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学生版)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导学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导学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导学学案导学:烛之武退秦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重要性。

2. 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和历史意义。

3. 掌握《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对后来历史发展的启示和影响。

二、课前准备:1. 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基本情节。

2.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和提问。

三、学习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回忆起他们对《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并鼓励他们提出相关问题。

2. 学习:教师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解释该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武岔和荆轲生活在楚国。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赵国和楚国之间的关系、秦国的侵略以及武岔和荆轲的身份和任务。

3.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和历史意义。

例如,武岔出身贵族,为了国家的利益牺牲个人,表现出忠诚和勇敢;荆轲作为一名刺客,他的行为既有勇敢,又有一定的冒险精神。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演讲或小组讨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

4. 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对后来历史发展的启示和影响。

例如,该事件表明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利益纷争,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集思广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5. 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

鼓励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四、作业:要求学生以《烛之武退秦师》为题,撰写一个300字左右的读后感,包括对主要人物的评价、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启示和自己对该事件的思考。

五、板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人物形象和历史意义。

通过讨论和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和思考能力。

同时,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收获作为作业一部分,可以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讨论和课堂活动。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背景介绍《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励志故事中的一则佳话,讲述了烛之武面对强大的秦师,举烛为魏国出谋划策,最终巧妙地击败了秦师,保卫了魏国。

这个故事展现了一个智勇双全、机智过人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对于个人的毅力和智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故事内容公元前260年,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大将烛之武面对强大的秦师,深感自己力量的渺小。

烛之武决定寻找出奇制胜之策,他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秦国的阵地被一座高山环抱。

于是,烛之武回到大本营,开始研究如何利用山势来制敌。

经过多方考察,烛之武观察到秦师的辎重部队每天傍晚都会行进一段路程,而天黑之后,辎重部队将骑兵放在前面保护,步兵慢慢驶离,形成散兵线。

烛之武看到这个情景后,决定利用这个弱点进行进攻。

烛之武设计了一个计划,他派出骑兵袭击辎重部队并引诱秦师追击。

当秦师追击过来时,烛之武突然调转阵型,突袭秦师后方,同时放火烧断秦师与辎重部队的联系。

秦师的士气受到严重打击,士兵们纷纷溃退,最终被魏军击溃。

三、故事中的思考在《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值得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首先,烛之武在观察到秦师的弱点后,并没有草率地发动进攻,而是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设计了一个完备的计划。

这表明,面对困境时,我们应该冷静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而不是盲目行动。

其次,烛之武的计划巧妙地利用了敌人的弱点。

这再次提醒我们,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对方的破绽,并利用这个破绽来取得优势。

此外,烛之武面对强大的秦师始终坚持不懈,从未放弃。

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轻易退缩,而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四、故事中的启示《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教益。

首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胜过武力。

烛之武并非力大无穷,但是通过巧妙地利用环境和对敌人的观察,他成功地制敌制胜。

烛之武导学案(学生版)(草稿)

烛之武导学案(学生版)(草稿)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2、疏通字音,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知识3、熟练翻译全文4、掌握《左传》相关的文学常识5、学会钩玄提要的方法概述文章,疏通情节6、学习烛之武论辩的技巧7、学习叙事类文章制造波澜的叙事技巧自学: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①秦军氾( )南②失其所与,不知()③共( )其乏困④夜缒( )而出⑤秦伯说( ),与郑人盟⑥若不阙( )秦⑦使杞( )子、逢()孙戍之⑧邻之厚,君之薄()也。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①无能为也已()②共其乏困()③秦伯说,与郑人盟()④失其所与,不知()3、说明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古今义①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今义:)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④亦去之(古义:;今义:)4、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说明是何种活用,并解释含义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②越国以鄙远()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④夜缒而出()5、指出下列句子的特点①佚之狐言于郑伯()②晋军函陵()③夫晋,何厌之有?()④是寡人之过也()6、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词朝亡厌国戍夕危师及辞7、细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①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②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③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的?其中哪一点是关键?④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互学:1.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四字短语概括)第1段: 第2段:第3段:第4段:2.从上述概括中看出本文是围绕一个“退”字来写的,按情节分成为什么退?怎么退?退的结果?①为何退?②如何“退”?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退秦师。

他的说辞委婉曲折,内容丰富,可以分成几个层次?③“退”的结果?3.说辩艺术是本文的亮点,也为我们学生写作议论文提供宝贵的参考,分析烛之武运用的论辩方法。

4.烛之武从临危受命到智退秦师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什么形象呢?5.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展学:1. 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①②③2.“文似看山喜不平”,叙事类文章讲究情节的波澜起伏,试问本文中一波三折的情节设置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查学:1.重点实词解释:①贰(1)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其内任卿贰以上(3)贰则疑惑。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背景说明《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策略故事之一,讲述了秦朝将领白起率秦军进攻燕国时,燕国将领烛之武用智谋让秦军败退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崇尚智谋的精神,也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时,需要保持清醒头脑,才有可能赢得胜利。

