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公开课课件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愚公移山》公开课精品课件

小学语文《愚公移山》公开课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愚公移山》章节。
教学内容详细讲述了愚公为改变家乡出行不便的状况,决心移山,虽遭遇周围人的嘲笑,却依然坚持不懈,最终得到天神帮助,成功移走两座大山的寓言故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掌握生字词,如“愚公”、“移山”、“顽固”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复述故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目标:通过故事学习,教育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故事的意义,体会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能流利地朗读和复述故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出“你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能正确朗读、理解词句。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故事内容,分析寓言意义,解读愚公移山的精神。
4. 例题讲解:挑选课文中的难点句式进行讲解,如“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太行,一座叫做王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进行造句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1. 《愚公移山》2. 内容:生字词:愚公、移山、顽固、决心、坚持、天神句式: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太行,一座叫做王屋。
寓意:坚定信念,勇于克服困难,团队合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生字词和句式,写一段话描述愚公移山的过程。
2. 答案示例: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他决心要把这两座大山移走。
他坚持不懈,带领家人一起努力,最终得到了天神的帮助,成功移走了两座大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程度,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中小学教科版《愚公移山》优质课件

中小学教科版《愚公移山》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愚公移山》这一篇寓言故事,该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教材第五单元《寓言故事》的第一课时,详细内容包括对文章的朗读、生字词的学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文章中心思想的领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生字词。
2.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培养他们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的理解。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山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山的思考,进而引入愚公移山的故事。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 生字词学习:讲解本节课的生字词,让学生在课文中划出并朗读。
4.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5. 例题讲解:分析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并表达对愚公精神的看法。
六、板书设计1. 《愚公移山》2. 主要内容:生字词课文内容概括愚公移山精神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抄写本节课生字词,并解释其意思。
用自己的话概括愚公移山的故事,并谈谈对愚公精神的理解。
2. 答案:生字词解释正确,书写工整。
故事概括完整,对愚公精神的理解正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朗读、分析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关注这部分学生。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寓言故事,提高阅读兴趣。
《愚公移山》优秀课件课件

《愚公移山》优秀课件课件一、教学内容《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一篇,选自《列子·汤问》。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愚公的老人,不畏艰难,决心移走挡在家门口的两座大山。
文章通过愚公和他的家人努力挖山的故事,表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
2. 能够领会愚公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3. 能够运用文章中的道理,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理解并背诵《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
难点:能够领会愚公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并能够运用文章中的道理,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愚公移山》的动画片,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
2. 讲解:引导学生学习《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讲解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和道理。
3. 讨论:分组讨论愚公为什么能够成功移山,引导学生理解愚公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4.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愚公移山》板书内容:愚公移山坚持不懈自强不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
答案: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我深深被愚公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
故事中,愚公面对两座挡在家门口的大山,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决心移走它们。
尽管他和家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他们从未放弃。
最终,他们的坚持感动了天神,天神派来了两位大力神帮助他们移走了大山。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学习愚公的精神,坚持不懈地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答案:问题:你遇到了一道很难的数学题目,怎么解决?解答:我会像愚公一样,坚持不懈地努力。
我会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要求。
《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愚公并没有被传统的思维方式所限制 ,而是通过创新的方法解决了他们面 临的问题。这启示我们在解决问题时 应该具备创新思维,打破常规。
对未来的影响与展望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 人了解和认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激励后人勇往直前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受到自然环境的直接影响 ,因此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顺应成为了一种普遍的观念。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这个背景下产生,旨在传达一种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 ,以及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
《愚公移山》的意义
《愚公移山》的故事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它启示人 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面对困难时不应轻易放弃
详细描述
愚公面对阻挡他们通路的两座大山,决定带领家人挖山搬石 。虽然过程中遭遇重重困难,但他始终不放弃,坚信只要努 力,最终一定能够成功。这种精神是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学 习的。
团结协作的力量
总结词
愚公和他的家人以及邻居们共同协作 ,展示了团结的力量。
详细描述
愚公在挖山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家 人的支持,还吸引了众多邻居加入。 他们共同劳作,分享快乐与困难,最 终成功地将山移走。这表明团结协作 能够战胜任何困难。
《愚公移山》的故
02
事内容
故事概述
总结词
简述故事背景和主题
详细描述
本课件以《愚公移山》的故事为背景,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和文字,简明扼要 地介绍了故事的背景、主题和主要内容,为后续的深入分析打下基础。
故事情节
总结词
梳理故事情节发展
详细描述
本部分通过流程图、时间线和重要事件标记等方式,详细梳理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过程,包括愚公移山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其中穿插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第24课 《愚公移山 》 课件 (45张PPT)

