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历史文化

合集下载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一、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当时的文字已经有了一定的表现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也不断演变出了不同的字体和书写方式,但其本质仍然保持着长期的稳定性。

二、汉字的演变历史1. 西周时期:东方金文的形成。

东方金文以象形文字为主,表示物体的外形和功能。

2. 春秋战国时期:小篆的诞生。

小篆是一种更加标准化、简化的文字,其形态严谨,书写技巧得到进一步改进。

3. 汉朝时期:隶书的出现。

隶书是大篆和小篆的演变,其笔画形状更加规范、平直,成为正式日常文字。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风靡。

楷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其体态端庄优雅、平滑流畅,成为书法艺术的代表性风格。

三、汉字的表现形式汉字是图像文字,具有表现形式多样性。

常见形式有正楷、行书、草书等,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个性特征。

草书则是更加自由、简练、灵动的书法形式,是书法艺术中非常独特的部分。

四、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汉字作为汉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不仅承载着古代先民的智慧和文化,也深深影响着后世各个方面的文化。

除此之外,汉字在不同文化中的传播和演变也是十分重要的历史因素。

五、汉字之美传递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具有不同于语言的表现特征。

它通过书法的形式传递着文化的内涵,形式和意义相互融合,体现着汉字之美的独特魅力。

同时,在当代文化发展中,汉字继续激发着人们对文化研究、传承和发展的深刻思考。

总之,汉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表现方式,呈现着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对于人们而言,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历史,不仅是对汉字文化的认识,更是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汉字的起源演变与文化意义

汉字的起源演变与文化意义

汉字的起源演变与文化意义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的起源演变和文化意义深远而广泛。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究汉字的起源演变以及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汉字起源演变汉字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千年的甲骨文时代,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具有高度的象形和指事特征。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汉字逐渐由简单的象形文字转变为复杂的象形、形声和会意文字。

随着秦朝的统一,大篆成为官方的标准文字,并由此演变为小篆,为汉字演变奠定了基础。

汉字的形态在秦汉之后经历了草书、隶书、楷书等不同的书体阶段。

二、汉字的文化意义1. 传承文化记忆: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每个汉字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能够通过字形、结构和意义传达古代先民的思想和智慧。

2. 弘扬民族精神: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符号,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和文化底蕴。

通过学习和传承汉字,人们能够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3. 推动文化创新: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和意象。

汉字的造字法则和结构灵活性给予了创作者广阔的创作空间,有助于推动文化创新和艺术表达的多样性。

4. 促进国际交流:汉字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具有跨国界的交流意义。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们学习汉字,与中国文化进行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的融合与互动。

总结起来,汉字的起源演变和文化意义是紧密相连的。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和符号,承载了深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智慧。

通过学习和传承汉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弘扬民族精神,推动文化创新,促进国际交流。

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一瑰宝,为汉字的传播和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通过对汉字起源演变和文化意义的深入探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汉字的独特之处,进一步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汉字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连接中华民族与世界的纽带,让我们一起努力传承和弘扬汉字,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汉字的发展和历史

汉字的发展和历史

汉字的发展和历史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汉字的发展历程
可以分为古代汉字、简化汉字和繁体汉字三个阶段。

古代汉字是指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是最
早的汉字形式,出现在商朝时期,主要用于卜辞和祭祀。

金文是商周
时期的一种汉字书写形式,主要用于铭文和铜器铭文。

篆书是秦汉时
期的一种汉字书写形式,主要用于刻印和书法。

隶书是汉代的一种汉
字书写形式,是中国书法的代表之一。

简化汉字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提高汉字的识别和使用
效率,对部分繁体汉字进行了简化。

简化汉字的出现,使得汉字书写
更加简便,也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但是,简化汉字也引起了一
些争议,有人认为简化汉字破坏了汉字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繁体汉字是指在简化汉字之前使用的汉字书写形式。

繁体汉字在书写
上更加复杂,但也更加具有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繁体汉字在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仍然广泛使用,也成为了这些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发展历程,不仅是汉字书写形式的演变,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
和发展。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汉字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
的文化遗产。

