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小论文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论文:浅析改善自闭症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社会心理学论文:浅析改善自闭症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社会心理学论文:浅析改善自闭症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摘要:自闭症儿童是言行特殊的人,存在社会共同交往障碍、刻板行为,以及感觉异常为主要特征的发育性障碍,具体表现为:自己一个人玩耍,不会与人交流,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语言发育迟缓、单调,无法运用人称代词。

为探寻改善自闭症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与教师访谈和对自闭症个案人际交往能力的现状展开调查,追踪与观察提出改善自闭症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主要方法,以及运用上述方法的效果。

关键词:改善; 自闭症儿童; 人际交往能力; 个案研究;一、研究问题提出自闭症人际交往能力是指社会交往有障碍,在人际交往方面个体对交往对象的选择、交往互动的方式和策略存在障碍。

自闭症儿童感情比较冷漠,一般不会与陌生人交往,缺乏情感依恋。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人际交往能力作为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心理内容:(1)主要包括对自我、对他人和对交往活动的认识与理解能力。

自闭症儿童缺乏这种能力,无法选择合适的交往对象、交往互动的方式和策略等。

(2)人际情感感受力,自闭症儿童缺乏人际情感感受力,不能体验交往对象的感受,缺乏感同身受的能力,把自己不喜欢的强加在其他人身上。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1. 研究对象冯小乐(化名),男,两周岁时仍不会说话,被诊断为自闭症儿童。

该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很少说话,是典型的沟通障碍者。

个案入学时常常通过攻击性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喜欢情绪,入学后,刻板行为明显,乐感强,喜欢唱歌,擅长画画,注意力极度不集中,情绪化,有攻击性行为,经常打同桌或其他同学,经常莫名大笑、脱鞋子;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自己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唱歌、大笑。

结合上述观察发现乐乐语言沟通、个人行为、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障碍,冯小乐在画画和听儿歌时安静,注意力集中,还会跟着哼唱,一两遍后就能把歌唱出来。

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反思论文(共3篇)

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反思论文(共3篇)

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反思论文(共3篇)>第1篇:探讨社会心理学的文化研究意义社会心理学以经验社会中的文化现象作为自己的分析要素时,社会心理学走上了对以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经验论”之路;对于文化现象的关注还促成了精神分析学说由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理论向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转变,使精神分析理论成了最为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之一;在社会行为的研究中,文化向度的引入不仅使社会心理学更为深刻地把握了社会行为的本质,还完善和发展了社会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一、社会心理学独立形态的确立当社会心理学以经验社会中的文化要素作为自己的基本话语时,社会心理学也就走上了对以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经验论”之路。

而首先迈出这一步的典型样板则是在这一时期社会心理学的最初形态———民族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通过对文化要素的分析证明,“除个体意识之外,还存在着表征团体心理性质的某种东西,并且,个体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是由这种东西决定的”。

这也就是个人心理与群体心理或社会心理的关系问题。

尽管现代社会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已经截然不同于民族心理学,但是,个人心理与社会心理或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一直就是社会心理学的中心课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心理学作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源头,对今天社会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文化研究与精神分析理论的转向对于文化现象的关注,不仅使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以确立,而且还促成了精神分析学说由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理论向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转变,从而使精神分析理论成了最为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流派之一。

安德列耶娃指出:“不考虑精神分析的影响,就不可能理解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整个面貌及其某些根本特征和方向。

”这足以说明作为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之一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整个西方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但是,如此重要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在它创立之初却与社会心理学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它甚至都算不上是一种心理学理论,而仅仅是一种关于神经病的治疗学说。

社会心理学关于异地恋的论文

社会心理学关于异地恋的论文

本科生结课论文关于大学生异地恋情侣的一般心理探究科目社会心理学教师:陈培峰姓名:刘婧学号:********专业:城乡规划学类别:本科生2年级上课时间:2015 年3月初至2015 年 4 月末摘要本文从心理学专业理论出发,在前人理论归纳总结基础上具体分析大学生中异地恋情侣的一般心理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合理有效的解决方式,加上一些个人经验和感受,从而引导大学生异地恋情侣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目录摘要 (2)第一章引言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对象 (1)1.3研究目的 (1)第二章文献综述 (2)2.1爱情三角理论 (2)2.2爱人的成人依恋 (3)2.3亲密关系中的冲突 (6)2.4自我防御机制 (7)2.5爱情投资模型 (10)2.6爱情的进化心理学理论 (11)2.7异地恋相关效应 (12)2.8下意识语言模式 (13)第三章正文 (15)3.1异地恋的心理压力 (15)3.2男女异地恋心理差异 (17)3.3男女爱的需求 (19)3.4到底该怎样谈异地恋 (20)第四章我的总结 (21)参考文献 (21)第一章引言1.1研究背景无论时代是怎样的,我们都在追求爱情,爱情有近距离也有远距离,浪漫的诗人相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古时我们隔着千山万水,尚只能鸿雁传书寄相思:“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诗词字字珠玑:“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满含深情却也满目凄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今日读来,你可曾有古人之感:“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在当下这个特殊的时代里,我们有了更加快捷的交通和及时的通讯,但在瞬间位移或任意门的可能实现之前,所谓距离,依旧存在。

