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科学》三年级下册

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用纸巾包住土壤,用手使劲握一握,纸巾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2、将硬土块放入水中,会看到有气泡从土块中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3、用玻璃棒搅拌放入土块的水,然后静置;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上层颗粒细的物质是黏土,下层颗粒粗的是沙子,水面漂浮的细小物质是腐殖质;4、把土块放在火上烧一烧,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5、土壤由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等物质构成;6、土壤按照颗粒大小可以分为沙土、壤土、黏土三类;7、土壤中渗水性能最强的是沙土;8、比较沙土和黏土的方法有:1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黏土颜色深;2用手捻一捻:沙土颗粒硬,黏土细腻;3和点水握一握:黏土能握成团,沙土握不成团;9、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10、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11、山上的表层土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造成土壤贫瘠;有的地区通过修筑梯田,来防止水土的流失和保持土壤的肥力;12、、贫瘠的土壤还可以通过种植绿肥、收集落叶、粪便沤肥的方法增加腐殖质来加以改良;13、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14、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15、土壤的贡献有:为植物提供了养分、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16、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17、人类破坏土壤的活动有:喷洒农药、抛撒垃圾、开山毁林、开窑烧砖、乱丢废旧电池等;18、保护家乡土壤的方法有:不乱喷洒农药、积极回收垃圾、植树造林、环保宣传、保护蚯蚓等;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1、果实一般都有果皮和种子;2、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种子才能萌发;3、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有:1利用风力:如蒲公英、挪威枫;2利用水力:如椰子、莲蓬;3利用弹力:如豆类的种子;4利用动物:如浆果、刺果等;4、根可以分为直根和须根;胡萝卜的根是一种特殊的直根;5、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养料的作用;6、牵牛花的茎是缠绕茎、杉树的茎是直立茎、爬山虎的茎是攀缘茎、西瓜的茎是匍匐茎;7、茎承担着运输的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养料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又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给植物的其他部分;8、叶子都是由叶柄和叶片两部分构成,叶片上有叶脉;9、不同植物的叶子,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是不同的;10、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食物”;11、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是靠绿叶制造的;12、植物总是向着阳光生长,说明植物具有向光性;13、观察解剖油菜花时要按照由外向里的顺序;14、花的构造有:萼片、花瓣、雄蕊、雌蕊;15、花的各部分构造具有不同的功能;萼片:保护未开的花;花瓣:吸引昆虫;雄蕊:制造花粉;雌蕊:接受花粉;16、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17、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这一过程就叫做传粉;传粉后植物就有可能结出果实;18、植物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粉,常见的是借助昆虫和风力;19、依靠昆虫传粉的花叫虫媒花,如油菜花、桃花等;20、依靠风力传粉的花叫风媒花,如玉米、水稻的花等;21、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的传粉不足,人们常常还会进行人工辅助授粉;22一株完整的开花植物一般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23、我们吃的食物属于植物的哪部分:甘薯——根、胡萝卜———根、马铃薯土豆—茎、西红柿—果实、花生—种子、24、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提供食物、药材、饮料、纺织材料、家具、燃料、建筑材料……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1、像石头、橡皮、玻璃、塑料、丝巾、大树、螺帽等形态的物体是固体;2、固体的共同性质是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会流动;3、面糊、牙膏是水与固体的混合,不能说它们既是固体又是液体;4、固体与固体可以混合,也可以分离;5、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改变;6、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7、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有:木块、塑料、泡沫板、铅笔、火柴盒、苹果、树叶、香油等; 