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词与军事历史文化
英语外来词汇的历史分析

英语外来词汇的历史分析苏叶兰(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江西南昌330038)摘要:英语中有许多外来词汇,究其原由与历史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流传运用至今的英语词汇,有古时外来民族入侵时带来的,有文艺复兴时期借用到英语中的,有近代史上英帝国势力扩张带来的,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现代英语中又出现了许多技术词汇,网络词汇等。
关键词:词汇英语历史影响英语经历三个时期:古英语、中古英语,近代英语和现代英语时期。
英语词汇是由来自不同语种的外来词汇混合而成的,这种情形缘于历史上外来民族的不断入侵和英帝国的全球性扩张以及现代高科技的发展。
英语拥有庞大且覆盖面宽广的词汇,其中约有80%是外来词,这里以一个句子来说明英语外来词汇,例如:Their cups are black..在这个简单句只有4 个词,“Their”来自斯堪的那维亚语言,“black ”来自法语词,“cup”来自于拉丁语,只有“are”是来自大不列颠岛的英语。
由于讲英语的国家以及人们崇尚的是自由精神,他们对外来词汇不予于排斥,而是采取包容的态度,从而使得英语成为世界上词汇量最多最丰富的世界性语言,也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语言。
一.历史上外来民族的入侵对英语的影响1.1、凯尔特人对英语的影响大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凯尔特人从欧洲大陆进犯,一部分人并占领了今天的英格兰的南部和东部,一部分人在今天的爱尔兰和苏格兰定居下来。
他们的语言属印欧语系,在英语词汇中只有一些地名和河流名称方面还保留着凯尔特的词汇成分。
例如the Thames ,the Cam,the Dee ,等,在Duncombe, Winchcombe, Holcome等地名中,可以看到凯尔特语cumb (=dee valley深谷)一词的成分,在Torcross , Torquay,Torrington等地名中,尚保留着凯尔特语torr (=high rock or eak;高岩或山顶)一词的成分。
清末民初汉语外来词与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管见

清末民初汉语外来词与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管见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清末民初是东西方交流碰撞的时代,也是汉语外来词大量涌现的重要历史时期,对现代汉语词汇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就《教育杂志》标题中外来词的性质而言,双音节词占优势;既有音译而成的单纯词,也有词根加类词缀而成的派生词;词性以名词、动词、形容词为主,名词占多数。
就其语义类别而言,这些外来词在近现代教育管理体系的框架之下,内容涵盖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反映了《教育杂志》及时关注政府教育政策、积极引进先进教育方法、如实反馈国内教育实际的办刊理念。
对清末民初《教育杂志》标题中的外来词进行研究,有利于从侧面反映当时的语言面貌,梳理外来词对近现代汉语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揭示《教育杂志》对于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清末民初《教育杂志》标题外来词近代教育一、引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时代。
伴随着社会剧变,大量承载西方文明的汉语新词或被创造或被大量引入。
如此被大量创造出来的汉语新词,在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被称为“新名词”或“译词”[1];在现代多被称为“外来词”或“外来语”。
近代以来,大量外来词最先通过报刊语言译介过来,经报章媒体广泛传播,并在中国经过一段时间运用、磨合、变异和普及[2],进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并最终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教育杂志》是中国近代刊寿最长、影响巨大的专业教育刊物[3],也是传播西方教育思想、理念的重要平台。
通过译介和使用大量与西方近代教育相关的外来词,《教育杂志》逐渐架构起一个与中国传统私塾教育全然不同的近代教育体系,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选取1909~1918年《教育杂志》标题为语料范围,对其中包含的外来词,以刘正埮等主编的《汉语外来词词典》[4]和岑麒祥编写的《汉语外来语词典》[5]为主要标准,并结合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统筹编纂的《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6]和马西尼编写的《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7]为重要参考,最后筛选出210个外来词语。
简述外来词的类型

