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流分析理论结果和实际对比报告

合集下载

模流分析报告解析

模流分析报告解析
•定义冷却系统尺寸 •定义冷却液类型
•在Moldflow中做出冷却系统
冷却系统
6
How To Review Mold flow Report/如何检查模流分析报告
分析输入——定义注塑参数
7
How To Review Mold flow Report/如何检查模流分析报告
分析输入——定义材料参数
声明: 以下内容是以Darren May的报告为基础。
elements
2
How To Review Mold flow Report/如何检查模流分析报告
Moldflow中的前处理
• 目前主流的模流分析软件是Moldflow,该软件只接受三角形单元以及四面体单元。 • 高质量的有限元网格是有限元分析精度的保障。 • 对于注塑件,在Moldflow主要有以下三种网格划分方式:中性面、双面流、3D实体。 零件 中性面 双面流 3D实体
Thank You!
30
How To Review Mold flow Report/如何检查模流分析报告
模流分析简介
模流分析(Mold Flow): 模流分析,就是利用现在的CAE软件(Moldflow, C-Mold, Z-Mold等 ),对塑料件的注塑、 保压、冷却以及翘曲等工艺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 有限元分析基本步骤: •前处理:
10
How To Review Mold flow Report/如何检查模流分析报告
填充分析----熔体前端温度
注意: 熔体前端温度的变化应该小于30F。
影响: 过高的温度变化可以导致零件内部产生残余应力, 而残余应力的存在会导致零件发生翘曲。
11
How To Review Mold flow Report/如何检查模流分析报告

河源模流分析报告

河源模流分析报告

河源模流分析报告1. 引言河源模流分析是一种用于研究水流行为和水质情况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河源模流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预测河流的运动规律,以及对河流环境的影响。

本报告将介绍河源模流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分析结果的意义和应用。

2. 数据收集和准备在进行河源模流分析之前,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河流的地理信息、水位、流速、水质等方面的数据。

在收集数据的同时,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清洗,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模型建立在数据准备完毕后,接下来需要建立河源模流的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描述河流行为和水质情况的数学方程和参数。

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水流的速度、流量、水位变化等。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河流行为。

4. 模型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后,需要进行模型的验证。

模型验证是通过与实际观测数据的对比来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将模型的输出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比较,可以确定模型是否能够准确地描述河流行为和水质情况。

5. 模拟分析在模型验证通过后,可以进行模拟分析。

模拟分析是利用建立的数学模型对特定的情景进行模拟和预测。

通过模拟分析,可以预测河流在不同水位、流量和水质条件下的行为。

这些预测结果对于河流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6. 结果解读模拟分析得到的结果需要进行解读和分析。

通过对模拟结果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河流的运动规律和水质情况。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以改善和保护河流环境。

7. 结论和展望本报告通过河源模流分析的步骤,介绍了一种研究河流行为和水质情况的方法。

通过对河流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验证、模拟分析的实施以及结果的解读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预测河流的运动规律和水质情况。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模型,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河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8. 参考文献[1] 王某某, 张某某, 李某某. 河源模流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J]. 水科学进展, 2020, 31(2): 234-239.。

压铸模流分析分析报告

压铸模流分析分析报告

压铸模流分析分析报告目录压铸模流分析分析报告 (1)引言 (1)背景介绍 (1)目的和意义 (2)压铸模流分析概述 (3)压铸模流分析的定义 (3)压铸模流分析的作用 (4)压铸模流分析的方法 (4)压铸模流分析的关键步骤 (5)模型建立 (5)材料参数设定 (6)网格划分 (7)求解器选择 (8)结果分析 (9)压铸模流分析的应用案例 (10)案例一:汽车零部件压铸模流分析 (10)案例二:电子产品外壳压铸模流分析 (11)案例三:家电产品压铸模流分析 (12)压铸模流分析的优势和局限性 (13)优势 (13)局限性 (14)结论 (14)对压铸模流分析的总结 (14)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15)引言背景介绍压铸模流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工程分析方法,用于评估和优化压铸模具的设计和制造过程。

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压铸模流分析在压铸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模拟和分析压铸过程中的流动、凝固和收缩等关键参数,可以帮助工程师们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压铸过程,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压铸是一种常用的金属成型工艺,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电子、家电等行业。

在压铸过程中,液态金属被注入到模具中,经过凝固和冷却后形成所需的零件或产品。

然而,由于压铸过程中涉及到复杂的流动和凝固现象,模具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存在许多挑战和难题。

在传统的压铸模具设计中,通常需要通过试模和试产的方式来验证模具的可行性和性能。

这种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成本高昂。

而压铸模流分析则可以在模具制造之前,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分析来预测和评估模具的性能。