总之,汉字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汉字的演变过程,不仅是汉字书写形式的变化,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应该珍惜汉字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国汉字的历史文化

中国汉字的历史文化

中国汉字的历史文化中国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使用至今的象形文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多年前的中国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根据物象的形状和特征创造了简单的象形符号,用于记录日常生活和交流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化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形态。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隶书等不同的阶段。

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形态,出现在商代晚期的龟甲和兽骨上,主要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甲骨文的字形复杂,但包含丰富的信息和历史价值,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周朝的兴起,金文逐渐取代了甲骨文,成为主要的书写形式。

金文的字形漂亮而规整,刻画了古代文化的艺术风貌。

金文的成熟标志着汉字书写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后来的隶书和楷书奠定了基础。

隶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写体系,被广泛使用于秦汉时期。

隶书的字形简洁而规范,成为了中国书法的重要流派之一。

隶书的规范性和美感使其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争相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对后来的楷书和行书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字的演变过程中,还出现了许多篆刻和楷书名家。

篆刻是一种以刻字为主的艺术形式,通过刀刻将汉字刻在印章上,形成有力而独特的字体。

篆刻的字体丰富多样,包括了隶书、篆书、行书等不同风格,展现了中国书法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楷书是汉字书写的一种规范化形式,是中国书法中最为常见和普遍的字体。

楷书的字形端庄而秀丽,具有很高的书写和表现力。

楷书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等。

他们的作品被视为经典,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深远。

汉字的历史文化不仅体现在其形态和书写上,还体现在其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上。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象征,通过组合和排列,可以表达出无穷的思想和感情。

汉字的历史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汉字的学习和传承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字的演变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

汉字的演变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

汉字的演变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汉字的演变——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对汉字的演变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汉字的起源、发展以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密切联系。

本文将深入探讨汉字演变的历史背景、主要发展阶段以及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一、汉字的起源和历史背景汉字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约距今5000多年前。

在当时的中国,人们通过刻画和象形的方式来记录信息和交流思想。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汉字逐渐演变成为象形、指事和会意文字,并形成了基本的文字系统。

自商周时期开始,尤其是在秦朝统一六国后,汉字的形态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当时的统一政权下推行了小篆的书写形式,从而实现了汉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二、汉字的发展阶段1. 甲骨文阶段甲骨文是指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使用的刻在龟壳和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以图案的形式呈现,充满了原始和原始神秘的艺术风格。

这些古老的文字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祭祀活动以及社会现象,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2. 篆书阶段篆书是指秦汉时期使用的小篆文字。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统一的文字,称为小篆。

小篆的特点是线条简练、方正刚劲,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小篆的使用,使汉字从此以后出现了一种脱离口头表达的文字形态,逐渐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3. 隶书阶段隶书是汉字书写艺术的重要发展阶段。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书写艺术向成熟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隶书的特点是线条流畅、结构均衡,适合快速书写。

在成熟的隶书阶段,汉字书法已经逐渐成为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

4. 楷书阶段楷书是汉字书法的代表作风之一,也是我们今天最为常见的字体形式。

楷书的特点是结构稳定、笔画清晰,适合印刷和书写。

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汉字的普及,楷书成为了汉字书写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现代中文书写的基础。

三、汉字演变与中国文化汉字的演变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形态的变化,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与文化

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与文化

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与文化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与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

本文将从最早的甲骨文时期开始,逐步介绍汉字的演变历程,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甲骨文时期的汉字甲骨文是指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的文字表现形式。

它以刻写在龟甲、兽骨等上的文字为主要形式。

甲骨文的文字结构繁复,生动直观地展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宗教及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

