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公开课
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3)观点 建地主阶级利益
• 仁旳思 想
同
民本思想
异 人性论
孔子
爱人 以德治民
性相近
创建儒家学派
孟子
仁政
荀子
仁义 王道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使儒学体系愈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学派旳创始: 民族: 出生地: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主要成就: 代表作品:
相往来
福祸相依
看图说话
请你给下面两幅漫画取一种题目,并就此说说 漫画体现了老子旳什么思想?
福兮祸之所倚, 祸兮福之所伏。
邻国相望,鸡犬 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
以柔克刚
小国寡民
2.庄子旳思想: ①世间万物都是相正确; ②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 能取得精神上旳自由。
庄子名言
• “窃(盗窃)钩(钩环)者诛,窃国者为诸 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3、法家一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旳利益)
• ①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旳 • ②以法治国 • ③君主要树立绝对权威,实施君主专制—
—顺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旳历史发展 趋势
守株待兔旳故事阐明什 么了?
①以为事物是发展变化旳 ②治理国家旳政策、措施必 须与时俱进。
4.战国时期墨家学派旳代表——墨子 墨子旳主要思想
2.产生旳原因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旳使用和牛耕旳推广, 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根本原因: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社大会大夫变崛革起。奴隶制
走向解礼体乐,崩封坏建制度兴起,社会转型天。下大乱
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旳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认识:一定时期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旳产物
百家争鸣(公开课)

百家争鸣(公开课)百家争鸣(公开课)百家争鸣是古代中国思想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该时期流派众多,学术争鸣激烈。
下面我们将探索百家争鸣的背景、具体表现以及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
一、背景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是发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战乱的时期。
当时,周朝的灭亡导致了分裂的中国,各个国家相互争霸,引发了剧烈的思想交锋。
二、百家争鸣的具体表现1. 法家法家代表了百家争鸣中的一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韩非和李斯。
法家思想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维持社会的稳定。
法家提出了一系列刑法及管理制度,致力于加强法律的性质,加强国家的统治力。
2. 儒家儒家是中国古代思想中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
儒家重视人际关系、家庭伦理和仁爱之道,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道家道家强调自然,主张人应该依从自然规律和道的道德观念,追求无为而治。
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道家观念对中国文化以及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观察自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思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问题。
4. 兵家兵家主要关注战争和军事策略,代表人物有孙子和孙膑。
兵家学派发展了兵器、战争术语和战术原则,对于中国古代战争思想和军事战略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思考在日后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百家争鸣的出现导致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繁荣时期。
这些学派的争论和思想碰撞促进了中国思想的多元化和发展。
不同的学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百家争鸣还加速了学术思想的传播和交流。
不同学派之间的辩论让人们对不同思想进行了更广泛的了解和探究。
这种交流促进了新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并且通过与其他文化和思想的对话,中国思想也得以丰富和发展。
此外,百家争鸣也为后世的思想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公开课 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百家争鸣》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林立,思想文化繁荣,出现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众多学派,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百家争鸣局面。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观点以及各家的代表人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部分中国古代历史,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有所了解。
但对于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以及各家代表人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各家的思想观点,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各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观点以及各家代表人物;掌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主要学派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观点以及各家代表人物;2.难点:各家思想观点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观点以及各家代表人物;2.案例分析法: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3.案例材料:收集与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相关的案例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社会背景。
提问:“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思想学派?”2.呈现(10分钟)讲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观点以及各家代表人物。
重点介绍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主要学派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每组选择一个学派,分析该学派的思想观点,并找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阐述该案例如何体现该学派的思想观点。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公开课精品PPT课件

4)逻辑学: 重视类比和推理,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
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主要的学派、思想家及其代表思想
学派 代表人物
孔子
儒家
孟子
荀子
道家
老子 庄子
时代
主要思想(贡献)
春秋 仁、礼;德治;敬鬼神而远之;开创私学;整理 典籍
战国 战国 春秋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说
《百家争鸣》
考点要求: (1)概述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b-理解) (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c-分析)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学(儒家思想)
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
宋明理学
明末清初思 想活跃局面
春秋创立 战国发展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程朱理学 明清 陆王心学 批判继承
——《孟子·公孙丑》
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材料三: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章句上》
1.2孟子 的主要 思想
1)治国观:提倡“仁政”学说,反对苛政; 2)民本观: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3)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 儒家思想,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①-H;②-G;③-E;④-F;⑤-A;⑥-B;⑦-C;⑧-D) 注意: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究实际功利的精神。
二、百家争鸣之何人“鸣”
4.墨子的主张
不折腾的哲学家 读者最少的思想家 最草根的和平主义者 活得真实而自由的思想家 爱你就等于爱自己的思想家
1)主旨: “兼相爱,交相利”
七年级历史上册优质教学课件(统编版2024)第7课《百家争鸣》(课件)

7. 2023年,原创音乐剧《稷下学宫——誉满天下》在淄博大剧院首演。
该剧再现了几千年前崇尚不同学派,有各自主张的学子汇聚齐国,来
到稷下学宫学习受教的场景。这一场景体现的是( C )
A.诸侯争霸
B.列国变法
C.百家争鸣
D.秦并天下
