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描写的作用

合集下载

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
• 三、营造美感(诗意,意境) • 《故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 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 的碧绿的西瓜。
• 《芦花荡》星星、水鸟、苇子
想想:以下景物描写的作用
• 镰刀头羊生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 抬头仰望雨后湛蓝的苍穹,悲哀地咩了数 声…… • 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 风响。 •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托人物心情
•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暖!画眉在树林 边宛转地唱歌。(小弗朗士愉快地心情) • 2、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 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 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 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 去了。(急切欢快,美感与水乡诗意)
• 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 • 一、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 二、烘托人物心情
• 三、营造美感(诗意,意境)
景物描写的作用
• 一、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 例如: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 2、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 了他们的衣衫。 • 3、伤心崖……像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割开来, 从山底下的流沙河抬头往上看,宛如一线 天。
想想:以下景物描写的作用
• 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 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丝 绒,正在迎风飘撒。

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景物描写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如鲁迅《故乡》中开头对故乡景物的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不仅悲凉起来了。

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也衬托出了人物的悲凉心情。

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饯,买一碗酒。

”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具体的人文特点。

再如《一面》中第5段“门外,细雨烟似的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

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及当时的自然环境,也暗含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如叶圣陶的《夜》开头写道:一条不很整洁的里里,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

这句景物描写用了“黄晕”、“模糊”、“惨淡”、“阴暗”四个形容词,来烘托小说的典型环境。

说明故事是发生在一个夜里,一个令人恐怖的夜,一个心头笼罩着阴暗的夜。

通过景物描写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

这种情况下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回答衬托出了人物的何种情感或精神品质等,或渲染了一种温馨、喜悦、悲凉、恐惧等的气氛。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烘托出了人物喜悦的心情。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烘托出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如:雪花像无数白色的雪夜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落到地球的脊背上。

景物描写的六个作用

景物描写的六个作用

景物描写的六个作用
景物描写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可以通过描写自然环境、城市街道、建筑物等来丰富作品的情感和意境。

以下是景物描写的六个作用:
1.烘托氛围:景物描写可以通过描述天气、气息、声音等来烘托出作品的氛围,从而为读者带来更加真实的感受。

2.衬托人物:景物描写可以通过描述人物所处的环境来衬托人物的形象,从而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和形象。

3.刻画情感:景物描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环境、建筑风格等来刻画人物的情感,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的内涵和主题。

4.增加趣味:景物描写可以通过描写景色的美丽和迷人来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的眼球。

5.塑造背景:景物描写可以通过描述城市的繁华和萧条、自然环境的丰富和单调来塑造作品的背景,更好地表达作品的主旨。

6.丰富想象:景物描写可以通过描绘奇妙的自然景色或建筑物的特色来丰富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更加投入到作品中。

在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让作品更加生动和真实,还可以为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感受。

- 1 -。

景物描写的作用答题格式

景物描写的作用答题格式

景物描写的作用答题格式
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答题技巧:通过描写...,烘托了人物... 心情,渲染...气氛。

1景物描写的6大作用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揭示作品
的时代背景。

二、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三、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
性等。

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
感情。

五、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打铺垫
六、酝酿诗情画意,深化作品主题
1景物描写特点作用题答题格式手法使用+解释分析+内容作用+主旨作用+
表达效果景物关注修辞,意象,画面,声色,动静,描写观察角度,意境等。

渲染特定气氛,交代事件背景,为内容、情节铺垫,奠定感情基调。

作用烘托人物感情,衬托人物性格,预示人物命运,展示社会风貌,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展开情节,转换情节,推动情节),揭示文章主题。

1描写作用有什幺用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例如叶圣陶的《夜》开头写道:一条不很整洁的巷里,一幢一楼一底的。

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能够为读者营造出生动的视觉感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加深读者对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同时也为作者提供了展现意境和情感的途径。

首先,景物描写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使读者在脑海中构建起具体的场景,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和氛围。

通过以文字的形式描写景物的细节,比如色彩、形状、声音、气味等,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景。

例如,当我们读到描述夏日午后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湖面上,倒影层层叠叠,微风吹过,水面泛起涟漪的描写时,不禁能够想象到夏日的阳光和微风的感觉,仿佛身临其境般体验到了作者所描绘的场景,这种感受能够大大增强读者的阅读乐趣。

其次,景物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对于情节和人物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描写周围的环境和氛围,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变化。

