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前沿与发展动态总结报告--反引力装置
2024年工程力学总结

2024年工程力学总结2024年是工程力学领域发展的重要一年。
在这一年中,工程力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持续增长,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本文将对2024年工程力学的发展进行总结,主要从理论研究、应用实践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理论研究1.1 仿生力学的研究:仿生力学是工程力学领域的前沿方向之一,通过研究生物体的力学特性和结构设计,将生物学的智慧应用到工程设计中。
2024年,仿生力学在机器人技术和材料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工程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多尺度力学的研究:在微观尺度上,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失效机制需要采用多尺度的理论模型进行研究。
2024年,多尺度力学在材料设计和表征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1.3 复杂系统力学的研究:复杂系统力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具有多变量、多尺度和多特性的复杂系统的力学行为。
2024年,复杂系统力学在交通运输、能源领域等复杂工程系统的分析和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应用实践2.1 绿色建筑的设计和施工:在2024年,绿色建筑设计和施工成为了工程力学应用的重点。
通过结合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工程力学在建筑物的结构和材料设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2.2 智能交通系统的优化:智能交通系统的优化是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2024年,工程力学在交通流动性、交通信号控制和交通运输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突破,为城市交通系统的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2.3 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应对能源供应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背景下,新能源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
2024年,工程力学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清洁能源的推广和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未来发展趋势3.1 人工智能与工程力学的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工程力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未来,工程力学将与人工智能技术相融合,实现智能化设计、智能化监测和智能化维护,提高工程的效率和可靠性。
中国引力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引力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引力波是20世纪的一项重大科学突破,它的发现被认为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重要验证。
中国作为引力波研究的重要参与者,一直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探讨中国引力波研究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引力波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科学家就开始进行相关的研究。
然而,由于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
直到2015年,中国科学家首次通过美国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探测到了引力波信号,这是中国引力波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
此后,中国不断加大对引力波研究的投入,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进展。
中国在引力波研究方面的发展离不开设备和技术的支持。
中国的引力波探测设备主要为大型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SA)和大质量宇宙学试验卫星(PLATO)。
这些设备采用了先进的激光干涉技术和超稳定的光学原件,能够提高引力波信号的探测灵敏度。
此外,中国还在电磁波天文观测设备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中国热红外天文干涉仪(FAST)和天眼(Tianyan)。
这些设备不仅可以辅助引力波观测,还可以与引力波观测相互验证,提供更全面的天文学数据。
目前,中国在引力波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包括探测到了多个引力波信号,对黑洞和中子星融合等天体现象进行了研究,以及推动了引力波天文学的发展。
中国的科学家不仅参与了国际引力波观测网络(LIGO-Virgo-KAGRA)的合作项目,还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独立的引力波研究。
这些研究使中国在国际引力波科学界中获得了广泛认可。
未来,中国引力波研究的发展将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首先,中国将继续加大对设备和技术的研发投入。
随着LISA和PLATO等设备的建成和运行,中国将能够更深入地探测引力波信号,获得更多的天文学数据。
其次,中国将进一步与国际科学界合作,加强引力波观测网络的建设。
目前中国已经与欧洲和日本等国进行了广泛的合作,未来将继续推进国际合作项目,加强中国在国际引力波研究中的影响力。
前沿科技活动总结_范文模板及概述说明

前沿科技活动总结范文模板及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总结和展示最新前沿科技的发展动态及相关活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前沿科技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对科技趋势、新兴技术应用和创新科技发展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科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方向。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引言、前沿科技总结、科技活动分析、影响和挑战以及结论与展望。
其中,引言部分介绍了文章的目的、概述了文章内容及结构安排。
1.3 目的:本文旨在回顾并总结近期前沿科技领域的重要进展,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探讨。
