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集下载

眉山非遗项目名录

眉山非遗项目名录

眉山非遗项目名录1. 引言眉山市位于中国四川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眉山以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闻名,这些非遗项目是该地区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眉山市的非遗项目名录,包括其特点、历史背景、传承现状等内容。

2. 眉山非遗项目概述眉山市的非遗项目种类繁多,包括传统技艺、传统节日、传统音乐、传统戏剧等多个方面。

这些非遗项目源远流长,代表了眉山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非遗项目:2.1. 眉山剪纸眉山剪纸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细致的工艺而闻名。

这项非遗项目在眉山有着广泛的传承和应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2. 眉山灯会眉山灯会是眉山市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

这个节日以其独特的灯饰和丰富多彩的表演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2.3. 眉山民间音乐眉山民间音乐是眉山地区特有的一种音乐形式,它融合了汉族、藏族、羌族等多种民族音乐元素。

这种音乐以其独特的节奏和旋律而备受赞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4. 眉山变脸眉山变脸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戏剧表演形式,它以其独特的变脸技巧和精彩的表演而闻名。

这种戏剧表演形式在眉山有着广泛的传承和发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眉山非遗项目的历史背景眉山地区的非遗项目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

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与眉山地区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眉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各种民族在这里相互融合、交流。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为眉山非遗项目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眉山的地理环境也为非遗项目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眉山的丰富自然资源为剪纸、灯会等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眉山人民不断创新和发展非遗项目,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在眉山地区得到广泛传承,还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

眉山十大特产的介绍

眉山十大特产的介绍

眉山十大特产的介绍眉山是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资源,所以也孕育出了各种独特的特产。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眉山的十大特产。

1. 眉山豆瓣酱:眉山豆瓣酱是眉山地区的传统特产,以其浓郁的口感和独特的风味而闻名于世。

它选用当地优质的辣椒和黄豆为原料,经过发酵、磨碎等工序制成。

它不仅可以用来调味,还可以做成各种美食,如麻辣火锅、鱼香肉丝等。

2. 眉山蒙顶山猕猴桃:眉山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猕猴桃的生长,蒙顶山猕猴桃是眉山的特色水果之一。

它的果实饱满多汁,口感酸甜可口,富含维生素C和纤维素,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促进消化。

3. 眉山竹笋:眉山的竹林资源非常丰富,所以竹笋也成为了当地的特产之一。

眉山竹笋肉质鲜嫩,口感爽滑,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被誉为“山珍”。

4. 眉山羊肉:眉山的羊肉质地细嫩,味道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

眉山羊肉可以用来烧烤、炖汤、炒菜等,非常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

5. 眉山火腿:眉山火腿是中国传统的名特产之一,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选用当地的猪腿肉经过腌制、熏制等工艺制成,色泽红亮,香味浓郁,口感醇厚,是宴席上的美味佳肴。

6. 眉山石斛:眉山石斛是一种珍贵的中草药材,有补肺益气、滋阴养颜的功效。

它生长在眉山的高海拔地区,采摘后经过加工制成药材或保健品,对改善人体免疫力和延缓衰老有一定的作用。

7. 眉山茶叶:眉山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所以茶叶也是当地的主要特产之一。

眉山的茶叶品种繁多,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等。

它们具有清香浓郁、回甘甜爽的特点,被誉为“名茶之乡”。

8. 眉山毛豆:眉山的毛豆品质优良,口感鲜嫩,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眉山毛豆可以煮、炒、蒸等多种方式食用,是一道美味又健康的佳肴。

9. 眉山石膏:眉山石膏是眉山特有的矿产资源,主要用于制药、建筑和化工等领域。

它具有吸附性强、硬度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和工业生产中。

丹棱冻粑市场营销方案

丹棱冻粑市场营销方案

产品营销课程设计(理工类)课程名称: 市场营销学课程代码:学生所在学院: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年级/专业/班: 2008级工业工程学生姓名:学号:实验总成绩:任课教师:开课学院: 机械设计与自动化学院朝阳冻粑市场营销方案设计产品介绍:丹棱特色小吃冻粑丹棱冻粑是“大雅之乡”丹棱的一道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

其味道糯滋润,甜而不腻,香而不粘,广受丹棱民间及各地游客的青睐。

丹棱冻粑唯一被评为:“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丹棱冻粑的制作历史可以上溯到唐朝。

