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治学导论(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比较政治学期末复习

比较政治学期末复习

第一讲比较政治学引论1、什么是比较政治学(1)比较政治学的三个核心要素-比较的方法-研究对象主要是国家,至少是独立的政治体系-经验科学(2)比较政治学的两种视角-强调解释性的、跨国家的归纳-认为国家具有独特性,对国家逐个描述2、比较政治与国际关系(1)比较政治-对国内政治的研究-往往是地缘性的-学说来自更多的国家(2)国际关系-对国家间关系的研究-更多是主题性的-美国学者的学说主宰3、比较政治研究的类型-国别研究—在宏观图景中说明选题意义-对两个或更多国家的研究-地区研究—一组具有相似特征的国家-跨地区研究-全球比较-主题研究4、国别研究的基本内容-概述(人口、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社会分层、利益集团、政党-政治体制(政府机构、决策模式)-公共政策5、研究领域-总统制与议会制-立法、行政、司法-政党制度-政治文化-农业政策、教育政策、人口政策-福利政策、移民政策、环境政策-妇女的政治参与、同性恋的权利6、研究方法1)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2)规律a)因果关系:A导致Bb)非因果关系:A和B都由C导致,A和B只是相关关系,不是因果关系3)理论a)一种因果规律及其解释b)A如何导致B(A导致q,q导致r,r又导致B)4)自变量和因变量7、比较研究的步骤1)问题和理论的选择a)给出的答案受所使用的理论的限制b)如:经济的解释vs.文化的解释2)国家的选择a)相似国家,不同政策,不同原因b)差异国家,相似政策,相似原因3)时间段的选择4)搜集资料5)分析6)理论的再次阐述和结论8、基本概念-政治体系、国家、民族国家-殖民主义、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现代化-民主、独裁、专制、威权、极权-合法性-政治文化-利益集团、舆论9、政治体系的分类1)按经济发展水平:a)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2)按政治体制:a)民主(总统制、议会制)b)专制3)按经济体制:a)资本主义、社会主义10、比较政治研究的意义-知己知彼-换位思考-他山之石-世界大势-决策依据第二讲比较政治学的起源与发展1、古代的比较政治学1)古希腊a)柏拉图:《理想国》b)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体类型的划分、混合政体)●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论•混合政体的两层含义–不同的阶级利益的混合:富人和穷人的要求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不同的政治原则的混合:议事、行政、审判(权力制衡原则:对孟德斯鸠、美国宪法的影响)•关于中产阶级的理论–节制与中庸的原则、服从理性•混合政体是一种理想的政体–混合了民主制与贵族制,拥有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的政体是最稳定的2)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中世纪a)1500年中比较政治学销声匿迹b)罗马:西塞罗c)中世纪: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2、近现代的比较政治学(1)近现代比较政治学复兴的背景1)民族国家的崛起2)宗教改革3)文艺复兴4)科学革命5)地理大发现(2)近现代比较政治学的代表人物1)马基雅维里:《君主论》2)霍布斯:《利维坦》3)洛克、孟德斯鸠、联邦党人——分权学说●权力分立的理论与实践:防止权力的滥用•洛克的分权学说–立法权、行政权、外交权•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立法权、行政权(主动)、司法权(被动)–“以权力约束权力”:贵族院与平民院、相互否决权、弹劾权、违宪审查权•《联邦党人文集》与美国的实践–制衡(checks and balances)–联邦制4)卢梭5)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美国民主制相对平稳发展的原因⏹宪法中的制度设计⏹自由的传统●平等的最大危险是“多数的暴政”●民主制下非常可能出现公民对于公共事务的冷漠和无责任◆移民“生而自由”◆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地方自治和结社的传统6)马克思7)涂尔干(迪尔凯姆):《自杀论》•社会团体因素对自杀率分布的影响-天主教国家比新教国家低——自杀率与宗教派别有关-教义都禁止自杀-不同:天主教会以牧师为中心,新教徒单独面对上帝——新教的结合程度较低•假设:社会团体的结合程度与自杀事件成反比-已婚者比未婚者低-家庭中子女数多的低-政治危机或战乱时期低•利己主义的自杀类型-世俗化、个人主义:“人是人类自己的上帝”•经济关系对自杀率的影响-工商业领域比农业领域高-自杀率与社会经济水平成反比◆长期贫穷的人中自杀率最低,富足和从事自由职业的人中自杀率最高-经济萧条和繁荣的时期自杀率高◆大起大落对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造成破坏性影响•道德失范的自杀类型-现代工业社会缺乏道德约束-传统社会:利他主义自杀——基于强烈的集体意识3、二战后比较政治学在美国的勃兴(1)二战对比较政治学的影响1)极权主义概念的引入a)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斯大林治下的苏联2)美国的世界影响3)欧洲学者移民美国4)大量新独立国家的出现(2)二战后比较政治学的发展脉络1)历史主义(19世纪中期——)2)制度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3)行为主义(20世纪50年代——)a)政治学的科学化-研究对象:政治行为、政治过程(动态)-研究方法:经验、实证、定量b)结构功能主义-现代化理论c)后行为主义-依附论、世界体系论-法团主义-新制度主义第三讲现代民主制的类型1、民主制1)民主a)多数决?2)现代民主制——代议制民主a)制度因素:议会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行政权、司法权、联邦制与单一制、利益集团2、利普哈特对民主制的分类多数民主与共识民主(majoritarian democracy and consensus democracy)•社会经济–左-右差别•宗教–宗教-世俗差别,宗教(教派)之间的差别–道德问题上的分歧:离婚、同性恋、生育控制、堕胎、性教育•文化-种族–美国的民主党:少数族裔的代言人•城市-乡村•政体支持–共产党•外交政策–参加北约、欧盟,领土问题(以色列)•物质主义-后物质主义–绿党-选举制度的类型•多数选举制(单名选区相对多数或过半数制,single-member district plurality or majority system)–相对多数制(first past the post)–过半数制–选择性投票•比例代表制(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相对多数-比例代表双轨制比例代表制-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的关系•迪韦尔热定律(Duverger’s Law)–多数选举制导致两党制–比例代表制导致多党制3、民主制的多数模式(威斯敏斯特模式)——英国的例子英国的政治制度(单一制-联邦制)4、民主制的共识模式——以瑞士为例(1)瑞士概况-人口:740万-人均GDP:31,400美元-宗教:天主教41.8%,新教35.3%-语言:德语63.7%,法语20.4%,意大利语6.5%,罗曼语0.5%,其他9%第三讲现代政治制度的起源——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现代社会理论1)马克思:资本论2)涂尔干:社会分工论3)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马克思(1)早期马克思的国家观1)对黑格尔国家哲学的批判2)黑格尔a)市民社会包含了所有经济和家庭关系,外在于国家的政治和法律机构b)普遍主义的国家与个人主义的市民社会相分离,前者高于后者c)政治代表权是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媒介3)马克思a)普遍参与的政治生活只是一种理想,现实政治无非是特定利益的体现b)政治领域只是市民社会的衍生物c)普选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成为政治存在,从而使政治不再成为分离的领域(2)历史唯物主义1)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2)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