当下远距离爱情即异地恋很普遍的存在于18-25岁年龄层的人群中,在大学生中,由于高考的差异和求学的矛盾,异地恋自然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

【心理学论文】回归“社会” 建构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论文】回归“社会” 建构社会心理学

回归“社会” 建构社会心理学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联,是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

正如匈牙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赫勒所言,个体一出生即无可选择地被抛入到一个先在化、结构化、日常化的“生活世界”,并终其一生在不断再生产出自身的同时,也再生产出社会。

它解释了“个体何以既是社会绵延不辍的原因,又是由社会形塑而成的结果”,因此成为社会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理论建构的核心论题。

然而,为数不少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同普通大众一样承受着“社会之重”,或因局限于布迪厄所谓的“学究眼光”,或因沉迷于米尔斯所谓的“悬置技术”,致使社会心理学陷入一种“社会失却”的状况。

潜隐在这一状况背后的是学科分裂,或者更深一步地说,是“社会”与“心理”的相互疏离,或者更为具体地说,是“社会学偏向的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偏向的社会心理学”的两相对峙。

这两种取向在理智传统、学科认同以及研究范式上彼此分殊,各自建基于对个体与社会的不同想象:前者是一种嵌入式想象,认为“个体”作为结点彼此相连,并嵌入在特定历史和社会结构中;后者是一种原子化想象,只见“个体”,不见“社会”与“历史”。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学偏向的社会心理学”(或者更为确切地说,是作为主要构成的实验社会心理学)居于主导地位,而“社会学偏向的社会心理学”则沦为边缘陪衬,孤处一隅。

由于“还原主义”、“去‘社会’化”、“去历史主义”等痼疾积重难返,实验社会心理学最终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陷入危机。

这一危机的阴影至今仍未散去,其典型表征是:研究者习惯于从原子化个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将复杂的“社会”操作化为一组可能对个体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或调节作用的变量。

由以上分析可见,回归“社会”是社会心理学寻求健康发展的可能路径。

这不仅仅是由学理决定的,还是由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的。

那么,何谓“回归‘社会’”?所谓“回归‘社会’”只是一个隐喻,它具体是指摒弃原子化个体观,在辩证地认识和把握“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前提下,将“个体”置于“社会”之中进行思考。

社会学论文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社会学论文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社会学论文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心理学研究了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心理过程,对于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正朝着新的方向迈进,本文将探讨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一、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在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困扰。

因此,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变得尤为重要。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的新方向之一就是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并探索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和干预方法。

例如,研究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的关系,探索心理健康促进的有效途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二、探索网络心理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网络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也为人们的社交和娱乐活动提供了新的方式。

然而,网络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心理问题。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另一个新方向就是探索网络心理学。

研究网络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探讨网络成瘾的原因和预防方法,以及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等。

这些研究对于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网络时代的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三、关注群体心理问题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的群体在心理上可能存在差异。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的新方向之一就是关注群体心理问题。

例如,研究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探讨不同性别、职业和地域背景的人群的心理差异,以及研究少数民族和移民群体的心理适应等。

这些研究有助于增进对不同群体的了解,为社会政策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四、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另一个新方向是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心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心理学与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分析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分析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课程社会心理学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2022年 5 月24 日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分析竞争与合作是我们通向理想必备的技能,如果缺少这些技能我们的生活将毫无趣味可言。

正如一句名言中提到“如果你不能战胜对手,就加入到他们当中去。

”这就名言很好的诠释了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性。

但二者之间并不是绝对的,我们不能误解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此我从一下几点进行分析论证:一、竞争与合作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竞争是激烈的,也是残酷的,就如生物中的专有名词“优胜劣汰”一样,你不努力上进,就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所以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

目前的竞争与传统意义上的竞争存在差异,之前我们总认为竞争是我们通向成功的有效方法,也只纠结于最后的成功与失败,其实这种想法太过片面偏颇,成功并不是你竞争了就会实现,它包含了多种因素,但最重要的就是竞争与合作,就如哲学家马克思曾经说过:“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

