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诗缘情2.发愤著书3.词别是一家4.尚巧贵妍5.文笔6.文以载道7.意、趣、神、色8.义理、考据、词章9.兴观群怨10.不平则鸣11.风骨12.《南词叙录》13.诗言志14.六观15.以禅喻诗16.幽情单绪17.诗大序18.“文气”说19.性灵说20.小说评点21.以意逆志22.吟咏情性23.别裁伪体24.《花部农谭》二、简答题: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2.简述《文心雕龙》中论“通变”的主要内容。

3.简述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论。

4.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

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理论。

6.简述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7.试列举汉代批评家的主要赋论观点,要求至少举出三家。

8.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9.试述孟子文艺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0.简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11.简述明代小说批评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2.试述《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简述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14.简述先秦道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15.简述清代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论主张。

16.简述汤沈之争。

三、材料分析题:1.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叶燮《原诗·内篇》(节选)诗始于《三百篇》,而规模体具于汉。

自是而魏,而六朝、三唐,历宋元明以下至昭代,上下三千余年间,诗之质文、体裁、格律、声调、辞句,递升降不同。

而要之,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复习资料第一章:先秦1、《尚书.尧典》是上古流传下来的书,中国古代最早的文论资料。

“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志”本义指志向,但笼统的说它指人们的主观方面,包括思想感情在内。

所谓“诗言志”是要求诗人在在有了对现实的真情实感的前提下以抒情的笔触,反映激动过他的现实。

2、“思无邪”出自《诗经》,是孔子对《诗经》内容的概括,所谓“思无邪”就是“思想纯正”。

“思无邪”,具体的说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不淫”、“不伤”即是要求“约之以礼”,做到“中和”。

孔子强调文学形式和内容并重的观点是:“文质彬彬”。

“辞达而已矣”是孔子对文学语言提出的标准。

3、“兴、观、群、怨”体现了孔子很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

“可以兴”,说明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艺术感染作用;“可以观”,说明诗歌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作用;“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使人们互相切磋,达到团结的目的;艺术文学可以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可以怨”,说明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

4、“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

5、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 )6、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 "尽美矣,又尽善也" )7、墨子反对艺术(歌舞)提倡非乐。

主张文学的实用依据是是“三表”,“何为三表?”——“一: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二: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三: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名之利”(意思是:要求根据古代圣王的实践经验,参酌当时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在“刑政”的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符号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

“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立言”之法。

他所说的“言”指广义的“文学”与“言谈”。

8、墨子的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复习纲要1、古代文论三大高峰:勰、叶燮、王国维2、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特征:(1)术语运用的包容性(概括性、涵丰富性);如风骨、气等。

(2)形象性的概念:如明·榛《四溟诗话》:“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又:燮:“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3)风格描述的意会性:司空图《诗品》皆用四言诗形容风格,又如:鲍照说:“公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颜延之)诗如铺锦列绣,雕绘满眼。

”又如:“陆海江”说。

3、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问题:有体系;无体系;潜体系。

其实,中国文论既有体系性特征,又有非体系性特征。

4、先文论的特点:先时期是我国古代文论的发轫与奠基期﹙开端时期﹚,特点有:(1)没有专门的文论著作或文章,而是散见于先的诗文中,主要见于哲学著作。

(2)先文论处于百家争鸣、人各为说的状态(3)先文论影响深远,尤其是儒道两家的文论思想,一重在对文学容的规,一重在对文学形式的研究,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文论发展的两大基石。

(4)先时期没有学科之分,先人谈到“文”或“文学”时,并不专指今之文学,但也包含之。

5、“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可以说是《论语》中最重要的文学理论的观点。

“兴观群怨”说,特别是“诗可以怨”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之大难以估量。

后世许多诗人、作家正是接受了孔子的这一观点,写出了许多讽刺社会、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形成了我国文学“诗可以怨”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例如屈原、杜甫、白居易的许多讽刺和揭露社会黑暗政治的诗篇,无不是受“诗可以怨”的影响。

即使是现代,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进步诗人的作品对现实生活的不良倾向进行勇敢的干预,也可以说是对“诗可以怨”传统的继承和发扬!6、孔子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孔子对后世在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是为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对文学干预现实、干预社会提供了理论根据。

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批评可以说无不受到孔子理论的积极影响。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必背)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必背)