比较政治学导论第四章 比较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比较政治学导论第四章 比较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思考题
个案研究与变量研究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个案研究的主要特性是什么? 比较政治学的缺陷及其控制?
比较政治学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归 纳 法
40
10
20
30
40
10
20
30
40
100
3、肯定或否定假说
100
3、尝试性结论
50
50
10
20
30
40
10
20
30
40
学习时间-学习成绩相关性研究
比较政治研究的推论类型:归纳两
种逻辑的交替使用。
演绎法是先推论后观
察;而归纳法是从观
察开始,逻辑和观察
都很重要。在实际研 归
的因素

个案性质 严格的、狭隘的 宽泛的,繁多的 相对狭隘的
比较政治学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比较政治研究的基本取向
取向 特性
个案研究取向
Case Study Orientation
个案研究
集中比较
变量研究取向
Variables Study Orientation
真伪对照
统计分析
数量特征 单一个案
比较政治学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比较政治研究的基本取向:变量研究
Variables Study 因变量:需解释的对象 自变量:导致其他变量发生变化的变量 干预变量: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中介物
自变量
因变量
干预变量
比较政治学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基本取向:个案与变量的过渡
发生变化的,这一变化是如何 导致和影响社会变迁的。
个体的人及其行为; 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 有关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数 据资料; 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动 机和行为选择; 自然科学的方法同样适用 于对人类的研究。

