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原则对寻路设计的作用及寻路步骤分析
格式塔在设计中的运用

1 引言在视觉过程中,人的眼和脑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一直是心理学家重点研究的对象。
平面设计作为一种有意识的视觉表现形式,也是一种视觉语言。
可以说,视知觉是心理学和平面设计学共同的研究对象。
对于平面设计师而言,应该注重从视知觉的特征中去寻找平面设计的突破口,利用视知觉的原理去指导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师通过了解视知觉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通过对其深入理解和把握,将这样的理念运用到平面设计过程,可以使设计的作品更加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从而使人产生对设计作品的感悟和共鸣。
格式塔心理学从视觉感知的角度研究了人在接受视觉信息时所经历的过程,是研究和处理视知觉的重要科学理论。
将格式塔心理学这一科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于平面设计中,将使平面设计更符合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有利于平面设计学的发展。
2 格式塔心理学概述格式塔心理学于1912 年发端于德国,又称“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1]。
虽然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感知觉问题,但其基本理论原则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
从内容上看,格式塔心理学视知觉原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2]:第一,感觉和知觉。
虽然感觉和知觉是最简单和最常见的心理现象,但感觉和知觉在人类的日常心理活动中地位却相当重要,一直都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人类的感觉是最简单而又最为常见、最为基本的心理过程,感觉在人类的各种生理和心理活动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可以说,感觉是人类知识的源泉。
从心理学的角度定义知觉,知觉是指人类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状况整体的反映。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在人类大脑中,各种具体事物印象的产生总是由各种感觉进行综合而形成的。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论断之一就是“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第二,视知觉。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视觉不仅仅是一种观看活动,更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
视知觉作为一种积极的活动,它具有一切思维的能力,通过视知觉活动,能够把对象加以简化、组合、抽象以及分离等处理。
格式塔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格式塔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视觉导向。
人们通常会自然地将视线引向醒目的和有引导作用的元素。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视觉导向原则,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导到设计师选择的特定景观元素上。
在公园中,可以通过布置大型雕塑、水景或彩色植物等醒目的元素来吸引人们的注意。
这些元素可以被放置在地形上的突出位置,或者通过呈现鲜明的色彩和形状来突出显示。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另一个原则是对比与对比度。
人们更容易注意到对比度较高的元素。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对比度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和创造视觉冲击。
在植物布置中,可以将色调明亮、颜色饱和度高的植物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还可以通过在风景中设置明亮的颜色或纹理来吸引人们的注意。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重复和节奏。
人们往往更容易注意到重复和节奏的模式。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重复和节奏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和交流设计的主题。
