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古诗词三首(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3 《诗词三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3 《诗词三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行路难》(其一)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的人生追求。
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参考答案:首先,在结构上,本诗采用跳跃式的结构,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其次,本诗开篇就以夸张的手法领起,极写宴会的丰盛;“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巧用比兴手法,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同时,作者还巧用典故,引用姜尚、伊尹、宗悫等历史人物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悲愤与苦闷,同时又执着理想的情感。
最后,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不懈追求的坚定信念是本诗的主旋律,这是本诗浪漫笔法的重要体现。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多年流放之后回到京城,思怀往事,展望未来,心绪难平中又有刚健昂扬之气。
这种复杂的情绪是通过哪些复杂的意象表现出来的?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示例]首联,用“凄凉地”“弃置身”回顾贬谪生活,流露出作者被流放多年之后回到京城的辛酸和愤懑;颔联,借“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感慨世事变迁,抒发了对故友的怀念和长期被贬终得还乡的无限感慨;颈联,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预示未来发展前景,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尾联,与友乐观共勉,表现出作者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
三、《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但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有感情地朗读,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参考答案:[示例] 1.上阕,面对一轮孤月,“明月几时有”,作者感到的是疑惑;继而,“把酒问青天”,作者带着自己的疑问对无言的孤月请教:“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沉默的圆月让作者变得惆怅而苦闷,“我欲乘风归去”,作者苦闷惆怅欲求解脱;“又恐琼楼玉宇”,则表现出作者的害怕和畏惧;而“高处不胜寒”,表现出了作者此时又由害怕转向矛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作者的苦闷惆怅最终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绪。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诗词曲五首 (含答案)

课时作业(二十三)[23诗词曲五首]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松柏冢.()累累(2)狐裘.()不暖锦衾.()薄(3)山河破碎风飘絮.()(4)兔从狗窦.()入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不知饴.阿谁(同“贻”,送给)B.瀚海阑干..百丈冰(纵横交错的样子)C.干戈..寥落四周星(代指战争)D.坐断..东南战未休(坚持)3.下列对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语句描写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一个“聚”字化静为动,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一个“怒”字将黄河拟人化,写出了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让读者耳边不禁回响起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该句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巧妙地表现了诗人此时的处境和心情,可谓史上之绝唱!D.“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借古讽今,暗讽今天的朝廷不如能与曹操、刘备抗衡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孙权。
4.默写。
(1)《十五从军征》中,刻画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表达其悲痛之情的句子是:,。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景喻冬景,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成为咏雪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含蓄地表明词人渴望恢复中原、回归故土的句子是:?。
(5)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两句,表现出了诗人的坚贞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6)《过零丁洋》中的“,”两句,用凄凉的自然景象比喻国势衰微,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5.学完本课后,班级拟开展“诗海泛舟”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向大家推荐自己最喜欢的诗人,从朝代、称号、诗风、代表作品等方面对其进行介绍。
六年级语文上册 3 古诗词三首(含答案)

3 古诗词三首一、填空题(共4题)1.看拼音写词语。
tián nì zh ǒng zhàng pái huái ji ǎo xíng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sh ū jí jì tuōm ǐn g ǎn hu ā ru ǐ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2.选出正确的读音或汉字。
(1)移舟泊.(p ō bó)________烟渚.(zh ě zh ǔ)________,日(暮 幕)________客愁新。
(2)卷.(ju ǎn juàn )________地风来忽吹散.(s ǎn sàn )________,望湖楼下水如天。
3.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
________当声波振动耳鼓时,振动就被传导到基底膜。
________蝙蝠飞行时利用它特有的喉头产生高频率的超声波,通过口或鼻孔向外发出。
________蝙蝠的耳很特殊,其耳蜗内有基底膜。
________超声波遇到物体后背反射回来,被蝙蝠的耳朵接收。
________刺激膜上的神经细胞,使神经元产生电脉冲,从而眼神经纤维传递到大脑。
________蝙蝠据此判定目标及其距离:是食物,捕食之;是障碍,躲避之。
4.按要求写词语。
