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陵墓石刻精美特点

合集下载

南朝陵墓石刻

南朝陵墓石刻
体现南京南朝古都神韵的艺术 瑰宝——南朝陵墓石刻,在江苏省内 共有32处,其中南京地区有19处, 分布在江宁、栖霞等处,其年代最早 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00年,19 处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处,另有失 考墓7处。
南朝陵墓神道石兽造型高大,似 狮非狮,昂首挺胸,腹部两侧刻双翼, 四足前后交错,神态威猛庄严。关于 南朝陵墓石兽名称,历来说法不一。
独角为天禄,双角为辟邪,无角为桃拔 独角为麒麟,双角为天禄,无角为辟邪 独角为麒麟,双角为天禄,无角为狮子 帝陵前无论独角双角石兽,统称为麒麟 王侯墓前无角的石兽,统称为辟邪

梁吴平忠侯萧景墓,位于南京甘家巷花林村。神道石柱保存最为完整,通高 6.05米。
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石刻在南京江宁东南高桥门外上坊的石马冲
梓本乡
齐武帝萧赜景安陵天禄(丹阳建山田家村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

云冈石窟雕塑
云冈石窟11、12、13窟为云 冈石窟的最大一组洞窟,三窟窟壁 浮雕佛经故事增多,本生、佛传、 七佛、供养人都雕出来了。当时流 行修持 法华三昧观 ,面对现实无法
解决的种种困扰,统治者也只好祈 求弥勒 决疑.这三窟修建规模宏大, 所耗人力、物力最多,形成北魏时 期的云冈石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 一。
第一阶段
北魏建都平城(山西大同市) 时期的作品,以云冈昙曜5窟 和5窟、13窟作品为代表。 此时的造像,多注重主要形态 和精神,不大追求细部。艺术 家往往把表现轮廓的线刻和表 现体积凹凸的圆雕结合起来。 线刻表现的是视觉,圆雕表现 的是触觉,这是中国艺术传统 技法与犍陀罗艺术早期结合的 产物。
十六国
十六国时期的雕塑在敦煌莫高窟和 永靖炳灵寺还有保留。炳灵寺西秦 石佛以站立姿态,身著质地轻薄的 袈裟,紧贴身体,显露出匀称的肌 肉。敦煌275窟北凉佛,主像和 壁龛均为 莲花跏 弥勒菩萨,大约与 禅修中弥勒决疑有关。主像头戴化 佛冠,发披双肩,袒胸露臂,项饰 璎珞,腰束羊肠裙,坐双狮座,仅 存左手,作 与愿印.神情庄静,体魄 健壮,这是目前可以肯定的十六国 时期塑像的代表作。 北魏以后,雕塑有了重大发展,
十六国
发展历史
石窟造像的演变,反应了西域 文化与中原文化日益结合的过 程,也体现出中国雕塑艺术日 趋成熟的发展轨迹。正是这东 西方文化交流的硕果,构成了 魏晋南北朝艺术给人以极其深 刻印象的原因。
北魏 以后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代表作品
敦煌莫高窟彩 塑 麦积山雕塑
云冈石窟雕 塑 龙门石窟
巩县与响堂山石窟雕塑
依山开凿并大量使用石雕艺术作品 的云冈石窟是魏晋南北朝艺术的重 要遗产,尤其是全面反映北魏艺术 盛衰的天然博物馆与历史里程碑。 那一尊尊气势恢宏的造像,显示着 中华民族敢于吸收外来文化进行伟 大创造的开放胸襟与进取精神。这 一成功的创造性实践成果,已经预 示着隋唐时代,那个如日中天照耀 整个世界的辉煌时代,即将到来。

南朝陵墓石刻名词解释

南朝陵墓石刻名词解释

南朝陵墓石刻名词解释南朝陵墓石刻,那可真是历史长河中特别的存在呢。

南朝啊,离咱们现在可有些年头了。

那时候的人们可讲究了,死了之后的陵墓也得有气派的石刻相伴。

这些石刻就像是忠诚的卫士,静静地守护着陵墓里的主人。

咱先说说这些石刻都有啥种类吧。

有石兽、石柱和石碑呢。

石兽那模样可威风了,它们有的长得像麒麟,有的像天禄,还有的像辟邪。

就好像是从神话故事里跑出来的神兽一样。

你看那石兽,体型庞大,身姿矫健,眼睛瞪得大大的,就像是在警惕地看着周围的一切,仿佛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扑上去呢。

