靺鞨族和渤海国
我国古代“渤海国”在哪里?是谁建立的?

我国古代“渤海国”在哪里?是谁建立的?渤海国是唐代和辽代初期存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的少数民族边疆政权,其主体民族为靺鞨族,同时也包含了部分高句丽,扶余,沃沮,濊貊等民族。
渤海国的疆域范围包括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俄罗斯沿日本海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北部,被称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近些年被韩国大肆渲染,并称其是自己的祖先建立的国家。
其实历史上的渤海国从文化政治和民族构成方面来说都跟现在的韩国没有半毛钱关系,完全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政权。
一,大祚荣建国。
靺鞨族是我国古代活跃于东北地区的一支游牧民族,先秦时代称为肃慎,汉代称挹娄,南北朝时叫勿吉,到隋朝的时候才改称靺鞨。
唐代初年分裂为十个部落,其中以黑水部落最为强大。
分布在今天的黑龙江中下游和松花江流域及其以东的广大地区。
靺鞨各部一直都臣服于中原王朝。
到隋末唐初天下大乱。
靺鞨十部有的就臣服于突厥,有的则依附于高句丽。
粟末靺鞨原本居住于粟末水流域(今松花江上游)。
公元七世纪中期,唐朝消灭了高句丽,粟末靺鞨的首领大祚荣投降唐朝,与部族被迁徙到今辽宁朝阳地区的营州。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反叛唐朝,攻陷营州城。
大祚荣与靺鞨族首领乞四比羽率领部族东迁,在奥娄河(今牡丹江)筑城自守。
武则天招降乞四比羽,但遭到拒绝。
于是派军征讨,乞四比羽战败被杀。
大祚荣则率军打退了唐军,成为当地各部的首领。
他不断攻打和吞并邻近部落,终于扩地二千里。
所管辖的人口超过了十万户,并且建立了一支数万人的靺鞨军队,于是自称为震国王,向北方强大的突厥称臣。
公元705年,唐中宗继位,派官员前往东北招降。
大祚荣表示愿意臣服大唐,并派儿子大门艺到长安做人质。
大祚荣建立的政权正式成为大唐王朝的藩属。
开元元年,唐玄宗派遣大臣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
并将大祚荣统治的地区作为大唐的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
自此大祚荣去靺鞨称号而改称渤海,因此,呼汗州都督府又被称为渤海都督府。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182---唐朝少数民族政权——靺鞨与渤海国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182---唐朝少数民族政权——靺鞨与渤海国靺鞨:中国古代民族名,自古生息繁衍在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先祖。
先世可追溯到商周时的肃慎和战国时的“挹娄”。
北魏称“勿吉”,唐时写作靺鞨。
靺鞨-基本概况靺鞨初有数十部,後逐渐发展为七大部。
主要分布在粟末水(今松花江)和黑水(今黑龙江)一带。
以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最强大。
靺鞨各部发展水平不一,大多以角弓、楛矢射猎为生,凿土穴而居。
南部的粟末部较为先进,种植粟、麦、穄等作物,养猪、马,以米酿酒,以猪皮为衣。
最北方的黑水部使用铁器,善用自造毒药敷於箭矢,以射禽兽。
7世纪初,粟末诸部役属于高句骊。
725年,唐在黑水靺鞨地区置黑水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其馀各部隶属于都督府,称为州,各部首领为州刺史,唐派长史监领之。
粟末靺鞨於698年曾建立震国(後改称渤海),其首领大祚荣於唐开元元年(713)受封为渤海郡王。
置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
此後辖区即以渤海为号。
926年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攻灭,改称东丹。
10世纪後改称女真。
满族,亦称满洲族,是生活在满洲的通古斯民族,古代以渔猎生活为主。
唐代的汉语文献中将其称为“靺鞨”,宋元及明时期的汉语文献中称其为女真。