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有:橡皮泥、玻璃球、卵石、硬币、铁钉、土豆、一瓶饮料、蜂蜜等;8、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一小截蜡烛和一整支蜡烛放在水里,都会浮在水面;9、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10、在水中能溶解的固体有食盐、白糖、味精等;11、在水中不能溶解的固体有面粉、沙子等;12、固体与液体分离的方法有三种:过滤米与水的分离、沉淀泥沙与水的分离、蒸发水与盐的分离;13、像水、油、醋、酒精、牛奶、果汁、洗发剂、钢笔水等形态的物体是液体;14、液体的共同性质是都没有固定的形状,都会流动,都有表面张力;15、不同液体在透明度、颜色、气味、味道、轻重、粘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是不同的;16、比较液体性质的方法有:眼看、鼻闻、舌尝、比轻重、比流动的快慢、比露珠的形状等;17、按同体积的液体由重到轻的顺序排列:蜂蜜、牛奶、水、油;18、按流动由快到慢的顺序排列:水、油、牛奶、蜂蜜;19、液体在水中存在沉浮现象,液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倒液体的顺序无关;20、同体积的热水比冷水轻,热水会浮在冷水上;21、液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22、在水中能溶解的液体有蜂蜜、牛奶、醋;在水中不能溶解的液体有油;23、不同液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改变;24、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25、在渔网上面拴泡沫塑料等轻的物体,下面拴铁块等重的物体,可让渔网立起来;第四单元关心天气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1、我们可以从气温、降水量、风向、风力、湿度、云量等方面来描述天气;2、150年前,人们预报天气靠观察周围的环境来进行;3、现在了解天气预报的途径有:看电视、打电话、上网查、听广播、看报纸、手机短信、问老师家长等;4、认识天气符号表示的天气:晴、阴、多云、雨、风、雪等;5、能预报天气的谚语有:蜻蜓低飞要下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6、用来测气温的温度表又叫寒暑表;7、学会温度的读法和写法:37摄氏度写作37℃0摄氏度写作0℃零下5摄氏度写作—5℃4℃读作4摄氏度12℃读作12摄氏度35℃读作35摄氏度8、同一时刻在不同的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9、同一时刻在学校内测得的温度从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阳光下—背阴处—教室;10、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最高时并不在中午12点,而是午后2点左右;11、世界各地百叶箱的放置高度是相同的,都在离地1.5米的空旷草坪上;12、测量雨量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雨量的大小用毫米做单位;13、测雨量前,要把水加到“0”刻度;14、雨量器的大小、形状不同,测得的结果是相同的;15、天气预报中雨量的等级划分标准是:24小时内降雨量在0.1—10毫米之间的是小雨;10—25毫米之间的是中雨;25——50毫米之间的是大雨;50——100毫米之间的是暴雨;100——200毫米之间的是大暴雨;超过200毫米的是特大暴雨;16、风向和风力是风的两个基本要素;17、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从东面吹来的风是东风;当红旗飘向西时,吹的是东风;18、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19、用风力计可以测出风力的大小,也就是风速,用风级表示,通常把风力分为0——12级,共13个级;20假如我们既看到了三级风的现象又看到了四级风的现象,这时风力应该是四级;21、风级歌: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青烟随风偏,二级轻风吹脸面,三级叶动红旗展,四级枝摇飞纸片,五级带叶小树摇,六级举伞步行艰,七级迎风走不便,八级风吹树枝断,九级屋顶飞瓦片,十级拔树又倒屋,十一二级陆上很少见;22、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23、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特征划分的时间段;24、柳树一年四季的变化情况:春季发芽长叶、夏季生长茂盛、秋季树叶枯黄、冬季树叶落光;25、春季气候特征:阳光温暖,冰雪融化,植物发芽开花,冬眠动物苏醒;26、夏季气候特征:阳光炎热,雷雨大风,荷花盛开,植物茂盛;27、秋季气候特征:天高云淡,凉风习习,小雨绵绵,穿上了毛衣;迁徙动物离去;28、冬季气候特征:日照最弱,寒风刺骨,植物树叶落光,白雪压上枝条;29、把器材与测量内容连线:寒暑表——气温雨量器——降水量风向标——风向风力计——风速湿度计——空气的湿度气压计——大气压血压计——血压电子秤——重量秒表——时间长短30、我们的观察器官有眼睛、鼻子、舌头、耳朵、手;31要想收集到某个事物更全面、准确的信息,就应当依靠观察工具来进行观察;32、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新测量的高度是8844.43米;33、我国古代计量时间的仪器主要有沙漏和漏刻;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一、实验名称:研究土壤的成分实验器材:酒精灯、铁架台、蒸发皿、火柴、烧杯、玻璃棒、放大镜、抹布;土块自备实验步骤:1、把小土块放入水中,观察现象;2、用玻璃棒搅拌土块后静置一段时间再观察;3、在等待的过程中用纸巾包住另一些土块,用手使劲握,再摊开纸巾,观察上面留下什么;4、观察静置后的水杯种的情况;5、在铁架台的铁圈上面放上蒸发皿,调节酒精灯与蒸发皿的高度,使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加热蒸发皿;在蒸发皿中放入少量土壤,点燃酒精灯加热;实验现象1、在水中放入放入土块后会冒出气泡;2、用纸巾包住土壤用力握后,纸巾变得潮湿;3、搅拌静止后大颗粒首先沉降下来,再接着是细细的颗粒;4、土壤的颜色变浅了,土壤变硬了,还闻到特别的气味实验名称实验结论:1、土壤中含有空气;1、土壤中含有水分;2、土壤中含有大小不一