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具体区划
我国古代“渤海国”在哪里?是谁建立的?

我国古代“渤海国”在哪里?是谁建立的?渤海国是唐代和辽代初期存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的少数民族边疆政权,其主体民族为靺鞨族,同时也包含了部分高句丽,扶余,沃沮,濊貊等民族。
渤海国的疆域范围包括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俄罗斯沿日本海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北部,被称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近些年被韩国大肆渲染,并称其是自己的祖先建立的国家。
其实历史上的渤海国从文化政治和民族构成方面来说都跟现在的韩国没有半毛钱关系,完全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政权。
一,大祚荣建国。
靺鞨族是我国古代活跃于东北地区的一支游牧民族,先秦时代称为肃慎,汉代称挹娄,南北朝时叫勿吉,到隋朝的时候才改称靺鞨。
唐代初年分裂为十个部落,其中以黑水部落最为强大。
分布在今天的黑龙江中下游和松花江流域及其以东的广大地区。
靺鞨各部一直都臣服于中原王朝。
到隋末唐初天下大乱。
靺鞨十部有的就臣服于突厥,有的则依附于高句丽。
粟末靺鞨原本居住于粟末水流域(今松花江上游)。
公元七世纪中期,唐朝消灭了高句丽,粟末靺鞨的首领大祚荣投降唐朝,与部族被迁徙到今辽宁朝阳地区的营州。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反叛唐朝,攻陷营州城。
大祚荣与靺鞨族首领乞四比羽率领部族东迁,在奥娄河(今牡丹江)筑城自守。
武则天招降乞四比羽,但遭到拒绝。
于是派军征讨,乞四比羽战败被杀。
大祚荣则率军打退了唐军,成为当地各部的首领。
他不断攻打和吞并邻近部落,终于扩地二千里。
所管辖的人口超过了十万户,并且建立了一支数万人的靺鞨军队,于是自称为震国王,向北方强大的突厥称臣。
公元705年,唐中宗继位,派官员前往东北招降。
大祚荣表示愿意臣服大唐,并派儿子大门艺到长安做人质。
大祚荣建立的政权正式成为大唐王朝的藩属。
开元元年,唐玄宗派遣大臣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
并将大祚荣统治的地区作为大唐的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
自此大祚荣去靺鞨称号而改称渤海,因此,呼汗州都督府又被称为渤海都督府。
渤海国——精选推荐

渤海国渤海国渤海国(669年—926年)是我国唐朝时期,北方古老的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始建于公元698年(武则天圣历元年),初称“震国”。
七年后(公元705年)归附于唐王朝,十五年后(公元713年)被册封为“渤海国”。
公元926年被契丹国所灭,传国十五世,历时229年。
渤海国在长达二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全面效法唐朝封建文明,依靠渤海人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勇敢,繁育了发达的民族经济和灿烂的渤海文化,促进了东北边陲的进一步开发,丰富了中华大统一的历史涵量。
创造了“海东盛国”的辉煌。
渤海全盛时期,其疆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两岸,鞑靼海峡沿岸及库页岛,东至日本海,西到吉林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鲜之咸兴附近。
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
是当时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的强国。
【历史发展--建立】粟末靺鞨—渤海国渤海国是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以隋末唐初先后迁居今辽宁省朝阳地区的两批粟末靺鞨人和部分“高丽余种”为基础建立的国家。
