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群的三十号字砖文句
显而可见陆机《大墓赋》写的是曹操墓

显而可见陆机《大墓赋》写的是曹操墓显而可见陆机《大墓赋》写的是曹操墓山尖子一、[原文]:《大墓赋》并序夫死生是得失之大者,故乐莫甚焉,哀莫深焉。
使死而有知乎,安知其不如生?如遂[1]无知耶,又何生之足恋?故极言其哀,而终之以达,庶以开夫近俗云。
夫何天地之辽阔,而人生之不可久长. 日引月而并陨,时维[2]岁而俱丧。
〔谅岁月之挥霍,岂人生之可量〕。
知自壮而得老,体自老而得亡。
顾黄墟[3]之杳杳[4],悲泉路之翳翳yìyì[5]。
挫千乘犹一毫,当何数[6]乎智慧。
徒假愿於须臾,指夕景而为誓[7]。
忽呼吸而不振,奄神徂而形毙。
顾万物而遗恨,收百虑而长逝。
〔抚崇涂而难亲,停危轨之将游. 虽万乘[8]与洪圣[9],赴此涂而俱税[10]。
於是六亲云起,姻族如林,争涂淹泪,望门举音。
敷幄席以悠想,陈备物而虞[11]灵. 仰寥廓而无见,俯寂寞而无声。
肴饛饛[12]其不毁,酒湛湛而每盈。
屯[13]送客於山足,伏埏道而哭之。
扃幽户以大毕,诉玄阙[14]而长辞. 归无涂兮往不反,年弥去兮逝弥远. 弥远兮日隔[15],无涂兮曷因?庭树兮叶落,墓草兮根陈。
[段落为笔者所分]二、[注释]:1、遂,亡也。
——《说文》2、维,相当于“与”——《汉典》3、黄墟,犹黄垆,即黄泉。
——《汉典》4、杳杳,幽远貌。
——据《说文》5、翳翳yìyì,昏暗。
——《汉典》6、数,计也。
——《说文》7、誓,约束也。
——《说文》8、万乘,指天子。
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故称天子为“万乘”——《汉典》9、洪圣,旧时称所谓人格最高尚的、智慧最高超的人。
——《汉典》10、税,丧服。
据《康熙字典》:“闻丧而服曰税”。
11、虞,古代一种祭祀名。
既葬而祭叫虞,有安神之意。
——《汉典》12、饛饛,食物盛满器皿的样子。
——《汉典》13、屯zhūn,难也。
——《说文》14、玄阙,古代传说中的北方极远之地。
魏武祠讲解词

欢迎各位领导到魏武祠参观考察,我是讲解员XXX,很高兴为各位领导提供讲解服务。
魏武祠整体为一组三进式仿汉代风格的建筑群,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建成于2009年。
是为了表达亳州人对曹操的崇敬之情,市委市政府投资在曹操公园原有建筑的基础上,重新布展,系统的展示曹操在政治、军事、文学上的杰出表现,希望各位领导看完展馆后,对曹操能有个全新的认识。
门额上的“魏武祠”三个大字是由中国书法家协副主席李铎先生题写。
“定鼎中原”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张飙先生提写。
这副对联:“焚京洛而毁田庐,望千里烽烟,四海干戈悲老骥。
定中原复清河朔,成三分基业,九州云水起苍龙。
”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中央电视台原副总编赵立凡先生题写。
进入魏武祠,首先为各位领导做曹操纪念馆陈列部分的讲解。
序厅后墙壁悬挂“曹操纪念馆”匾牌,是由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亲笔题写。
迎面是一座天然灵璧石屏风,屏风下文字取自《三国志》作者陈寿对魏武帝曹操的全面评价。
作为一位历史学家,陈寿对曹操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他说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这边是曹操年表,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又名吉利,汉魏之际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自公元155年(汉永寿元年)出生于亳,至公元220年(汉建安二十五年)逝世于洛阳,曹操年表以简约的笔触记录了曹操一生的伟大成就。
这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魏、蜀、吴三国的大致疆域简图。