政治学导论(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物超所值)

政治学导论(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物超所值)

第3节政治学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1、历史唯物主义2、阶级分析3、制度主义2当代政治学方法论1、行为主义2、理性选择主义3、新制度主义第2章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1节权力与权利1政治权力的概念2权力的类型1、强制性权力2、功利性权力3、操纵性权力4、人格型权力3权力、权威与合法性4权利1、公民身份问题2、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第2节法治与民主2政治社会化的特点3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1、家庭2、学校3、同辈团体4、工作场所5、大众传播媒介6、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场合7、社会政治组织4政治社会化的功能第4章意识形态第1节意识形态的含义与特征1意识形态的概念1、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定义2、曼海姆对两种意识形态的区分3、韦伯的信仰体系2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1、现实性2、总体性3、阶级性4、相对独立性5、依赖性第2节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1、马克思主义2、民主社会主义3、新自由主义4、新保守主义5、社群主义6、民族主义第3节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1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2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1、保护团体内部团结和稳定性2、论证团体集体行动的合理性3、动员团体全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动,以实现行动的规模经济4、约束团体成员的行为,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出现5、规范团体之间的关系3意识形态的变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1、意识形态的特征与经济增长2、意识形态变革的滞后性及其影响3、意识形态的变革方式与经济增长第3篇政治体系第5章国家第1节国家起源与国家的目的1国家的起源1、国家神权说2、国家社会共同体说3、社会契约说4、国家统治说5、国家的目的6、国家的本质7、国家的基本目的8、国家目的的矛盾性9、国家能力第2节现代国家建设1、现代国家的含义2、民族与现代国家建设3、阶级与现代国家建设2现代国家建构的危机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1、现代国家建构的危机2、全球化时代的国家第3节国家类型与国家形态1划分国家类型的方法与标准2以所有制形式为标准的划分1、奴隶制国家2、封建制国家3、资产阶级国家4、社会主义国家3以国家与社会关系为标准的划分4以政治治理形式为标准的划分1、集权主义国家2、分权主义国家5国家形态1、失败国家2、依附性国家以及相关国家形态3、自主性国家第6章政府第1节政府体制理论1政体论2政体类型1、君主制2、共和制第2节中央政府及其行政机关1中央政府的制度类型1、总统制的中央政府2、内阁制的中央政府3、混合型的中央政府4、中国的中央政府2行政机关1、官僚制理论2、官员行为理论3、行政机构的作用第3节国家元首、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1国家元首2立法机关1、议会主权2、立法机关的结构3、立法机关的职权4、中国的立法机关3司法机关1、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制度2、中国的司法制度第4节国家内政府间关系1单一制国家2联邦制国家第7章政党第1节政党理论1政党的概念2政党的类型1、按理念的本质和角色来划分2、按集权的程度来划分3、按政党对党员的控制能力来划分4、按团结性来划分3政党的作用1、目标制定2、利益表达3、动员和社会化功能4、精英的形成和遴选4政党的适应性问题第2节政党制度1政党制度的含义2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1、资产阶级政党的起源2、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基本类型3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1、一党型2、中国的政党制度第8章政治社会第1节利益集团1利益集团概念的界定2利益集团的分类3利益集团与资本主义政治1、集中各种利益2、政府的助手3、制约政治权力4、利益集团的弊病第2节新型社会组织1新兴社会组织的产生与发展2新兴社会组织的活动方式1、参政议政2、政府助手3新兴社会组织的政治作用1、影响政府决策并推动政府决策的民主化2、民间组织的活动改善了政府的形象,增强了公民的政治认同感3、民间组织的自治实现了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目标4、非组织性的基于共同利益之上的潜在利益群体的活动直接改变了政府的行为第3节新闻媒体1作为一种权力的新闻媒体2媒体与政府的关系3新闻媒体的政治功能1、传播信息2、影响舆论3、设置议程4、政治社会化5、监督政府第9章政治人第1节政治人与公民1政治人的含义2公民第2节政治家1政治家的含义与政治家的产生2政治家的类型1、阶级标准2、职业类型3、历史标准4、人格类型3政治家的责任与作用第4篇政治行为第10章政治统治第1节政治统治理论1政治统治的若干理论1、精英统治论2、多元统治论3、无统治阶级论4、新马克思主义的统治论2政治统治的本质第2节政治统治的过程与方式1政治秩序的确立2政治统治的合法化过程3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第3节政治统治的类型与规律1政治统治的类型1、以合法性为基础的政治统治2、以阶级为统治基础的政治统治2政治统治的规律与政治统治的失败第11章公共治理第1节公共治理的概念与原则1统治与管理2治理、善治与公共治理3公共治理的原则1、参与原则2、透明原则3、责任原则4、回应原则5、协作原则6、合法性原则第2节公共治理的模式1市场化治理2弹性化治理3多中心治理4公民治理第3节公共治理的实践1国家治理2城市治理3跨地区治理1、经济合作区域联盟2、大都市区4公共资源治理第12章政治参与第1节政治参与的含义1政治参与的定义2政治参与的价值争论3政治参与的方式与机制1、投票2、选举3、主动接触4、政治结社第2节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1社会经济发展2社会环境与社会地位3政治制度1、政治平等和自由2、政党制度4政治心理第3节政治参与的作用1政治参与和政治民主2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3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第5篇政治发展第13章政治现代化第1节政治现代化理论1政治现代化的概念2政治现代化的道路1、英国式道路2、德国式道路第2节现代化进程中的革命与改革1政治革命的含义1、革命的含义与革命的类型2、政治革命的条件3、政治革命的作用2政治改革1、改革的含义2、改革的战略第3节现代化问题1腐败2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3现代性与风险社会第14章政治民主第1节政治民主理论1民主的含义1、古典民主主义2、精英民主主义3、多元民主主义4、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5、协商民主理论2政治民主的相关变量1、经济发展和民主2、政治文化和民主3、社会自治和民主第2节政治民主的制度化类型1资本主义政治民主2社会主义政治民主3转型中的民主政治第15章人权第1节人权的含义1人权概念的演化2人权的概念和性质3两种人权观4人权实现的条件第2节人权的基本类型1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1、生存权和生命权2、平等权3、自由权4、政治参与权2社会和经济权利1、劳动和休息权2、社会保障权3、财产权4、受教育权3民族权利1、民族自决权2、发展权3、和平权。