这石兽的雕刻可精细了,每一根毛发,每一块肌肉,都像是雕刻师赋予了它们生命一般。

这难道不像是古代的雕刻大师们在石头上施展魔法吗?再看看石柱,石柱高高地立在那儿,就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

它可不是简单的一根柱子哦,石柱的柱头有精美的装饰,有的像莲花一样盛开着,充满了生机。

这石柱就像是通往另一个神秘世界的路标,让人不禁遐想,在那个世界里,是不是也有着同样精美的建筑呢?而且石柱的柱身还有纹路,那些纹路就像是岁月留下的痕迹,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还有石碑呢,石碑就像是一个沉默的史官。

它上面刻满了文字,这些文字记载着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家族荣耀等等。

你想啊,在那个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的时代,人们就靠这样一块石碑来把一个人的故事流传下去。

这石碑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和现在,让我们能透过这些文字去窥探当时人们的生活。

这些南朝陵墓石刻分布在好多地方呢。

它们分布在江苏南京、丹阳等地。

每一处的石刻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

有的地方石刻保存得比较完好,就像是时间遗忘了它们,让它们还能以最原始的模样呈现在我们面前。

而有的地方可能因为岁月的侵蚀,或者一些其他的原因,石刻有些残缺不全了。

这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脸上有了皱纹,身上有了伤痕,但依然有着独特的魅力。

这些石刻的价值可不仅仅是好看那么简单。

它们可是研究南朝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呢。

从这些石刻身上,我们能知道当时的雕刻技术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

南京六朝石刻

南京六朝石刻

陵前现存石麒麟一对,东西相向,东为双角,
西为独角,均为雄兽,造型相似,身上细部刻纹略 有不同。
十八
造型最豪放的石麒麟——陈武帝 陈霸先 万安陵
北侧麒麟
南侧麒麟
陈霸先(503年一559年),南朝陈的建立者。太平二年(557年)十月受封陈王,随即废梁 敬帝萧万智自立为帝,国号陈,改年号永定。陈武帝万安陵在陈朝灭亡后便被掘毁。
卅六
B 《瘗鹤铭》
《瘗鹤铭》的原刻,在江苏 镇江焦山崖石上,曾崩落在长江 中。清代康熙中,移置在山上的 定慧寺。铭文笔势开扩,点画飞 动,前人评价很高。北宋黄庭坚 爱临此铭,他的诗有“大字无过 瘗鹤铭”之句。
此碑之所以被推崇,因其南 朝时代的书法气韵浓厚,特别是 篆书的中锋用笔的渗入。之后, 加之风雨剥蚀的效果,线条更加 雄健凝重。
柱上端正面有矩形石额,额面镌刻墓主人 的官职爵位等,右柱石额为正书,左柱石额为 反书。
廿九
关于“反左书”
历史上把萧景墓石柱柱额上那别有 趣味的特殊字体成为“反左书”。在南 朝陵墓石柱上,现仅存两例,一例是萧 顺之墓神道东侧石柱,一例便是萧景墓 神道西侧石柱。
反左书出现于梁朝初年,盛行于梁 大同年间,其后便销声匿迹,成为中国 书法史上的绝响。
上为萧景墓前石柱上的反左书拓片。
反左书是文人墨客赋闲的一种书法 游戏,由于认识的人少,注定了它 昙花一现的命运。
三十
地上石刻——石柱 盖
盖,为圆形,盖面周边为浮雕仰莲纹,其上伫 立一座与墓前石兽造型相同的小兽,使整个神 道石柱更显挺拔、庄重。
卅一
地上石刻——石碑
碑首,呈圆形,其正中有一长方形额, 上刻与墓主有关的朝代、官衔、谥号等。
在东北侧石辟邪前面,有一残存的神道石柱柱头小辟邪。