通过对前沿科技活动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其在社会、环境和法律等方面所带来的影响与挑战,同时也揭示了它们对社会生活可能产生的变革性影响。
通过本文的撰写与分享,希望能够促进各界人士对前沿科技的关注与理解,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应用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2. 前沿科技总结: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正站在前沿科技的风口上。
本部分将对当前的科技趋势、新兴技术应用以及创新科技的发展进行总结。
2.1 科技趋势:现代社会中,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是当前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
人工智能通过模拟人类智能,使机器可以执行诸如学习、推理和问题解决等任务。
大数据则是指通过收集、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来揭示隐藏在其中的信息和模式。
而物联网则将日常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交互和操作。
这些趋势正在改变着我们生活与工作的方式,并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2 新兴技术应用:在各个领域中,新兴技术正快速应用并推动着创新。
例如,在医疗健康领域,基因编辑、精准医疗等新兴技术正在为疾病治疗和健康管理带来巨大希望;在交通运输领域,自动驾驶汽车和无人机等技术正在不断成熟和应用,为交通安全和效率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能源环保领域,可再生能源和绿色科技的发展则带来了环境友好的解决方案。
这些新兴技术呈现出无限潜力,并将极大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陀螺-反引力

无聊的课题:陀螺进动反重力装置的研究和探索默认分类2010-01-10 17:05:11 阅读418 评论7 字号:大中小订阅概述陀螺是一个很神秘的东西,人类已经发现陀螺现象在自然界和宇宙空间充满了神奇的活力. 高速旋转的陀螺,在外力的作用下,转子轴将发生进动.由赖柴定理可知,其转子轴的进动角速度失量方向,是使转子的自转角速度矢量沿最短途径向陀螺进动角速度矢量方向翻转.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陀螺在高速旋转条件下,用细线吊起一端,它会慢悠悠的保持与地心矢量方向垂直,还会以吊线为轴旋转。
此时可克服地心引力使陀螺转轴与地心矢量方向垂直, 陀螺转轴保持水平状态.如果陀螺转子的转动惯量越大,转速高,则进动角速度越小,而进动角速度越大产生的翻转力矩就越大.陀螺这种克服地心引力的现象,是否值得探讨和研究呢?其实只要高速旋转的物体其自转轴在空间发生进动(即在空间改变方向),就会出现反重力的陀螺效应.我们知道陀螺有两个基本特性: 一是进动性,二是定轴性. 陀螺力矩是一惯性力矩,它不会作用于陀螺本身,而是作用在对陀螺施加綀缚力的轴承或支架上.为什么会产生这类现象呢?我们从牵连运动为转动时的加速度合成定理可以找到答案.当牵连运动为转动时,动点在每一瞬时的绝对加速度,等于相对加速度、牵连加速度、哥氏加速度三者的矢量和。
而哥氏加速度一部分,是由于牵连运动系统转动引起了相对速度方向的改变而产生的,另一部分是由于相对运动,引起牵连速度大小的变化而产生的。
而哥氏加速度是产生陀螺力矩的主要根源.哥氏加速度在A点和B点是最大,但矢量方向却相反,理论上在通过圆心的水平瞬时轴时,哥氏加速度为零。
哥氏加速度产生的陀螺力矩,就是在空间瞬时轴上产生对外轴承和支架的作用力.他会在转轴上产生克服重力的强大翻转力矩.我们人类能否把这种力通过人为的放大、缩小、并控制力的方向,把系统内部的力通过外支点来释放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使产生恒定内力的陀螺力矩,通过某种方式把内力释放出来,用来克服地心引力。
引力波的探索与发现:2024年科学突破总结

引力波的探索与发现:2024年科学突破总结Introduction:1. Overview:Gravity waves, a concept that fascinated scientists for decades, have finally been observed and confirmed in recent years. This breakthrough has opened up new avenues for explor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universe.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summarize the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of gravity waves up until 2024.2. Research Background:Gravity waves were first predicted by Albert Einstein in his 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 over a century ago. According to Einstein's theory, these waves are ripples in the fabric of spacetime caused by massive objects accelerating. Despite this theoretical prediction, it took several decades to develop the technology required to detect and study gravity waves.3.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journey towards the discovery of gravity waves and highlight its scientificsignificance. By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involved in detecting these waves, we can appreciate the profound impact they have had on our understanding of astrophysics and the origins of the universe.Kindly note that "..." indicates where you can add more specific information or expand on certain points based on your research about gravity wave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until 2024.2. 引力波的发现历程2.1 爱因斯坦的预言引力波是由爱因斯坦在他的广义相对论理论中预言的一种激动传播物质与能量引起的时空弯曲效应。
前沿物理知识教学的问题与反思

进行有效结 合 ,在提升学生学 习成绩时 ,使学生感受到学 习 的快乐 ,激发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参考文献 :
长 、学 习内容多等因素给学生 带来 了一定 的学 习压 力。为 了
应 对各类考试 ,学生和教师很难抽 出时间关注考试 中不会 出
现 的前沿 物理知识 ,即便是 在教学过程 中遇 到了相关知识 。
教师也只是对其进行简单 的说 明,并没有进行深入探究 。
[ 1 】 欧阳秋 云 ,齐立红 ,李春 燕,刘永军,陈玉金 . 前 沿物理 教 学在 文科物理教 学过程 中的成效分析 Ⅱ 】 _ 教育教学论坛 ,
2 o 1 5( 1 3 ):2 5 1 — 2 5 2 .