(1)明明白白(AABB):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2)蹑手蹑脚(ABAC):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3)栩栩如生(AABC):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二、单选题(共4题)5.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主要写了夏季风雨天的西湖。
其中,诗中“跳珠”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点之大,雨势之极。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文主题思想、生字解析附课后练习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文主题思想、生字解析附课后练习答案x宿建德江(唐·孟浩然)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是一首通过刻画秋江暮色来抒发内心愁思的诗。
诗人围绕一个“愁”字,通过写夜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了自己客居他乡、仕途失意的羁旅之思和孤寂情怀。
第一句写羁旅夜泊,为下文写景抒情做准备;第二句写日暮添愁,其中的“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这两句写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
愁思似乎因亲近的明月而得到慰藉。
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出建德江的月夜美景,情景交融,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意境。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中,诗人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风雨大作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翻滚、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云散天晴的明朗,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表达了对望湖楼奇美风光的赞美之情。
第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第二句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跳”“乱”写出了雨势大、急的特点。
第三句写风,“忽”字用得十分巧妙,写出天色变化之快,突显了风的巨大威力。
第四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静,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湖面上水天一色。
仿佛一切都l不曾发生似的,以静衬动,让人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词人将在乡村夏夜行路时的感受融入景物描写之中。
全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课后练习题 附加答案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一、读拼音,写字词。
sūn chóu bó pàn祖()发()停()河()sì yú mián()中()树夜不能()二、补全诗(词)句,并解释加点词语。
1. 归浣女..,。
歇.,王孙..。
浣女:歇:王孙:2. 乌啼.,愁眠.。
啼:眠:3.风一更.,,聒.碎,。
更:聒:第二课时一、分析句子,选择正确的答案。
1.《山居秋暝》的作者是,“暝”的意思是。
( )A.王维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B.张继苦苦思索2.《枫桥夜泊》一诗中作者听到的有()。
A.月落寒山寺B.乌啼夜半钟声3.“夜深千帐灯”中的“千帐”指的是()。
A.有一千座帐篷亮着灯B.有许许多多的帐篷亮着灯。
二、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了秋天雨后山间的美景。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字写出了诗人的心情。
()3.《长相思》的作者是清代纳兰性德,“长相思”是词牌名。
()4.“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语序倒装,正确的语序应为“浣女归竹喧闹,渔舟下莲动。
”()参考答案:第一课时一、孙愁泊畔寺榆眠二、1.竹喧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自可留洗衣物的女子。
尽。
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2.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叫。
睡觉。
3.雪一更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第二课时一、1.A 2.B 3.B二、1.× 2.√ 3.√ 4. √类文阅读-21 古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解释词语。
十五夜:地白:2.诗的一、二句分别从、、的角度来写的。
“地白”、“树栖鸦”从写;“冷”从写;“露无声”从写。
这幅凄清的写意图画,衬托了诗人的心境。
3.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4.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第23课_古诗词三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一、1. 带着问题来读书。
(1)《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两首诗的作者都是________代诗人,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都描写了________时节景色。
(2)《乡村四月》中的“四”指________,而《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四时”指________。
(3)“渔歌子”是________名,《渔歌子》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描写的是________时节的景色。
2. 生字注音我最棒。
3. 我能查字典填空。
(1)“耘”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组词是________。
(2)“绩”在字典中有两种解释:①把麻纤维披开接续起来搓成线。
②功业;成果。
诗中选用第________种解释。
“绩麻”和诗中“________”一词相对,都指农业劳动。
4. 选择正确答案填空。
(1)绿遍山原白满川。
“川”的意思是()A.河流B.平地C.山冈(2)才了蚕桑又插田。
“了”的意思是________A.明了 B.结束(3)童孙未解供耕织。
“供”的意思是________A.提供 B.从事。
5. 读课文《古诗词三首》,回答问题。
(1)《渔歌子》中描写老翁悠闲垂钓的诗句是:________。
(2)“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这两句点明时间正在________季,地点在________。
6. 下面说法正确的有(1)(2)(1)《渔歌子》这首诗描写了青山、白鹭、桃花、鳜鱼等景物。
________(2)《渔歌子》《西江月》《蝶恋花》都是词牌名。
________。
7. 《古诗词三首》语段阅读。
