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格式] 浅析丁善德《晓风之舞》的艺术特色
第二单元 晓风之舞资料

第二单元晓风之舞晓风之舞美丽的村庄教学目标 :1.欣赏《晓风之舞》(钢琴独奏)学生通过听、动结合等方式,先行熟悉,再听全曲时,通过标记、身势动作等,引导学生对不同主题旋律的出现做出反应,进而把握乐曲结构。
2.学习、巩固切分节奏和前半拍休止节奏;进一步感受、了解“三部曲式”这种音乐作品中常见的结构形式。
3.激发学生体会一首乐曲(或歌曲)如果其速度、力度等产生变化,其情绪也随着产生变化的效果。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能听辨《晓风之舞》中三条旋律出现的先后顺序,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辨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听辨、感受、评析乐曲中两个乐段的不同情绪。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在你的记忆中,乐曲可以是哪种感觉的呢?二.音乐听赏1.初听主题一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钢琴曲,听一听,它属于我们所说的哪种呢?2.初听《晓风之舞》钢琴独奏《晓风之舞》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丁善德于1954年创作的钢琴组曲《春之旅》中的第四首。
让我们一起欣赏《春之旅》吧!3.分片段欣赏:(1按要求每一组记住一段旋律(2在完整播放乐曲时,用举手的方式表示和自己小组相应的音乐片段。
4.比较乐段之间的不同:说说在音乐表现和情绪上有什么差异。
5.师生共同结论:按照老师要求记忆乐段完整听赏乐曲,用举手的方式表示听到了和自己小组相应的音乐片段 ,比较这三段旋律的不同之处,和老师一起得出结论:这部音乐作品全曲短小精悍,充满动力,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平前途的憧憬和向往。
三、欣赏美丽的村庄1.展示美丽风景图片2.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风光,置身于美景之中,同学们想不想高歌一曲?(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赞美美丽风光的意大利歌曲《美丽的村庄》。
四、新课教学1.简介歌曲:这是一首优秀的意大利民歌,全歌为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
第一段曲调活泼,描绘了村庄周围的景色,表达了孩子们而家乡无比热爱之情。
第二段旋律优美抒情,表达了意大利人民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2.播放歌曲,让学生熟悉旋律3.老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轻声跟琴学唱歌曲曲谱4.学生自己学唱歌词,自己体会并对歌曲作艺术处理五、课堂延伸小结:接下来同学们再欣赏两个画面(播放图片,一幅为被污染的河水,一幅为旅游胜地地上随处可见的垃圾袋、随纸)大家看了这两个画面还能写出那么好的美景吗?可见人类不好的行为导致了环境的被破坏,甚至由于环境的被破坏威胁自身的生存,美好的环境是需要每个人去维护、去爱护的,希望我们美每位同学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改掉不良习惯,爱护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一起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丁善德艺术歌曲

丁善德艺术歌曲丁善德是中国当代音乐界的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和创作人。
他以独特的艺术歌曲风格和才华横溢的创作才能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和推崇。
丁善德的艺术歌曲不仅在音乐上充满魅力,更因其富有思想性和情感的深度而令人着迷。
丁善德的艺术歌曲创作充满活力和创新。
他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情感体验,能够借助音乐表达人们内心的矛盾和情感。
他不仅在音乐创作上勇于尝试不同的风格和元素,还注重融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歌曲。
无论是叙述小说情节的歌曲,还是表达真挚情感的抒情曲,都能深深触动人们的心灵。
