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篇:古代兵书的起源和军事哲学的萌芽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全集》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

《孙子兵法全集》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

《孙⼦兵法全集》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孙⼦兵法》⼜称《孙武兵法》、《吴孙⼦兵法》、《孙⼦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共⼗三篇。

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

李世民说“观诸兵书,⽆出孙武”。

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花招,⽽是⼤战略、⼤智慧。

如今,孙⼦兵法已经⾛向世界。

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孙⼦兵法》⽵简1972年出⼟在临沂。

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东省北部)⼈。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孙武⼦),⼜称“兵家⾄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兵学的⿐祖”。

孙武⼤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前五世纪初,由齐⾄吴,经吴国重⾂伍员(伍⼦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三篇,受到重⽤为将。

他在柏举之战率领吴国军队⼤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近覆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兵法》⼗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

他撰著的《孙⼦兵法》在中国乃⾄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化、哲学等领域被⼴泛运⽤。

被译为⽇⽂、法⽂、德⽂、英⽂,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孙⼦兵法》章节列表1.始计篇2.作战篇若听从我的意见,⽤兵作战就会取胜,我就留下来;若是不从,打仗就会失败,我将会离开这⾥。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能够接受,再从外交上造成⼤好形势作为辅助条件,就掌握了主动权。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形成及其发展(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ⅴ大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的夏朝。

由于阶阶级矛盾成了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战争也就成了阶级斗争的最高斗争形式。

到了殷商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常备武装力量的出现军队数量的增多,兵器质量的提高,战争对从事和指导战争的成员的战术技术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对军队的骨干力量--贵族的教育训练就成了当时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可以说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已经处于萌芽状态了。

ⅴ(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到了西周时代,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已经有了专门用于书写的文字和书写材料(简策、版牍),为兵书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进入商周,由于战争的频繁,作为系统地论述古代兵法的著作--兵书也就在西周产生了。

在《左传》、《孙子》等兵书的引文中,可以确切地了解到在西周时期,曾产生过两部较系统记述作战经验和军事原则的兵书--《军志》和《军政》。

这些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

ⅴ(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ⅴ公元前8世纪初至公元前5世纪初,中国进入了春秋时期。

由于各诸侯国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使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孙子兵法》是一部春秋末期集大成之作,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

ⅴ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ⅴ(一)战争的起源、性质和作用ⅴ1.?战争的起因ⅴ《吴子》兵法认为"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

2?战争的性质ⅴ《吴子》兵法指出:"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

"即禁暴除乱,拯救危难的军队叫义兵;仗恃兵强、征伐列国的军队叫强兵;因君主震怒而出师作战的军队叫刚兵;违背天理贪图不义之财的军队叫暴兵;不顾国衰民疲,兴师动众而出战的军队叫逆兵。

战国时期的兵书与军事演练

战国时期的兵书与军事演练

战国时期的兵书与军事演练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是各国争霸的时代,也是军事理论和战术演练得到蓬勃发展的时期。

兵书和军事演练在战国时期具有重要意义,为各国军事力量的提升和作战能力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I. 兵书的兴起与影响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开始注重军事思想的整理和总结,因此兵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兴盛。

兵书以系统性和科学性为特点,主要包括战争策略、阵法布阵、士兵训练和后勤保障等内容。

其中,著名的兵书有《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尉缭子》等。

兵书的出现对整个战国时期的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兵书为各国统治者提供了战争指导的理论基础,使他们能够更加系统地思考和规划战争。

其次,兵书的兴起促进了军事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兵器装备的革新和战术的进步。

最后,兵书的传播和研究促进了军事思想的交流,促使各国军事理论水平的提升。

II. 军事演练的重要性与形式战国时期的军事演练是实践和验证兵书思想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和磨炼将领的指挥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军事演练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针对战术战略的演练,也有专门针对某一方面技能的训练。