图中黄色区域代表的是魏国,包括了今天新疆大部分地区(除准噶尔盆地)、甘肃、陕西南部、山西、河北、山东、安徽北部等地区,总面积29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现在中国总面积的30%。
蜀国的疆域包括了今天的云南、贵州、四川总面积10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现在中国总面积的11%,吴国的疆域包括了今天的江苏南部、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广西大部分地区,总面积是145万平方千米,约占现在中国总面积的15%。
)(小字部分为备注知识,实际讲解中根据领导兴趣做取舍,下同。
说曹操墓“常所用”铭词非“平常所用”

本纪》 “ : 武王弟 叔振铎 , 陈常 车, 奉 周公旦 把 大 钺, 毕公 把 小钺 , 以夹 武 王 。 显 然 此 “ 车 ” ” 常 即武 王所乘之常仪用车。《 逸周书 ・ 克殷解》 叔振奏 “ 拜假 , 又陈 常 车 。 孔 晁 注 : 常 车 , 仪 车 也 。 所 ” “ 威 ” 谓“ 威仪 车 ” 就是 天子仪 仗车 。
龙、 降龙。 《 ” 周礼 ・ 巾车》 建大常, “ 十有二掉” 郑 ,
玄注 : 大 常 , “ 九旗 之 画 日月 者 , 幅为 络 , 则 属 正
、
称 “ 与天子 礼仪 有关 常”
焉。 《 ” 尚书 ・ 君牙》 厥有成绩 , “ 纪于太常。 伪 孔 ”
传 : 王 之 旌旗 , 日月 , “ 画 日太 常 。 可 见 天子 仪 仗 ”
“ ” “ ( ) ” 天 子 大 旗 的专 称 , 常 或 大 太 常 是 自诸 侯
以下 所建旗 帜不 得称 “ ” 常 。
朝 中礼 仪 和各 种 祭祀 活 动 等 , 列 九卿 。“ 位 常 从 ”“ 、常奉车” 是皇帝 出行 的随从人员 , 由士人担 任 ;常侍 ” “ “ 、 中常侍 ” 由宦官 担 任 的侍 从人 员 。 是
顾问, 出则骑 马散从 。这些 “ 臣 ” 常 都与 天 子 日常 听朝 、 出行 的礼仪 、 侍卫 有关 。
天子所 乘之 仪仗 车称 为 “ 车 ” 史 记 ・ 常 。《 周
语, 意即“ 平常所用” …。李梅 田先生提 出“ 通 常”
“ ”“ 尝 ,尝所 用 ” 曾经 所用 ” 即“ 。学 界 、 体 及 公 媒 众 多从 “ 所 用 ” “ 常 所 用 ” 说 。笔 者 认 为 常 为 平 之 曹 操称 王 已是暮 年 , 常用 “ 虎 ” 器 , 格 兵 似有 不 妥 ;
《曹操遗令》原文及翻译,(一代奸雄,死见真性,让人感慨唏嘘)

⽽已;再有些⼈,德⾏可说是⼴被于四⽅之外,然⽽死了还隆是照样被埋在⼀撮⼟中。
雄⼼被病中之情所摧毁,宏图因为死亡的到来⽽结束。
长远的谋划因为所剩的⽣命没有⼏天⽽被迫丢弃,远⼤的功业,因为短促的⼈⽣⽽被迫中⽌。
唉!难道只是掌⽇蚀的史官因为⽇被蚀⽽感到奇异,百姓因为⾼岸塌坏⽽感到怪异吗?看武帝临死的时候,嘱咐嗣⼦曹丕,⼜对丕、植、彪、彰四个⼉⼦交代遗谋,治国的⽅略可以说是很远,兴家的训诫可以说是很⼤。
他⼜说:“我在军中,执法是正确的。
⾄于有时也会⽣些⼩⼩的忿怒,也会犯些⼤的过失,这些你们四个不应该仿效。
”这些说得很好,不愧为通达的⼈的正道之⾔。
他⼜抱持姬妾所⽣的⼩⼥,同时指着⼩⼉豹,对四位⼉⼦说:“把他们交托给你们了!”于是哭泣起来。
可悲啊!从前以拯救天下为⼰任,现在也不得不把爱⼦托付给⼈。
和⼀般⼈⼀样,躯体死了,精神也就跟着消失;⽣命完了,威势也就不再存在。
不过,临死的时候,在房间之内,表现得那么婉顺,在家⼈的事务上,是那么地情意缠绵,也可以说是近乎细碎了。
他⼜说:“我的婕妤妓⼈,在我死后,都要把她们安置在铜雀台上。
并在台堂上放⼀张⼋尺的床,床上照样挂着穗帐,每天早上傍晚,给我供上⼲⾁⼲饭之类的⾷物。
每⽉初⼀、⼗五两天,就让妓⼈对着穗帐奏乐跳舞。
你们⼏个也要不时地登上铜雀台,望望我的西陵墓⽥。
”他⼜说:“多馀的⾹料,可以分给众位夫⼈。
众妾⽆事可做时,可以让她们去学习编织鞋上的丝带去卖钱。
我历来做官所得的绶带,可以都藏于⼀处。
我多馀的⾐裘等,可以另外藏个地⽅。
如实在做不到的话,你们兄弟⼏个可以共同分掉。
”他死后不久,这些⾐裘果然被分掉了。