三 、前 沿物 理知识教 学实践的方法 1 . 更新教 师理念 ,提 高教 师专业水平
在快乐 的学 习过程 中接受知识 。 3 . 在 习题解决过程 中渗透前沿物理知识
1 . 教师教学思想 落实,专业素养不 高
在前沿物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中,比较 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 教师 的思想 观念 比较落后 ,前 沿物理知识 涉及 较少 ,认为其
没有基础 的物理知识重要 ,所 以 ,对于前沿物理 知识没有进
2 0 1 7年第 1 2 期
总第4 7 9 期
教学研究
前沿 物理 知 识 教 学 的 问题 与反 思
朱远 彤
( 华 阴市岳 庙 高级 中学 ,陕西 渭南 7 1 4 2 0 0 )
摘
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的背景下 ,将前 沿物理知识 融入 高中物理基础教 学,一方 面 - . j -  ̄丰富 学生的知识 ,
还会 打击学生学 习的积极 性 ,甚至还会误导学 生对相关物理 知识 、物理现象 的正确认 知。
创新与突破2024年前沿科技研究成果

探索高效、环保的新型推进技术,如离子推进、核推进等,为航空航天器提供更强劲的 动力。
深海探测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深海探测技术
研发适用于深海极端环境的探测设备和技术,如深海机器人、潜 水器等,揭示深海世界的奥秘。
海洋资源开发
探索可持续的海洋资源开发方式,包括海洋能源、海洋生物资源等 ,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新的资源保障。
空间环境科学与应用
研究空间环境对地球气候、生态系统等的影响,以及空间技术在通 信、导航、遥感等领域的应用。
国际合作在航空航天领域作用
国际空间站合作
与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建设、运营国际空间站,推动空间科 学实验的开展和技术成果的共享。
联合探月工程
与多个国家共同实施探月工程,探索月球的构造、资源分 布和开发利用前景。
03
智能制造系统关键 技术研究
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云 计算等技术在智能制造系统中的 应用和研究。
机器人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应用
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
介绍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技术水平和市场应用情况。
协作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应用
协作机器人具有安全、易用、灵活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装配、打磨 、喷涂等工业生产环节。
成果分类介绍
按照不同科技领域对研究成果进 行分类介绍,以便读者更好地了 解各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成果特点
。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介绍理论突破的同时,注重介 绍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转化情况和
产生的实际效果。
分析与展望
对每项成果进行深入分析,探讨 其意义、价值以及可能存在的局 限性和挑战,并展望其未来发展
前景。
02
新型基因编辑工具开发
发现和应用新型基因编辑酶,扩展编辑范围。
反重力技术的实现原理与进展

反重力技术的实现原理与进展反重力技术是一个非常神奇和引人注目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种能够克服地球引力的系统或装置。