1. 实战演练实战演练是对兵书思想在实际作战中的验证,既可以是对某一兵法阵法进行模拟战斗,也可以是大规模的战争模拟。

通过实战演练,各国能够发现并改进自身的不足,提高士兵和将领的实战技能,增强应对不同战场情况的能力。

2. 技能训练军事演练还包括对士兵个体技能的专门训练,例如弓箭、马术、兵器使用等。

通过不断的技能训练,士兵们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武器的使用方法,并提高战场生存能力。

这种训练形式是对兵书思想在实践中的贯彻和践行。

III. 军事演练对战争的影响战国时期的军事演练不仅是对士兵和将领技能的训练,也对整体战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 提升作战能力军事演练能够提升士兵的战斗力和将领的指挥能力,使战国时期的各国能够在战争中占据优势。

通过演练,士兵们了解并熟悉各种战术和兵法,从而能够更加灵活应对敌军的各种战术。

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与兵法传承

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与兵法传承

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与兵法传承
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兵法传承自古至今,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历史积淀,对中国古代战争和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时期的军事思想
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交相辉映,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兵书相继问世,提出了许多关于战争和军事的重要观点,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这些思想为后世的军事思想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的军事发展
秦汉时期,军事思想逐渐系统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兵法体系。

《孙子兵法》的影响持续扩大,韩非子、李斯等人的思想也对军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军队管理、战术部署等方面有了明显提升。

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兵法传承
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兵法传承得到进一步发展。

《六韬》、《三略》等兵书相继问世,军事思想逐渐丰富起来。

在唐宋时期,陆游、李纲等军事家提出了许多新的战争理论,对后世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时期的兵法演进
明清时期,中国的兵法经历了新的演进。

《武经总要》等兵书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兵法的系统化和丰富化。

明朝的军事改革和清朝的八旗制度等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实践中的不断创新。

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与兵法传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古人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这些思想和传统对中国古代战争和军事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后世的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与兵法传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远影响贯穿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方方面面,对中国军事文化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清时期的军事哲学

明清时期的军事哲学

明清时期的军事哲学时代概况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兵学兴盛的时期,也是古代兵书出版数量最多的时期。

但是对这个时期的兵书,过去研究不够,很少有人作专门的介绍。

当我们从军事哲学的角度,对这个时期的兵书作简要介绍之前,首先需要说明在这个时期中我国古代兵学的再度兴盛和终结的时代背景。

明清兵学兴盛的原因首先是由于战争的需要。

明清(不含近代)的著名战争和军事人物,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记载有二十四次,三十六人。

例如,朱元璋、刘基、徐达等所进行的创立明朝的战争,明成祖远征漠北之战,于谦指挥的北京保卫战,戚继光、俞大猷指挥的抗倭战争,袁崇焕守卫辽西的战争,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战争,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争,努尔哈赤、多尔表灭亡明朝的战争,康熙、乾隆等平定北方的战争等等。

明清的农民战争也有很大发展,仅明代就有三、四百次,战争行动动辄数十万,以至百万以上。

正是这些战争为古代兵学的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

明代的军事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北方民族的防御战略,一是对南方倭寇的防御战略。

明代的兵学也是围绕这两个战略问题而发展起来的。

明初就比较重视武备,取得对蒙古、西域各部族作战的胜利,巩固了西北边防,也比较重视对兵书的收集整理。

朝廷下诏令“求四方遗书,设秘书监”,共著录兵书五十八部。

明洪武时(1397)兵部还奉命重刻宋本武经七书,发给武职官员子孙学习。

明中叶以后,政治日趋腐败,同时边患加剧,北有蒙古,东南沿海有日本倭寇侵扰。

此时有关海边防的兵书增多,还涌现出许多关于兵器、地理、供应以及汇编的类书,影响较大的有数十部。

清代对整理保存我国古籍作过重要贡献,但对兵书查禁较严,著录兵书较少。

乾隆时用十年编修了大型的《四库全书》,只收录兵书二十部,附存目录四十七部,特别对明代兵书查禁更严。

《四库全书提要》对收录的每部兵书都作了介绍,这是第一个有提要的兵书目录。

其次,武器的改进要求兵学的改进。

明清在武器上也有较大发展,已进入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悠久而丰富,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在保护国家安全和战胜敌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这些古代军事思想不仅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军事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始于孙子兵法的战争哲学孙子兵法被视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作。