在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可以使用相似的植物或人工结构来形成重复和节奏的效果。
可以通过改变植物的布局、高度或颜色来创造出视觉上的重复和节奏。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一个原则是对称与平衡。
人们往往更容易对称和平衡的形式产生亲近感和喜爱。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对称和平衡来创造和谐和统一的效果。
在公园的设计中,可以通过在中心位置设置对称的景观元素,如喷泉或花坛,来创造出对称和平衡的效果。
可以通过植物的分布和形状来创造平衡的视觉效果。
格式塔心理学可以为景观设计提供宝贵的参考。
视觉导向、对比与对比度、重复与节奏以及对称与平衡等原则都可以在景观设计中应用。
通过运用这些原则,可以吸引和引导人们的注意力,提升景观的美感和功能性。
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可以考虑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以创造出令人愉悦和吸引人的户外空间。
格式塔原理的应用

格式塔原理的应用什么是格式塔原理格式塔原理(The Gestalt Principles)是心理学中的一个理论,用于解释人类感知和视觉认知的方式。
该理论指出,人类在感知和理解世界时候倾向于将元素组织成整体,并通过一些特定的原则进行组合。
这些原则包括相似性、接近性、连续性、闭合性、对称性等。
格式塔原理被广泛应用于设计、艺术、广告等领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感知和认知的方式,从而更好地进行信息传达和沟通。
格式塔原理的应用1. 相似性原则相似性原则指出,人类会倾向于将相似的元素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在设计和排版中,可以利用相似性原则来搭建层次结构,强调相关内容之间的关联性。
例如,如果在一个列表中,有一组带有相同颜色的项目,可以将它们放置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关的子组。
2. 接近性原则接近性原则指出,人类会倾向于将距离较近的元素视为一个整体。
在设计中,可以利用接近性原则来构建视觉组织。
例如,在一组按钮中,如果有几个按钮的距离很近,可以将它们视为一组相关的操作。
3. 连续性原则连续性原则指出,人类倾向于将连续的元素视为一个整体。
在设计中,可以利用连续性原则来引导用户的视觉流动,并强调相关内容之间的连贯性。
例如,在一个图片轮播中,可以通过连续的排列和动画效果来形成连贯的视觉体验。
4. 闭合性原则闭合性原则指出,人类喜欢将不完整的形状视为完整的整体。
在设计中,可以利用闭合性原则来创建视觉平衡和完整性。
例如,在一个图标设计中,可以通过将一些有关联的形状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闭合的整体。
5. 对称性原则对称性原则指出,人类倾向于将对称的元素视为一组相关的整体。
在设计中,可以利用对称性原则来创建视觉平衡和和谐感。
例如,网页设计中常用的对称布局可以帮助用户快速找到相关内容。
结论格式塔原理是心理学中一项重要的理论,对于设计和视觉传达具有重要意义。
在设计中,通过应用相似性、接近性、连续性、闭合性和对称性原则,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感知信息,提高用户体验。
格式塔的八大原则及举例

格式塔的八大原则及举例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格式塔的八大原则,这可是设计和心理学的一个宝藏知识点,简直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你可能会想,“格式塔”听起来像是个高大上的词,其实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人脑处理视觉信息的一种方式。
听起来不错吧?好,咱们就从这八大原则说起,让我们一起轻松走进这个有趣的世界!1. 接近性原则首先,我们来聊聊“接近性原则”。
想象一下,你在超市里,看到了几个苹果,哎呀,它们都挤在一起,像是朋友们在开派对。
我们的大脑会自然把这些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因为它们距离很近。
其实,这个原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你在聚会上,看到一群人在聊天,你会本能地觉得他们是一个小团队,而不是一群毫无关系的人。
咱们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就是这个道理呀!1.1 举例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想想那些网页设计,有时候信息会分散得七零八落,但是如果把相关内容放得近一点,用户就会更容易理解,咱们的脑袋瓜也能轻松消化。
嘿,设计师们就是利用这个原则,来让用户更友好地浏览网站,真是一箭双雕啊!2. 相似性原则接下来是“相似性原则”。