比较政治知识点

比较政治知识点

比较政治知识点政治是人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活动,涉及到国家治理、权力分配、公共事务等方面。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政治制度和体系,这些制度和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治运作方式和政府的行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比较一些政治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不同政治制度的运作和特点。

一、民主制度与集权制度民主制度和集权制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

在民主制度中,政治权力由人民通过选举和参与决策的方式行使。

民主制度注重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和民主决策的合法性,鼓励各个利益集团的平等参与。

而在集权制度中,政治权力主要由中央政府或领导人集中掌控,政府在决策过程中的权威较高,公民的自由权利和参与程度相对较低。

二、议会制度与总统制度议会制度和总统制度是两种常见的政治决策机构和权力分配方式。

在议会制度中,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议会,由选举产生,议会议员代表选民的利益进行决策和监督政府。

而在总统制度中,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总统,总统通过选举产生,拥有行政权力和决策权。

议会制度注重民主决策和政府监督,而总统制度则注重行政效率和领导能力。

三、联邦制度与中央集权制度联邦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权力分配的不同方式。

在联邦制度中,国家的政权分散到各个地方政府,并与中央政府形成分权关系。

各个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自治权,可以制定和执行地方政策。

而在中央集权制度中,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权力控制较大,地方政府的决策和行动受到中央政府的直接干预。

联邦制度注重地方政府的自治和地区间的合作,而中央集权制度则注重统一的权力和政策执行。

四、多党制与一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是政党制度的两种不同形式。

在多党制中,政治权力分散到多个政党之间,政党通过选举竞争来争夺政府的组织和决策权。

多党制注重政党之间的竞争和多元化的政治表达。

而在一党制中,只有一个执政党存在,其他政党往往被限制或禁止,党内的高层领导人通过内部选举或其他方式决定政府的组织和决策。

一党制注重党的统一和集中的领导。

《比较政治学导论》笔记

《比较政治学导论》笔记

比较政治学导论《比较政治学导论》是一门介绍和讨论各国政治制度、政治行为和政治变革的学科。

通过比较各国的政治系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探讨政治科学的核心问题。

一、比较政治学概述比较政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它研究国家的政治制度、政党体系、选举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并通过比较研究来揭示规律和解释现象。