《食说》载:“唐时,古邑丹棱,时至腊月,民逮天寒,以米磨浆,入缸存之,数日,蒸而食之"名曰冻粑。

丹棱冻粑由优质籼米、糯米、大豆等原料精制而成,有花生、芝麻、红糖、白糖、玉米、核桃、玫瑰、豆沙等十多种不同口味,以味道鲜美、甜而不腻、香而不粘的特点深受大众喜爱.从本地居民的日常食用到装箱馈赠亲朋好友,甚至到进入周边的大酒店,近年来,丹棱冻粑以一种强劲的姿态向市场发展着。

走在丹棱县城的大街小巷,几乎隔不了多远就有一家卖冻粑的店子,或者是一两个人的纯粹的手工作坊,一天蒸上几百上千个;或者是十来个工人的、稍有规模的作坊,实现半机械化,日销售量最高可达五六千个。

近两、三年来,冻粑产业迅速发展,全县现有30多家冻粑作坊,上规模的就有15家。

(来源于百度百科)背景:XX年XX月XX日,我们接到丹棱县“朝阳冻粑坊"的老板李总的邀请,让我们为它们店设计产品营销方案。

主要目的是在激烈竞争的前提下扩大贸易输出,增加产量销量,打开更大的门路,带来更多的经济效应。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每行每业都充斥着大大小小的竞争和危机,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些,并采取相应有效的手段,建立起自己所特有的品牌特色和美誉度,才能在市场的风浪中立于不败之地,并抢占更多的市场.通过市场上的对竞争对手的分析,通过分析所要经营的环境,经营是所采取的营销措施,促销手段,广告宣传,研究可行性等一系列活动,我们认为可先在外地学生中试点,比如在成都市郫县某高校。

眉山水街表演节目单2022

眉山水街表演节目单2022

眉山水街表演节目单2022
一、暖场节目:《威风锣鼓》
表演单位: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渭旗锣鼓》艺术团
二、鼓乐《九条龙赞》
表演单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西安鼓乐》集贤西村乐社
三、舞蹈《那曲藏歌联唱》
表演单位:周至县锅庄舞俱乐部
四、牛斗虎
表演单位: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周至牛斗虎》艺术团
五、剪纸旗袍秀
表演单位:周至县卓尔艺术团
六、舞蹈《我家住在桃花山》
表演单位:玥玥舞蹈艺术中心
七、曲子《众志成城抗疫情》
表演单位: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周至曲子》五合曲子会
八、杂技《乌龟晃管》
表演单位:周至水街马戏团
九、歌曲《我是一条小河》《鹰翔》
演唱:王博
十、民乐《宫廷音乐》《唱支山歌给党听》
表演单位:周至县文化馆民乐团
十一、少儿声乐合唱《傈僳火旺旺》
表演单位:缘声琴行
十二、架子鼓合奏《鼓舞中国》《爱我中华》
表演单位:缘声琴行
十三、唢呐《百鸟朝凤》
表演单位: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周至唢呐》艺术团。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

精心整理四川省共有辖区21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内江市自贡市广安市遂宁市巴中市德阳市乐山市凉山彝族自治州眉山市攀枝花市雅安市资阳市泸州市成都市达州市广元市绵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我国政府根据本国国情把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

1、阿坝州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一)、口头传说和表述(民间文学)1、史诗史诗是羌族民间文学中的珍品,在羌族口碑古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代表作有《羌戈大战》、《木姐珠与斗安珠》、《迟基格布》。

谚语是羌族人民千百年来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

有事理谚语、社交谚语、时政谚语、生活谚语、风土谚语、农林谚语等。

羌族谜语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羌族人民长期观察、分析,对生活事务进行概括的结果。

根据所反映的对象以及形式一般分为物谜、事谜、字谜。

(二)、表演艺术羌族的表演艺术主要有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羌族戏剧。

1、羌族民间音乐大体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祭祀音乐。

(1)、民间歌曲是羌族民间音乐最主要的载体,它直接反映羌族人年”,是羌族庆祝丰收的节日。

为感谢保佑他们丰收的天神、祖先神、山神,节日期间全寨人停止劳动,穿着新装,在神林中举行大型祭祀活动,然后走村串巷共贺节日。

羌历年现巳成为展示羌民族文化的载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被称为羌族妇女节的“瓦尔俄足”节(歌仙节)是只流行于茂县赤不苏地区。

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全寨的妇女们要祭祀歌舞仙女——萨朗姐,互教互传民间歌舞,并教授勤俭持家之道。