”所以,竞争与合作在我们成功的路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是不能单独进行拆开来分析的。

就如在一场拔河比赛中,想要拿一个不错的名次,我们需要做到劲往一处使,然而就不是靠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靠的是团队的力量,需要的是合作共赢,个人的力量终究抵不过团队的力量。

竞争是我们追寻更好生活的方式,是一种进取的态度,合作是帮助变得更强更好的路径,二者缺一不可,毕竟有竞争有合作才能达到共赢。

二、合作是为了更好的竞争,竞争也是为了更好的合作假如这个社会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合作意识,那么我们将会生活在一个没有上进心的环境里,那么这个世界将会缺乏光明,变得沉寂。

因为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我们内心失去了支撑我们变得更强的动力;如果没有合作就不会有进步,我们只能停留在原地,我们生活也会失去本该有的乐趣。

例如:竞争是一个不断自我提高的过程,不断与高手过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相互之间分享经验共同进步而不是用输赢来评判,而合作是让我们更好的融入集体,体验团队合作的快乐,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论文

****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成绩大学生侵犯心理成因与对策姓名:学号:大学生侵犯心理成因与对策【摘要】近几年,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大学生侵犯事件时有发生,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不断发生与升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重点分析了产生大学生侵犯事件的心理动因,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阐述其侵犯心理的产生原因,并在最后提出预防和引导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侵犯心理引导大学生杀人挫折承受力影响因素1.问题提出背景侵犯行为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它是一种有侵犯意图并付诸于行动的攻击行为。

任何行为都是受一定心理支配和控制的,因此侵犯心理即是指引起侵犯行为的动机和意图,它是侵犯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

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的一份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侵犯事件的发生比例从上个世纪年代至今呈现出逐步递增的态势,尤其近几年更是时有发生,并为世人所关注。

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将同窗好友四人杀害并藏匿于宿舍衣柜中;同年,北外女生罗卡娜与同学因琐事争吵,之后用西瓜刀将其杀害;2008 年10 月28 日晚,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付成励手持菜刀冲入教室,将正在上课的教授程春明砍倒,致其不治身亡。

2013年4月,复旦大学投毒案,以及10年前悬而未决的清华大学铊中毒事件,无不让我们对大学校园的侵犯行为感到恐怖,感到震惊。

这些案例无一例外地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具有社会性意义的问题:作为时代精英的大学生为何会实施侵犯行为从而走向犯罪的深渊?2.大学生侵犯行为的诱因有对人类的侵犯,也有对动物的侵犯;有对他人身体上的侵犯,也有对他人精神上的侵犯;有敌意性侵犯,也有报复性侵犯。

总体而言,这些侵犯行为的产生是由其侵犯心理直接引起的,但导致侵犯心理产生的原因却并不单一。

2.1.直接诱发因素直接诱发因素是指产生大学生侵犯心理的直接原因,而通过对诸多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一直接原因即是主体经历的挫折事件。

社会心理学-价值观

社会心理学-价值观

社会心理学小论文—-——个人价值观分析班级:2011级应用心理班指导老师:杨玉芹老师学生:张雷学号:201108030163时间:2014年5月19日价值观,这个亘古的话题一直以来就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着,无论是哲学、宗教学、伦理学还是心理学,都对其进行了各个方面的研究。

但是,人各不同,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尽管如此,但在这些不同的价值观之间,却也形成了一些相似的,或者说是一个集体所共有的价值观.正是这些相同的价值观和个人所独有的价值观,才使得每个人是那么的完整和与众不同。

那么,什么是价值观呢?要弄清价值观,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价值,从哲学角度来看,对价值的界定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主体说,即认为外界事物有无价值的评判,主要在于主体的感受和体会;二是客体说,认为价值主要是客观事物本身就有的一种属性,不会以评判者的主观意志而转移;三是关系说,认为对事物有无价值的评判,要取决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即客体的属性和主体的需求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和适宜性。

因此,据此得出,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事物重要性的概念,是依据客体对于主体的重要性,对客体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的标准。

大学生群体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一定比重,他们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一个社会未来的发展状况。

我国学者辛志勇通过半结构化访谈、语句完成、自由联想等方法,建立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基本结构框架,我也将据此分析个人的价值观。