二、比较政治学的方法1. 比较研究方法比较政治学的核心方法是比较研究。

通过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对它们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等进行详细的比较研究,以寻找共同之处和差异之处。

2. 定性和定量方法比较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有定性和定量两种。

定性方法主要是通过深入的案例研究、历史分析和文本分析来获得详细的描述性数据,对政治现象进行深入理解。

而定量方法则是通过统计分析和模型构建来获得更为精确的数据和三、比较政治学的研究领域1. 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比较研究是比较政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它研究各国政治制度的类型、结构、演变和效果,比较不同制度下的政治稳定性、发展性和责任性等问题。

2. 政治文化比较政治文化比较研究探讨各国政治文化的差异和影响因素。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对政治行为、政治信任和政治参与产生着重要影响。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因素对政治的影响。

3. 政党体系比较政党体系比较研究研究各国政党体系的类型、组织形式、竞争关系和影响力等问题。

政党是政治制度中重要的力量,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政党体系的运作和影响。

4. 选举制度比较选举制度比较研究研究各国选举制度的类型、效果和改革等问题。

选举制度对政治竞争、政党竞争和政治稳定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选举制度的功能和影响。

《比较政治学导论》是一门重要而广泛的学科,通过比较研究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的政治现象和变革过程。

比较政治学笔记

比较政治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1.政治学的五大范畴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政治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叫比较政治学。

为政治学五大范畴(政治哲学、本国政治、国际政治、公共政策、比较政治)之一2.比较政治学的特色(比较方法的运用)比较是用对比和鉴别的方式,确定事物间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认识方法。

比较研究:将比较方法系统地运用于科学研究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活动和研究方式。

比较方法是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方法的前提或基础❖总之,政治: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比较政治学的理论:国家系统理论、政治文化理论、发展理论、阶级精英理论、比较政治经济学3.(一)早期的比较研究1.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政治学》,其比较研究步骤:(1)提出适合于进行比较分析的问题(2)收集古希腊城邦国家的个案材料(3)在个案史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三个相关性准则对城邦国家进行分类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宏观性的体制比较(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论证基调:首先,民主被论证为基于自然法和契约论上的最好的政府组织形式;其次,随着民主革命的扩散,民主又被论证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

启蒙时代思想家的比较研究在空间上局限于欧洲诸大国之间的比较,在时间上局限于前后相续的历史的比较。

(二)近代的比较研究首先是前一时期的纯思辩型的工作已经开始让位于最初形态的、十分精彩的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的学术探讨(托克维尔、白哲特、奥斯特罗果夫斯基、米歇尔斯等)其次,是在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那里,我们可以看到更高层次的比较再次,比较研究的方法论认识在这一时期有了比较明显的突破(孔德、杜克海姆)(三)二战后的发展1.为什么比较政治学在二战之后得到长足发展?(1)现实政治发展的影响:❖首先,20—30年代法西斯主义在欧洲或以制度形态或以社会运动方式的普遍兴起,特别是其后所造成的大战浩劫,给当时的学者以新的课题,更多使用比较的方法研究革命、战争和当时的法西斯主义。

政治学导论笔记整理

政治学导论笔记整理

政治学导论笔记整理《政治学导论》第⼀章政治的性质第⼀节政治与政治学⼀、什么是政治(⼀)西⽅学者对政治的理解在西⽅,政治这⼀概念起源于古希腊,政治的希腊⼜是Polis ,与城邦是同⼀含义。

政治学的⿐祖亚⾥⼠多德写了世界历史上第⼀部政治学专著《政治学》,就是专门阐述政治与城邦国家的,他把政治的含义表⽰为城邦国家。

在现代,西⽅学者对政治有不同的解释,下⾯简要分析⼏种流⾏的观点。

1、国家说从资产阶级⾰命到20世纪初,在对政治的各种样解释中占主导地位的看法是“政治是国家的运作”即国家说。

(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迦纳为代表)2、权⼒说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西⽅⽐较流⾏的观点是“权⼒说”认为政治是对权⼒的获得与运⽤。