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背诵古诗,并默写。
(2)诗中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________与________,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________之情。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三课古诗词三首练习题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三课古诗词三首练习题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包括《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渔歌子》。
店铺为四年级师生整理了《古诗词三首》课后练习题,希望大家有所收获!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三课《古诗词三首》练习题1一、我能把字写好。
蚕桑昼耘塞鹭绩笠二、照样子,做一做吧!例:sài sāi sè塞车(sāi) 边塞(sài) 茅塞顿开(sè)lù lǜ绿化( ) 碧绿( ) 绿林( ) 鸭绿江( )le liǎo好了( ) 行了( ) 对了( ) 了不起( )jiě xiè未解( ) 浑身解数( ) 解释( ) 解甲归田( )ɡònɡ ɡōnɡ供给( ) 供耕织( ) 提供( ) 供词( )三、比一比,再组词,烟( ) 闭( ) 耕( ) 膀( ) 衷( ) 观( )咽( ) 闲( ) 耘( ) 傍( ) 蓑( ) 规( )塞( ) 须( ) 若( )赛( ) 烦( ) 箬( )四、默写《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五、写出带点词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白满川:诗句的意思是: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供:傍:诗句的意思是: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归:诗句的意思是:六、填空。
1.《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写的。
诗的前两句勾勒出水乡(季节)特有的景色。
后两句写。
2.《四时四园杂兴》的作者是。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夏收前后农村的繁忙景象和农民的辛苦。
后两句中,儿童“ ”,表现了他们的。
3.唐朝诗人写了《渔歌子》。
词的一、二两句写景,三、四句刻画了一个的形象,表达了作者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乐趣。
七、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宋代诗人所写。
( )2.《乡村四月》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
( )3.“子规声里雨如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时_古诗三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2)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时古诗三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2)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1. 我能把字写好。
蚕桑昼耘塞鹭绩笠。
2. 照样子,做一做吧!例:sài sāi sè塞车(sāi)边塞(sài)茅塞顿开(sè)lù lǜ绿化________ 碧绿________ 绿林________ 鸭绿江________le liǎo好了________ 行了________ 对了________ 了不起________jiě xiè未解________ 浑身解数________ 解释________ 解甲归田________ɡònɡ ɡōnɡ供给________ 供耕织________ 提供________ 供词________。
3. 比一比,再组词,烟________ 闭________ 耕________ 膀________ 衷________ 观________咽________ 闲________ 耘________ 傍________ 蓑________ 规________塞________ 须________ 若________赛________ 烦________ 箬________。
4. 默写《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5. 写出带点词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________白满川:________诗句的意思是:(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供:________傍:________诗句的意思是:(3)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归:________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
6. 填空。
(1)《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________写的。
诗的前两句勾勒出水乡________(季节)特有的景色。
后两句写________。
(2)《四时四园杂兴》的作者是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三首
一、读拼音写汉字,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1
2、出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3、青箬
,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二、辨字组词。
笠()塞()耘()桑()
竖()赛()酝()嗓()
三、先解释带点的字,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川:
句意: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供:
傍:
句意:
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归:
句意:
四、课文理解填空。
1、《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所作,这首诗主要描写江南农村时
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赞,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2、《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从“桑阴”一词可以看出,诗句
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象,“也傍桑阴学种瓜”一句表现了乡村儿童的。
3、《渔歌子》的体裁不是诗,而是,作者是代诗人张志和,全
诗前三句写景,最后一句才写人。
写景时注重色彩,第一句中鹭的颜色是,第二句中桃花的颜色是,第三句中箬笠和蓑衣的颜色分别是
和。
五、按要求填写相应的诗句。
1、我能从“,”中想像出山原翠绿、杜鹃
啼鸣、细雨如烟的画面。
2、我能从“,”中想像出小孩在树阴下学
习种瓜的场面。
3、我能从“,”中感受到桃红水碧、鹭飞
鱼肥的江南美景。
六、看图默写。
渔歌子
[唐]张志和
,。
,。
部分答案:
四、1、翁卷 初夏
2、范成大 初夏 勤劳可爱
3、词 唐 白 红 青 绿 五、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