例如,“人”字的甲骨文形状就像一个正站立的人,可以清晰地表达出“人”的形象。

这些甲骨文字的形状和结构,代表了当时社会的物质文化水平和人们的观念。

二、小篆与汉字的规范化小篆是中国文字的标志性时期。

它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后,为了方便统治需要而统一制定的文字形式。

小篆形状规整、构造严谨,具有统一性和规范性,被广泛应用于铜器铭文、石刻碑文等各种载体上。

小篆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国家统一的发展历程。

它的出现标志着汉字已经进入了规范化的阶段,并为后来的楷书、行书等字体做出了重要的基础。

三、楷书的繁荣与发展楷书是汉字书法中的一种字体。

它以笔画工整、结构规范为特点,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和模仿的标准字体。

楷书的繁荣与发展,主要源自于两位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和颜真卿的影响。

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誉为楷书之瑰宝,流传至今。

楷书的规范与严谨,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修养与风范。

四、汉字的传承与演进汉字的传承与演进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长河中,随着文明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汉字的书写形式也经历了层层演变。

从古代的甲骨文、小篆,至楷书、行书,再到我们现代常用的宋体字,汉字的形态逐渐从复杂变得简化,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特殊环境和社会需要,字形结构逐渐规范、造型上更趋简化。

这种传承和演进,不仅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也反映出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五、汉字文化的深刻内涵汉字演变的历史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汉字文化与中国历史的关系

汉字文化与中国历史的关系

汉字文化与中国历史的关系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历史密不可分。

汉字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标志。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这些图案记录了甲骨文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祭祀和战争等活动。

汉字逐渐演变成为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字形,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书写系统。

而汉字的演变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变化,更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反映。

汉字所传递的信息更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标志,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甲骨文时代开始,汉字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发展壮大。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事件以及名人事迹和典故都与汉字有着紧密的联系。

《周易》、《诗经》、《论语》等经典文献的出现,更是积淀了千百年的汉字文化底蕴。

汉字文化与中国历史的关系不仅体现在文化传承上,也反映在社会发展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小学习汉字是为了认识世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而在社会上,汉字的使用代表着一种知识和文化的标志。

所以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汉字是必不可少的考试内容,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的重要载体。

随着时代的变迁,汉字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汉字不再只是中国人的专属文化符号,被更多的人所学习和使用。

汉字逐渐成为了汇聚人类文明的一种通用符号,并在国际间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同时,随着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汉字文化更是成为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汉字文化与中国历史的关系紧密相连。

汉字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与发展。

随着中国的崛起,汉字文化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成为了国际间交流的重要媒介。

我们应该更加珍惜汉字文化,传承与弘扬汉字文化,以推动中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

汉字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字系统,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中国汉字作为中文的书写系统,源远流长。

早在甲骨文时代就有了书写文字的记录,历史文献记载中,汉字的使用始于商朝。

汉字的难度较大,造型很复杂,但它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比如极高的表现力、传达力和较强的表现能力等。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深深地渗透在中国汉字当中。

许多汉字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例如“道德”、“孝敬”、“仁爱”、“勇敢”、“坚定”等概念。

许多古代文化经典也以汉字作为主要书写形式,如《道德经》、《论语》、《诗经》等,这些作品集中刻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思想和文化特色。

因此,中国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使得汉字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中国文化也因其古老、深刻、多元的本质而得以根深蒂固的延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与历史文化》读书报告本书简介作者:王贵元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1月第一版这本书是结合传统文化来分析汉字的构造,在汉字形音义的分析中阐发文化现象。

因此我选择其中一些字作为读书笔记的内容。

第一章汉字与宗法制度“王”字在甲骨文中像一把锋刃向下的斧子,而斧子是上古最重要的工具和武器之一,也象征着力量的权威,故而成为了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侯”字来源于古代的射礼,古代射礼有三种:分为大射、宾射、燕射。