靺鞨,实则已承认受唐之封,为唐朝属国。
亦称“勿吉”。
源于肃慎。
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东至日本海。
分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七部。
有农业,种植粟、麦、穄;善养猪;亦从事狩猎。
经常向汉王朝献贡。
各部发展不平衡。
黑水靺鞨部居最北面,发展较慢,分十六部。
唐玄宗时,就大部落置黑水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
其余各部隶属于都督府,称为州,任命各部落首领为州刺史。
五代时称女真。
粟末靺鞨部居最南方,较先进。
靺鞨-历史沿革靺鞨风情《抢婚》锻铜公元698年粟末部酋长大祚荣联合其他族在松花江以东乌苏里江流域,建立渤海政权。
后不断向唐王朝遣使朝贡,按唐制建立政治、经济制度,使用汉文。
公元926年为辽阿保机攻灭。
历史上消失的古国——靺鞨人与渤海国

历史上消失的古国——靺鞨人与渤海国历史上消失的古国——靺鞨人与渤海国一、靺鞨人靺鞨,中国古代民族名,自古生息繁衍在东北地区,先世可追溯到商周时的肃慎和战国时的“挹娄”。
北魏称“勿吉”,唐时写作靺鞨。
今天中国的满族、鄂温克族、锡伯族等东北地区原住民族都是靺鞨人的后裔。
靺鞨是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世居白山黑水之间,以渔猎为业,根据所生活地区情况不同,也有农耕文明和小部分游牧文明。
靺鞨分为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两部。
粟末靺鞨部居靺鞨的最南方,早在唐初就已归附唐。
七世纪末,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统一各部落(确切地说,是统一附唐的各部落),建立了政权。
后来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府都督。
从此,粟末靺鞨建立的政权,就以渤海为号。
二、渤海国渤海国的缔造者大祚荣,史书记载是出自依附高句丽的粟末靺鞨部。
大祚荣所属的部族与当时的东北亚强国高句丽关系很深。
据史料记载,靺鞨族分为七部,而这七部中与高句丽有关系的只有两个,即粟末靺鞨和白山靺鞨。
5世纪后期,粟末靺鞨刚从北方迁移至粟末水流域,与高句丽政权因争夺土地而逐渐产生冲突。
至隋朝前期,粟末靺鞨在与高句丽的战争中逐渐处于劣势,8个粟末部落在首领突地稽的率领下逃往辽河以西,隋朝为安置他们,特地设置了辽西郡。
而白山靺鞨则是“素附于高丽”。
到了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派兵与新罗联合灭高句丽,此后为了防止高句丽政权复辟并有效控制高句丽遗民与临近靺鞨、契丹、奚等少数民族,唐朝又强行将“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徙居辽西营州(今辽宁朝阳),而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就在这部分粟末靺鞨人当中。
乞乞仲象一家自668年被迁到营州到698年大祚荣率部众从新迁回“粟末故地”期间,在营州生活了近30年,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生并长大成人。
696年(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叛周,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还被李尽忠授予“大舍利”的官职。
李尽忠失败后,靺鞨人首领乞四比羽与乞乞仲象率营州靺鞨部众东奔辽东。
渤海国经济

渤海国经济关键词:渤海国经济唐朝发展摘要:渤海国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的经济对中原王朝进行模仿,也进行自己创造,使渤海国经济有着长足发展,渤海国经济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在借鉴中,逐渐总结,形成了自己的经济。
正文:渤海国的主体民族是靺鞨族,主要建国者有粟末靺鞨、自山靺鞨.高句丽遗族。
靺鞨是满族的祖先,它很旱就出现在祖国的历史舞台上。
商周时它被称为肃慎,汉魏时称为绝娄,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改称为靺鞨。
它活动的地区,主要是东北的自山(长自山)、黑水(黑龙江)地带。