通过模拟压铸过程中的流动、凝固和收缩等关键参数,可以帮助工程师们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压铸过程,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压铸模流分析的核心是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来模拟和分析压铸过程中的流动和凝固现象。

通过对模具结构、材料和工艺参数等进行优化,可以提高产品的成型质量和生产效率。

湍流模型分析实验报告(3篇)

湍流模型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湍流作为一种复杂的流动现象,在工程、气象、环境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为了更好地理解湍流流动的特性,本实验选取了典型的湍流模型进行分析,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验证模型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不同湍流模型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

2. 通过实验验证湍流模型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效果。

3. 分析湍流模型在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方面的差异。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1. 实验设备:湍流测试系统、数据采集仪、计算机等。

2. 实验材料:空气、水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一:验证湍流模型的基本原理- 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和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对一维圆管湍流流动进行模拟,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

- 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两种湍流模型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2. 实验二:验证湍流模型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效果- 采用K-ε湍流模型对一维矩形管道内的流动进行模拟,分析管道内流速、湍流强度等参数的分布情况。

- 将模拟结果与实际测量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工程应用效果。

3. 实验三:分析湍流模型在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方面的差异- 分别采用K-ε湍流模型、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和LES湍流模型对同一湍流流动进行模拟,对比分析不同模型的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验证湍流模型的基本原理-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K-ε湍流模型和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在预测一维圆管湍流流动的流速、湍流强度等参数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 实验结果表明,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在预测湍流流动方面具有更好的性能。

2. 实验二:验证湍流模型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模拟一维矩形管道内的流动,发现K-ε湍流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管道内流速、湍流强度等参数的分布情况。

- 将模拟结果与实际测量数据进行对比,验证K-ε湍流模型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效果。

3. 实验三:分析湍流模型在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方面的差异-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LES湍流模型在计算精度方面具有优势,但计算效率较低。

模流分析报告

模流分析报告


Frozen Lay Fraction

Circuit Coolant Temperature

Temperature Part at the End of
Cooling

Deflection (all deflection cause)
DESIGN SOLUTIONS
10
Fill Time (F5 Animation)
最大锁模力
每个浇口填充区域
注塑压力
剪切应力
凹痕深度 凹痕阴影显示
2 熔接痕
冷却液温度 冷却管壁温度
冷却系统散热效率 冷却结束后模具表面温度 冷却结束后产品表面温度 产品整体收缩变形 产品X向收缩变形 产品Y向收缩变形 产品Z向收缩变形 冷却对产品收缩变形的影响 收缩对产品收缩变形的影响
纤维取向对产品收缩变形的影响 角落效应对产品收缩变形的影响
5
产品信息
DESIGN SOLUTIONS
产品体积 (cm^3) 产品尺寸 (mm) 投影面积 (cm^2) 基本壁厚 (mm)
6
810.2 592 ×492×74 1757.7 2.0
模具信息
DESIGN SOLUTIONS
两板模,四个侧浇口。 定模侧一条水路,动模侧两条水路。
7
成型工艺参数
Moldflow分析结果正确判定与优化方案确定
CAD-IT Consultants (Shanghai) Co., Ltd Jason Qiu
Bring you tomorrow's technology today...
1
AMI主要分析结果
充填模式 V/P时刻注塑压力 料流前锋温度 剪切速率 脱模时刻体积收缩 产品凝固时间 凝固层因子 困气

Moldflow 模流分析 产品缺陷优化

Moldflow 模流分析 产品缺陷优化

目录1.Moldflow的应用流程2.成功案例分享(2个)3.Moldflow应用效益分析4.经验分享(4个)3、演讲内容简介§①、如何用Moldflow软件解决产品外观光泽度、生产效率和翘曲变形问题。

§分享成果: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得出容易复制、可推广的破题思路。

§②、多维度挖掘产品变形的成因,建立全面、科学评估体系。

§分享成果:技术在于不断积累和更新,拥有强大的知识库才能规避各种缺陷,防重于治!Moldflow 流程介绍一、模具设计前期流程二、首次试模后流程M F 分析M F分析案例分享(一)——解决光泽度、生产效率与变形问题产品简介1、产品概况:产品是挂机空调上的一个零件,零件名称为导风门,位于出风口上,起摆风作用,在空调关机时,处于闭合状态,为一级外观件;产品尺寸:780 x 73 x 24 ;主体壁厚:中心3.5 MM,边沿2.5MM ;材料颜色牌号供应商ABS高光白HI-121LG2、产品要求:①、一级外观件,光泽度要求100以上;②、产品不能有缩痕和S形变形;③、装配间隙要求0.8MM以内;④、每模生产周期55 S ;1、产品外观面的光泽度不够, 不到97(要求100以上);2、生产效率低,周期60秒;变形:反翘变形8MM3、升高模温后满足光泽度,产品变形和间隙大,反翘8 MM,间隙2MM (要求变形±1.5,装配间隙≤0.8 MM)间隙:2 MM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二、原始方案§1、现状:前模热水45℃,后模、滑块接常温水25℃生产。