此节有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

“瓦尔俄足”节巳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1、内江“一品德”酱豆腐以豆腐为原料,选用中草药、天然香料等佐料,精选无公害大豆,经过浸泡、磨浆、制坯、培菌、腌胚、配料、装坛发酵等过程,用特制配方及纯手工技艺精酿而成。

第六批眉山市东坡区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六批眉山市东坡区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六批眉山市东坡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眉山市东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传统,是该地区文化的精髓所在。

第六批眉山市东坡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标志着这些珍贵遗产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它们对当地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蜀绣技艺蜀绣技艺作为眉山市东坡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它以精湛的刺绣技艺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我国刺绣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蜀绣技艺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

通过对蜀绣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眉山市东坡区传统文化得到了延续,也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独特的手工艺品。

二、东坡茶道东坡茶道作为眉山市东坡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东坡茶道不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和修养。

它强调了茶的品质和制作工艺,注重茶道的礼仪和文化内涵。

通过东坡茶道的传承和弘扬,眉山市东坡区的茶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播和发展,也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了茶文化的魅力。

三、川剧艺术川剧艺术作为眉山市东坡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它以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而闻名,是我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之一。

川剧艺术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故事,更是当地人民心中的文化符号。

通过对川剧艺术的传承和弘扬,眉山市东坡区的戏曲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播和发展,也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了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总结回顾第六批眉山市东坡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为保护和传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蜀绣技艺、东坡茶道和川剧艺术作为眉山市东坡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对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个人认为,应该加大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让它们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

省共有辖区21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江市市市市市德阳市市凉山彝族自治州眉山市市市资阳市市市达州市市市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是以无形文化为主,以人为本的活化的遗产。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a.口头传统和表述;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我国政府根据本国国情把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

1、阿坝州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一)、口头传说和表述(民间文学)1、史诗史诗是羌族民间文学中的珍品,在羌族口碑古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代表作有《羌戈大战》、《木姐珠与斗安珠》、《迟基格布》。

2、歌谣歌谣是羌族人民生活、生产、习俗、文化、历史、道德和思想感情的反映,表现出羌族人民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艺术情趣,是羌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羌族歌谣题材十分广泛可分为历史传说歌:《戈基格布》、《木姐珠与燃比娃(斗安珠)》、《赤基格布》。

3、民间故事羌族民间故事丰富多彩,有神话、传说、,以及其他故事。

羌族民间故事片主要以叙述体的口述文本不用唱颂形式。

神话故事流传较广且比较有名的主要有《开天辟地》、《造人种》、《两兄妹》、《太阳和月亮》、《取火种》、《木姐珠与斗安珠》、《羌戈大战》等。

4、谚语和谜语谚语是羌族人民千百年来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

关于眉山传承青神的作文

关于眉山传承青神的作文

关于眉山传承青神的作文在我眼中,眉山就像是中国的一颗璀璨明珠。

尤其是青神,那个地方可以说是眉山的文化瑰宝。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青神?如果你还没去过,建议赶紧安排一次旅行,你一定会被那儿的独特魅力所折服。

说到青神,首先得提提它的竹子了。

竹子在青神可是超级重要的,简直是地标性的存在。

记得我上次去青神的时候,就被那儿的竹子给惊呆了。

我还特意问了一个当地的老爷爷:“叔,您们这里的竹子真多啊,为什么这么多竹子?”那老爷爷笑眯眯地说:“这竹子可是我们青神的宝贝哟,我们每年还要办个竹子节呢!”对了,竹子节是个什么活动呢?就是青神人聚在一起,大家把竹子做成各种各样的东西,什么竹筷子、竹椅子、竹编篮子,各种奇奇怪怪的竹子制品应有尽有。

最搞笑的是,每年竹子节上还有个竹子大赛,谁能用竹子做出最奇特的东西,就能赢得大奖。

上次我看到一个大叔做了一个竹子飞船,虽然看上去有点歪歪扭扭的,但大家都给他鼓掌了。

除了竹子,青神还有一种特别的东西,那就是青神的历史和文化。

青神可是有很多古老的传统工艺,比如说那里的青神竹编。

这个竹编技艺可是传承了几百年了。

我碰到过一个大妈,她就给我讲了她做竹编的故事:“我这竹编,是我们家祖传的手艺。

小时候我就跟着奶奶学,那个时候我们用竹子编篮子、编垫子,现在呢,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我还是喜欢用最传统的方法来编织。