(代表⼈物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和美国政治学家芝加哥学派创始⼈之⼀的拉斯韦尔)3、分配说从20世纪50年代起⽐较流⾏观点是分配说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卫·伊斯顿在1953年《政治体系》⼀书中提出的政治是“涉及为社会进⾏的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那⼀部分社会交往。

”4、管理说当代西⽅政治学界,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度给政治下定义的学者也不少。

如美国政治学家G·庞顿和P·吉尔认为“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对⼈的集体⽣活的管理联系在⼀起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解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针对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度论述过政治的涵义,这些论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从政治的阶级属性的意义论述政治涵义。

马克思指出:“⼀切阶级⽃争都是政治⽃争”。

列宁指出“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争”。

这些论述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政治与阶级⽃争分不开的,⽽阶级⽃争的中⼼和实质始终是对社会和政治的统治权,在政治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

所以⼀句话,政治是阶级之间的关系和⽃争。

2、从政治的基本内容的⾓度论述政治的涵义列宁指出:“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比较政治学导论概述和研究方法

比较政治学导论概述和研究方法

杜克海姆的比较研究 作为主要手段的“共变法”比 况较,研以究此两确个定社两会者现间象的之共间存有关规系律/因的果共联同系变化状
具体类型的比较研究法
跨层次的
比较研究各种社会现象,证实和证否相互间的逻
社会内部多种因素的比较 辑联系/因果关系
跨时段的 发生学/发展过程比较
比较研究社会现象的起源、发展和结构变迁,以 此理解其中的新内容和原因
不同时代/历史时期的同一国家的比较
“要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全面地进行这样的批判,只知道资本主义的 生产、交换和分配的形式是不够的。对于发生在这些形式之前的 或者在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和这些形式同时并存的形式,同样必 须加以研究和比较,所以,到目前为止,总的说来,只有马克思 进行过这种研究和比较,所以,到现在为止在资产阶级以前的理 论经济学方面所确立的一切,我们也差不多完全应当归功于他的 研究”。(恩格斯语)
学科统摄层次
Construct paradigm
比较政治学的范式:层次与分野
元理论层次 社会科学统摄层次
学科统摄层次
主流/实证主义 非主流/后实证主义
非主流/批判理论 非主流/建构主义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 马克斯·韦伯:人的行动理论
多元主义/自由民主主义范式 激进主义范式
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范式
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本课的框架
History 学科发展史 主题变迁史
历史
Meth
Theories 国家与体系理论 政治文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 社会政治结构理论 新发展
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本课的框架
作为方法论的比较政治学
CP as Methodology
共同点:A/B/C
相异处:X/Y/Z
概说:比较政治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政治学导论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性质
一、比较和比较研究
二、政治与政治学
三、政治学与比较政治学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规范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
二、经验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
第三节比较政治学的基本功用
一、比较政治学的优长
二、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功用
第二章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早期的比较政治研究
二、近代的比较政治研究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
四、比较政治学研究在中国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主题的变迁
一、研究主题的当代状况
1.政治制度的分析框架与分类体系
2.政治制度的构成及其含义
3.政治制度的变迁及其原因
4.政治制度的深层次文化结构
5.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方法论模式的发展
1.社会科学化的努力
2.可能性的超越:异质比较与同质比较
3.从描述走向分析和深度描述
4.宏观与微观的融合
第三节比较政治学发展的动力
一、学科主流的影响
二、主流学科的影响
1.历史学与比较史学
2.人类学与社会学
3.经济学与比较经济学
三、比较政治学学科内部的张力关系
四、社会政治环境所给定的学科发展条件
第三章比较政治学的范式争论
第一节元理论层次的争论及其启示
一、主流范式:实证主义及其主张
二、非主流范式: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
1.后实证主义
2.批判理论
3.建构主义
三、范式间的争论及其启示
第二节作为先驱者的马克思与韦伯
一、马克思主义的范式意义
二、韦伯理论的范式功能
三、马克思与马克斯·韦伯之于比较政治学