这个原则很简单,咱们的大脑喜欢把相似的东西放到一起。
比如,你看一群穿着相同T恤的人,瞬间就会觉得,他们像是一支队伍,而不是一群路人甲、路人乙。
生活中你可能见过这样的情形,某个活动的参与者都穿着统一的服装,瞬间就拉近了彼此的关系,团队感爆棚!2.1 举例在广告中,这个原则也经常被用到。
你看到一组产品,它们的颜色、形状都差不多,嘿,你就会觉得它们是属于同一个品牌。
这样一来,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就会提升,毕竟“群体的力量”可不是盖的嘛!3. 连续性原则然后是“连续性原则”。
人脑喜欢看到一种流畅的线条,就像你在街上看到一条美丽的小路,它会引导你朝着某个方向走。
这种连续的视觉体验,让我们在理解信息时变得更加轻松。
想象一下,看到一条优雅的曲线,我们就会自然地跟随它的走势,而不是忽视它。
3.1 举例例如,很多logo设计都是运用了这个原则,让整个视觉效果更加和谐。
格式塔七大原则

格式塔七大原则
格式塔七大原则是由瑞士设计师穆罕默德·索雷尔于20世纪初期提出的,被认为是现代设计最基础的理论之一。
这七大原则是: 1. 对齐原则:将设计中的元素对齐,使其看起来更加整齐、有条理和有组织。
2. 重复原则:在设计中重复某些元素,使设计更加统一和一致。
3. 色彩原则:使用适当的色彩方案,使设计更加吸引人,更具有视觉冲击力。
4. 对比原则:将不同的元素放在一起,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5. 空间原则:合理利用空间,使设计更加舒适和易于理解。
6. 接近性原则:将相关的元素放在一起,以便用户更加容易理解,并在设计中创造一个逻辑结构。
7. 简洁原则:在设计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元素,使设计更加简洁明了。
以上七个原则是设计师在进行任何设计项目时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
无论是网页设计、印刷设计还是产品设计,这些原则都是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 1 -。
格式塔

格式塔视觉原理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诸多与设计有关的课程中都将其列为必学的科目,网络上关于格式塔视觉原理的文章和讨论也非常多,本文将图文并茂的讲述其原理、应用形式提供给平面设计师和网页视觉设计师一定的参考。
注:本文中的部分图片资料由视觉机构提供,请在转载时务必说明有关著作权归属。
格式塔的基本理论不要以为格式塔是一座建筑物,也不要认为它是什么国外著名人物的名字;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意思就是“模式、形状、形式”。
格式塔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派,基于这个学派的格式塔视觉原理还有一个小名:完形心理学。
最基本的格式塔:在上图中并不存在三角形,然而由于视觉系统不断的实行完形计算,让人们的视觉认为“存在一个完整的三角形”核心理论冠冕堂皇的解释:不是用主观要领把原本存在的碎片结合起来的内容的总和,或主观随意决定的结构。
它们不单纯是盲目地相加起来的、基本上是散乱的难于处理的元素般的“形质”,也不仅仅是附加于已经存在的资料之上的形式的东西。
相反,这里要研究的是整体,是具有特殊的内在规律的完整的历程,所考虑的是有具体的整体原则的结构……总结成三句话:人们总是先看到整体,然后再去关注局部;人们对事物的整体感受不等于局部感受的加法;视觉系统总是在不断的试图在感官上将图形闭合;格式塔学派断言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多个不有关联的整体单位。
这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不同与相似,以及它们之间的有关位置。
格式塔中的视觉联系在一个格式塔中,通常存在以下视觉联系:和谐 Harmony变化 Changes冲突 Conflict混乱 Confusion下面我们分别举例描述。
和谐 Harmony 的来源组成整体的每个局部,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趋近一致,并且排列有序,这时产生整体视觉感官就是“和谐”。
和谐来自所有局部的感官接近变化 Changes 的来源在“和谐”的基础上,局部产生了形状、大小、颜色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没有改动所有局部的同一性质,这就是“变化”。
格式塔 简单原则

格式塔简单原则什么是格式塔简单原则格式塔简单原则是指在设计和排版中遵循简洁明了、一致性和可预测性的原则。
它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信息,提升信息的传递效果和用户体验。
简洁明了1.1 清晰的标题清晰的标题是信息传递的第一步。
在设计中,使用简洁明了的标题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主要内容。
