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国家民用航天基地总体规划图

合集下载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简介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简介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简介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以下简称西安航天基地)成立于2006年11月30日,是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依照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共管的国家级高科技园区,是西安市“五区一港两基地”之一。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位于西安市东南区域,总体规划面积为86平方公里,其中一期面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二期63平方公里。

2007年12月26日,“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认定。

西安航天基地以“航天产业立区,高新产业兴区”为发展定位,“四节约一环保”为发展理念,西安航天基地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宜商宜居的航天科技产业新城。

2010年6月26日,西安航天基地被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陕西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

陕西省、西安市政府高度重视西安航天基地的发展,赋予基地管委会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在政策、土地和融资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西安国家民用航天基地的比较优势1.优越的地理位置西安航天基地位于西安市主城区东南部,距市中心钟楼7公里,绕城高速公路2.8公里,与西康高速紧邻。

航天基地南依秦岭,北瞰曲江,西临城市中轴,东接万亩林带,山水城连为一体,自然环境非常优美。

2.便捷的交通西安航天基地对外交通十分便利,为入区企业提供便捷的物流服务。

向北经长安路和雁塔南路可直达西安市中心;向东经航天大道、雁翔路与曲江新区、交大科技园相连;向西通过韦郭路、西部大道可到达西部大学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向南的长安南路、西康高速公路通向秦岭北麓自然风景区。

航天基地经三环路(绕城高速公路)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35分钟车程,距西安火车站25分钟车程,到火车南站8公里。

西安市快速轨道交通二号线、四号线可到达基地,其中二号线已开工建设,2010年通车。

3.创新的体制机制团共建,模式独特。

在陕西省政府和航天科技集团组成的战略合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西安市政府与航天科技集团成立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基地的规划、建设工作,落实基地优惠政策。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规划的通知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规划的通知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8.29•【字号】市政办发[2011]147号•【施行日期】2011.08.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规划的通知(市政办发〔2011〕147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一年八月二十九日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规划按照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市发〔2010〕26号)精神、《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西安市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具体要求,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现状与形势(一)西安科技资源实力雄厚西安地区有众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防军工单位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科研优势涵盖电子信息、航天航空、装备制造、能源、材料等诸多领域,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现有各类科研机构460多家,科研人才9.2万人,占全市各类专业人才的20%,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186个,与产业对应度高,价值20万以上大型仪器设备5,000多台套。

“十一五”以来,科技成果丰硕,共承担“973”、“863”等重大课题300余项,累计取得授权专利1.9万多件,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23项,占同期全国的9%,获省、市科学技术奖千余项,平均每年产出科技成果3,000多项,共实现技术交易额近百亿元。

依托科技资源优势,西安在软件、集成电路、光电子、新材料、生物医药、通信、半导体照明等7个领域形成了国家级产业化基地。

(二)西安统筹科技资源的成功实践多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优势,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对科技的财政投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五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引领城市创新发展,使西安成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首个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基地总体规划图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基地总体规划图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基地总体规划图规划简介⑴区位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位于西安市主城区东南,坐落于少陵塬,北邻西安市科教文化区,西临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邻秦岭北麓生态旅游区,是西安具有良好交通和自然生态环境优势的科技产业开发区,是西安中心城发展的重要辐射地之一。

⑵规划期限规划期限:2007—2020年⑶规划规模规划用地规模:本次规划用地规模23.04平方公里,规划期末人口规模达26.1万人。

⑷规划目标以“环保与创新”为主题,“科研和文化”为内涵,“航天和宇航”为标志,打造世界级的航天科技产业基地—航天智都,使之成为世界级的航天产业基地,世界级的创意产业基地及世界一流的休闲康居新城。

⑸规划结构规划形成“一心三轴三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一心—规划中心区;三轴—长安东街、神舟大道、雁塔南路三条人文景观轴;三区—东部产业研发区、北部南部居住区。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位于西安市东南部,规划面积为23.04平方公里,远期预留约35.5平方公里的发展规划空间,基地南依秦岭,北瞰曲江,西临城市中轴,东依万亩林带,与西安市主城区相邻,距市中心钟楼7公里,绕城高速公路2.8公里,与西康高速紧邻,向西北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仅35分钟车程、向北距西安火车站20分钟车程,向南距引镇西康铁路长安站仅15分钟车程。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航天民用、半导体器件、新材料、新能源、服务外包与创意、现代服务业等特色支柱产业。