丁善德的艺术歌曲流淌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意识。
他以独特的角度观察社会问题,用歌声诉说着人们的心声和思考。
他深入挖掘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以一种直接而真实的方式传达给听众。
他作品中关于环境保护、社会正义、人的尊严等主题的歌曲,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唤起了人们对改变现状的意愿。
丁善德的艺术歌曲更是一种心灵的指导和激励。
他通过歌曲传达积极的力量和勇气,鼓励人们面对困境和挑战。
他的歌曲充满希望和温暖,引导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
丁善德用他的音乐传递正能量,让人们在困难面前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丁善德的艺术歌曲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音乐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思想上的启迪和心灵上的治愈。
他的音乐唤起了人们对内心真实情感的共鸣,让人们在歌声中找到情感的出口。
他的歌曲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丁善德艺术歌曲是中国音乐的精粹,他的创作才华和独特的风格为中国音乐界带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他的歌曲以其生动、全面和有指导意义的特点,让人们在音乐中得到心灵的滋养和启迪。
让我们一起欣赏丁善德的艺术歌曲,享受那种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的美妙旋律。
《晓风之舞》教案

《晓风之舞》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欣赏《晓风之舞》使学生了解歌曲的特点和风格。
2、过程与方法:完整而充分地聆听《晓风之舞》,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音乐艺术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晓风之舞》所表现的音乐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体验钢琴独奏的风格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教材。
教学过程:
一、聆听选择乐曲片段导入课题。
1、请学生模仿舞曲的动作,并为此选择合适的配乐。
2、分析:
①乐曲动作作出强弱的规律。
②乐曲的节奏特点。
③聆听三段乐曲,体验节奏及速度。
3、老师:仔细聆听,用心体验,享受音乐之美。
二、完整聆听《晓风之舞》。
老师:《晓风之舞》的表现精彩吗?(学生:精彩)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感谢。
三、总结
1. 请学生谈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2. 鼓励学生课后,试着弹一弹本课的乐曲。
丁善德钢琴音乐创作的民族性特征解读

丁善德钢琴音乐创作的民族性特征解读作者:樊杨洁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14期【摘要】音乐民族性也就是音乐中所蕴含的民族特征,音乐在融进一个民族的文化中时,就体现出了该民族的民族特征,在音乐中反映出这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审美习惯和思想情感等等。
在创作音乐时,利用蕴含本民族特征的表现手法与思维方式体现民族性。
丁善德先生的钢琴音乐的创作精髓就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创作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
本文主要解读丁善德钢琴音乐创作中的民族性特征。
【关键词】丁善德;钢琴;音乐创作;民族性特征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4-0081-01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开展推动了西洋乐器在中国普通的音乐教育事业的应用进程。
