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国、渤海国和东夏国
我国古代“渤海国”在哪里?是谁建立的?

我国古代“渤海国”在哪里?是谁建立的?渤海国是唐代和辽代初期存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的少数民族边疆政权,其主体民族为靺鞨族,同时也包含了部分高句丽,扶余,沃沮,濊貊等民族。
渤海国的疆域范围包括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俄罗斯沿日本海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北部,被称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近些年被韩国大肆渲染,并称其是自己的祖先建立的国家。
其实历史上的渤海国从文化政治和民族构成方面来说都跟现在的韩国没有半毛钱关系,完全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政权。
一,大祚荣建国。
靺鞨族是我国古代活跃于东北地区的一支游牧民族,先秦时代称为肃慎,汉代称挹娄,南北朝时叫勿吉,到隋朝的时候才改称靺鞨。
唐代初年分裂为十个部落,其中以黑水部落最为强大。
分布在今天的黑龙江中下游和松花江流域及其以东的广大地区。
靺鞨各部一直都臣服于中原王朝。
到隋末唐初天下大乱。
靺鞨十部有的就臣服于突厥,有的则依附于高句丽。
粟末靺鞨原本居住于粟末水流域(今松花江上游)。
公元七世纪中期,唐朝消灭了高句丽,粟末靺鞨的首领大祚荣投降唐朝,与部族被迁徙到今辽宁朝阳地区的营州。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反叛唐朝,攻陷营州城。
大祚荣与靺鞨族首领乞四比羽率领部族东迁,在奥娄河(今牡丹江)筑城自守。
武则天招降乞四比羽,但遭到拒绝。
于是派军征讨,乞四比羽战败被杀。
大祚荣则率军打退了唐军,成为当地各部的首领。
他不断攻打和吞并邻近部落,终于扩地二千里。
所管辖的人口超过了十万户,并且建立了一支数万人的靺鞨军队,于是自称为震国王,向北方强大的突厥称臣。
公元705年,唐中宗继位,派官员前往东北招降。
大祚荣表示愿意臣服大唐,并派儿子大门艺到长安做人质。
大祚荣建立的政权正式成为大唐王朝的藩属。
开元元年,唐玄宗派遣大臣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
并将大祚荣统治的地区作为大唐的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
自此大祚荣去靺鞨称号而改称渤海,因此,呼汗州都督府又被称为渤海都督府。
古城开原大事简介

古城开原大事简介古城简介编辑咸州古城是一座拥有1000余年历史、我国北方最大的一座的古城,是东北著名的古城风貌型名胜景区。
咸州古城是我国历史上有完整城池最北的城,又是我国辽、金、元、明、清各朝设置最北的府级行政机构,有“北方第一城”、“北方第一驿”之称。
咸州古城周长为6.5公里,曾是历史上东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之一,也是大金国、东辽国、东夏国的都城,史书称其为“六朝重地、三国故都”,是当之无愧的东北历史文化名城。
咸州古城是我国历史上有完整城池最北的城,又是我国辽、金、元、明、清各朝设置最北的府级行政机,有“北方第一城”、“北方第一驿”之称。
清朝诗人王恩明称赞其为“望中烂漫渺无垠,踏遍苏城柳色新。
翠萼遥分边塞外,朱阜不让洛阳春”。
著名的精点有:建于金代的崇寿寺塔,有记载古城沧桑历史的钟鼓楼,有烟波浩淼的金线河和古老的清真寺。
咸州古城经历了千余年的风霜雨雪现更加突显出它独特的魅力,成为东北最具有潜力的旅游胜地。
历史发展编辑咸州,古地名。
它其实一直是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甚至几度成为国都。
辽开泰八年(1019年),设置咸州,《辽史·圣宗记》中是这样说的:“开泰八年十月甲辰改东路赫里太保城为咸州,建节以领之。
”“建节”就是设置安东军节度使。
辽代在这里建了一座土城,它南临清河,北依黄龙岗,故有“北枕黄龙,南抚青龙”之说。
到了金朝,此处设咸州路,成为当朝19个省级建制之一,路尹为正二品,也就是说,现存的老城在当时是名副其实的“省会”,下设咸平府、韩州、安东军,坐拥八县,包括铁岭、康平、开原、昌图等地。
据介绍,辽代末年,女真完颜部分布在以咸州为中心的周边广大地区,隶属于咸州兵马司。
辽天庆四年(1114年)九月,阿骨打起兵伐辽,首战告捷。
当年十月攻克宁江城,至十二月初拿下咸州。
随后,阿骨打在新的一年的第一天(1115年)正月壬申日在咸州建国称帝,年号为收国元年,《全辽志》及《辽东志》均有记载。
历史上消失的民族——扶余、百济、高句丽出自同一民族?