8.孟子认为:“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也。”意思是说,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 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战国时期,齐国为招揽人才,在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设置讲学的专门场所,被 称为“稷下学宫”。聚集在这里的学者,来自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兴 盛时有成百上千人。他们在此讲学、辩论、著书,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形 成争鸣的局面。稷下学宫对促进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学派 人物 时代 著作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 《论语》 仁、以德治国、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的良好习惯。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
侈浪费的是( B )
A.孟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子
4. 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现实的反映。那“百家争鸣”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D)
A.孔子有教无类,学习者增多
B.夏桀暴政,民怨四起
C.西周灭商,实行分封制
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5.习近平总书记在《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
孔子晚年时十分喜欢研读《易》。当时书籍主要写在简牍上,再 用绳子将这些简牍按顺序编连起来。为了深入学习这部书,孔子 把《易》翻阅了许多遍,甚至编连简牍的绳子都被磨断了好几次, 不断换上新的再读。孔子还谦逊地说:“如果给我增加几年寿命, 到50岁时去学习《易》,便可以不犯大的过错了。”这就是成语 “韦编三绝”的来历。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公开课课件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 争鸣》 公开课 课件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 争鸣》 公开课 课件
教 育 : 开创私学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 争鸣》 公开课 课件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 争鸣》 公开课 课件
2.制作表格,归纳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荀子
道家 庄子
法家 韩非子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不义战争” “礼治”
思想主张
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 争鸣》 公开课 课件
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
著作 《庄子》
《庄子》书影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 争鸣》 公开课 课件
法家学派代表人
生平
战国时期韩国人,法家学说的创始人
思想主张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 以法治国,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的封建国家。
学习态度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 争鸣》 公开课 课件
三、百家争鸣 —— 所谓“百家”,是泛指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 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
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公开课教学课件【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新课讲解
历史地位: 儒家学派创始人
大思想家
历史贡献: 大教育家
核心思想“仁” 主张“仁者爱人” 主张“为政以德”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主张“有教无类” 采用“因材施教”
历史影响: 《论语》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新课讲解
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全景
问题探讨
动脑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
新课讲解
一、老 子
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 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 藏书。他学识渊博,据说孔子 曾向他请教过很多问题。
新课讲解
历史地位: 老子思想:
道家学派创始人
世间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 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善于从正 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学说记录: 《道德经》
新课讲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和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 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主要 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民家、 纵横家、兵家等。
新课讲解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 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 攻”。提倡节俭,选贤任能。
新课讲解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 的代表人物,提倡“仁政”治 国,提出“春秋无义战” , 倡导“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 思想。
部编版·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
导入新课
在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 在孟子那里读到一非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
——易中天
学习目标
1.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理解这一现象。
百家争鸣公开课教案

百家争鸣公开课教案百家争鸣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代表思想;2.理解百家争鸣局面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后世和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3.强调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的代表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
难点: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谈话法和讲述法相结合;运用表格整理知识。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百家争鸣》教与学的过程:一.新课导入:老师:如何解决学校水电浪费严重的问题?学生:乱,(学生七嘴)。
老师:称赞学生具有古代圣贤思想。
老师:儒道法墨思想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有哪些代表人物?同学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带着这些问题预课本,指定表格。
课件显示课题《百家争鸣》学生展示成果,老师总结。
二.老师:“百家争鸣”的含义与“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学生:合作协商,代表发言。
所谓“百家”,是泛指数量多。
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各家学派关于治国的策略与对世界的看法,争相发表各自见解,且彼此诘难、批驳,吸收、融合的社会文化现象。
老师:总结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阶级关系:诸侯士大夫(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办。
三.老师有侧重点的讲述各派代表人物的历史地位与主要思想。
在此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解释,如“仁爱”和“兼爱”的不同等。
展示和活动:分别利用课件展示XXX、老子、XXX、XXX、XXX的形象、著作、思想,同时师生说说他们的事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道家学派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百家争鸣公开课
二、老庄之学(道家)
老子(春秋) 庄子(战国)
百家争鸣公开课
老子的思想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 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 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 其名,字之曰道。
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
注释:道是不可以说出来的,说出来就不是道了
百家争鸣公开课
◆自然观: 对鬼神敬而远之(重人事,远鬼神)
◆教育方面: A、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B、教学对象:主张有教无类 C、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 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D、编撰文化典籍(六经)。
百家争鸣公开课
一、儒家学派
1、孔子思想(开创者)
◆主要政治思想:
◆自然观:
• 齐物、逍遥、 • 《庄子》
道家思想的影响
A、其主张有超越功利取追 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B、有利于人与自然及人类 内部的和谐,可持续发百展家争鸣公开课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 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 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 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八佾(yi)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百家争鸣公开课
——《论语》
请思考:“仁”和“礼”之间 是一种什么关系?