辛志勇将价值观分为手段价值观、目标价值观和规则价值观。

手段价值观又包括了知识努力取向、智慧机遇取向和人格品质取向。

对于我自己而言,我的价值取向里面,人格品质取向是最为重要的,这和父母从小的教导有着莫大的关系,我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有才能,但是不能没有人格品质,人格品质的好坏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好的品格,会促使我们去帮助,去宽容,去感恩,去接纳,而这些,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次之重要的就是知识努力取向了,有了好的人格品质,那么就必须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了,在当今社会,科学文化已然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一定的知识素养是不能在这个社会上很好的立足的,另外,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新兴一代,更要有着强大的知识储备,才能发挥自身的力量,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贡献力量,因此,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而对于智慧机遇取向,个人觉得,机会作为一种外界因素,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而面对这种无法预测的因素,我们所必须要做到的就是时刻做好准备,等待机遇的到来,随时准备抓住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平时作业
专业:应用心理学12春
科目:社会心理学
姓名:彭连松
学号:11121000018028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综述
摘要:归因理论在心理学中有很多种,本综述只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
上论述了其中的几个包括:海德的常识心理学、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以及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

综述了归因理论的发展和主要内容。

Key word: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
引言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总结起来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从1958年海德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次提到了“归因现象”,但是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60年代,琼斯和戴维斯以及凯利的论文发表,归因的研究才得到众多心理学家的重视和研究,同时他们的归因理论思想在社会心理学中也是具有代表性的。

本论文主要就是简单介绍他们的归因理论,以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海德的常识心理学
海德是最先提出归因现象的,他认为,人们需要预见他人的行为,控制周围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再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生活,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光是心理学家,都会致力于寻找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既每个人都具有的人类行为的一般理论。

海德把行为的因果性解释,既归因分为内因和外因。

有些原因是源于自身的,称为内因,有些原因是来自外界的环境等等,称为外因。

我们的行为大都受到外因或者内因的影响,比如参加考试,同样的一张试卷,学生的考试成绩都会有差别的,学习好的的同学因为自己很努力、个人能力强可以在考试中考的很好;学习不好的同学却可能会因为他的努力程度不够、个人能力的不足而在考试中考的很差。

努力程度、个人能力成为影响成绩好坏的关键,而这些因素都是来自于学生自己本身,称为内因。

但是有时候学生的成绩同样也会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同样的试卷,学习好的同学在考试的时候却因为笔坏掉了无法继续答题而造成了成绩很低的情况,这个时候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笔坏掉了是产生学生考试成绩差的外部因素,称为外因。

如果我们把某人行为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内因,那么就可以增加我们预测某人行为在类似情况下再次出现的可能性,比如我们经常说的,“根据他的性格看,他下次还会那样做的”他的性格是内因,根据性格这一内因我们可以判断他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他还会这样作的。

但如果我们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外因,则我
们很难判断出某人在同样的情况下,继续出现该行为的可能性。

海德的内外因的提出,以及内外因的划分一直以来都很重要的,也是其他理论研究的基础。

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上面已经提过了海德的常识心理学,海德把归因分为内因和外因,而这正是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的基础。

维纳肯定海德并按照行为的归因分为内因和外因,这一向度去着重研究了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新的向度既“稳定——不稳定”这一因素。

他认为我们在行为归因解释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内外因,还要考虑这些因素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是偶然出现的还是经常发生的。

还是拿上面的例子来说,我们知道学生的个人能力、努力程度是学生成绩好坏的内因,那么努力程度是由我们学生自己控制的,当我们努力程度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可能会提升,我们努力程度降低了我们的学习成绩可能会降低。

这一可控的因素就是不稳定的。

对于个人能力的强弱来说,有些人天生就能力差,所以他的成绩会考的很差,有些人天生能力强所以他的考试成绩就会好,而这个内在的因素同时也是属于稳定的因素。

刚才上面的例子中也提到了学习好的同学,个人能力比较强,努力程度比较高的同学他会受到“笔坏掉”这一外因的影响而出现成绩不好的现象。

“笔坏掉”是这位同学的运气比较差碰到了这一偶然的因素,才会引起他成绩不好。

那么引起他成绩不好的原因可能还会来自试卷比较难,大家都不能考的都很差,试卷比较难,任务难度比较大,这属于外部因素,在这场考试中任务难度大属于比较稳定的一个外因,内外因可用以下图予以说明
由此可见,归因并不是简单的分为内外因,同时也包含了很多稳定的因素和不稳定的因素,有了这些我们可以更准确的找出引起行为产生的原因,同样的适当的归因,可以对之后的成败做一个行的预测,以及对之后的行为方式做一个调整。