的岩石颗粒;3、土壤中含有腐殖质;二、实验名称:研究土壤的种类实验器材:教师课前按比例配好三类土壤的标准土样,放大镜,水实验步骤1、用放大镜观察三种土壤;2、用手指捻一捻;实验现象:土壤中的颗粒大小不同;实验结论: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沙粒含量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多的是黏土,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三、实验名称: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实验器材:漏斗75mm、量筒100毫升、水,三种不同种类的土壤;实验步骤1、在盛有土壤的漏斗中缓慢倒入80毫升水;2、观察漏斗下面量筒中经过土壤滤出的水量是多少;实验现象:沙土里的水渗到量筒里的多,粘土里的水渗下来的少;实验结论:沙土的渗水性能好,保水性差;黏土的渗水性差,保水性好;四、实验名称: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放大镜、带盖的玻璃瓶、水,沙土和黏土样本实验步骤1、用放大镜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颗粒大小,颜色区别;2、将每种土壤放在瓶子里摇一摇,听听声音的区别;3、用手指捻一捻每种土壤,感觉有什么区别;4、和点水握一握,看哪一种能够握成团;5、闻一闻,每种土壤闻上去有什么气味实验现象沙土土壤颗粒大,黏土颗粒小;沙土颜色浅,黏土颜色较深;摇晃沙土发出的声音大;和水后黏土能握成团,沙土不能;黏土有股难闻的气味,沙土基本没有什么气味;实验结论沙土土壤颗粒大,黏土颗粒小;沙土颜色浅,黏土颜色较深;摇晃沙土发出的声音大;和水后黏土能握成团,沙土不能;黏土有股难闻的气味,沙土基本没有什么气味;五、实验名称:做肥料袋实验器材:塑料袋、土壤、木棍、水果皮、菜叶等、水、蚯蚓、细绳实验步骤1、往塑料袋中装土、水果皮、菜叶等;2、用木棍把土壤和其他物品混合在一起,加入少量的水和蚯蚓;3、把塑料袋口用细绳轻轻的扎上,贴上自己的标签;4、把塑料袋放在不被干扰的黑暗的地方;实验现象肥料袋里的土壤变化过程缓慢,一般要经过1个月的时间才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实验结论有很臭的气味散发出来;菜叶等植物不见了,成为了腐殖质,土壤的颜色加深;六、实验名称:土壤蓄水能力的比较实验实验器材:两只塑料盆、两块木板、两只喷壶、1、两块木板上一块放带草皮的土,一块上面放散土,把木板分别斜放在两个塑料盆里;2、用喷壶在同一个高度向木板上的土壤喷水;实验现象有草皮的一盆中流下的水比较清澈,土壤流失的少;没有草皮的一盆流出的水比较浑浊,土壤流失的多;实验结论:植物可以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七、实验名称: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实验器材:浸泡过的蚕豆种子、镊子、放大镜、纸巾、培养皿;实验步骤1、用镊子拨开种皮,从蚕豆开口的那一边掰开;2、用放大镜观察并画下来;实验现象:蚕豆皮很容易剥下来,里面的豆瓣白白的,发芽了;实验结论:镊子揭下来的外皮是种皮,其余结构叫胚,其中两个肥厚的豆瓣叫子叶;八、实验名称: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实验器材:4个空的饮料瓶、餐巾纸、植物种子、河水实验步骤1、把4个饮料瓶按1、2、3、4进行编号;2、在四个瓶里都放入两张纸巾,撒上一些种子;将1号瓶瓶盖拧紧;3、分别在2、3号瓶内洒一点水,而将4号瓶内的种子完全浸泡在水里,然后都拧紧盖子;4、将1、3、4号瓶放到碗柜里,2号瓶放到冰箱里;五六天以后观察四只瓶子中种子的变化;实验现象1、2号瓶内的种子没有发芽,4号瓶内的种子发胖了但是没有发芽,3号瓶内的种子发芽了;实验结论:种子萌发的条件是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九、实验名称:比较植物的根有什么不同并分类实验器材:菠菜和葱的根标本;学生自带各种植物的根实验步骤1、出示菠菜和葱的根标本,指出它们的根;2、比较两种植物根的区别;3、根据根的形态为它们分别取名直根、须根;4、把自己带来的根进行分类;实验现象菠菜的根中间有一根较长较粗的根,旁边生出一些细小的根;葱的根都很细长,像胡须一样;实验结论:菠菜的根叫直根,葱的根叫须根;十、实验名称:比较植物茎的形态有什么不同实验器材:各种不同的茎植物标本;实验步骤1、出示植物标本,指出植物茎的部分;2、描述这些茎的形态;3、教师对照标本进行讲解;实验现象茎主要有4种类型:直立茎向上直立生长、强劲有力;缠绕茎:细长而柔软,不能直立生长;攀援茎:细长而柔软,2、分别测得黄豆、大米、绿豆混合前的重量;3、混合后测重量;4、用筛子把混合物进行分离;5、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分别测量三种固体的体积;6、再测量混合以后的体积;实验现象1、混合前后测得的重量数值一样或有误差也在0.5克范围内,可忽略不计2、混合前后体积数值有差别;实验结论1、不同固体混合前后的重量不变;2、不同固体混合后的体积变小了;十一、实验名称:研究固体的沉浮实验器材:石块、木块、苹果、蜡烛、塑料块、气球、钥匙、牙膏皮等;水槽实验步骤1、每放一个固体前先预测它在水里的沉浮;2、把固体一个个的放入水里观察,并记录;3、用小刀切去一片苹果,观察在水里的沉浮;4、做牙膏皮在水里沉浮的实验:先卷起来放入水里观察,再用筷子捅成空心筒放入水里;实验现象:木块、苹果、蜡烛、塑料块、气球、筒状的牙膏皮在水里浮,其他的沉;实验结论固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有关系;增大物体在水中的体积可以使沉在水中的物体上浮;十二、实验名称:比较液体的性质实验器材烧杯分别装食用油、水、醋、牛奶、酒精、洗涤剂,托盘天平、量筒、水槽、玻璃板、蜡纸、滴管实验步骤1、从透明度、颜色、气味三个方面认识不同液体的形态特点,记录;2、使用量筒测得相同体积的液体,使用天平测量同体积的不同液体的重量并记录;3、小组同学合作,把水、酒精、食用油、洗涤剂从同一高度流到玻璃板上,观察液体流动的快慢并记录;4、把不同的液体用滴管滴在蜡纸上观察;实验现象液体形态特点略;相同体积的不同液体,其质量不一样;不同液体流动的快慢不一样;各种液体在蜡纸上都会像水珠一样滚动;实验结论液体形态特点略;相同体积的不同液体,其质量不一样;不同液体流动的快慢不一样;各种液体在蜡纸上都会像水珠一样滚动;各种液体都有表面张力;十三、实验名称: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上来实验器材:烧杯、玻棒、生鸡蛋、盐、药匙、水槽实验步骤把鸡蛋慢慢放入加水的烧杯内,用药匙往水中添加盐,玻棒搅拌;实验现象:鸡蛋慢慢浮起来了实验结论:往水里加盐可以使一些物体浮起来;十七、实验名称:做一个雨量器实验器材:塑料瓶、剪刀、透明胶带、标尺实验步骤1、沿塑料瓶的肩部剪开;2、在瓶子的侧面贴上标尺,再贴一层透明胶带;3、将剪下的瓶顶部倒扣在瓶子上,用透明胶带轻轻粘一下;4、将水量加到零刻度处;实验现象:24小时内测得的雨量倒入量筒里测出多少毫升,就是当时的雨量实验结论。