将死的⼈,可以不必提出这样的要求,活着的⼈,也不应该违背死者的意愿,但现在死者竟求了,活着的⼈也违令分了。
不是两伤吗?真是可悲啊!贪⽣过分的还是要失去⽣命,恶死太甚,还是要得到死,再有智慧的⼈,也不能抛掉他厌恶的死,再有威⼒的⼈,也没有办法保全他贪恋的⽣命。
所以前代的有识之⼠才不在这上⾯留⼼,⽽圣⼈也极少谈这些事情。
“魏武王常所用”石牌应是假牌——兼论西高穴墓定为曹操墓证据不足

中没有记载 ,或有记载 ( 某人某物 ) 没有发现 “ 还 很正
但 其地 位处于 其他诸侯 王之 上 ,拥 有 “ 挟天子 以令诸 常 ”,是可 以的 ;但是 ,将 向无记载 ,从未发 现 ,突然 侯 ”的权 力 。建安 二 十五 年 ( 2 年 ) 正 月二 十三 冒出个 “ 20 春 魏武王 ”石牌便 当成绝 对确凿 ,而 且不容 置
县( 今安徽毫州 )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 0年 ) 28 夏六 载 , 也很正常……当时是高层权力动荡之时 , 历史背
月 ,曹操担 任 “ 丞相 ”;建 安十八年 ( 1年 ),汉献 景 比较复杂 ,时间又太短 ,没有史书记载 ,或者有记载 23 帝 策命曹操 为 “ 公” ;建安二 十一年 ( 1年 ),汉 到 目前还没有发现 ,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n 魏 26 说史书
操如 果打猎 ,他会不用箭射而用 “ 格虎大戟”与 “ 掐虎
神 明英 策。”南朝宋 沈约的 《 宋书 》有 “ 汉献帝二十三 大刀”吗 ?显然不会 。因此 , “ 搭虎大戟 ”与 “ 搭虎大 年 …… 明年 ,魏 武王薨 。”这 与 《 阳 国志 》说 法相 刀”应属子虚乌有 。再说 , 华 又是 大戟又是大 刀,怎么拿 同 ,亦欠妥 。范子烨 《 “ 魏武王 ”:曹操高 陵的铁 证 》 呀?如果是右手拿大戟 ,左手拿大刀 ,又怎么搭虎呢? 引用 多条类 似上述 引文后说 : “ 出土文 物上 ‘ 魏武王 ’
糅合在 一起 成为 “ 魏武 王”。在 曹操去 世前 及稍后 一
一
、
曹 操 下 葬 时 没 有 “ 武 王 ” 的 称 谓 魏
段 时间 ,在文献 及 出土实物 中 ,都 没有发 现有 武 魏
曹操高陵申报七批国保文本

2008年—2009年,安阳县多次邀请省、市文物考古专家进行实地考察。
2008年12月,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安阳县委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根据发掘进程,邀请国家、省、市、县有关专家、领导召开了四次座谈会,2009年4月6日在安阳宾馆二楼会议室召开第一次座谈会,6月24日在新大地宾馆三号楼三楼会议室召开第二次座谈,11月19日在新大地宾馆三号楼三楼会议室召开第三次座谈会,12月13日,由河南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主持,在安阳宾馆召开第四次座谈会,专家们认为可以基本确定大墓为曹操高陵。
六、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才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调查、考古、保护、展示工作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颁布《终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两年后又颁布《遗令》:“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岗,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并告家人:“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
“四有”工作情况
目前,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发掘资料正在整理中。
安全保卫情况