建康兰陵南朝陵墓石刻记之宋武帝初宁陵石刻

建康兰陵南朝陵墓石刻记之宋武帝初宁陵石刻

⽯刻简述
初宁陵⽯刻,作为南朝早期⽯刻的代表,基本继承了汉代⽯刻古朴雄奇的风格,⽯刻提体型硕⼤,表情并不
初宁陵⽯刻作为南朝已发现最早的⽯刻,已经具有了南朝⽯刻⽓韵⽣动的特点,⽯刻傲然挺⽴,昂⾸扩胸,虽然⽯刻的步伐并没有后期那么⼤,但是神韵和⽓势已经超越了前代的⽯刻。

由于魏晋时期禁⽯刻碑表,所
当然,作为南朝早期陵墓⽯刻,初宁陵的⽯兽还是保留了汉代⽯刻硕⼤笨重的特点,相对⽐较写实。

⾝上的
此外据有关资料介绍,麒麟镇的两尊⽯刻原来相距达55⽶。

资料显⽰现存南朝陵墓神道⽯刻,⼀般间距不超过20⽶。

较特殊的两例,⼀是南京栖霞狮⼦冲⼀对⽯兽相距。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丹阳南朝陵墓石刻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梦回南朝”实践小分队丹阳市的南朝石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六朝艺术瑰宝”,南朝石刻共有26件,散布在方园50多公里的土地上。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坐落在江苏省丹阳市境内,共有11处26件,分布在云阳、陵口、埤城、后巷等四个乡镇,相对集中于云阳镇荆林三城巷陵区是南朝齐、梁时代的帝王陵。

年代可考的有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齐武帝萧赜景安陵、梁武帝萧衍修陵等。

陵墓前石刻雕像有麒麟、天禄等,体积较大,造型雄健,神态生动,刻工精细。

这些石刻形制不一,雕刻极其精美,堪称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瑰宝,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朝石刻独具异彩著名美学家王朝闻来丹阳考察六朝石刻,站在一个个巨型石雕前时,这位声闻中外的学者被石潍所蕴涵的巨大艺术魅力所深深震撼,久久地站在石刻前,流连再三,不肯离去;当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查理.爱德华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他盼望已久的六朝石刻前时,也激动得连声称赞:真是不可多得的东方艺术瑰宝……这独具异彩的六朝石刻,不能不说是丹阳人民的骄傲。

帝陵的前面,一殷都蹲伏着两只巨大的异兽:左为天禄,右为麒麟。

王侯墓前则设辟邪一对。

全国这类六朝石刻有20多处,分布在丹阳的就有12处,而齐朝的6处全在丹阳。

丹阳六朝石刻天禄、麒麟采用了多种动物的群体组合:头似虎;耳似豹,角似羚,蟒身凤翅,四肢如狮,脊背似龟,即使石兽那巨大的尾巴,也不是垂下来,而是甩开去,呈现一种巨大的动势和力量。

石雕躯体修长矫健,姿态优美,翘首仰天,挺胸撑足。

有的似迈步信游,有的似长啸怒吼。

石兽身上那一双飞动的翅膀,似乎随时准备扇动,鼓翼腾飞,那翅翼上极具动感的涡状绞、云纹、雷绞,则更增添了石兽的气势,给石兽以至高无上的威严,仿沸随时准备向天宇进发。