(1)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过程: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二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 南,河阳之北。 (4)结果: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请同学们看看以下三个答案,说说内容完整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 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 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 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特殊句式: 1.被动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2.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
二、细读课文,把握故事
1.概括全文内容。 请同学们跟着录 音朗读全文,试 着用一句话概括 这篇文章的大意。
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 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 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 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 陇断焉。
复杂字形: 1.箕畚[ jī běn ] ,箕、畚都是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2.始龀(chèn),龀(chèn):换牙齿。 3.厝(cuò):放置。
愚公移山优秀课件PPT

为了将这些启示付诸实践,我们需要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例如,我们可以设定目标并制 定实现它们的计划,同时保持乐观和坚定的态度,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对未来的展望与启示
展望
愚公移山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对未来的展望,即通过努力和毅力,我们可以克服任何挑战并实现我们 的目标。
启示
这个故事教导我们,无论未来面临何种挑战,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坚定和勇敢的态度。我们应该相 信自己的能力,并相信通过团队合作和努力工作,我们能够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03
故事在现代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愚公移山的故事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要有面对
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以及持之以恒追求目标的毅力。
对个人启示的反思与行动
启示
这个故事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个人启示,包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和坚定,以及通过团队 合作和努力工作实现目标。
反思
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用这些启示。例如,当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遇到挑战时,我们是否能够像愚公一样坚持不懈?
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
01
02
03
面对困难的勇气
愚公移山的故事可以鼓励 个人在面对困难时,要有 勇气和决心,不轻易放弃。
坚持目标
通过学习愚公移山的故事, 个人可以学会如何坚持自 己的目标,持之以恒地为 之努力。
自我激励
这个故事也可以作为自我 激励的工具,提醒自己在 成长过程中要不断努力、 追求进步。
05
详细描述
愚公面对巨大的困难,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坚定地选择了克服。他的决心和毅力 使他能够战胜各种困难,最终实现了目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足够的决 心,我们就有可能战胜任何困难。
03
愚公移山的启示
《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故事情节紧凑,从移山的原因到移山的经过再到 移山的结果,一气呵成,没有过多的枝节。
寓言色彩
文章以寓言形式呈现,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传达出深刻的道理,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04
《愚公移山》的德育价 值
坚定的信念与毅力
愚公的信念
课件中可以展示愚公在面对艰巨 任务时,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毅力 ,以及他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懈努 力的精神。
毅力的重要性
通过愚公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只有具备 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才能持之以 恒地追求目标并最终取得成功。
团结协作的精神
家族齐心协力
课件中可以展示愚公家族齐心协力、 共同奋斗的场景,强调团结协作在完 成任务中的重要性。
集体力量的力量
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 在集体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团结协 作,发挥自己的力量,共同实现更大 的目标。
谢谢观看
教学反思
1 2 3
教学效果
通过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 果,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知识 。
存在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讨论 不够深入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策 略。
改进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 手段、增加互动环节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和学习效果。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坚持不 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03
《愚公移山》课文分析
语言特点
简洁明了
文章语言简练,句式紧凑,表达 清晰,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冗余。
生动形象
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 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如“山不加
增”、“何苦而不平”等。
寓言色彩
《愚公移山》课件(公开课一等奖)2022年部编版小学语文