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范围包括安丰乡西高穴和渔洋两个村庄,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面积大,遗存丰富,除了1号、2号墓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外,还有其他建筑遗迹尚待发掘。
安阳县文化局组织专人对墓地周边进行定期巡护。在各村聘请文物保护员,负责辖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
二、从大墓的规格、墓葬形制、墓葬特征,可以确定大墓是东汉向魏晋过渡时期的公侯级墓葬,与曹操死时的身份、级别相符;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
曹操宗族墓部分字砖释文质疑

曹操宗族墓部分字砖释文质疑侗瘘《文物》一九七八年八期发表了李灿同志《亳县曹宗族墓葬》和田昌五同志的《读曹操宗族墓砖刻辞》两文。
同刊八○年七期又发表了殷涤非同志的《对曹操宗族墓砖铭的一点看法》对在安徽省亳县曹操宗族墓中出土的某些字砖释文各有不同意见。
我以曾经多次对这些字砖进行目验,反复推敲,并参证历史文献;觉得已发表的部分字砖释文,确实存在问题。
尤其那方所谓有关中日交谊史的元宝坑七十四号砖(以下将元宝坑简称“元”)似乎距离真实程度更远。
因此有必要提出我的一些看法,以求教文物考古界同志们。
元七十四号砖根据李灿同志释文为:“有倭人以时盟不”七字(图一)。
字体属“分隶”。
字迹漫漶,比较难认;尤以四、五两字更模糊不清,第四字殷涤非同志曾释为“伙”字,李灿同志释成“以”字,都不像;第五字李灿同志释为“时”,似乎也不是。
这两字还非关紧要,存疑可也。
主要的在于第二字,殷释为“壁”,李释为“倭”,一字之差,相谬千里,前者作“壁人”,意作筑墓工解,后者为“倭人”,则变成远隔重洋的日本人的古称了。
以我的看法,这方砖的“有”、“人”、“盟”、“不”四字是比较可以肯定的。
第二字李释的“倭”与殷释的“壁”,字形相去很远;不是“壁”那是很显然的,那末是否“倭”字呢?也不。
我释此字为“佞”字。
以字形看,砖文作“倭”,此字上面一短横似撇,那是因泥软,一横收笔时用力深陷所致;“呵”字左右两笔在横划以上各有中断之势,这是因最后一横过去时交叉点上碎泥壅积所造成的笔断,但笔势相连是可以清楚地看出来的。
如果照李灿同志认为中间缺一短竖乃是“倭”字的缺笔,那末缺笔原因何在?如说书写者大多出于奴隶或罪徒一类身份,缺乏文化水平而笔误造成缺笔,那倭国远处海外,朝廷的国际交往,这些人又何从得知?更有什么必要在砖坯上记载这种国家大事?在已发掘出来的三四百方字砖,又何以仅此一方载有这种国际间的政事呢?况汉末桓灵之际,“倭国大乱,更相攻伐,历年无主”,我国史籍并无与倭人交往的记载,若说史官漏记,此砖文足以补史书所缺,那是毫无根据的辩解。
曹操墓导游词

曹操墓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现在就来到了曹操高陵,首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曹操一生的生平展示,通过这个时代表让我们共同的了解一下一代枭雄曹操。
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了自己的政治谋划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以少胜多大败河北袁绍公元201年在仓亭再次击破袁绍大军公元207年12月北伐三郡乌恒,彻底的铲除了袁氏家族,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地区。
公元208年就任东汉宰相,7月南征荆州刘表,12月在赤壁与孙刘联军战,失利公元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击败了以马超为首的关中诸军,巩固了整个魏国的基础公元213年。