§2、目的:§缩小前后模的温差,防止产品变形超差。

§3、缺陷:§①、产品表面光泽度不够;§②、生产效率低;前模45℃后模25℃滑块25℃三、原因分析及改善方案(光泽度)1、原因分析:前模热水45℃,偏低,导致产品外观光泽度不够。

2、改善方案:提高前模水温;①、思路:模温机水温从45℃开始往上调整,每次上调5℃;②、现场验证:每次调整后连续生产30分钟(让模具上升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温度),并测量光泽度,直到60℃时,发现产品的光泽度达到103 ,符合要求(要求100以上);③、进一步测试:再升高模温到65℃,经过检测,光泽度没有明显提高,反而导致产品冷却后变形超标。

模流分析报告

模流分析报告

模流分析报告在当今制造业中,模流分析可是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就像我们盖房子得先有靠谱的设计图一样,生产塑料制品之前,模流分析就是那张能让我们心里有底的“图纸”。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接到了一个生产塑料玩具的订单。

这玩具看起来小小的,挺简单,但真要做起来,麻烦可不少。

客户要求外观精美,不能有瑕疵,而且还得保证强度和韧性。

这可把我们给难住了,要是按照以往的经验来做模具,那风险可太大了。

这时候,模流分析就派上用场啦!首先,咱们来聊聊模流分析中的材料选择。

不同的塑料材料,那脾气可大不一样。

有的流动性好,有的就比较“倔强”。

就拿常用的聚丙烯(PP)来说,它的流动性不错,收缩率也相对较小,所以在模具设计的时候,进料口和流道的尺寸就可以相对小一点。

但要是碰到尼龙(PA)这种材料,就得小心了,它的流动性没那么好,进料口和流道就得设计得大一些,不然很容易出现短射的问题。

再说说模具的结构。

模具的型腔布局可是个大学问。

要是布局不合理,塑料在流动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均衡的情况,导致产品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