石兽整体动势呈S型线,气势连贯,表现出生命的律动、气韵的起伏。

石雕之妙在于神采,而神采乃是气韵凝聚的结果。

砖石精神-南朝陵墓石雕和陶塑艺术

砖石精神-南朝陵墓石雕和陶塑艺术
我 国的南 北朝 时 代 ( 公元 40 59年 )历经一 2 ̄ 8 .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 , 至南北朝 已得到很大发展 。 由于佛教是外来的 . 而在中国宗教信仰淡薄、 伦理观 念深厚 , 并视儒家为思想正宗的情况下 , 能够立足和
扎根下来 , 是很不容易的 。因此 , 佛教所面I的是与 临 儒、 道和当时玄学的抗衡 。 儒佛道形成 了三家鼎立的 局面 , 互相斗争 , 也互相吸收 。佛教的思想逐渐融合 在汉族的思想里, 逐渐成为汉化的佛教 。 南朝的文化 高 。名僧法显于公元 39年西行寻求戒律 , 9 考察了
20 0 2年 5月
东 南大 学 学 报 ( 学 社会 科 学版 ) 哲
J u n l f So t e s I i e st ( h l s h n o i l i n e1 o r a o u h a t J v r i n y P i op y a d S ca e c o Sc
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北齐代东魏 , 北周代西魏 , 北 周叉灭北齐。5 1 8 年北周为隋所代。 最后, 隋灭 陈和 后梁 ( 南朝梁的残余势力)结束 了南北朝对峙 的局 , 面。 北朝居于黄河流域 , 成为各少数民族大融化的时 期 。 范文澜在《 中国通史简编》 中分析说 :居住在长 “ 城 内外 的落后族 , 政治上一向受汉族统治阶级 的压
迫, 他们有必要进行反抗 , 生活上他们要求得到较高 的物质享受 , 文化上他们乐于吸收以儒家思想为主 体的汉文化。因此, 他们和汉族有敌对的一面 , 当他 们在政 治上得势的时候, 为了统治汉族 , 必须促进本 民族的文化 , 当他们失势的时候 , 更需要提高文化 , 才能在中心地区生存下去 。 归根说来 , 各族发展的总 趋势 , 不能不是与汉族融化成一体 [ , ”] 这是 我 - 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现象 。

赏析各代陵墓石刻艺术

赏析各代陵墓石刻艺术

赏析各代陵墓石刻艺术各代陵墓石刻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历史、传承了文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从商周至清代,中国各个朝代都留下了丰富的陵墓石刻艺术,这些石刻艺术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宗教等方面的特点,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

本文将对各代陵墓石刻艺术进行赏析,探讨其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一、商周时期的陵墓石刻艺术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萌芽时期,陵墓石刻艺术在这一时期已经初具规模。

商代的陵墓石刻以龙、象等动物纹饰为主,这些纹饰线条流畅,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在商代的陵墓石刻中,可以看到一些祭祀图像和文字,这些内容对于研究商代社会的宗教、礼仪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而周代的陵墓石刻则更加注重表现死者的功绩和荣耀,其石刻内容更加具有历史意义,并且在艺术风格上也更加雄浑豪放,展现了周代社会的特点。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时期,陵墓石刻艺术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是中国陵墓石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它们规模宏大,雕工精湛,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杰作。

而汉代的陵墓石刻,则更加注重在石刻中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其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有各种生活场景和器物图像,还有文字记载,对于研究汉代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具有很高的价值。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陵墓石刻艺术在这一时期呈现出了多样化和艺术化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陵墓石刻不仅在数量上有很大的增长,而且在艺术风格上也更加多样化,有了更多的表现手法和题材。

例如北魏的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当时陵墓石刻艺术的杰出代表作,它们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在宗教、文化、历史等方面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而南朝的陵墓石刻更加注重在石刻中表现出当时时代的特点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其内容更加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朝陵墓石刻精美特点
在江南大地上,有一座座高大的精美的石兽雕刻,它们雄浑魄丽、流畅生动、蓄势待发,乃是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他们的艺术价值可以和同时代的北魏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相提并论。

它们就是驰名中外的南朝陵墓石刻。

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还有游览者看过南朝陵墓石刻后,无不被这些屹立千年的古代石刻的巨大的艺术魅力所深深震撼,甚至称这些石刻为完美的物体。

南朝(公元420年-479年)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与北朝相对的南方偏安政权,共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政权时期。

历史学也把南朝与东吴、东晋并称为六朝时期(指南方)。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多个政权交替,时局动荡,争战不断,也是一个黑暗混乱的时期。

南朝陵墓石刻中,都是南朝皇帝和王侯陵墓前的神道石刻。

神道即墓道,意为神行的道路。

设立在神道两侧作为陵墓标志的石刻,便称神道石刻。

由于神道石刻只有帝王和王侯才享有,因此神道石刻往往雕刻精美,形制巨大,是权贵的象征。

中国的雕塑艺术源源流长,只有在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年代,才能产生像这样近似完美的雕刻艺术品。

这些岿然长存的南朝陵墓石刻(统称六朝石刻),全部在江苏省境,就目前所能见到的石刻来讲,共有33处。

按地区划分,南京11处,南京江宁区10处,句容1处,丹阳11处。

以时代区分,宋1处,齐8处,梁13处,陈2处,具体时代失考的石刻9处。

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00年。

南朝陵墓石刻中,都是南朝皇帝和王侯陵墓前的神道石刻,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齐武帝萧赜景安陵石刻、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石刻、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石刻、陈文帝陈茜永宁陵石刻、萧宏墓石刻、萧秀墓石刻、萧恢墓石刻、萧谵墓石刻、萧融墓石刻、萧绩墓石刻、萧景墓石刻、萧正立墓石刻,另有失考墓石刻多处。