虽然这种技术一开始可能听起来有些玄乎,但是许多科学家和工程师认为,它有可能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一个重大里程碑。
这篇文章将会介绍反重力技术的实现原理和最新进展。
反重力技术的实现原理反重力技术的实现原理非常复杂和多样化。
科学家和工程师已经研究出许多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反重力。
下面我们将介绍其中几种。
磁悬浮:磁悬浮技术是一种能够使物体悬浮起来的技术。
这种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同性相斥的磁力效应来实现物体悬浮。
当两个磁体之间存在反向的磁力时,它们会互相排斥,这样就可以使物体悬浮在空中。
引力屏蔽:引力屏蔽技术是一种利用电技术来屏蔽引力的技术。
这种技术的原理是利用电荷的特性来抵消地球引力的效应。
当两个带电体之间存在同性相斥的电荷时,它们会互相排斥,这样就可以屏蔽掉地球引力的效应。
虫洞技术:虫洞技术是一种类似于在空间里打洞的技术。
这种技术的原理是利用能量来打开通向不同空间的虫洞。
通过能量的转移和转化,就可以让物体不受地球引力的影响,从而实现反重力。
反重力技术的最新进展虽然反重力技术的实现原理非常复杂,但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已经开始着手研究这种技术的应用。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最新的反重力技术进展。
超导材料的应用:超导材料是一种能够使电流在材料内部无阻碍地流动的特殊材料。
科学家和工程师已经开始利用超导材料来实现反重力。
通过将超导材料嵌入到悬浮装置中,就可以实现物体的悬浮。
光学操控技术:光学操控技术是一种利用光束来操纵物体的技术。
科学家和工程师已经开始研究如何利用光束来实现反重力。
他们希望利用激光束和其他光学设备来操纵物体,并使其悬浮在空中。
量子力学的应用:量子力学是一种能够解释微观粒子的理论。
科学家和工程师已经开始研究如何利用量子力学来实现反重力。
比如通过量子隧穿效应,就可以让物体穿过物理障碍并悬浮在空中。
结论反重力技术是一种非常神奇和有前途的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理工大学
学科前沿与发展动态总结报告--反引力装置
班级01211101 学号1120110094 彭维康
2012/2/12 Sunday
总结报告--反引力装置
这是一个很尴尬的选题,因为反引力装置至今还未官方公认其存在性,而且其相关反引力技术也未获得科学界的大致认同。
但是由于自身长期的向往,以及较浓的兴趣,所以选此题来做本科的总结报告,所写的一些相关事多为真实发生过的,但描述的相关技术以及猜想多为网上捕风捉影而来,并加以自己的理解。
反引力装置应该可以归为一种动力装置,它是一种特殊的动力装置,还处于构想阶段,世界上貌似没有一套官方公布的以及众人认可的反引力装置,其理论也受到传统科学的质疑,而且在20世纪九十年代,“反引力”是一禁忌概念,1992年,芬兰坦佩雷技术大学的波德克列特诺夫就因描述了被置于高速旋转的超导体上的物体如何失去将近2%的重量而被学校开除。
在小学的时候,看奥特曼里面,就有基地漂浮在空中的,而且还有一集说到基地的动力装置——引力排斥装置受到破坏,其引力排斥装置就是反引力装置,当时这种动力装置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再加上后来对飞行器的热爱,我报了北理的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
发动机是飞行器的心脏,人类社会在信息时代停留的时间也不过几十年,虽然看现今社会是多么的发达,城市是多么的繁华,但是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是很高,比如说火箭升空,原理很简单,但是现在还有一些国家没有掌握火箭运载技术。
如今大多数人质疑反引力的可能性,正如当初人们质疑莱特兄弟制造的第一架飞机能否飞起来大同小异,人类的认知尚且有限,我认为反引力并非不能实现,只是它所需的技术已经超出了我们目前的认知,对于反引力的存在可以抱有质疑,但是不应如同波德克列特诺夫那样遭到打压。