渤海国的建立和存在,使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上了一个台阶。
这是因为,渤海自建国后的二百多年期间,大的战事只有几次,社会还是相对稳定的,加之渤海人勤于向周边民族交往和学习,特别是愿意与中原地区交往和学习,使渤海的经济发展基本驶在良性运行的轨道。
当然,与中原先进地区比较,渤海国的经济水平还明显落后,但可喜的是,渤海仅立国二百年,就以比较大的速度缩短了同国内先进地区的差距,使渤海地区得到了空前的开发。
渤海和中原王朝有密切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
尤其是唐朝在统一东北地区时,设府州县进行管辖,唐在营州设营州上都督府,下辖五个羁摩都督府,有饶乐都督府、松漠都督府、室韦都护府、靺鞨都督府。
贞观14年,唐在黑龙江下游设立黑水州,唐玄宗开元10年(722年)在鸟苏里江的勃利,设勃利州,以黑水靺鞨酋长倪属利稽为刺史。
开元14年,在黑水靺鞨的最人部落中,设立了黑水州都督府,以酋长为刺史,赐姓李氏,隶属于幽州人都督府。
可见唐朝与渤海国的关系非常密切,然渤海国不仅在政治上模仿中原王朝,经济上也如此。
并加以发展。
一.渤海国的农业渤海地区使用铁器的历史由来已久,无论是辽东地区,还是高丽故地,早在渤海建国前就已将铁器用于农业;就连相对落后的率宾水流域和今三江平原一带也已进入了早期铁器代,如在黑龙江省东宁县的团结遗址中就出土了战国式的铁镰。
此外,各地的渤海遗址中还发现了铁镰、铁铲、铁锸、铁锹等等在内的其它农具。
渤海国行政区划

渤海国行政区划2008-06-11 10:47:35| 分类:史料文献|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唐朝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粟末靺鞨人大祚荣率领部众在东牟山(今吉林省延边州敦化市)建城堡,成立震国。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大祚荣接受唐朝的册封,获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的封号,唐朝以大祚荣的领土定为忽汗州,大祚荣并领忽汗州都督,遂改震国为渤海国,成为臣属于唐朝的藩属政权。
渤海国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政权,它既是粟末靺鞨人和部分高句丽遗民联合建立的一个王国政权渤海国,同时又是唐朝管辖下的一个羁縻州,即忽汗州都督府。
这一二重性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四点上:其一,从第二代国王大武艺开始使用渤海独自的年号,除了向唐朝的国书,到渤海国毁灭一直使用自己的年号;其二,每世渤海王的更迭,虽皆由大氏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但均接到从唐王朝的册封后才算合法,否则向唐朝的国书上只能称“权知国务”、“知国务”;其三,唐王朝在册封认可新国王的同时,必任命其为忽汗州都督府都督;其四,渤海国有向唐朝贡的义务和必要时提供军事支持的义务,史载渤海向唐朝贡凡140多次。
渤海国都城几经迁徙,最后在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渤海第三代国王大钦茂大兴十八年由吉林敦化敖东城迁移到今渤海镇东京城(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建成都城“上京龙泉府”,才稳定下来。
因建在忽汗河(今牡丹江)畔,又近忽汗海(今镜泊湖),所以又称忽汗城。
史书上称为“忽汗王城”。
经过大祚荣(698年- 718年)开创,第二代国王大武艺(718年- 737年)“斥大土宇”和第十代国王大仁秀(818年?- 830年)“开大境宇”,渤海国强盛时期的领域,南界新罗,东至海,北接黑水靺鞨,西接契丹及唐之辽东。
其所辖领土,除东北三省大部地区外,还包括苏联滨海地区至日本海岸波谢特湾、伯力地区之大部。
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契丹太祖天显元年(926年),耶律阿保机亲征渤海国,契丹军包围渤海都城忽汗城,渤海末代国王大諲譔开城投降,渤海国至此灭亡。
渤海国创始人大祚荣生平简介

渤海国创始人大祚荣生平简介大祚荣是历史上一位政治家,也是杰出的少数民族军事家,在中国非常有名。