而其所用的箭靶被称作“侯”,侯是一块挂在绳子上的方布。

“侯”字后来表示人,因此在上部加了“人”旁。

“礼”字的繁体是“禮”,来自于祭祀等鬼神活动。

“禮”的右侧在甲骨文中上面意为玉,下面是豆,意为祭祀时放祭品的器具。

由此看来古代有以玉祭祀的习俗。

“示”字意为祭祀对象,在甲骨文中“示”是天神、先公、先王的统称,而且形同用木牌或石柱充当的神主。

“宗”字源于祖庙,上面的宝盖头意为房子,“示”则是祭祀对象,神主。

“申”、“电”都是源于闪电,在甲骨文中“申”字是闪电的形状,而“电”的繁体是“電”,是雨中出现的“申”,因此也是闪电。

在上古时代,古人不理解闪电的由来,意为是神的所为,因此在“申”的左边加上了表示神主的“示”,就组成了“神”字。

“巫”和“觋”都是古代在人与鬼神间传递信息的使者,但是巫是女性,而觋则是男性,从“巫”字的甲骨文构造可以看出与神沟通的方式是舞蹈。

“卜”字的来源是商代笃信鬼神,因而具体表现就是占卜。

古人占卜时将龟甲放在灼烧甲骨小坑的东侧,因此龟甲和小坑的形状就形成了“卜”字。

而灼烧后甲骨表面出现的裂纹就形成了“兆”字。

而“占”正好是“卜”字和“口”组成,边有了表示询问吉凶的意思。

“盟”字来源于古代诸侯宣誓缔约,“盟”下面是“皿”,皿是缔约时最要的用具,而“明”指的是明察事理之神,因此组成了“盟”字。

“臣”和“妾”在上古时都是指奴隶,臣是男性奴隶,而妾则是女性奴隶。

“宰”由宝盖头和“辛”组成,宝盖头意为房子,而“辛”则是对罪犯用刑的刑刀,因此也表示罪犯或奴隶。

但是颇为有意思的是,这三个字在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地位都有所上升。

“丧”在甲骨文中是由“桑”和众口组成的,古人将“桑榆”喻为落日,并且古代丧葬时用桑为死者束发,而众口是表示人死后亲朋好友的哭喊声。

第二章汉字与军事刑律“军”起源于我国古代军队征伐、田野在野外驻扎时,为防不测,用兵车围成圆圈,起到城墙的作用,在小篆体重,“军”字正像用兵车围成圆圈的形状。

“兵”起源于武器。

“兵”上面是“斤”,斤是有柄的砍伐工具,也是战斗武器。

而“兵”下面则意为左右两手,正像双手举着斤,表示武器。

“戈”是商周时期流行的一种兵器;“戟”是戈的柄顶有矛形刺刃的武器;“戉”字也起源于兵器,在甲骨文中,“戉”字好似一把锋刃超左侧的斧子,戉非常大且重,更多的作为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戍”产生于守卫边疆,“戍”在金文中很像人的肩上扛着戈的形象。