“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 “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 自觉地遵守“礼”;遵守“礼”的 规范,才能更好地践行“仁”的品 德。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百家争鸣公开课
◆教育方面:
2、孟子思想(发展者)
(1)提出四种道德规范 (2)提出“仁政”的学说 (3)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是故得乎民而 为天子……
——《孟子》
这是一种什么思想?
民本思想
孟子(亚圣)
3、荀子思想(总结者)
(1)“君者,舟也;庶 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亦覆舟”(君舟民水的 民本思想)
百家争鸣公开课
什么是仁?
德治 仁
人
二
“爱人”,以人为 本,以德治人。
强调人与人之间互相敬爱、 谦让、和睦相处。邻居之间, 国与国之间也应如此。
“仁”是仁爱,关爱别人
“克己复礼”(礼指什么?)
周礼(周的礼节规范)。要求上下尊卑贵贱有序。
百家争鸣公开课
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左传》
“修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抱负
百家争鸣公开课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儒、道、法、墨四派各自从自身立场出发, 提出了哪些治国思想?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百家争鸣公开课
一、儒家学派 (拥有仁爱之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百家争鸣公开课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 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 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老子名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是世界的 根本-世界观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 向转化的规律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老子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百家争鸣公开课
庄子的思想
• 顺其自然、无 为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身 世对他的思想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 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
百家争鸣公开课
一、儒家学派 (拥有仁爱之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1、创始人——孔子 ◆主要政治思想:
1、仁”(仁者爱人)与“礼”(克己复礼)
【儒家的核心】
2、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子曰:仁者爱人。
如何评价孔子的 政治思想?
⑴“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 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有 积极作用。
⑵“礼”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 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局 限)
百家争鸣公开课
思考:
材料一:相传孔子经过泰山时,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泣 。孔子叫子路去了解情况,子路问妇人:你为什么这么 伤心呢?妇人回答:我的舅舅、丈夫、儿子先后被老虎 所吃了。孔子问:“你为什么不到别的地方去住呢?” 曰:“无苛政。”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材料二:“为政以德(道德原则),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供)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 善矣。”
——《论语·为政》
孔子在政治上强调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除了“仁”和 “礼”外还要注重什么?
实行百家“争鸣德公开治课 ”
1、创始人——孔子
◆主要政治思想:“仁”与“礼”(儒家的核心)实行 “德治”
发社文一 展会化定 的政是时 反治一期 映、定的
经时思 济期想
百家争鸣公开课
春秋战国(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百 家争鸣原因
⑴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
士大夫崛起,分封制崩溃
⑵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
经济发展
⑶阶级关系:“士”的活跃
⑷思想文化:私学兴起,
“学在民间”
百家争鸣公开课
社会 重大 变革
怎样的治国之道才能使 我国更强盛呢?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指的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对社 会发展起主导作用及对人们思想 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
百家争鸣公开课
2500年前的文化地图
百家争鸣公开课Biblioteka 局期为 面出什 呢现么 ?思会
想在 如春 此秋 活战 跃国 的时
你每天干什么? 放羊! 放羊为了什么? 挣钱! 挣了钱呢? 娶媳妇儿! 娶了媳妇后呢? 生娃娃! 生了娃娃,让他干什么? 当然是放羊!!!
那么,怎么去实践“仁”呢?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子曰:己欲立(立身修德)而立人, 己欲达(通达事理)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识联系
意思: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 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 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 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尊重他人, 求同存异。❖适度忍让,体谅别人。与同 学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
(2)提出“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3)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 就是把握“礼”
地位:广泛吸取各方的精华, 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孔子问道于老子
相 传 一代宗师 孔 子曾长 途 跋涉、虚心求教于 博 学 多 才 的 老 子,这 所 表 现 出 来 的 诚 恳 和 严 谨 的 治 学态度,让后世学者感叹羡慕不已,这一事实成了 我 国 文 化 史 上 一 个 动 人百家的争鸣故公开事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