就像那次玩具生产,我们最初设计的模具型腔是对称的,可模流分析结果显示,由于玩具的形状不规则,对称的型腔会导致塑料在流动过程中出现局部过热和压力不均的问题。

于是,我们根据分析结果,对型腔进行了调整,让塑料能够更均匀地填充整个模具。

还有冷却系统,这也是模流分析的重点之一。

冷却不好,产品就容易变形,尺寸也不稳定。

比如说,如果冷却水道离型腔表面太近,就会导致局部冷却过快,产生内应力;要是太远,又起不到很好的冷却效果。

通过模流分析,我们可以精确地确定冷却水道的位置和尺寸,确保产品在脱模时温度均匀,减少变形的风险。

在注塑工艺参数方面,模流分析也能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

比如注塑压力、注塑速度、保压时间等等。

就拿注塑速度来说吧,如果速度太快,塑料可能会在型腔中产生喷射现象,形成熔接痕;要是速度太慢,又会导致填充不足。

通过模流分析,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最佳的注塑速度范围,保证产品的质量。

模流分析报告课件

模流分析报告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模流分析报告课件
• 引言 • 模流分析基本概念 • 模流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 模流分析的应用案例 • 模流分析的未来发展 • 结论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模流分析是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有助于预测产品在真实环境下的性能表现,从而优化设计方案, 提高产品质量。本报告旨在全面介绍模流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边界元法
总结词
边界元法是一种数值分析方法,通过将问题转化为边界积分方程,然后对方程进行离散化求解。
详细描述
边界元法主要应用于求解偏微分方程和积分方程,其基本思想是将微分方程或积分方程转化为边界积 分方程,然后选取适当的离散点或离散元,对方程进行离散化求解。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计算效 率。
有限差分法
复合材料
随着复合材料的广泛应用,模流分析 需要考虑材料的多层结构和各层之间 的界面效应,以更准确地预测材料的 流动和变形行为。
生物材料
在医疗器械和生物工程领域,生物材 料的模流分析将涉及更复杂的生物化 学和生理学机制,需要开发更为精细 的模型和算法。
高性能计算在模流分析中的应用
计算资源的提升
随着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性能计 算平台能够提供更高的计算能力和更 快的计算速度,使得大规模、高精度 模流分析成为可能。
后处理
对模拟结果进行可视化处 理和分析,提供优化建议。
模流分析的限制和挑战
限制
模流分析的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如模型简化程度、边界 条件设置、材料属性等,因此需 要谨慎处理。
挑战
随着产品复杂度的增加,模流分 析的难度也在不断提高,需要更 高的计算资源和更精确的模型来 模拟更复杂的流动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oldflow分析结果(六)
产品总变形状况
流道设计方案三
三种方案对比总结
1.产品肉厚较平均,从填充来看三种方案的流动前沿温度都较平均, 填充良好,没有严重的滞流和困气现象. 2.三种方案的V/P转换压力大小分别是92.36.88.18和114.3MPa,此 三个压力对于250T的机台是安全的. 3.三种方案产品表面都会有溶合线,但由于产品是非外观品切材料 是PC CF10,所以合线是没关系的. 三种方案的变形量相比较,第三种方案最好.
产品结合线位置(红线处) 产品困气位置(红圈处)
结合流动状况可以看出产品没有严重困气现象,表面会有合线.但由 于产品是非外关品且材料是PC CF10,所以合线是没有关系的 流道设计方案一
Moldflow分析结果(六)
产品总变形状况
流道设计方案一
流道设计(二)
热流道转冷流道, 用两个热流道
流道设计方案二
Moldflow分析结果(一)
流道设计方案二
Moldflow分析结果(二)
V/P压力转换状况(设定产品体积98%为压力转换点) The end
流道设计方案二
Moldflow分析结果(三)
填充流动前沿温度分部状况
流道设计方案二
Moldflow分析结果(五)
产品结合线位置(红线处) 产品困气位置(红圈处)
流道设计(一)
热流道转冷流道, 用一个热流道
流道设计方案一
Moldflow分析结果(一)
流道设计方案一
Moldflow分析结果(二)
V/P压力转换状况(设定产品体积98%为压力转换点)
The end
流道设计方案一
Moldflow分析结果(三)
填充流动前沿温度分部状况
流道设计方案一
Moldflow分析结果(五)
4.第一种方案的热流道个数是一个,但由于分析出来的产品状况不 是最佳且流道难加工,故此方案不可取.
5.第二种方案的热流道个数是两个,但由于分析出来的产品状况不 是最佳且热流道代价很高,会增加模具成本,故此方案不可取. 6.第三种方案的热流道个数是一个, 分析出来的产品状况是三种方 案中的最佳, 故此方案可取.
结合流动状况可以看出产品没有严重困气现象,表面会有合线.但由 于产品是非外关品且材料是PC CF10,所以合线是没有关系的 流道设计方案二
Moldflow分析结果(六)
产品总变形状况
流道设计方案二
流道设计(三)
热流道转冷流道, 用一个热流道
流道设计方案二
Moldflow分析结果(一)
流道设计方案三
实际试模状况
试模样板
对比分析表
对比总结表
实际与分析达成率
填充状况 夹水线位置 气泡位置 压力状况 变形状况
○基本一致 ○基本一致 ● ○基本一致 ○基本一致 ● ○基本一致 ●
○不一致 ○不一致 ○不一致 ○不一致 ○不一致
○一致 ● ○一致 ○一致 ● ○一致 ○一致
后续跟进
关注每次的问题解决 1.产品表面缩水. 2.产品拉前模.
产品介绍(一)
产品名称: Paperguide A 客户: 德 国 西 门 子
材料是:
PC CF10
缩水率:
1.0022
产品介绍(二)
尺寸状况:长宽高最大尺寸约为:254mm*157.5mm*97.5mm
外观要求:此产品不是外观产品,没有缺料.刮伤.烧焦等. 总体评说:产品肉厚结构较平均且材料为PC CF10,收缩率 很小,所以成型后产品变形不会太大.
目录
WM0711030分析结果和实际对比报告: 一. 二. 三. 四. 五. 产品介绍--------------------2-3 Moldflow分析结果------------4-22 实际试模状况----------------23 对比总结--------------------24 后续跟进--------------------25-26
Moldflow分析结果(二)
V/P压力转换状况(设定产品体积98%为压力转换点) The end
流道设计方案三
Moldflow分析结果(三)
填充流动前沿温度分部状况
流道设计方案三Leabharlann Moldflow分析结果(五)
产品结合线位置(红线处) 产品困气位置(红圈处)
结合流动状况可以看出产品没有严重困气现象,表面会有合线.但由 于产品是非外关品且材料是PC CF10,所以合线是没有关系的 流道设计方案三
爪位拉前模 问题 产品表面缩水 产品爪位拉前模 对策 非外观品,客判OK 设计变更PL改善 跟进人 张磊 张磊 时间
17/12 17/12
总结
1. 填充状况较一致,结合线与困气位置基本一致. 2. 此套模具是热流道模具,由于热流道价格较贵,所以热流道的个数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模具的价格,模具价格的高低自然会影响到模 具的最终接单.经事实验证一个热流道是没问题的. 3.以后类似产品可借助模流分析,找出最佳进浇点位置, 满足产品的 最合适的热流道个数,并最终争取到接单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