后来,高丽国的“逋残”,以及靺鞨伯咄、安车骨、号室等部的遗民都归顺渤海,也成了渤海国的主要居民。
他们在长期共同劳动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凝聚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史称之为渤海人。
渤海又在发展进程中,用武力征服了黑水靺鞨的虞娄、拂涅、铁利、越喜等部,并把他们纳入自己的行政管辖下;但这些部族,直到渤海国灭亡,始终保持着原有的称号,未成为渤海共同体的成员。
渤海国的建立,是粟末靺鞨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高丽和唐王朝对粟末靺鞨的影响与民族压迫,起了加速其建立的作用。
前面谈到,靺鞨族至唐初,众多的部落结成了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两个部落联盟,如果没有外来影响,他们也会随着自身内部的发展进入文明社会。
然而就在这两个部落联盟形成的前后,发生了两件促进粟末靺鞨历史发展的事件:一是前述突地稽等八部不愿屈服于高丽,在隋末迁居到柳城地区;二是由于靺鞨自勿吉时期以来与高丽争战不息,粟末靺鞨未迁走的居民被处于鼎盛时期的高丽征服,被迫臣附于高丽,在唐朝与高丽的战争中,他们大多又被高丽贵族调到辽东地区与唐军作战,这样一来,这些粟末靺鞨人不仅直接受着高丽国的封建统治,而且又与这一地区封建制已有一定发展的居民错居杂处,公元668年(唐总章元年)高丽国灭亡后,他们又被唐朝迁到营州(即柳城)地区居住。
五代十国时期各国行政区划图

吴越吴越国共据有杭、越、苏、湖、温、台、明、处、衢、婺、睦、秀、福十三州及衣锦军,总计七十九县。
北汉刘崇称帝时,北汉号称辖有并、汾、忻、代、岚、宪、隆、蔚、沁、辽、麟、石十二州之地,]但事实上,蔚州属于石敬瑭献与契丹的幽云十六州之中,并不在刘氏直接控制之下;隆州建于宋开宝三年(975年),仅是一城;麟州则一再叛附于后周。
因此诸书对北汉州数记载,各不相同。
本图包括除蔚州外的一府、十州,共四十七县。
闽国909年,王审知封闽王。
此时福建领五州,二十四县。
933年,王延钧称帝。
此时福建领一府,四州,三十县。
945年,闽国灭亡前夕。
此时福建领一府,六州,三十县。
王审知在位期间,福建较唐末仅新增闽清一县。
及其子王延钧称帝时,将唐代所置的“场”(后备县)大量升县,福建遂从二十四县一变成为三十县。
后王曦与占据建州的王延政反目,王延政自立殷国与福州分庭抗礼,更是将仅有五县的建州拆成三州。
于是闽国灭亡时,福建共有一府(长乐府),六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镡州、镛州),共计三十县。
945年南唐灭闽后,闽地三分,南唐得建州、汀州,吴越得福州,而泉州、漳州为当地人留从效、陈洪进占据,称清源军、平海军,至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为宋所灭。
渤海国渤海国行政区划上京龙泉府(宁安市,宁古塔):龙州| 湖州(宁安县西南)| 渤州(牡丹江市城区南)| 铜州(独奏州)中京显德府(和龙市/敦化市):卢州(安图县)| 显州| 铁州| 汤州(灵峰县)| 荣州| 兴州(二道白河)| 涑州(独奏州)东京龙原府(珲春):庆州| 盐州(俄罗斯扎鲁比诺)| 穆州| 贺州南京南海府(朝鲜咸兴市):沃州| 睛州| 椒州西京鸭渌府(临江):神州| 桓州(集安)| 丰州(朝鲜惠山市)| 正州(通化)长岭府(靖宇县):瑕州| 河州夫余府(开原市):扶州| 仙州(西丰县)鄚颉府(阿城):鄚州| 高州9宾县鸟河乡)定理府(俄罗斯游击队城):定州| 潘州安边府(俄罗斯奥耳加):安州| 琼州率宾府(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双城子):华州| 益州| 建州(东宁)东平府(密山市/当壁镇):伊州| 蒙州| 沱州(俄罗斯特罗伊茨科耶) | 黑州| 比州铁利府(依兰乡):广州| 汾州| 蒲州| 海州| 归州怀远府(同江市):达州| 越州| 怀州| 纪州| 富州| 美州| 福州| 邪州| 芝州安远府(俄罗斯达利涅列琴斯克):宁州| 郿州(俄罗斯斯帕斯克达利尼) | 慕州| 常州渤海国行政区划府、州、县南诏国行政区划图南诏在其统治中心、原六诏地区洱海地区设置了“縘”(贝佥)或“睑”,相当于唐朝内地的州级行政结构。
渤海国行政区划