以钢琴为代表的西方音乐逐步流入中国,经过几代音乐人的不断努力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将西方音乐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道路,在这期间涌现了大量的钢琴演奏作品、音乐人才。
而这些傲人的艺术成就与音乐老一辈艺术家的探索与耕耘是不可分割的。
而丁善德先生的钢琴音乐便是20世纪我国钢琴音乐创作发展道路的优秀代表之一。
一、追求中国化的音乐风格丁善德音乐作品对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感情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具有丰富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
他的创作理念来源于民间,符合他的写作原则,重视民族风格,从而让他重新创作出的音乐主题旋律能将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真切、深刻地表达出来,富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比如在《快乐的节日》组曲的第四首《捉迷藏》里,丁善德先生形成曲调的基础是五声音阶,其主题旋律就属于民族风格。
乐曲主题的构成是两个动机音型,通过模进两次主题实施加固,并加入了同音反复跳音、连-跳等使音乐中充满诙谐气氛,把小孩子之间的嬉戏玩耍充分表现了出来。
在第五小节和第六小节中采用了分裂手法,只模进动机音型,利用下行级进五声音阶,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孩子们在追逐躲闪和害怕被抓的紧张心情,体现少年儿童的童趣。
浅析丁善德钢琴音乐的艺术特点

浅析丁善德钢琴音乐的艺术特点作者:陈文佩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03期【摘要】丁善德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音乐理论家。
文章着重分析了其钢琴音乐的创作特征和艺术特点。
结论对我们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音乐发展道路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丁善德;钢琴音乐;艺术特点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092-01一、浓郁的民族音乐情怀对丁善德先生的创作历程和重要钢琴作品的分析显示,他具有浓郁的民族音乐情怀,在创作动机和作品内容上都体现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丁善德自幼在昆曲、江南丝竹等传统音乐的熏陶下成长,高雅、清丽的民族音乐情趣便根植于其灵魂之中。
对民族音乐的向往和对民族乐器的娴熟使他的创作带有明显的民族痕迹。
“要有民族的风格,要用民族的音调”,丁善德的这句话就说明其钢琴音乐的创作动机也是为民族音乐而来,其钢琴音乐创作的出发点就是写出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并且这一思想一直贯穿其创作历程。
从丁善德先生创作的钢琴音乐作品来看,更是民族风情随处可见。
例如《序曲三首》、《第一新疆舞曲》、《中国民歌主体变奏曲》等前期优秀作品均采用了传统民歌音调,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征。
在作曲家后期的创作中采用了很多新技法,创作手法也有很大变化,但是仍然具有浓重的传统音乐意蕴。
二、丰富多样的创作手法(一)作品题材丰富多样。
不同的乐曲形式归根结底是为一定的思想内容服务的,丁善德的钢琴作品几乎涵盖了钢琴音乐的所有题材形式。
同时,作者凭借对钢琴演奏方面的深厚功底以及对钢琴艺术的独到见解,往往会突破传统曲式规律的束缚,使曲式结构更好地为思想感情表达服务。
例如作曲家在进行《托卡塔》的创作时,并没有沿用表现“纯技术”的一贯传统,而是将其用于表现“喜报”的内容,从而赋予这种钢琴音乐题材以新的意义。
(二)写实到抽象的转变。
从音乐内容的表现形式来看,丁善德的钢琴音乐作品前期侧重写实,而后期则侧重于抽象。
丁善德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

丁善德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作者:高航来源:《大观》2020年第08期摘要:西方艺术歌曲传入中国后,得到国人的欣赏与喜爱。
20世纪出现了一批对中国艺术歌曲发展尤为重要的作曲家,丁善德就是其中一位。
文章从丁善德的艺术歌曲入手,分析词曲、钢琴伴奏、民族风格,使演唱者能够精准把握艺术歌曲的内涵。