《古代文论》期末参考资料(必背)一、孔子的“兴观群怨”答案一:(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

《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

(2)这种说法是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3)“兴”从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就读者而言,是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

“观”从作者来说,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真实;从读者来说,是要通过作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

“群”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

“怨”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讽谕和男女之间的情怨。

(4)孔子此说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对后世批评家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答案二:《论语·阳货》记载道:“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后来知识学习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肯定。

他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诗歌的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

(2)“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作用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观世与观志是读诗的两个重要方面。

他要求文艺能比较具体、比较确切的反映现实的真实状况,体现了孔子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特特征。

(3)“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

《论语·集解》引孔安国云:“群居相切磋。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是“和而不流”。

《古代文论》复习

《古代文论》复习

《古代文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庄子的)“虚静”说“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

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钟嵘的)“滋味”说这是南朝梁代著名的诗评家钟嵘最早在《诗品序》里提出的说法。

他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

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他认为只有“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的作品,才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是“诗之至也”,也才是有“滋味”的作品。

复习《古代文论选段》知识点梳

复习《古代文论选段》知识点梳
探讨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艺理论 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以及古代 文论对当代文艺创作和批评的 启示和影响。
02 《古代文论
古代文论是指古代文学理论和批评的 总称,主要探讨古代文学的本质、特 点、发展规律以及文学创作和欣赏的 原则和方法。
特点
古代文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注重审美体验和感悟,强调文学的 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同时倡导文学 创作的自然和真实。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在运用古代文论指导现代文学创作和批评时,应结合现代文学的实际 状况和发展趋势,使理论指导更加贴近实际。
推动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
在运用古代文论指导现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过程中,应积极推动古代 文论的现代转化,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文学发展的需要。
05 练习题与案例分析
练习题
简答题
请简述《文心雕龙》中“ 文以载道”的观点,并举 例说明其在文学创作中的 体现。
古代文论主要是为了指导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 而现代文论则更注重对文学现象的理论阐述和学 科体系建设。
研究方法不同
古代文论主要采用感悟式、点评式的研究方法, 而现代文论则更注重实证性、系统性的研究方法 。
相互联系
尽管古代文论与现代文论在研究对象、方法和目 的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是对文学现象的研 究,都关注文学的本质、特征和功能等方面。因 此,在研究中可以相互借鉴和补充。
历史地位
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源头活水,为后世文学理论批评提供了丰富的思 想资源和理论支撑。
影响
古代文论对于文学创作和欣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和 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古代文论也是研究古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观念。