例如,在一个阴暗的夜晚,描绘主人公徘徊在寂静街道上的情节,能够使读者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迷茫,进而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行为和决策。

再次,景物描写在文学作品中能够用来表达作者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文章中景物的描写,作者能够借助色彩、光影、气息等细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进而为读者展示出一个丰富多样的内心世界。

例如,描绘一片悠闲安静的田园风光,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而描绘一座荒凉荒漠的城市,则能够展现出一种孤独和无助的氛围。

最后,景物描写还可以作为作品的符号和象征,帮助作者表达更深层次的主题和寓意。

通过选取特定的景物,作者可以用其象征意义来加深对主题的探讨。

比如,描绘一片茫茫大海可以象征着人生的辽阔和无限可能;描写一朵幽香的梅花可以象征坚韧和不屈的精神。

总之,景物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为读者呈现出生动的视觉感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加深读者对情节和人物的理解。

与此同时,它也为作者提供了展现意境和情感的途径,帮助读者更好地领略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深度。

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

• 例文: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 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 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同上
• 作用:第一段烘托出了菲利普一家满怀希望,急于 见到于勒的喜悦心情;第二段烘托他们一家希望破 灭后沮丧失落的心情。
• 例文:“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 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 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 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鲁迅《社戏》
• 作用:此段明朗欢快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愉悦的气氛 ,衬托了“我”和小伙伴们将要看到社戏时激动高 兴的心情。
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美,是野性的美。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 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 摆摆,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 字就让人胆颤。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 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 ”,令人浩气长舒。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 直插云天,或横拦绿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 ,宛如“热情恋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 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 背景。(注意加线词语)
• 例文:“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 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 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 花四文铜饯,买一碗酒。”—鲁迅《孔乙己》
• 作用: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具体的人文特点。
• 作用:推动情节发展。
“斑羚群又骚动起来。这时,被雨洗得一尘不染的天空突 然出现一道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另一头飞越山涧, 连着对面那座山峰,就像突然间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天桥 。斑羚凝望着彩虹,有一头灰黑色的母斑羚举步向彩虹 走去,神情恍惚,似乎已经进入某种幻觉状态。也许, 它们确实因为神经高度紧张而误以为那道虚幻的彩虹是 一座实实在在的桥,可以通向生的彼岸。”

景物描写的六个作用

景物描写的六个作用

景物描写的六个作用
景物描写在文学作品中有以下六个作用:
1. 增强情感表达:景物描写可以通过形容色彩、气味、声音等感官细节,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情感的强烈与丰富。

通过描写美丽的自然景色或者恶劣的环境,可以增强作品中的喜悦、悲伤、恐惧等情感。

2. 建构背景环境:景物描写可以帮助读者建立作品的背景环境,使其更加真实、立体。

通过描写城市的繁忙街道、农村的田园风光、森林的密林等,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

3. 增加故事情节:景物描写可以通过描写人物所处的环境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例如,在一部惊悚小说中,通过描写黑暗的森林、阴森的废弃建筑等,可以增加紧张和恐怖的氛围,进而推动故事的发展。

4. 塑造人物形象:景物描写可以通过描写人物所处的环境来塑造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例如,通过描写一个整洁而舒适的家庭环境,可以展现人物的勤劳和追求美好的品质。

5. 反映社会背景:景物描写可以反映作品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氛围。

通过描写城市的拥挤、工厂的繁忙、乡村的宁静等,可以展现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6. 引发读者联想:景物描写可以通过丰富的细节和形象,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读者可以根据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展开自己的想象,进一步理解和解读作品的意义。

小说中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说中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说中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是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和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开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

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设身处地。

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提醒作品的时代背景景物描写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有时也提醒作品的时代背景。

如《祝福》中关于年底祝福景象的描写,就表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又如叶圣陶的《夜》开头写道:一条不很整洁的里里,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仿佛反而加浓了阴暗。

这句景物描写用了“黄晕”、“模糊”、“惨淡”、“阴暗”四个形容词,来衬托小说的典型环境。

说明故事是发生在一个夜里,一个令人恐惧的夜,一个心头笼罩着阴暗的夜。

通过景物描写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又如《故土》开头的景物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土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作者活画出一幅萧条荒寂的故土冬景图,也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是闰土生活的典型环境。

再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饯,买一碗酒。

”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详细的人文特点。

二、制造或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的心理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气氛,衬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