2010年计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全年完成基础配套设施投资4亿元,新建15公里市政道路和50公里配套管网,确保基地自来水、天然气等与城市主管网连通。

打通东长安街、航天中路等基地内的断头路,启动三环连接工程,形成高效快捷的城市市政路网系统。

年内建成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提高基地中小企业培育孵化的承载能力。

----实施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

加快航天大道、东长安街等主干道的绿化美化进度,实施航天运动公园、中湖公园及航天俱乐部项目建设,启动航天第一中学、第四军医大学航天医院等生活配套项目建设,建成航天公安分局办公楼、基地垃圾压缩站,完善基地建成区域环境,使基地整体形象发生根本转变,配套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四区一港两基地

四区一港两基地

在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中,西安“四区一港两基地”的支撑密不可分。

记者在两会期间采访了这些区域的负责人。

他们表示,在西安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四区一港两基地”发展核心优势,做大做强产业,担当经济社会发展“桥头堡”义不容辞。

高新区发挥引领作用全力支持沣渭新区建设面对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新形势、新要求,高新区确立了新的发展定位——成为具有中国内陆自主创新特色的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以鲜明的国际化特征,支撑引领和示范带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

高新区将重点发展研发及处于价值链高端、技术含量高、具有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创新型服务业和总部经济;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和现代服务业,培育通讯、光伏与LED、新型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力设备、能源技术、软件与服务外包、创新型服务业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城市转型、自主创新、产业提升、环境优化、辐射带动、人才引进等六方面的引领作用,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全力支持沣渭新区建设,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多做贡献。

经济开发区建设关中-天水经济核心产业区成为与国际接轨的运营中枢国际化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多要靠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提升来承载和推动。

作为专注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西安经开区,将全力打造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产业区,为西安建设国际现代化大都市提供重要支撑。

经开区着眼于西安国际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以市级行政中心搬迁为契机,高标准、高水平地开展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和形象提升,积极稳妥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快经开区文化中心等综合配套项目建设,完善区内学校、医院等公共配套,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建管水平,把城市新中心建设成为西安国际现代化大都市高效、便捷、时尚,与国际接轨的运营中枢。

浐灞生态区提升国际化生态新城形象形成现代服务业新高地作为城市新区域的浐灞生态区,将依托《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生态区独有的生态特质和国际化品牌优势,抢抓历史机遇,以“都市型生态区、生态化商务城”为区域定位,着力打造西安现代服务业高地。

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运行分析

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运行分析

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运行分析作者:刘大任,刘海林,王海涛来源:《中国军转民》 2016年第4期工业和信息化部自2009年起组织开展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军民结合类是示范基地创建的六大类型之一[1]。

截至2016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分七批认定了333家示范基地,其中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共有32家,约占全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总数的10%[2]。

刘大任刘海林王海涛工业和信息化部自2009年起组织开展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军民结合类是示范基地创建的六大类型之一[1]。

截至2016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分七批认定了333家示范基地,其中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共有32家,约占全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总数的10%[2]。

32家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分布在北京、河北、福建、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重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2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其中,东部地区拥有基地11家,中部地区拥有基地9家,西部地区拥有基地12家,基地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一、基地总体运行情况在国家及地方一系列政策规划的引导下,基地保持稳步发展态势,一批骨干企业在基地集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渐趋多样,基地设立资金的支持方向更加明确,基地整体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一)主要经济指标较快增长2014年,29家基地销售收入、示范产业销售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税金总额、研发投入等6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较高速增长[3]。

2014年,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鄞州区、重庆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重庆璧山工业园、四川绵阳科技城等5家基地工业总产值均超过1000亿元;内蒙古包头青山区、辽宁铁岭经济开发区、安徽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河南洛阳涧西区、湖南平江工业园区、四川广元、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8家基地产值均超过500亿元。