04
你认为现代社会还需要 像愚公一样的人吗?为 什么?
05
课堂互动与讨论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愚 公移山》的主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 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团 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讨论主题
教师指导
教师需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给予学生适 当的指导和启发,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和方向性。
课文概述
01
课文《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 事,讲述了愚公带领家人挖山搬 土,最终感动天神,将山移走的 故事。
02
故事情节紧凑,语言简练,寓意 深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人物分析
愚公
故事的主人公,具有坚韧不拔、不畏 艰险的精神,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 不惜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时间。
天神
故事中的神灵角色,被愚公的精神所 感动,帮助他将山移走。
教师答疑解惑
答疑解惑
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课文过程 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和解
释,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
准备充分
教师需在课前充分准备,了解可能 出现的疑难问题,以提高答疑解惑 的效率和准确性。
引导思考
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 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培养其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06
课后作业与延伸阅 读
课后作业
作业一
背诵《愚公移山》全文。
作业二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为题,写一篇300 字的小作文。
延伸阅读材料
《列子·汤问》
收录了《愚公移山》的原文及 注释,便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背景和意义。
《中国古代寓言选》
此书收录了大量中国古代寓言 故事,有助于学生了解寓言文 学的特色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esented By Harry Mills / PRESENTATIONPRO
愚 公 移 山
《 列 子 》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通过背诵积累精粹语段。 2、品味语言、感悟愚公形象及其意义。 3、理解结尾作用,培养创新精神。 4、 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作家作品的介绍
4、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课文原句回答)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决心大)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愚公要把移山的目标是?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远大抱负)
4. 愚公移山的主张得到全家拥护的句子是:——杂然相许。
2.课文为什么写“邻人”“孤儿”移山的细节?
3.愚公面对智叟嘲笑的态度是什么?他的话运用了什么修
辞?体现了什么品质?
4.文中的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是否矛盾?为什么?
5.智叟这一人物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6.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 “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那么,这则寓言 的“灵魂”是什么?
5.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坚强毅力)
6. 愚公认为两座大山可以搬走的理由是: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目光长远)
7. 标志愚公和智叟辩论取胜的一句是: ——河曲智叟亡以应。 8.山最终移掉了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
深入探究
1.愚公在移山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要这样写?
1、帝感其诚 被动句
2、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
判断句 倒装句
文言句式 省略居
4、杂然相许 省略句
被动句
固定句
5、如太行王屋何? 固定句
解释划线词语:
1、方七百里
方圆、面积
2、河阳之北
河北面或山南面
3、汝心之固
顽固
4、杂然相许
答应,赞成
5、以残年余力
凭、靠
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副词,加强语气
操蛇之神闻之,
惧愚其公不已停止也,
这件事
告之于帝。帝感
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同,“一措厝”通,朔“放东垄置,”一,厝高地雍隔南绝。自
整体感知,理解重点词句
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 返 (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 慧 (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 无(没有)
一厝朔东
厝:通 措 (放置)
无陇断焉
陇:通 垄 (高地)
4
“之”的用法
1、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 之一毛 操蛇之神
结构助词,“的”:
• 2、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3、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指示代词,“这” “这件 人称代词,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1、 其妻献疑曰 惧其不已也
代词,“他的” “他” 2、其如土石何?
加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且”的用法
1. 年且 九十
副词,“将”
2. 且焉置土石? 连词,“况且”
词类活用 1、毕力平险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 名词作动词
7
特殊句式 • 判断以下句式:
余
代指愚公 太,非常 通“慧…石…何怎样?”北山愚、
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通 彻,曾不若孀妻弱子即。使 虽
我子之又死有,孙有;子子存子焉孙;孙子无又穷生匮孙也,,孙而又山生不子加;何增愁子,,又何担有苦心子而什,么
不平?”河曲智通叟“亡无以”应。
读
准啦
听课文朗读,注意语气和停顿;自读课 文,完成下列字词的读音:
万仞( rèn )汝( rŭ )魁(kuí)父
荷(hè)担 箕( jī )畚(bĕn)
孀(shuāng)妻 始龀(chèn)
智叟(sŏu)
曾(zēng )不若
亡( wú)以应 一厝(cuò)
陇( lŏng)断 穷匮(kuì)
整体感知, 解释重点字词
7、投诸渤海之尾 之于,兼词
翻译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 要绕道。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 行、王屋何?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 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渤海边上。
7. 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 话结尾呢?(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1、愚公在移山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要这样写?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显示了移山工作的艰巨。突出愚公改造大自然的 雄心壮志。
“年且九十” ——愚公的年迈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面积
极高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
将近
面对
苦于
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
阻塞
绕远,曲折
商量
全部
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险峻的大山 一直
水的南岸
纷纷 赞成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
提出疑问
凭
连……都 削减
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
把……怎么样
况且,哪里
之于
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人, 叩 石
挑
敲,凿
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挖掘泥土 用箕畚装土石
寡妇
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孤儿 换牙
通“返”,往 返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 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 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 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 ”、“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 教育意义。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 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它的特 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常常带有讽刺或劝 戒的性质,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含义深刻,寓于哲理。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