析,分享对诗歌的理
解和感受。
6.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雨巷》,并写一篇300字的读后感。
三、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鼓励他们积极发表观点,并及时给予指导
和反馈。
2.作业评价:根据学生的读后感,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和感受能力。
3.教学反思:总结本次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戴望舒《雨巷》教案5篇

戴望舒《雨巷》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戴望舒的经典诗作《雨巷》,出自教材第三章《现代诗歌的鉴赏》。
内容包括对《雨巷》的深入解读,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韵律等方面,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雨巷》的基本内容、情感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提高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雨巷》的意象、情感、韵律特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雨巷》诗歌、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雨巷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雨巷的氛围,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诗歌朗读:让学生齐读《雨巷》,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内容解析:详细讲解《雨巷》的背景、意象、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4. 例题讲解:分析《雨巷》中的关键句子,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的雨巷”,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教材中的其他现代诗歌,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韵律特点,分享各自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雨巷》2. 板书内容:诗歌背景意象分析情感解读韵律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取一首现代诗歌,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并写一篇鉴赏文章。
示例答案:我选择了一首名为《夜》的现代诗歌进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神秘,通过对比白天的喧嚣,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2. 答案要求:内容完整,观点明确,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现代诗歌鉴赏的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的现代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诗歌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象的分析。
雨巷课文教学设计范文5篇

雨巷课文教学设计范文(5篇)雨巷课文教学设计范文篇1一、教材地位及作用学习《雨巷》,体会典型意象所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实现多方位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朗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了解背景,咀嚼诗歌意象,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整体基调,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诗歌内涵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②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雨巷》,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对作品的共鸣。
三、教学重(难)点1.、通过朗读与鉴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整体基调;2.、分析意象,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了解其象征意义,提高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①.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②.朗读感悟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③.交流探讨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④.拓展迁移法: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雨巷》教案设计

《雨巷》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雨巷》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雨巷》,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语言魅力。
1.2.2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1.2.3 主题探讨:探讨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复述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情节。
2.1.2 人物形象的把握: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2.2 教学难点2.2.1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解释课文中的象征元素,如“雨巷”、“丁香花”等。
2.2.2 主题思想的探讨:深入探讨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朗读法: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1.2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3.1.3 分析法: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具体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题和人物形象。
3.2 教学手段3.2.1 投影仪:利用投影仪展示课文插图,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学作品和评论,拓宽学生的视野。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4.1.1 导入:通过引入与课文相关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1.2 朗读与讨论:让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1.3 分析与讲解:对课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讲解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4.1.4 实践活动:布置相关的写作或表演任务,让学生将所学内容付诸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及磁带,雨巷图片。
【教学设计】
1教师引导、点拨,并示范诵读。
2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中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3.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发展思维。
4.扩展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5.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雨巷,留神初读
1.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再别了康桥,熬过了《黑八月》,现在,让我们走进江南的雨巷,体验诗人戴望舒独自在雨巷彷徨的情景,然后走进中央电视台转播大厅,聆听《雨巷》诗朗诵。
2.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
3.齐读课文,留心下边三个问题:
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4.讨论明确:
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生1:这是一首爱情诗。
生2: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屏幕显示作者简介】
戴望舒,现代派诗人。
前期的诗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
后期
的诗,因受抗战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
《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学生回答后,屏幕显示】
诗中写了油纸伞,我,雨巷,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意象。
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生1:我喜欢“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句诗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丁香姑娘美丽的外貌,高尚的品格,忧
愁的心境。
“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黑暗的现实中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生2:“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前后呼应,富有音乐感,节奏美。
生3:“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背景是黑暗的。
二、徜徉雨巷,品味精读
1.理清思路【学生口头回答,屏幕逐步显示下边内容】
我希望逢着丁香姑娘走近我
(追求)飘过我身旁
到了篱墙
(照应)
走尽雨巷……
我希望飘过丁香姑娘
(继续追求)
讨论后归纳:我是一个有所追求的青年。
2.品味语言【屏幕显示下边词语】
我: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
雨巷:悠长,寂寥,颓圮,哀曲,丁香姑娘: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
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
迷茫,到了,走尽,消散了……
【教师口头提示】
这些词语是表示动作,情绪,物态的,选出你认为用得很好的来说说。
【学生答问】
“希望”,写出了作者是有所追求的人。
“结着愁怨”,说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愁,是为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愁。
“悠长、悠长”写出了道路的漫长,“独自”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那个年代的迷惘。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写丁香姑娘外表的美丽,气味的芳香,象征着诗人理想的美好,高洁。
“走近”“飘过”“到了”“走尽”“消散了”等词语,写丁香姑娘飘然而来,又飘飘而去,象征着理想的缥缈,空虚,由此可知诗人的伤感,迷惘。
3.把握特色【学生讨论后,屏幕显示参考答案】
①朦胧,含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
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②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三、走出雨巷,拓展研读
1.说说丁香姑娘形象
【学生回答】
生1:丁香姑娘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形象,既是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也是作者驰骋艺术想象
所产生的艺术形象。
生2:作者描写她的颜色,芬芳,希望丁香姑娘的外表和内心都是很美丽的,作者对未来
的憧憬,就是要像丁香姑娘一样的美好。
生3:“寂寞”,“走尽,”像梦一样的飘过“,说明丁香姑娘就像美好的理想难以实现,缥缈,迷茫。
生4:丁香姑娘是一种象征性的。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人就把丁香作为愁心的象征。
丁香姑娘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愁心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教师归纳,屏幕上显示下边的文字】
她美丽,高洁,飘缈,哀怨,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
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仅供参考)
2.学唱歌曲
播放视频:《雨巷》歌(刘天华作曲,罗京,虞梦唱),学生跟随着吟唱。
3.小结
这节课我们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初读课文,了解了它是一首有象征意义的抒情诗,写了六个意象;进一步品味精读,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把握了诗歌的
特色;同学们联系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经历来分析丁香姑娘形象,最后,同唱《雨巷》歌,得
到了美的享受。
通过练习和课外阅读,我们的学习会进一步拓展延伸。
今后阅读欣赏时歌时可按照“初读,精读,研读”这三个步骤来进行。
【作业布置】
题目:《雨巷》已谱成歌曲,改成歌词的文字与原诗略有不同,欣赏歌曲之后,找出改动
的地方,书面写出对此改动的看法。
(课内欣赏歌曲,课后写到语文作业本上)
【案例评析】
这个案例符合新课标的理念,采用“三读”的方法,精选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利用
泡泡,视频,音频,电影剪辑手段做出精美的课件,加上执教老师在课堂上的启发,引导,把
观赏,朗读,阅读,理解,体验,口头表达,深情吟唱,延伸,拓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活跃了
学生的多种器官,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在一节课里获得了较为全面的
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较紧,学生对课文的拓展,比如对丁香姑娘形象的分析还不
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