汉献帝封其为魏公,并赐冀州,并州十君与曹操,同年曹操建铜雀台,并享有:参拜不明,剑履上殿的至高权力公元215年降服汉中张鲁公元216年,汉献帝封其为魏王公元220年3月15日,与洛阳逝世,享年66岁曹操一生没有称帝,他死后有他的儿子曹丕追封其为武帝我们看旁边有两个字;衮雪,有的人会说为什么衮字旁没有三点水,这里有个故事,在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七月,曹操于阳平关(今勉县)打败张鲁兄弟之后,曾在汉中停留五个多月,为洗尘赏景,游览了褒谷的大好风光。
这一天,风和日丽,天高气爽,野花飘香。
曹操带领文官武将,侍从三十多名,经花村(现河东店),沿峡谷,乘舟溯河而上,直奔石门。
在这里,人们尽情的观赏了如锦似画的山水。
上游,滔滔褒水一泻而下,巨浪如一头凶恶的雄狮,向河中阻挡它前进的巨石撞来,顿时银花四溅,水星翻飞,雨雾空蒙,云蒸霞蔚,气象万千,那溅入空中的水珠,又如雪花轻摇漫舞的飘然而落。
魏王完全被这种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所吸引,不由得心荡神怡,豪情满怀,心想,难怪当年的张良、郑子真都在这里隐居,真乃天堂也。
这时心胸宽阔,才华四溢的大诗人曹操,触景生情,顿时诗兴大发。
停立船头,激奋昂扬,气势磅礴,索来文房四宝,奋笔疾书“衮雪”二字以比喻之。
魏王题诗,文武争看。
大家虽然早巳看出了“衮”字少了三点水,各自内心思虑,面面相觑,默默无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墓群的三十号字砖文句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一生纵横捭阖,逐鹿问鼎,文治武功,彪炳史册。
曹操出生在安徽省亳州市,当时称谯。
曹操宗族当时在亳州是士族大户,自其曾祖父曹节立家起业,祖父曹腾发迹,其父曹嵩延荫,乃至其子曹丕称帝,五世其昌。
其五世之主皆出生在亳州,曹操宗族从亳州一个地方士族到帝王之家,很多人出将入相,官至太守、刺史者不乏其人。
亳州乃曹氏龙兴之地,被魏文帝曹丕定为陪都,亳州城南有曹腾、曹嵩、曹炽、曹鼎、曹水、曹宪等诸多曹操宗族之人的墓葬。
对此,《水经注•阴沟水》有详细记载。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亳州的文物工作者对十余座东汉墓葬进行了发掘清理,先后发现了曹腾墓、曹嵩墓、曹宪墓等曹操宗族墓葬,出土了大批的珍贵文物。
2001年6月,亳州曹操宗族墓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操宗族墓群清理出近600块刻写有文字的墓砖,它们是在桓帝延熹至灵帝建宁时期烧制成的(亳州曹操宗族墓董园村67号残砖刻辞:“延熹七……元月”,元宝坑村号残砖刻辞:“四月四日建宁三。
”)文字砖上的文字绝大多数为刻写上去,少数是模印或朱书。
刻写文字砖,乃造砖工人在砖坯未干之前用细棒刻写而成。
文字大多数刻写在砖的绳纹面,部分刻写在砖的侧面或横头上。
文字砖放置的位置没有规律,随意性很大。
文字砖的内容较丰富,或记砖
数量、造砖的时间,或记官吏姓名,或记造砖者姓名,或记不满现实的词句,或记事务等等。
一、民间最真实心境的写照
曹操宗族墓群的文字砖中能够传达出文意的文句有单句、短简、小诗。
唯一可以称作小诗的文句是元宝坑村一号墓三十号砖文,它是一首近似五言的小诗,小诗如下:“岁不得陼,人谓壁作乐,作壁正独苦,却来却行壁,反是怒皇天。
壁长契。
”(见图1)大意是“别人说造墓壁多快活,怎知造墓壁实在苦,偏派我来造墓壁,岂不让我怒怨皇天啊!”全诗语句洗炼且口语化,一个不满现实的被强迫的底层劳动者,面对皇天呐喊,直接倾吐内心怨恨。
砖文可能是身处底层的建筑墓壁的刑徒之属在沉重的劳动之余为直接宣泄内心积郁所刻写的,这是压迫者心境的真实写照。
这首小诗和汉代民间诗人的创作一样也应该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其传达出了哀生活之多艰,呈现出了凄切的悲愤之情。
一个为曹操宗族筑墓者,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怨恨之极。
全诗仅用寥寥二十余字便将悲凉、幽怨之气表现无遗,这是处于底层造墓者凄苦的怨歌。
这来自民间最底层的不满现实的呼声比同样出自民间的歌谣表现得更直接,更质朴,更加原生态。
造墓是在桓帝延熹至灵帝建宁时期,与元宝坑村一号墓三十号砖刻小诗带有同样愁怨不加雕饰呐喊的还有元宝坑村一号墓三十二号