使用百度百科搜索“反重力”,第一段便是:
反重力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引力波的主要性质有: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携带能量和与波源有关的信息;是横波,在远源处为平面波;最低次为四极辐射;辐射强度极弱;物质对引力波吸收效率极低,引力波穿透性极强,地球对引力波几乎是透明的;其偏振特性为两个独立的偏振态等。
引力波是波动形式和有限速度传播的引力场。
里面说到了爱因斯坦的引力波,在1957年,邦迪、皮拉尼和罗宾森证明,静止物体在引力波脉冲下会产生运动,间接证明了引力波携带能量,并且可悲探测到,这方面,科学家还在研究。
如果反引力技术成型了,那它将影响我们的汽车、火车、轮船,更别提飞行器了。
美国空军装备的F35具备垂直升降,但是由于其他方面的性能不佳而爆了冷门,其垂直升降装置是用反喷气体来获得向上的反作用力,而这个装置貌似影响到了飞机的整体性能,如果拥有反引力装置,这些便不用这么费劲,当然,是在这个装置较小的情况下,那应该是这项技术相当成熟的时候了,像电子计算一样的发展历程。
波音公司也在进行反重力的研究,拟定了“先进空间推进技术重力研究”(Grasp)的项目,他也认为该项目有重要的意义,商机无限。
国际性的“反重力”技术研究动向,从其出发点和问题的本质来说,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如下:
传动过程机械损失最小(非传统机械所能比拟)。
能量转换模式最节能、最适合环保要求。
将引起传统机械传递模式向全新的模式革命性变化。
机械系统运动理论与技术上的重要突破。
有人甚至预测,这种动力系统很能成为如上所述的这样的话反引力技术将是人类在动力场领域的一场革命性的突破。
引力波我以前一点也不知道,而且在引力波上还存在着很多疑问,没有一些实质上的进步,加上我也不理解,就不多说了;对于超导来说我觉得这应该有可能,但是想到现在超导的低温要求,估计一时半
会儿也不可能突破这个技术难题,普及便不那么容易。
但是上网搜索,我发现2001~2002年之间,英国人麦金农利用黑客技术侵入了美国五角大楼、美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以及美陆、海、空三军网络系统,然后他说基础量子物理学中的利用反重力从真空中直接获取能源的方法,在2000年就已经被美军掌握,这可以使人类摆脱对石油的依赖,但美军“为了一己私利”对此秘而不宣。
据说,麦金农真的在入侵的电脑中找到了关于外星人的资料。
于是有人从51区和52区获得的一些信息再加上麦金农的从美国航天局获得的一些资料,得出美国正在暗中研究反引力装置,并且已有一些成果。
后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的程翔宇结合电磁爆发相关原理,分析了美国反引力器的结构和组成。
虽然电磁爆发我还尚且不是很清楚,但是电磁爆发的条件以及过程我能够明白,美国的反引力器利用的是电磁爆发原理,这个比反引波来的踏实,因为我们对反引波的认知很少,而电磁爆发能懂的比较多,而且纵观当今世界,我们或许通过这一条途径要容易一点,毕竟人类技术水平还不是很高。
从他的分析来看来看,美国正在研究一种新型飞行器,外形似碟,有反引力装置,如下图,给出了他解析出的飞行器结构: 电感外圈
径向导电型带电旋转内盘
金属感
应外圈
抗电击穿
介质圈层
带动内盘旋转
的驱动引擎
(发动机室)图1 美国反重力器构造解析
引用分析原话如下:
首先是中心发动机室中的引擎带动边缘带电的内盘(见图1中所示,带电内盘为径向导电的齿状内盘)开始旋转,旋转着的带电内盘在盘的周边产生了一圈圆形电流,圆形电流产生一个垂直穿过内盘平面的磁场。
运动着的内盘周向切割圆形电流生成的磁场的磁力线,在内盘上产生一个径向电势差。
这个电势差和电感外圈的共同作用,使得内盘周围边缘带上了更多的电荷,更多的电荷在圆盘的转动作用下产生更大的圆形电流,这个圆形电流又产生新的磁场…。
如此循环往复,使得转动的带电圆盘上产生电磁爆发自激励机制。
当圆盘旋转速度超过某一极限速度时,边缘总带电量将是一个不稳定函数,此时圆盘边缘的电荷积聚过程将变得不可控制,圆盘边缘的带电量迅速趋向无限大。