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约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镇墓神兽、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几种。

镇墓神兽分三种:天禄、麒麟与辟邪。

三种石兽形态基本相似,均体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张齿露,目含凶光,腹部两侧刻有双翼,四足前后交错,利爪毕现,纵步若飞,似能令人听到其行走的脚步声,神态威猛庄严。

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天禄顶部雕饰双角,麒麟为独角,而辟邪则无角。

天禄又称“天鹿”,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与“大命”和“禄位”有关,因而古代最高统治者将其置于自己的陵前,既是禄位的象征,又是天命所归的反映,以显示其尊贵。

麒麟也是我国古代被神化的一种兽名,其形象出现很早,在河北省平山县战国初期的中山国国王墓中就出土过一件错银双翼铜制麒麟,距今已2500年。

麒麟是我国传说中的“四灵”(麟、凤、龟、龙)之一,也有称为“符瑞”的,因为它“不折生草,不食无义”,因而被视为“仁兽”。

天禄和麒麟也统称为麒麟。

它的出现,往往被附会为圣贤的降生,是太平盛世的表现,故而被南朝统治者置于墓前。

辟邪之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记》和《后汉书·灵帝纪》从它的形象与命名来看,当为辟除邪恶而设。

把这些象征性的石兽放在墓前,一方面作“守护”墓主之用,另一方面无疑是显示墓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成为万民共戴的至尊。

在南朝陵墓石刻中,天禄与麒麟仅见于帝陵,辟邪则专用于诸侯王墓,等级严明,不能随意僭越更改。

俗话说:“丹阳的麒麟,南京的辟邪”。

这指的是丹阳的萧氏家族成了齐、梁两代的帝王,皇帝死后,不忘叶落归根,纷纷在故乡丹阳建陵安葬,按照帝陵的礼制,镇墓神兽为天禄、麒麟。

而南京多为齐、梁两代的王侯墓,其陵前镇墓神兽为辟邪。

所以,天禄、麒麟便成了丹阳的象征,辟邪就成南京的象征。

在南京市和丹阳市的入城处,分别有一座麒麟和一座辟邪的巨大现代仿制铜雕,在南京到处都能看见以辟邪为装饰的商标、纹样和仿制石雕,甚至
南京市的市徽就是以辟邪为主的图案。

丹阳的天禄、麒麟可以说是南朝陵墓石刻中至上极品,其造型极为俊美。

其中修安陵、永安陵、景安陵三陵的石刻最有代表性,特别是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的天禄、麒麟,其保存完好,身躯高大,头颈、胸腹屈曲弯折,呈“S”形状,给人以清秀颀长之感。

装饰繁复,如对头部茸毛的刻划,使其线条复杂化了。

颈部以及胸腹部仔细刻划出胡须与流苏状的饰物。

翼膊有圆涡纹,又有鳞纹,而腹部又衬以羽翅纹,令人觉得神兽翼厚而大,足以鼓翮飞翔。

多用圆刀法,圆雕、浮雕和线雕综合运用,艺术表现手法较其它诸陵石刻充分。

而南京和句容的辟邪威武雄壮,丰满流畅,气势非凡。

以萧宏墓石刻、萧融墓石刻、萧景墓石刻、萧绩墓石刻的辟邪造型最为生动,最具代表性。

南京萧宏墓石刻辟邪身长3.2米,高2.84米,腰围3.35米,重达15吨以上。

辟邪场预昂首,胸膛挺凸,阔口大张,长舌吐垂于外,贴于胸前,目光犀利,注视前方,气势剽悍,咄咄逼人。

腹部雕饰双翼,圆阔舒展;四足交错上地,四爪锋利,尾长及地,尾端散作四缕,如鱼尾状,造型别致。

整个辟邪雄浑简练,雕刻技法娴熟,圆刀、方刀交错使用,在中国雕塑史上新开一面。

它完美地解决了形体结构的多面观问题,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均给人以明确的实体形象,造型的整体和局部皆十分和谐,显示出一种匀称美。