关键词:艺术歌曲;词曲;钢琴伴奏;丁善德丁善德是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重要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
受到当时“政治风气”的影响,他的艺术歌曲符合了人民群众大众化的需要。
现存他的艺术歌曲共有32首,其中6首是由民间歌曲改编。
丁善德的艺术歌曲风格鲜明、个性独特且具有时代的烙印,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从他的身上,也可以看出一代人为中国音乐的发展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一、词曲的艺术性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是艺术歌曲最本质的特征,丁善德的艺术歌曲也有着这样的特征。
丁善德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他所选取的歌词大多是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的。
歌词通常最能直接表达作者情感,再结合抒情性极强的作曲,流畅优美的旋律,增加了艺术歌曲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带给人们高雅、清新脱俗之感。
丁善德歌曲旋律的选择更能直击人们的内心世界,能夠引起听者共鸣。
他的创作秉着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原则,创作了一些为革命诗词谱曲的原创艺术歌曲,其中以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艺术歌曲为突出代表。
例如,他选用毛泽东的诗词《清平乐·会昌》创作了《清平乐·会昌》这首艺术歌曲。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歌词短促而有力,没有复杂的节奏型。
旋律行进之间连贯而富有激情,更表达出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蓬勃向上的情怀。
全曲并没有直接抒发情感之处,但又无处不在抒发着内心的向往,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二、钢琴伴奏的美学特征丁善德作为一名钢琴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然而他在钢琴方面的成就不单是在创作钢琴作品上,更体现在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上。
受早年留学的影响,丁善德将“印象派”创作的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
浅论丁善德钢琴作品的审美特点

浅论 丁善德 钢琴作 品的审美特点
李远 宁 4
摘要 :丁善德 是我 国 1 9世 纪著名的作曲家和音 乐教育 家。在他 创作 的大量音 乐作 品 中,钢 琴作 品尤具特色。本文主要从他创 作 的 钢 琴 作 品 的 民族 化 审 美 思 维 , 以及 对 中 国 民族 化 钢 琴 音 乐发 展 的 意 义和 影 响 等 方 面进 行 阐 述 , 为 求探 索 丁 善 德 钢 琴 作 品 中的 审美特 点。 l 关键 词 :丁善德钢 琴作品 ;民族化特点 ;审美特点 中图分 类号:J 6 2 4 。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 6 7 1 . 5 8 6 1 ( 2 0 1 5 ) 1 6 . 0 0 4 9 一 O 1 丁善德 ( 1 9 1 1  ̄1 9 9 5年) 是我 国 2 0世纪著名 的作 曲家 、 音乐教育家 ,他开 拓了现代 中国音乐对西洋作 曲技法 的应用 和中体西用的巧妙融合 。丁善德一生 创作 了三百余首 ( 部) 音 乐作 品,体裁涉及钢琴 曲、交响乐 、协奏 曲、大合唱 、室 内 乐、器乐独 奏 、艺术歌 曲以及 电影音乐等各个方面 ,其 中钢 琴作 品尤 具特色 。如 儿童钢琴组 曲 《 快乐 的节 目》 ;钢 琴 曲 《 新 疆舞 曲》 、《 中国民歌主题变奏 曲》 ;民歌编配钢 琴伴奏 曲《 太 阳出来喜洋洋 》 、 《 槐花 几时开 》 、 《 玛依拉 》 、 《 想亲娘》 、 《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等等 。其 中钢 琴音乐又是其一生创作 数 量最多 、时间跨度 最长 的一个领 域,包括前奏 曲、 奏 鸣曲、 练 习曲、谐谑曲、回旋 曲等 ,在 中国钢琴音乐史上是极其少 见 的。 正如丁善 德 自己所 说,“ 演 奏 的生涯并 没有使我兴奋 多 少 ,因为弹来弹去都是外 国人 的作 品。我常常想 ,为什么 中 国人不 能 写出表现 中 国民族风 格又具 有世 界水 平的音 乐作 品呢 。 ”由此可见 ,创作具有 中国 民族化特 色的钢琴音 乐才 是他 的基 本出发点和主要 1 1 标 。下面 是笔者对 丁善德钢琴作 品中所 体现的 民族化情结及其审美特 点的浅论 。 1孕 育于音乐生涯 中的民族情结 丁善德 先生的创作道路虽然 曲折 ,审美观 也受到各种思 潮 的影 响 。但是纵观他 的整个创作有三个方面 是他所 追求和 坚持 的。 首先是 一直 在作品 中弘扬 民族文化 的精神 。因为 丁善德 自幼接受 民族 民间音乐文化的感染 ,对它有着很深 的感情 , 并觉 得 中 国人 一定要 创作 出有 中 国民族特 色且 具有世界 水 平 的音 乐作 品 。这样 的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深化 了他 的审美 情趣 。在 丁善德的作品 中,体现的并不是单一 的国粹主义 , 而是在借鉴 西方 音乐创作技法的 同时 ,保存 了我们 民族音 乐 固有 的风格 。 其 次 ,是将 民族音 乐生动 地融 合于 西方作 曲技 艺的创 作 。基于这样 的出发点 ,丁善德先生很重视对 西方创作 技法 的借鉴 ,他 曾说过 中国音乐应有 它独特 的风格 ,那么它 的和 声配置也就 需要有特殊 的处理 。将丁善德 的大部分作 品进 一 步分析后 ,可 以发现他 的创作手法是 多样 的,既有 民歌 旋律 素材 的直接 引用 ,也有加 以改编 的民歌变体,例如 《 中国民 歌主题变 奏 曲》 、《 钢琴序 曲》 。也 有 自己创作 的具有 民族特 点 、地域色彩 的曲子 ,例如 《 第 一新 疆舞 曲》和 《 第二新疆 舞 曲》不仅在旋律上体现 了民族性 ,更多 的是使用各种和 弦 排列 ,和弦叠置 ,使之音效去模仿一些 民族 打击 乐器。就 丁 善德 先生所 创作 的音 乐作 品,不仅 有旋 律性 的五 声音阶构 成 ,也有复杂 的和声配置 ,这也说 明丁善德对如何在所创作 的音乐作 品中体现 民族 文化 有着 自己的观点 。 第三 ,在丁善德的创作 中力求乐 曲整 体的和谐性,五声 音阶本身就是线条感很 强但缺 乏和 声织体的立体感 ,所 以为 了弥补五声音阶和声 的织体 薄弱,在创作过程 中,丁善德使 要探索 美的本质 ,在发现 丁善德创 作审美特点的 同时 ,我们 应 该对 其作 品的 内容 以及材料选择进行探究 。丁善德 的诸多 钢 琴作 品都 是以民族 音乐为发展根基,在 民歌改编和 民间音 乐 的素材上 ,借鉴 了西方作 曲技术 ,将 中国的民间音 乐嫁 接 于 西方 的作 曲技 艺,既而作为创作 中审美 的出发 点和 创作 的 基础 。研究作 品的审美特 点必须从作品 出发 ,他创作 的 《 钢 琴序 曲》是根据绥远 民歌 《 小路 》创作 ,全 曲主 要仅 用一个 有倚音 的减三和 弦,以轻盈 的笔调 ,深厚 的感情谱 写了这 部 匠心独运 的钢琴 曲。丁善德 的作 品风格 按时间划分,大致可 以分为三个 时间段。早期 的创作 风格 各异,作 品思维趋向多 元化 ,更多 的去应用 了传 统技法 ,将 民族派 和声 与映象派和 声融会贯通 ;中期 的创作 多数注重 民族 五声和声 ,将 以往 的 作 品风格集成一体 ;晚期创作体现 了现代 风格,作品不拘泥 于 固有模式 ,把 民族风味 中的现代元素混合 了更 多的西方作 曲技 艺 。“ 严 谨、优雅 、紧凑 ”正是 丁善德所追 求的 审美 的 标准 。 3结束语 我 国钢琴音 乐的真正发展是从解放后五十年代开 始的, 而丁善德在这个 时期 有着 举足 轻重 的地 位。丁善 德的创作正 处于我 国钢琴音乐创作 的开端 和发展时期,因为他 的探索 精 神和创 新 意识 ,使 他成 为 了这一 时期钢 琴作 品创作 数量 最 多 、成就最大 的作 曲家之 一。 丁善德所创作 的钢琴 作品题材 众多,感 情真挚。素材 大 多取材于各地 民歌及 民间乐曲或是 地方 剧种 。每 一部作 品都 能反映 出创作背后 的深刻情怀 ,也体现 了对 民族风格 理念 的 坚持 ,更诠释 了丁善德忠贞不渝 的民族情怀 。从创作 手法 的 角度 ,丁善德钢 琴作品体现 了将中 国民 间音乐与 西方 作曲技 法 的融合的特点 ,采用 了十二音技 法与五声调式相结合 的创 作手法融会贯通在他创作 的各个 时期,走西方作 曲技 法与 民 族音乐传统相结合 的道路 ,探索创新 的钢琴 音乐民族化,这
丁善德钢琴作品的艺术风格

综艺 时空
了善德 钢 琴作 品的 艺术风 格
◆ 周奇迅
丁善德 ( 9 i i 9 ) 江苏 昆山人 ,2 i i — 9 5, 0世纪
以下再举几例来证 明其作品不 同创作时期 的清新、 轻松的超然之美 。如作于 1 5 9 8年 的 《 喜报 》和 1 8 98 年 的 《 序 曲与 赋 格 四首 》 中 的第 二 首 赋 格 《 小 欢 乐 》 年 的 《 之旅 组 曲》 中的第 二 首 《 ;i 45 9 春 舟 中》与 i 8 9 8年 的 《 小序 曲与赋格 四首 》中的第二首 序曲 《 忧愁 》 。前 两 首有相 同 的表 现 “ 欢喜 ”之 意 , 但 都不 过分 ,并 非喜 形于色 ,忘 乎所 以;后两 首 同 样表现忧愁和惆怅 ,但也 并不过分哀愁和 悲伤 。这就 是作 曲家能够把 思想感情融入音乐 中,在 音乐中得以 净化 ,然后 以较轻松 、超脱 的美的方式表 达出来 ,这 正是作 曲家高超 的笔法之所 在 。