第三节不同政治取向型范式间的争论
一、多元主义/自由—民主主义范式
二、激进主义范式
三、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范式
第四章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问题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操作技术
一、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规范研究方法
2.结构研究方法
3.行为研究方法
二、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基本进路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操作技术及其缺陷的控制
一、比较政治研究的操作技术
二、比较政治研究的缺陷及其控制
第三节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
一、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推论类型和理论层次
二、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模型化形式
三、比较政治研究的立论方式
第五章比较政治学中的国家理论与体系理论第一节国家理论的历史发展与传统政治学
一、国家理论与政体分类法问题
二、国家理论与国家概念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第二节体系理论的兴起及其影响
一、传统国家观的困境与体系理论的兴起
二、主流体系理论
1.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
2.阿尔蒙德等人的结构功能主义框架
三、对主流体系理论的批评及其替代性理论的产生
1.马克思主义的系统理论
2.批判和激进取向的系统理论
第三节国家理论的复兴与新多元局面的出现
一、体系理论的困境与国家理论的兴起
二、当代国家理论的不同流派
1.多元主义国家理论
2.新保守主义国家理论
3.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三、有关国家问题研究的再续与创新
1.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
2.比较革命研究
第六章比较政治学文化研究
第一节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及其意义
一、政治文化研究兴起的学术渊源与社会背景
二、政治文化的概念
第二节公民文化研究及其传统
一、公民文化研究:概念与类型学研究
二、政治文化研究的“复兴”与“后物质主义”取向的出现
第三节政治文化视野中的权威、革命与政治发展
一、政治文化与权威主义
二、政治文化与革命和政治冲突
三、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
四、对中国政治文化的研究
第四节政治文化研究的发展:政治社会化与政治文化研究前瞻
一、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基本内涵
二、争论中的政治文化研究
三、走向多元的政治文化研究
第七章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发展与欠发展理论的若干理论
第一节现代化理论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发展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社会学领域中的发展问题研究
三、历史学领域的现代化与发展研究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视野下的现代化发展
一、政治发展的基本含义
二、政治发展诸问题研究
1.政治发展的过程与样式
2.政执发展与模式选择
3.政治发展与政治秩序
4.其他有关问题
三、对于现代化理论和政治发展理论的批判第三节欠发展论与依附论
一、现实的启迪与理论的教益
二、相对于发展的欠发展
1.中心—边缘的欠发展理论
2.不平等的发展
3.不平衡的发展
三、相对于欠发展的依附性发展
1.依附性发展
2.依附性结构中的发展
3.世界体系中的依附性发展
第八章社会—政治结构理论
第一节精英主义
一、精英主义的基本概念
二、精英主义理论的基本命题
三、精英理论的特征
四、有关精英理论的争论
第二节多元主义
一、多元主义的概念及其学术渊源
二、多元主义的基本观点
三、作为经验民主理论的多元主义
四、对多元主义的批判与新多元主义的产生
第三节法团主义
一、法团主义的概念
二、法团主义的政治后果
三、精英主义、多元主义与法团主义的关系
第四节工具主义与结构主义
一、工具主义
二、结构主义
三、各种不同理论观点之间的可能联系
第九章比较政治学的新发展:新理论和新方法第一节新政治经济学对比较政治学的影响
一、经济学与政治学关系的历史脉络
二、理性选择运用的政治研究
1.布坎南的立宪研究
2.唐斯对投票现象的分析
3.奥尔森对利益集团的分析
三、理性选择理论对于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学研究转向的推动
第二节新制度经济学对比较政治学的影响
一、从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
二、新制度主义的主要理论建树
三、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学中的扩散
第三节从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到比较政治经济学
一、国际政治学的困境与突破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三、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创生与发展
第十章比较政治学的新进展: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发展
第一节民主化浪潮的兴起及其对于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刺激
一、第三次民主化浪潮的冲击与震撼
二、民主概念的经验内涵
第二节民主化转型研究
一、民主化研究的理论进路
二、民主化转型的经验研究
第三节民主巩固问题研究
一、民主巩固的概念与标志
二、回潮与民主巩固
三、民主巩固的若干问题
1.合法性、绩效与民主巩固
2.市民社会与民主巩固
3.制度选择与民主巩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