历史上消失的民族——扶余、百济、高句丽出自同一民族?一、濊貊族濊貊是中国东北南部地区和汉四郡故地的古老的地区部族,又称貉、貉貊或藏貊,古文献称之为“亳人”或“发人”。
濊貊是由濊人和貊人汇合而成,虽然曾经吸收了一部分游牧民族的成员,但主体还是不能算做游牧民族。
濊貊族在夏商之际广泛分布于南起朝鲜半岛北至松花江流域中游的广大地区,濊貊主体在东北,周灭商后小部分逐渐迁至其他东部地区,一小部分濊貊人迁至朝鲜半岛,后来被汉四郡故地女真人所同化,成为了女真民族的组成部分。
濊貊族早在西周时代,就是周王朝的臣属国。
春秋时期,齐桓公曾经发动过对濊貊的战争。
战国时期,濊貊族从事农业和渔猎业,黍成为濊貊人的主要食粮。
此时的濊貊族进入原始社会晚期,过著定居生活。
后来在东北地区建立政权的夫余和高句丽,就是在融合濊貊等东北区域民族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二、扶余国古国名,亦作夫余,是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古老民族扶余人所建立的东北亚国家。
扶余人聚居于今日中国东北,那里谷物丰盛,余粮颇多。
扶余国从前2世纪立国到494年东扶余国被高句丽灭国为止,历时约700年。
后世的高句丽,百济都是扶余国的延续。
扶余人是今天韩国人/朝鲜人的先民之一。
此外,沃沮、东濊都是扶余的兄弟民族。
美国一位人类学家贾德·戴蒙认为夫余就是布里亚特人,前四、五世纪从贝加尔湖移居东北。
[来源请求]。
扶余一名最早出现在逸周书,名凫庾,是九夷之一。
松嫩平原上有一种树,树上有种盐可食用,古代部分越人到了松嫩平原,他们把食用这种盐的人叫扶余。
东明是传说中的夫余始祖。
夫余国最强盛之时,疆域达到万里长城以北,南达高句丽、东达挹娄、西接鲜卑,方圆约二千里。
夫余国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汉时归玄菟郡统辖;魏时臣服于辽东公孙氏政权;晋时又常去中原朝贡。
夫余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国家,由橐离国王子东明南下所建。
一部分居民东迁并成立了东夫余国(后为高句丽所灭),立世约700年。
扶余国最早在史书出现的地方是《史记》,在卫满朝鲜于公元前107年被灭国时就已存在。
说夫余——精选推荐

说夫余扶余⼈说夫余,这⾥的扶余⼈指的是当今⽣活在松花江、拉林河环绕着的这⽚富饶⼟地上的⼈们;“扶余⼈说夫余”,这⾥的夫余,指的是约公元前200年—公元494年我国东北第⼀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政权及其主体民族。
为什么扶余⼈要说夫余呢?因为扶余这⽚⼟地是东明王涉⽔⽽来,夫余国肇基之地,见证了夫余国700年风风⾬⾬。
同样是这⾥,随着族⼈渡江北徙⾖莫娄,夫余落幕,成就了⼀段民族峥嵘的传说,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烙上了⼀个鲜明的印记。
这⾥是夫余的起点,这⾥也是夫余的终点,扶余铭刻着这⼀历史的轮回。
⼭河不语,故⽼相传,时光流逝,松嫩依然。
扶余⼈有理由缅怀夫余的岁⽉年轮、有责任传唱夫余的沧桑史话,有义务让夫余从汉魏时代尘封的史书中⾛出来。
下附王昭全先⽣《扶余沿⾰史话》,以期更多读者了解扶余、热爱扶余。
扶余沿⾰史话⽬录⼀、古国兴衰东明王肇基夫余国伯咄部⼊据松江湾(⼀)濊貊古族世居渔猎(⼆)櫜离内乱东明⽴国(三)勿吉⼊踞伯咄留名⼆、⼥真反辽渤海国设⾢夫余府⼥真聚义破⼤辽(⼀)渤海设⾢夫余⽴府(⼆)辽朝设州治理宁江(三)⼥真破辽建⽴⼤⾦三、蒙⼈驻牧纳仁汗迁驻⾦源地后⾦军⽴站伯都讷(⼀)豁罗剌思驻牧江湾(⼆)明设卫所后⾦⽴站第四章重镇雄起巴尔达因势建新城锡伯⼈反籍应鳇差(⼀)伯都新城重镇峙边(⼆)锡伯返籍捕鳇纳贡五、滨⽔勃兴理民务增设伯都厅旺经济升⽴新城府(⼀)发展农事设厅理民(⼆)经济荣旺⽂化初兴六、光明在前争⾃由奋⽃求解放党领导⼈民做主⼈(⼀)帝制崩溃再改县名(⼆)东北沦陷英雄举义(三)喜迎解放⼈民当家七|、锦绣前程迎旭⽇阔步⾦光道踏征途改⾰绘新图(⼀)天翻地覆旧貌新颜(⼆)重新⽴县再创辉煌扶余,是古濊貊⼈世代⽣息之所,是夫余⼈创⽴奴⾪制国家的肇基之地,是靺鞨⼈⼊据、演出历史活剧的重要舞台;契丹⼈和⼥真⼈曾在这⾥进⾏过⼀场⽣死决战;蒙古⼈各部也曾在这⾥进⾏过政权的⾓逐。