”说完,她还展示了几件她编织的竹编工艺品,真的是精致得让人惊叹。

而且,青神的传统美食也不容错过。

记得有一次,我去一家小饭馆吃饭,点了一份青神豆花。

那豆花真的是特别嫩滑,口感绝佳。

我还和老板聊了起来,他说青神豆花的秘密就在于那儿的水质。

青神的水特别纯净,豆花才会这么好吃。

说完,他还给我尝了一小口特制的豆花,真的是一尝就上瘾!除了这些,青神的人情味也是特别让人感动的。

当地的人们都特别热情,无论你问什么问题,他们都会很耐心地回答我。

有时候我就会觉得,青神的人们是不是都是天生的好人啊。

总的来说,青神不仅仅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更是一个充满了人情味和历史文化的好去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寿抬工号子、丹棱唢呐、洪雅复兴耍锣鼓、青神竹编被四川省政府公布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目前,青神竹编工艺、仁寿抬工号子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首抬工号子说“前辈古人把话讲,修建长城秦始皇,当数元老张抬匠,带出徒弟干这行。

师傅传艺留世上,要学当年修城墙。


过去的仁寿,乡间小路崎岖不平,弯道多,路面窄,交通十分不便,运输全靠肩挑背磨,往往男抬女背,而重物靠一人无法搬移,就产生多人合作整体用力,运用力学原理,通过工具将所抬物体的重量均匀分解到每个人肩上。

后来由2人发展到多人,乃至128人的队形,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所抬之物重达2吨,并把强体力劳动与民间歌谣结合起来,以喊号子统一行动,协调步伐,这就产生抬工号子。

抬工技艺、抬工号子都是通过抬工的师带徒和口耳相传的形式,一代代延续和发展下来。

以前交通不便,抬石头修堰塘、房子都需要抬工,很多人就开始当抬工了。

到现在,这些抬工里抬龄最小的也有几十年了,抬工这个职业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想挑战吗”。

据介绍,这支进京的抬工队9人中有8人参加过修建黑龙滩水库。

据说修建黑龙滩用的300多万方条石可从仁寿连到北京一个来回,而这些条石全靠数万名抬工抬出来的。

2001年5月17日,仁寿县举办第四届枇杷节,9人都参加了由128人组成的抬工队,抬起长3.8米,宽4.8米,重达2吨的平台,创下人数最多的抬工号子队基尼斯纪录。

青神竹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自蜀蚕丛氏教民农桑起,青神先民就用竹编编“箕”养蚕。

到唐代,张武率县民编竹篓填石拦“鸿化堰”提水灌溉农田,古县志载:“竹石垒者几多丈”,民间竹编篼、筐、篮普遍使用;到宋代,据传苏东坡在中岩书院读书时,就用王弗送的定情物“竹宫扇”纳凉;明代,县人余承勋进京考进士后任翰林院修撰,所用的竹丝书箱、膳食盒就很精美,现藏于“中国竹艺城”;到了清代光绪年间,青神的竹编艺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当时编的“宫扇”相当精美,被列为朝庭贡品,现有一把收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

;民国时县人将写有“抗战到底”的细竹丝斗笠用以慰劳抗日将士;新中国成立后,竹编工艺又发展创新到名人字画、人物山水、花鸟虫鱼等精美艺术品了。

随着养蚕业的迅速发展,青神成了当时“西南第二大丝市”、“蜀国的蚕文化中心”。

2000年5月,青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国际竹藤组织率20多个国家的专家前来考察,将青神定为了“国际竹手工艺培训基地”。

目前已在印度、新加坡等8个国家开展培训,并接收了26个国家的学员到基地进行培训。

丹棱民间唢呐是我国民间唢呐南派支系之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自清末由官传至民间,扎根民间,历经100多年的传承,现存曲牌《将军令》、《望娘调》、《步步高》、《小开门》等20余首。

清末民初,丹棱县双桥镇的李如松、中隆的雷汉中、杨场的伍龙庭、唐均等川剧团的唢呐吹奏师,开始在农村传授徒弟,为民间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演奏,演奏的曲牌多为川剧曲牌,如《将军令》、《水锣音》、《迎送调》等。

一般一个唢呐小组两个吹,三个打,吹奏的唢呐为高、中、低音三种唢呐,有时配以二胡、笛子一起合奏,营造气氛。

南派唢呐曲调平和,悠扬婉转,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马廷美、陈大礼、李齐军、刘志清、马华军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轻年人接过了丹棱唢呐的传承,在演奏形式上不断翻新,演奏技巧上不断探索,努力学习,演奏曲牌上不断创新,把传统曲牌吹奏与现代的流行音乐演奏融为一体,迎合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改革开放、扬眉吐气的健康心态,深受群众喜爱。