简述外来词的类型外来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过来的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外来词在中文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外来词的类型有很多种,下面将对其中的几种常见类型进行简述。
一、音译词音译词是指将外语词汇按照发音转换成汉字的词语。
这种词汇一般来自于西方国家的人名、地名、机构名称等。
例如,"麦当劳"、"可口可乐"、"纽约"等都属于音译词。
这些词汇在中国的使用非常广泛,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意译词意译词是指将外语词汇按照其意义翻译成汉字的词语。
这种词汇一般来自于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
例如,"互联网"、"电子邮件"、"全球化"等都属于意译词。
这些词汇在中国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混合词混合词是指将外语词汇与汉字结合起来形成的词语。
这种词汇一般来自于网络、娱乐等领域。
例如,"网红"、"吃播"、"宅男"等都属于混合词。
这些词汇在年轻人中的使用非常流行,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四、缩略词缩略词是指将外语词汇的首字母缩写成词语的一种形式。
这种词汇一般来自于科技、医学、军事等领域。
例如,"DNA"、"CPU"、"GPS"等都属于缩略词。
这些词汇在专业领域的使用非常广泛,可以简化表达,提高工作效率。
五、俚语俚语是指从外语中借用过来的口语词汇。
这种词汇一般来自于美国英语、日本语等。
例如,"cool"、"Sorry"、"哈韩"等都属于俚语。
这些词汇在年轻人中的使用非常普遍,可以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和表达的灵活性。
六、借词借词是指从外语中直接借用过来的词汇。
这种词汇一般来自于历史、文化等领域。
浅议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1)

浅议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李姣姣摘要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封闭式的,都会和其它民族进行接触和交往。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文化的载体,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当不同民族的文化进行交流与碰撞时,语言始终站在冲击最为强烈的前沿。
因此,文化交流与融合总会在语言中留下深刻的痕迹。
而最能体现这种痕迹的,莫过于外来词了。
一种语言从别种语言里吸取过来的词语,叫做“外来词”(foreignword),也叫做“借词”或“外来语”。
有的语言学著作则统称之为“借词”。
例如“罗汉”“芭蕾”“沙发”“迪斯科”“引擎”“伊妹儿”等。
这些词汇本来是源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现在已经被汉语吸收并接受了,还成为汉语中运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汇。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的日益频繁,汉语与外民族语言文化接触也将更加密切,许多外来词已经非常“轻松”地融入到汉语的大家庭之中,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谈中,逐渐被人接受,并被广泛使用。
不少外来词简洁、凝练,表意效果十分显著,让人易记易理解,使人们与外界的交流更加便利,如今,众多的中国人都能理解和使用WTO、CD、IQ等词汇,并没有感到别扭。
而且,外来词语的不断进入,使汉语变得丰富和生动,给我们的语言生活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形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文化现象。
外来词不断为汉民族所吸收,汉语发展到今天,外来词的作用已经越来越不可忽视,使用范围遍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就汉语中外来词的内涵和外延、外来词的历史与现状、外来词进入汉语的原因及其类型特征、外来词的汉化和规范等问题作了浅显分析, 并对如何正确处理和使用外来词提出了一些建议。
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和研究有所帮助。
第一章借用外来词的原因及历史与现状第一节外来词的内涵和外延一、什么是外来词外来词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的产物。
只要有交际的产生, 就有语言的渗透和交融。
不同民族之间由于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 这种接触所带来的直接影响之一就是外来词在本民族语言中的渗透。
英语中的外来词

英语词汇中的外来词一、英语的演变过程公元前5000年左右,在中欧地区生活着一个被语言学家称为印欧(Indo-Europeans)的原始部落,公元前3000年左右,他们发明了车轮,于是开始了成规模地长距离迁移,分化迁移到西部不列颠地区的人称为凯尔特人(Celts),他们是现在不列颠群岛上最早的居民,即古布立吞人(Ancient Britons),在随后的2000多年里,凯尔特人独自封闭地生活在这里,说着自己的语言凯尔特语(Gaelic 盖尔语),但凯尔特语很原始,只有声音,没有稳定的文字形式。