如第一新疆舞曲中段的开始短短的四小节包括了445434三种拍子的节奏充分体现了新疆民族能歌善舞的精神风貌又如快乐的节日中的一首捉迷藏即使是在同一种节拍标记下节奏也力求有变化高音部是44拍低音部有34之感这也充分表现了孩子们在捉迷藏时互相追逐逗趣的生动画面
维普资讯
“ 欢愉 ” “ 、 嬉戏 ”的基调 。又如 14 年写 的 《 98 中国民歌 主题变奏 曲》中的 《 主题》 ,与 18 年写的 《 98 小奏鸣 曲》 的第二乐章 , 相隔4 年, 管所用 的材料不同, 0 尽 前者是 藏族 民歌材料 , 后者是 自创 的, 但都表现 了娴静、 新、 清 诗意 、抒情 的表情 基 调 。
维普资讯
综艺 时空
在奏法 上 ,尽管 丁善德作 品前后 跨度有 4 0年之 久 ,在其作品 的奏法上也是有着共同特 点的。那就是 既非 纯 “ 量 弹 奏法 ” 亦 非 “ 指 派 ” 重 , 手 ,而 是 二 者 的有机结合 ,即借助身体重量的小臂手指控 制弹奏 法 。 声 音 要 求 “ 实 ” 而 不 “刚 硬 ” 坚 ,“浑 厚 ” 而 不 “厚 重 ” “ 美 ” 而 不 “缠 绵 ” 这 或 许 , 甜 。 家娴熟 的驾驭技术 为音 乐服 务的能力 。 四 、 丰 富 的和 声 与 音 色效 果 的运 用 在和声的运用上 ,作 曲家所采用的是多样化的和 弦结构 ,意在表达、塑造民族风格 的 内容和形象。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d格式] 浅析丁善德《晓风之舞》的艺术特色浅析丁善德《晓风之舞》的艺术特色音乐美学——49——浅析丁善德《晓风之舞的艺术特色丁善德先生的春之旅组曲中的晓风之舞》是一首旋律优美,性格鲜明,色彩丰富的钢琴作品,它运用了对比,重复,展开,扩充模仿,模进以及调性转换等手法,此外,它还运用了民族五声调式,但由于曲中大量偏音,小二度不协和音程以及戏剧化的半音阶上下行的出现,使得该曲与传统的五声调式乐曲截然不同.而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出现,才使得晓风之舞精炼幽默,妙趣横生,具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丁善德是20世纪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活动家之一,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选自《春之旅》组曲的晓风之舞》是一首旋律优美,性格鲜明,色彩丰富的钢琴作品.本文从该曲的曲式结构,音乐材料的发展手法及演奏技法等方面对其作了详尽的分析阐述.力图窥其艺术特色.一,丁善德的生平及创作丁善德(1911—1995)江苏昆山人.1928年入上海国立音乐总院(后改为国立文/胥必海罗森音专)钢琴系.受教于俄籍钢琴教授查哈罗夫.并师从朱荇青,黄自攻习琵琶,和声,配器.抗战以后,筹办上海音乐馆,并亲自主持该馆工作从事音乐教育活动.1947年赴法国巴黎音乐院学习作曲. 指导教师为布朗热教授及渥朋教授.1949 年回国后,长期在上海音乐学院执教.历任副院长兼作曲系主任.先后担任柏林国际舒曼钢琴比赛(1956年),波兰国际肖邦第六届钢琴比赛(1960年),比利时伊丽莎白皇后国际钢琴比赛(1964年)评委. 在国内多次举行个人钢琴独奏会.他的创作涉及到交响乐,协奏曲,大合唱,室内乐,器乐独奏,艺术歌曲以及电影音乐等共有36部.主要作品有大型器乐曲《长征的视野总结出来的歌唱艺术规律.标志着宋代歌唱艺术的高度成熟,并对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以及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宋代的演唱水平是在总结了唐代或更早的歌唱艺术已经注重吐宇与声腔的关系基础上.以及在宋代的说唱艺术,戏曲艺术,宋词的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使得演唱水平在吐字行腔,气息和声情等方面皆有严格精细近乎完美的要求,使之取得了了巨大的进步.也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才会产生歌唱艺术的所必须具备的演唱技巧和审美标准”善过渡”的形成.可以说,沈括对宋代的歌唱艺术的审美定位以”善过度为美学标准,是沈括总结了历代优秀歌唱家的歌唱艺术的普遍规律后提出的.这个提法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标志着宋代歌唱艺术的成熟.是中国古代歌唱艺术公认的美学标准.