2023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 全册知识总结

2023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总结本文档旨在对2023年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全册知识进行总结。
下面将对各单元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概述。
第一单元:风的产生与风向的变化该单元主要介绍了风的产生原因以及风的方向变化。
关键知识点包括:- 大气的重要作用- 风是空气的运动- 高压和低压区的形成- 风的产生原理- 风向的变化和测量方法第二单元:水的重要性与地下水该单元主要讲解了水的重要性以及地下水的形成和利用。
关键知识点包括:- 水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水的来源和循环- 地下水的形成和取水方法- 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第三单元: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该单元主要比较了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关键知识点包括:- 动植物的生长方式和特点- 动植物的呼吸和运动方式- 动植物的繁殖方式- 动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第四单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该单元讲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和谐共生。
关键知识点包括:- 人类对自然的依赖-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第五单元:物体间的吸引和排斥该单元主要介绍了物体间的吸引和排斥现象。
关键知识点包括:- 磁铁的特性和用途- 磁铁的吸引和排斥- 磁性物质和非磁性物质的区分- 磁铁用途的探索和应用总结以上知识点,对于理解和掌握2023年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们应当通过课堂研究和实践活动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运动和位置-物体在斜面上运动》PPT课件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是不一样的,主要有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情况;物体的形状和它 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通过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 察、描述、比较了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当斜面一端变高时,小球的运动状态:小球滚动的速度变快了。
知识拓展
• 将斜面一端逐渐变高,它们会怎样运动? (2)六棱柱的运动状态
当斜面一端变高时,六棱柱的运动状态:当斜面一端低时,六棱柱滑动,或者先滑 动后滚动;当斜面一端变高时,六棱柱直接滚动。
知识拓展
• 将斜面一端逐渐变高,它们会怎样运动? (3)球体、圆柱体、正方体、多面体的物质的运动状态
• 制作斜 面
制作完成展示:
新知探究
制作须知:尽量选择在较粗糙的桌面去摆放制作材料或是用物体或手挡 住木板的底部,这样可以防止制作材料在组装时散落、不稳定。
新知探究
• 观察立方体木块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实验材料:一个自制斜面、一个立方体木块
实验步骤: (1)在斜面上端轻轻放下立方体木块。 (2)观察立方体木块的状态。
实验现象:当斜面坡度小时,立方体处于静止状态;当斜面坡度足够大时,立方 体木块会从斜面上端慢慢地滑下来。
实验结论:物体可以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上滑下。
新知探究
• 观察小六棱柱和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实验材料:自制斜面、小六棱柱(可用六棱柱的铅笔代替)、小球
实验步骤: (1)将小六棱柱平放在斜面上端,观察它的运动状态。 (2)将小球平放在斜面上端,观察它的运动状态。 实验现象: (1)小六棱柱从斜面上端有时会滑下来,有时会滚下来,有时会滑动一段距离 后再滚下来。(2)小球在斜面上快速地滚动下来。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物体的运动《各种各样的运动》优质课件

13
拓展
你坐过旋转木马吗?请画出木马上人的运动形式。
人绕中心轴的运动形式是转动。 人在木马上的运动形式是上下往 复运动。
14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各种各样物体运 动的形式,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分类,物体的运动 方式有: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五种, 能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方式。
总结: 圆点贴在不同位置,会观察到不同的运动 形式。
12
研讨 研讨:生活中的各种物体有哪些运动形式?
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滑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五种,各种运 动方式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复杂的运 动方式可能包含多种简单的运动方式。平时要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 从中总结,发现其中的运动规律,这样才能学好科学,用好科学。