随后凯撒(Julius Caesar)率罗马大军侵入不列颠,首次带来了拉丁语(Latin),但由于罗马人集中在英格兰(England)一带,而当地凯尔特人居住在苏格兰(Scotland)和威尔士(Wales)一带,当时的拉丁语没有对凯尔特语产生明显的影响。
公元410年罗马人离开不列颠后,一群新的入侵者又来到这里,他们是源于印欧部落的日耳曼(German)分支的盎格鲁人(Angles),撒克逊人(Saxons)和朱特人(Jutes),他们所使用的盎格鲁-撒克逊语由于文字较稳定,且词汇较丰富,被语言学家认可为古英语(Old English或Englic),而English的意思即为盎格鲁人的语言(tongue of the Angles),并吸收了凯尔特口语中的一些地名,如Thames,Avon,London, Kent, Ben Nevis和Manchester 等,以及一些表示当地地形的词汇,如Cumb(valley)和torr(hill)等等。
公元597年,奥克斯丁(Saint Augustine)将基督教传入英国,基督教传来了许多新思想、新风俗,也再次带来了拉丁语,随后拉丁语词汇,特别是宗教术语便大量地被英语吸收,如abbot,altar,amen,candle, chalk,school等。
当时拉丁语词汇进入英语,有的改变了原有词义,如Easter(原义为纪念黎明之神的春节之名,现义为复活节),有的合在一起而构成新词,如handbook等。
浅析文化霸权理论与外来语中的文化霸权

浅析文化霸权理论与外来语中的文化霸权文化霸权理论是指强势文化通过媒体、教育等渠道对他国或地区进行文化扩张,并对其造成一定程度的文化压迫和侵略。
文化霸权在外来语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语言交流中,外来语中的文化霸权指的是一种语言在另一种语言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后者的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压制。
文化霸权理论源自法国文化学者罗兰·巴特的研究,他认为文化霸权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控制机制,通过对文化的生产与传播,从而对他国或地区的文化进行塑造和统一化。
文化霸权理论强调,强势文化通过媒体、教育、经济等方式,将自己的价值观、观念和行为模式灌输给其他文化,使其接受和追随。
弱势文化由于在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劣势,往往难以抵抗文化霸权的冲击,从而导致其文化受到侵蚀和边缘化。
在外来语中,文化霸权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外来词的使用和接受上。
一种语言内部的外来词,除了提供新的语义和表达方式外,还带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通常情况下,拥有文化霸权的国家或地区的语言所包含的外来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更容易被接受和使用。
这种现象导致了外来语中的文化霸权,即一种语言中的外来词在另一种语言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后者的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
外来语中的文化霸权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也涉及到文化的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
在全球化的今天,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着文化霸权的现象。
美国在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强大地位使得英语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外来语之一,大量的英语外来词进入到其他语言中,对其他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中国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词汇和文化元素进入到其他语言中,对其他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改变。
为了应对外来语中的文化霸权,应该注重加强本土语言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这需要加强本土语言的教育和研究,提高本土语言的地位和使用率。
也需要加强跨文化交流和对外交流,积极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之处,避免简单的接受和模仿,从而实现文化的多元性和平衡发展。
现代汉语外来词的再认识

现代汉语外来词的再认识赵秀文(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山西阳泉045200)摘要:不少人研究过外来词,尤其是外来词的形式。
大家一致认为:汉语在引进外来词时,主要是单用、合用或兼用音译、意译及借形这三种形式。
但是“半音译半意译”和“音意兼译”是否应属同一种形式,却存在着分歧。