大祚荣出生年月不详,在719年去世,在世时管理者渤海地区,那么关于大祚荣简介都有哪些呢?大祚荣的本名叫祚荣,粟末靺鞨族人,他的父亲是靺鞨族的首领,他则是将来首领的第一继承人。
大并不是他的姓,少数民族也不讲究姓氏,大是后世对他的尊称,久而久之被用来做他的姓。
大祚荣出生时他们的部落正归附唐朝,并且和汉人一起居住,所以深受汉人文化影响。
在“营州之乱”时,为保全部落子民,大祚荣的父亲受威胁表示愿意臣服于李尽忠。
当时只是无奈之举,但是在平定叛乱后,招致了唐朝君主的不满,于是派兵对其部落子民进行追剿。
无奈大祚荣父亲只能率领大家往故乡逃命,在逃命过程中大祚荣父亲去世,大祚荣结果父亲的担子,带领部民逃命。
当时的大祚荣还很年轻,但是常年跟着父亲在沙场上锻炼,面对唐军的追杀从容淡定,联合其他部落,运用合适的战略将追兵全部歼灭,很好的展示了他在军事上的谋略。
回到故乡的大祚荣自立为王,开创了渤海国的前身。
大祚荣称王后,为了巩固政权,与周边的部落相互结盟,在各个势力中巧妙翰璇,使得自己国家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后唐朝派使臣招降,归附了唐朝。
大祚荣简介就是这样。
大祚荣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在唐朝时期声名远播,是一位杰出的少数名族军事家以及政治家。
对于大祚荣的民族一直存在争议,提到大祚荣都会和高丽联系起来,那么大祚荣是高丽人吗?据史料记载,大祚荣出生在唐朝,而他的父亲乞乞仲象是靺鞨族的首领,那么理所应当的大祚荣也是靺鞨族人。
靺鞨是我国的少数民族满族的前身,分布在中国的北方。
靺鞨的名字是唐朝时衍生的,到后来清朝,便演变成有马背上的名族“满族”的部落名称。
所以从史料可以看出,大祚荣并不是高丽人,那么为什么会有疑问他是不是高丽人?在大祚荣成年后,一次突厥中,大祚荣父子参与了反唐。
鉴于当时自己的实力尚小,所以大祚荣的父亲和一起迁入中原的高丽人联合,共同对抗唐兵。
渤海国

海东盛国——渤海国晨钟 唐朝时,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居住着一个少数民族,这就是今天满族的祖先——靺鞨族。
当时的靺鞨族包括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两部分,黑水靺鞨主要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粟末靺鞨则主要居住在黑水靺鞨南面的松花江流域。
渤海国就是粟末靺鞨所建立起来的一个隶属于唐朝的地方民族政权。
粟末靺鞨包括许多部落,这些部落分散居住在各地,没有统一的政权。
公元698年,一个叫大祚荣的人统一了粟末靺鞨的各个部落,成为粟末靺鞨的最高首领,并且建立了政权。
之后不久,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在册封大祚荣的同时,唐玄宗还在粟末靺鞨的居住地区设置了渤海都督府,任命大祚荣为渤海都督府都督。
于是,粟末靺鞨的这个政权就被称为渤海国。
渤海国归附于唐王朝,相当于唐王朝所管辖的一个地方政权。
渤海国的社会经济很发达。
他们种植稻、粟、豆等作物,会织布、纺绸、制造精致的陶器以及酿酒。
渤海国与唐王朝之间的经济往来,主要是以朝贡形式进行的宫廷王室间的贸易。
就在大祚荣封王的同一年,大祚荣派遣他的儿子到唐朝的首都长安,请求与唐朝进行贸易,得到唐玄宗的允许。
之后,渤海国与唐王朝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曾经向唐朝朝贡130多次,带去了大量珍贵的土特产品,如貂皮、海豹皮、海东青、人参、麝香等,受到了内地的欢迎。
唐王朝也以赏赐的形式回赠渤海国许多物品,主要是茶、锦、帛、绢、金银器等农产品、编织品以及金银器皿,这些物产满足了渤海上层阶级生活享乐的需要。
渤海国还派遣使臣去学习中原的典章制度和其他各种文化,渤海国中央和地方的许多机构和官职,都是仿照唐王朝设置的。
中原的儒家学说和佛教等也传入了渤海国。
渤海国都城的规划布局、殿堂寺塔的布局结构、建筑瓦件上的汉字、碑文的风格等,也和中原相同或相似。
渤海国壁画的画法、着色和用料,画面的线条,都具有浓厚的唐代墓壁画的风格。
由此可见渤海国受唐王朝文化影响之深。
正是中原文化的传入,使渤海文化发生了阶段性的飞跃变化,推动了渤海社会的发展。
简述渤海国民族构成问题-2019年文档

简述渤海国民族构成问题一、渤海国的概况渤海国是在我国东北地区由粟末人为主体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随着它的不断壮大和强盛后被誉为“海东盛国”。