3.观察红点的位置变化并记录在纸上,用“
”记录;
4.依次完成所有物体的运动轨迹。
7
探索 观看实验视频,说说你的发现?
8
探索
总结: 我们可以用“画点做标记”的方法观察和描 述物体的运动。
9
探索
思考:如果换个位置贴上圆点,观察到的运动形式和之前一样吗?
10
探索 观看实验视频,说说你的发现?
11
探索
15
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 有哪些收获呢?
16
谢谢观看 !
2023/3/17
17
学好小学科学的具体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 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 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一、知识点1.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这另外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
2.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例如:汽车的行驶,是以路旁的房屋、树木作为参照物的。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例如:在行驶的火车上,如果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但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那么乘客就是运动的。
4.“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思是: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前进,如果以小竹排为参照物,人是不动的,就会感觉巍巍青5.参照物不仅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是必要的,对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也是不可缺少的。
例如:以地面为参照物,子弹的速度很快;但是以飞行员为参照物,子弹就几乎是静止不动的,顺手就可抓住。
6.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7.“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意思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坐地”的人是静止的;以地心为参照物,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相对于地心行的路程是八万里;地球在天空转动,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也在“巡天”,“一千河”泛指宇宙中很多的星河。
8.刘翔参加的是110米跨栏比赛,他的最好成绩是12秒88。
9.运动的快慢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来测量。
10.短跑运动员跑完60米用了10秒,他的速度是6米/秒。
11.龟兔赛跑的故事说明:在距离一定的条件下,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如果兔子不睡觉,当它到达终点时,乌龟还在路上呢。
这就说明在相同时间内,所走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快。
12.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有的物体是滑动,有的物体是滚动。
改变斜面一端的高度,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会发生变化。
13.物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和摆动。
14.按运动的轨迹可将运动方式分为两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5.锯木头的动作属于直线运动。
16.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大小有关。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摩擦的物体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摩擦的物体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摩擦的概念- 摩擦是物体之间接触面产生的力,它能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
- 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之间的接触力和表面粗糙程度。
摩擦的类型1. 静摩擦力- 物体相对静止时产生的摩擦力。
- 当施加在物体上的力小于等于静摩擦力时,物体仍然保持静止。
- 静摩擦力大小等于施加在物体上的力的最大值。
2. 动摩擦力- 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 动摩擦力的大小一般小于静摩擦力。
- 当施加在物体上的力超过动摩擦力时,物体开始运动。
影响摩擦力的因素1. 接触力- 物体之间接触面积越大,摩擦力越大。
- 接触力与物体的重量有关。
2. 表面粗糙程度- 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 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降低摩擦力的方法1. 润滑- 在物体之间涂上润滑剂,如油脂或润滑油,能减小物体之间的摩擦力。
2. 改变物体表面- 将物体的表面变得更加光滑,能降低摩擦力。
3. 减小接触面积- 减小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可以减小摩擦力。
摩擦在生活中的应用- 水果切削:使用刀刃与水果表面之间产生摩擦力,可以切削水果。
- 磨砂纸打磨:磨砂纸表面粗糙,使用它打磨物体能够去除物体表面的杂质。