孙子提出了许多关于战争的观点,如“胜之千里外,诸葛亮之心也”、“兵不厌诈”等。

这些观点既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强调了计谋和智慧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的核心理念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在战争中要充分了解自己和敌人的情况,扬长避短,制定优势的战略和战术。

二、兵家六韬的用兵之道兵家六韬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文献。

它由六篇著作组成,包括《奇计篇》、《九变篇》、《虚实篇》、《行军篇》、《地形篇》和《军争篇》。

这些篇章囊括了用兵之道的各个方面,如间谍战术、军事变化、虚实之学等。

兵家六韬注重战略和战术的灵活运用,提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它对后来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孙膑兵书的理论总结孙膑兵书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奠基之作。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他通过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军事组织、军事训练和指挥战斗的理论。

他强调了军事组织和纪律的重要性,提出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观点。

孙膑兵书为后来的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三十六计的智慧战略三十六计是一本汇集了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文献。

它将各种战略技巧和智慧总结成三十六条,包括“瞒天过海”、“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等。

三十六计的思想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迂回性,主张在战争中运用策略和智慧取得胜利。

三十六计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诸子百家的军事思想除了以上几位军事理论家,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学派也对军事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墨子提出了“非攻”的思想,强调和平解决争端;荀子强调道德和教化对军事行动的重要性;韩非子提倡中央集权和军队组织的改革。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兵法与军事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兵法与军事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兵法与军事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兵法与军事思想是一部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的兵法与军事思想一直被军事家和统帅们所重视,作为指导战争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兵法的起源、军事思想的发展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远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兵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集权统治逐渐形成的这一时期,针对战争的需求,一些军事家开始总结实践经验,形成一套独立的理论体系,即兵法。

兵法起初以个人的经验和思考为基础,不断发展并广泛传播于各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兵法莫过于《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被誉为兵书之首,通过对战争的规律、兵器的运用以及指挥和谋略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深远影响的兵法思想。

军事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在不同战争中摸索出了许多宝贵经验和智慧,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军事思想。

这些军事思想不仅仅包含了战争策略和指挥战术,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例如,古代军事家尚為提倡和平,注重防御,提倡智谋胜于武力等等。

这些军事思想不仅在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塑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平"和"防御"等核心价值观念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兵法与军事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兵法和军事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很多文人士大夫都对兵法和军事思想有着深入的研究,因此他们的写作和思维受到了影响,比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到战争和军事策略的描写。

其次,兵法和军事思想也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战争中,兵法和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帮助中国成功地实现统一和国家繁荣。

最后,兵法和军事思想在中国文化中也留下了许多重要的遗产和教诲。

例如,中国古代对于和平的追求、强调防御和智谋等思想,至今仍然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 军事思想

第一章  军事思想

第一章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军事思想的特点(5)深刻的实践性、强烈的时代性、鲜明的阶级性、明显的继承性、不断的创新性。

第一节、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载体是兵书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形成及其发展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至清朝前期。

产生时期: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夏、商、西周时期军事指导思想上的基本内容“天命观”产生的重要标志:《军志》,《军政》两部记述作战经验和军事原则的兵书。

《武经七书》:《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

明朝最为杰出的兵书: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二、《孙子兵法》(重点)1《计》:①战争的重要性:“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春旺知道,不可不察也。

”②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基本要素:(五事) 道、天、地、将、法。

(将):智信仁勇平。

③欺敌误敌的“诡道十二法”,目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④“庙算”2《作战》:①“兵贵胜,不贵久”②“因粮于敌”3《谋攻》:谋略的思想核心。

①创造性地提出“全胜”:“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作战的目的是以min代价max胜利②“伐谋”“伐交”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6《虚实》:用兵原则“致人而不致于人”。

以“水形”喻“兵形”提出“避实击虚”“因敌变化”。

7《军争》:主动权。

9《行军》:治军原则“令之以文”“齐之以武”10《地形》:地行是用兵之助。

“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三)《孙子兵法》的影响1国内:明代的茅元仪则说“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2国外:唐朝“输出”第二节毛泽东军事思想一、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