城中村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城中村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徐家寨城中村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广天苑小区关键词:地铁南站核心居住区、大学城、西安地铁、西安地铁2号线南站。

目录一、概述二、项目概况三、开发项目现状调查四、市场分析和建设规模确定五、项目定位和规划设计方案选择六、资源共给条件分析七、环境影响评价八、项目开发组织机构各管理费用研究九、开发建设计划编制十、项目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十一、结论及建议一、概述西安市第四次城市规划,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优化城市布局,按照“一城多心”和“九宫格局”的城市布局,大力推进“新老分治”。

完善公路、铁路、民航相协调的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健全以公交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加快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和铁路枢纽扩能等项目建设,地铁二号线建成通车,全面贯通三环路。

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力度,重点保护和利用四大遗址、重要文物古迹和历史街区,建设唐大明宫、汉长安城国家历史遗址公园,通过古迹保护、景点标识、标志性建筑复原等方式,展现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西安市第四次城市规划中二环内区域为核心发展成商贸旅游服务区;东部依托现状发展成国防军工产业区;东南部结合曲江新城和杜陵保护区发展成旅游生态度假区;南部为文教科研区;西南部拓展成高新技术产业区;西部发展成居住和无污染产业的综合新区;西北部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北部形成装备制造业区;东北部结合浐灞河道整治建设成居住、旅游生态区。

本项目所在区域作为“九宫格局”最南边韦曲镇板块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契机。

本项目东面正是即将建设的西安地铁2号线南站,本项目所在村徐家寨正是紧抓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开始了徐家寨城中村整体改造。

二、项目概况广天苑小区本项目地处西安市长安区长安街以西,大学路以南, 潏河以北,西京路(西京大学)以东。

本项目东面是即将建设的西安市地铁2号线南站,南面有潏河沿河绿化生态带,西部和南部均是大学城区域,同时距离西面正在建设的30万平方米太阳新城水岸新城仅300百余米。

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2006-2020年)

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2006-2020年)
(四)文物遗址保护面积大
全市登记在册文物点2944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8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6处,总占地面积187.47平方公里,其中位于西安市中心城区范围的文物保护面积近53.74平方公里,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在国内堪称之最。
四、土地利用存在问题
5、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图
6、西安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
7、西安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8、西安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第一章
一、规划目的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国家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战略决策,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统筹安排各区域、各业、各类用地,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发展方略,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结合西安市土地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任务,编制《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4安市各县区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表4西安市各县区建设用地指标表5西安市各县区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及补充耕地表6西安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表7西安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表8西安市各县区基本农田调整表9西安市各县区规划期新增建设用地及补充耕地分解表10西安市各县区园地林地牧草地指标表附图1西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图2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3西安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4西安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5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图6西安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7西安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8西安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第一章总则一规划目的为全面落实科

西安市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方案[精选]

西安市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方案[精选]

西安市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方案[精选]第一篇:西安市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方案[精选]第一章总则为保障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以下简称航天基地)城中村改造拆迁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西安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等法规文件,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航天基地范围内的所有城中村改造项目。

第二章拆迁补偿与安置第一条本方案中的拆迁人是指航天基地拆迁安置领导小组办公室,被拆迁人是指在拆迁范围内被拆迁房屋及其附属物的所有人。

第二条被拆迁人的补偿与安置以房屋产权登记载明的面积和性质为依据,按照以下补偿安置方案进行,此方案中的优惠及奖励政策不得重复享受。

补偿安置方案:1、被拆迁人二层以下(含二层)的房屋根据合法安置面积(合法安置面积是指按照有关土地法规规定的标准宅基地上的建筑面积)按照“拆一安一、互找差价”的标准执行,即:安置房屋建筑面积与被拆迁房屋(二层以下)产权建筑面积相等部分,按照新建房屋的综合造价(不含配套费和楼面地价)与被拆迁房屋市场评估价互找差价结算。