- 汽车刹车:刹车片与车轮之间产生摩擦力,使汽车减速停下来。
以上是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摩擦的物体知识点的总结思维导图。
[*Please note that the content provided is a summary of the main knowledge points related to the topic of "摩擦的物体知识点" from the third-grade science ___, ___]。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 知识梳理知识要点一、描述物体的位置1、判断物体运动的方法:看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周围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
发生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没有发生变化 ,物体就是静止的。
2、选定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的状态也不同。
3、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位置4、描述位置的变化:先明确自己相对于参照物的方向,再明确自己和参照物之间的距离,最后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
二、运动的方式1、几种常见的运动形式:(1)前后移动:物体改变原来的位置,如小汽车从A 点到B 点的运动。
(2)转动:物体以一点为中心或以一条直线为轴做圆周运动,如时钟表针的运动、指尖陀螺的旋转、陀螺原地旋转、方向盘的运动等。
(3)滚动:指一个物体(多为球形或圆柱形)在另一个物体上接触面不断改变地移动,如车轮在地面上运动、玻璃球在地面上滚动等。
(4)振动:指物体的全部或一部分沿直线或曲线往返颤动,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和周期。
如弹簧木马上下运动、汽车发动时车身的振动等。
(5)摆动:以一个基点或枢轴点摇摆,如钟摆的运动、弹簧摇马马身的运动等。
2、观察物体运动的方法:可以借助贴上小圆点或把运动的物体想象成一个小圆点,观察这个小圆点的运动变化以便于我们准确地研究与分析物体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3、物体的运动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可以分为:( 北 ) (东北) (东)(东南) ( 南) (西南) ( 西) ( 西北)(1)直线运动:运动路线是一条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
如电梯、树上苹果落地等。
(2)曲线运动:运动路线是一条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如过山车、鸟类的飞行路线等。
钟摆的运动、车轮的转动也是曲线运动。
4、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1)滑动: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上接触面不变地移动叫滑动,如滑冰时冰刀在冰面上的运动。
(2)滚动:一个物体(多为球形或圆柱形)在另一个物体上接触面不断改变地移动叫滚动。
如车轮在地面上的运动。
5、斜面的坡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容易产生滚动的效果,而且速度越快。
新教材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章土壤与岩石单元知识点梳理

新教材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章土壤与岩石单元知识点梳理一、土壤的形成和组成1.1 土壤的形成:气候、岩石、地形、植被的相互作用- 气候条件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岩石破碎和风化的作用-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植被对土壤形成的影响1.2 土壤的组成:颗粒、水分、空气、有机物质- 不同颗粒的含义和特点- 水分在土壤中的分布- 空气在土壤中的作用- 有机物质对土壤的重要性二、土壤的功能和分类2.1 土壤的功能:植物生长的基础、水源涵养、水分调节、调节气候- 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土壤的水源涵养作用- 土壤的水分调节功能- 土壤对气候的调节作用2.2 土壤的分类:红壤、黄壤、黑土、沙质土、粘土 - 红壤的特点和分布- 黄壤的特点和分布- 黑土的特点和分布- 沙质土和粘土的特点和分布三、岩石的种类和特点3.1 岩石的分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火成岩的形成和特点- 沉积岩的形成和特点- 变质岩的形成和特点3.2 常见岩石的特点:花岗岩、大理石、石灰石、煤炭 - 花岗岩的特点和用途- 大理石的特点和用途- 石灰石的特点和用途- 煤炭的特点和用途四、土壤与岩石的关系4.1 土壤是岩石的产物,岩石是土壤的来源- 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岩石的作用- 土壤的特征与所在地岩石的关系4.2 岩石的风化和破碎对土壤形成的重要性- 岩石的风化作用与土壤形成之间的关系- 岩石的破碎作用与土壤形成之间的关系五、维护土壤和岩石的重要性5.1 保护土壤对农业和环境的意义- 土壤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土壤的保持与环境保护的关系5.2 保护岩石对环境的重要性- 防止大规模开采对岩石资源的破坏- 岩石的保护对自然地貌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六、总结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土壤的形成和组成,土壤的功能和分类,不同岩石的特点和分类,以及土壤和岩石之间的关系。
保护土壤和岩石对于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维护土壤和岩石的行动,促进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我想研究的问题
2.怎样让小车跑的更快?