这⾥的江河、沃⼟、草原、湖沼,养育了这⾥的古今各族⼈民;在这⾥⾓逐、争⽃、和解、融合着的各族⼈民开发了这⽚热⼟。
渤海国行政区划

渤海国行政区划2008-06-11 10:47:35| 分类:史料文献|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唐朝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粟末靺鞨人大祚荣率领部众在东牟山(今吉林省延边州敦化市)建城堡,成立震国。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大祚荣接受唐朝的册封,获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的封号,唐朝以大祚荣的领土定为忽汗州,大祚荣并领忽汗州都督,遂改震国为渤海国,成为臣属于唐朝的藩属政权。
渤海国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政权,它既是粟末靺鞨人和部分高句丽遗民联合建立的一个王国政权渤海国,同时又是唐朝管辖下的一个羁縻州,即忽汗州都督府。
这一二重性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四点上:其一,从第二代国王大武艺开始使用渤海独自的年号,除了向唐朝的国书,到渤海国毁灭一直使用自己的年号;其二,每世渤海王的更迭,虽皆由大氏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但均接到从唐王朝的册封后才算合法,否则向唐朝的国书上只能称“权知国务”、“知国务”;其三,唐王朝在册封认可新国王的同时,必任命其为忽汗州都督府都督;其四,渤海国有向唐朝贡的义务和必要时提供军事支持的义务,史载渤海向唐朝贡凡140多次。
渤海国都城几经迁徙,最后在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渤海第三代国王大钦茂大兴十八年由吉林敦化敖东城迁移到今渤海镇东京城(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建成都城“上京龙泉府”,才稳定下来。
因建在忽汗河(今牡丹江)畔,又近忽汗海(今镜泊湖),所以又称忽汗城。
史书上称为“忽汗王城”。
经过大祚荣(698年- 718年)开创,第二代国王大武艺(718年- 737年)“斥大土宇”和第十代国王大仁秀(818年?- 830年)“开大境宇”,渤海国强盛时期的领域,南界新罗,东至海,北接黑水靺鞨,西接契丹及唐之辽东。
其所辖领土,除东北三省大部地区外,还包括苏联滨海地区至日本海岸波谢特湾、伯力地区之大部。
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契丹太祖天显元年(926年),耶律阿保机亲征渤海国,契丹军包围渤海都城忽汗城,渤海末代国王大諲譔开城投降,渤海国至此灭亡。
东北古国大揭秘——渤海王国

东北古国大揭秘——渤海王国发源于白头山以北牡丹岭的牡丹江,千百年来孕育了北国灿烂的文明。
古渤海王国即是其中之一。
渤海国人形象渤海王国是唐玄宗时期我国东北地区以粟末靺鞨人为主体建立的地方性民族政权,共历二百二十九年。
唐王朝曾在粟末靺鞨部人居住的牡丹江流域设置忽汗州,建都督府,册封“渤海郡王”,渤海郡史称渤海王国。
敖东城就是渤海王国最早的都城,共经历了三代国王即大祚荣、大武艺和大钦茂。
古都敖东敖东古城位于今天吉林省敦化县东南,面临牡丹江,坐落在敦化盆地的中央。
渤海古城是当时渤海王国较有代表性的平原城,城分内、外两部分,外城为长方形,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00米。
内城为正方形,边长约80米,内、外城墙都属土质结构,内城门与外城门相对。
敖东城是当时渤海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外联系十分频繁,与唐王朝的关系也很密切。
唐朝政府在册封大祚荣后,曾先后五次派人出使敖东城。
在大武艺为国王期间,大武艺因与其弟门艺意见不合,产生矛盾,大武艺要杀掉门艺;门艺逃到中原,大武艺穷追不舍。
唐玄宗得知此事,让著名政治家、文人张九龄撰写了一封国书,敦促兄弟二人尽弃前嫌。
从这封国书中,可以看出当时唐王朝与渤海王国的关系以及唐王朝对地方少数民族政权所实施的基本政策。