原来归属府府驻地属州当时地名现在地名肃慎龙泉府上京中国宁安市(宁古塔)龙州湖州=宁安县西南渤州=牡丹江市城区南铜州(独奏州)肃慎显德府中京/显州中国和龙市/敦化市卢州=安图县显州铁州汤州=灵峰县荣州兴州=中国二道白河涑州(独奏州)濊貊龙原府东京中国珲春庆州盐州=俄罗斯扎鲁比诺穆州贺州沃沮南海南京朝鲜咸兴市沃州府睛州椒州高句丽鸭渌府西京/神州中国临江神州桓州=中国集安丰州=朝鲜惠山市正州=中国通化高句丽长岭府瑕州中国靖宇县瑕州河州夫余夫余府扶州中国开原市扶州仙州=中国西丰县夫余鄚颉府鄚州中国阿城鄚州高州=中国宾县鸟河乡揖娄/虞娄部靺鞨定理府定州俄罗斯游击队城定州潘州揖娄/虞娄部靺鞨安边府安州俄罗斯奥耳加安州琼州率宾率宾府华州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双城子华州益州建州=中国东宁拂涅东平伊州中国密山市/当壁伊州府镇蒙州沱州=俄罗斯特罗伊茨科耶黑州比州铁利铁利府德理镇中国依兰乡广州汾州蒲州海州归州越喜怀远府达州中国同江市达州越州怀州纪州富州美州福州邪州芝州越喜安远府宁州俄罗斯达利涅列琴斯克宁州郿州=俄罗斯斯帕斯克达利尼慕州常州。
有关渤海国的考古和历史学研究成果梳理-模板

有关渤海国的考古和历史学研究成果梳理前言渤海国五京是其辖境内重要的地理枢纽和行政统治中心。
从流域的角度观察,渤海上京龙泉府地处牡丹江流域,中京显德府地处图们江中游左岸,东京龙原府则坐落在图们江下游流域的左岸,西京鸭绿府坐落在鸭绿江流域上游的右岸,南京南海府坐落在靠近朝鲜东海的沿海盆地中。
这些地域分别是古代东北的肃慎、秽貊、沃沮、高句丽等民族的活动中心。
渤海国的五京之设对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区域的各个民族政权的五京制度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
近十年来,有关渤海国的考古与历史学研究的成果十分丰富,我们择其要点对这些浩如烟海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扼要的梳理,并就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综述。
一、渤海国五京的地理位置及地理环境(一)渤海国五京之地理位置渤海国五京包括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府、西京鸭绿府和南京南海府,是渤海国的统治中心。
最早对渤海国五京作记载的历史文献是《新唐书·渤海传》。
《新唐书·渤海传》只是介绍了渤海五京的大致地理位置。
经过近一百多年的研究,我们对渤海五京的地理位置已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中,较早对渤海上京龙泉府进行实地考察的是清初被流放至宁古塔的流人。
他们的流放地靠近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着作中保留了许多记录渤海上京龙泉府的考察成果。
但是,当时他们错误地认为渤海上京龙泉府可能是“女真人建立的金上京会宁府遗址”。
对这一错误认识提出质疑的则是清乾隆年间的大学士阿桂。
阿桂是乾隆在位时期的重臣,曾两次充任伊犁将军,军功显赫,累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
乾隆四十二年(1777),阿桂等人奉敕编撰《满洲源流考》。
据《满洲源流考》载:“考龙泉府即渤海之上京忽汗州也。
”阿桂等人经过实地考察得出此结论。
此后,曹廷杰等人经过实地考察又提出“东京城”即渤海之上京龙泉府遗址的观点。
曹廷杰是清朝末年研究东北地理的专家,他撰写的《东北边防辑要》、《西伯利亚东偏纪要》和《东三省舆地图说》对于东北史地的研究意义重大。
古渤海国研究

古渤海国研究——相关文献渤海国(公元698年~926年),是我国唐朝时期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东北地区的地方民族政权。
698年,粟末首领大祚荣建立靺鞨国,自号震国王。
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
从此粟末靺鞨(Mòhé)政权以渤海为号,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享有自治权的羁縻(Jīmí)州。
762年,唐廷诏令渤海为国。
首都初驻旧国(今吉林敦化),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785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794年复迁上京龙泉府。