观察与实验
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
我的玩法:推动或拉动小车。
我的发现:推或拉都能产生力。
玩小车钻山洞
我的玩法:用积木搭个山洞让小车钻。
我的发现:小车能否钻过山洞跟山洞大小和用力大小有关。
小车的运动与推力或拉力的大小的关系
我的猜想:我认为小车的运动与推力或拉力的大小有关。
我的方案:用不同的力推动小车。
我的记录:
3 7 6 8 7秒
6 3 2 3 2秒多
9 1 2 1 1秒多
我的发现:对小车的拉力越大.它运动的越快。
我的收获
1.填一填。
(1)力的大小力
(2)力推力拉力推力拉力
2.答:设计一个高且光滑的滑梯.小车从滑梯上部滑下.会跑得又快又远。
2.玩滑梯的启示
我想研究的问题
2.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观察与实验
双手按在桌面上向前推
我的做法:双手按在桌面上使劲向前推。
我的发现:感觉很费劲.手与桌面产生摩擦力。
推拉蹲在地上的同学
我的做法:用手推拉蹲在地上的同学。
我的发现:同学动了.有点费劲。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我的猜想:我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有关。
我的方案:把木块先后放在粗糙的木板、较光滑的木块、非常光滑的塑料板上拖拉.用弹簧秤分别测出所需要的拉力。
我的记录:
实验步骤实验记录
1.把木块先后放在①粗糙的木板
、②较光滑的木块、③非常
光滑的塑料板上拖拉.用弹
簧秤分别测出所需要的拉
力
2.比较三次实验结果①用5N的力
②用3N的力
③用1N的力
我的发现: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有关.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我的收获
1.填一填。
(1)摩擦力
(2)光滑程度光滑小粗糙大
(3)越重越轻
(4)增大
(5)减少
2.答:因为润滑油和铅笔芯末有润滑的作用.减小了摩擦力.所以锁就好用了。
跷跷板
我想研究的问题
2.生活中有哪些平衡现象?
观察实验
玩跷跷板
我的玩法:和同伴坐在跷跷板的两端。
我的发现:体重差不多的两个同学可以使跷跷板平衡。
让杠杆尺平衡
我的方案:在平衡尺的两端放钩码。
我的记录:
1 1 1 1
2 2 2 2
3 3 3 3
4 4 4 4
我的发现:只要距杠杆尺中心一样长.两边放的钩码数一样.杠杆尺就可以平衡。
我的收获
1.填一填。
(1)一样多.中心相等
(2)平衡托盘、指针盘、游码、砝码、镊子
(3)质量左盘.右盘.镊子
(4)跷跷板、天平秤。
2.
3.答:秤.平衡车。
4.弹簧里的学问
我想研究的问题:
2、弹簧里有哪些用处?
观察实验
玩弹簧圆珠笔
我的玩法:将带弹簧的圆珠笔竖直放在桌面上.用力把弹簧按到底然后松开手。
我的发现:圆珠笔里的弹簧能使笔弹起来。
玩拉力器
我的玩法:用力将拉力器拉开。
我的发现:拉力器的弹簧有力量。
不同材料的物品压缩或拉伸后形状
我的猜想:我认为物体形状改变后会产生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力。
我的方案:改变物体的形状。
我的记录:
物品名称形状变化压缩或拉伸时手
的感觉
松开手后
压缩(或拉伸)
后
弹簧拉伸变长恢复到原状感觉有一种恢复
原状的力
气球压扁恢复到原状感觉有一种恢复
原状的力
皮筋拉伸变长恢复到原状感觉有一种恢复
原状的力
……
我的收获:
1.填一填
(1)像弹簧这样.压缩或拉伸时.会产生一种(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力.
这就是弹力。
(2)生活中.压缩或拉伸时能产生弹力的物体还有(皮筋)、(塑料尺)、(气球)、(弹簧)、(足球)等。
2、生活中的科学。
弹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做沙发、车辆的减震、弹簧、皮筋等都应用了弹力。
5.有趣的磁铁
我想研究的问题:
2、利用磁铁能做哪些游戏?