砖文句。
它是一篇短简,文句如下“王复汝使我作此大壁。
径冤我,人不知也。
但抟汝属,仓天乃死,当搏。
”这里同样表达了最底层的呐喊,当时由于统治阶级的政治腐败,贪污横行,急征暴敛,徭役繁重,所以城乡经济破敝,广大人民食无米,穿无衣,生存维艰。
东汉政府给予民众的“恩典”是赋税、徭役、武力的压迫和刑法的威吓,在这浩荡皇恩下,不甘饿死的民众要么为奴,要么为盗,要么起来反抗。
这是底层民众心声直接的表达。
从同时的一些砖刻单句也可看出同样的社会民怨。
例如元宝坑村一号墓三十四号砖单句“当奈何”,元宝坑村一号墓三十九号砖单句“为将奈何,吾真愁怀”,董园村一号墓十七号砖单句“作苦心丸”,董园村一号墓二十五号砖单句“日夙且休干”,董园村一号墓二十八号砖单句“酸醦五升配酖” ,董园村一号墓二十九号砖单句“纪绝事止食”,董园村一号墓六十六号砖单句“成壁但冤余”等。
这些单句更好的注释了元宝坑村一号墓三十号砖刻小诗,它们是造墓人真实心境的真切表露,他们生活艰辛,反抗意识极其强烈,展现了社会现实的冰山一角。
《后汉书》记载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瓒破禽刘虞,尽有幽州之地,猛志益盛。
前此有童谣言:‘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
’瓒自以为易地当之,遂徙镇焉。
乃盛修营垒,楼观数十,临易河,通辽海。
”[1]卷七十八《张让传》它反映了汉末的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社会动荡,达官显贵们“辜榷财理、侵掠百姓,百姓之冤,无可告诉”。
[1]七十三《公孙瓒传》受难者最终发出了“苍天乃死”的怨叹。
距造曹操宗族墓十年之后黄巾起义爆发,黄巾起义也同样呐喊着“苍天已死”的口号,民间多年
以来的僧恨和诅咒付诸行动,内心久积的愁苦愤慨加上对“苍天”最后的绝望,迫使民众于无助无救无望中揭竿而起。
二、原生态的呐喊
歌谣本来是来自民间的歌唱。
曹操宗族墓群元宝坑村一号墓三十号砖刻小诗可以看成一首没有雕琢的原生态歌谣,不加雕饰,没有任何渲染与加工,更加朴素,更加凝练,言简意赅,意味深长。
他们因为粗糙,所以更贴近生活的真实。
采集的歌谣虽然也是劳动人民的心声,但更多的有采集者的改造,语言已升华为诗歌化了。
当然,这首小诗也与汉代歌谣一样反映出了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和情感愿望。
它和其他砖刻文字一起,虽经千年岁月的尘封,但一字一句皆现历史的光华,一言一语尽显当时的社会政治现状。
汉代民间歌谣中的一段段历史的记忆也可从这首小诗中读出。
“正独苦”,“怒皇天”,怨恨之情,寥寥几字,一览无余。
既折射出民心却又耐人寻思。
它反映出的时代政情和民心与汉魏歌谣是一致的。
“诚以言为心声,而谣谚皆天籁自鸣,直抒己志,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可以达下情而宣上德。
”[2]汉魏歌谣整合交织成一幅历史画卷,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当时的社会政治,世态民生反映得更为深刻。
歌谣采献,许多出于上层官僚之手,有一些在流传和记载中被加工、润色和修饰了,不过基本保持了民众性、民间文学的特色。
歌谣
多是因人而起、缘事而发。
汉魏之间,社会动荡,生灵涂炭,吏治腐败又给百姓带了极大困苦,在基本生存难以保证,哀告无助的情况下,很多人铤而走险,发动起义。
歌谣中发出呐喊:“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
吏不必可畏,从来必可轻,奈何欲望致州厝乎?”(《太平御览》卷976《菜茹部•菜部•韭》)曹操宗族墓群元宝坑村一号墓三十号砖文“作壁正独苦……反是怒皇天”和三十号砖文“……径冤我,人不知也。
但抟汝属,仓天乃死,当搏”与同样来自民间的歌谣表达是一致的。
它们都出自社会下层民众之口,表达了百姓的心声,近乎本能的呐喊着自己的爱和憎,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实质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