“戎”字产生于兵器。

“戎”的字形中有“十”,指铠甲,古代也算作是兵器;而右边则是兵器“戈”。

“殳”字来源于兵器。

“殳”是古代的一种兵器,主要用于撞击。

“殳”下面是“又”像人手,有手持兵器之意。

“战”字的繁体是“戰”,由“單”和“戈”组成。

“單”本来是狩猎工具,“戈”则是兵器,因此,“战”有大动干戈之意,也就是战斗。

“韦”字的繁体是“韋”,中间的口表示城市,而上下则是人的脚的形状,表示人。

这个字是从军队巡逻,上下两队军士的位置和方向相反,因此释为词义的背离之义。

“或”取义于邦国。

“或”字右边为“戈”,中部是“口”,意思是邦国必有军队守护,而“口”下面那一横,则表示为土地。

“国”字的繁体是“國”,在邦国上加一口,即成国家之义。

“族”字来源于箭头。

字形的坐上部像旌旗飘扬的形态,表示旗。

下部是“矢”字,义为箭。

这是以军队带箭集合在旗之下,表示作为重要武器的箭头。

箭头后用“镞”字表示是由于箭头制造的材料是金属。

“甲”来源于植物萌发时的外壳。

植物的果实埋在土里,发芽时都是先向下长出根部,头顶着甲壳,因此,战国秦虎符中的甲就像草木从地下萌芽长出,甲壳裂开的形态。

“圉”字取自监牢。

“口”是古“围”字,从字形上看,好像是把戴手铐的罪犯囚禁到四面都有围墙的监牢离去,因此,形成了“圉”字。

“狱”字的本义是争讼,而非监狱的意思。

在金文中,“狱”是由两“犬”和“言”组成的,狗喜欢争咬,所以用两只狗来争咬比喻诉讼的双方,以其来显示诉讼的激烈程度。

后来其中的一个“犬”字烟花成了今天的反犬旁。

第三章汉字与婚姻家庭“安”字的本义是安定。

字形上端的宝盖头意为房子,由此看来,整个字好像一个女子坐于房中。

古语有云:“女有家,男有室,相安之道也。

”因此,女归于夫家,有安定的意思。

而“定”字则是在房子下有一个“正”字,取义家庭稳定。

“妻”字在甲骨文中左边像一个长发女子,右边好像是一只手,来抢这长发女子,这就是说在古代,妻子是抢来的女人。

而“娶”字在早期文献中写作“取”,“取”的意思也是抢夺。

“婚”原本只写作“昏”,古代迎亲是在黄昏时候进行的,因为妇女是属阴的,夜晚也是属阴,所以定在黄昏。

“嫁”是指女子出嫁,有“女”和“家”组成,意为女子有了丈夫。

“夫”本来是成年男子的通称。

由“大”和“一”组成的,古代童子披发,二十岁行冠礼,原先的披发也改为束发,束发或戴冠都要用簪子,这“一”便是簪的形状。

“姑”和“舅”在古代都是亲属称谓。

“姑”以“女”为义符,因为姑是指女性亲属,包括:婆婆、父亲的姊妹和岳母。

而“舅”则以“男”为义符,是表示为男性亲属,包括母亲的兄弟、公公、岳父。

“身”和“孕”本来是同一个字,都表示怀胎。

身在甲骨文中,外形像人形,大腹,腹内有“子”字,“子”意为胎儿。

而“孕”字的字形保持了甲骨文的大部分形体,只是简化为“乃”和“子”两部分,方便书写。

“子”本义为初生的婴儿,在小篆体中可以看出,字形有头、身、手、腿脚、像一个新生的婴儿一样。

“保”字原意为背负婴儿。

在金文中的“保”字,前部像一个大人的侧面,故仅有一腿一足,一直手臂向后退着婴儿,后上部即表示婴儿,非常之形象。

“威”的本义不是威猛或威风,而是丈夫的母亲,也就是婆婆。

把“威”字分解成“女”和“戌”,表示女性和斧子一类的兵器。

斧类兵器本身又代表地位和权力,在古代,婆婆对媳妇是有绝对的权威的,从“威”字就可看出。

“弃”本义是抛弃、舍弃。

“弃”字的上半部是“子”的倒写,下半部则表示为左右两只手,整个字形像双手举起婴儿作抛弃状,字形的结构就是以抛弃婴儿来表示抛弃舍弃之义。

第四章汉字与文学艺术在我国古代神话中,传说天帝的妻子生了十个太阳,他们都住在扶桑树上。

十个太阳中有九个住在扶桑数的下部枝条上,一个居住在上部枝条上,十个太阳轮班,这样每天都有一个太阳绕天空一周。

这个神话就反映在汉字之中。

“杲”字的字形是“日”在“木”上,“日”即太阳,“木”即扶桑,所以“杲”的本义就是太阳初生时的明亮。

“杳”字的字形与“杲”字刚好相反,是“日”在“木”下,表示太阳回到了扶桑的下枝,其本义就是天黑、幽暗。

而“东”字也反映了这则神话,“东”的繁体写法是“東”,是“日”在“木”中,表示太阳居住的地方,古人借此来表示东方之义。