文章追述外来词的历史,重点对外来词的形式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实例说明二者在形式上的不同,最后对外来词的规范化问题提出看法,以期大家对汉语外来词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外来词;历史;形式;规范化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04(2019)06-0047-02收稿日期:2019-03-21作者简介:赵秀文(1979-),女,山西阳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外来词又称“外来语”或“借词”,指的是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
任何一种活着的语言,在与外民族的文化交流中,都不可避免地向该民族的语言里借用一些自己本来没有,而社会生活的发展又要求它非有不可的词汇。
这样,外来词便应运而生了。
据考证,汉语对外来词的吸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汉民族就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以及中亚西亚等部族有过极其频繁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1]当时的外来词主要是与它们所代表的外来物一起经“丝绸之路”等渠道进入汉语,其中多数是非汉族产的动植物的名称,如:葡萄、苜蓿、茉莉、玛瑙、狮子、八哥等等。
迄今为止,外来词对汉语有过三次较大的冲击:一是东汉以来佛教的传入,佛教词语通过翻译融入汉语,发展至今已经有许多词语完全进入汉语的词汇库,如现实、因果、苦海、法宝、劫数、觉醒、大千世界、天花乱坠、五体投地、心心相印等;二是19世纪末开始的“西学东渐”,其影响之大远超前代,这一时期所吸收的外来词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哲学、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等众多领域,如马克思主义、坦克、雷达、沙发、咖啡、逻辑、幽默、浪漫等,其中,许多已经被改造使用到了比较大众化的程度,许多人也许早就忘记了或者根本不知道它们是来自异域的词汇;三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之后,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以及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科学潮水般涌向中国,这一时期外来词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量字母外来词,[2]如WTO(世贸组织)、IT (信息技术)、SOS (国际求救信号)、CD(光盘)、UFO (不明飞行物)等直接进入汉语词汇,完全拒绝本土化的改造。
语言借贷现象的规律——以汉语外来词为例

2082020年06期总第498期ENGLISH ON CAMPUS语言借贷现象的规律——以汉语外来词为例文/刘 颖 阿拉坦古时期说起。
自远古时期开始,出现的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就不断,这其中就包含着交流冲突,而民族间的交流冲突也会导致外来词的出现。
有外国学者称,“China”这个词很有可能是从先秦两汉时期的“秦”音演变来的。
秦代是汉族社会对外交往的一个关键时代,两汉之际的两次大的民族接触分别是汉族和匈奴的交战与通好,以及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而后是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佛教词语,丝绸之路传入的词语,异族入侵时候带来的词语等。
这个时期是外来词的第一高潮期。
接着是宋元明清时期,在这个时期,商业有了发展,国家开放了对外交往,郑和七下西洋就足以证明。
同时,在这个时期,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开启了西方科技著作的翻译。
因此,在这个时期,外来词中开始出现科技词语,民族词语也开始融合。
随后是清末至二十世纪。
在这个时期,中国首先经历了外国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威胁,当时西方文学的流入,以及政治军事方面词汇的流入,使得外来词大量增加。
在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在最初十多年间实行向苏联“一边倒”政策,因此,当时流入了大量的俄语外来词。
即便到现在,依然会有一些外来词被拿来借用。
三、外来词的性质与功能1.外来词的性质。
外来词的性质,也就是它的身份。
外来词有三种身份:(1)它是一种语言符号。
词语就是一种语言符号,外来词同样地也是一种语言符号;(2)它是文化载体之一,又必然是文化的一种符号。
在语言符号的基础上,外来词也是文化传播的一个产物,因此也必然是一种文化符号;(3)它是社会活动的参与者,是社会的一种符号。
外来词是人创造出来,是为人所用的,在社会交流中也是一个参与者,因此,它也是一种社会符号。
2.外来词体现的语言文化融合。
外来词同样也表现了一定的文化融合。
首先是在内容上:(1)在语义内容方面。
外来词在语义内容方面可以分为:原本没有引入的词语;原本有引入的词语,但含义有所变化;有与引入的词语含义相同的词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来词是从其他民族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也称借词。