古代文论复习要点梳理

古代文论复习要点梳理

古代文论复习要点梳理先秦1、《尚书》诗言志2、儒家文学观孔子《论语》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文学的社会功用:兴观群怨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论雅乐与郑声孟子《孟子》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知言养气说荀子《乐论》“天行有常”的自然观对荀子文学思想的影响明道、言志、抒情相结合的文学观对文艺和政治关系的系统阐述3、道家文学观老子《道德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无乐之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虚静、物化、得意忘言的艺术创作论两汉1、司马迁文论对《离骚》的重要评论“发愤著书”说实录精神2、《毛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讽谏说六义说情志统一说3、扬雄文论对屈原作品的评价:“过以浮”“蹈云天”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辞赋观4、班固文论对屈原作品的评论对《诗经》及汉乐府诗的评论5、王充《论衡》对谶纬神学思想的批判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观6、王逸《楚辞章句》称《离骚》为“经”对屈原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魏晋南北期1、曹丕《典论论文》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文以气为主对文章价值的崇高评价: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对前人文学批评态度的意见:文人相轻,暗于自见2、陆机《文赋》文学创作中艺术构思的重要性各类文体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对文学创作中作品结构和布局方面的分析文学作品艺术美的五条标准:应、和、悲、雅、艳3、沈约《宋书谢灵运传》对晋宋以前文学发展进行了简单梳理,承认“变”的历史必然性、合理性4、刘勰《文心雕龙》对文学本质的看法:《原道》篇文学创作论:论文学创作的构思:《神思》篇论文学形象的艺术特征:《隐秀》篇论文学的风格:《体性》篇、《定势》篇、《才略》篇论文学作品的风骨美:《情采》篇、《风骨》篇论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总术》篇、《情采》篇、《附会》篇、《熔裁》篇文学文体论:《明诗》至《书记》共20篇,论述了共34种不同的文体文学发展论:通变文学批评论:六观(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宫商)5、钱嫌《诗品》以“直寻”为核心的文艺美学思想: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诗歌的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对历代五言诗人的评价:风、骚传统(体系)准确把握诗人创作特点,作出全面、公允的评价6、萧统《文选序》沉思瀚藻7、萧绎《金楼子立言》阐述自己关于“文”的认识古之学者有二,今之学者有四:儒、学、文、笔8、颜之推《颜氏家训》调和南北文风“理致”“气调”“天才”“兴会”看重作家的人品,讲究道德修养隋唐五代1、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风骨论兴寄论2、王昌龄诗论风格上:格律说意境上:“三境”“三格”说3、李白诗论自然清新的诗歌主张以“清算”为核心的诗歌艺术美理想4、股瑞诗论以“兴象”为中心的文艺思想:诗歌应当有风骨诗歌应具备“神来、气来、情来”之妙诗歌构思要新颖、奇特、巧妙,并且具备自然的声律之美5、杜甫诗论文学应当揭露当权统治者的弊政,描写百姓的疾苦,以达到民请命为目的诗歌艺术美理想是肯定清新秀丽,而又更重壮阔豪迈6、皎然诗论境中含情,情由境发诗歌“取境”有难、易之分诗境与禅境合一7、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文章之蕴境生于象外8、韩愈诗文论文以明道“气盛言宜”论为陈言之务去“不平则鸣”论9、柳宗元文论文有二道观批判地对待古文重视作家的自身修养10、白居易诗论诗歌创作要有为而作,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积极社会作用美刺观提倡“直笔”“实录”11、司空图诗论思与境偕韵味说四外说宋金元1、欧阳修诗文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诗穷而后工说诗歌意境理论2、苏轼诗文论论艺术创作中“知”与“能”的关系论艺术构思中“虚静”“物化”和“妙观逸想”论形象塑造的“随物赋形”和“传神”论“无法之法”论平淡的艺术意境3、黄庭坚诗文论肯定诗歌“刺世嫉邪”的怨刺作用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诗歌创作要有精博的学问为基础讲究严密的法度4、李清照《论词》勿“破碎”要有“铺叙”讲“故实”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5、吕本中诗论“活法”“悟入”6、张戒《岁寒堂诗话》意味说去词去意8、朱臬诗文论文道一体论诗志合一论三变说“兴”与“涵咏”9、严羽诗论论“别材”“别趣”论“妙悟”论“以盛唐为法”10、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主张写诗必须要有真情实感崇尚清新自然之美崇尚雄浑、刚健的风骨之美11、张炎《词源》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提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明代1、李梦阳诗论诗文之辨唐宋之辨2、谢榛诗论情、景体、志、气、韵四要素感兴3、王世贞诗文论诗文的核心是意:意的形成:自外而内,外界事物触发自内而外,作家感情借外物宣泄意的传达:法才气与格调相统一4、李贽文论童心说:天下之至文,未有出于童心焉者也以自然为美的创作思想:化工、传神5、袁宏道诗文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提倡文学创作的“真文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因时因事而“变”强调文学作品之“趣”讲究文学创作之“奇”求古人真诗清代1、金圣叹小说理论区分圣人作书与古人作书比较《史记》与《水浒传》重视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塑造2、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戒讽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审虚实词采第二: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重视戏剧的宾白语言:声务铿锵、语求肖似、词别繁减、字分南北、文贵洁净、意取尖新、少用方言、时防漏孔关于科浑语言的原则:戒淫亵、忌俗恶、重关系、贵自然戏剧的“格局”:非常重视开场、冲场,要求开场数语应“包括通篇”,而冲场则须“蕴酿全部”。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重点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重点

1.(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论述文学作品的作用时提出的:“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简言之,“兴”,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使之思想受到感发,激发人并使之精神兴奋,情感波动,从而获得审美享受;“观”,是指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政治得失、道德风尚状况和诗人的主观意图的作用;“群”,则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和谐人际关系,能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强调了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不良的社会政治现象。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对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传统的形成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2.(孔子的)“文质”说:《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3.(孟子的)“知人论世”说:“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知人,是要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有所了解;论世,是说对作家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说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定时代的产物,结合作者的生平来进行考察,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4.(孟子的)“养气”说: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提出了“养气”说。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知言”。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1.孟子提出了两种文学批评方法:“以意逆志”说和“知人论世”说。