实际上,它是一个大量静电荷,随内盘转速的提高,在内盘边缘自我激励加速积聚的过程,这个过程产生并激发了电磁爆发机制。
并通过电磁爆发机制产生了强大的电场和磁场,进而产生电磁力推举整个装置体(飞碟)。
旋转内盘上面产生的强大的电场和磁场能举升飞碟的原因应归结为两个方面。
边缘聚集极高的电荷并且以极高的速度旋转着的圆盘,周围将产生异常高的电磁场,超强磁场对于宇宙中存在的大部分抗磁性物质将产生排斥性的反作用力。
地球作为一个大的抗磁性物质当然不例外,因此超强磁场的旋转装置与地球之间产生了相互排斥的抗磁作用力,这就是电磁爆发装置。
另一原因是单极感应原理引起的。
在加里·麦金农挖掘出的国防部机密资料中,有一张驱动结构室的结构简图,如下:
其中③控制室上半部分的人员活动区和操控台④控制室周围很厚的墙壁。
由于具有强大的电厂和磁场,为了保证中心驱动控制室内部的人员及电子设备都能够正常工作,墙壁不可能是简单地墙壁,据猜测应该是超导材料的墙壁,利用其抗磁特性来屏蔽隔离,而且因为超导需要的低温条件,厚壁内部的超导材料周围需要有一些降温冷却管来维持超导材料正常的低温状态,图中所反映出的隔离层内部的一些细的管道有可能是冷却管。
关于电磁爆发的原理就不说了,我也不懂这方面的东西,加里·麦金农盗取的美国国防部的资料并不是很多,但是尤其的重要,可以说美国恨不得把他下油锅,而且也暴露出美国的军方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不得力的现状。
从偷盗出的一些机密信息以及51区、52区附近各种奇怪飞行器的出现看,美国人似乎已经对反重力器有了较长时间和较深的研究,一些人怀疑怀疑,美国已经掌握了电磁爆发的基本原理,并正在试制原理样机,对此,我也表示怀疑,美国的技术实力本来就很强,加之美国有着太多的秘密,让人猜不透,而且美国对于技术本来就很自私。
也有人表示美国迟迟不将这项新技术应用估计是还未发展成熟,他们表示对于反引力器的研究并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
其中很多技术问题都达到了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极限。
单单凭借某个或者某几个人的财力物力是很难实施成功的,也只有像美国军方这样的资金实力雄厚,又能充分调动世界上最优秀的各方面人力资源的组织机构才有可能把这样的研究和试验进行下去。
其中有几项技术问题都超出了当今人类自身技术水平,比如要使内部转盘产生相当高的自转角速度;电感外圈与内部转盘的电绝缘问题;高强度电场和磁场对电子控制设备的屏蔽问题;高强度电场和磁场环境下的生命保障系统;以及高强磁场区域内的对外通讯和联系.这些都是很大的问题,即使美国很强大,但是这些难题都不容易解决,那么由此观之,美国很有可能遇到了技术难题,纵使已经有样机,但是肯定也有不少缺点,而且研究费用不低,大量应用估计短时间内无法实现。
总之,反引力装置应该不会很快出现,就我所看到的资料来说,程翔宇的分析比较靠谱,而且也能看懂大概。
科学界在反引力方面仍是一片空白,现在可以说美国已经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而且已经有了一套大体的方案,但是是否已经有样机问世还不得而知。
如今仍然有很多人在往这方面研究,有个人行为,也有政府行为,这一切应该都是秘密进行的,我觉得这样的技术肯定会被人类所掌握,就算按照美国那个方案也应该能成功,只要突破那些难题,反引力技术将会影响人类,可能还会造成一次技术革命,以后科幻片中的会飞的汽车将不仅是想象之中,以后宇宙旅行将会简单,安全得多,而这一切都有待世人的不断研究。
我也希望以后能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正是我所向往的。
因为所知甚少,关于反引力的总结报告只有到此结束。
班级:01211101
学号:1120110094
姓名:彭维康
2012/2/12Sunday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反重力”
百度百科-“加里·麦金农”
程翔宇-《美国反重力飞行器及技术瓶颈浅析》
《值得研究的电磁爆发现象》
《现代科技译丛》-反重力实验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