对后代歌唱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不失去其价值.注释:[1]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文艺理论组梦溪笔谈》音乐部分注释[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22页【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45页[3]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代戏曲论着集成(第1集)[c】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59 159页[4】【明】唐顺之唐荆川I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89588页【5]文源阁四库本陈畅乐书》卷一六一[6】【宋】陈元靓新编群书类要事林广记?遏云要诀【M]北京:中华书局,I999370页【7]蔡祯词源疏证[M】北京:中国书店198561--72页作者简介:魏新民,湛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实习编辑:王若希——50——音乐美学交响曲》,《新中国交响组合》,大合唱《黄浦江颂》钢琴曲组曲《春之旅》等.其中长征交响曲》是我国第一部以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大型管弦乐作品.《晓风之舞))是钢琴组曲《春之旅的第四首,创作于1945年.是一首旋律清新流利,节奏明快,情绪热烈的作品.虽然是4拍子的节奏.但也能给人一种强烈的舞蹈感:全曲仅52小节,持续一分多钟,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二,晓风之舞的曲式结构该作品是复三部曲式结构,分析图式如下:一级曲式结构引子呈示部中部再现部二级曲式结构ABCDA三级曲式结构abab1CC1ee1abab5,67,89—1011—12起始小节数1—424一j132—4344—4546—4748—4950—521j一16l7—23———小节数42222478122223调性布局G(宫)E(羽)G(宫)目1子部分(1—4小节),表现的是一种热烈,欢庆的场景和激动的情绪.节奏型>c:_×是全曲的核心节奏.呈示部(5-23小节)调性G宫调,由A,B两个乐段构成.A乐段(5-12小节) 有a,b,a,bl四个乐句,2+2+2+2方整结构,其中第一句a与第三句a相同,而第二句开放第四句b收拢.ab与abl是两个大句子,这是个典型的复乐段结构.B乐段由C和c1两个乐句组成在这里由于八度旋律音及三和弦背景填充的出现.使得乐曲变得气势恢宏旋律呈现上行趋势,力度上不断加强,在22小节处形成这一部分的高潮.中部(24-43小节)调性转为E羽调,由C,D两乐段构成.在这一部分中,音乐在旋律,节奏,调IIE~D情绪上与呈示部形成对比.C乐段(2+6)旋律出现了四度音程,显得更加宽广抒情伴奏音型方面也变为八分音符半分解断奏情绪上略显平和旋律的不断叠加在29小节处形成了小高潮.而D乐段几乎是C乐段的原样重复但是它在37/J~节处使用了两手相隔小二度的八度音下行.由此形成的高潮比前面的29小节更加恢宏,是全曲的高潮部分.40-43小节的右手旋律在E音上形成主音持续,同时运用了引子的节奏型.为再现部的出现作了准备.“再现部(44—52小节)这个部分基本上是呈示部的原样再现,形成前后呼应首尾相连的效果.体现了--{1~曲式结构上对称之美后就由一声由低而高的乱奏结束了全曲.”…三,作品的音乐材料使用及发展手法这首乐曲采用五声音阶调式写成,具有较强的民族风味,然而这首乐曲却给人带来一种新奇的感觉.正如丁善德先生所说:音乐作品需要有新颖的表现手法以适应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民族的气质特征,作曲技法要不断地创新,运用时代的音乐语言和创新的表现手法.避免语言老化,表现手法陈旧和缺乏新意.创新不是单纯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去探索创造新颖的表现手法.引子部分.作者展示了该曲的核心节奏X>《.旋律的灵巧跳奏配以伴奏大二度的音响效果.为人们塑造了一个欢快活泼的舞蹈者形象.紧接着呈示部主题进行呈现,虽然主题所用材料不是来自引子,但却运用了引子的节奏型.使前后听起来连贯自然.它采用下行和上行的五声音阶作为主题乐思,第一句是旋律的下行,快速三连音和八分音符的组合,具有诙谐俏皮的特性但第二句旋律却是上行.节奏运用十六分音符.与前面的下行和三连音形成一问一答的形式,由此形成的对比使音乐有较强的发展动力.在B段中,旋律调性带有大调色彩,八度的加入让旋律情绪由小巧精致转为辉煌大气,在这里.旋律出现了半音级进,同时伴随着模进.