现在敖东古城只存有二十四块方石,这些排列有序的石头当时为何物,历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上京龙泉府龙泉府位于今天黑龙江省宁安县镜泊湖北的渤海镇。
自渤海国第三代王大钦茂把京城移到上京龙泉府后,龙泉府逐渐兴盛起来。
从现存的上京龙泉府遗址看,上京城为外城、内城、宫城三城环套。
外城呈长方形,总长约32华里,城墙高约3米,外有护城河。
外城垣的遗址处仍可见一道道隆起的土冈;内城位于外城北部,长方形,以城墙相隔,分成东、西、北、中四区;宫城为渤海统治机构所在地,各种衙门、官署皆设在宫城内。
现存有几处城墙的残址。
坐北向南的宫城正门的遗墟依稀可辨,当地人称之为五凤楼。
沿石级而上,在5米高的台基上,可见到几排排列整齐的柱基石,玄武岩质,成圆形。
神秘渤海国

神秘的渤海国在世人的印象中,天苍苍野茫茫的黑土地,在遥远的年代是荒无人烟的,事实上,早在4000年以前,黑土地上就有了人类的活动。
1000多年前,曾经有过一个被称为“渤海国”的政权。
尤其是唐朝在公元913年册封的渤海王国的建立,更使得这广袤而神秘的黑土地溢满了生机和活力。
历史早已证实,北大荒并不荒凉。
一、海东盛国——渤海国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在我国现今东北一带由靺鞨人创建了地方性民族政权——渤海国。
回溯此地的历史,这一地区是先秦时肃慎和汉魏的挹娄的故地,南北朝的勿吉及隋唐时靺鞨也曾在这里活动过。
渤海国历十五代国王,国祚凡二百二十九年。
公元926年,契丹灭亡渤海,在渤海故地建东丹国,将上京龙泉府改为天福城。
不足三年,东丹南迁辽阳(今辽宁辽阳),原渤海京府洲县居民随之而迁或出逃他乡。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的兵徙强迁的民族迁徙活动。
许多渤海人离开故土,向南、向西、向北迁到数百里、数千里以外的地方。
原本经济文化辉煌的渤海地区,特别是其腹地,骤然变得人烟稀疏,而后逐渐城废市毁,田垄销迹,一度繁荣的“海东盛国”仅在史书上留下了过往的痕迹。
时光虽然流逝了一千多年,但曾经发生在渤海国的悠悠往事,留给人们许多回味,牵动着后人的心。
尽管渤海王国的首都地处边塞,远离中原,而它臣民的主体又是靺鞨族(满族祖先),单凭想象,它很可能是闭塞落后的,可是,宁安的上京龙泉府,不仅山环水绕,物产丰富,而且因王国大钦茂执着地效法中原文化,并连续派人赴唐朝取经,使得渤海王国的经济和文化都得到迅速发展,它因此被赞誉为“海东盛国”。
作为渤海王国首都的上京龙泉府,素有小长安之称。
它的平面呈长方形,城南墙4586米、北4946米、东3358.5米、西3406米、周长16.3公里,面积约15.9平方公里,由外城、宫城和皇城组成。
城内共有主街12条,其中朱雀大街长约2公里,宽约100米,不仅街道两旁殿堂建筑富丽恢弘,就连每一隅的雕梁画栋也弥漫着浓郁的唐朝京城的风韵。
[扶余国]扶余国
![[扶余国]扶余国](https://img.taocdn.com/s3/m/84805dcd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96.png)
[扶余国]扶余国篇一: 扶余国扶余国,也叫夫余,是居住在古代中国东北部的古老民族扶余人所建立的东北亚国家。
扶余人聚居于今日中国东北、谷物丰盛、余粮颇多。
扶余国从前2世纪立国到494年东扶余国被高句丽灭国为止,历时约700年。
后世的高句丽,百济都是扶余国的分支。
朝鲜半岛的政权认为扶余人是今天韩国人/朝鲜人的先民之一。
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扶余、高句丽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沃沮、东濊都是扶余的都是濊族。
美国一位人类学家贾德·戴蒙说,夫余就是布里亚特人,前四、五世纪从贝加尔湖移居东北。
扶余一名最早出现在逸周书,名凫庾,是九夷之一。
根据《后汉书》卷85的〈东夷列传〉:扶余国,在玄菟北千里。
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
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乌桓人接壤,北至黑龙江与内蒙古。