二、课堂学习目标•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梗概。

•掌握烛之武用的智谋并能对其进行理解和分析。

•通过思考与讨论,发现并总结智谋对战争胜负的重要性。

三、学习过程1. 故事梗概秦国打算进攻燕国,于是派出了白起将军率领秦军前往。

燕国国王听到了消息后,派遣烛之武将军和其他将领迎战秦军。

烛之武将军设下了许多机关和陷阱,使得秦军在前进中遭遇重重困难与阻碍。

最终,在巧妙的策略下,燕军获得了最终胜利。

2. 智谋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胜利并非单靠人力和武力,更需要智谋的运用。

请分组讨论,对以下内容进行剖析:•烛之武将军怎样分析敌情和制定作战计划?•烛之武将军怎样在战场上运用机关和陷阱?•烛之武将军采取的这些策略为什么能够有效地对抗对手?3. 思考总结智谋在战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个明智的领导者只能凭借能力实现目标。

请回答以下问题:•智谋对于战争的胜利有多大的影响?•智谋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请列出一些实际生活例子。

四、作业与评估1. 作业要求请将你的分析和对策整理成一篇短文,讲述你对于《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思考。

2. 评估标准•能够对话题进行清晰的描述和分析。

•能够合理使用Markdown格式,文章排版简洁明了。

•能够提供恰当的论据,并连贯地组织一篇有逻辑性的论文。

五、扩展阅读1.钱锺书著《围城》2.司马贺著《三国演义》3.亦舒著《一个人的好天气》。

【导学案】必修1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导学案】必修1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四)内容:《必修1》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和《左传》等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知识,翻译重要的句子。

3.赏析本文精彩的语言艺术、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起伏跌宕的情节安排。

4.学习烛之武等人在国难当头之际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知识,翻译重要的句子。

难点:赏析本文精彩的语言艺术、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起伏跌宕的情节安排。

三、知识链接1.解文题烽火硝烟的战场,演绎了无数英雄豪杰的故事;风云变幻的外交场合,再现了谋臣辩士的机智与胆识。

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仅用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就不击自退,城下之围就不攻自破。

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之际,烛之武深明大义,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

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退兵。

2、识作者1.鲁之君子。

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2.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入周,观书于周史”,他根据鲁国和其他诸侯国的大量史料,以《春秋》为历史背景,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并参与编著了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国语》,成为中国历史学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3、知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

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烛之武退秦师》是汉朝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章节,讲述了烛之武敢死力战,以身殉国,使秦军无法攻克燕国的故事。

这篇章节可以让读者感受到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勇抗敌的精神,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深刻体味到战争的残酷和惨烈性质。

I、整体感知1.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是什么?答:秦国攻打燕国2.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答:采取奇袭战术,在燕军撤退后出现在秦军背后,火烧秦军辎重,导致秦军物资短缺,不得不撤回关中。

II、细节理解1.烛之武为什么不惧秦军?答:烛之武相信只要坚持战斗,秦军终会因粮草短缺而退兵。

2.为什么秦军会失败?答:烛之武采用奇袭战术,燃烧秦军的补给物资,使秦军部队物资短缺,不得不撤回关中。

III、深度思考1.烛之武做出了勇敢的选择,你又会在什么情况下做出勇敢的选择?答:此题回答比较因人而异,可能出现的答案是:在危险的情况下冲锋,挺身而出捍卫正义,面对错误的事情直言不讳等等。

2.国家在战争时需要人民团结一致,你认为学习这些历史是什么意义?答:学习这些历史,可以加深人们对国家历史的理解,进而加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对于保持团结和推进各项事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IV、课堂运用针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可以激励学生们善于思考,在读史中感受到历史的价值,知道做出正确的选择,勇敢于面对挑战,不断探寻自我。

同时,可以开展“诵读烛之武退秦师”、“制作烛之武故事板报”等有趣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这一段历史,掌握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以时代为背景,更好地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学习关于烛之武的历史,我们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国家团结的重要性。

烛之武虽然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他凭借勇敢和智慧,成功燃烧了秦军的后勤补给,从而导致了秦军在关中的失败。

他的故事激励我们面对挑战时不要退缩,勇于挑战,做出正确的选择。

烛之武退秦师学生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生导学案

【教学目标】1、扎实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5、激情投入,全力以赴学习,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重点:1、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2、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难点: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法指导】1、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2、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

3、完成预习案题目,所有题目书面完成。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课前预习【课前导学】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夜缒而出()共其乏困()许君焦瑕()若不阙秦()秦伯说()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微夫人之力()2、文言文中,许多句子会省略主语,因此阅读时需依上下文意判断。

请在括号中写出主语:(1)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 君)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 烛之武)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 烛之武 ) 许之。

夜缒而出。

(3)( 烛之武) 见秦伯,曰:“...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晋君)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4)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戍之,( 秦军 ) 乃还。

课堂探究一、研读文章,探究问题1.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的情节。

开端(第1段):秦晋围郑发展(第2段):临危受命高潮(第3段):智退秦师结局(第4段):晋师撤离【课堂导读】一、课文解读。

1、研读第一段,完成下面问题。

⑴词句梳理。

重点词解释: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且贰于楚也:名做动有二心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名做动驻军(补充:亮帅诸军攻祁山,军:军队,名词;万人为一军,军:军队编制单位。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完美版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完美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江苏省棠张高级中学tzzxzw2007一、学习目标l、通过本文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左传》的叙事艺术和语言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学习重难点l、理解并概括烛之武、秦伯、郑伯、晋文公的性格。