当时的丹棱唢呐光吹奏人员就达1500多人,其中还有40人的女子唢呐队,可谓声誉海内,周边市县的唢呐吹奏者都自叹不如,不断有人前来取经学艺。

2003年,丹棱县被文化部授予了“中国民间唢呐艺术之乡”称号。

复兴耍锣鼓
据《洪雅县志》记载,2200年前,秦始皇灭楚国后,设置严道县(严道故城即今日复兴村的大田坝),将楚王之族全部迁徙于严道县,楚王后裔被押送至此后,他们入乡随俗,与当地青衣羌人和睦共处,组建家庭,生儿育女,并把先进的冶炼技术和文化传授给青衣羌人,与羌人一道共同开采铜矿,兴办铜厂。

相传,楚人刚到严道县,不习惯这里的生活环境,常到瞭望台上眺望南方的故乡,以解思乡之愁,楚人为了纪念楚王,他们将这里的河流命名为王河,将严道县的南大门命名为复兴门,意为怀念楚王,准备重新复出,振兴民族,“复兴”由此而得名。

为了防止楚人暴动,隋朝开皇八年,严道县被撤销,大部份楚人、青衣羌人又被迁徙到了雅安卢山、青衣县,只有少部分仍散居在今日复兴一带。

能歌善舞的楚人被押送到严道县,由于没有带楚曲,也没有带响器,他们就用铜块打
造了几件响器,根据山水、动物之音和记忆中的楚曲编写乐谱,敲打、说唱心中亡国离家的忧伤,立刻引起当地青衣羌人的共鸣。

他们在劳作之余,自编自演,相互打唱,以此来表达各自的忧与愁,《白鱼子上滩》、《一、二、三》、《车车灯》等50余首“复兴响器”乐谱应运而生,后来逐步发展成为正式的民间交响乐。

在洪雅县瓦屋山下的复兴村,四周青山环抱,一条王河贯村而过。

相传2200多年前,秦始皇灭楚国后,将楚王之族被全部押送到严道古城(今洪雅瓦屋山下复兴村一带),楚人到达严道后,他们将先进的冶炼铜矿技术和文化传授给当地青衣羌人,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楚人与青衣羌人相互团结融合,组建家庭,繁衍后代。

楚人有着刻骨铭心的亡国痛,青衣羌人有着离家别乡之愁,劳作之余他们面对王河东逝水,百感交集,编写许多与生活相关的山歌,相互对唱诉说各自忧伤,楚羌两地文化相互渗透影响,形成了既有楚歌韵味,又有羌人音色的羌风楚韵——瓦屋山山歌。

“瓦屋山山歌”是一种带哭腔的山歌,因为楚人和羌人有着亡国离家的共同命运,他们所创作的山歌或民歌都带有一种忧伤的哭声,听起来既有楚歌的韵味,又有羌人的音色。

在唱法上,瓦屋山山歌有四种音调,“耶…喂…啊”均为山歌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常用字眼,“耶…喂…啊”都是哭腔较浓的声部,与川西北山歌(民歌)有很大的区别。

有学者认为这是瓦屋山区特别是复兴村,独有的楚歌之一。

洪雅台会起源于唐朝时期的灯会、地会、庙会。

据《掌故大辞典》及清嘉庆《洪雅县志》和现存于洪雅民俗台会博物馆的石刻记载,公元756年,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入川,所带部分难民定居在了洪雅,长安的灯会习俗也随之传到洪雅,与当地民俗文化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洪雅台会。

明清以后,为求城隍神保一方平安,遂于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七日举办城隍会,届时,各场镇竞相奉献自己最拿手的台会节目――“五月二十七,传城隍神诞,皆演剧,极为烦嚣”。

当时,每年台会期间的物资交流十分丰盛,省内外的商贾都会云集洪雅。

据保存在《洪雅民俗台会博物馆》的文物“壁山寺”碑刻记载,“每逢五月二十七日,商贾辐辏,货物云集自一日至十日方罢”。

“一年四季忙到头,观灯看会解忧愁”。

1953年5月,洪雅县人民政府为繁荣市场经济,丰富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利用5月27日这一传统庙会,举办了为期7天的物资交流大会,把具有民间、民俗特色的“台会”、“灯会”、“龙
舟会”、“抢鸭子”等文体活动结合进行,深受群众欢迎。

之后每年如期举行,文化大革命期间台会被废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