“无”字的繁体是“無”,其实“無”和“舞”本来是一个字,在甲骨文中,字形的中部是一个“大”子,意为人,人的双臂平伸,两手握着舞具,好像一个人在跳舞一样。

“乐”字的繁体是“樂”,在甲骨文中是上“丝”下“木”,就好像是木上附丝,是琴、瑟等乐器的样子。

笛是中国古代起源最早的管乐之义,因为由竹子制成,因而以竹为义符。

埙是一种古老的乐器,鹅卵形,上尖下平,有六孔,因为是以土为之,因而有土做偏旁。

“琴”据说是神农氏发明的,在小篆中,琴的下半部好像是琴体,而上半部则像轴、弦。

“鼓”在甲骨文中很像用手执物击打的状态。

鎛为乐器钟的一种,出现于商代晚期,有纽,单独悬挂,击打响鸣。

“铎”是铜铃之外的另一种有舌青铜乐器,铎很像铜铃,应该是铃发展出的另外一种乐器。

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錞”是古代的打击乐器,始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至西汉前期。

“美”字在甲骨文中上半部分为“羊”,下半部分为“大”。

据说是因为“羊大而肥美”一说得来,因此“美”的本义是味美。

“虹”的本义是彩虹。

在雨后或日出、日落时天空会出现彩虹,由于虹的形状好似蛇,于是古人把它看作是一种两头的蛇形的动物,因此“虹”字以“虫”字为偏旁。

鉴于虹的两头都是深入海中或地下,常常在雨后出现,于是古人认为虹的两头是在饮水。

并且古代人认为虹饮水会导致干旱的出现,通常把虹当作是凶神。

第五章汉字与服饰“衣”本义是上衣,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正像是上衣有领襟的形态。

我国古代中原地区的衣服是左襟压右襟,和甲骨文的字形是一样的,而南方边远地区则是右襟压左襟。

“裤”是个后起字,“裤”字在古代写作绔、袴。

古代的裤子和现代的不同,准确说只有裤筒,每一裤筒两侧有绳带,绳带向上系在腰带上。

“裈”有两种,一种是相当于现在的内裤或者是外穿的短裤,另外一种相当于今天的长裤。

“初”的本义是开始,但是却和衣服有莫大的关系。

“初”的字形是由“衣”和“刀”两部分组成的,在甲骨文中,可以看出意为用刀裁衣,表示开始。

穿衣是人和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类步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所以用刀裁衣表示开始之义。

古人对玉有着特殊的情谊。

在甲骨文中,“玉”的字形比较像“丰”字,代表一条绳子贯穿三个玉片。

古人认为玉有五种品德:仁、义、智慧、果敢、清洁。

“环”的繁体是“環”,以“玉”为构件表示环是玉器,“环”是一种圆形的玉器。

“玦”是古代一种环形而有一缺口的佩玉,因为是玉器,因此由玉为配件,在甲骨文中,“玦”的右半部分正式环形而有缺口。

古代,玦除了作为一般的玉器佩戴使用外,还隐含着“决断”与“诀别”的两种意义,为决断和诀别的象征之物。

“璧”的特点是平圆而边的直径大于孔的直径。

“瑗”很像璧,但是中间的孔比璧中间的孔要大。

“璜”是佩玉之一,形状是半个璧。

“贝”的本义就是蛤、螺一类的有贝壳动物的总称,在甲骨文中“贝”字就像是两片张开的贝壳,古代以贝壳为货币,因此在构字中“贝”通常表示钱财。

“朋”字的字形应该是两个并列的贝,古代五枚贝为一串,两串则为一朋,由此延伸出同学为朋,源于同师为系。

古代的梳子一般分为两种,两种的区别是齿与齿距离的宽窄,宽则叫梳,窄曰篦。

第六章汉字与饮食“即”字在甲骨文中左边像一个装满食物的食器,右边是一个坐着的人,这个人面向食器,准备靠近食器吃饭,因此“即”的本义就是靠近食器吃饭。

而“既”则恰恰相反,在甲骨文中,“既”的右边也是一个人,不同的是这个人是背对着食器,代表此人刚刚吃完饭准备离开,所以有结束的意思。

“羞”的本义是进献,这个字在甲骨文中上面是羊,表示羊,下面是手的形状,表示这用手拿着羊,有进献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