例如,在报纸上使用大字体的标题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通过副标题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1.2 简明扼要的文字在文章中,采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可以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
避免使用冗长的句子和复杂的词汇,以及不必要的修饰词。
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传递信息,并通过段落的分割来使内容更易于理解。
1.3 强调重点信息在设计中,通过使用不同的字体、颜色、大小和排版方式来强调重点信息。
在文章中,可以使用斜体、粗体或下划线来突出重点。
这样,读者可以更快地了解文章的重要信息。
一致性2.1 布局的一致性在设计和排版中,保持布局的一致性可以使信息更易于阅读和理解。
例如,在报纸上,每个版面的排版布局都是相似的,这种一致性使读者可以更快地找到所需信息。
2.2 字体的一致性在设计中,保持字体的一致性可以使整个设计更加统一和协调。
选择一种适合设计主题的字体,并在整个设计中始终使用该字体。
这样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
2.3 颜色的一致性在设计中,使用一致的颜色方案可以提高设计的视觉效果。
选择一组相似的颜色,并在整个设计中使用这些颜色。
这样可以使设计更加统一、协调且易于阅读。
可预测性3.1 一致的导航在设计网页或应用程序时,保持导航的一致性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界面。
例如,在网页的顶部或侧边栏放置导航菜单,并在所有页面中保持一致。
这样用户就能够轻松地浏览和访问各个页面。
3.2 明确的按钮和链接在界面设计中,按钮和链接的功能应该明确且容易理解。
使用直观的图标和标签,使用户能够准确地预测它们将执行什么操作。
这样用户就能够更顺利地完成任务。
3.3 清晰的反馈在用户界面中,提供清晰的反馈可以帮助用户了解他们的行为是否成功。
格式塔原则对寻路设计的作用及寻路步骤分析_图文(精)

建筑学报1格式塔规律在空间认知中的作用 1. 1基于空间认知基础的空间分类标准“认知”简单的叙述就是知识的获得和使用” 。
[1]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不外乎两个方面 :外在表象和内在本质, 外在表象为认知者提供了信息刺激,内在本质则为认知者提供了可以再次利用的基模。
1空间的形式是其展现给使用者的外在表象,而其形式的组织原则则是一种内在本质。
我们按照空间形式或空间形式的组织原则这两个变量是否符合格式塔规律,将空间进行分类:当两个变量其中之一或两者都符合格式塔规律时, 我们称这样的空间为“格式塔型” 空间;当两个变量均不符合格式塔规律时,我们称之为“非格式塔型”空间。
1. 2空间认知与寻路的关系分析在实际的寻路过程中,寻路者对某空间具有完整的空间认知,并不一定可以寻路成功。
完整的空间认知不是寻路成功的充分条件。
此时寻路失败的原因往往是由于空间缺乏“识别性” ,寻路者可能无法确定认知中的位置究竟位于该空间的哪一个区域中。
识别性(L e g i bi l i t y 是理解空间形式及其所依照的逻辑关系的重要条件。
识别性透过以下因素表达出来:空间差异程度、入口的可视程度、标识的使用以及空间布局的复杂性。
[2]相对的,即使在陌生的环境中, 寻路者也可以借助向别人询问、看地图、看标识等种种方式来完成寻路。
使用者在经过了多次寻路成功之后,才逐渐对陌生环境熟悉起来,并逐渐形成完整的认知地图。
因此, 完整的空间认知也不是寻路成功的必要条件。
但“相对于熟悉的环境, 在陌生环境中更容易迷路” 却是公认的事实。
熟悉环境与陌生环境对于寻路者来说, 区别在于 :空间认知程度上的不同。
熟悉环境的认知程度高,陌生环境的认知程度低。
面对寻路问题, 我们研究空间认知的必要性在于 :在其它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形下,认知程度高的格式塔原则对寻路设计的作用及寻路步骤分析牛力徐磊青汤众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收稿日期:2006-09-05摘要 /提出“格式塔型” 空间的定义, 指出:格式塔型空间易于空间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1设计研究REsEARcHEsINDEslGN
1实验三地图(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扶梯.阿拉伯数字表示电梯,绿色方块表示出发点.黄色方块表示目的地2双号组路径选择柱状图
3单号组路径选择柱状图4总路径选择柱状图5决策明确情况柱状图
型空间时的认知状况。
面对新的格式塔型空间,人们头脑中与之对应的信息是整体性高的“结构性知识”,使用者所要做的仅仅是一次提取资料的过程——就好像查找出书架上的书本;或者是一次提取资料并进行补充和改进的过程——就好像找出书本后再进行一些修正。
因此,形成格式塔型空间的认知过程所要处理的信息量就小得多,也容易得多。
相对而言,形成非格式塔型空间的认知过程,就好像重新去写一本书,其信息的组织过程要琐碎的多,因此也更为困难。
何况要解决寻路问题,并不需要形成完整的空间认知,只要能够辨识空间并做出正确的决策就足以解决问题。
使用者不需要清楚的记住该空间的每个细节,只需要再次看到这个空间时能够辨识,并正确决策就可以完成寻路。