含义:毛泽东军事思想是1、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事篇:古代兵书的起源和军事哲学的萌芽
有了战争就会有指导战争的军事思想,但兵学即军事学术的产生则应该在发明文字之后。

文字的产生是兵法得以记载的客观条件。

有了兵学、兵法、兵书才谈得上蕴含于其中的军事哲学思想。

实际上春秋以前没有产生系统的军事著作,只能说是古代军事思想与军事哲学的萌芽时代。

古代有伏羲氏发明狩猎,发现河图洛书的传说,后人常常把它神秘化,看作最早的兵法。

河图出土于黄河岸边的土层中,洛书出土于洛河岸边的岩层。

有人考证,河图、洛书这两种图形是原始社会结绳记事时代,狩猎猛兽的两种基本队形,或称“打虎公约”。

它表明人们在狩猎中的分工,有领头人、突击手、追赶者等等,有些类似后来的军事组织。

当时氏族之间的原始战争也可能利用了这种生产斗争的经验,不过并没有专门的军人和一般生产者的分工。

传说中的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开创者,也是中国兵法的创始人。

近年来有人考证中国有文字的文化史应上推到黄帝时代,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与量尤的涿鹿之战以及对四方的征讨,都是石器时代部落间的兼并聚合。

当时可能已有有组织的作战行动,乌合之众的个人械斗已发展为大规模的集团作战,因而也就产生了进攻防守等军事策略一类的思想。

但当时生活工具和战斗工具还无严格区别,例如弓箭既用于打猎又用于作战。

同时文字尚未产生,因而也不可能有军事著作。

所谓黄帝兵法、玄女兵符之类,显然只是传说和伪托。

玄女可以说是我国传说中的女战神。

伪托的《黄帝问玄女战法》中说,黄帝与量尤九战不胜,“归于泰山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自称玄鸟,黄帝伏地拜。

”并问:“小子欲万战万胜,万隐万匿,首当从何作起。

”于是“遂得战法焉”。

另一种说法是风后传给黄帝《握奇经》一书。

这些说法当然都不可靠。

一般认为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其中有关于军事与战争的简单记载,内容涉及到当时军队的名称、编制、兵器等,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萌芽形态的兵书。

夏商的鸣条之战也体现了一定的军事思想。

当时,成汤根据伊尹的建议,采取了孤立敌人、设伏诱敌、聚而歼之的战术,打败了夏桀。

西周时将文字写在竹片和木板上,流传下来的文献较多,但军事理论尚未以兵书的形式出现,而是散见于国家的典章、法令等历史文献之中。

如《尚书》、《易经》、《周礼》等都有关于军事原则的论述。

《武经总要·序》指出:“周法夏商,建官最备”。

周代是夏商两代的继承和发展,从周代的文献中也可推知夏商的一些情况。

兵法史上最早的实有其人的著名军事家当推吕尚(即姜子牙、姜太公)。

《史记》曾说:姜尚“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事之言兵”,“皆宗太公为本谋”。

他辅助周武王,推翻了商纣王。

明代的《封神演义》是以这一历史作素材的神魔小说,虽然纯属虚构,但也用神话形式表现了这一战争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过程。

据史书记载,周武王和吕尚注意战前用间,在战斗中注意佯攻正面、迂回侧翼,具有一定的战略战术思想。

他们以四万多人对敌之七十万人,促使敌军倒戈,取得胜利。

这是我国最早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六韬》一书据说是吕尚的作品,也有人说《三略》是由黄石公转述吕尚的思想,合称为太公兵法。