除了大家熟悉的镇墓神兽外,南朝陵墓石刻还有石柱和石碑。

神道石柱又称华表,以南京的萧景墓石柱、丹阳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柱和句容萧绩墓石柱最为著名。

萧景墓石柱原为两根,东西对称而立,现仅存西柱。

柱高6.50米,柱围2.45米,分柱座、柱体、柱盖三部分。

往座下部四方形,座面浮雕首尾相交衔珠的双螭(chi即盘曲的龙、蛇图案)。

柱体饰瓦楞纹24道,上部接近柱盖处,凿有长方形柱额一面,上反刻楷字“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书体隽秀,笔力追劲。

额下浮雕三力士以手承托,柱端置仰覆莲宝盖,盖顶立小辟邪一只。

值得一提的是,萧景墓石柱和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柱的柱额都镌刻了当时流行一时的“反左书”,即两对石柱柱额相对而立,一方柱额为正书,而另一方柱额像镜子一样“把正书柱额镜像”,字体左右颠倒。

从南朝石柱的造型来看,其风格很可能受了古希腊和古印度的影响,例如瓦楞纹柱身就有古希腊石柱的影子,这说明经过两汉和魏晋时期,东西方的交流已十分广泛。

莲花宝盖的造型说明当时来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南北时期的极度盛行。

南朝陵墓石刻的神道碑是研究南朝时期书法艺术不可多得的宝物。

以南京萧谵墓的碑文保存最为完整。

石碑通高5.61米,宽l.60米,重10吨左右,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

碑首浑圆,饰以相交盘绕的双龙,碑额穿孔,孔下刻有“梁故侍中司徒膘骑将军始兴忠武王之碑”17字。

碑身镌刻着当时著名书法家贝义渊所书2840多字的楷体长文,大部尚清晰可读。

碑座为昂首的龟跌。

南朝立碑较少,千百年来又多毁散湮没,流传极少,而此碑巍然独存,让我们领略到1400多年前名书家作品的风采。

贝义渊的书法独步当时,前人评其书“上承王羲之,下启欧阳询”,其真迹留传至今,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是十分罕见的书法艺术珍品。

清人莫友芝评价萧碑时曾说过:“比较北魏诸刻,格韵相等,而稍朗润,盖南北大同小异处。

”像这样的南北朝宏碑巨制,不仅江南罕见,在全国也不多见。

此碑已于1957年建亭保护。

石雕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在殷墟考古中就发掘出石虎、石人等石刻,汉代画像石刻更以其雄浑、拙朴、博大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

鲁迅先生曾高度赞美祖国陵墓石刻艺术:“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束,来充装饰的花纹。

唐人也不示弱。

例如汉人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

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直前无古人。

”鲁迅在此指的虽然是汉唐两朝石刻,但六朝石刻却是汉唐之间的一个重要过渡,它们比西安唐太宗“昭陵六骏”还要早一百多年。

在整个中国石雕艺术史中,南朝陵墓石刻的地位举足轻重,烟烟生辉。

它上承秦汉。

下启隋唐,而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艺
术遥相媲美,光垂后世。

南朝陵墓石刻不仅是中国石雕艺术史上的杰作,也称得上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它们于1988年1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朝陵墓石刻屹立在乡野农田中,经过千年的风吹雨淋的自然破坏,战争变革的人为破坏,南朝陵墓石刻已经风蚀严重,大部分石刻残缺不全。

尽管如此,南朝陵墓石刻还是以它的残美古韵呈现出完美的造型。

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些露天的、还在慢慢风蚀国宝级石刻,专家、学者也想了很多办法。

有人建议把南朝陵墓石刻搬迁到理想的场所保管,且方便人们欣赏,但这些石刻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想要搬迁必须申报国务院批准,况且理想的场所和技术目前还不具备。

也有很多人反对搬迁,认为南朝陵墓石刻分布范围广,不易搬迁,且让这些石刻离开原地,即陵墓所在地,也是违反文物学理论的。

所以,保护和利用南朝陵墓石刻还是持续和长期的事情。

风雨千年,南朝陵墓石刻始终以它独具异彩的魅力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