926年为辽国所灭,传国十五世,历时229年。
762年渤海国王大钦茂以唐为模式,建立渤海五京。
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中京显德府:今吉林省和龙市西古城。
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省珲春市八连城西京鸭绿府:今吉林省临江市。
南京南海府:今朝鲜咸镜南道北青郡。
渤海国历史概况渤海国,是在我国东北地区及朝鲜北部地区,以粟末靺鞨人为主体结合其他民族,于公元698年建立的隶属于唐朝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在政治和外交上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盛时其疆域东至日本海,北到黑龙江,西起伊通流域,南以泥河与新罗接壤,幅员辽阔,建制完善,曾被誉为“海东盛国”。
公元926年,辽灭渤海,以其故地为东丹国。
渤海国与周边地区交往密切,形成了多元的渤海文化。
渤海国是一个多民族、开放的国家,通过开辟“鸭绿,朝贡道”、“龙原东南频海,日本道”、“南海,新罗道”、“长岭,营州道”、“扶余,契丹道”等五条主要交通线分别与中原王朝、日本、新罗、契丹友好往来。
渤海国积极向唐朝遣使学习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促进了自身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形成了“尚文之风一致,诗书一家并同”的辉煌文化景象。
渤海渤海国上京永兴殿遗址文化不仅深受唐朝汉文化的影响,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与新罗文化、百济文化、高句丽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碰撞,因而在当时东亚各国文化交流中起到了开拓性的中介作用。
渤海国 古代少数民族政权

渤海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由靺鞨粟末部联合其他靺鞨诸部和部分高句丽部所建。
其范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
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一说今吉林敦化西南城子山山城,一说今吉林延吉东南城子山山城或和龙西古城),称“震国王”(一作“振”),建立政权。
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为号。
762年,唐朝诏令将渤海升格为国。
926年,渤海为契丹所灭。
渤海都城初驻旧国(即东牟山一带),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785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794年复迁上京龙泉府。
[2]渤海按唐制建立政治、经济制度,全盛时辖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响,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
国号震渤海国初名为“震”,系大祚荣袭其父乞乞仲象所受武则天授予的爵位“震国公”。
而关于“震”的含义说法不一,比较通行的看法是认为取自《周易》震卦卦名,有人分析粟末靺鞨自隋朝就受汉文化影响很深,大祚荣更是熟知汉文经史,因此以地处东方而以“震”为国号。
朝鲜学者朴时亨则认为“震”是“威力震撼四方的大国的意思”,但武则天封乞乞仲象为“震国公”用威震四方之意几乎不可能。
也有学者指出应该与乞四比羽被武则天封为许国公一起考虑,并认为从音韵学上来说,“许”“震”可能为“靺鞨“的别称“肃慎”的谐音。
渤海“渤海国”名来自于唐朝所赐的“渤海郡王”封号。
有人认为“渤海”是“靺鞨”的音近变音。
有人认为渤海并非特指某一海域,而是对东方大海的泛称,唐朝以其东濒大海而命名为“渤海”。
也有学者认为“渤海郡王”的封号与中原望族渤海高氏有关,而高句丽的国姓也是高氏,由于唐朝对降伏高句丽的艰难过程记忆犹新,而大祚荣是“高丽别种”加上有大量高句丽遗民追随他,所以唐王朝绝对不希望这个新蕃国与高句丽再有任何的瓜葛,而且要从人们的意识中消除它与高氏高句丽之间任何可能的关联。