2、理解“贰、军、辞、鄙、济、阙”等词语的含义,归纳“军、师、舍、辞、微、鄙”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模块一、情景引读以成语“秦晋之好’:导入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用“秦晋之好”指和美的婚姻。

而事实上的秦晋之好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美满的爱情.那是一种政治婚姻,与两国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故而可以说春秋时代各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所以有一句话说“春秋无义战”。

礼义、信用、道德都被权欲、利益扭曲的不像样子。

国与国之间,今朝还交会订盟,‘握手言欢.明朝就事兵戎相见。

春秋时代又像一盘大棋,今天你杀过来,明天我杀去.而且军事的攻击又总是和外交的纵横捭阖密切结台的。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这样一个充满春秋色彩的小故事——《烛之武退秦师》。

走近作者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三十年》。

《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于修辞的史学著作,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是以《春秋》记事为纲的编年体史节,相传,孔子作《春秋》,左丘明为之作传。

因此,《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记事比《春秋》详细具体,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述了春秋各国内政、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公羊传》《谷粱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比较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学生版)
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第周
【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积累并学会运用有关“烛之武”的写作素材。

5、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前导学】
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夜缒.而出()
共.其乏困()许君焦、瑕.()若不阙.秦()
秦伯说.()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微夫.人之力()
2、文言文中,许多句子会省略主语,因此阅读时需依上下文意判断。

请在括号中写出主语:(1)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 )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 )许之。

夜缒而出。

(3) ( )见秦伯,曰:“……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
版焉……。


(4)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戍之,( )乃还。

3、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的情节。

4、本文在展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
【课堂导读】
一、课文解读。

1、研读第一段,完成下面问题。

⑴词句梳理。

重点词解释:
烛之武退.秦师: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以.其无礼于晋
翻译句子,指出句子特点:
以其无礼于晋晋军函陵
⑵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
⑶交代围郑的原因和驻军位置有何作用?
2、研读第二段,完成下面问题。

⑴词句梳理。

重点词解释: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尤不如人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子亦有不利焉.
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翻译句子,指出句子特点:
是寡人之过也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⑵佚之狐为什么对烛之武劝退秦师这么有把握?这对刻画烛之武形象有何作用?
⑶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
⑷分析郑伯形象。

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第周
【课堂导读】
一、课文解读。

3、研读第三段,完成下面问题。

⑴词句梳理。

重点词解释:
夜缒.而.出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行李
..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既.东封
..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夫晋,何厌之有?
秦伯说,与郑人盟
翻译句子,指出句子特点:
何厌之有
⑵“夜缒而出”说明什么?
⑶请你从烛之武劝谏秦穆公退兵的对话中,找出对应下列论点之说词,用自己语言简洁分析。

你认为最关键的是哪一点?
①析以利害(就地理位置说):
②动以所欲(就舍郑之利说):
③挑起宿怨(就历史教训说):
④警以后患(就晋之野心说):
4、研读第四段,完成下面问题。

⑴词句梳理。

重点词解释:
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失其所与.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失其所与不知.
⑵晋文公最后以哪三条理由退兵?你认为哪点最重要?
⑶秦军退,如果你是晋侯,你会听从子犯意见攻打郑国吗?
二、拓展探究
1、秦晋联盟,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怎样说服秦伯,从而力挽狂澜的?属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
2、如果我们要说服一个人,应注意哪些方面?
3、烛之武从临危受命到智退秦师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什么形象呢?回忆一下你学过的课文和了解的知识,还能想到哪些与他有共性的人和故事?
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第周
【课后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 .秦军氾.南(s ì) 夜缒.而出(zhu ì) 佚.之狐(y ì) B .共.其乏困(ɡòn ɡ) 若不阙.秦(qu ē) 许君焦、瑕.(xi á) C .秦伯说.(yu è) 杞.子(q ǐ) 杨孙戍.之(sh ù) D .逢.孙(f én ɡ) 微夫.人之力(f ú) 失其所与,不知.
(zh ì) 2.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 B .焉用亡郑以陪邻 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 .以乱易整,不武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且贰.于楚(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把……当做边邑) B .晋军.函陵(驻扎)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 .行李..之往来(使者) 朝济.
而夕设版焉(渡河) D .秦伯说.(言,道) 又欲肆.
其西封(扩张) 4.下列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 .何厌之有
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 .以其无礼于晋 二、文本阅读。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完成5~8题。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军队 B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 .朝济而夕设版.焉 版:筑土墙用的夹版 D .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盟誓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越国以.鄙远②焉用亡郑以.
陪邻 B.
⎩⎪⎨⎪⎧
①郑既.知亡矣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
①且.贰于楚也②且.
君尝为晋君赐矣 D.⎩⎪⎨
⎪⎧
①无能为.
也已②且君尝为.
晋君赐矣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 .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

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 .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

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8.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