2、三层以上(含三层)房屋按评估价给予补偿,不予安置房屋。

3、纳入股份制改造的被拆迁人,原房屋产权建筑面积人均不足65平方米的,按人均65平方米建筑面积根据自愿原则补差安置。

补差的面积部分按新建房屋建筑成本价结算。

4、对持有合法宅基地手续而未建房屋的被拆迁人,经航天基地、韦曲街道办事处、本村村委会三方核实后,按宅基地批复的应划拨面积给予安置。

5、对就近上靠户型超出应安置补偿面积的部分按新建房屋建筑价结算。

6、居民(农转非)住户、祖遗户选择房屋安置的,以现有二层以下(含二层)房屋面积置换安置面积,不享受人均不低于65平方米的安置条件。

7、居民(农转非)住户、祖遗户的被拆迁人,不予分配商业用房。

第三条在规定的期限内搬迁的被拆迁人,按“拆一安一、不找差价”的标准执行,方案为:安置房屋建筑面积与被拆迁房屋(二层以下)产权建筑面积相等部分进行置换,互不找差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基地总体规划图
规划简介
⑴区位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位于西安市主城区东南,坐落于少陵塬,北邻西安市科教文化区,西临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邻秦岭北麓生态旅游区,是西安具有良好交通和自然生态环境优势的科技产业开发区,是西安中心城发展的重要辐射地之一。

⑵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07—2020年
⑶规划规模
规划用地规模:本次规划用地规模23.04平方公里,规划期末人口规模达26.1万人。

⑷规划目标
以“环保与创新”为主题,“科研和文化”为内涵,“航天和宇航”为标志,打造世界级的航天科技产业基地—航天智都,使之成为世界级的航天产业基地,世界级的创意产业基地及世界一流的休闲康居新城。

⑸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心三轴三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一心—规划中心区;三轴—长安东街、神舟大道、雁塔南路三条人文景观轴;三区—东部产业研发区、北部南部居住区。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位于西安市东南部,规划面积为23.04平方公里,远期预留约35.5平方公里的发展规划空间,基地南依秦岭,北瞰曲江,西临城市中轴,东依万亩林带,与西安市主城区相邻,距市中心钟楼7公里,绕城高速公路2.8公里,与西康高速紧邻,向西北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仅35分钟车程、向北距西安火车站20分钟车程,向南距引镇西康铁路长安站仅15分钟车程。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航天民用、半导体器件、新材料、新能源、服务外包与创意、现代服务业等特色支柱产业。

2010年计划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全年完成基础配套设施投资4亿元,新建15公里市政道路和50公里配套管网,确保基地自来水、天然气等与城市主管网连通。

打通东长安街、航天中路等基地内的断头路,启动三环连接工程,形成高效快捷的城市市政路网系统。

年内建成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提高基地中小企业培育孵化的承载能力。

----实施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

加快航天大道、东长安街等主干道的绿化美化进度,实施航天运动公园、中湖公园及航天俱乐部项目建设,启动航天第一中学、第四军医大学航天医院等生活配套项目建设,建成航天公安分局办公楼、基地垃圾压缩站,完善基地建成区域环境,使基地整体形象发生根本转变,配套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原名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是陕西省政府和西安市政府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共同建设以航天民用产业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聚集区之一,规划面积23.04平方公里,预留48.79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

2006年11月30日,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管委会正式成立,基地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

2007年12月26日,基地被国家发改委批复认定为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2008年4月8日正式更名。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是全国最大的民用航天科技产业基地,也是陕西省大力发展以先进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核心区域。

它以“航天产业立区,高新产业兴区”为发展定位,坚持“四节约一环保”发展理念,实施集群化、特色化、市场化、生态化、规模化的发展战略,走“大集团引领,大产业构建,园区化承载,规模化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着力发展以民用航天、太阳能光伏-大功率半导体、服务外包和创意为主的三大产业,规划建设核心区、研发区、工业区、物流区、居住区五大功能区,正在培育陕西新的经济增长极,建设以科技、人文、生态为主导的三位一体新型工业区,打造一个技工贸收入为3000亿元的高技术产业新区。

预计到“十一五”末可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到“十二五”末可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吸引20个投资过十亿的大项目,培育出30个销售过十亿的中型企业,培育出5个销售过百亿的大型企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