神秘的“海东明珠”渤海国,雄踞我国东北200年,如今却鲜为人知

神秘的“海东明珠”渤海国,雄踞我国东北200年,如今却鲜为人知在我国东北地区,有一个强盛了200多年的文明国家,她美丽富饶,疆域辽阔,她的铁骑驰骋于白山黑水之间,她的天空湛蓝,她的国民强悍,她的美丽让人向往,她就是被誉为“海东盛国”的渤海国。
然而时过境迁,在今天她却鲜为人知。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渤海国的历史地位举足轻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靺鞨人的起源渤海国是一个多元民族国家,其主体为靺鞨人,靺鞨人是肃慎族系的后裔。
传统古史观认为,我国东北地区有三大基本族系:肃慎、秽貊和东胡,其中肃慎族系是一支古老的民族,在舜、禹时代就已经生活在东北地区。
据史料记载:大舜时期,息慎氏朝,贡弓矢,另外《大戴礼记·少闲》中称:'民明教,通于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
可见其与中原文化交流的时间之早。
靺鞨人分为七部,其中位于最南部的是粟末靺鞨,这支部族在唐朝时期归附了高句丽,渤海国的建立者就是出自粟末靺鞨。
在北部,黑龙江流域,有一支被称为黑水靺鞨,黑水靺鞨素以强悍著称,唐朝在这里设黑水都督府进行羁縻统治。
渤海国的建立东北地区面积广大,民族构成比较复杂,分布也十分广泛。
虽然远古时期这里已经有人居住,但是因为文化和经济原因,还没有建立起国家的概念,只有今天的辽宁省一带因为长期守中原文化影响,文明程度较高,建有高句丽政权。
说起渤海国的建立,其实源自一场唐朝时期的叛乱。
公元668年,唐朝联合新罗,灭亡了立国几百年的高句丽政权,从此辽东开始归安东都护府管辖,同时为了防止高句丽政权复辟,并有效控制高句丽遗民与临近靺鞨、契丹、奚、等少数民族,唐朝又将“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强行迁移到辽河西岸的营州,渤海国的开国皇帝大祚荣就在这批迁徙的粟末靺鞨之中。
大祚荣石像公元696年,契丹发生了饥荒,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但是营州(今辽宁朝阳)都督赵文翙不但没有赈济灾民,反而对契丹各部非常傲慢,时常轻辱他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渤海国具体区划
渤海全盛时为“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
各地方行政体制一般是府辖数州,州辖数县,在重要的府治处又有“京”的建制。
五京制渊源于我国古代五行思想。
我国的五京制始于唐朝。
唐在757 年(唐肃宗至
德二年)已有五京的名号,即凤翔西京,洛阳为东京,成都为南京,太原为北京,长安为上京。
唐在实行五京制以后的第五年,大钦茂就被册封为国王,大钦茂很快地把五京制学了过来。
大钦茂之世虽然有五京制,但还没有统一厘定州县。
州县的确定到大仁秀时才应该说完善。
五京十五府一百三十县具体区划建置如下:
--上京龙泉府府址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府辖龙、湖、渤三州。
龙州与府在同一址,下辖八县:永宁、丰水、扶罗、长平、富利、佐慕、肃慎、永平。
湖州在忽汗海(今镜泊湖)附近。
渤州在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郊南城子。
--中京顕徳府府址在今吉林省和龙县西古城,下辖卢、显、铁、汤、荣、兴六州。
显州与府在同一址,下辖五个县。
卢州,以产稻闻名,当在海兰江流域,下辖五县。
铁州在京西南六十里,下辖四个县。
汤州在京西北百里,下辖五个县。
荣州在京东北一百五十里,下辖三个县。
兴州在京西南三百里,下辖三个县。
上京到中京的陆路交通,自今渤海镇出发,溯马莲河南下,越过哈尔巴岭进入嘎呀河的狭长谷地,大体上沿现在的铁路或公路,经过春阳乡阳光村小城子、天桥岭一线,至大兴沟乡庙岭村南十里的渤海古城址及百草沟等地,南过依兰沟,到今延吉市北郊;又越过布尔哈通河,经龙井镇
镇,直抵中京所在的今和龙县西古城。
--东京龙原府亦称栅城府,府址在今吉林省珲春境内之八连城址。
府辖庆、盐、穆、贺四州。
庆州与府在同一址。
下辖六个县。
盐州在今波谢特湾克拉斯基诺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