2.《庄子·外物》篇说:“笙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笙;蹄者之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之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3.《毛诗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需“主文而谲谏”。

4.扬雄提出了“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观点。

5.汉代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

6.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诗赋欲丽”这一观点。

7.刘勰在《文心雕龙》提出“体性”这一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之间的关系8.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9.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是《文赋》。

10.陆机在《文赋》中论诗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

11.皎然最重要的诗论作品是《诗式》。

12.严羽《沧浪诗话》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13.明代后期的思想家李贽提出了“童心说”,主张文学表现真情。

14.针对明代复古派末流在创作上拘泥于古人格调,公安派打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旗帜。

15.李贽提出了“《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这一观点。

16.王夫之认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17.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运事”。

二、名词解释1.以意逆志: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此说也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

2.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以写真人真事为原则,即不虚假地对统治者歌功颂德,不隐讳他们的凶狠残暴的恶行,一切都照历史的实际情况真实地予以记录,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被成为"诗史",就说明了这一点。

3.(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继承了孔子之“诗可以怨”的说法,同时汲取屈原“发愤抒情”及《淮南子》“愤中形外”的精神之后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指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具有强烈的对现实的批评精神,它总结了古人创作的一条普遍规律,并对后世的文人和文学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

4.(钟荣)“滋味”说:钟嵘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之至也”。

钟嵘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审美范畴,从根本上把“滋味”与诗美李先念起来,从而为诗歌创作和理论发展作出了贡献。

钟嵘认为要创造出作品中深厚的滋味,关键在于如何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方法来写作,他将“兴”放在第一位。

5.点铁成金:是黄庭坚诗文理论的方法论,其一肯定了文化的自然传承以及向古人学习对于诗文创作的重要意义,其二,化用前人的诗句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使自己的诗句既有厚重的文化积蕴而又了无古人的痕迹,和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浑然一体,自然天成。

6.(严羽)“妙悟”说:“妙悟”本是佛教用语,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

所谓“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一指学诗与学禅途径是共同的,都在于“妙语”,二指诗与禅的道理是相同的,都通过“妙悟”来把握,前者是方法意义上的,后者是对象意义上的。

7.(李贽)童心说: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童心”,他所谓的“童心”即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

童心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作品成功与否的首要的价值标准。

只要有童心,“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三、简答题1.荀子的主要文论思想第一、对诗所言之“志”的新阐释。

“志”并不是一个具有确指的概念,而是泛指人的情感和意愿,是作诗或赋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第二、诗与“性”、“伪”的关系问题。

在荀子的思想系统中,凡人生而有之的东西即为“性”,凡人后天创造或习得的东西即为“伪”。

在他看来,诗歌与人之“性”与“伪”均有密切联系。

2.《毛诗序》的主要文论思想第一、确立了中国古代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

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起来,它一方面肯定了“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另一方面又强调了诗歌是“吟咏情性的”,“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第二、系统论述了文艺的社会作用。

特别提出诗自上而下教化作用的重要性。

在《毛诗序》作者看来,诗的教化作用主要表现在诗具有讽谏的意义,也表现在为统治者歌功颂德。

第三、总结了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

《毛诗序》全面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相对与风雅颂,《毛诗序》对赋比兴没有过多解释,因此后人对赋比兴的争议也颇多。

3.韩愈的“不平则鸣”的理论“不平则鸣”的理论,是对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观点的继承和发挥,它揭示了封建社会士人创作的一条重要的心理规律,为那些抒发不平,表现对现实的抗争的作品的产生和存在打出了理论旗帜。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到了著名的“不平则鸣”的主张,所谓“不平则鸣”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是指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

但他更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

后来在《荆潭唱和诗序》中又提到了这个观点。

4.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说“思与境偕”是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的:“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

”所谓“思与境偕”,意即情景交融。

作诗欲有深厚的艺术意蕴,就必须避免浅露直说,注重意境的营构,融情入景,以景寓情,使读者涵泳于情景水乳交融的艺术氛围之中而获得深长的美感享受。

司空图认为“思与境偕”诗的艺术的最高标准。

5.苏轼的创作论(1)文学创作的发生论。

苏轼的文学创作论极其丰富,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文学创作目的和作用的分析论述,其基本观点是提倡“须要有为而作”。