观察实验:
认识磁铁
给磁铁找朋友
我的猜想:我认为磁铁的朋友应该是金属铁制品。
我的方案:将各种金属靠近磁铁能被磁铁吸附。
我的记录:
物品名称铁钥
匙
铁钥匙
能被磁
铁吸引
能
不能被
磁铁吸
引
不能
我的发现:磁铁对金属铁有吸引力。
磁铁各部分磁力的大小。
我的猜想:我认为磁铁两端部分的磁力大.中间部分小。
我的方案:用磁铁的左端.中间.右端分别吸图钉。
观察磁铁各部分吸附图钉的数量。
我的记录:
磁铁各部分名称
吸引图钉数量
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
左端10 9 12 10 右端9 11 10 8 中间 6 7 6 6 我的发现:磁铁两端的磁力较大。
磁铁隔着物体吸铁
我的猜想:我认为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
我的方案:我打算用磁铁隔着玻璃、纸等物品吸附铁.观察现象。
我的发现:磁铁能隔着玻璃、纸等物体吸铁。
磁铁指示南北
我的玩法:将条形磁铁用绳子悬挂起来.静止后观察两级方向。
我的发现:磁铁的N极总是指北方.S极总是指南方。
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我的玩法:用一块磁铁的S极去靠近另一块磁铁的S极.再去靠近它的N极。
我的发现:磁铁具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我的收获
1.填一填
(1)磁铁一般有条形磁铁、(环形磁铁)、(梯形磁铁)等.通常是根据它们
的(形状)命名的。
(2)磁铁有(磁)性.能吸铁;磁铁隔着纸也能(吸铁)。
(3)磁铁的两端吸大头针多.因为(磁铁两端的磁性大)。
(4)磁铁有指示(南北)的性质。
不论什么形状的磁铁.都有(两)个磁极.分
别是:(南)极.用(S)表示;(北)极.用(N)表示。
(5)一根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静止后.它的N极总是指(北).S极总是指(南)。
(6)在收音机旁放一块磁铁.收音机的声音会(受到干扰)。
2.生活中的科学。
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
冰箱门.磁性围棋.文具盒.收音机等都用到了磁铁。
我想研究的问题
2.指南针有什么作用?
观察实验
生活中常用的辨别方向的方法。
我的交流:利用太阳、北极星、大树等辨别方向。
我的发现:身边的事物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
认识指南针。
我的交流:指南针是用来测定方向的仪器.是利用磁铁指示南北的性质做成的。
我的发现:利用指南之可以辨认方向。
指南针的使用方法。
我的方法:首先把指南针放平.等指南针停止摆动后.就能指示南北方向。
我的发现:使用指南针时要放平.才能准确指出方向。
我的收获
1.填一填。
(1)指南针是根据磁铁(指示南北)的性质制成的。
(2)指南针由(磁针)、(底盘)构成。
(3)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成了(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仪器。
后来.人们有发明了(罗盘)。
(4)(指南针).(太阳).(北极星)等.都可以帮助我们辨认方向。
(5)自制指南针时.要用磁铁沿(同一个)方向摩擦缝衣针。
(6)使用指南针测定方向时.首先要把指南针(放平)。
2.生活中的科学。
(1)怎样使用指南针?
把指南针放平.它就可以指示南北了。
(2)怎样把钢铁做成指南针?
用磁铁沿着同一方向摩擦几十次就可以了。
一、我的收获
1.小法官
(1)不同的小车从同一座桥上往下冲.冲出去的距离是一样的。
(×)
(2)鞋底上设计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对)
(3)把一块条形磁铁从中间分开.就会形成两个只有一个磁极的磁铁。
(×)(4)使用指南针时.必须让指针和底盘上表示南北方向的刻度重合。
(×)2.我会选。
(1)磁铁在水中.(A)铁制品。
A.能吸引
B.不能吸引
C.有时能.有时不能
(2)下面材料能做成小磁针的是(B)
A.塑料片 B.小磁铁 C.铜丝
(3)指南针是根据磁铁(B)的性质指成的。
A.吸铁
B.能指示南北
C.隔着物体能吸铁
(4)在衣服拉链上涂石蜡.是为了(B)
A.增大摩擦力
B.减小摩擦力
C.不生锈
(5)磁铁的磁力(C)。
A.分布均匀
B.中间最强
C.两级最强
二、生活中的科学
1.体操运动员比赛时.常常会往手上涂镁粉.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涂镁粉可以吸收手心的汗水.增大摩擦力.防止脱手事故。
2、跳板运动员起跳前用力踩板.这是为什么?
为了改变踩板的形状而产生弹力。
3、旅行箱底部有轮子.这是为什么?
为了减小箱子与地面的摩擦力。
4、小孩与成年人玩跷跷板.成年人坐的位置应怎样?可画图表示。
成年人做的位置应该靠中间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