但后人考证这些书是战国至西汉作品,不可能出自太公之手。

不过也不能否认这些书和吕尚的思想有一定联系。

古人常常达而不作,其思想由历代弟子加以转述、记载、发挥,这是常见的现象。

《六韬》论将才以勇为首,这和《孙子》论将以智为先有所不同,比较接近周初的情况。

《司马法》一书也记载了周代的兵法。

据说姜太公封于齐,使兵法传到齐国,以后由田穰苴整理而成。

但两书都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真正属于西周时代的兵书是《军志》和《军政》。

它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兵学诞生的标志。

二书虽已散失,但后代的一些历史著作和兵书如《左传》、《孙子》等曾摘引其中片断语句。

如“有德不可敌”,“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正则为营,行则为阵”。

(《军志》)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强而避之”。

“言不相闻,故为之旌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军政》)等等。

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当时的军事思想已经比较成熟。

传说为周文王所作的《周易》包含着斗争和变易的思想,对后代兵书有很大影响。

其中有关于军事问题的专卦。

如师、同人、离等卦都简单地概括了一定的战争经验。

“师贞丈人吉”,指出了出师正义才能取得胜利。

“伏戎于莽,升其高陵”,“失得勿恤”,“无不利”等也是针对战争而言的。

其中体现了避敌锋锐,伺机而动,诱敌而击的军事哲学思想。

最古的史书《尚书》也有古代军事制度、战况和用兵方法的记载。

其中有五篇“誓”,都可以说是战前动员令。

《牧誓》就是武王伐纣的战斗动员,其中要求战车六、七步一停,缓慢前进,照顾队列整齐,刺向敌人四至七次,要暂停整顿,以保持战斗方阵。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诗篇都直接或间接地描写了战争,大唱“纠纠武士”,“修我戈矛”的战歌。

《周礼》一书也有关于周代军制的资料。

《逸周书》更提出了“兵强胜人,人强胜天”的唯物主义命题。

但这个时期军事思想中的迷信成分还是比较严重的。

由于天命观和敬天保民思想影响,战争发动者都以恭行天罚和吊民代罪相号召,强调“有德不可敌”(《左传》)。

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

有些记载相互矛盾,说明思想比较混杂。

例如《太公兵法遗文》中曾说:“凡兴军动众、陈兵,天必见其云气,示之以安危。

”而另一种说法又称武王出师前卜卦得凶兆,又逢暴风雨。

姜尚不为所动,认为“枯骨死草,何知凶吉”。

这又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了。

西周有兵书专著出现是有其客观条件的。

首先,军事力量和军事制度有所发展。

周开创了分封诸侯的制度,各分封国靠军力维持统治,国家统治集团成了武装的战斗集体。

为了巩固统治,周还大大加强了军事力量,建立了大约二十多个师(每师约二千五百人)的常备军。

其次,武器和战术有了发展。

早在夏代,我国已有少量铜兵器。

殷商时期,我国进入青铜时代,生产工具和战斗工具已经有了明显分工,周代的武器更有了改进,戈加长,出现了钩、戟等新武器,提高了杀伤能力。

这些是属于冷兵器时代的部分质变。

周代已开始广泛使用车战。

军队主要由车兵和徒兵(步兵)组成。

车兵是主力,一般由奴隶主贵族担任。

徒兵配合作战,由奴隶担任。

一部战车的战士及服务人员组成一个战斗单位,有的达百人之多。

战车的多少就成了衡量军力强弱的标志,故有千乘之国之说。

周代编制,一乘战车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此外在革车中有二十五人配合作战。

甲土是作战的主力,其中车左主射是车长,车后主击刺,车中是御手。

车战可以说是阶级社会战争的最早作战形式,中外皆是如此。

第三,战术也有了很大变化。

作战方式为徒兵配合车战,在指挥上强调稳扎稳打,以大方阵正面推进,要求行动统一,严格管理。

车战之利在于平原及有良好的道路。

因此,战前侦察地形十分重要。

这样一来,间谍战、心理战、宣传战以及战前运用谋略的思想都开始发展起来。

当然,这时的作战形式和战术,仍然比较简单。

《司马法》就曾说过:“古者逐奔不过百步”。

第四,在军事教育上也有发展。

上层社会逐渐形成习武之风,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六项中,射、御都是军事教育。

贵族青年经常进行田猎,每年春秋两季还要举行“弓射”之礼比武,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军事演习或军事体育运动。

古代兵法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形成的。

(责任编辑:孟亚鹃)
责任编辑:wenm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