任务难度个人运气
努力程度
个人能力外
不稳定内
稳定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
对应推论,指的是根据外显行为推论其人格特质。

人们习惯上根据他人的外部表现行为来推论其人格特征,但是这种推论受到行为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推论之前,要考虑他的行为是其人格特质影响产生的还是暂时受到外界情景或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

而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关注的就是找出那些具有说服力的行为,并根据这些有说服力的行为来判断其人格特征。

行为是否具有代表性,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社会赞许性
人们的行为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这个行为会受到社会的赞许,从而表现出与我们人格不一样的行为,比如张三和李四,同时在路边遇到一位需要帮助的陌生人,张三会毫无犹豫的提供帮助,而李四不会为陌生人提供任何帮助。

但是当旁边有人对帮助陌生人的行为赞许,那么李四也会做出帮助陌生人的行为。

从而让我们误以为,李四为陌生人提供帮助是受到他的爱心影响的。

当这件事的社会赞许性越小,就越能提现一个人的真实的人格特征。

非共同效应
非共同效应是由某种特殊因素而非其他共同因素产生的影响,非共同性可以理解为独特性。

因为我们有时候无法从共同因素来推论其人格特征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抓住其行为上的独特性,根据独特性来推论其人格特征。

再拿上述的例子来说,张三和李四在路边遇到两个需要陌生人,其中一个需要帮助的陌生人会对提供帮助的人给予奖励,而另外一个需要帮助的陌生人不会给提供帮助的人任何奖励,那么张三会为两个陌生人同时提供帮助,而李四会为给予奖励的人提供帮助。

从而可以推论出李四在一定的奖励条件下也会为别人提供帮助,说明他是追求公平的人。

有付出就有回报。

而奖励在这件事情中就是一个特殊因素,从这个特殊因素可以更准确的推论出他们的人格特征。

选择自由性
自由的选择可以更多的告诉我们关于个人的内在特点、也可以更准确的反应出个人的人格特征,自由度越大,反应的就越准确。

所以我们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是其自由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事情。

比如上述例子,张三和李四同时遇到一个需要帮助的陌生人,而他们又必须要为陌生人提供帮助,否则他们将不能通过考试。

这个时候张三会本能的去帮助这位陌生人,而李四,则会为了通过考试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也会为陌生人提供帮助,这样就无法区分张三和李四的人格特征了,假如没有考试的要求这个条件,让他们自由的选择,不受到任何事情的干扰,张三会继续的为陌生人提供帮助,而李四则不会提供帮助,从而就可以更好的区分两人,也能更真实的反应李四的人格特征。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凯利认为人们思索行为原因的过程是复杂的其中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既客观刺激物、行动者、环境。

而正是这三方面构成了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针对这三种不同的因素,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

区别性这是针对刺激物而言的,行动者对其他刺激物的表现是否具有区别
性,对其他刺激物是否具有同样的表现,如果是具有同样的表现,说明刺激物的影响较小,如果具有不同的表现,说明刺激物在行为中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贯性针对情景或者环境而言行动者在任何情景或者环境下对同意刺激物做出的反应是否相同。

如果相同,就说明该情景或者环境在行为中没有影响,如果不相同,就说明该情景或者环境对当前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致性这点是针对人而言的,也就是行动者。

如果对不同的人而言对同一刺激物产生不同的行为,说明该行为受到人的影响,如果针对不同的人而言在同一刺激物下产生相同的行为,说明人对当前的行为不产生影响。

就拿李四帮助陌生人的例子来说吧
条件区别性一贯性一致性归因
1 低——李四帮助
任何一个需要帮
助的陌生人
高——李四在任何
情况下都帮助需要
帮助的陌生人
低——别人都
不会帮助这个
陌生人
人:李四
2 高——李四没有
对其他需要帮助
的人提供帮助
高——李四在任何
情况下都会对这个
陌生人提供帮助
高——别人都
对这个陌生人
提供帮助
刺激物:陌生

3
高——李四没有
对其他需要帮助
的人提供帮助
低——李四在其他
情况下不会对这个
陌生人提供帮助
低——别人都
不会帮助这个
陌生人
情景或者是环

根据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可以很容易的推论产生行为的原因。

但是在实际的
运用中我们去推论原因的时候并不是想这样的繁琐,我们可能会根据我们自己的需要、期望等来迅速的做出判断。

当然在归因中每一种理论都具有其代表性,又有其适用性,单一的一种理论可能无法准确的做出推论,这就需要综合利用所有的理论,这样才能在实际中准确快速的做出推论。

参考资料
《社会心理学》崔丽娟才源源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