由于格式塔型信息所对应的结构性知识已被提炼和概括——这一过程就好似将繁琐的细节略去,仅留下简单的数学公式,因此,人们对这类信息的获取和储备过程都会得到简化;并且,这类整理后的信息也具有更广阔的适用范围,
建筑学报20025^RcMTEc"ML能够更方便的形成有用的生活经验,积极
作用于今后的寻路过程。
格式塔型空间有利于人们形成结构性
知识,更容易形成空间认知,也为寻路问题
的良好解决打下了基础。
设计师要设计认
知良好的空间,也可以从“完形”角度出发
解决问题:设计过程的“完形”是指赋予空
间以规律化的组织原则,而设计结果的“完
形”是指赋予空间以规律化的形式。
2寻路行为步骤的分析
基于理论分析,我们找出了易于形成
认知的空间类型;从实际角度出发,我们还
需分析人们在真实环境中的寻路步骤,从
中了解人们寻路行为的规律,从而进一步
指导设计过程。
2.1三个现场实验中被试寻路策略之规律
研究
首先,我们用3个现场实验发掘人们在
日常寻路过程中行为模式的一些规律性。
2)
实验一,实验地点:上海市浦东正大广
场(为室内建筑);实验要求:从正入口出
发,寻找必胜客餐厅。
限制条件:不能够询
90
问他人,不能够乘垂直电梯。
在8名被试完
成寻路任务后,我们对其进行了问卷及口
头调查,结果发现,所有的被试都在明确寻
路目标点之后,首先将必胜客餐厅归类于
饮食区域,然后将寻路任务划分为先找到
饮食区,再找到必胜客两个基本步骤。
8名
被试,无一例外。
实验二,实验地点:上海火车站南广场
(该广场是室外广场);实验要求:从南广场
区域边沿的公交车站出发,寻找轨道交通3
号线的售票点,限制条件:不能够询问他
人。
在寻路任务完成后,我们同样对7名被
试进行了问卷及口头调查,其中寻路任务
完成较顺利的6名被试共同认为:他们首先
将轨道交通3号线归类于轨道交通类交通
工具,认为该类交通工具通常位于地下层,
而且在地下层中会有换乘的较为详细的标
识指示,因此首先都选择下到地下一层,然
后再继续寻找目标点。
唯一一名寻路不顺
利的被试则回忆说:自己是将轨道交通3号
线误理解为隧道3线,因此才一直在地面上
寻找的。
实验三,实验地点:上海市浦东正大广
场(为室内建筑);实验步骤:将被试带到三
楼的指定地点,给他们指明目的地“ESprit
专卖店”的方向和所在楼层。
出发点保证被
试可以同时看到主要水平通道和主要垂直
扶梯。
实验标准用语为:“请看这个方向,前
方你可以看到一家肯德基,肯德基在5楼,
在肯德基的正下方位置,2楼处有一家Es—
prit专卖店,你现在看不到,但是我们可以
肯定地告诉你它就在肯德基的正下方,在2
楼。
我们现在让你出发去找这家店铺,我们
现在位置在3楼。
请你先仔细观察一圈周围
的环境,然后再出发。
”具体实验中关键点
参见图1。
实验要求每名研究人员跟踪一名
被试,记录下他所走过的路径。
所有可能的
路径在实验开始前已经被详细调查过,具
体有以下几条:
a)首先走垂直交通(先走A扶梯或1号
电梯,再水平移动接近目的地)。
b)先从水平方向上接近目标点,过程
中下扶梯(先水平移动,过程中下B扶梯)。
c)先从水平方向上接近目标点,至道
路尽端才走垂直交通(先水平移动到最接近
目标点的位置,再乘C扶梯或乘2号电梯)。
寻路决策分析:选择a路径表示被试者
先在垂直方向上接近目的地,然后再水平
接近;选择b路径表示被试者先在水平方向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格式塔原则对寻路设计的作用及寻路步骤分析
作者:牛力, 徐磊青, 汤众, Niu Li, Xu Leiqing, Tang Zhong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刊名:
建筑学报
英文刊名:ARCHITECTURAL JOURNAL
年,卷(期):2007(5)
被引用次数:1次
1.实验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内容,名称为复杂环境中的空间认知模式--基于空间组织的防灾设计策略研究.实验时间:2006年5月至2006年12月;实验指导老师:徐磊青,汤众;实验研究人员:牛力、甄怡、黄波、张祯、张佳等;实验目的:研究人们在非紧急情况下的寻路行为.实验一和实验二属于我们正式实验前的预实验,被试数量较少,但已经反映了一些问题;实验三则是其中一个正式实验,被试数量为46人
2.基模是一种行动的组织或结构,利用重复作用,可以类化或迁移于类似的环境.例如:婴儿抓取玩具的动作
3.Arthur P;Passini R Wayfinding:people,signs,and architecture 1992
4.Mark D M Human Factors i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1993
5.Weisman J Evaluating architectural legibility-wayfinding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81
6.林静怡中学生空间认知能力之研究--以认知图路网结构分析 2003
1.罗秋菊.梁仲怡大型展览中心标识系统的现状及其对寻路的影响——以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为例[期刊论文]-旅游论坛 2010(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zxb20070502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