在汉语中,外来语一般是指在词义源自外族语中某词的前提下,语音形式上全部或部分借自相对应的该外族词,并在不同程度上汉语化了的汉语词。
汉语的外来词大致有4种类型:其一,单纯音译的外来词,即把外族词用现代汉语中与之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语音形式表示出来。
例如:译自英文的“乌托邦”、译自俄语的“喀秋莎”、译自梵语的“比丘”、译自突厥语的“可汗”等等。
其二,音译加指类语素构成的外来词,即在外族词音译形式再加上一个表示该词语义类属的汉语语素构成的,例如:卡车、卡片、胶姆糖、白兰地酒等等。
这些词中的“卡、胶姆、白兰地”都是外族词音译形式,“车、片、糖、酒”都是表示词语义类属的汉语语素。
其三,音译兼意译的外来词,即把外族词一分为二,半为音译,半为意译,例如:冰激凌、拓扑学等等。
其四,借形词,即从日语中借用的汉字形式书写的日语固有词和日语外来词,例如:手续、领空、科学、物质、对象、系统、性能、原理、元素、原子、反应、有机、细胞、前提等等。
总体上说,外来词是本民族文化与外族语言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而历史上的军事活动尤其是民族之间的战争,则往往是这种交融的最重要的“催化剂”。
正如社会语言学家陈原先生所指出的:“每一次激烈的社会变动,其最尖锐的形式或者是革命,或者是战争,都会把一些新创作的事物名词同外间世界接触,这些词汇必然作为借词进入外间世界的各语言中去。
其中有些经过短期的实用,因为原来事物消失了,这种借词也消亡了;有些事物已成为历史的残迹,它却是这个社会变动的见证而长久地活下来。
”(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314页)
春秋时期是汉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
西方戎族攻灭幽王之后,入居泾渭之间,大部分臣服于秦,陆浑、扬拒、泉皋、伊雒之戎迁居豫西和陕南,逐渐参加华夏诸侯的活动;允姓之戎进至河东晋南,从事农业生产,成为晋国武装力量的来源之一,在民族冲突的同时,民族融合也逐步完成。
春秋晚期于战国,汉族与外族的战争仍然此起彼伏,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导致语言文化的交融。
公元前215年,秦延派蒙恬率军30万北伐匈奴,夺回失地,次年又北进、东下,收复了阴山一带地域。
楚汉战争时,匈奴又乘机进入河套以南,至冒顿单于继位,匈奴已拥兵30万余万。
后来,西汉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但这未能阻止匈奴对汉地的掠夺。
汉武帝时期,武帝决定改变和亲政策,全面反击匈奴。
经过河南、漠河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三大战役,汉取得决定性胜利,匈奴被迫远走漠北。
武帝统治后期,汉与匈的战场转到了对西域的控制和争夺。
到了东汉,南匈奴归降,汉以重金扶持,使之成为抵御北匈奴的重要力量,并通过天山、稽洛山、金微山等战役,主动寻歼北匈奴,最终迫其主力远徒中亚。
上古时期汉族与匈奴族的交战和通好,是一次划时代的民族接触。
最终使匈奴族部分同化于汉族。
汉匈两族语言文化相互影响,汉语从匈奴语中输入了不少词语。
比如:“胡”,原为匈奴族的自称,后来成为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单于”,匈奴君王的称号,全称为“撑犁孤涂单于”;“阏氏”,亦作“焉提”,汉时匈奴单于之妻的称号;
“屠耆”,匈奴语“贤”的意思,用于单于之下的匈奴王侯称号;“犀比”,带钩;“郭落”,腰带,等等。
为了联合诸族抗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
当时西域的范围从玉门关外算起,包括中近东、印度、阿位伯和东罗马。
此间,各族语言相互渗透,汉语中源于匈奴语的“骆驼”,源于古大宛语的“苜蓿”(植物名,豆科),源于突厥语的“箜篌”(古乐器)等等都具有当年远征西域的军事历史文化背景。
宋元明清时期,契丹、女真、蒙古、满洲4个民族先后在全国或部分地区实行过统治,先后建立辽、金、元、清政权。
在民族接触中,大量的外来词进入了汉语,仅以当时来自各民族的军语为例,源自契丹族的军语有:“可汗”,契丹族首领的称号;“夷离堇”,契丹族首领在臣服于突厥时的称号;“斡鲁朵”,宫卫,辽代经济军事合一的一种组织形式;“挞马”,卫从,斡鲁朵的待卫组织;“猛安”,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单位;“谋克”,契丹族的一种组织单位,等等。
源自蒙古族的军语有:“火鲁赤”,专管弓箭的官;“阔端赤”,侍卫、随从;“探马赤”,先锋军,镇戍部队;“奥鲁”,后勤部队;“斡耳朵”,营帐,等等。
源自满族的军语有:“牛录”,女真族氏族时期产生的一种军事组织,后为八旗制度的军事、生产、行政三合一的基层单位,300人为一牛录;“堆子”,清代在城市街道驻扎八旗兵的处所;“戈什”,亲兵,高官侍从武弁;“卡伦”,哨探,等等。
近现代有一些外来军语源自英语,例如:卡宾枪,译自英语carbine;坦克,译自英语tank;加农炮,译自英语cannon;来复枪,译自英语rirle等等。
有一些外来军语源自日语,据统计,《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词条中,来自日语的汉字词和回流汉语词有768条,其中不少与军事有关如:常备兵、国民军、少佐、警视厅、宪兵、军曹等等。
有一些外来军语源自俄语,例如:喀秋莎(火箭炮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