文学是人的情感的自由抒发,而创作主体的情感首先必须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感受。

提倡“有意而言”“有为而作”。

(2)艺术思维与艺术表现伦。

苏轼强调观察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出了“空静”的观察和思维方法,主张深入细致的体验社会和探索大自然的规律,并把这一切看作创作的首要条件,并强调了审美活动绝不能带有功利色彩。

此外,苏轼提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艺观,突出地强调文艺作品既要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般;又要有深刻的内涵,如诗之有味。

另外,苏轼还要求诗歌的形象必须具备传神的特点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作家在创作中要摆脱这种束缚。

(3)艺术风格论。

苏轼提倡多种艺术风格并举,各种不同甚至对立的风格可以相互结合,取长补短。

在理论上论述诗歌的风格,苏轼不偏不倚,公正通达的对待不同的艺术风格,并形成了自己豪放和平淡质朴的诗风。

6.叶燮的创作论(1)文学创作是主观因素与客观条件的结合,是“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然后合而为作者之文章,他认为,理、事、情是指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

内在的才、胆、识、力则总之为“志”。

中心意旨就是要确立一个具有艺术独创性的诗歌创作主体。

(2)“在我之四”中,识是判断力,包括知性的判断力和审美的判断力两个方面,具备了两方面的判断力,主体才具有独立性,不会跟随世人或是古人的脚步亦步亦趋。

才是审美表现力。

识与才是体用关系,识为体,才为用,内有识才能表现出才。

胆是主体的自信力,它也是建立在识的基础上的。

力是才所依赖的生理心理能量,体现在作品中是作品的生命力。

(3)在主体的四要素中,识处于核心地位。

这种以识为核心的主体乃是真正独立的、具有创造性的主体,而正是这个主体构成了诗歌艺术独创性的基础。

7.清代桐城派的文论(1)桐城派是清代最正统的散文流派,方苞、刘大櫆、姚鼐三人时序相接,同为安徽桐城人,人称“桐城三祖”,其中姚鼐为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其理论代表了桐城派的基本理论。

(2)主张写作过程中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相济”。

(3)重视文章构成中“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八要素。

(4)首创散文风格学上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姚鼐《复鲁絜非书》:“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阳阴刚柔之发也。

”姚鼐认为阳刚阴柔可以偏胜,但不可偏废,姚鼐本人更为推崇阳刚之美。

8.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说(1)所谓“不隔”,是指语言清新平易,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自然真切之美,不见人工雕琢之痕。

反之,“隔”则是指语言雕琢,用典深密,精工修饰而缺乏平淡自然之美。

(2)“不隔”的思想吸纳了西方重视艺术直觉作用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同时更是受到了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如钟嵘的“直寻”、司空图的“直致”、严羽的“妙悟”、王夫之的“现量”等理论观点的影响,并与之一脉相承。

四、材料分析题1.刘勰《文心雕龙》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P148 试分析这段话包含的文论思想。

(1)这篇文章是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

(2)这里指出了“神思”,亦即艺术思维活动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情状。

“神思”活动无远不到,无高不至,可以不受形骸之束缚,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无比广阔的范围和幅度,而且在整个“神思”活动过程中,文学家的思维活动始终都是和客观物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同时,这种“神思”活动又是和作家的感情之波澜起伏联系在一起的。

(3)“神与物游”作为创作主体的心(即“神”)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的融和统一,正是艺术构思活动的基本美学原则。

2.P160-P161 请分析以上论述的文学思想(1)钟嵘评诗,特别注重诗的情感,认为诗的本质就在于“吟咏情性”。

他指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即诗歌是为外物所感而自然产生并抒发的个性情感。

所以他在品评诗歌时极力反对那些“理过其辞”的作品。

(2)钟嵘的“吟咏性情”论是以传统的物感说为基础的。

就诗歌的性质而言,诗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

他认为,诗人情感的激发,有赖于客观外物的感召,客观外物一指自然物色,一指社会人事。

(3)钟嵘承陆机“缘情”之说,以个人的生活遭际与诗歌创作相联系,这就冲破了儒家思想的樊篱,大大地拓展了诗歌表现社会生活的领域,丰富和发展了诗歌创作的怨刺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