例如高尔基的《母亲》中写道:“严寒枯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他她的身体,直透到咽喉,使鼻子发痒,有一刻工夫使她不能呼吸。

”既写出母亲此次行动的时节,又衬托了紧张的气氛。

而母亲“满意地听她脚下的雪发出的清脆的声音”以及“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她脸上,这使她觉得很爽快,于是她把冷空气深深地吸进去”等描写又显示母亲从事革命工作时的兴奋之情,为塑造临危不惧的革命母亲的形象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物描写的作用
好的作品离不开成功的景物描写。

茅盾先生曾经说过:“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活动,为文章中心服务。

”可见,景物描写在文学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如何理解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呢?
首先,必须联系时代背景和上下文来理解景物为人物创设的活动背景。

其次,理解景物画面情景的转换,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再次,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理解景物中蕴含着相关人物的丰富感情,体味它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具体来说,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揭示时代背景
景物描写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例如:“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鲁迅《故乡》)
这段文字活画出一幅农村萧条、荒寂、苍凉、冷清的故乡冬景图,也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是闰土生活的典型环境。

也烘托了主人公悲凉的心情,为全文一开始就定下了抑郁深沉的基调。

二、推动情节发展
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沈石溪《斑羚飞渡》写斑羚群在猎人的追捕下陷入绝境时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
“斑羚群又骚动起来。

这时,被雨洗得一尘不染的天空突然出现一道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另一头飞越山涧,连着对面那座山峰,就像突然间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天桥。

斑羚凝望着彩虹,有一头灰黑色的母斑羚举步向彩虹走去,神情恍惚,似乎已经进入某种幻觉状态。

也许,它们确实因为神经高度紧张而误以为那道虚幻的彩虹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桥,可以通向生的彼岸。


这里,彩虹的描写渲染一种神秘色彩并推动情节发展。

头羊之所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

如《社戏》中“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了。


这段景物描写既交代了时间,地点的转换,说明是返回途中,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文后的“偷豆”吃这一小插曲。

三、表现人物心理
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

例1:“我们已经上了船,轮船离开了防波堤,在风平浪静,像绿色大理石桌面一样平坦的海上驶向远处。

”(《我的叔叔于勒》)渲染了全家人到哲尔赛岛旅行时的愉快心情。

当然而当得知于勒叔叔并没有发迹时,母亲大为不满,因为我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而破口大骂,弄得“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此时“我”眼中的哲尔赛岛却是另一番景象:“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底钻出来。

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这里的景
物描写则烘托出了“我”的失望、沮丧的心情,与上船时的愉快心情形成了对比。

从而把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暴露无遗。

例2:“我一个人走在路上。

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

”(《羚羊木雕》)这里,“冷冷的”月光与“我”伤心的色调是一致的,恰当而准确地衬托出“我”当时的心情。

例3、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社戏》
“清香,起伏,踊跃”这些词语很好地表现了我激动、兴奋和迫切看到社戏的心情。

四、展示人物性格
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

例如鲁迅《祝福》中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送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从对联和书籍的内容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他懒散、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①“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两个字:‘请进’”②“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

一张简陋的磊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③“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这都反映出主人的热情、好客、细心的性格。

五、抒发心中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语)景与情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写景抒情讲究的是情景相宜、缘情写景。

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夏天百草园”一段“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在作者小时候听来,油蛉、蟋蟀的叫声犹如人在悠扬的琴声伴奏下宛转的低唱,其间传递着作者愉快、喜悦的心声,表达作者对
大自然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济南的冬天》“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这里则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薄雪在夕阳照射下的娇美情态,抒发了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六、深化作品主题
景物描写,是直接或间接地为文章主题服务的。

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往往可以丰富文章内涵,使作者的感情得到升华,文章的主题得以深化。

这一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结尾。

例如《故乡》的结尾,作者再次描写了海边的景色:“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这是“我”对故乡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现出“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决心。

沈石溪《斑羚飞渡》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最后伤心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飞渡的镰刀头羊,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
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

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

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


这段描写渲染镰刀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突出了斑羚飞渡的悲壮美,深化了作品主题。

景物描写异彩纷呈,其作用非此六种所能尽言。

一段具体的景物描写,其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切忌把它生硬地归结为某一种作用。

我们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综合考虑,多角度地分析和鉴赏,从而全面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作品的思想,感受和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