扶余的起源地位于今日黑龙江省的松花江流域中心,辽宁省昌图县、洮南市以北,至吉林省双城市以南。
扶余最强盛之时,疆域达到万里长城以北,南达高句丽、东达挹娄、西接鲜卑,方圆约二千里。
扶余族在历史上属于东汉的属国,据后汉书记载,扶余国行政区划隶属玄菟郡,献帝时,其王求改属辽东郡。
传说历代扶余王故去时,玄菟郡太守都赏以银镂玉衣的“玉匣”为葬具,貊人是扶余统治阶级。
扶余最早在史书出现的地方是《史记》,在卫满朝鲜于前108年被灭国时就已存在。
后来在解夫娄时,宰相阿兰弗假借“天帝”的话而篡位,解夫娄东迁。
分辨这两个扶余,史书一般称前者为“北扶余”,东迁后的为“东扶余”。
西汉时期,被划入玄菟郡。
汉武帝年,扶餘开始向汉朝进贡。
高句丽建国后,起初两国相安无事,带素成为国王以后两国关系恶化,常有边境冲突。
大武神王时期北伐成功诱杀扶余国王带素后,其后扶余开始衰退,汉顺帝永和元年,扶餘王曾来到洛阳,晋书记载永和二年夫余为百济所侵西徙近燕。
三国时代,辽东半岛被公孙氏支配,后来扶餘受到鲜卑的攻击,进一步衰弱。
至晋太康时,为慕容廆所破,旋即复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夫余国又称扶余国, 是西汉到魏晋时期的 地方部族政权。公元 前2世纪立国,到公元 494年被高句丽所灭, 存在了700年,开拓了 松嫩平原,创造了比较 发达的文化,是东北史 上一个占有重要地位的 古老少数民族。
汉代是扶余 国发展的鼎 盛时期,它 通过不断向 外扩张,迫 使挹娄臣服, 同时,还派 生出高句丽、 百济、东扶 余等 一些新 的政权。
“扶余国,在玄菟北千里。 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 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 地方两千里,本濊地也。”
扶余国以今农安一带为政 治中心。 925年,传说,辽 太祖耶律阿保机回师扶余 时病故。当时城内上空出 现飞升的黄龙,辽遂将扶 余府改为黄龙府,并建有 佛塔一座。
口占一绝
李大钊
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东亚古代历 史上的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政权,其 范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 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 共经历228年,15代王几乎与唐朝共始 终。
渤海国初名为“震”(振) ,系大祚荣袭其父乞 乞仲象所受武则天授予的爵位“震国公”。713 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 汗州都督,始以“渤海”为号。762年,唐朝诏 令将渤海升格为国。此外还有“靺鞨国”、“渤 海靺鞨”、“高丽国”等别称。
蒲鲜万奴(?-1233)金朝末 年大将。女真族。原任金辽东 宣抚使。1214年,受金宣宗命, 攻伐耶律留哥,战败,逃往东 京。发动反金叛乱,占领咸平、 东京、沈州等地,进攻婆速府 路(今辽宁东南部,治所在今 丹东)、上京城等。十月,自 立为天王,国号大真,建年号 天泰。1216年十月,蒙古木华 黎陷锦州后,归降蒙古。蒙古 军退后,又叛蒙古自立,东徙 曷懒路(今吉林与朝鲜交界 处),称“东夏国王”。
余秋雨:“渤海Leabharlann 了不得,它是非常重要 的地方。它和长安相呼应,是整个亚洲当 时最辉煌的两座城市。渤海国是东北亚地 区一个伟大的帝国。”
东夏(1217-1233)即大真国,朝鲜史书称东真国,是 13世纪时蒲鲜万奴在中国东北建立的一个国家。蒲鲜万奴 原为金朝将领,他于贞祐三年(1215年)自立为天王,国 号大真,年号天泰。1216年降于蒙古,1217年再度自立, 国号东夏。势力最大时,西北至上京城(今黑龙江省阿城 白城子),西南至婆速路(今辽宁省丹东九连城),东南 到曷懒路(今朝鲜咸镜北道吉州)与恤品路(今俄罗斯滨 海边疆区双城子)。大真国前期的政治中心在咸平(今辽 宁开原北),复国后移至南京(今吉林图们市城子山)。 1233年,蒙古窝阔台派皇子贵由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