和声方面,由最先的两个音程叠加推进到最后的两个三和弦叠加.使和声色彩变得更浓厚.在乐段末尾,双手反向的半音阶八度将B乐段推向小高潮.中部这部分与呈示部形成强烈的对比.首先体现在旋律上,旋律线条呈现上行趋势,这与前面的下行形成对比,而纯四度音程的出现又使音乐更宽广.这又与前面的紧凑形成对比.节奏上.没有采用前面的节奏型,而是运用八分音符半分解和弦作为伴奏背景,这在情绪上显得更平稳.在C乐段当中.句子的上下行也体现出一问一答的关系.旋律极富趣味性;第二句是第一句的扩展.伴随着重复和模进.D乐段是C乐段的变化重复,这样既体现了乐曲的对称性,又避免了旋律的单调性.在最后.近乎华彩的八度半音阶下行掀起了乐曲的高潮这里右手(_x的八度节奏型持续预示着再现部的到来.而再现部分基本上是呈示部的原样再现,最后在一句清风般华丽的刮奏中结束全曲.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丁善德在这短短的52小节乐曲里,运用了对比,重复,展开,扩充,模仿,模进以及调性对比等手法进行创作.使得音乐简洁精炼. 妙趣横生.四,晓风之舞演奏技法初探这是一首欢快而诙谐的乐曲.从头到尾充溢着一种舞蹈的热烈与激情.演奏时须把握节奏上的特点.引子部分(谱例一),呈现出乐曲的骨架节奏型XXX.旋律音和伴奏都需要贴键拨弦奏出.表现出欢快俏皮的音乐形象.切不可离键敲击由于旋律音与伴奏交织在一起,还需注意层次性.谱例,:呈示部A乐段,舞曲性质(见谱例二).这里使用的是下行的五声音阶表达诙谐的情绪,运用华丽而连贯的声音.要运用手指三关节挥动.触键要有颗粒性,同时手掌保持一定的张力.手腕平稳.而力度上可做渐弱.左手的伴奏要严格按照时值来弹,十六分音符的大二度要弹得干净清晰.需要用手腕发力和1,2指的坚挺,这是曲子的一个难点.谱例二:B乐段在音乐形象上由诙谐幽默转变为辉煌大气(见谱例三).这里的技术难度在于八度的连奏,需要一指和五指强有力的支撑和手腕的协调动作.虽然每个八度都是断开的,但要尽量用手腕将它们连起来,保证旋律的连贯性.这个地方的八度技术对手腕的柔顺性提出了很高要求,因为它在这里充当的是发力器”和减震器,避免敲击键盘:中间的伴奏要清楚地奏出.节奏骨架来自于引子.踏板方面为了突出色彩效果和增强对比.在这段中可以每小节换一次踏板,踩在第一拍上面. 谱例三:在这段的结尾处出现的双手八度反向也是一个难点(见谱例四),弹不好就会弹得很有断裂感或是敲击感.弹奏要领除了上述所说的手腕的柔顺性外.还得注意手指的触键部位.由于它是半音化的快速八度音阶,黑白键交替频繁,为了避免手臂前后移动而造成声音断裂,所以手指在黑白键上的触键点应尽量靠拢使所奏出的声音均匀连贯.谱例四:中部的乐曲情绪比呈示部舒缓抒情,内容更丰富.但乐句起伏也更加频繁(见谱例五).在这部分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握旋律上的特点.第一句的旋律起伏要勾勒出来,手掌拉住,手指立好.要有”扬起来”的感觉:26小节到29小节旋律不断地模进.要注意处理好力度上的递进关系.而左手的伴奏比较简单. 全部拨弦断奏.谱例五:音乐美学——51一中部的B乐段结尾37sJ\节处是两手相隔半音的八度下行带有极强的戏剧性,也是全曲的高潮部分(见谱例六).弹奏要领除了前面所说的手腕的柔顺性与触键点的靠拢外.在踏板方面可用颤音踏板.既保持旋律流畅性又避免音响浑浊.第40小节右手八度E音的持续出现了引子的节奏型,预示着再现部的到来. 但是旋律却在左手,左手的每个音要落手臂重量清楚地奏出. 谱例六:再现部再现了呈示部的A乐段,使乐曲又回到了欢快诙谐的情绪中.在A乐段激情的舞蹈后,由一句华丽的刮奏结束全曲.五,结语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丁善德先生的这首《晓风之舞》运用了对比,重复展开,扩充,模仿,模进以及调性转换等手法.~IrA,I-.它还运用了民族五声调式.但由于曲中大量偏音,小二度不协和音程以及戏剧化的半音阶上下行的出现,使得该曲与传统的五声调式乐曲截然不同.而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出现,才使得《晓风之舞》精炼幽默,妙趣横生.具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丁善德先生用他新颖独特的创作手法以及大胆创新的创作风格向人们展示了《晓风之舞》这一传世佳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注释:[1]李玉洲我读晓风之舞(一),(二)[J]中国音乐教育,1996(01):36--37页【2]赵晓生饮水思源——丁善德教授访谈录【J]_钢琴艺术,1996(I) 作者简介:胥必海,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罗森,成都周广仁钢琴艺术学校教师实习编辑:李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