在其建立之初并未直接称为渤海国,“祚荣即并比羽之众。
恃荒远,乃建国,自号震国王”[1]后“睿宗先天中,遣使拜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所统为忽汗州,领忽汗州都督,自是去号,专称渤海”[2],在唐睿宗的时候接受册封后大祚荣等不复自称为震国,也去称号正式专称为渤海。
和唐廷往来恢复正常,而在旅顺黄金山唐代鸿胪井栏刻石上的刻文“敕持节宣劳?羯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这刻文是唐朝和渤海一体关系的见证,无论名或实渤海都归属唐朝,成为唐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926年2月份契丹大军夜围渤海西部边防重镇扶余,经过激战与天显元年正月占领扶余府,很快大军包围了忽汗城,渤海末代大王着素服牵羊出城投降。
耶律阿保机改渤海为东丹,从此威震东方的“海东盛国”灭亡。
从698年到926年这两百多年间,渤海国作为一个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和占据了重要的篇章。
二、渤海国民族构成渤海国建国开始民族成分的构成就不是单一的:“谨按渤海之源流也,句丽未灭之时,本为疣赘部落,之属,实繁有徒,是名粟末小蕃,当逐句丽内徙,其首领乞四比羽及大祚荣等,自营州作孽而逃,辄据荒丘,始称振国,时有句丽遗烬”[3]“渤海,本粟末附高丽者,姓大氏。
高丽灭,率众保挹娄之东牟山,地直营州东二千里,难比新罗,以泥河为境,东穷海,西契丹。
筑城郭以居,高丽逋残稍归之。
万岁通天中,契丹尽忠杀营州都督赵?反,有舍利乞乞仲象者,与酋乞四比羽及高丽余种东走……祚荣因高丽、兵拒楷固,楷固败还”[4] “渤海大祚荣,本高丽别种也。
唐开元中,高丽灭,祚荣率家属保桂娄之故地,据东牟山,筑城居之。
祚荣骁勇善用兵,之众及高丽余烬稍稍归之”[5]“渤海,本高丽别种,唐总章中,高宗平高丽,徙其人散居中国,置州县于辽外,就平壤城置安东东都护府以统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靺鞨族和渤海国
靺鞨是后来满族的祖先。
这是我国东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
商周时称肃慎、汉魏称挹楼、北朝称勿吉。
隋唐时改称靺鞨。
其活动范围主要在白山(长白山)、黑水(黑龙江)地带。
隋唐之际,在靺鞨各部中,居于南部的粟末靺鞨和居于北部的黑水靺鞨成为势力最强的两大部落。
粟末靺鞨比较先进。
武周圣历元年( 698 ),其首领大祚荣建立了政权,自立为震国王。
(振)玄宗开元元年( 713 ),唐朝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所部之地为忽汗州,令大祚荣兼都督。
从此,这个政权就以渤海为号。
开元十四年( 926 ),唐朝正式名之曰:“渤海国”,晋封渤海郡王为渤海国王。
渤海国最盛时,南至朝鲜半岛的北部,东抵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境内有 5 京, 15 府、 62 州。
渤海国和唐朝的关系较好,其国王世代向唐朝请封号,并频繁派使臣到长安朝贡(玄宗一朝就派使 29 次),其贵族子弟多送往长安学习。
他们使用汉字,其各项制度也多仿唐朝。
其制度“大抵宪象中国”,称“海东盛国”。
有三省(宣诏、中台、政堂),六部(曰忠、仁、义、礼、智、信)。
黑水靺鞨与唐朝的关系也较密切。
开元 13 年( 725 年),唐朝在其地置黑水军。
次年,又在其最大部落设黑水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等官。
唐政府另派长史对黑水各部进行监领。
总之,唐朝在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行政机构,使那里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
926 年,立国 200 多年的渤海国被契丹所灭,此后黑水靺鞨也成为契丹的附属。
从本节所讲内容可见,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唐朝统治者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羁縻州政策的推行,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